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0367B -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50367B
CN103650367B CN201280032328.0A CN201280032328A CN103650367B CN 103650367 B CN103650367 B CN 103650367B CN 201280032328 A CN201280032328 A CN 201280032328A CN 103650367 B CN103650367 B CN 1036503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terminal
base station
resourc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23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50367A (zh
Inventor
示泽寿之
野上智造
今村公彦
中岛大郎
中岛大一郎
相羽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50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50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3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基站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终端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该基站具备: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生成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Description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在基于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及LTE-A(LTE-Advanced:先进的长期演进)、以及基于IEEE(Th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Wireless LAN、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小区、发送站、发送装置、eNodeB)以及终端(移动终端、接收站、移动站、接收装置、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分别具备多个收发天线,通过使用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由此对数据信号进行空间复用,实现高速的数据通信。
在此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基站需要对终端进行各种控制。为此,基站通过使用给定的资源而向终端通知控制信息,由此来进行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中的数据通信。例如,基站通过向终端通知资源的分配信息、数据信号的调制以及编码信息、数据信号的空间复用数信息、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等,由此来实现数据信号。这样的控制信息能够使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
此外,下行链路中的使用了MIMO技术的通信方法能够使用各种方法,例如能够使用将同一资源分配给不同终端的多用户MIMO方式、多个基站彼此协作来进行数据通信的CoMP(Cooperative Multipoint:多点协作)方式等。
图15是表示进行多用户MIMO方式的一例的图。在图15中,基站1501通过下行链路1504而与终端1502进行数据通信,通过下行链路1505而与终端1503进行数据通信。此时,终端1502以及终端1503进行基于多用户MIMO的数据通信。下行链路1504以及下行链路1505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上使用同一资源。此外,下行链路1504以及下行链路1505通过使用预编码技术等分别控制波束,由此来进行彼此正交性的维持或者同一信道干扰的降低。由此,基站1501针对终端1502以及终端1503能够实现使用了同一资源的数据通信。
图16是表示进行CoMP方式的一例的图。在图16中表示由覆盖范围宽的宏基站1601、和与此宏基站相比覆盖范围窄的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射频头)1602来构建使用了异构网络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况。在此,考虑宏基站1601的覆盖范围构成为包含RRH1602的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情况。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由宏基站1601以及RRH1602来构建异构网络构成,彼此协作地分别通过下行链路1605以及下行链路1606来进行针对终端1604的数据通信。宏基站1601通过线路1603而与RRH1602连接,且能够与RRH1602收发控制信号、数据信号。线路1603分别能够使用光纤等有线线路、采用了中继技术的无线线路。此时,宏基站1601以及RRH1602各自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使用同一频率(资源),从而宏基站1601所构建的覆盖范围的区内的综合性频率利用效率(传输容量)能得到提高。
终端1604在位于宏基站1601或者RRH1602的附近的情况下,能够与宏基站1601或者RRH1602进行单小区通信。进而,终端1604在位于RRH1602所构建的覆盖范围的端附近(小区边缘)的情况下,针对来自宏基站1601的同一信道干扰的应对策略成为必要。作为宏基站1601与RRH1602之间的多个小区通信(协作通信),研究了通过使用在相邻基站间彼此协作的CoMP方式由此来减轻或压制小区边缘区域对终端1604的干扰的方法。例如,作为这样的CoMP方式,研究了非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0)、2011年3月、3GPP TS 36.212V10.1.0(2011-03)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 -UTRAPhysical Layer Aspects(Release 9)、2010年3月、3GPP TR 36.814 V9.0.0(2010-0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能够进行多用户MIMO方式、CoMP方式这样的MIMO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一个基站所能提供的传输容量得到提高,因此所能收容的终端的数量也增多。因而,在基站使用以往的资源而向终端通知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会产生分配控制信息的资源不足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基站高效地分配针对终端的数据变得困难,成为妨碍传输效率的提高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能够在基站和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基站高效地通知针对终端的控制信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终端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所述基站具备: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其生成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2)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在上述基站中,第2控制信道使用被映射到一个资源块对中的多个资源元素组的第1方法、以及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块对中的多个资源元素组的第2方法当中的任一方法。
(3)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在上述基站中,向终端通知针对终端的第2控制信道中所使用的表示第1方法和第2方法当中的任一方法的信息。
(4)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在上述基站中,第2控制信道基于从终端通知的终端能力信息或者FGI,来使用第1方法和第2方法当中的任一方法,终端能力信息或者FGI表示终端能否使第1方法以及/或者第2方法发挥功能。
(5)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在上述基站中,还具备: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生成部,其生成使用与第2控制信道相同的天线端口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以及预编码部,其以资源块对为单位,对第2控制信道和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
(6)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基站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所述终端具备:控制信道处理部,检测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7)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在上述终端中,第2控制信道使用被映射到一个资源块对中的多个资源元素组的第1方法、以及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块对中的多个资源元素组的第2方法当中的任一方法。
(8)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在上述终端中,从基站通知针对终端的第2控制信道中所使用的表示第1方法和第2方法当中的任一方法的信息。
(9)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在上述终端中,向基站通知终端能力信息或者FGI,所述终端能力信息或者FGI是表示终端能否使第1方法以及/或者第2方法发挥功能的信息。
(10)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在上述终端中,控制信道处理部使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来检测第2控制信道,该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使用与第2控制信道相同的天线端口,在天线端口的每一个端口,假定以资源块对为单位来对第2控制信道和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
(11)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而使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基站具备: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其生成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终端具备:控制信道处理部,其对第2控制信道进行检测。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12)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方法,是基站的通信方法,所述基站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终端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所述通信方法具有:生成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步骤,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13)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方法,是终端的通信方法,所述终端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基站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所述通信方法具有:检测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步骤,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14)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集成电路,在基站中发挥功能,所述基站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终端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资源元素而构成,所述集成电路具有:生成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功能,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15)此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集成电路,在终端中发挥功能,所述终端使用资源元素和资源块对来与基站进行通信,该资源元素使用频率方向的区域和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该资源块对使用给定数的所述资源元素而构成,所述集成电路具有:检测能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功能,该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与能映射第1控制信道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区域,且以资源块对为单位从基站向终端设定。构成资源元素组,该资源元素组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给定的资源元素的集合,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资源元素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基站和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能够高效地通知针对终端的控制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的构成的简要框图。
图3是表示基站所映射的一个资源块对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基站所映射的信道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针对使用16个RB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详情的图。
图8是表示针对使用16个RB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详情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对终端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对终端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用于对终端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针对第2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的图。
图14是表示针对第2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的图。
图15是表示进行多用户MIMO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进行CoMP方式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具备基站(发送装置、小区、发送点、发送天线群、发送天线端口群、分量载波、eNodeB)以及终端(终端装置、移动终端、接收点、接收终端、接收装置、接收天线群、接收天线端口群、UE)。
在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中,基站100为了与终端200进行数据通信,而通过下行链路来发送控制信息以及信息数据。
在此,控制信息被实施检错编码处理等,并被映射到控制信道。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被实施纠错编码处理、调制处理,经由第1控制信道(第1物理控制信道)区域、或与第1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第2控制信道(第2物理控制信道)区域进行收发。其中,在此提及的物理控制信道为物理信道的一种,是在物理帧上被规定的控制信道。
另外,若从一个角度观察,则第1控制信道是使用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发送端口(天线端口)的物理控制信道。此外,第2控制信道是使用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发送端口的物理控制信道。终端200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而对第1控制信道进行解调,使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而对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小区内的全部终端所公用的参考信号,是为了插入到几乎所有资源中而任何终端均可使用的参考信号。为此,任何终端均可解调第1控制信道。另一方面,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是仅插入到被分配的资源中的参考信号,能够自适应地进行预编码处理、波束成形处理以与数据相同。为此,在第2控制信道中能够获得自适应的预编码、波束成形的增益。
此外,若从不同角度观察,则被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第1控制信道)是位于物理子帧的前部的、OFDM符号(符号)上的物理控制信道,能配置在这些OFDM符号上的系统带宽(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的整个区域。此外,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第2控制信道)是位于物理子帧的第1控制信道的后方的、OFDM符号上的物理控制信道,能配置在这些OFDM符号上的系统带宽内的一部分的频带。由于第1控制信道配置在位于物理子帧的前部的控制信道专用的OFDM符号上,因此能够接收并解调物理数据信道用的后部的OFDM符号之前的符号。此外,仅对控制信道专用的OFDM符号进行监控的终端也能够进行接收。此外,由于能扩展到整个CC区域来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小区间干扰随机化。此外,第1控制信道区域是基站100固有设定的区域,是连接于基站100的全部终端所公用的区域。另一方面,第2控制信道配置在通信中的终端通常接收的公共信道(物理数据信道)用的后部的OFDM符号上。此外,通过频分复用,由此能够对第2控制信道彼此之间、或者第2控制信道和物理数据信道进行正交复用(无干扰的复用)。此外,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终端200固有设定的区域,是针对连接于基站100的每个终端所设定的区域。另外,基站100能够将第2控制信道区域设定成由多个终端共享。此外,第1控制信道区域和第2控制信道区域配置在同一物理子帧。在此,OFDM符号是映射各信道的比特的时间方向的单位。
此外,若从不同角度观察,则第1控制信道是小区固有的物理控制信道,是空闲状态的终端以及连接状态的终端双方能够获取(检测)的物理信道。此外,第2控制信道是终端固有的物理控制信道,是仅连接状态的终端能够获取的物理信道。在此,所谓空闲状态,是指基站未蓄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的信息的状态(RRC_IDLE状态)、移动站进行间歇接收(DRX)的状态等的、未立即进行数据收发的状态。另一方面,所谓连接状态,是指终端保持网络的信息的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移动站未进行间歇接收(DRX)的状态等的、能够立即进行数据收发的状态。第1控制信道是终端不依赖于终端固有的RRC信令也可接收的信道。第2控制信道是根据终端固有的RRC信令所设定的信道,是终端根据终端固有的RRC信令可接收的信道。即,第1控制信道是通过预先限定的设定而任何终端均可接收的信道,第2控制信道是终端固有的设定变更容易的信道。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100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在图1中,基站100具备:上级层101、数据信道生成部102、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103、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4、预编码部105、第1控制信道生成部106、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7、发送信号生成部108、以及发送部109。
上级层101生成针对终端200的信息数据(传输块、码字),并输出给数据信道生成部102。在此,信息数据能够设为进行纠错编码处理的单位。此外,信息数据能够设为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等重传控制的单位。此外,基站100能够向终端200发送多个信息数据。
数据信道生成部(数据信道区域分配部、数据信道映射部)102对上级层101所输出的信息数据进行自适应控制,生成针对终端200的数据信道。具体而言,数据信道生成部102中的自适应控制执行:用于进行纠错编码的编码处理、用于施加终端200所固有的扰码的加扰处理、用于使用多值调制方式等的调制处理、用于进行MIMO等空间复用的层映射处理等。在此,数据信道生成部102中的层映射处理基于针对终端200所设定的秩(rank)数而映射到一个以上的层(流)。
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第2控制信道区域分配部、第2控制信道映射部、终端固有控制信道生成部)103,在基站100经由第2控制信道区域(终端固有控制信道区域)来发送针对终端200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生成经由第2控制信道区域进行发送的控制信道。此外,经由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发送的控制信道,能够将秩数固定为1来进行发送,也能够与数据信道同样地映射到一个以上的层。在此,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设定在公共信道上的情况下,数据信道生成部102以及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103也被称作公共信道生成部。在此,经由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发送的控制信道也被称作第2控制信道。此外,数据信道或者第2控制信道也被称作公共信道(共享信道)。此外,第2控制信道也被称作E-PDCCH(Enhanced PDCCH;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终端固有控制信道。
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生成部)104生成终端200所固有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数据信道解调用参考信号、第2控制信道解调用参考信号、公共信道解调用参考信号、终端固有控制信道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解调参考信号)、DRS(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专用参考信号)、PrecodedRS、UE-specific RS),在公共信道复用此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此,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基于所复用的公共信道的秩数来设定,在各层被复用。另外,优选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层间进行正交以及/或者准正交。另外,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4也可生成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并在后述的发送信号生成部108中被复用。
预编码部105针对由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4所输出的公共信道以及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终端200所固有的预编码处理。在此,优选预编码处理针对所生成的信号进行相位旋转等,以使终端200能效率良好地接收(例如,接收功率成为最大、或者来自相邻小区的干扰变小、或者对相邻小区的干扰变小)。此外,虽然能够使用基于预先规定的预编码矩阵的处理、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循环延迟分集)、发送分集(SFBC(SpatialFrequency Block Code:空间频率块码)、STBC(Spatial Time Block Code:空间时间块码)、TSTD(Time Switched Transmission Diversity:时间切换传输分集)、FSTD(Frequency Switched Transmission Diversity:频率切换传输分集)等),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此,基站100在从终端200反馈了作为与预编码处理相关的反馈信息的PMI(Precoding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而被划分成多个种类的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对该多个PMI进行了乘法等运算后的结果,来对终端200进行预编码处理。
在此,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是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彼此已知的信号。进而,由预编码部105对公共信道以及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终端200所固有的预编码处理。因而,在终端200对公共信道进行解调之际,通过使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从而能够估计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的下行链路中的传输路径状况、以及预编码部105所进行的预编码权重的均衡信道。即,基站100无需向终端200通知基于预编码部105的预编码权重,便能够解调被预编码处理后的信号。此外,在经由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发送的控制信道以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解调的情况下,该控制信道在基站100中与数据信道同样地被进行预编码处理。此外,此控制信道在终端200中与数据信道同样地,根据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来估计传输路径状况,并被进行解调处理。
第1控制信道生成部(第1控制信道区域分配部、第1控制信道映射部、小区固有控制信道生成部)106,在基站100经由第1控制信道区域(小区固有控制信道区域)来发送针对终端200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生成经由第1控制信道区域进行发送的控制信道。在此,经由第1控制信道区域被发送的控制信道也被称作第1控制信道。此外,第1控制信道也被称作小区固有控制信道。
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生成部)107,为了测量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状况,而生成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彼此已知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CRS(Common RS)、Cell-specific RS、Non-precoded RS、小区固有控制信道解调用参考信号、第1控制信道解调用参考信号)。所生成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被复用成由第1控制信道生成部106所输出的信号。另外,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7也可生成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并在后述的发送信号生成部108中被复用。
在此,小区固有参考信号若是基站100以及终端200均已知的信号,则能够使用任意的信号(序列)。例如,能够使用基于基站100所固有的编号(小区ID)等的被预先分配的参数的随机数、伪噪声序列。此外,作为在天线端口间正交的方法,能够使用将映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在天线端口间设为零(zero)的方法、采用了伪噪声序列的码分复用的方法、或者使这些方法组合后的方法等。另外,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既可以在所有子帧中复用,也可以仅在一部分的子帧中复用。
此外,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在由预编码部105所进行的预编码处理之后被复用的参考信号。因而,终端200能够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来测量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的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状况,能够解调由预编码部105未完成预编码处理的信号。例如,第1控制信道能够根据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来进行解调处理。
发送信号生成部(信道映射部)108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7所输出的信号的、各个天线端口的资源元素,进行映射处理。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部108将数据信道映射到公共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区域的数据信道区域,将第2控制信道映射到公共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进而,发送信号生成部108将第1控制信道映射到与第2控制信道区域不同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在此,基站100能够将送往多个终端的控制信道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区域。此外,控制信道分配给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分配方法以及控制信道分配给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分配方法将在后面叙述。此外,发送信号生成部108,在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规定有多个的情况下,基于基站以及/或者终端以及/或者控制信道的参数等来进行切换处理。详情将在后面叙述。
在此,第1控制信道以及第2控制信道是分别经由不同的资源进行发送的控制信道、以及/或者、分别使用不同的参考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的控制信道、以及/或者、根据终端200中的不同RRC的状态能够进行发送的控制信道。此外,各个控制信道能够映射任何格式的控制信息。另外,能够对各个控制信道规定能映射的控制信息的格式。例如,在第1控制信道中能够映射全部格式的控制信息,在第2控制信道中能够映射一部分格式的控制信息。例如,在第1控制信道中能够映射全部格式的控制信息,在第2控制信道中能够映射包含使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在内的格式的控制信息。
在此,控制信道预先规定其格式。例如,控制信道能够按照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的目的来规定。具体而言,被映射到控制信道的控制信息能够规定为:针对终端200的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针对终端200的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分配信息、用于控制针对终端200的发送功率的信息等。因而,例如基站100在向终端200发送下行链路的信息数据的情况下,发送包含针对终端200的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息已被映射的控制信道、以及基于此控制信息所分配的信息数据已被映射的数据信道。此外,例如基站100在分配针对终端200的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情况下,发送包含针对终端200的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息已被映射的控制信道。此外,基站100也能够在相同的子帧中通过不同的格式或者相同的格式,向相同的终端200发送多个不同的控制信道或者相同的控制信道。另外,基站100在向终端200发送下行链路的信息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与对包含针对终端200的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息已被映射的控制信道进行发送的子帧不同的子帧,来发送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在此,由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是基站100所固有的区域,因此也被称作小区固有控制信道区域。此外,由于第2控制信道区域是从基站100通过RRC信令所设定的、终端200所固有的区域,因此也被称作终端固有控制信道区域。此外,第2控制信道区域以由给定的频率方向的区域和给定的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的两个资源块在时间方向上连续地配置的区域作为单位来设定。
发送部109在进行了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保护间隔的附加、向射频变换的变换处理等之后,从一个或者多个发送天线数(发送天线端口数)的发送天线发送。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200的构成的简要框图。在图2中,终端200具备接收部201、接收信号处理部202、传播路径估计部203、控制信道处理部204、数据信道处理部205、以及上级层206。
接收部201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接收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的接收天线来接收基站100所发送的信号,进行从射频向基带信号的变换处理、被附加的保护间隔的去除、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等的时间频率变换处理。
接收信号处理部202对被基站100所映射的信号进行解映射(分离)。具体而言,接收信号处理部202对第1控制信道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以及/或者数据信道进行解映射,并输出给控制信道处理部204。此外,接收信号处理部202对被复用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以及/或者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解映射,并输出给传播路径估计部203。
传播路径估计部203基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以及/或者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来进行第1控制信道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以及/或者数据信道针对资源的传播路径估计。传播路径估计部203将传播路径估计的估计结果输出给控制信道处理部204以及数据信道处理部205。传播路径估计部203基于在数据信道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被复用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来估计(传播路径估计)针对各层(秩、空间复用)的各接收天线端口的、各个资源元素中的振幅和相位的变动(频率响应、传递函数),求出传播路径估计值。此外,传播路径估计部203基于在第1控制信道被复用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来规定针对各发送天线端口的各接收天线端口的、各个资源元素中的振幅和相位的变动,求出传播路径估计值。
控制信道处理部204搜寻被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在此,控制信道处理部204设定第1控制信道区域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区域,作为搜寻控制信道的控制信道区域。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设定是通过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的上级层的控制信息(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而进行的。例如,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设定是用于设定第2控制信道作为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的控制信息,是终端200所固有的设定信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设定的详情将在后面叙述。此外,在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规定有多个的情况下,控制信道处理部204基于基站以及/或者终端以及/或者控制信道的参数等来进行切换处理。详情将在后面叙述。
例如,在由基站100通知了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且设定了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情况下,控制信道处理部204搜寻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在该情况下,控制信道处理部204也可还搜寻第1控制信道区域中的一部分的区域。例如,控制信道处理部204也可还搜寻第1控制信道区域中的小区固有的搜寻区域。此外,在未由基站100通知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且未设定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情况下,控制信道处理部204搜寻被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
在此,控制信道处理部204在搜寻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的情况下,为了解调有可能的控制信道而使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此外,控制信道处理部204在搜寻被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的情况下,为了解调有可能的控制信道而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具体而言,控制信道处理部204对基于控制信息的种类、被映射的资源的位置、被映射的资源的大小、聚合等级等而得到的控制信道的候选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解调以及解码处理,逐次进行搜寻。控制信道处理部204作为判定是否为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息的方法,使用附加于控制信息的检错码(例如,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此外,这样的搜寻方法也被称作盲解码。
此外,控制信道处理部204在检测出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对被映射到检测出的控制信道的控制信息进行识别,在整个终端200(也包含上级层)共用,被用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接收处理、上行链路数据信道、控制信道的发送处理、上行链路中的发送功率控制等的、终端200中的各种控制。
控制信道处理部204在包含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息被映射到检测出的控制信道的情下,将接收信号处理部202所解映射的数据信道输出给数据信道处理部205。
数据信道处理部205对从控制信道处理部204输入的数据信道进行使用了从传播路径估计部203输入的传播路径估计结果的传播路径补偿处理(滤波处理)、层解映射处理、解调处理、解扰处理、纠错解码处理等,并输出给上级层206。另外,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未被映射的资源元素基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已被映射的资源元素而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上进行插补或者平均化等,来进行传播路径估计。在传播路径补偿处理中,使用估计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而对所输入的数据信道进行传播路径补偿,对基于信息数据的每层的信号进行检测(恢复)。作为此检测方法,能够使用ZF(Zero Forcing:迫零)标准、MMSE(MinimumMean Square Error:最小均方误差)标准的均衡、Turbo均衡、干扰去除等。在层解映射处理中,对每层的信号的各个信息数据进行解映射处理。以后的处理按照每个信息数据进行。在解调处理中,基于所使用的调制方法来进行解调。在解扰处理中,基于所使用的扰码来进行解扰处理。在解码处理中,基于所实施的编码方法来进行纠错解码处理。
图3是表示基站100所映射的一个资源块对的一例的图。一个资源块由给定的频率方向的区域和给定的时间方向的区域而构成,一个资源块对在时间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图3表示两个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一个资源块由频率方向上的12个子载波和时间方向上的7个OFDM符号而构成。一个OFDM符号之中各个子载波被称作资源元素。资源块对在频率方向上排列,此资源块对的数目能够按照每个基站来设定。例如,此资源块对的数目能够设定为6~110个。此时的频率方向的宽度被称作系统带宽。此外,资源块对的时间方向被称作子帧。各个子帧之中于时间方向上前后7个OFDM符号分别被称作时隙。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资源块对也简单地被称作资源块。
在图3中,带阴影线的资源元素之中R0~R1分别表示天线端口0~1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在此,虽然图3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两个天线端口的情况,但是能够改变其数目,例如能够映射针对一个天线端口、四个天线端口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在此,作为与图3所示的天线端口0~1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不同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能够设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例如能够作为与天线端口15~22这8个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来设定。此外,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能够被映射到一部分的子帧,例如能够映射到多个子帧的每一帧。基站100通过RRC信令来设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作为针对终端200的终端固有的控制信息。终端200基于来自基站100的设定,使用天线端口0~1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以及/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来生成反馈信息。
在图3中,带阴影线的资源元素之中D1~D2分别表示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码分复用)组1~CDM组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此外,CDM组1以及CDM组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CDM组内分别通过Walsh码等的正交码而被码分复用。此外,CDM组1以及CDM组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CDM组之间彼此被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在此,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能够按照被映射到此资源块对的控制信道、数据信道,使用8个天线端口(天线端口7~14)最大映射到8秩。此外,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能够按照所映射的秩数来改变CDM的扩频码长、被映射的资源元素的数目。
例如,秩数为1~2时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由2码片的扩频码长构成为天线端口7~8,被映射到CDM组1。秩数为3~4时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除了天线端口7~8之外还由2码片的扩频码长构成为天线端口9~10,进一步被映射到CDM组2。秩数为5~8时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由4码片的扩频码长构成为天线端口7~14,被映射到CDM组1以及CDM组2。
此外,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中,各天线端口的正交码通过扰码而被进一步叠加。此扰码是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控制信息而生成的。例如,扰码由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小区ID以及加扰ID所生成的伪噪声序列而生成。例如,加扰ID是表示0或者1的值。此外,所使用的加扰ID以及天线端口被联合编码,也能够使表示这些的信息索引化。
在带阴影线的资源元素之中由起始的第1个~第3个OFDM符号所构成的区域中,被设定为配置第1控制信道的区域(第1控制信道区域)。此外,配置第1控制信道的区域被映射到子帧中的前方的OFDM符号,能够按照每个子帧来设定给定数的OFDM符号。配置第1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给定数通过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作为小区固有的控制信息被广播(通知)。
此外,被涂成白色的资源元素表示配置公共信道的区域(公共信道区域)。配置公共信道的区域被映射到子帧中的后方的OFDM符号、即子帧中的与配置第1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不同的OFDM符号,能够按照每个子帧来设定给定数的OFDM符号。另外,配置公共信道的区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能够与此子帧中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无关地被映射到固定的给定的OFDM符号。例如,配置第2控制信道的区域(第2控制信道区域)也可与此子帧中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无关地被映射到子帧中的第4个到第14个OFDM符号。此外,配置公共信道的区域能够按照每个资源块对来设定。
在此,资源块能够按照通信系统所使用的频率带宽(系统带宽)来改变其数目。例如,能够使用6~110个资源块,其单位也被称作分量载波。进而,基站也能够通过频率聚合而对终端设定多个分量载波。例如,基站针对于终端而言,一个分量载波由20MHz构成,在频率方向上连续以及/或者不连续地设定5个分量载波,可以将通信系统能够使用的总带宽设为100MHz。
图4是表示基站100所映射的信道的一例的图。图4表示将由12个物理资源块对(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所构成的频率频带设为系统带宽的情况。作为第1控制信道的PDCCH被配置在子帧中的起始的第1个~第3个OFDM符号。第1控制信道的频率方向遍及系统带宽而配置。此外,公共信道在子帧中被配置在除了第1控制信道以外的OFDM符号。
在此,对PDCCH的构成的详情进行说明。PDCCH由多个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Channel Element)构成。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所使用的CCE的数目依赖于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带宽、构成PDCCH的OFDM符号数、和与通信中所使用的基站100的发送天线的数目相应的下行链路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发送天线端口数。CCE由多个下行链路资源元素(以一个OFDM符号以及一个子载波所规定的资源)构成。
对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所使用的CCE,赋予用于识别CCE的编号。CCE的编号赋予是基于预先规定的规则来进行的。在此,CCE_t表示CCE编号t的CCE。PDCCH是通过由多个CCE组成的集合(CCE Aggregation)而构成。将构成此集合的CCE的数目称作“CCE聚合等级”(CCE aggregation level)。构成PDCCH的CCE聚合等级是根据对PDCCH所设定的编码率、PDCCH中包含的DCI的比特数而在基站中设定的。另外,有用于终端的可能性的CCE聚合等级的组合是预先规定的。此外,将由n个CCE组成的集合称为“CCE聚合等级n”。
一个资源元素组由频率区域的相邻的4个下行链路资源元素构成。进而,一个CCE由在频率区域以及时间区域中分散的9个不同的资源元素组构成。具体而言,针对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整体,使用块交织而对已赋予编号的全部资源元素组以资源元素组单位进行交织,由交织后的编号连续的9个资源元素组来构成一个CCE。
在各终端,设定搜索PDCCH的区域SS(Search Space:搜索空间)。SS由多个CCE构成。由从最小CCE起编号连续的多个CCE来构成SS,编号连续的多个CCE的数目预先规定。各CCE聚合等级的SS由多个PDCCH的候选的集合体构成。SS被分类成从最小的CCE起编号在小区内为公用的CSS(Cell-specific SS)、和从最小的CCE起编号为终端固有的USS(UE-specific SS)。在CSS能够配置系统信息或与寻呼相关的信息等的、多个终端所读取的控制信息已被分配的PDCCH、或者向下位的发送方式的回退、表示指示随机存取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授予已被分配的PDCCH。
基站使用在终端200中被设定的SS内的1个以上的CCE来发送PDCCH。终端200使用SS内的1个以上的CCE来进行接收信号的解码,进行用于对送往自身的PDCCH进行检测的处理(被称作盲解码)。终端200设定因每个CCE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然后,终端200使用因每个CCE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预先规定的组合的CCE来进行盲解码。换言之,终端200对因每个CCE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各PDCCH的候选来进行盲解码。将终端200中的该一连串处理称为PDCCH的监控。
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E-PDCCH、PDCCH on PDSCH、EnhancedPDCCH),被配置在除了第1控制信道区域以外的OFDM符号。公共信道区域被配置在不同的资源块。此外,可配置公共信道区域的资源块按照每个终端而设定。此外,配置第2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能够使用与公共信道同样的方法。即,基站100将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一部分的资源设定为PCFICH,映射表示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OFDM符号数的信息,从而能够实现。
此外,配置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预先规定,例如能够设为子帧中的起始的第4个OFDM符号。此时,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OFDM符号的数目为2以下的情况下,配置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对中的第2个~第3个OFDM符号不映射信号而设为空值(Null)。另外,在被设定为空值的资源中,能够进一步映射其他控制信道、数据信道。此外,设定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能够通过上级层的控制信息来设定。此外,图4所示的子帧被时间复用,第2控制信道区域能够按照每个子帧来设定。
在基站100通过第2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200通知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基站100对终端200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而将针对终端200的控制信道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此外,在基站100通过第1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200通知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基站100不对终端200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而将针对终端200的控制信道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
另一方面,终端200在由基站100设定了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的情况下,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此外,终端200在未由基站100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的情况下,不对第2控制信道中的送往终端200的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
以下,对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进行说明。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按照针对一个终端的每个控制信息进行处理,与数据信道同样地进行加扰处理、调制处理、层映射处理、预编码处理等。此外,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一起进行终端200所固有的预编码处理。此时,优选预编码处理根据适于终端200的预编码权重来进行。
此外,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在子帧中的前方的时隙(第1时隙)和后方的时隙(第2时隙),能够包含分别不同的控制信息来映射。例如,在子帧中的前方的时隙,映射包含基站100向终端200发送的下行链路公共信道中的分配信息(下行链路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道。此外,在子帧中的后方的时隙,映射包含终端200向基站100发送的上行链路公共信道中的分配信息(上行链路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道。另外,也可在子帧中的前方的时隙,映射包含基站100针对终端200的上行链路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道,在子帧中的后方的时隙,映射包含终端200针对基站100的下行链路分配信息在内的控制信道。
此外,也可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前方以及/或者后方的时隙,映射针对终端200以及/或者其他终端的数据信道。此外,也可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前方以及/或者后方的时隙,映射针对终端200以及/或者其他终端的控制信道。
此外,在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由基站100来复用与数据信道同样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终端200根据被复用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对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此外,使用天线端口7~1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此时,被映射到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能够使用多个天线端口进行MIMO发送。
例如,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使用预先规定的天线端口以及扰码来发送。具体而言,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使用预先规定的天线端口7以及加扰ID来生成。
此外,例如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通过RRC信令、基于第1控制信道的信令、或者基于目前为止的子帧中的第2控制信道的信令所通知的天线端口以及加扰ID来生成。在一个示例中,作为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所使用的天线端口,通过RRC信令、基于第1控制信道的信令、或者基于目前为止的子帧中的第2控制信道的信令,来通知天线端口7或者天线端口8当中的任何端口。在另一示例中,作为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所使用的加扰ID,通过RRC信令、基于第1控制信道的信令、或者基于目前为止的子帧中的第2控制信道的信令来通知0~3当中的任一值。另外,也可在解调第2控制信道之际,除了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之外还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以下,作为基站100针对终端200的第2控制信道的设定方法(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设定方法、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的设定方法)的一例,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设定以及发送模式的设定默认地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的设定。基站100通过上级层的控制信息而向终端200通知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Radio Resource Config Dedicated:专用无线资源控制),由此来设定第2控制信道。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是为了进行资源块的设定/变更/释放、针对物理信道的终端固有的设定等而使用的控制信息。
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终端200基于来自基站100的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来进行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的设定,向基站100通知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的设定完成。
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针对物理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Physical Config Dedicated:专用物理配置)。针对物理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是对针对物理信道的终端固有的设定进行规定的控制信息。针对物理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CQI-ReportConfig)、天线信息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AntennaInfoDedicated)、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EPDCCH-ConfigDedicated)。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被用于规定:用于对下行链路中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报告的设定信息。天线信息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被用于规定:基站100中的终端固有的天线信息。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被用于规定: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的设定信息。此外,由于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的设定信息被作为终端200所固有的控制信息来通知以及设定,因此所设定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作为终端200所固有的区域来设定。
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非周期性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CQI-ReportModeAperiodic)、周期性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CQI-ReportPeriodic)。非周期性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是用于通过上行链路公共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非周期地报告下行链路中的传输路径状况的设定信息。周期性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设定信息是用于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而周期性地报告下行链路中的传输路径状况的设定信息。
天线信息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发送模式(transmissionMode)。发送模式是表示基站100向终端200进行通信的发送方法的信息。例如,发送模式预先规定为发送模式1~10。发送模式1是采用使用天线端口0的单个天线端口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2是采用发送分集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是采用循环延迟分集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4是采用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5是采用多用户MIMO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6是采用使用单个天线端口的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7是采用使用天线端口5的单个天线端口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8是采用使用、天线端口7~8的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9是采用使用天线端口7~14的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此外,发送模式1~9也被称作第1发送模式。
发送模式10被定义为与发送模式1~9不同的发送模式。例如,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采用CoMP方式的发送模式。在此,CoMP方式的导入所带来的扩展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的最优化、精度的提高(例如,适于CoMP通信时的预编码信息、基站间的相位差信息等的导入)等。此外,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采用使以发送模式1~9所示的通信方式能够实现的多用户MIMO方式扩展(高度化)后的通信方式的发送模式。在此,多用户MIMO方式的扩展包含传输路径状况的报告的最优化、精度的提高(例如,适于多用户MIMO通信时的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信息等的导入)、复用于同一资源的终端间的正交性的提高等。
此外,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除了采用发送模式1~9所示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通信方式之外还能采用CoMP方式以及/或者扩展后的多用户MIMO方式的发送模式。例如,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除了采用发送模式9所示的通信方式之外还能采用CoMP方式以及/或者扩展后的多用户MIMO方式的发送模式。此外,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能设定多个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的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S)的发送模式。此外,发送模式10也被称作第2发送模式。
另外,基站100在向设定成能够采用多个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10的终端来发送数据信道之际,即便不通知采用了多个发送方式当中的任一方式也能够进行通信。即,终端200即便被设定成能够采用多个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10,在接收数据信道之际,不通知采用了多个发送方式当中的哪一方式,也能够进行通信。
在此,第2发送模式是能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即,在基站100对终端200设定成第1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将针对终端200的控制信道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此外,在基站100对终端200设定成第2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将针对终端200的控制信道映射到第1控制信道区域或者第2控制信道区域。另一方面,在终端200被基站100设定成第1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对第1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此外,在终端200被基站100设定成第2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对第1控制信道或者第2控制信道当中的任一信道进行盲解码。
此外,终端200在被设定成第2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基于是否由基站100设定了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来设定要盲解码的控制信道。即,终端200在被基站100设定成第2发送模式、且设定了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的情况下,对第1控制信道以及/或者第2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此外,终端200在被基站100设定成第2发送模式、且未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的情况下,对第1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
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第2控制信道的子帧设定信息(EPDCCH-SubframeConfig-r11)。第2控制信道的子帧设定信息被用于规定:用于对第2控制信道进行设定的子帧信息。第2控制信道的子帧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子帧设定图案(subframeConfigPattern-r11)、第2控制信道的设定信息(epdcch-Config-r11)。
子帧设定图案是表示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子帧的信息。例如,子帧设定图案是n比特的比特图形式的信息。各比特所示的信息表示是否为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的子帧。即,子帧设定图案能够以n个子帧作为周期来设定。此时,能够将同步信号、广播信道等被映射的给定的子帧除外。具体而言,对各个子帧所规定的子帧编号除以n而得到的余数对应于子帧设定图案的各比特。例如,n预先规定8、40等的值。在针对子帧设定图案的某子帧的信息为“1”的情况下,此子帧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在针对子帧设定图案的某子帧的信息为“0”的情况下,此子帧未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此外,终端200为了与基站100取得同步的同步信号、广播基站100的控制信息的广播信道等被映射的给定的子帧,能够不预先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此外,在子帧设定图案的另一例中,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的子帧的图案预先索引化,表示此索引的信息被规定为子帧设定图案。
第2控制信道的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资源分配类型(resourceAllocationType-r11)、资源分配信息(resourceBlockAssignment -r11)。
资源分配类型是表示在子帧内对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进行指定的信息的格式(类型)的信息。此外,资源分配信息是对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的资源块进行指定的信息,基于资源分配类型的格式来规定。
例如,资源分配类型作为类型0~2,能够规定多个资源分配信息。资源分配信息是用于分配给VRB(Virtual Resource Block:虚拟资源块)的控制信息。在资源分配类型为类型0的情况下,资源分配信息是能够分配给以多个连续的VRB为单位所规定的资源块组的每一个资源块组的比特图形式的信息。另外,资源块组的VRB数能够按照系统带宽来规定。在资源分配类型为类型1的情况下,资源分配信息是在资源块组内的各VRB被规定在多个子集当中的任一子集中的资源块组子集之中能够分配给多个资源块组子集内的每个VRB的比特图形式的信息。此外,资源分配信息也包含表示所选择的资源块组子集的信息。在资源分配类型为类型1的情况下,资源分配信息是在连续的VRB中表示成为分配的起始的VRB的信息、和表示所分配的VRB数的信息。
在此,VRB的数目与PRB的数目相同。此外,VRB规定了多个类型。根据这些类型来规定从VRB到PRB的映射(PRB映射)。在Localized类型中,被映射成VRB编号(VRB的位置)和PRB编号(PRB的编号)成为相同。在此,PRB编号从频率低的PRB起依次被赋予。此外,在Distributed类型中,通过预先规定的方法而映射成:VRB编号相对于PRB编号而言分散(成为随机)。在Distributed类型中,还能够在时隙之间进行跳变,各VRB的第2个时隙分别能够跳变到不同的VRB。此外,是否对第2个时隙进行跳变,既可以通过RRC信令、PDCCH信令来通知并进行切换,也可以预先规定。以下,说明预先规定不跳变第2个时隙的情况。
此外,在资源分配类型为类型0以及类型1的情况下,PRB映射仅为Localized类型。在资源分配类型为类型2的情况下,PRB映射为Localized类型或者Distributed类型。第2控制信道的设定信息中包含的资源分配类型也包含关于PRB映射的控制信息(PRB映射信息)。例如,资源分配类型能够设为表示类型0、类型1、类型2Localized、类型2Distributed当中的任一类型的控制信息。
如以上,基站100在对终端200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情况下,通过RRC信令将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包含在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中进行通知。此外,基站100在对终端200变更所设定的第2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同样地通过RRC信令来通知包含变更了参数后的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在内的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此外,基站100在对终端200释放(开放)所设定的第2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同样地通过RRC信令来通知。例如,通知不包含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的、针对无线资源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此外,也可通知用于对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进行释放的控制信息。
在以上的示例中,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中能够映射针对被设定成发送模式1~10的终端的控制信道,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能够映射针对被设定成发送模式10的终端的控制信道。即,基站100能够与对终端200所设定的发送模式无关地通过第1控制信道区域来通知控制信道。此外,基站100在对终端200设定发送模式1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2控制信道区域来通知控制信道。因而,基站100能够进行考虑到发送模式10中有可能的通信方式的、资源分配的调度。
尤其是,在能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发送模式10中,由于基站100能够对终端200进行CoMP通信方式、多用户MIMO通信方式等,因此能够进行考虑到这些通信方式的资源分配的调度。此外,由于基站100能将第1控制信道设定给全部终端,因此能够确保针对无法设定发送模式10的终端的后向兼容性。此外,关于基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道的通知,由于能够在不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情况下实现,因此能够降低RRC信令中的控制信息的开销。
以下,说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详情。基站100使用一个或者多个RB来发送一个或者多个第2控制信道。此外,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分配给每对RB对。
图5是表示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映射的一例的图。在图5的示例中,表示使用8个RB(RB0~RB7)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向使用16个PRB(PRB0~PRB15)的系统带宽进行映射的情况。首先,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映射到16个VRB(VRB0~VRB15)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针对VRB的映射是由通过RRC信令所通知的第2控制信道的设定信息中包含的资源分配类型(resourceAllocationType-r11)以及资源分配信息(resourceBlockAssignment-r11)来设定的。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表示资源分配类型为类型2Distributed的情况。此外,关于资源分配信息,作为起始的VRB为VRB5,所分配的VRB数为8。此时,RB0~RB7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被映射到VRB5~VRB12。由于PRB映射信息为Distributed类型,因此VRB相对于PRB通过预先规定的方法而被映射(交织)成分散(成为随机)。在图5的示例中,VRB5~VRB12分别被映射到PRB6、PRB9、PRB14、PRB2、PRB7、PRB10、PRB15、PRB3。
在此,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规定有多个。例如,作为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规定有: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对中的各时隙(即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和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对中的各时隙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即,作为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规定有:在一个RB中映射一个第2控制信道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方法;和在一个RB中映射多个第2控制信道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方法。此外,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对中的各时隙(即RB)作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换言之能够称作向终端固有控制信道区域的一部分的资源块的资源进行映射的方法、或者为向终端固有控制信道区域中的一部分的资源块的资源、且在各个资源块中的全部资源映射终端固有控制信道的方法。此外,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对中的各时隙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换言之能够称作向为终端固有控制信道区域中的一部分的资源块的资源、且在各个资源块中分割成多个的一部分的资源映射终端固有控制信道的方法。
图6是表示针对使用16个RB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一例的图。在图6中示出第1个时隙中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例子。另外,关于第2个时隙,也与第1个时隙同样,且独立地映射第2控制信道。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对中的各时隙(即RB)为单位来映射。例如,向16个RB(RB0~RB15)映射6个第2控制信道。使用1个RB的第2控制信道601被映射到RB0。使用1个RB的第2控制信道602被映射到RB1。使用1个RB的第2控制信道603被映射到RB2。使用1个RB的第2控制信道604被映射到RB3。使用2个RB的第2控制信道605被映射到RB4以及RB5。使用2个RB的第2控制信道606被映射到RB6以及RB7。另外,在虽然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区域但却未映射第2控制信道的RB、即RB8~RB15所对应的VRB/PRB中,也能够映射数据信道。
图7是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详情的图。在图7中,表示图6所示的RB0以及RB1的RB对。起始的3个OFDM符号是第1控制信道区域。在第1个时隙中,对RB0设定资源701,对RB1设定资源702。在第2个时隙中,对RB0设定资源703,对RB1设定资源704。此外,图6所示的第2控制信道601被映射到资源701,第2控制信道602被映射到资源702。此外,各个第2控制信道复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对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被映射的资源元素能够预先规定成:不映射第2控制信道。此外,在第2控制信道内映射了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控制信息等的一部分的信号的情况下,对所映射的资源元素能够预先规定成:不映射第2控制信道。
如以上,作为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通过使用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对中的各时隙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由此被复用到此RB对中的各时隙的多个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对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之际,能够实现平均化、插补等,能够实现传播路径卓越的估计精度。
图8是表示针对使用16个RB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一例的图。在图8中,示出第1个时隙中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例子。另外,在第2个时隙中,也与第1个时隙同样,且独立地映射第2控制信道。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RB对中的各时隙)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例如,向16个RB(RB0~RB15)映射6个第2控制信道。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1以及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2分别被映射到RB0以及RB1的一部分的资源。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3以及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4分别被映射到RB2以及RB3的一部分的资源。相当于2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5以及相当于2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6分别被映射到RB4~RB7的一部分的资源。另外,在虽然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区域但却未映射第2控制信道的RB、即RB8~RB15所对应的VRB/PRB中,也能够映射数据信道。
图9是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的详情的图。在图9中,示出图8所示的RB0以及RB1的RB对。起始的3个OFDM符号是第1控制信道区域。在第1个时隙中,对RB0的左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1,对RB0的右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2,对RB1的左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3,对RB1的右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4。在第2个时隙中,对RB0的左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5,对RB0的右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6,对RB1的左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7,对RB1的右侧的6个子载波设定资源908。此外,映射第2控制信道的单位是资源901以及资源903、资源902以及资源904、资源905以及资源907、资源906以及资源908的各个。此外,图8所示的第2控制信道801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3,第2控制信道802被映射到资源902以及资源904。另外,图8所示的第2控制信道801也可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4,第2控制信道802也可被映射到资源902以及资源903。由此,使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的数目在各个第2控制信道中成为相同,因而能够使传播路径估计的精度相同。
即,在将所设定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的各RB分割成N个资源、且将第2控制信道映射到所分割的资源中的情况下,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多个RB内的N个的被分割的资源。
此外,各个第2控制信道复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对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被映射的资源元素能够预先规定成:不映射第2控制信道。此外,在第2控制信道内映射了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控制信息等的一部分的信号的情况下,对被映射的资源元素能够预先规定成:不映射第2控制信道。在此,能够将被分割的资源的集合视作一个RB。即,资源901以及资源903能够被视作一个RB,资源902以及资源904能够被视作一个RB。此外,也可从被分割的资源的集合中包含的频率低的资源起依次赋予RB编号。例如,由资源901以及资源903所构成的RB能够被视作RB0,由资源902以及资源904所构成的RB能够被视作RB1。
在如图9所示那样映射第2控制信道的情况下,终端200中的针对第2控制信道的解调处理,使用被映射在要解调处理的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的各个资源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分别进行。即,在对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3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的情况下,终端200使用被分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3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来分别进行解调处理。
此外,通过预先规定对各个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的资源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由此终端200能够作为这些资源被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例如,终端200能够对被映射到这些资源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平均化、插补等。例如,在对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3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之际,终端200能够作为资源901以及资源903被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
此外,通过预先规定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中按照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的每一资源块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由此,终端200能够作为这些资源被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例如,终端200能够对被映射到这些资源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平均化、插补等。例如,说明对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3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的情况。终端200能够作为被映射到资源901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了与被映射到资源90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此外,终端200能够作为被映射到资源903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了与被映射到资源904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
此外,通过预先规定在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的各个资源中于此资源与相同频率区域的另一个时隙中的资源之间被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由此终端200能够作为这些资源被进行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例如,终端200能够对被映射到这些资源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平均化、插补等。例如,说明对被映射到资源901以及资源903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的情况。终端200能够作为被映射到资源901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被进行了与被映射到资源905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此外,终端200能够作为被映射到资源903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被进行了与被映射到资源907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解调处理。
如以上,作为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通过使用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对中的各时隙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由此第2控制信道在频率方向上被分散地映射,从而在终端200中获得频率分集效果。尤其是,由于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被分散地映射到多个RB的一部分,因此在终端200中获得频率分集效果。此外,相当于2个以上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不会增加因用于获得频率分集效果的资源分配所引起的调度的负荷,也可获得频率分集效果。
在图9中说明了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的情况,但是在相当于2个以上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中也同样能够映射。例如,相当于2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805可使用4个RB之中各个RB中的左侧的6个子载波来映射。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第2控制信道以将各个RB在频率方向上分割成各6个子载波的2个后的资源为单位进行了映射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第2控制信道能够映射到将各个RB在频率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后的资源。例如,在将各个RB在频率方向上分割成N个资源的情况下,各个被分割的资源由不超过nRB SC/N的整数个的子载波所构成,第2控制信道能够以此资源为单位来映射。其中,nRB SC为一个RB中的子载波的数目。例如,第2控制信道能够以将各个RB在频率方向上分割成各4个子载波的3个后的资源为单位进行映射。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第2控制信道以将各个RB在频率方向上分割后的资源为单位进行映射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2控制信道能够以将各个RB在时间方向上分割后的资源为单位进行映射。例如,在将各个RB在时间方向上以OFDM符号单位分割成N个资源的情况下,各个被分割的资源由不超过nRB SYMBOL/N的整数个的子载波所构成,第2控制信道能够以此资源为单位进行映射。其中,nRB SYMBOL是能映射第2控制信道的一个RB中的OFDM符号的数目。此外,例如,第2控制信道能够以将各个RB在时间方向以及频率方向上分割后的资源(资源元素、资源元素的集合)为单位进行映射。在该情况下,终端200也可假定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各个RB内被完成了相同的预编码处理的情形,来进行传播路径估计。此外,终端200也可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来进行传播路径估计。
此外,例如第2控制信道能够由作为第2控制信道的区域被设定的区域内的多个资源元素来构成资源元素组,并以此资源元素组的集合为单位来映射。具体而言,设定成:在将一个RB分割成N个的情况下,对N个RB赋予连续的资源元素组编号,使用预先规定的方法,能够映射N个第2控制信道。例如,能够设为基于此资源元素组编号除以N而得到的余数来映射第2控制信道的资源。例如,在将一个RB分割成2个的情况下,对2个RB赋予连续的资源元素组编号,设定此资源元素组编号除以2而得到的余数为0的资源、以及余数为1的资源,能够向各个资源映射第2控制信道。
以下,说明用于对终端200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图10是表示用于对终端200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的一例的图。在图10中,示出作为图6以及图7所示那样的、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而使用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对中的各时隙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的情况下的SS。此外,图11是表示用于对终端200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的一例的图。在图11中,示出作为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的、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而使用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对中的各时隙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的情况下的SS。
用于对终端200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能够由一个以上的资源块来构成SS。即,以被设定为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区域内的资源块为单位,通过由一个以上的资源块组成的集合(RB Aggregation)而构成。将构成该集合的RB的数目称作“RB聚合等级”(RBaggregation level)。由从最小的RB起编号连续的多个RB来构成SS,编号连续的一个以上的RB的数目是预先规定的。各RB聚合等级的SS由多个第2控制信道的候选的集合体来构成。
基站100通过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当中的任一方法,使用在终端200中被设定的SS内的1个以上的RB来发送第2控制信道。终端200使用SS内的1个以上的RB来进行接收信号的解码,执行用于对送往本身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检测的处理(盲解码)。终端200如图10以及图11所式那样设定按每个RB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然后,终端200使用按每个RB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预先规定的组合的RB来进行盲解码。换言之,终端200对按每个RB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各第2控制信道的候选进行盲解码(监控E-PDCCH)。
以下,说明在上面说明过的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设定(切换)。此外,在此,作为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说明如图6以及图7中说明过的那样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和如图8以及图9中说明过的那样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的、设定方法。
在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方法(切换方法)的一例中,基站100通过RRC信令或者PDCCH信令,作为基站固有或者终端固有的控制信息而向终端200通知表示基站100对终端200所用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信息。例如,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固有设定信息构成为包含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信息。此外,例如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信息作为被广播的系统信息来广播。由此,基站100相对于终端200能够提高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的自由度,从而能够实现效率良好的数据传输。
在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方法(切换方法)的另一例中,基站100也可向终端200隐式地通知基站100对终端200所用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例如,终端200能够基于向基站100通知或者广播的控制信息来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例如,终端200能够基于向基站100通知的发送模式来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具体而言,终端200在由基站100通知了第1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设定了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在由基站100通知了第2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设定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被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例如,终端200能够基于向基站100通知的基站100的天线端口数来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由此,基站100不用向终端200通知新的控制信息便能实现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所以能够降低控制信息的开销。此外,由于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是基于发送模式而进行的,因此能够通过被规定或假定成发送模式的发送方法来设定,能够实现效率良好的数据传输。
在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方法(切换方法)的另一例中,作为隐式地通知基站100对终端200所用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方法,终端200能够基于向基站100通知的资源分配类型来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具体而言,终端200在由基站100通知了作为资源分配类型的类型0或者类型2Localized的情况下,设定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此外,终端200在由基站100通知了作为资源分配类型的类型1或者类型2Distributed的情况下,设定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由此,基站100不用向终端200通知新的控制信息便能实现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所以能够降低控制信息的开销。此外,由于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是基于资源分配类型而进行的,因此在向PRB未连续地映射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频率分集效果,能够实现效率良好的数据传输。
在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方法(切换方法)的另一例中,作为隐式地通知基站100对终端200所用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方法,终端200能够基于第2控制信道中的控制信息的格式(DCI格式)来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具体而言,终端200针对DCI格式的比特数少于给定数的第2控制信道,设定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此外,终端200针对DCI格式的比特数多于给定数的第2控制信道,设定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由此,基站100不用向终端200通知新的控制信息便能实现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从而能够降低控制信息的开销。此外,由于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是基于DCI格式而进行的,因此能够根据DCI格式的比特数来切换频率分集效果,能够实现效率良好的数据传输。
在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方法(切换方法)的另一例中,终端200能够基于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的盲解码中的聚合等级来设定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图12是表示用于对终端200中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搜索的SS的一例的图。在终端200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的第2控制信道进行盲解码之际,在聚合等级为1的情况下,使用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在聚合等级为除1之外的情况下,使用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另一方面,基站100能够基于向终端200发送的第2控制信道的比特数(信息量)或者为了发送所需的RB数来设定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例如,基站100在向终端200发送的第2控制信道所需的RB数为1的情况下,使用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基站100在向终端200发送的第2控制信道所需的RB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使用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由此,基站100不用向终端200通知新的控制信息便能实现与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相关的设定,因此能够降低控制信息的开销。此外,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由于被分散地映射到多个RB的一部分,因此在终端200获得频率分集效果。此外,相当于1个以上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针对被复用到此RB对中的各时隙的多个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在对第2控制信道进行解调处理之际,能够实现平均化、插补等,能够实现传播路径卓越的估计精度。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全部终端关于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能够使用所规定的全部方法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终端200也可向基站100通知作为表示终端200能对应的功能的信息(终端能力信息、FGI(Feature GroupIndicator:功能组指标))而能够使用的、表示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的信息。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第2控制信道使用将各RB分割成多个的资源来映射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直到VRB的映射,使用与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情况同样的方法,在从VRB到PRB的映射中,将第2控制信道被映射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VRB分割成多个,通过预先规定的方法能够向PRB映射。例如,被分割成多个的VRB,在这些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VRB间进行了更换处理之后,能够进行PRB映射。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2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针对E-PDCCH(第2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的例子。以下,省略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分。
对E-PDCCH区域内的RB赋予用于识别RB的编号nE-PDCCH RB。E-PDCCH区域内的RB在第1时隙和第2时隙中,分别配置了构成E-PDCCH的RB,用于识别RB的编号也被分别分配。在此,说明nE-PDCCH RB与针对第1控制信道(PDCCH)的PUCCH资源的分配用的控制信息独立地设定的情况。即,nE-PDCCH RB的值的一部分与通过针对第1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而可获取的值重复。
终端200若在E-PDCCH区域中检测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以下被称作下行链路准许),则使用构成包含下行链路准许的E-PDCCH的RB之中与RB编号最小的RB的RB编号相应的PUCCH资源,来报告与下行链路准许对应的下行链路发送数据(PDSCH)的HARQ响应信息。
相反地,基站100在配置包含下行链路准许的E-PDCCH之际,在终端200对与下行链路准许对应的下行链路发送数据(PDSCH)的HARQ响应信息进行报告的PUCCH资源所对应的RB中,配置E-PDCCH。此外,基站100经由预先调度的PUCCH来接收已发送给终端200的PDSCH所对应的HARQ响应信息。
在此,HARQ响应信息是表示针对于数据信道中的发送数据而终端200是否正确地接收到的信息。例如,终端200正确地接收到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HARQ响应信息表示肯定响应(ACK;Acknowledgement)。在终端200未正确地接收到发送数据的情况下的HARQ响应信息表示否定响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此外,HARQ响应信息能够按照被进行纠错编码的每个发送数据(码字)来生成以及通知。
在此,关于PUCCH资源进行说明。HARQ响应信息,使用被循环移位后的伪CAZAC(Constant-Amplitude Zero-AutoCorrelation:恒幅零自相关)序列而被扩频到上行链路中的构成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的样本区域,进而使用码长为4的正交码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盖码)而扩频到时隙内的4个SC-FDMA符号。此外,由2个码被扩频后的符号被映射到2个频率不同的RB。这样,PUCCH资源根据循环移位量、正交码、被映射的RB这3个要素来规定。另外,SC-FDMA样本区域中的循环移位也能够以在频率区域内均匀增加的相位旋转来表现。
以下,说明PUCCH资源的具体分配方法的示例。具有与在构成包含下行链路准许的E-PDCCH的RB之中最初的RB的RB编号nE-PDCCH RB上相加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所得到的值相一致的索引nPUCCH的PUCCH资源,是针对与下行链路准许对应的下行链路发送数据的HARQ响应信息而被分配的PUCCH资源。
在此,如前所述,由于对E-PDCCH区域中的RB的RB编号nE-PDCCH RB、以及针对第1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用的控制信息分别地赋予编号,因此基站100在同一子帧内分别配置1个以上的PDCCH和E-PDCCH的情况下、在同一子帧内配置2个以上的E-PDCCH的情况下,对与被映射到各PDCCH或E-PDCCH的下行链路准许对应的下行链路发送数据(PDSCH)的HARQ响应信息进行报告的PUCCH资源,执行将下行链路准许配置给PDCCH或者E-PDCCH这样的调度以使全部成为不同编号。
此外,在对应于一个E-PDCCH而需要多个PUCCH资源的情况下,除了构成包含下行链路准许的E-PDCCH的RB之中RB编号最小的RB的RB编号所相应的PUCCH资源之外,还能使用比此PUCCH资源大一个索引的PUCCH资源。
图13是表示针对第2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的图。另外,图13所示的E-PDCCH示出,作为如图6以及图7所示那样的、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而使用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RB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的情况。此外,用于识别E-PDCCH区域内的RB的编号nE-PDCCH RB,从频率低的RB、或者被映射到VRB时的VRB编号低的RB、或者被映射到PRB时的PRB编号低的RB起依次赋予编号。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表示构成包含下行链路准许的E-PDCCH的RB之中针对被映射到RB1的第2控制信道1301的PUCCH资源的分配。此外,表示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为3的情况。具有与在第2控制信道1301的最初的RB的RB编号nE-PDCCH RB上相加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所得到的值相一致的索引nPUCCH的PUCCH资源1302、和具有与在最初的RB的RB编号nE -PDCCH RB上相加1和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所得到的值相一致的索引nPUCCH的PUCCH资源1303,是针对与下行链路准许对应的下行链路发送数据的HARQ响应信息而被分配的PUCCH资源。另外,在需要多个PUCCH资源的情况下,同样地使用索引各大一个的PUCCH资源即可。
图14是表示针对第2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的分配的图。另外,图14所示的E-PDCCH表示作为如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的、针对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第2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而使用了各个第2控制信道以相对于RB而分割成多个的资源为单位来映射的方法的情况。此外,用于识别E-PDCCH区域内的RB的编号nE-PDCCH RB,从频率低的RB、或者被映射到VRB时的VRB编号低的RB、或者被映射到PRB时的PRB编号低的RB起依次赋予编号。此外,基于对各个E-PDCCH被映射的资源所预先规定的方法来赋予RB编号。例如,在相对于各RB而在频率方向上分割的情况下,从频率低的资源起依次赋予RB编号。此外,在相对于各RB而在时间方向上分割的情况下,从在时间上早的资源起依次赋予RB编号。此外,在相对于各RB而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上分割的情况下,从频率低的资源以及/或者在时间上早的资源起依次赋予RB编号。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表示构成包含下行链路准许的E-PDCCH的RB之中针对被映射到RB1的第2控制信道1401的PUCCH资源的分配。在此,虽然相当于1个RB的信息量的第2控制信道1401被分散地配置到RB0以及RB1,但是根据基于预先规定的方法的编号赋予,能够视作被映射到RB1的第2控制信道。此外,表示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为3的情况。具有与在第2控制信道1401的最初的RB的RB编号nE-PDCCH RB上相加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所得到的值相一致的索引nPUCCH的PUCCH资源1402、和具有与在最初的RB的RB编号nE-PDCCH RB上相加1和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的ND所得到的值相一致的索引nPUCCH的PUCCH资源1403,是针对与下行链路准许对应的下行链路发送数据的HARQ响应信息而被分配的PUCCH资源。另外,在需要多个PUCCH资源的情况下,同样地使用索引各大一个的PUCCH资源即可。
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说明了nE-PDCCH RB从0起依次被分配的情况,但是nE-PDCCH RB也可以是分配给E-PDCCH区域内的各RB被映射的VRB的VRB编号。或者,在对E-PDCCH区域内进行盲解码时,也能够使用依次分配给一个PDCCH区域内的RB的nE-PDCCH RB,在与PUCCH资源的关联建立中也能够使用VRB编号。从E-PDCCH资源到PUCCH资源的映射,只是将nE-PDCCH RB更换成VRB编号,便能够采用与使用图13以及图14说明过的方法同样的映射方法。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数据信道、控制信道、PDSCH、PDCCH以及参考信号的映射单位而使用资源元素、资源块进行了说明,作为时间方向的发送单位而使用了子帧、无线帧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便将由任意的频率和时间所构成的区域以及时间单位取代上述单位来进行使用,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被预编码处理后的RS来进行解调的情况,作为与被预编码处理后的RS对应的端口而使用与MIMO的层等效的端口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除此之外,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与彼此不同的参考信号对应的端口,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能够使用Unprecoded RS而非Precoded RS,作为端口而能够使用与预编码处理后的输出端等效的端口、或者与物理天线(或物理天线的组合)等效的端口。
以与本发明相关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进行动作的程序,是控制CPU等以实现与本发明相关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这样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而且,在这些装置中被处理的信息,在此处理时被临时蓄积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然后被保存在各种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根据需要由CPU读出来进行修改、写入。作为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Digital Versatile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MO(Magneto-Optical disc:磁光盘)、MD(Mini-Disc:迷你光盘)、CD(Compact Disc:光盘)、BD(Blu-ray Disc:蓝光光盘)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的任何介质。此外,不仅通知执行所下载的程序,能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还存在通过基于此程序的指示而与操作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等共同地处理,也可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情况。
此外,在市场中流通的情况下,能够将程序保存在可移动型记录介质中进行流通,或者传送到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所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在该情况下,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使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当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出现了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关于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方式所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也包含将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要素、即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进行置换后的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
标号说明
100、1501:基站,101、206:上级层,102:数据信道生成部,103:第2控制信道生成部,104: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5:预编码部,106:第1控制信道生成部,107: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复用部,108:发送信号生成部,109:发送部,200、1502、1503、1504:终端,201:接收部,202:接收信号处理部,203:传播路径估计部,204:控制信道处理部,205:数据信道处理部,601~606、801~806、1301、1401:第2控制信道,701~704、901~908:资源,1402、1403、1502、1503:PUCCH资源,1504、1505、1605、1606:下行链路,1601:宏基站,1602:RRH,1603:线路。

Claims (12)

1.一种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对所述终端设定用于监控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多个资源块对,
包括:发送部,其使用所述多个资源块对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中包含的资源来发送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所述多个资源块对的各个资源块对包含给定数的资源元素组,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信息而使用所述资源由一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集中类型的发送、或者所述资源由多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分布类型的发送当中的任一者,至少使用未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素来进行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
对与所述资源元素组对应的各个资源元素赋予资源元素组编号,
在所述集中类型的发送中所述资源基于将该资源元素组编号除以给定的数所得到的余数而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与用于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不同的OFDM符号来进行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使用第2发送端口来进行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使用第1发送端口来进行发送,
所述第1发送端口是用于发送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发送端口,所述第2发送端口是用于发送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端口。
5.一种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
由所述基站来设定用于监控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多个资源块对,
包括:控制信道处理部,其对于所述多个资源块对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中包含的资源监控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候选,
所述多个资源块对的各个资源块对包含给定数的资源元素组,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信息而使用所述资源由一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集中类型的发送、或者所述资源由多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分布类型的发送当中的任一者,至少使用未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素来进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中,
对与所述资源元素组对应的各个资源元素赋予资源元素组编号,
在所述集中类型的发送中所述资源基于将该资源元素组编号除以给定的数所得到的余数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与用于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不同的OFDM符号来进行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中,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使用第2发送端口来进行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使用第1发送端口来进行发送,
所述第1发送端口是用于发送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发送端口,所述第2发送端口是用于发送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端口。
9.一种通信方法,是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的通信方法,包括:
对所述终端设定用于监控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多个资源块对的步骤;和
使用所述多个资源块对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中包含的资源来发送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步骤,
所述多个资源块对的各个资源块对包含给定数的资源元素组,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信息而使用所述资源由一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集中类型的发送、或者所述资源由多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分布类型的发送当中的任一者,至少使用未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素来进行发送。
10.一种通信方法,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的通信方法,
包括:
由所述基站来设定用于监控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多个资源块对的步骤;和
对于所述多个资源块对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中包含的资源监控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候选的步骤,
所述多个资源块对的各个资源块对包含给定数的资源元素组,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信息而使用所述资源由一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集中类型的发送、或者所述资源由多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分布类型的发送当中的任一者,至少使用未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素来进行发送。
11.一种集成电路,是被安装到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中的集成电路,其包括:
设定部,对所述终端设定用于监控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多个资源块对;和
发送部,使用所述多个资源块对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中包含的资源来发送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所述多个资源块对的各个资源块对包含给定数的资源元素组,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基于由上级层所设定的信息而使用所述资源由一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集中类型的发送、或者所述资源由多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分布类型的发送当中的任一者,至少使用未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素来进行发送。
12.一种集成电路,是被安装到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中的集成电路,其包括:
设定部,由所述基站来设定用于监控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多个资源块对;和
发送部,对于所述多个资源块对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中包含的资源监控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候选,
所述多个资源块对的各个资源块对包含给定数的资源元素组,
所述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信息而使用所述资源由一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集中类型的发送、或者所述资源由多个所述资源块对中的多个所述资源元素组构成的分布类型的发送当中的任一者,至少使用未对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者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素来进行发送。
CN201280032328.0A 2011-07-29 2012-07-25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6503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6648 2011-07-29
JP2011166648A JP5884152B2 (ja) 2011-07-29 2011-07-29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PCT/JP2012/068825 WO2013018612A1 (ja) 2011-07-29 2012-07-25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0367A CN103650367A (zh) 2014-03-19
CN103650367B true CN103650367B (zh) 2017-03-29

Family

ID=47629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2328.0A Active CN103650367B (zh) 2011-07-29 2012-07-25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60643B2 (zh)
EP (1) EP2738967B1 (zh)
JP (1) JP5884152B2 (zh)
CN (1) CN103650367B (zh)
WO (1) WO20130186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5388B2 (ja) * 2011-07-22 2016-03-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6656448B (zh) * 2012-01-13 2020-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生成和传输解调参考信号的方法
CN103327521B (zh) * 2012-03-20 2016-12-1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配和检测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以及设备
US9444608B2 (en) * 2012-07-26 2016-09-13 Huawei Device Co., Ltd.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implement transmission of ePDCCHs through an eREG in a unit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WO2014117326A1 (en) 2013-01-29 2014-08-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JP5970396B2 (ja) 2013-03-07 2016-08-1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136928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302457B2 (ja) 2013-03-08 2018-03-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4204254A (ja) * 2013-04-04 201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EP3024155B1 (en) * 2013-07-14 2018-10-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symbol using antenna correlation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which supports massive antenna
US9807770B1 (en) * 2013-12-06 2017-10-31 Sprint Spectrum Lp Efficient use of assigning resources in the uplink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MY190726A (en) 2014-03-21 2022-05-12 Genzyme Corp Gene therapy for retinitis pigmentosa
WO2015178599A1 (ko) * 2014-05-22 2015-1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imo 송신기에서 re 그룹을 형성하는 방법
EP3654717B1 (en) * 2015-04-10 2021-07-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e
US10299255B2 (en) * 2016-06-27 2019-05-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WO2018021100A1 (ja) 2016-07-26 2018-02-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
US10582397B2 (en) * 2016-11-09 2020-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refinement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s during control symbol
CN108811109B (zh) * 2017-05-04 2021-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映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810974B (zh) * 2017-05-05 2023-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映射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和基站
CN109150377B (zh) * 2017-06-16 2021-01-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6567714A (zh) * 2020-02-17 2023-08-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716711B2 (en) * 2021-03-11 2023-08-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 time domain wavefor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9562A (zh) * 2001-09-29 2003-04-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通信系统中传送分组数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4459A1 (en) * 2004-10-13 2006-04-20 Vinh Phan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4913641B2 (ja) * 2007-03-20 2012-04-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
US8724636B2 (en) * 2008-03-31 2014-05-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of reliably sending control signal
KR101221289B1 (ko) * 2008-10-01 2013-0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를 위한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67826B1 (ko) * 2008-11-04 2016-10-19 애플 인크. 제 1 캐리어에서 제 2, 다른 캐리어에서의 제어 정보를 표시하기 위해 다운링크 제어 구조를 제공하는 방법
KR20110020708A (ko) * 2009-08-24 2011-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Ofdm 시스템에서 셀간 간섭 조정을 위한 제어 채널 구성과 다중화 방법 및 장치
US8433251B2 (en) * 2009-09-28 2013-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information signaling
JP5511105B2 (ja) * 2009-09-28 2014-06-04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物理ダウンリンク制御チャンネルの拡張
CA2786804C (en) * 2010-01-11 2016-09-0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channe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and extended pdcch
JP2012004609A (ja) 2010-06-14 2012-01-05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120054258A1 (en) 2010-08-27 2012-03-0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rol Channel
JP5784152B2 (ja) 2011-02-11 2015-09-2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拡張された制御チャネル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WO2012134535A1 (en) * 2011-04-01 2012-10-04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node b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pdcchs) in a lte-a system
US9252918B2 (en) * 2011-08-15 2016-02-02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8917679B2 (en) 2011-08-16 2014-12-2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ignaling the overlap of downlink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US8780863B2 (en) 2011-11-01 2014-07-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9473279B2 (en) 2011-11-04 2016-10-18 Blackberry Limit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for E-PDCCH
EP2807784A1 (en) 2012-01-27 2014-12-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or methods for providing epdcch in a multiple carrier based and/or quasi-collated network
US20130195067A1 (en) 2012-01-27 2013-08-01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evices for signaling an enhanced 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US9054843B2 (en) 2012-01-30 2015-06-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earch space arrangement for control channel
US9179456B2 (en) 2012-02-07 2015-11-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9065600B2 (en) 2012-03-14 2015-06-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Aggregation for a new carrier type
JP6399728B2 (ja) * 2012-03-15 2018-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906532B2 (ja) * 2012-03-15 2016-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198181B2 (en) * 2012-03-19 2015-11-24 Blackberry Limited Enhanced common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US20130301562A1 (en) * 2012-05-09 2013-11-14 Mediatek, Inc. Methods for Resource Multiplexing of Distributed and Localized transmission in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2916608B1 (en) * 2012-11-01 2017-12-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4115781A1 (ja) * 2013-01-22 2014-07-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集積回路、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9562A (zh) * 2001-09-29 2003-04-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通信系统中传送分组数据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PDCCH placement;Panasonic;《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0bis,R1-102042,Beijing, China, 12th – 16th April 2010》;20100416;全文 *
Supporting frequency diversity and frequency selective R-PDCCH transmissions;NEC Group;《TSG-RAN WG1#61 R1-103062,Montreal, Canada,10th - 14th May 2010》;2010051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31058A (ja) 2013-02-07
JP5884152B2 (ja) 2016-03-15
EP2738967A1 (en) 2014-06-04
US9560643B2 (en) 2017-01-31
EP2738967A4 (en) 2014-12-24
US20140169328A1 (en) 2014-06-19
WO2013018612A1 (ja) 2013-02-07
EP2738967B1 (en) 2019-04-10
CN103650367A (zh)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50367B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20032293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CN104205970B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014205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o remove and suppress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493578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530888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消除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4509194B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4170497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US10454554B2 (e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87725B1 (e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JP595343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チャネル状態情報(csi)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RU2556078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указания антенного dm-rs-порта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EP2853040B1 (en) Reference signa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plural base stations with distributed antennas
EP318544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through interference signal cancellation and suppre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444220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4756574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3493561B (zh) 基站以及终端
CN104023380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KR102122814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사용자 간섭 측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5007600A (zh) 一种下行数据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03539A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40185528A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20440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source configuration
CN103493562B (zh) 基站
CN103493563B (zh) 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