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4811B -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4811B
CN103674811B CN201310729367.2A CN201310729367A CN103674811B CN 103674811 B CN103674811 B CN 103674811B CN 201310729367 A CN201310729367 A CN 201310729367A CN 103674811 B CN103674811 B CN 1036748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tor
porosity
component
mapping relations
accu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293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4811A (zh
Inventor
令狐松
姚军朋
吴丰
司马立强
崔式涛
张程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Petroleum Logg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Petroleum Logg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hina Petroleum Logg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7293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748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74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4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4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4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测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提高了现有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精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NMR测井是一种适用于裸眼井的测井新技术,是目前可以直接测量任意岩性储集层自由流体(油、气、水)渗流体积特性的测井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核磁共振技术利用原子核的顺磁性及与它们相互作用的外加磁场,实现测井目的。实际应用中以氢核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可直接测量孔隙流体特征,不受岩石骨架矿物的影响,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地层有效孔隙度、自由流体孔隙度、束缚水孔隙度、孔径分布及渗透率等参数。
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测量分析地层岩石的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自由流体孔隙度、毛细管束缚水孔隙度、粘土束缚水孔隙度等参数。现有技术中的核磁共振测井在有些情况下时常出现测量误差,例如受岩石中顺磁性矿物以及粘土矿物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与地层岩石孔隙度有较大差异,一般表现为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偏低。由于核磁共振测井中出现的误差对核磁共振测井储层评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使核磁共振测井的实际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外界因素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精确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包括:
根据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所述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根据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第三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数据校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值计算模块计算出的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核磁共振测试装置、压汞法测试装置、孔隙度测试装置和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核磁共振测试装置,用于对岩心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
所述压汞法测试装置,用于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毛细管压力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孔隙度测试装置,用于利用气体膨胀原理,测定所述岩心样本的第一孔隙度;
所述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核磁共振测试装置获得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根据所述压汞法测试装置获得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通过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提高了现有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弛豫时间与孔隙度分量、孔隙度累积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注入汞饱和度与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与压汞法孔径分布的对比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其中,用CPMG方法测量样品的横向弛豫过程,得到信号强度为
M ( t ) = M ( 0 ) Σ n = 0 K f n e - t T 2 n
公式中T2n为第n中弛豫分量横向弛豫时间;M(0)为信号的初始幅度;fn为第n中弛豫分量的相对衰减幅度,孔隙中的横向弛豫时间包含表面弛豫、体弛豫和扩散弛豫三种机制,因此,孔隙的横向弛豫时间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1 T 2 n = 1 T 2 B + ρ 2 ( S V ) i + D ( γG T E ) 2 12
其中,T2B为自由弛豫时间,为表面弛豫时间倒数,为扩散弛豫时间倒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流体的自由弛豫时间T2B很长,公式中等号右边的第一项趋近于零,在无梯度场中,或G×TE很小(即回波间隔很小)时,方程的第三项也趋近于零,所以,岩石的孔隙横向时间T2主要取决于第二项其中,ρ2为岩石的横向弛豫率,在同一地层中,ρ2可以认为恒定值,因此,每个弛豫分量横向弛豫时间对应一个孔隙度(本发明实施例中定义为第一孔隙度分量),如图2所示,利用核磁共振回波串的反演结果,得到弛豫分量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隙度分量、孔隙度累积的对应关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弛豫分量横向弛豫时间T2都对应一个孔隙度分量和一个孔隙度累积(孔隙度累积为当前T2之前的多个T2对应的孔隙度分量之和)。
步骤102、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其中,该步骤可以包括三个子步骤:
步骤102-A、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
例如:首先通过压汞法获取毛细管压力曲线,通过公式将毛细管压力转换为了毛细管半径,Pc为毛细管压力,σ为流体界面张力,θ为润湿接触角,Rc为毛细管半径,对于汞来说,Rc=0.723/Pc,通过对流体注入饱和度进行累积,获得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从而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和流体注入饱和度三者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将流体注入饱和度进行累积,从而获得了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为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其中,虚线表示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Si与毛细管压力Pci,毛细管半径Rci的对应关系曲线(相当于第一对应关系),实线表示流体注入饱和度hi与毛细管压力Pci,毛细管半径Rci的对应关系曲线(相当于第二对应关系)
步骤102-B、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
例如:通过公式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Ji,其中,为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可以通过步骤101中的孔隙度累积获取,例如图2中孔隙度累积数据曲线的最大值)。Smax为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如图3中标示出的最大注入饱和度),Si为不同压力下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
步骤102-C、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例如:以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为标准,对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和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进行插值计算,以获得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假设对于具体的J10,总能找到相邻的2组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 &phi; nmr a ) , ( &phi; b m , &phi; nmr b ) , 使得 &phi; nmrL a < J 10 < &phi; nmrL b , 其中, &phi; nmrL i 为孔隙度累积。采用插值方法,计算一组新的岩心核磁共振数据使得这样也就得到了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按照该公式和步骤102-A中的第二对应关系,获取与(J10,Rc10)的对应关系,再结合步骤101中的第一映射关系,可确定对应的横向弛豫时间T210,进而确定Rc10与T210的第二映射关系。本步骤中,可以将该第二映射关系采用幂函数进行拟合,近似得到毛细管半径Rc与横向弛豫时间T2的映射关系式Rc=a*(T2)b,a、b为拟合得到的幂函数的系数。
步骤103、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其中,该步骤可以包括两个子步骤:
步骤103-A、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
例如:通过公式获得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其中,为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hi为流体注入饱和度,φ为第一孔隙度分量,Smax为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
步骤103-B、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例如:根据公式获得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得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步骤104、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其中,该步骤可以包括两个子步骤:
步骤104-A、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104-B、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如图4所示,虚线曲线表示的是第一映射关系,柱状图表示的是第三映射关系,上下两个横坐标表示第二映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柱状高出虚线曲线的部分可近似为核磁共振丢失的孔隙信号,根据第一孔隙度分量与对应的第二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确定核磁共振孔隙分量校正系数,例如:核磁共振孔隙分量校正系数ni可表示为其中,为第一孔隙度分量,为第二孔隙度分量。
步骤105、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其中,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与对应的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相乘,以对所述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
根据步骤104中计算出的核磁共振孔隙分量校正系数ni校正不同T2分布区间的核磁共振孔隙分量、总孔隙度、自由流体孔隙度、束缚流体孔隙度等,例如:以哈里伯顿MRIL-P型仪器“双TW/单TE”模式为例,核磁共振测井原始总孔隙度TPOR一般可表示为:TPOR=PA0.5+PA1+PA2+PA4+PB8+PB16+PB32+PB64+PB128+PB256+PB512+PB1024+PB2048,其中,PA0.5~PA4表示由A组(PR06组)回波串反演得到的T2=0.5ms~4ms孔隙度,PB8~PB2048表示由B组(长TW组)回波串反演得到的T2=8ms~2048ms孔隙度。采用核磁共振孔隙分量校正系数ni校正之后TPOR即可表示为:TPOR=n1×PA0.5+n2×PA1+n3×PA2+n4×PA4+n5×PB8+n6×PB16+n7×PB32+n8×PB64+n9×PB128+n10×PB256+n11×PB512+n12×PB1024+n13×PB2048。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通过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提高了现有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精确度。
实际应用中步骤101之前,需要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并利用气体膨胀原理(即玻义尔定律),测定岩样的骨架体积和孔隙度体积,得到岩样的第一孔隙度。
实际应用中步骤102之前,需要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毛细管压力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由于压汞法孔径分布与地层真实孔隙度更吻合,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毛细管压力实验获取的压汞法孔径分布对核磁共振孔隙度分布进行修正,可有效提高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准确性。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之后,核磁共振孔隙度的测量可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即使受岩石中顺磁性矿物以及粘土矿物等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对核磁共振孔隙度的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如图5所示,所述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10,用于根据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20,用于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第三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20获取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比值计算模块54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10获取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20获取的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建立模块530获取的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数据校准模块550,用于根据所述比值计算模块540计算出的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系统,如图6所示,所述系统包括核磁共振测试装置610、压汞法测试装置620、孔隙度测试装置630和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640,其中,
所述核磁共振测试装置610,用于对岩心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
所述压汞法测试装置620,用于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毛细管压力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孔隙度测试装置630,用于利用气体膨胀原理,测定所述岩心样本的第一孔隙度;
所述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640,用于根据所述核磁共振测试装置获得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根据所述压汞法测试装置获得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全部通过硬件来实施,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背景技术做出贡献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之前,包括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
所述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之前,包括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毛细管压力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包括:
通过公式获得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其中,为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Smax为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Si为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Ji为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以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为标准,对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和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进行插值计算,以获得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包括:
通过公式获得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其中,为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hi为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φ为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Smax为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
根据公式获得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得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毛细管半径与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对应关系及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除以对应的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获得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与对应的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相乘,以对所述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
9.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根据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
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
第三映射关系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建立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
数据校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值计算模块计算出的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10.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核磁共振测试装置、压汞法测试装置、孔隙度测试装置和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核磁共振测试装置,用于对岩心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
所述压汞法测试装置,用于对所述岩心样本进行毛细管压力测量,以获得所述岩心样本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孔隙度测试装置,用于利用气体膨胀原理,测定所述岩心样本的第一孔隙度;
所述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核磁共振测试装置获得的横向弛豫时间的谱分布,获取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第一孔隙度分量和第一孔隙度累积三者之间的第一映射关系;根据所述压汞法测试装置获得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获取毛细管压力与流体注入饱和度的第一对应关系;对所述第一对应关系进行变换,获得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半径、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和流体注入饱和度四者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根据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的最大值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累积转换值、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横向弛豫时间的第二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流体注入饱和度和所述流体注入饱和度累积的最大值,计算获得第二孔隙度分量,并根据所述第二对应关系,获取所述毛细管半径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的第三映射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和所述第三映射关系,获取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计算对应的所述第二孔隙度分量与所述第一孔隙度分量的分量比值;根据所述分量比值对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数据进行校正计算。
CN201310729367.2A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36748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29367.2A CN103674811B (zh)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29367.2A CN103674811B (zh)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4811A CN103674811A (zh) 2014-03-26
CN103674811B true CN103674811B (zh) 2015-10-14

Family

ID=50313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29367.2A Active CN103674811B (zh)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748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7009252A (es) * 2015-01-16 2017-10-12 Ingrain Inc Analisis de cortes para caracterizacion mejorada por rmn de perforaciones.
CN106066494B (zh) * 2016-05-24 2018-05-1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火成岩核磁共振孔隙度校正方法和t2分布校正方法
CN106053315B (zh) * 2016-06-06 2019-02-0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方法
CN106066492B (zh) * 2016-06-06 2018-05-2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回波间隔影响的校正方法
CN107941670B (zh) * 2017-11-03 2020-01-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岩屑孔隙度测定方法
CN108873082B (zh) * 2018-05-08 2019-11-0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考虑弛豫组分区间的致密岩心核磁共振孔隙度校正方法
CN108982328B (zh) * 2018-08-14 2019-09-27 中南大学 一种计算冻融作用下岩石孔隙体积变形的方法
CN111721685B (zh) * 2019-03-22 2023-11-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复杂储层t2谱转换毛管压力曲线的方法及系统
CN110133035B (zh) * 2019-06-12 2022-04-22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核磁共振耦合恒速压汞定量表征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方法
CN110410058B (zh) * 2019-06-20 2023-01-3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校正岩心实验结果刻度二维核磁测井的方法
CN110646331B (zh) 2019-09-10 2020-08-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高含粘土岩心的有效孔隙度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505085B (zh) * 2021-02-05 2021-04-09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核磁共振的孔隙度有效应力系数测定方法
CN114112856A (zh) * 2021-12-07 2022-03-01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一种含铀砂岩全尺寸孔径结构表征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4394A (zh) * 2006-01-19 2007-07-25 上海神开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核磁共振岩心快速分析方法
CN101344001A (zh) * 2008-08-05 2009-01-14 中国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 石油钻井中x射线荧光陆源碎屑岩孔隙度的分析方法
CN101892837A (zh) * 2010-04-29 2010-11-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层因数确定方法及含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4394A (zh) * 2006-01-19 2007-07-25 上海神开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核磁共振岩心快速分析方法
CN101344001A (zh) * 2008-08-05 2009-01-14 中国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 石油钻井中x射线荧光陆源碎屑岩孔隙度的分析方法
CN101892837A (zh) * 2010-04-29 2010-11-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层因数确定方法及含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复杂流体储层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影响因素;谢然红;《中国科学》;20081231;第38卷;第191-196页 *
核磁共振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校准;周宇;《测井技术》;20110630;第35卷(第3期);第210-2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4811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4811B (zh) 一种核磁共振孔隙度测量的校正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010507B2 (en) Stratum component optimiz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3267721B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含水特征与赋存状态的评价方法
Mao et al. Estimation of permeability by integra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logs with mercury injection capillary pressure (MICP) data in tight gas sands
CN1693896B (zh) 确定地层流体性质的方法
CN105891089B (zh) 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824556B (zh) 一种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建立方法及应用
CN103884633A (zh) 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427254A (zh) 用于通过核磁共振数据确定烃类混合物的分子特性的方法
CN104215652A (zh) 确定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00812B (zh) 基于核磁共振的岩石孔隙分形维数评价方法及装置
US1196584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fluid saturation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on-line displacement
US20210223192A1 (en)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pore-throat size distribution and permeability in porous media
CN105182431B (zh) 石油储层岩石的组分识别及定量评价方法
CN105240001A (zh) 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4330433A (zh) 一种获得目的储层横向弛豫时间分布的方法及装置
CN106644879B (zh) 一种确定岩心不同孔隙组分渗透率贡献值的方法及装置
CN110596772B (zh) 一种扩散t2弛豫二维谱的校正方法和装置
Xiao et al. Calculation of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S wirr) from NMR logs in tight gas sands
Schroth et al. Approximate solution for solute transport during spherical‐flow push‐pull tests
CN104237107A (zh) 地层中低渗透率储层的视渗透率解释方法及系统
Newgord et al. Wettability quantification in mixed-wet rocks using a new NMR-based method: Experimental model verification
CN106908370B (zh) 砂岩孔渗参数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Glorioso et al. Deriving capillary pressure and water saturation from NMR transversal relaxation times
Popov et al.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complex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yclic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for tight oil reservoi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