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3539A -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3539A
CN103503539A CN201280015383.9A CN201280015383A CN103503539A CN 103503539 A CN103503539 A CN 103503539A CN 201280015383 A CN201280015383 A CN 201280015383A CN 103503539 A CN103503539 A CN 103503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base station
terminal
scrambl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3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3539B (zh
Inventor
示沢寿之
今村公彦
野上智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03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3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28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 H04L25/03866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using scramb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在基站和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能够高效地支持从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包括:数据信号生成部,生成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将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数据信号。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而生成。

Description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在如基于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接入)、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LTE的演进)、基于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无线LAN、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基站(小区、发送站、发送装置、eNodeB)以及终端(移动终端、接收站、移动台、接收装置、UE(UserEquipmen,用户装置))中分别具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且通过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在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使用由在基站以及终端之间都已知的信号构成的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导频信号、已知信号),测定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传输路径状况。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基于该测定结果,自适应性地控制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MCS;调制和编码方案)、空间复用数(层数、秩数)、预编码权重(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等,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传输。
此外,基站在对终端发送数据信号的情况下,对由在基站以及终端之间都已知的信号构成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解调参考信号、UE-specific RS)进行复用而发送。该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能够在进行对于终端的预编码处理之前对数据信号进行复用。因此,终端通过使用该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能够测定包括基站进行的预编码处理以及传输路径状况的均衡信道。例如,能够使用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由此,终端即使不知道基站进行的预编码处理,也能够对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进行解调处理。
另一方面,能够由覆盖范围宽的宏基站和覆盖范围比宏基站窄的RRH(Remote Radio Head,射频拉远头)构筑使用了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3是使用了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图。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由宏基站1301、RRH1302、RRH1303进行异构网络结构。宏基站1301构筑覆盖范围1305,RRH1302以及RRH1303分别构筑覆盖范围1306以及覆盖范围1307。此外,宏基站1301通过线路1308与RRH1302连接,通过线路1309与RRH1303连接。由此,宏基站1301能够在RRH1302以及RRH1303之间发送接收控制信号以及数据信号。线路1308以及线路1309能够使用分别使用了光纤等有线线路或中继技术的无线线路。此时,通过宏基站1301、RRH1302、RRH1303分别使用一部分或者全部相同的频率(资源),能够提高覆盖范围1305的区域内的综合性的频率利用效率(传输容量)。
在终端1304位于覆盖范围1306中的情况下,能够与RRH1302进行单小区通信。此外,在终端1304位于覆盖范围1306的端附近(小区边缘)的情况下,需要应对来自宏基站1301的同一信道干扰的对策。作为宏基站1301与RRH1302的多小区通信(协调通信),讨论如下方法:通过在相邻基站之间进行相互协调的基站间协调通信,从而减轻或者抑制对于小区边缘区域的终端1304的干扰。例如,在非专利文献2中作为这样的方式,讨论CoMP(Cooperative Multipoint,协作多点)传输方式等。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10)、2010年12月、3GPP TS36.213V10.0.1(2010-12)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Further Advancements forE-UTRA Physical Layer Aspects(Release9)、2010年3月、3GPP TR36.814V9.0.0(2010-0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能够进行协调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多个基站分别对不同的终端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相同的情况下,相互干扰。因此,各个终端接收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质量恶化,成为妨碍传输效率的提高的要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基站和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能够高效地支持从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基站包括:数据信号生成部,生成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将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数据信号。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2)优选地,第一扰频ID为通过可动态地通知控制信息的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控制信息。第二扰频ID为通过可准静态地通知控制信息的RRC信令而被通知的多个参数中的任一个。
(3)优选地,第二扰频ID由在多个参数中与通过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第一扰频ID不同的控制信息设定。
(4)优选地,第二扰频ID由在多个参数中第一扰频ID设定。
(5)优选地,数据信号为使用与通过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控制信息不同的资源通知的控制信息。
(6)优选地,第一扰频ID或者第二扰频ID通过RRC信令而被通知。
(7)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终端包括:接收信号处理部,对从基站发送的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以及传输路径估计部,使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8)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终端和基站进行通信。基站包括:数据信号生成部,生成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将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数据信号。终端包括:接收信号处理部,对从基站发送的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以及传输路径估计部,使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9)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方法在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中执行。通信方法包括:生成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的步骤;以及将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数据信号的步骤。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10)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一种通信方法在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中执行。通信方法包括:对从基站发送的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的步骤;以及使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的步骤。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11)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集成电路用于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集成电路实现:生成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的功能;以及将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数据信号的功能。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12)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集成电路用于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集成电路实现:对从基站发送的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的功能;以及使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的功能。基于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基站和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高效地支持从基站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进行多小区通信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进行单小区通信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概略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概略方框图。
图5是表示基站映射的信号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的对于天线端口的正交码的图。
图7是表示基站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设定一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用于设定一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设定两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设定两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另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中的资源的例子的图。
图13是使用了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作为基站(发送装置、小区、发送点、发送天线群、发送天线端口群、分量载波、eNodeB),包括主基站(宏基站、第一基站、第一通信装置、服务基站、锚基站、第一分量载波)以及副基站(RRH、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家庭基站(Home eNodeB)、第二基站装置、协调基站群、协调基站组、第二通信装置、协调基站、第二分量载波)。此外,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包括终端(终端装置、移动终端、接收点、接收终端、接收装置、第三通信装置、接收天线群、接收天线端口群、UE)。另外,副基站也可以是多个。此外,主基站和副基站使用异构网络结构。副基站的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主基站的覆盖范围中,且能够对终端进行多小区通信或单小区通信。以下,考虑主基站以及副基站使用同一频率的资源(资源块)进行通信的情况。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进行多小区通信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1中,终端104位于副基站102的小区边缘区域(边界区域),进行来自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的多小区通信。
这里,多小区通信表示多个基站相互协调对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控制信号等的信号进行通信。在多小区通信中,例如包含CoMP通信。具体而言,在多小区通信中,包括从多个基站将同一个信号发送到终端的联合发送(联合传输(Joint transmission)、联合处理(Jointprocessing))、动态地切换发送对于终端的信号的基站的动态基站选择(动态小区选择(Dynamic cell selection))、通过在基站之间协调进行波束形成而相互降低干扰的协调波束形成(CoordinatedBeamforming)、通过在基站之间协调进行调度而相互降低干扰的协调调度(Coordinated Scheduling)等。
在图1中,表示作为其一例而进行联合发送的情况。终端104通过主基站101与终端104之间的下行链路105以及副基站102与终端104之间的下行链路106,接收发往终端104的数据信号。此外,在发往终端104的数据信号中被复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此时,优选地,主基站101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和副基站102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相同。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异构网络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进行单小区通信的一例的概略图。在图2中,终端204进行来自主基站101的单小区通信,终端205进行来自副基站102的单小区通信。主基站101在发往终端204的数据信号中复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并将该被复用的信号通过下行链路206发送。副基站102在发往终端205的数据信号中复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并将该被复用的信号通过下行链路207发送。
这里,单小区通信表示单一的基站对对于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控制信号等信号进行通信。在单小区通信中,例如使用在保持向后兼容性的通信系统中规定的现有的发送模式中包含的通信方法。
此外,在发往终端204的信号和发往终端205的信号使用同一个频域以及时域的资源(资源块)发送的情况下,相互成为同一信道干扰。即,通过下行链路206发送的信号对终端205带来干扰,从而通过下行链路207发送的信号对终端204带来干扰。这里,由于发往终端204的数据信号和发往终端205的数据信号一般不同,所以相互相关低。因此,终端204以及终端205能够将分别成为干扰的数据信号作为白噪声来处理。但是,在发往终端204的数据信号中被复用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与在发往终端205的数据信号中被复用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相同的情况下,相互相关高。在终端204以及终端205中,用于分别解调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的估计精度大幅恶化。因此,优选地,主基站101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与副基站102发送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不同。
另外,各基站能够对要发送到各终端的数据信号进行对应于各自的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状况的自适应控制。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发送各个基站所固有的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各终端通过使用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中的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估计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状况。各终端基于所估计的传输路径状况,生成用于进行自适应控制的信息(反馈信息)。各终端使用上行链路,将该反馈信息发送到主基站101或者副基站102。在副基站102接收到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副基站102通过使用了光纤或中继技术等的线路(X2接口)103发送到主基站101。主基站101基于来自各终端的反馈信息,进行对于各终端的数据信号的自适应控制或调度,生成控制信息。主基站101通过线路103,将该控制信息发送到副基站102。基于该控制信息,主基站101和副基站102对各终端进行多小区通信或单小区通信。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的结构的概略方框图。这里,图3所示的基站包括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在图3中,基站包括上层301、数据信号生成部302、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303、发送信号生成部304、发送部305。
上层301将对于各终端的信息数据从数据链路层等上层输出。此时,上层或物理层中的各种控制信息(包括自适应控制信息、调度信息、基站信息、终端信息等)在基站内共享。此外,在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之间(也包括多个主基站之间或多个副基站之间),能够通过线路103相互共享各种控制信息。
数据信号生成部302对输入的信息数据进行扰频处理、编码处理、调制处理、层映射处理等,生成数据信号。另外,数据信号生成部302对被称为码字的信息数据的每个单位进行扰频处理、编码处理、调制处理。例如,基站能够对各终端发送最多两个码字。
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303对生成的数据信号复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此时,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根据数据信号的层数(秩数、空间复用数),进行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Multiplexing)和/或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首先,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为了进行CDM,作为正交码,对应于层数而使用2片或者4片的沃尔什(Walsh)码。此外,对使用的沃尔什码,重叠扰频码。该扰频码使用基于Gold码等的拟随机序列。此外,被提供用于生成该扰频码的初始值。因此,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303中输入扰频码的初始值。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303使用输入的扰频码的初始值,生成扰频码。本实施方式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细节在后述。
发送信号生成部304对数据信号以及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用于进行相位旋转和/或波束形成等的预编码处理等。这里,优选地,预编码处理以终端能够高效地接收的方式(例如,以接收功率成为最大的方式,或者以来自相邻小区的干扰减小的方式,或者以对于相邻小区的干扰减小的方式),对要生成的信号进行相位旋转等。此外,发送信号生成部304能够使用基于预先决定的预编码矩阵的处理、CDD(Cyclic Delay Diversity,循环延迟分集)等发送分集。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部304在预编码处理之后,基于基站决定的调度信息,使用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映射到预定的资源块(资源元素)。此外,发送信号生成部304生成用于通知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控制信号,并使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映射到预定的资源元素。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信号的细节在后述。
发送部305在对被映射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或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了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反变换)以及保护间隔的附加等之后,从至少一个发送天线数(发送天线端口数)的发送天线发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的概略方框图。这里,图4所示的终端包括终端104、终端204、终端205。在图4中,终端包括接收部401、接收信号处理部402、传输路径估计部403、数据信号处理部404、上层405。
接收部401通过至少一个接收天线数(接收天线端口数)的接收天线,接收基站通过多小区通信或者单小区通信而发送的信号。
接收信号处理部402从通过接收部401接收到的信号除去被附加的保护间隔。此外,接收信号处理部402对除去了保护间隔的信号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等进行时间频率变换处理,将该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此外,接收信号处理部402对基站映射的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以及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解映射(分离)。接收信号处理部402从控制信号中探索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号,识别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在终端内共享,用于数据信号的解调等。
传输路径估计部403使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估计用于解调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这里,在传输路径估计部403中,输入在基站中使用的扰频码的初始值。基于该初始值,生成扰频码,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解扰频处理。进行了解扰频处理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根据数据信号的层数对2片或者4片的沃尔什码进行逆扩散处理,生成传输路径估计值。这里,在基站中使用的扰频码的初始值的通知方法在后述。
传输路径估计处理对对于各层(秩、空间复用)的、各个资源元素中的振幅和相位的变动(频率响应、传递函数)进行估计(传输路径估计),求出传输路径估计值。另外,没有映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基于映射了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进行插补,进行传输路径估计。
数据信号处理部404基于输入的数据信号以及估计的传输路径估计值,进行对于传输路径变动的补偿处理(过滤处理)。数据信号处理部404对进行了传输路径补偿处理的数据信号,基于被识别的控制信息进行层解映射处理、解调处理、解扰频处理、解码处理等,并将进行了该各处理的数据信号输出到上层405。在传输路径补偿处理中,对输入的数据信号,使用所估计的传输路径估计值进行传输路径补偿,检测(复原)每个层的数据信号。作为该检测方法,能够使用ZF(ZeroForcing,迫零)基准或者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最小均方误差)基准的均衡、干扰除去等。在层解映射处理中,将每个层的信号按各自的码字进行解映射处理。之后,按每个码字进行处理。在解调处理中,基于使用的调制方式进行解调。在解扰频处理中,基于使用的扰频码进行解扰频处理。在解码处理中,基于施加的编码方法进行纠错解码处理。
图5是表示基站映射的信号的一例的图。图5表示映射了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数据信号、控制信号的一个资源块对。此外,图5表示一个子帧内的两个资源块。一个资源块在频率方向上由12个副载波构成、在时间方向上由7个OFDM码元构成。在一个OFDM码元中,将各个副载波称为资源元素。在各个子帧中,将在时间方向上前后的7个OFDM码元分别称为时隙。将在一个子帧中包含的连续的两个资源块称为资源块对。
这里,资源块能够根据通信系统使用的频带宽(系统带宽)来改变其数目。例如,能够使用6~110个资源块,将其作为一个单位而称为分量载波。此外,通过频率聚合,也能够将全部系统带宽设为110个以上。即,能够构成连续或者非连续的最多5个分量载波。此外,终端也能够将主基站101的分量载波和副基站的分量载波作为频率聚合而进行设定。
在图5中,开头的3个OFDM码元作为PDCCH区域,控制信号映射到PDCCH区域的资源元素。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映射到使用斜线画上网格的资源元素中。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根据CDM的单位,以资源元素不同的方式进行映射。数据信号映射到涂白的资源元素中。另外,在图5中图示的资源元素中,也能够映射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也包括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S、零功率(静音(Muting)))以及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S)等。
以下,说明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细节。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首先,映射使用了沃尔什码的正交码,之后重叠使用了Gold码的扰频码。
图6是表示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的对于天线端口的正交码的图。在图6中,天线端口号被预定为7~14。此外,将最大层数设为8。根据层数,使用的天线端口号不同。具体而言,在层数为8的情况下,使用天线端口7~14。在层数小于8的情况下,使用天线端口7~14的一部分。例如,在层数为4的情况下,使用天线端口7~10,在层数为1的情况下,使用天线端口7或者8中的任一个。
此外,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能够根据被复用的数据信号的层数,改变被映射的资源元素的数目或映射的序列。在层数为1~2的情况下,对由D1表示的CDM组1的资源元素映射2片的正交码。在层数为3~4的情况下,除了在层数为1~2的情况下映射的正交码之外,还对由D2表示的CDM组2的资源元素映射2片的正交码。在层数为5~8的情况下,对由D1表示的CDM组1以及由D2表示的CDM组2的资源元素映射4片的正交码。
接着,在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重叠扰频码。此外,扰频
码在各天线端口中使用同一个序列。扰频码通过在以下式中定义的序
列r(m)来提供。
[数1]
Figure BDA0000385785430000141
其中,NRB max,DL表示下行链路中的最大的资源块数,例如能够设
为110。
此外,c(n)为Gold码,通过以下式定义。
[数2]
c ( n ) = ( x 1 ( n + N C ) + x 2 ( n + N C ) ) mod 2 x 1 ( n + 31 ) = ( x 1 ( n + 3 ) + x 1 ( n ) ) mod 2 x 2 ( n + 31 ) = ( x 2 ( n + 3 ) + x 2 ( n + 2 ) + x 2 ( n + 1 ) + x 2 ( n ) ) mod 2 . . . ( 2 )
其中,Nc为定数,例如能够设为1600。
此外,第一个M序列的初始值通过以下式定义。
[数3]
x1(0)=1,x1(n)=0,n=1,2,...,30  . ..(3)
此外,第二个M序列的初始值通过以下式定义。
[数4]
c init = Σ i = 0 30 x 2 ( i ) · 2 i . . . ( 4 )
[数5]
Figure BDA0000385785430000151
其中,ns为无线帧内的时隙号。NID cell为小区ID(Identity,身份),是基站(小区)所固有的号。
这里,在异构网络结构中包含的主基站以及副基站也能够设定分别不同的小区ID(Different cell ID)。此外,也能够在异构网络结构中包含的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设定相同的小区ID(共享小区(Shared cell)ID、相同小区(Same cell)ID)。
此外,nSCID为扰频ID(Identity),通过PDCCH信令或者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而被设定。此外,扰频ID也能够根据所设定的层数来预先规定。这里,PDCCH信令为通过物理层而被动态(自适应(adaptive))地通知到终端的控制信息,通过PDCCH通知到终端。RRC信令为通过比物理层上位的上层(RRC层)而被准静态(半静态(semistatic))地通知到终端的控制信息。此外,PDCCH信令的控制信息能够以比RRC信令的控制信息短的周期通知。另外,各信令也能够设为通过同一个信道以分别不同的周期通知的控制信息。此外,nSCID也被称为第一扰频ID。此外,通过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控制信号也被称为第一控制信号,通过RRC信令而被通知的控制信号也被称为第二控制信号。
以下,说明本发明中的基站对终端设定的控制信息。图7是表示基站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方法的一例的图。
基站对终端通过RRC信令设定发送模式。在本发明中的发送模式中,基站能够对其终端进行单小区通信和/或多小区通信。例如,该发送模式定义为与在保持向后兼容性的通信系统中定义的现有的发送模式(第一发送模式)不同的新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10、第二发送模式)。
这里,第一发送模式为以往定义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模式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例如,第一发送模式定义为发送模式1~9。发送模式1为使用利用天线端口0的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2为使用发送分集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3为使用循环延迟分集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4为使用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5为使用多用户MIMO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6为使用利用单天线端口的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7为使用利用天线端口5的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8为使用利用天线端口7~8的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9为使用利用天线端口7~14的闭环空间复用方式的发送模式。
此外,第二发送模式定义为与第一发送模式不同的发送模式,例如定义为发送模式10。例如,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使用多小区通信方式的发送模式。此外,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除了在发送模式1~9中表示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通信方式之外,还使用多小区通信方式的发送模式。例如,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除了在发送模式9中表示的通信方式之外,还使用多小区通信方式的发送模式。此外,发送模式10能够设为能够设定多个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的发送模式。另外,基站在对设定为能够使用多个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10的终端发送数据信号时,即使不通知使用了多个发送方式中的哪个发送方式也能够进行通信。即,终端尽管被设定为能够使用多个发送方式的发送模式10,在接收数据信号时,即使不被通知使用了多个发送方式中的哪个发送方式也能够进行通信。
接着,基站对终端通过RRC信令设定报告模式。本发明中的报告模式为,终端为了在下行链路中进行自适应控制而对基站通知反馈信息(报告信息)的方法。此外,报告模式对应于发送模式而定义。此外,报告模式既能够对每个基站(设定的每个CSI-RS)设定,也能够对设定的多个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设定。另外,报告模式的设定能够与发送模式的设定同时进行。
这里,说明反馈信息为对于基站的推荐发送格式信息的情况。假设反馈信息为基站以及终端都已知的发送格式预先进行了索引化的信息。终端反馈使用了该发送格式的信息。基站使用该信息进行自适应控制。具体而言,由于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为表示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的信息,所以基站能够分别控制编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由于PMI(Precoding Matrix Index,预编码矩阵索引)为表示预编码矩阵的信息,所以基站能够控制预编码处理。由于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符)为表示层数的信息,所以基站能够控制层映射处理,且也能够进行对于生成码字的上层的控制。此外,在被反馈的信息中也包含与对于资源的映射有关的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基站也能够控制资源元素映射处理。此外,终端通知用于进行多小区通信的反馈信息(基于多个基站(所设定的CSI-RS)而生成的反馈信息)。例如,通知多个基站之间的相位差信息、在多小区通信时适合的RI、PMI、CQI等。
此外,基站对终端通过PDCCH信令设定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具体而言,设定用于生成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初始值。这里,通过PDCCH信令而设定的控制信息由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定义。例如,该DCI格式定义为与在保持向后兼容性的通信系统中定义的现有的DCI格式(第一格式)不同的新的DCI格式(DCI格式2D、第二格式)。即,基站对终端使用DCI格式2D通知用于设定用于生成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初始值的控制信息。
此外,DCI格式能够根据所设定的发送模式,隐式(implicit)地决定。例如,设定了现有的发送模式的终端识别从基站通知的DCI格式为现有的DCI格式,从来自基站的控制信号中检测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此外,设定了发送模式10的终端识别从基站通知的DCI格式为DCI格式2D,从来自基站的控制信号中检测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
以下,说明用于设定用于生成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初始值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方法的细节。
图8是表示用于设定一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在图8中,使用由3比特实现的8个状态(状态0~状态7),通知秩数、发送天线端口号、扰频ID。例如,状态0表示秩数为1、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扰频ID为0。状态5表示秩数为2、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8、扰频ID为1。状态7表示秩数为4、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10。此外,在状态6以及状态7中,预先规定了扰频ID,例如扰频ID设为0。另外,通过RRC信令,也能够通知扰频ID。
另外,图8所示的控制信息也能够构成为保持与在现有的系统中使用的控制信息的互换性。例如,当包括在现有的系统中使用的控制信息成为保留(Reserved)的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新的状态置换为该成为保留的状态。即,作为新的状态的图8所示的状态5(秩数为2、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8、扰频ID为1)也可以置换为该成为保留的状态。
另外,也可以将图8所示的控制信息构成为,将要通知的扰频ID设为X,X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的扰频ID。例如,X能够通过RRC信令设定0~15中的任一个。例如,除了扰频ID为0以及1之外,X能够追加到控制信息中。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或者1中的任一个,X设定为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以及1,将X0以及X1设定为控制信息。
通过使用图8所示的控制信息,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设定秩数为4为止的通信和扰频ID能够设定的秩数为2为止的通信。并且,这些通信能够动态(dynamic)地设定。例如,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设定秩数为4为止的SU-MIMO和秩数为2为止的MU-MIMO的通信。此外,例如,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设定秩数为4为止的单小区通信和秩数为2为止的多小区通信。
图9是表示用于设定一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另一例的图。在图9中,使用由3比特实现的8个状态(状态0~状态7),通知秩数、发送天线端口号、扰频ID。例如,状态0表示秩数为1、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扰频ID为0。状态3表示秩数为1、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扰频ID为3。状态7表示秩数为4、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10、扰频ID为1。
另外,在图9中表示的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将状态0~状态5构成为,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以及8中的扰频ID分别表示0~2。例如,在状态0~2中,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扰频ID分别表示0~2。在状态3~5中,发送天线端口号为8,扰频ID分别表示0~2。
另外,在图9中表示的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将状态4~状态7构成为,秩数分别表示1~4。例如,状态4表示秩数为1、发送天线端口号为8。状态5~7分别表示秩数为2~4。此时,预先规定了扰频ID,例如扰频ID设为0。另外,通过RRC信令,也能够通知扰频ID。
另外,也可以将图9所示的控制信息构成为,将要通知的扰频ID设为X,X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的扰频ID。例如,X能够通过RRC信令设定0~15中的任一个。例如,除了扰频ID为0~3之外,能够将X追加到控制信息中。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3中的任一个,将X设定为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将X0~X3设定为控制信息。
通过使用图9所示的控制信息,基站能够增加能够对终端设定的扰频ID的数目。因此,基站能够高效地进行调度。此外,通过在图9中表示的控制信息设定为在低的秩数中增加扰频ID的数目,基站能够高效地对终端通知控制信息。
图10是表示用于设定两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图。在图10中,使用由3比特实现的8个状态(状态0~状态7),通知秩数、发送天线端口号、扰频ID。例如,状态0表示秩数为2、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8、扰频ID为0。状态3表示秩数为2、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8、扰频ID为3。状态7表示秩数为4、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10、扰频ID为1。
另外,在图10中表示的控制信息中,由状态2以及状态3表示的状态能够为了在将来的系统中使用的状态而分别设为保留。
另外,也可以将图10所示的控制信息构成为,将要通知的扰频ID设为X,X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的扰频ID。例如,X能够通过RRC信令设定0~15中的任一个。例如,除了扰频ID为0~3之外,能够将X追加到控制信息中。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3中的任一个,将X设定为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将X0~X3设定为控制信息。
通过使用图10所示的控制信息,基站能够增加能够对终端设定的扰频ID的数目。因此,基站能够高效地进行调度。此外,通过在图10中表示的控制信息设定为在低的秩数中增加扰频ID的数目,基站能够高效地对终端通知控制信息。
图11是表示用于设定两个码字中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另一例的图。在图11中,使用由4比特实现的16个状态(状态0~状态15),通知秩数、发送天线端口号、扰频ID。例如,状态0表示秩数为2、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8、扰频ID为0。状态5表示秩数为4、发送天线端口号为7~10、扰频ID为1。状态6~9分别表示秩数为5~8。另外,状态6~9中的扰频ID也能够分别预先规定,例如扰频ID设为0。另外,通过RRC信令,也能够通知扰频ID。为了在将来的系统中使用的状态,状态10~状态15分别设为保留。
另外,如在图10中表示的控制信息,在图11中表示的控制信息也能够进一步设定为在低的秩数中增加扰频ID的数目。
另外,也可以将图11所示的控制信息构成为,将要通知的扰频ID设为X,X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的扰频ID。例如,X能够通过RRC信令设定0~15中的任一个。例如,除了扰频ID为0以及1之外,能够将X追加到控制信息中。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或者1中的任一个,将X设定为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代替扰频ID为0以及1,将X0以及X1设定为控制信息。
通过使用图11所示的控制信息,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设定秩数为8为止的通信和扰频ID能够设定的秩数为4为止的通信。并且,这些通信能够动态(dynamic)地设定。例如,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设定秩数为8为止的SU-MIMO和秩数为4为止的MU-MIMO的通信。此外,例如,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设定秩数为8为止的单小区通信和秩数为4为止的多小区通信。
以下,说明用于设定用于生成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初始值的控制信息的通知方法的另一例。在图8~图11中说明的控制信息中,根据一个状态,使用了表示秩数、发送天线端口号、扰频ID的联合编码。在该通知方法中,扰频ID作为与秩数以及发送天线端口号不同的独立的控制信息而构成。即,扰频ID以其单体作为控制信息而构成,例如,由2比特表示0~3中的任一个。此外,表示该扰频ID的控制信息能够通过RRC信令设定。此外,表示该扰频ID的控制信息能够作为在DCI格式2D中包含的控制信息,通过PDCCH信令设定。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表示该扰频ID的控制信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状态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的扰频ID。通过RRC信令将该一个或者多个状态分别设定为例如0~15中的任一个。
以下,说明设定用于生成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初始值的方法的另一例。在该设定方法中使用的第二个M序列的初始值cinit通过以下式定义。
[数6]
Figure BDA0000385785430000221
这里,nXID为作为控制信息而从基站对终端通知的参数,加到在现有的系统中使用的cinit。该参数nXID既可以与其他的控制信息联合编码而被通知,也可以作为其单体的控制信息而被通知。在该参数nXID与其他的控制信息联合编码而被通知的情况下,该参数nXID与例如秩数、发送天线端口号、扰频ID等控制信息进行联合编码。此外,在该参数nXID作为其单体的控制信息而被通知的情况下,该参数nXID例如由2比特表示0~3中的任一个。此外,表示该参数nXID的控制信息能够通过RRC信令设定。此外,表示该参数nXID的控制信息能够作为在DCI格式2D中包含的控制信息,通过PDCCH信令设定。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表示该参数nXID的控制信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状态使用通过RRC信令通知的扰频ID。例如,0~15中的任一个通过RRC信令分别设定。此外,nSCID也被称为第一扰频ID,nXID也被称为第二扰频ID。
此外,扰频ID或者参数nXID能够根据其他的控制信息等隐式(implicit)地决定。例如,扰频ID或者参数nXID根据与小区ID单独设定的本地小区ID隐式地决定。这里,本地小区ID为宏小区或RRH所固有的参数,对每个小区或者每个CSI-RS设定。此外,扰频ID或者参数nXID根据CSI-RS隐式地决定,例如根据用于设定CSI-RS的控制信息(索引)来决定。此外,扰频ID或者参数nXID根据UE所固有的号码(nRNTI)隐式地决定。通过扰频ID或者参数nXID根据其他的控制信息等隐式地决定,基站能够降低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开销,能够进行高效的调度。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通知控制信息,能够增加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种类。因此,由于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进行调度或自适应控制,所以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异构网络结构中包含的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设定了同一个小区ID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降低对分别不同的终端分配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干扰。因此,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对分别不同的终端高效地进行使用相同的资源的数据通信。
此外,在异构网络结构中包含的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小区ID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进行调度或自适应控制,所以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控制信息除了通过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PDCCH区域的资源的信令之外,还通过使用PDSCH区域的一部分的资源的信令而被通知。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相同。以下,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中的资源的例子的图。在图12中表示的资源中,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资源的PDCCH以及PDSCH之外,将PDSCH区域的一部分作为X-PDCCH,追加要通知控制信息的区域。X-PDCCH的频率方向的区域被分配到预定的资源块数的区域。X-PDCCH的时间方向的区域由该子帧内的OFDM码元的开始位置决定。预先规定了X-PDCCH的开始位置,例如设为子帧内的第4个OFDM码元。此外,X-PDCCH的开始位置通过来自基站的RRC信令通知,准静态地设定。此外,在PDCCH由第1个和第2个OFDM码元构成、X-PDCCH的开始位置为第4个OFDM码元的情况下,构成X-PDCCH的资源块宽度中的第3个OFDM码元设为无效(null)。此外,在所述设为无效的区域中,能够分配其他的控制信号。
此外,在X-PDCCH的开始位置包含在PDCCH区域中的情况下,基站能够将该子帧设定为不将X-PDCCH的开始位置包含在PDCCH区域中。此外,在X-PDCCH的开始位置包含在PDCCH区域中的情况下,终端能够将该子帧识别为是被设定为不将X-PDCCH的开始位置包含在PDCCH区域中的子帧。由此,不增加控制信息的开销,就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通信。
此外,在X-PDCCH中,被映射对于设定为预定的发送模式(例如,发送模式10、第二发送模式)的终端的控制信号。设定为预定的发送模式的终端从X-PDCCH区域中检测发往自身的控制信号。此外,基站能够通过X-PDCCH通知对于多个终端的控制信息。此外,基站通过PDCCH信令或者RRC信令通知对于设定为预定的发送模式的终端的控制信号是否在X-PDCCH区域中。此外,通过X-PDCCH通知的控制信号由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DCI格式(DCI格式2D)相同的格式构成。此外,通过X-PDCCH通知的控制信号由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DCI格式不同的格式(例如,DCI格式2E)构成。此外,通过X-PDCCH通知的控制信号也被称为第三控制信号。
在包括X-PDCCH区域的资源块中,同样地分配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即,基站通过PDCCH信令或者RRC信令对终端通知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该通知方法能够使用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基站能够增加能够通知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区域。此外,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通知控制信息,增加构成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扰频码的种类。因此,由于基站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进行调度或自适应控制,所以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异构网络结构中包含的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设定了同一个小区ID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增加能够通知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区域。因此,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降低对分别不同的终端分配的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干扰。因此,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对分别不同的终端高效地进行使用相同的资源的数据通信。
此外,在异构网络结构中包含的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小区ID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增加能够通知对于终端的控制信息的区域。因此,由于主基站以及副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能够对终端高效地进行调度或自适应控制,所以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能够作为反馈信息而使用表示传输路径状况的信息。终端使用来自基站的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反馈与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状况的信息。此时,表示传输路径状况的信息也可以使用固有值分解或量化等各种方法,削减信息量。在基站中,使用被反馈的传输路径状况的信息,进行对于终端的控制。例如,基站能够基于被反馈的信息,以终端接收时能够进行最佳的接收的方式决定编码率、调制方式、层数、预编码矩阵。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的多小区通信而发送数据信号的情况下,即使各终端不认识副基站102进行协调通信的情况,也能够进行数据信号的接收处理。即,在主基站101对终端104进行多小区通信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在进行单小区通信时使用的控制信息。具体而言,在主基站101以及副基站102对终端104发送同一个数据信号的情况下,终端104对从主基站通知的控制信息进行与单小区通信时相同的处理,从而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就能够进行接收处理。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主基站101和副基站102协调进行通信的情况。这里所称的基站当然也可以是在蜂窝系统中的物理的基站装置,但除此之外,若是在各自中展开小区的同时进行协调的发送装置(包括中继装置)的组(第一发送装置和第二发送装置)、或者通过互不相同的天线端口(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发送传输路径状况测定用参考信号的同时进行协调的发送装置的组,则能够设为主基站101和副基站102,能够获得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也可以将主基站101设为在蜂窝系统中的基站装置,将副基站102设为由主基站101控制且动作的发送装置(例如、RRU(Remote RadioUnit,射频拉远单元)、RRE(Remote Radio Equipment,射频拉远装置)、Distributed antenna(分布式天线)),相反地,也可以将副基站102设为在蜂窝系统中的基站装置,将主基站101设为由副基站102控制且动作的发送装置。或者,也可以是主基站101和副基站102都为由蜂窝系统中的物理的基站装置控制且动作的发送装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关于主基站101和副基站102的协调通信,主要说明了副基站102与主基站101相邻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是如异构网络那样主基站101的通信区域和副基站102的通信区域全部或者一部分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的效果。此时,各个基站的分量载波(载波频率)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可以重叠。具体而言,即使是在将主基站101设为宏小区、将副基站102设为微微小区或者毫微微小区(家庭基站)等的比宏小区的通信区域小的通信区域在主基站101的通信区域内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信息数据信号、控制信息信号、PDSCH、PDCCH以及参考信号的映射单位而使用资源元素或资源块,作为时间方向的发送单位而使用子帧或无线帧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代替这些而使用由任意的频率和时间构成的区域以及时间单位,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进行了预编码处理的RS进行解调的情况,并作为与进行了预编码处理的RS对应的端口而使用与MIMO的层等价的端口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除此之外,通过对相互对应于不同的参考信号的端口应用本发明,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能够不使用预编码(Precoded)RS而使用非预编码(Unprecoded)RS,作为端口而使用与预编码处理后的输出端等价的端口或者与物理天线(或者物理天线的组合)等价的端口。
在有关本发明的主基站101、副基站102以及终端104中动作的程序为,以实现有关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PU等的程序(使计算机起作用的程序)。并且,在这些装置中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暂时存储在RAM中,之后,存储在各种ROM或HDD中,根据需要而由CPU进行读出、修改或写入。作为存储程序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MO、MD、CD、BD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盘、软盘等)等中的任一个。此外,除了通过执行加载的程序,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之外,有时通过基于该程序的指示而与操作系统或者其他的应用程序等共同进行处理,也实现本发明的功能。
此外,在市场上流通的情况下,能够在可移动式的记录介质中存储程序而流通,或者转发到经由因特网等网络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此时,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101、副基站102以及终端10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一般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主基站101、副基站102以及终端104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进行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而进行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定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歩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在权利要求书所示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地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此外,也包括置换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元素且起到同样的效果的元素之间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合在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中使用。
符号说明
101主基站,102副基站,103线路,104、204、205终端,105、106、206、207下行链路,301、405上层,302数据信号生成部,303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304发送信号生成部,305发送部,401接收部,402接收信号处理部,403传输路径估计部,404数据信号处理部,1301宏基站,1302、1303RRH,1304终端,1305、1306、1307覆盖范围,1308、1309线路。

Claims (12)

1.一种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包括:
数据信号生成部,生成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
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将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所述数据信号,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一扰频ID为通过能够动态地通知控制信息的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控制信息,
所述第二扰频ID为通过能够准静态地通知控制信息的RRC信令而被通知的多个参数中的任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二扰频ID由在所述多个参数中与通过所述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所述第一扰频ID不同的控制信息设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二扰频ID由在所述多个参数中所述第一扰频ID设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数据信号为使用与通过所述PDCCH信令而被通知的控制信息不同的资源通知的控制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一扰频ID或者所述第二扰频ID通过所述RRC信令而被通知。
7.一种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包括:
接收信号处理部,对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以及
传输路径估计部,使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8.一种通信系统,终端和基站进行通信,其中,
所述基站包括:
数据信号生成部,生成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
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部,将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所述数据信号,
所述终端包括:
接收信号处理部,对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以及
传输路径估计部,使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9.一种通信方法,用于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包括:
生成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的步骤;以及
将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所述数据信号的步骤,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10.一种通信方法,用于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包括:
对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的步骤;以及
使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的步骤,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11.一种集成电路,用于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实现:
生成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的功能;以及
将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复用到所述数据信号的功能,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12.一种集成电路,用于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实现:
对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对于所述终端的数据信号和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已知信号即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的功能;以及
使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对用于解调所述数据信号的传输路径状况进行估计的功能,
基于从所述基站对所述终端通知的第一扰频ID和第二扰频ID,生成在所述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中包含的扰频码。
CN201280015383.9A 2011-03-24 2012-03-14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503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5443 2011-03-24
JP2011065443A JP5271373B2 (ja) 2011-03-24 2011-03-24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CT/JP2012/056526 WO2012128141A1 (ja) 2011-03-24 2012-03-14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539A true CN103503539A (zh) 2014-01-08
CN103503539B CN103503539B (zh) 2017-05-03

Family

ID=46879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383.9A Active CN103503539B (zh) 2011-03-24 2012-03-14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8397B2 (zh)
JP (1) JP5271373B2 (zh)
CN (1) CN103503539B (zh)
WO (1) WO201212814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4041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1275B2 (en) 2004-04-02 2022-09-20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5832914B2 (ja) 2012-01-27 2015-1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013453B2 (ja) * 2012-03-19 2016-10-2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US9155089B2 (en) 2012-08-10 2015-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ID and antenna port configurations for EPDCCH
US10194346B2 (en) * 2012-11-26 2019-01-29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loiting inter-cell multiplexing gain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via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technology
EP3522432B1 (en) 2012-12-27 2021-12-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KR20150104155A (ko) * 2013-01-25 2015-09-14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복조 참조 신호에 대한 시그널링 지시 방법, 사용자 장비, 및 기지국
US10164698B2 (en) 2013-03-12 2018-12-25 Rearde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ploiting inter-cell multiplexing gain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via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technology
RU2767777C2 (ru) 2013-03-15 2022-03-21 Риарден, Ллк Системы и способы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ой калибровки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принципа взаимности каналов в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с распределенным входом - распределенным выходом
JP6078392B2 (ja) * 2013-03-26 2017-0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2016165023A (ja) * 2013-07-01 2016-09-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2016157991A (ja) * 2013-07-03 2016-09-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16070428A1 (zh) * 2014-11-07 2016-05-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Dm-rs信息的指示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KR20170109545A (ko) * 2015-01-29 2017-09-29 소니 주식회사 장치 및 방법
US10541848B2 (en) * 2015-12-21 2020-01-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d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and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347293B (zh) * 2017-01-24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装置
JP7201804B2 (ja) * 2018-11-01 2023-01-10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データスクランブル方法および装置、通信機器
US11418992B2 (en) * 2018-11-02 2022-08-1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Generation of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in advanced network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8865A (zh) * 2009-07-13 2011-01-26 重庆无线绿洲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63616B1 (ko) * 2009-04-29 2016-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 시퀀스 생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1021827A2 (en) 2009-08-18 2011-02-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of a relay node in a backhaul subframe
KR101641388B1 (ko) 2009-08-19 2016-07-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국의 참조신호 이용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중계국
CN102056309A (zh) * 2009-11-02 2011-05-1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专用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TWI554046B (zh) * 2011-01-07 2016-10-1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協同多點傳輸下鏈共享頻道接收方法、系統及裝置
EP2919545B1 (en) * 2011-02-11 2016-09-2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e-pdcch)
KR102094050B1 (ko) * 2012-01-27 2020-03-27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중 캐리어 기반형 및/또는 의사 조합형 네트워크에서 epdcch를 제공하는 시스템 및/또는 방법
US9973315B2 (en) * 2012-09-28 2018-05-15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8865A (zh) * 2009-07-13 2011-01-26 重庆无线绿洲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TT DOCOMO, NEC GROUP: ""Downlink DM-RS Design for LTE-Advance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8BIS R1-094338》 *
SAMSUNG: ""Design on scrambling sequence for MU-MIMO"",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9 R1-094580》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4041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28141A1 (ja) 2012-09-27
CN103503539B (zh) 2017-05-03
JP2012204909A (ja) 2012-10-22
US9538397B2 (en) 2017-01-03
JP5271373B2 (ja) 2013-08-21
US20140016556A1 (en)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3539A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EP3391555B1 (en) Scheme for configuring reference signal and communica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 antenna ports
EP3140937B1 (e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327301B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R101491944B1 (ko) 제어 채널을 디모듈레이션하기 위한 프라이머리 셀 지시 방법 및 장치
US9172448B2 (en) Base-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738967B1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9560644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03493578A (zh) 终端、基站、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KR101690851B1 (ko) 기지국 장치, 단말 장치, 통신 방법, 집적 회로 및 통신 시스템
CN105007600A (zh) 一种下行数据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3493561A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40185528A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4205970A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4641583A (zh)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488550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测量干扰的方法及其设备
US2012022455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lay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70053338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3477680A (zh) 终端、基站、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CN103493562A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3493563A (zh) 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5725676B2 (ja)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4023018A (ja)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