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5858B -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5858B
CN103675858B CN201310744529.XA CN201310744529A CN103675858B CN 103675858 B CN103675858 B CN 103675858B CN 201310744529 A CN201310744529 A CN 201310744529A CN 103675858 B CN103675858 B CN 1036758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phase
frequency
integer
dipper
ambigu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45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5858A (zh
Inventor
祝会忠
徐爱功
葛茂荣
高星伟
徐宗秋
郑涛
徐辛超
隋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7445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758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75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5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5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5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9/00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velocity or attitude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uch systems
    • G01S19/01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transmitting time-stamped messages, e.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r GALILEO
    • G01S19/13Receivers
    • G01S19/33Multimode operation in different systems which transmit time stamped messages, e.g. GPS/GLONA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9/00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velocity or attitude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uch systems
    • G01S19/01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transmitting time-stamped messages, e.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r GALILEO
    • G01S19/13Receivers
    • G01S19/24Acquisition or tracking or demodulation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system
    • G01S19/29Acquisition or tracking or demodulation of signals transmitted by the system carrier including Doppler, rela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9/00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velocity or attitude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uch systems
    • G01S19/38Determining a navigation solution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a 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
    • G01S19/39Determining a navigation solution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a 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 the 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 transmitting time-stamped messages, e.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r GALILEO
    • G01S19/42Determining position
    • G01S19/43Determining position using carrier phase measurements, e.g. kinematic positioning; using long or short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 G01S19/44Carrier phase ambiguity resolution; Floating ambiguity; LAMBDA [Least-squares AMBiguity Decorrelation Adjustment] meth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一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涉及卫星定位系统和定位测量技术领域。用户接收机接收到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双系统各自卫星播发给用户接收机的观测数据,通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分别确定北斗系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和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确定用户北斗/GPS接收机到卫星距离。本发明能够避免北斗系统B1频率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二者频率不同的影响,使混频星间差分的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恢复整数特性。

Description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定位系统和定位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背景技术
对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双系统的接收机,利用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观测数据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进行高精度定位时,目前采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载波相位的星间差分组合技术确定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而获得接收机到卫星的距离值,最终利用接收机到卫星的距离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
在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解算时,而若想得到B1、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必须消除观测值中的误差。对于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双系统而言,其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大气延迟、卫星轨道、卫星鈡差等误差,可以通过区域参考站网络进行消除或削弱,保证这些误差不影响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周特性。除此之外还存在接收机钟误差的影响,并且接收机钟的误差影响较大,是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模糊度不能恢复整数特性的主要原因。消除接收机钟差最有效的方法是对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星间差分,消除同一台接收机不同卫星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接收机误差影响。但目前常用的方法需要在同一系统、B1频率或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之间进行星间差分,以消除接收机误差的影响,恢复同一系统、同一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星间差分模糊度的整数特性。只能在单系统、B1或L1单一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间进行星间差分的原因是不同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由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波长不同,不同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星间差分组合之后,星间差分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模糊度不具备整数特性。星间差分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模糊度不具有整数特性,会导致星间差分模糊度不能实时快速解算,无法实现测站的高精度实时快速定位。
在使用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双系统接收机进行高精度定位时,如果单系统的卫星观测数量较少(比如在较多建筑物和森林等卫星信号遮挡严重地区),为了保证能够使用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实现高精度定位,必须进行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组合,并能够恢复星间差分模糊度的整数特性,以便于进行整周模糊度解算。由于单系统卫星观测数量较少,如果在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各自系统内部进行B1或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星间差分组合,将进一步降低载波相位观测数据的利用率。在双系统卫星观测数量较少时(比如两系统共有四颗卫星),星间差分观测值数量不足,很难通过几何模型解算星间差分B1、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不能实现高精度定位。如果不进行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星间差分组合,而对单颗卫星的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模糊度参数解算,则很难消除单颗卫星观测值中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主要是接收机鈡差),这样不但要估计的参数较多,而且由于与接收机有关误差的存在,使B1、L1载波相位的模糊度无法正确计算。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混频星间求差,可提高数据利用率,实现在北斗/GPS单系统观测卫星数较少情况下的高精度实时快速定位。但由于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波长不同,混频星间差分后,各自单颗卫星模糊度的系数不同,不能形成星间单差的整周模糊度参数,会引入了过多的单颗卫星的非差整周模糊度参数,很难对单颗卫星的整周模糊度参数进行解算。如果将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单颗卫星的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在星间单差之后,合并成一个模糊度参数,由于B1、L1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会导致星间单差模糊度参数不具备整数特性,无法进行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实时快速解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北斗系统的B1载波相位观测值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对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混频星间差分组合,并能够恢复混频星间差分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特性,更好地实现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高精度实时快速联合定位,提高双系统定位服务能力,特别是在信号遮挡严重,单系统卫星观测数量不足时的定位服务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户接收机接收到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双系统各自卫星播发给用户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具体包括:
北斗系统的B1频率的伪距观测数据和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数据;
GPS系统的L1频率的伪距观测数据和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数据;
步骤2:通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分别确定北斗系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和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
(1)对于北斗系统:通过公式(1)确定北斗系统的B1频率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公式为:
LMC1·ΦC1C+c·(tr-tCs)-LMC1·NC1+OC-IC1+TC+MC1+ε′C1(1)
式中,LM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Φ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下标C表示北斗系统;ρC为北斗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由测站初始位置坐标与北斗卫星坐标计算得到,其中,测站初始位置坐标是通过单系统的伪距单点定位得到,卫星坐标由接收机记录的导航文件提供;c为真空中的光速;tr为接收机钟差,单位为秒;tCs为北斗系统卫星钟的钟差,下标中s表示卫星钟差;N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OC是北斗系统卫星轨道误差,即卫星位置坐标的误差;I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所受的电离层延迟误差;TC是北斗系统对流层延迟误差;M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多路径效应误差;ε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
(2)对于GPS系统:通过公式(2)确定GPS系统的L1频率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为式为:
LMG1·ΦG1G+c·(tr-tGs)-LMG1·NG1+OG-IG1+TG+MG1+ε′G1(2)
式中,LM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ΦG1是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下标G表示GPS系统;ρG为GPS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由测站初始位置坐标与GPS卫星坐标计算得到,其中测站初始位置坐标是通过单系统的伪距单点定位得到,卫星坐标由接收机记录的导航文件提供;tGs为GPS系统卫星钟的钟差;NG1是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OG是GPS系统卫星轨道误差,即卫星位置坐标的误差;IG1是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所受的电离层延迟误差;TG是GPS系统对流层延迟误差;MG1为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多路径效应误差;εG1为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
步骤3:以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波长为B1和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系数,或者以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波长为B1和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系数,二者任选其一来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
其中,以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波长为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系数,来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利用外部参考站提供的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非差误差改正数CORC1、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非差误差改正数CORG1,对步骤2中的公式(1)和公式(2)进行修正,消除对流层延迟误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卫星轨道误差和卫星钟误差,具体公式如下:
对于北斗系统而言,修正误差后的公式为:
LMC1·ΦC1+CORC1C+c·tr-LMC1·NC1+MC1+ε′C1(3)
式中,ε′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观测噪声;
对于GPS系统而言,修正误差后的具体公式为:
LMG1·ΦG1+CORG1G+c·tr-LMG1·NG1+MG1+ε′G1(4)
式中,ε′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观测噪声;
步骤3.2: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间进行混频星间差分,以消除公式(3)和公式(4)中的接收机鈡差tr,具体公式为:
LMC1·ΦC1-LMG1·ΦG1+CORC1-CORG1CG-(LMC1·NC1-LMG1·NG1)
(5)
公式(5)等式右侧的LMC1·NC1-LMG1·NG1项表示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为的模糊度;
将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模糊度用模糊度整数初值和一个数值较小的整数改正量的形式来表示,公式这:
LMC 1 · N C 1 - LMG 1 · N G 1 = LMG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 LMC 1 · N C 1 ′ - LMG 1 · N G 1 ′ ) - - - ( 6 )
式中,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N′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各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的大小与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有关;
对公式(6)进一步处理,将北斗系统中的一颗卫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C1、GPS系统中的一颗卫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G1通过星间差分形成一个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再以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波长为系数,转化成星间差分模糊度,公式这:
LMC 1 · N C 1 - LMC 1 · N G 1 = LMC 1 · N C 1 0 - LMC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LMG 1 LMC 1 · N G 1 ′ ) - - - ( 7 )
步骤3.3: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组合的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具体过程为:
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求取波长比,公式为:
LMG 1 LMC 1 = A - - - ( 8 )
式中,A表示GPS系统L1和北斗系统B1的载波相位波长比,且有A∈(0,1);
则式(7)中的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进一步替换为:
N C 1 ′ - LMG 1 LMC 1 · N G 1 ′ = N C 1 ′ - A · N G 1 ′ = N C 1 ′ - N G 1 ′ + ( 1 - A ) · N G 1 ′ - - - ( 9 )
式中,N′C1和N′G1都为未知的整周数,即N′C1-N′G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星间差分后的模糊度参数,(1-A)·N′G1是星间单差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对于公式(5)则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LMG 1 LMC 1 · N G 1 ′ ) )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N G 1 ′ + ( 1 - A ) · N G 1 ′ ) ) - - - ( 10 )
步骤3.4:确定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残余误差项消除,恢复模糊度N′C1-N′G1的整数特性;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在残余误差项(1-A)·N′G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
若利用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L1载波相位模糊度,则GPS系统L1频率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55周;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在残余误差项(1-A)·N′G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25时,GPS系统L1频率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27周;
对于上述具有不同残余误差项的情况,在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精度范围内,也消除了残余误差项,则公式(10)化简为: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G 1 · ( N C 1 ′ - N G 1 ′ ) ) - - - ( 11 )
式中,N′C1-N′G1为整周模糊度,此时的整周模糊度参数N′C1-N′G1的解算与传统的基线模糊度解算方法相同;
以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为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系数,并恢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5:对公式(6)进一步处理,将北斗系统一颗卫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C1和GPS系统一颗卫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G1,通过星间差分之后组合成一个模糊度,并以GPS系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波长为系数,形成星间差分模糊度,公式如下:
LMC 1 · N C 1 - LMG 1 · N G 1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G 1 · ( LMC 1 LMG 1 · N C 1 ′ - N G 1 ′ ) - - - ( 12 )
式中,为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组合的模糊度参数,
步骤3.6: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具体过程为:
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求取波长比,公式为:
LMC 1 LMG 1 = B - - - ( 13 )
式中,B表示北斗系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和GPS系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比,且有B∈(1,2);
根据式(13),则式(12)中的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进一步写成:
LMC 1 LMG 1 · N C 1 ′ - N G 1 ′ = B · N C 1 ′ - N G 1 ′ = N C 1 ′ - N G 1 ′ + ( B - 1 ) · N C 1 ′ - - - ( 14 )
式中,(B-1)·N′C1为整周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对于公式(5)则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LMC 1 LMG 1 · N C 1 ′ - N G 1 ′ )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N G 1 ′ + ( B - 1 ) - · N G 1 ′ ) ) - - - ( 15 )
如果要使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恢复整数特性,以便于进行整周模糊度解算,需要将残余误差项(B-1)·N′C1的影响降低至不影响N′C1-N′G1的整周特性;
步骤3.7:设置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残余误差项(B-1)·N′C1不影响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
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伪距观测值计算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初值应满足的最低要求为: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在残余误差项(B-1)·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
若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B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则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54周;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在残余误差项(B-1)·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25时,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27周;
对于上述具有不同残余误差项的情况,在B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精度范围内,也消除了残余误差项,则公式(15)即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G 1 · ( N C 1 ′ - N G 1 ′ ) ) - - - ( 16 )
式中,N′C1-N′G1即为观测方程式(16)的整周模糊度参数,此时的整周模糊度N′C1-N′G1的解算与传统的基线模糊度解算方法相同;
步骤4:在B1和L1载波相位观测值星间混频差分整周模糊度N′C1-N′G1确定之后,利用公式(11)或公式(16)计算测站位置参数,然后通过测站位置参数再计算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即利用确定的整周模糊度进行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迭代计算,确定最终的整周模糊度,再利用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和模糊度确定用户北斗/GPS接收机到卫星距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组合方法。该方法在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混频星间差分组合之后,通过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单颗卫星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计算,对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星间观测方程进行变换,以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改正量为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能够避免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二者频率不同的影响,使混频星间差分的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恢复整数特性。可在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单系统观测卫星数量较少时,通过星间差分既能消除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接收机误差,又能为星间单差模糊度的实时快速解算提供先决条件,即星间单巷模糊度参数具有整数特性。本发明对北斗系统B1频率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进行星间差分,保持双系统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能够解决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单系统观测卫星数不足时,如何实现高精度动态定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GPS系统G09号卫星的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时间序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残余误差0.00907·N′G1的取值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计算后的接收机位置与已知的接收机实际坐标的差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时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组合方法,其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户接收机接收到北斗系统和GPS系统双系统各自卫星播发给用户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具体包括:
北斗系统的B1频率伪距观测数据和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数据。B1频率伪距观测值用于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整数解的计算。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频率为1561.098MHz,相应的B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波长为0.19203米;
GPS系统的L1频率伪距观测数据和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数据。L1频率伪距观测值用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整数解的计算,以及用户接收机初始位置的计算。L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频率为1575.42MHz,相应的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波长为0.19029米;
步骤2:确定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和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
(1)对于北斗系统:通过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确定北斗系统的B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观测方程的公式这:
LMC1·ΦC1C+c·(tr-tCs)-LMC1·NC1+OC-IC1+TC+MC1+ε′C1(1)
式中,LM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Φ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下标C表示北斗系统;ρC为北斗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由测站初始位置坐标与北斗卫星坐标计算得到,其中,测站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的初始位置坐标是通过GPS系统的伪距单点定位得到,卫星坐标由接收机记录的北斗系统导航文件中的广播星历,通过开普勒六参数利用轨道外推确定;c为真空中的光速;tr为接收机钟差,即接收机钟记录观测数据的时间与北斗系统时间之间的差异,单位为秒;tCs为北斗系统卫星钟的钟差,下标中s表示卫星钟差,为北斗卫星钟与北斗系统时间之间的差异;N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OC是北斗系统卫星轨道误差,即通过广播星历计算出的北斗系统卫星位置坐标与卫星实际位置坐标的差异;I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所受的电离层延迟误差;TC是北斗系统对流层延迟误差;M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多路径效应误差;ε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
(2)对于GPS系统:通过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确定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的公式为:
LMG1·ΦG1G+c·(tr-tGs)-LMG1·NG1+OG-IG1+TG+MG1+ε′G1(2)
式中,LM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ΦG1是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下标G表示GPS系统;ρG为GPS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由测站初始位置坐标与GPS卫星坐标计算得到,其中测站初始位置坐标是通过GPS系统的伪距单点定位得到,卫星坐标由接收机记录的GPS系统导航文件中的广播星历,通过开普勒六参数的轨道外推确定;tr为接收机钟差,此处为接收机钟记录的时间与北斗系统时间之间的差异,单位为秒;tGs为GPS系统卫星钟的钟差,为GPS卫星钟与GPS系统时间的差异,在GPS系统观测数据获取时是以GPS系统时间为准,本实施方式在GPS系统L1频率的观测数据获取后将GPS系统时间与北斗系统时间进行统一,转换成以北斗系统时间为基准;NG1是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OG是GPS系统卫星轨道误差,即通过广播星历计算出的GPS系统卫星位置坐标与卫星实际位置坐标的差异;IG1是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所受的电离层延迟误差;TG是GPS系统卫星的对流层延迟误差;M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多路径效应误差;ε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
步骤3:以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或者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为B1和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系数,构建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星间混频差分的载波相位观测方程,并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混频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使能够实现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混频差分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分别以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其中之一为系数,来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
其中,以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为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系数,来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利用外部参考站提供的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非差误差改正数CORC1、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非差误差改正数CORG1,对步骤2中的公式(1)和率式(2)时行误差修正。如果使用一个外部参考站,根据一个参考站观测数据得到用户站所需的误差改正信息,如果使用多个外部参考站,根据多个参考站相对于用户站的位置和各参考站的误差改正信息,利用误差内插拟合的方法得到用户站所需的误差改正信息。通过利用外部参考站提供的误差改正信息,消除步骤2中公式(1)和公式(2)对流层延迟误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卫星轨道误差和卫星钟误差的影响,具体公式如下:
对于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修正误差后的公式为:
LMC1·ΦC1+CORC1C+c·tr-LMC1·NC1+MC1+ε′C1(3)
式中,ε′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观测噪声;
对于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观测方程修正误差后公式为:
LMG1·ΦG1+CORG1G+c·tr-LMG1·NG1+MG1+ε′G1(4)
式中,ε′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观测噪声。
经过非差误差改正数修正后载波相位观测方程公式(3)、公式(4)中,已经消除了对流层延迟误差、电离层延迟误差、卫星轨道误差、GPS卫星钟差和北斗系统卫星鈡差的影响。但仍然包括接收机鈡差和观测噪声的影响,B1和L1载波相位的观测噪声很小,可以忽略其对B1和L1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影响。然后通过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消除公式(3)、公式(4)中的接收机鈡差。
步骤3.2: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方程进行混频星间差分,以消除公式(3)和公式(4)中的接收机鈡差tr,具体公式为:
LMC1·ΦC1-LMG1·ΦG1+CORC1-CORG1CG-(LMC1·NC1-LMG1·NG1)
(5)
公式(附)等式右侧的LMC1·NC1-LMG1·NG1项表示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的模糊度。公式(5)即为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的观测方程;
将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LMC1·NC1-LMG1·NG1用模糊度整数初值和整数改正量的形式来表示。公式为:
LMC 1 · N C 1 - LMG 1 · N G 1 = LMG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 LMC 1 · N C 1 ′ - LMG 1 · N G 1 ′ ) - - - ( 6 )
式中,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N'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N'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的大小与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有关,即整数改正量N'C1、N'G1为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整数改正量N'C1、N'G1的数值大小来恢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模糊度的整数特性。整数改正量N'C1、N'G1的数值一定要尽可能的小,通过伪距观测值计算出的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改正量一般为几周到几十周;
在计算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情况下,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即作为已知值,公式(际)中的整数改正量N′C1、N′G1成为了公式(5)中的两个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参数。将北斗系统中一颗卫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C1、GPS系统中一颗卫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G1通过星间差分形成一个模糊度参数,并以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为系数,公式为:
LMC 1 · N C 1 - LMC 1 · N G 1 = LMC 1 · N C 1 0 - LMC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LMG 1 LMC 1 · N G 1 ′ ) - - - ( 7 )
则对于公式(5)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G 1 · ( N C 1 ′ - LMG 1 LMC 1 · N G 1 ′ ) ) - - - ( 8 )
步骤3.3:恢复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的观测方程公式(8)中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具体过程为:
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波长不同,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LMG1=0.19029米,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LMC1=0.19203米。求式(8)中L1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N′G1的系数即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比,则有:
LMG 1 LMC 1 = 0.99093 - - - ( 9 )
则对于式(7),其中的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进一步替换为:
N C 1 ′ - LMG 1 LMC 1 · N G 1 ′ = N C 1 ′ - 0.990.93 · N G 1 ′ = N C 1 ′ - N G 1 ′ + 0.00907 · N G 1 ′ - - - ( 10 )
式中,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整数改正量N′C1和N′G1都为未知的整周数,也就是说N′C1-N′G1为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后的模糊度参数,0.00907·N′G1是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对于公式(8)则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 COR G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N G 1 ′ ) ) - - - ( 11 )
步骤3.4:确定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残余误差项0.00907·N′G1不影响式(11)中B1、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解算,即残余误差项0.00907·N′G1的大小能够恢复和保持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数特性;
残余误差项0.00907·N′G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残余误差项0.00907·N′G1不影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解算,能够恢复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本实施方式利用L1频率的GPS伪距观测值计算L1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经过外部参考站非差误差改正后的观测方程的公式为:
PG1+CORGP1G+c·tr+MGP1+ε′GP1(12)
式中,PG1为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CORGP1为该伪距观测值的非差误差改正数,由外部参考站提供,与步骤3.1中用户接收机的非差误差改正数的来源相同;ρG为GPS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tr为接收机钟差,单位为秒,二者的含义与公式(2)中相同;MGP1为GPS系统L1频率伪距观测值的多路径效应误差;ε′GP1为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
利用L1频率的GPS伪距观测值经过外部参考站非差误差改正数修正后,计算了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根据公式(4)、公式(12),忽略多路径效应、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计算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的公式为:
N G 1 0 = INT ( P G 1 / LMG 1 + COR GP 1 / LMG 1 - COR G 1 / LMG 1 - Φ G 1 ) - - - ( 13 )
式中INT为取整数符号,即将等式右侧括号内的值取其最接近的整数。使用式(13)计算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主要取决于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PG1的精度。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在残余误差项0.00907·N′G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
若利用式(13)计算的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整数改正量的绝对值应小于55周,也就是整数改正量N′G1的绝对值小于55,公式(13)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PG1的等效距离精度为10.46米,则-0.5<0.00907·N′G1<0.5,即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的影响小于0.5周,不影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周特性及整周模糊度的解算;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在残余误差项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25时:
利用式(13)计算的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整数改正量N′G1的绝对值应小于27周,公式(13)伪距观测值PG1的等效距离精度为5.14米,即-0.25<0.00907·N′G1<0.25,不影响模糊度N′C1-N′G1的整数特性;一般情况下,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公式(13)中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的精度能够满足这一精度要求;
利用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一个历元的伪距观测值计算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主要是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的观测噪声影响,但对于GPS系统而言,上述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精度是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方法是利用一个历元的L1频率伪距观测值通过公式(13)计算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第二种是为了提高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使用当前历元之前多个历元的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然后对多个相同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取平均值,以提高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即利用同一颗卫星多个历元的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通过公式(13)计算出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值,再取平均。
对于GPS系统而言,上述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精度是完全可以满足。对于不述具有不同残余误差项的情况,在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精度范围内,也消除了残余误差项0.00907·N′G1,则公式(11)化简为: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 COR G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N G 1 ′ ) ) - - - ( 14 )
式中,N′C1-N′G1为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的整周模糊度参数,此时的整周模糊度参数N′C1-N′G1的解算与传统的基线模糊度解算方法相同;
图2为利用公式(13)使用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GPS系统G09号卫星的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时间序列,横轴表示观测时间为周内秒,纵轴表示模糊度大小,单位为周。该组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数据的观测时长约为3个小时。GPS系统G09号卫星的L1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准确值为-13。根据图2中的结果和L1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正确值计算出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改正量N′G1,进而计算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0.00907·N′G1。图3为残余误差0.00907·N′G1的值,横轴表示观测时间为周内秒,纵轴表示残余误差的大小,单位为周,残余误差0.00907·N′G1数值的RMS为0.03周,远小于0.25周,不影响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数特性。可将模糊度参数N′C1-N′G1确定,进而计算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实现用户接收机的位置计算。
以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为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系数,并恢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5:在计算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情况下,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即作为已知值,公式(6)中的整数改正量N′C1、N′G1成为了公式(5)中的两个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参数。将北斗系统中一颗卫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C1、GPS系统中一颗卫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N′G1通过星间差分组合成一个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并以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波长为系数,公式如下;
LMC 1 · N C 1 - LMG 1 · N G 1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G 1 · ( LMC 1 LMG 1 · N C 1 ′ - N G 1 ′ ) - - - ( 15 )
则对于公式(5)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LMC 1 LMG 1 · N C 1 ′ - N G 1 ′ ) ) - - - ( 16 )
式(15)、式(16)中,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的模糊度参数。
步骤3.6:恢复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的观测方程公式(16)中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具体过程为:
由于,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的波长LMG1=0.19029米,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LMC1=0.19203米。所以,B1、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不具有整数特性。由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求式(16)中B1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N′C1的系数即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比,则有:
LMC 1 LMG 1 = 1.00914 - - - ( 17 )
根据式(17),则式(15)中的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进一步写成;
LMC 1 LMG 1 · N C 1 ′ - N G 1 ′ = 1.00914 · N C 1 ′ - N G 1 ′ = N C 1 ′ - N G 1 ′ + 0.00914 + N C 1 ′ - - - ( 18 )
式中,B1、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整数改正量N′C1和N′G1都为未知的整周数,即N′C1-N′G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星间差分后的模糊度参数,0.00914·N′C1是B1、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对于公式(16)则有: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1 - COR G 1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N G 1 ′ - 0.00914 · N C 1 ′ ) ) - - - ( 19 )
如果要使B1、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恢复整数特性,以便于进行B1、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整周模糊度解算,需要将残余误差项0.00914·N′C1的影响降低至不影响N′C1-N′G1的整周特性;
步骤3.7:确定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残余误差项0.00914·N′C1不影响式(19)中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的解算,即残余误差项0.00914·N′C1的大小能够恢复和保持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
残余误差项0.00914·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残余误差项0.00914·N′C1不影响B1、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解算,能够恢复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本实施方式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B1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北斗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经过外部参考站非差误差改正后的观测方程的公式为:
PC1+CORCP1C+c·tr+MCP1+ε′CP1(20)
式中,P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CORCP1为该伪距观测值的误差改正数,由外部参考站提供,与步骤3.1中用户接收机的非差误差改正数的来源相同;ρC为北斗系统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tr为接收机钟差,单位为秒,二者的含义与公式(1)中相同;MCP1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的多路径效应误差;ε′CP1为北斗系统B1的伪距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
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经过外部参考站非差误差改正后,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根据公式(3)、公式(20),忽略多路径效应、观测噪声和非模型化误差,计算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的公式为:
N C 1 0 = INT ( P C 1 / LMC 1 + COR CP 1 / LMC 1 - COR C 1 / LMC 1 - Φ C 1 ) - - - ( 21 )
式中INT为取整数符号,即将等式右侧括号内的值取其最接近的整数。使用式(21)计算B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北斗系统B1频率伪距观测值PC1的精度。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在残余误差项0.00914·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
利用式(21)计算的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整数改正量的绝对值应小于54周,也就是整数改正量N′C1的绝对值小于54,公式(21)中B1频率伪距观测值PC1的等效距离精度为10.36米。则-0.5<0.00914·N′C1<0.5,即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的影响不超过0.5周,不影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周特性及整周模糊度的解算;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在残余误差项0.00914·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25时:
利用式(21)计算的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整数改正量N′C1的绝对值应小于27周,公式(21)中伪距观测值PC1的等效距离精度为5.18米,对于残余误差项0.00914·N′C1,则有-0.25<0.00914·N′C1<0.25,不影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数特性;
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一个历元的B1频率伪距观测值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其精度主要受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的观测噪声影响。对于北斗系统而言,上述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精度是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方法是利用一个历元的B1频率伪距观测值通过公式(21)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第二种是为了提高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使用当前历元之前多个历元的B1频率伪距观测值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然后对多个相同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取平均值,以提高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的精度,即利用同一颗卫星多个历元的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通过公式(21)计算出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值,再取平均。
对于北斗系统而言,上述B1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精度是完全可以满足。对于上述具有不同残余误差项的情况,在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精度要求的范围内,也消除了残余误差项0.00914·N′C1,则公式(19)化简为;
LMC 1 · Φ C 1 - LMG 1 · Φ G 1 + COR C - COR G = ρ C - ρ G - ( LMC 1 · N C 1 0 - LMG 1 · N G 1 0 + LMC 1 · ( N C 1 ′ - N G 1 ′ ) ) - - - ( 22 )
式中,N′C1-N′G1即为观测方程式(22)的整周模糊度参数,此时的整周模糊度N′C1-N′G1的解算与传统的基线模糊度解算方法相同;
步骤4:在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混频星间差分整周模糊度N′C1-N′G1确定之后,利用公式(14)或公式(22)计算测站位置参数,然后通过测站位置参数利用公式(3)、公式(4),计算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其中公式(3)、公式(4)的接收机鈡差,通过公式(12)或公式(20)计算得到。即利用确定的整周模糊度进行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迭代计算,确定最终的整周模糊度,再利用星间差分的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Φ和模糊度N确定用户北斗/GPS接收机到卫星距离。实现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组合方法和接收机的位置计算。
针对图2、图3的实验数据,确定GPS系统的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之后,消除了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参数的误差残余项0.00907·N′G1,并确定B1和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整周模糊度参数。利用公式(14)计算出北斗/GPS接收机到卫星的距离ρCG,进而进行接收机位置的计算。得到接收机在三个坐标分量X、Y、Z的位置坐标后,将其结果与接收机位置的已知准确坐标进行比较,其差值如图4所示,横轴表示观测时间为周内秒,纵轴表示差值的大小,单位为米。X、Y、Z三个坐标分量差值的RMS分别为0.016米、0.017米、0.017米。证明了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混频星间差分组合,保持双系统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的整数特性,实现双系统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内的熟练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5)

1.一种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利用外部参考站提供的B1频率、L1频率两种频率下的非误差改正数消除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卫星轨道误差、对流层延迟误差和电离层延迟误差;
再对北斗系统和GPS系统的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作差,消除同一台接收机对不同卫星B1、L1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接收机误差,并恢复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星间差分模糊度的整数特性,进而确定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
最后利用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星间差分观测值,确定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消除同一台接收机对不同卫星B1、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接收机误差,方法是使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和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合并为一个模糊度参数,使用如下2种方法任一种即可:
(1)北斗系统中一颗卫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GPS系统中的一颗卫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通过星间差分形成一个模糊度参数,再以北斗系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波长为系数,转化成星间差分模糊度,公式为:
式中,LMC1是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NC1是北斗系统的B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LM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波长,NG1是GPS系统的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整周模糊度;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为GPS系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初始整数解;N'C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N'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B1、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改正量的大小与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有关;式(1)中,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星间差分组合的模糊度参数,
(2)北斗系统一颗卫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和GPS系统一颗卫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始整数解的整数改正量,通过星间差分之后组合成一个模糊度,并以GPS系统的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波长为系数,形成星间差分模糊度,公式如下:
式中,为北斗系统B1频率的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星间差分组合的模糊度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1)中所确定的星间差分模糊度恢复其整数特性的方法为:
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求取波长比,公式为:
式中,A表示GPS系统L1和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的波长比,且有A∈(0,1);
则式(1)中的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进一步替换为:
式中,N'C1和N'G1都为未知的整周数,即N'C1-N'G1为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与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星间差分后的模糊度参数,(1-A)·N'G1是星间差分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则有:
式中,ΦC1是北斗系统B1载波相位观测值,下标C表示北斗系统;ΦG1是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观测值,下标G表示GPS系统;CORC1为外部参考站提供的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非差误差改正数;CORG1为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的非差误差改正数;ρC为北斗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ρG为GPS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
确定GPS系统L1频率的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残余误差项(1-A)·N'G1消除,恢复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数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步骤(2)中所述的所确定的星间差分模糊度恢复其整数特性的方法为:
北斗系统B1和GPS系统L1载波相位的波长不同,求取波长比,公式为:
式中,B表示北斗系统的B1频率载波相位波长和GPS系统的L1频率的载波相位波长比,且有B∈(1,2);
星间差分模糊度进一步写成:
式中,(B-1)·N'C1为整周未知数N'C1-N'G1的残余误差项,则有:
确定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使残余误差项(B-1)·N'C1消除,恢复模糊度参数N'C1-N'G1的整数特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确定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方法为: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在残余误差项(1-A)·N'G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
若利用GPS系统L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L1载波相位模糊度整数初值,则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55周;
对于目前的GPS系统,在残余误差项(1-A)·N'G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25时,GPS系统L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27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确定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方法为:
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伪距观测值计算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初值应满足的最低要求为: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在残余误差项(B-1)·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5时:
若利用北斗系统B1频率的伪距观测值计算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的整数初值,则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的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54周;
对于目前的北斗系统,在残余误差项(B-1)·N'C1取值的绝对值小于0.25时,北斗系统B1频率载波相位模糊度初值的偏差应小于27周。
CN201310744529.XA 2013-12-30 2013-12-30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Active CN1036758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4529.XA CN103675858B (zh) 2013-12-30 2013-12-30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4529.XA CN103675858B (zh) 2013-12-30 2013-12-30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5858A CN103675858A (zh) 2014-03-26
CN103675858B true CN103675858B (zh) 2015-11-11

Family

ID=50313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4529.XA Active CN103675858B (zh) 2013-12-30 2013-12-30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758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4098B (zh) * 2015-05-27 2018-01-30 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长距离通信的cors数据编码传输方法
CN106814376B (zh) * 2015-12-02 2022-03-04 成都联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精确厘米级单点定位方法
CN108710144B (zh) * 2018-04-02 2021-02-02 武汉大学 零/短基线glonass相位通道间偏差校准方法及系统
CN111025348A (zh) * 2018-10-09 2020-04-17 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B1c qmboc信号的接收方法及芯片、模组
CN110274568A (zh) * 2019-07-23 2019-09-24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北斗载波差分的铁塔形变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6299615B (zh) * 2022-12-15 2023-11-03 长安大学 一种实现单北斗实时ppp模糊固定的相位偏差估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1774A (zh) * 2009-06-26 2009-11-18 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高精度单点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2096078A (zh) * 2009-12-12 2011-06-15 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gnss信号接收方法及其相关器
CN103267970A (zh) * 2013-05-24 2013-08-28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北斗gps联合层析法的大气水汽探测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62951B2 (en) * 2009-07-02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rrier phase processing in discontinuous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 track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1774A (zh) * 2009-06-26 2009-11-18 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高精度单点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2096078A (zh) * 2009-12-12 2011-06-15 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gnss信号接收方法及其相关器
CN103267970A (zh) * 2013-05-24 2013-08-28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北斗gps联合层析法的大气水汽探测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时空系统统一的北斗与GPS融合定位;高星伟 等;《测绘学报》;20121031;第41卷(第5期);第743-748、75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5858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8790B (zh) 北斗与gps双系统宽巷载波相位混频星间差分组合方法
CN103675858B (zh) 北斗系统b1与gps系统l1载波相位混频差分方法
EP3805796A1 (en) Navigation enhancement method and system
CN100437142C (zh) 基于地基增强系统的电离层延迟误差分离方法及地基增强系统
Loyer et al. Zero-difference GPS ambiguity resolution at CNES–CLS IGS Analysis Center
CN102590840B (zh) 一种卫星定位载波相位差分方法
CN110007320B (zh) 网络rtk解算方法
CN103344978B (zh) 一种适用于大规模用户的区域增强精密定位服务方法
CN101609140B (zh) 一种兼容导航接收机定位系统及其定位方法
CN105699999B (zh) 一种固定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窄巷模糊度的方法
CN102608633B (zh) 一种卫星定位伪距差分方法
CN111596321B (zh) 利用非差改正数的多gnss多路径误差恒星日滤波方法及系统
CN104483688A (zh)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基线解算方法
CN103529459A (zh) 一种采用单频gps和glonass组合精准定位的方法及其系统
Li et al. Review of PPP–RTK: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N112285745B (zh) 基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三频模糊度固定方法及系统
CN107561565B (zh) 低轨航天器星载gnss差分相对导航换星的处理方法
CN105044741A (zh) 一种伪距相位综合广域差分改正值的求解方法
CN104483689A (zh) 一种bds参考站三频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
CN114935770B (zh) 一种多历元加快精密单点定位收敛速度的方法及装置
Bhardwaj et al. Study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vertical TEC using NavIC data
Banville et al. Defining the basis of an integer-levelling procedure for estimating slant total electron content
CN104898144A (zh) 一种北斗系统参考站整周模糊度单历元确定方法
CN103675875B (zh) Bds与gps的b2/l2载波相位星间混频差分方法
CN110058274B (zh) 一种卫星导航系统间的时差监测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