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殖水经过过滤沉淀分离式生态养殖池,尤其是养殖水体经过分离处理后循环再使用。
背景技术:
现有工厂化水产养殖,尤其是浮游鱼类的养殖,广泛受到市场和技术界的重视,也有许多地方投入试产,掌握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尤其是一些配套的设备也趋于成熟。如养殖流程中主要涉及以下步骤:物理处理、生物处理、杀菌增氧等;物理处理涉及设备有蛋白质分离器、高速过滤砂缸、回转式微滤机、回流沉降池等;生物处理涉及设备有滴流式生物过滤器、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细菌发生器;杀菌增氧设备,杀菌类设备有紫外线杀菌器和臭氧发生器;增氧设备即有气液混合泵、雾化曝气管、射流器、无压射流器等;主要成本有耗材成本和能耗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而人工成本主要体现在养殖池的处理方面。目前工厂化养殖对池体未提出合理方案,导致用工增加,也增加水体过滤量。
养殖池是浮游鱼类生活空间,成长的全部活动均在池子中,由于饵料残渣和排泄物混杂在一起,尤其是悬浮或半悬浮饵料,在鱼儿游动和追逐过程,不断翻动饵料和排泄物,使其迅速分散,导致水体快速恶化,水中含氮量及有害鱼生长的物质提高,必须进行池水过滤,大量池水过滤势必产生能耗和生物处理耗材。
为此,在专利公报中,公开不少为了解决工厂化养殖成本问题的方案,大多存在有借助水生植物或生物来吸收氨氮等物质这流程。如CN202026704U,公开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和EM菌净化养殖水的养殖系统,主要由依次循环相连通的养鱼池、沉淀吸收池、菌草共生池和砂滤床,养鱼池和沉淀吸收池通过铺设于两池底的排水管连通。养殖水主要通过砂滤床过滤和菌草吸收,但从商用角度看,菌草的吸收效率显然成为关键。
又如CN101548655B,公开一种生态型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方法,该方法主要以蓄水沉淀池、二级污水处理池、回水渠道沉降和旋流池沉降进行固液分离,在水体颗粒物分离的基础上,再通过一级生物滤池的砂石滤床净化和分离微小颗粒物,经一级生物滤池净化的水质进入二级生物滤池,一、二级生物滤池中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氨氮、亚硝酸氮;二级污水处理池即是利用池内培植能净化养鱼废水的水草、藻类和贝类;净化水经砂滤墙流入蓄水沉淀池;对养殖水体进行机械增氧或液态氧增氧,最后经过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灭菌,将清洁的生态水送入养鱼池,养鱼池废水反复净化,循环利用。养鱼系统实现完全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鱼类养殖,达到了养鱼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养鱼成活率80%以上。
以上实例均以过滤和吸收养殖水体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为宗旨,而未考虑其商用成本,尤其只涉及流程,而未对养殖池进行合理化设计,导致运营过程费工耗能。如何改善现状,设计一种高效养殖池,成为本发明研究的对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池底设有砂床对养殖水进行过滤、利用隔板和集渣斗配合,将沉积物收集和集中排放的沉淀式养殖池。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包括池壁和池底,在池壁高位设有进水口、低位设有排水口,其特征是池底为倾斜结构,在池底最低位分布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表面分布有进水小孔,排水管穿过池壁形成排水口;池底填充有覆盖在排水管上的砂床,砂床表面覆盖有筛绢网,并由筛绢网塑形砂床表面成漏斗形结构,在所述砂床表面的漏斗形结构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该集渣斗下端部与排渣管连通,排渣管穿过池壁或池底,并在池体外设有控制阀门;在砂床上方的池壁上,通过骨架架设有隔板,隔板上密集分布有落渣孔;所述池壁在进水口下方设置有收折投饵板,该投饵板收折后能紧贴在池壁上。
所述砂床包括0.5mm-2.0mm砂粒和颗粒状生物菌,该颗粒状生物菌重量为砂粒重量的0.1%-0.5%;砂床厚度在500mm-1200mm之间。
所述隔板的落渣孔直径不大于20mm。
所述隔板上覆盖有防逃网。
所述养殖池还配设有沉淀池、净化池、水泵和增氧装置;所述排渣管连通沉淀池高位,沉淀池高位设有出水管,低位设有排放口,所述沉淀池的出水管连通净化池;所述池体的排水管连通净化池,净化池净化后的水体由水泵抽送至池体进水口端,形成养殖水体过滤后循环利用结构;所述增氧装置连接在水泵与池体进水口的回流管上,给水体补充氧气。
所述增氧装置为液态氧气罐。
本发明优化养殖池的设计,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能耗低的特点;该养殖池始终可保持养殖活动区干净,饵料残渣和排泄物,在水流作用下自动通过隔板落渣孔自由下落,并由集渣斗集中收集定期排放,减少被鱼儿搅混,影响水质和后道沉淀作业;其它更细小沉积物再由砂床过滤,从砂床排水口流出的水体几乎可直接循环养殖;本发明最大特点,减少排放周期和水体的过滤量,达到节能和减少清理养殖区域次数,实现节能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 养殖池立体示意图
图2 养殖池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3 养殖池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 养殖池循环水系统
其中
1—池壁 11—进水口 12—投饵板 2—池底
3—排水管 31—进水小孔 4—排渣管 41—控制阀门
5—砂床 51—漏斗形结构 6—筛绢网 7—集渣斗
8—隔板 81—落渣孔 82—骨架 91—沉淀池
911—出水管 912—排放口 92—净化池 93—水泵
94—增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沉淀分离式养殖池,包括池壁1和池底2,在池壁1高位设有进水口11、低位设有排水管3和排渣管4;本结构中,池底2为倾斜结构,在池底2最低位分布有排水管3,所述排水管3表面分布有进水小孔31,排水管3穿过池壁1形成养殖池的排水口;池底2填充有覆盖在排水管3上的砂床5,砂床5表面覆盖有筛绢网6,并由筛绢网6塑形砂床5表面成漏斗形结构51,利用漏斗形结构51的砂床表面,将下沉的饵料残渣和鱼类排泄物,集中收集,也能减少沉积物进入砂床5内,延长砂床5的使用周期。在砂床表面的漏斗形结构51最低位上,埋设有集渣斗7,该集渣斗7下端部与排渣管4连通,排渣管4穿过池壁1或池底2,并在池体外设有控制阀门41,以便定期排放沉积物;再则,在砂床5上方的池壁1上,通过骨架架设有隔板8,隔板8上密集分布有落渣孔81,落渣孔81直径不大于20mm,根据养殖鱼体的大小,若是小鱼苗,即需在隔板8上覆盖有防逃网,总之落渣孔81或防逃网的网孔应小于鱼体,避免鱼儿从落渣孔进行集渣斗7;隔板8通过骨架82架设在池壁1上,以承载操作人员踩踏,收获鱼货或其它操作,另外一作用,隔离鱼儿活动区域与沉积物收集区域,避免鱼儿游动,搅动沉积物,这也是本发明创造性之所在,隔板8和集渣斗7的配合,能收集较为完整的沉积物。
另外,养殖不同鱼类或者不同生长其的鱼儿,其饵料的形状也不同,悬浮或半悬浮饵料可直接投放,但对沉性饵料来说,难免会直接落入隔板8下方,造成浪费和影响水质;为此,在池壁1进水口11下方设置有收折投饵板12,该投饵板12不用时,能收折后能紧贴在池壁1上,不影响鱼儿活动;投饵板12最大作用是可支撑沉性饵料,让鱼儿有充足时间进进食,又可最大限度避免饵料落入隔板8下方;当然进食结束,难免有排泄物或饵料残渣停留在投饵板12上,在启动进水后,可借助进水口11的进水对投饵板12进行冲涮,利用水流带走沉积物。
更进一步,上述砂床5组成,包括0.5mm-2.0mm砂粒和颗粒状生物菌,该颗粒状生物菌重量为砂粒重量的0.1%-0.5%;砂床5厚度在500mm-1200mm之间,满足过滤和净化养殖水体之需,经过砂滤后的水体可直接用以循环养殖。
参照图4,为了达到更高的水体净化要求,其养殖池配设有沉淀池91、净化池92、水泵93和增氧装置94;排渣管4连通沉淀池91高位,沉淀池91高位设有出水管911,低位设有排放口912,沉淀池91的出水管911连通净化池92,集渣斗7通过排渣管4定期排放带有高浓度沉积物的污水,经沉淀池91静置沉淀,沉积物进一步浓缩后,通过低位的排放口912排放,可再经物理处理,进行蛋白质回收,或者直接供应种植基肥,而高位的出水管911排放的水体,净化后可循环使用,减少排放量;
净化池92对砂床5过滤后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净化池92净化后的水体由水泵93抽送至池体进水口11端,形成养殖水体过滤后循环利用系统;增氧装置94连接在水泵93与池体进水口11的回流管上,给水体补充氧气,既可采用机械增氧方式,优选方案直接使用液态氧气罐增氧。在本系统中,也可附加紫外线或臭氧等杀菌处理;而所述沉淀池91和净化池92,通过与养殖池之间的高低位置设计,使得可利用水位落差进行排渣和排水,进一步节省能耗。
附注,生物菌为商用产品,如:广州农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养殖池净化农运来生物菌池底净化专用菌种;以及,南通中科睿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供应的养殖池塘底改生物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