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6567A -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6567A
CN103636567A CN201310625072.0A CN201310625072A CN103636567A CN 103636567 A CN103636567 A CN 103636567A CN 201310625072 A CN201310625072 A CN 201310625072A CN 103636567 A CN103636567 A CN 1036365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om
insect
bee
biotoxin
was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250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6567B (zh
Inventor
郭云胶
王斌
郭娜娜
张成桂
赵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al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al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62507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365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36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6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6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65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具体而言,该方法涉及对野生或养殖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分泌的生物毒素之取毒技术,在对蜂类昆虫取毒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底部的发光二极管LED灯,通过变换LED灯光闪烁刺激待取毒蜂群攻击;同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上的超声波发生器发出能刺激该蜂群发怒的超声波,再将取毒器通电,打开待取毒蜂巢,该昆虫群在双重强效刺激下攻击次数、力度及排毒量均增加;用该双重刺激采毒法比常规法的蜂毒采集量提高21%~34%。本关键技术能解决包括蜜蜂和胡蜂总科在内的蜂类昆虫蜂毒采集的瓶颈问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可满足市场短缺和采毒创新技术的不足。

Description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LED灯和超声波双重刺激待取毒昆虫提高其生物毒素采集量的方法。在对野生或养殖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的蜂群取毒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玻璃底部的LED灯,通过变换LED灯光闪烁刺激待取毒蜂群攻击;同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上的超声波发生器发出能刺激该蜂群发怒的超声波,再将取毒器通电,打开蜂巢,待取毒蜂群在双重强效刺激下攻击次数、力度及排毒量均增加;用该双重刺激采毒法比常规法采集到的蜂毒量提高了21%~34%。该方法可用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和胡蜂总科中的长腹胡蜂科、铃腹胡蜂科、异腹胡蜂科、狭腹胡蜂科、马蜂科、胡蜂科等资源昆虫毒素的采集。
背景技术
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蜂类昆虫有胡蜂总科(Vespoidea)、泥蜂总科(Sphecoidea)和蜜蜂总科(Apoidea)等3个总科,该类昆虫的职蜂大都带有毒囊与螯针,能分泌富含生物活性的蜂毒类生物毒素。
蜂毒是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活性的复杂混合物。胡蜂毒不仅具有过敏性,且可以造成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对骨骼肌的破坏、神经系统症状和视觉障碍引发的过敏性休克等(Lombardini,C等,Am J Emerg Med,2009,153:131-135;Patriarca,G等,Intl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08,21:669-677;Schultze-Werninghaus,C等,PediatrAllergy Immunol,1999,10:133-137;Puchalska-Niedbal,L等,Ann Acad Med Stetin,2007,53Suppl1:90-93;Rocha,T等,Toxicon,2007,50:589-599);胡蜂毒还显示对心血管活性,以及降压、抗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等许多有前景的生理活性(Rubin,Y等,Cardiovascular haemodynamics of oriental hornet venom sac extract,Pharmacol Toxicol,1993,72:268-272;Ho,CL等,Structur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new wasp venompeptides isolated feom the black-bellied hornet(Vespa basalis)venom,Toxicon,1998,36:609-617;Konno,K等,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binding of a wasp toxin(PMTXs)and itsanalogs in the Na+channels proteins,Neurosci Lett,2000,285:29-32;Ho,CL等,Enhancingthe hypotensive effect and diminishing the cytolytic activity of hornet mastoparan B byD-amino acid substitution,Toxicon,2001,39:1561-1566;Dami,MP等,Antibacterial andproteolytic activity in venom from the endoparasitic wasp Pimpla hypochondriaca(Hymenoptera:Ichneumonidae),J Insect Physiol,2003,49:945-954;Wang,JL等,Isolatedprolongation of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following wasp sting,Acta PaediatrTaiwan,2005,46:164-165;Abt,M等,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oxidase activity in venomfrom the ectoparasitoid Nasonia vitripennis(Walker)(Hymenoptera:Pteromalidae).JInvertebr Pathol,2007,94:108-118;Polsinelli,GA等,Insect-specific irreversible inhibitorsof acetylcholineesterase in pests including the bed bug,the eastern yellowjacket,German andAmerican cockroaches,and the confused flour beetle,Chem Biol Interact,2010,187:142-147;Ye,J等,A defens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from the venoms of Nasonia vitripennis,Toxicon,2010,56:101-106)。
胡蜂是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胡蜂总科昆虫的总称,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我国南部分布着大量的胡蜂种群。胡蜂毒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居高不下,国外基本垄断了其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蜂毒系列产品,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增进山区养殖户的经济收入、脱贫都具有重要意义。广阔的医药前景也给蜂毒采集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采取得到大量的、质量可控的胡蜂蜂毒是摆在我国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关键技术之瓶颈。我国目前常见的采取蜂毒的模式是:用捕捉到的职蜂取毒囊分离出蜂毒;或者用电脉冲法刺激职蜂用尾针蛰刺取毒器上的玻璃板,将蜂毒留在取毒器玻璃板上,再予以收集。
蜜蜂是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昆虫的通称,全世界已知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中华蜜蜂(中蜂)、意大利蜂(意蜂)、东北黑蜂、伊犁黑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等几种蜜蜂为重要的资源昆虫。蜜蜂蜂毒中含有蜂毒肽、蜂毒明肽、肥大细胞脱颗粒肽、心脏肽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分别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有很大的医药价值。2013年3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开了蜜蜂蜂毒能够杀死HIV病毒而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更是强化了蜂毒类生物活性物质对于未来解除疾病折磨的可能性。然而,我国相关蜂毒采集工作仍是使用上述常规的电动脉冲采毒器,蜂群由于受到的刺激信息不足,攻击意愿并不强烈,造成采毒效率不能达到最高水平。由是观之,随着蜂毒类生物毒素的生物医药用途日益增多,对蜂毒的需求将会几何级别的增长,因而,走在世界前面,率先在我国进一步加强蜂毒采集的技术攻关是十分必要的。
从我国专利技术发展的历史看,李光宏和黄世梅在1986年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封闭式蜜蜂蜂毒采集器》(CN85203663U);1989年李铁生和郭凡修共同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电动闪光型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CN2037925U);其中描述了使用红白光束诱使胡蜂排毒的一种仪器。1994年徐文龙等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继箱型蜂毒采集器》(CN2168397Y),其原理也是基于通过电流使蜜蜂进入尺寸形状与蜂箱之继箱一致的采毒箱进行毒液收集。2000年张金华设计的实用新型《速冻式蜂毒原液采集器》(CN2391418Y),其特色是采用液氮冷冻室避免了采集过程中蜂毒的挥发。2006年,杨雷等公开了一种《自动采集蜂毒的方法及装置》(CN1714631A),描述了由电源、自动控制器、收集器组成的采集蜂毒的装置;2007年,张文礼等设计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副盖式蜜蜂电子取毒器》(CN2927685Y):主要是发明了将取毒板面向下朝向蜂箱,避免了空气中尘埃和杂质落在采毒的面板上,保证了蜂毒的纯度。
但是,上述方法都无法解决胡蜂蜂毒采毒过程中遭遇到的无法控制胡蜂群攻击的强烈程度,取毒量小,浪费大,毒素采集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再者,已公开的许多方法都是仅适用于蜜蜂(尤其是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毒素的采集,而对攻击性较强的胡蜂总科的蜂群采毒并不适用。如何发明一种有效的采集蜂毒的创新性关键技术,使之既可以用于提高蜜蜂蜂毒的采集量;又能够有效解决并提高价值较高的胡蜂蜂毒采集量,使采集或者养殖一窝胡蜂可以得到更多的蜂毒量,扩大农村山区养殖户的单产量及收入,增加山区贫困养殖户的脱贫数量,已有的报道及经验尚十分缺乏。而市场是急需一批创新性的养殖和采集蜂毒技术的集成及综合应用的。
因此,如何巧妙地应用昆虫生理学特性,结合现代视觉刺激技术、声光电干扰生物习性技术、超声波刺激蜂群排毒机能等生物学经验特征,结合利用常规的电脉冲取毒器手段,从蜂巢中的蜂群中发掘出新的足量的蜂毒量,是迫在眉睫的。基于此,本发明人经过长期艰苦而危险的实验,进入了多批次的实验,最终找出能够决定强效刺激蜂群攻击和排毒、使单位排毒量迅速有效增加的组合式关键技术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的巢穴附近联合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灯刺激诱捕及超声波“双重刺激”诱捕获取该类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获取野生或养殖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胡蜂总科、泥蜂总科、蜜蜂总科等蜂类昆虫分泌的蜂毒;优选用于获取胡蜂和蜜蜂毒类活性物质;更优选蜜蜂总科的中蜂和意蜂,胡蜂总科中的长腹胡蜂科、铃腹胡蜂科、异腹胡蜂科、狭腹胡蜂科、马蜂科、胡蜂科的蜂毒。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玻璃底部的LED灯,同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底部的超声波发生器对蜂群双重刺激配合脉冲电流采毒的一种关键技术装置;该装置可以在夜间或白天使用,优选在夜间时增加蜂群攻击取毒器的准确度。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中得到具有经济效益的蜂毒,作为制药企业使用的原料药物。
发明人长期观察后发现:一般来说,胡蜂蜂群对采毒器进行攻击时,总有30-50%的职蜂不参与积极进攻采毒器的行动。造成攻击和排毒总量偏小的事实。而提高对蜂群的刺激后,更多的胡蜂职蜂参与到攻击和排毒进程中来,排毒量就增加。我们为了寻找质量更多的总蜂毒多肽类有效部位,尝试应用各种颜色对蜂群进行高强度的刺激,针对蜂群对闪烁的光刺激后产毒的量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发现了在固定其它采毒条件下,使用混合色的发光二极管闪烁发光,配合采毒器最能吸引蜂群的攻击,尤其是夜晚更为奏效。其次,发明人团队还发现:使用一定频率的超声波作为外源声音刺激源对蜂群持续刺激,可以发现蜂群对发出超声波的取毒器比较敏感,易被激怒,诱发其攻击力度和频次,即攻击取毒板强度增大。在使用同一蜂群、同一取毒器、同一取毒电压、同一采毒操作员的情况下,用联合使用LED灯刺激诱捕及超声波刺激诱捕获取胡蜂和蜜蜂蜂毒类活性物质时(平行4次试验),能使蜜蜂毒采毒量提高22±5%、蜜蜂群攻击单位时间的职蜂个数增加30±6%以上;在对胡蜂的实验中,发现双重刺激技术能使胡蜂职蜂攻击取毒器次数平均增加了29±7%、胡蜂蜂毒采集量比仅仅使用常规采毒器而不使用刺激因素者提高了33±7%;大大提高了蜜蜂和胡蜂职蜂对采集器的攻击次数和排毒量,行之有效地刺激了更多的职蜂出巢攻击取毒器,实现了每次取毒得到的蜜蜂或胡蜂毒素产率得到有效提高,且保证蜂毒质量与无刺激源的原常规形式取毒器采取得到的蜂毒完全一样。
本发明人首次创造性地将上述声光电多重刺激蜜蜂、胡蜂群的生物物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采集蜜蜂和胡蜂蜂毒的关键技术,从而发明了创新性的“双重刺激”技术。发明人发现:使用该“双重刺激”采毒技术与仅用常规采毒器而未采用“双重刺激”的采毒法相比,每次蜂毒采集量可以高出21%~34%。该取毒效果属于意想不到的发现,且对胡蜂蜂群可持续采毒无影响。该关键技术对于贫困山区胡蜂养殖农民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本发明人经查新发现,以往国内外专利及文章专著中均无同时使用LED灯刺激诱捕及超声波刺激诱捕对待采毒蜜蜂蜂群或者胡蜂蜂群进行“双重刺激”、综合作业的膜翅目昆虫生物毒素采集方法的相关报道。该生理生物采毒技术具有确切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从而构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关键技术及其有益之处在于: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玻璃底部的LED灯和安装在取毒器上的超声波发生器简单易行,但是非常有效。蜂群在双重强效刺激下攻击次数、力度及排毒量均增加;用该双重刺激采毒法比常规法蜂毒采集量提高21%~34%。可用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的3个总科昆虫,优选用于蜜蜂总科和胡蜂总科Vespoidea中的长腹胡蜂科、铃腹胡蜂科、异腹胡蜂科、狭腹胡蜂科、马蜂科、胡蜂科等昆虫毒素的采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满足市场的短缺和采毒创新技术的不足。夜晚和白天均可应用本关键技术对蜂群进行蜂毒采集工作,晚上应用效果更佳。本发明中的技术及方法使用的原料来源方便易得,制备步骤简便,利于产业化。扩大了蜜蜂的用途,减少了秋冬季节花源不足时蜜蜂需要捕杀造成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开发市场广大的生物毒素药物提供了物质基础来源,以及提供了创新性地获取蜂类昆虫蜂毒的普适关键技术。通过规范化养殖胡蜂及采毒又能给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脱贫,具有显著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分别用对胡蜂总科中的长腹胡蜂科、铃腹胡蜂科、异腹胡蜂科、狭腹胡蜂科、马蜂科、胡蜂科的膜翅目昆虫进行毒素采集的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中的“双重刺激”关键技术在生物毒素研发领域中的关键制备技术和功效。必须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胡蜂科金黄虎头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的常规采毒与“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所得蜂毒量的比较试验
1.1胡蜂科金黄虎头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的常规采毒
1.1.1采集胡蜂毒地点:云南德宏州梁河县境内高山,海拔1382米,林中。蜂体标本据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毛本勇教授鉴定为Vespamandarinia Smith(金环胡蜂,又名金黄虎头蜂)。
1.1.2采集胡蜂毒装置:使用经过本工程研究中心改装的副盖式蜂毒采集器,木框,长80公分,宽50公分;内嵌4片长20公分/宽33公分取毒玻璃;输入电压12V,输出自动间歇脉动电压。
1.1.3采集胡蜂毒方法:将采毒器置于蜂巢前,按照常规采毒规程,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敲击地面及蜂巢口,吸引胡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关闭电源,扫掉不再排毒的胡蜂,收集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1.1.4结果分析:本次采集,经高速摄影录像分析,取毒板共被胡蜂攻击1320次;收集得到的胡蜂蜂毒为871毫克。
1.2胡蜂科金黄虎头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的“双重刺激”技术采毒
1.2.1采集胡蜂毒地点:与本实施例1.1项下的蜂巢距离为1.8公里处,大小及生长状态环境相似的一窝金黄虎头蜂蜂体,蜂体标本据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毛本勇教授鉴定为Vespa mandarinia Smith(金环胡蜂,名金黄虎头蜂)。
1.2.2采集胡蜂毒装置:基本装置同本实施例之1.1.2;使用本工程研究中心改装的同一批次的副盖式蜂毒采集器,木框,长80公分,宽50公分;内嵌4片长20公分/宽33公分取毒玻璃;输入电压12V,输出自动间歇脉动电压;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郑州恒光科技有限公司LED灯泡,以电线与蓄电池相连。将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交叉排列;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为佳。木框四角以对角形式安装蓄电池驱动的小型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的超声波发生器各2台(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
1.2.3采集胡蜂毒方法:在穿戴好防护设备后,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金黄虎头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1.2.4结果分析:本次采集,经高速摄影录像分析,取毒板共被胡蜂攻击1587次;收集得到的胡蜂蜂毒为1210毫克。
1.3针对常规采毒法采毒的金黄虎头蜂交叉使用“双重刺激”法采毒验证试验
1.3.1采集胡蜂毒地点:本实施例1.1.1中所述采集地。同一窝胡蜂在前次按常规方法取毒后的第15天以“双重刺激”法再次进行采毒。
1.3.2采集胡蜂毒装置:采集胡蜂毒装置同本实施例之1.2.2。严格使用了与本实施例之1.2.2同一装置、与本实施例1.1之同一操作者、与本实施例1.1之完全相同的采毒时间;使用本实施例之1.2.2中所述之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红色、白色、橙色LED灯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以对角形式安装小型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各2台(调超声频率为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
1.3.3采集胡蜂毒方法:同本实施例之1.2.3。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形成对蜂巢蜂群的强烈刺激信号。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金黄虎头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采毒过程为与本实施例1.1和1.2为同一操作人员。
1.3.4结果分析:本次采集,经高速摄影录像分析,取毒板共被胡蜂攻击1622次;收集得到的胡蜂蜂毒为1186毫克。
1.3.5结果说明:在本实施例1.1中采用常规取毒法取毒后的同一窝胡蜂,在换用“双重刺激”关键技术进行高强度刺激后,排毒量比前一次(实施例1.1)取毒高出了28.0%;大大提高了排毒量。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使用“双重刺激”关键技术采集蜂毒对于胡蜂科昆虫毒素的规模化量产具有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1.4针对“双重刺激”法采毒采毒的金黄虎头蜂交叉使用常规采毒法验证试验
1.4.1采集胡蜂毒地点:实施例1.2.1中所述采集地。即离本实施例1.1.1距离为1.8公里处,大小及生长状态环境相似的一窝金黄虎头蜂。该窝胡蜂在本实施例1.2中实施“双重刺激”技术采毒后15天,再次进行采毒实验(唯一不同者为此次该窝胡蜂是通过使用本实施例1.1所述之常规采毒技术实施采毒的)。
1.4.2采集胡蜂毒装置:采集胡蜂毒装置同本实施例之1.1.2。使用经过本工程研究中心改装的副盖式蜂毒采集器,木框,长80公分,宽50公分;内嵌4片长20公分/宽33公分取毒玻璃;输入电压12V,输出自动间歇脉动电压;本实验严格使用了与本实施例之1.1.2同一装置、1.2同一操作者、1.2完全相同的采毒时间。
1.4.3采集蜂毒方法:同本实施例之1.1.3。将同一取毒器(未经涂装的采毒器)置于蜂巢前,然后用1.2.2所述之同一方法(按照常规采毒规程,对该巢蜂群职蜂采毒30分钟),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敲击地面及蜂巢口,吸引胡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关闭电源,扫掉不再排毒的胡蜂,收集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采毒过程为与本实施例1.1和1.2为同一操作人员。
1.4.4结果分析:本次采集,经高速摄影录像分析,取毒板共被胡蜂攻击1207次;收集得到的胡蜂蜂毒为803毫克。
1.4.5结果说明:在本实施例1.2中采用常规取毒法取毒后的同一窝胡蜂,在换用常规采毒方法后,排毒量比第一次实施“双重刺激”技术时(实施例1.2)获取蜂毒量降低了33.7%;胡蜂攻击次数减少了23.9%。差别显著。
1.5重复试验:
1.5.1实验内容: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每隔15天对上述2窝金黄虎头蜂各进行一次取毒实验;统计胡蜂攻击次数和采毒量的变化,检验“双重刺激”技术对于金黄虎头蜂取毒与常规取毒法的效果之差别。
1.5.2实验结果与说明:4次取毒比较的结果是:使用“双重刺激”技术作为单一变量,对于金黄虎头蜂的取毒量比常规取毒法高出33±9%;胡蜂攻击次数比常规采毒法高出22±8%。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胡蜂科昆虫毒素有着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有实施例都是在严格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实施例中各实验所采取之胡蜂毒均经过《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质检室进行HPLC(Agilent1200)指纹图谱检测,SDS-PAGE电泳检测。每个实施例中的各平行实验所获得之蜂毒均与同一实施例中的其它蜂毒具有相同的品质。
实施例2:马蜂科黄裙马蜂(Polistes sagittarius Saussure)的常规采毒与“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所得蜂毒量的比较试验
2.1实验地点: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2窝黄裙马蜂相距1.5公里左右。山林中。蜂体标本经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杨自忠教授鉴定为马蜂科黄裙马蜂(Polistes sagittarius Saussure)。
2.2常规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1.2、1.1.3部分。
2.3“双重刺激”技术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2.2、1.2.3部分。其关键技术是:采毒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红色、白色、橙色LED灯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以对角形式安装小型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各2台(调超声频率为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形成对蜂巢蜂群的强烈刺激信号。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黄裙马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2.4实验内容:
同实施例1.1至1.5。具体而言,按照实施例1.1至1.5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了黄裙马蜂常规采毒、常规采毒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比较二者采毒量之差异;再于另外一窝黄裙马蜂先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14天后用常规采毒法再次采毒。比较不同技术采获的黄裙马蜂毒量。2个月内平行进行4次试验,进行结果统计。
2.5实验结果与说明:
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黄裙马蜂毒素比常规采毒法得到的黄裙马蜂毒素平均重量高出32±7%;黄裙马蜂攻击取毒器次数增加22±6%。说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马蜂科昆虫毒素有着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施例3:铃腹胡蜂科带铃腹胡蜂(Popalidia fasciata Fabricius)的常规采毒与“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所得蜂毒量的比较试验
3.1实验地点: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那伦乡。2窝带铃腹胡蜂相距1.3公里左右。海拔890公尺公路边山林中。蜂体标本经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杨自忠教授鉴定为膜翅目铃腹胡蜂科带铃腹胡蜂(Popalidia fasciata Fabricius)。
3.2常规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1.2、1.1.3部分。
3.3“双重刺激”技术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2.2、1.2.3部分。其关键技术是在采毒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红色、白色、橙色LED灯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以对角形式安装小型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各2台(调超声频率为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形成对蜂巢蜂群的强烈刺激信号。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带铃腹胡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3.4实验内容:
同实施例1.1至1.5部分。具体而言,按照实施例1.1至1.5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了带铃腹胡蜂常规采毒、常规采毒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比较二者采毒量之差异;再于另外一窝带铃腹胡蜂先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14天后用常规采毒法再次采毒。比较不同技术采获的带铃腹胡蜂毒量。2个月内平行进行4次试验,进行结果统计。3.5实验结果与说明: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带铃腹胡蜂毒素比常规采毒法得到的带铃腹胡蜂毒素平均重量高出21±5%;带铃腹胡蜂攻击取毒器次数增加26±5%。说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铃腹胡蜂科昆虫毒素有着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施例4:异腹胡蜂科变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varia Fabricius)的常规采毒与“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所得蜂毒量的比较试验
4.1实验地点: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2窝变侧异腹胡蜂相距1.8公里左右。海拔672公尺公路边山林中。蜂体标本经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杨自忠教授鉴定为膜翅目异腹胡蜂科变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varia Fabricius)。
4.2常规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1.2、1.1.3部分。
4.3“双重刺激”技术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2.2、1.2.3部分。其关键技术是:采毒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红色、白色、橙色LED灯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以对角形式安装小型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各2台(调超声频率为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形成对蜂巢蜂群的强烈刺激信号。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变侧异腹胡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4.4实验内容:
同实施例1.1至1.5。具体而言,按照实施例1.1至1.5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了变侧异腹胡蜂常规采毒、常规采毒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比较二者采毒量之差异;再于另外一窝变侧异腹胡蜂先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14天后用常规采毒法再次采毒。比较不同技术采获的变侧异腹胡蜂毒量。2个月内平行进行4次试验,进行结果统计。4.5实验结果与说明: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变侧异腹胡蜂毒素比常规采毒法得到的变侧异腹胡蜂毒素平均重量高出30±7%;带铃腹胡蜂攻击取毒器次数增加26±6%。说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膜翅目异腹胡蜂科昆虫毒素有着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施例5:狭腹胡蜂科光全狭腹胡蜂(Holischnogaster micans Saussure)的常规采毒与“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所得蜂毒量的比较试验
5.1实验地点:
云南省孟连县勐马镇。2窝光全狭腹胡蜂相距1.6公里左右。海拔972公尺乡村道路路边山林中。蜂体标本经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郭云胶教授鉴定为膜翅目狭腹胡蜂科光全狭腹胡蜂(Holischnogaster micansSaussure)。
5.2常规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1.2、1.1.3部分。
5.3“双重刺激”技术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2.2、1.2.3部分。其关键技术是:采毒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红色、白色、橙色LED灯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以对角形式安装小型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各2台(调超声频率为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形成对蜂巢蜂群的强烈刺激信号。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光全狭腹胡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5.4实验内容:
同实施例1.1至1.5部分。具体而言,按照实施例1.1至1.5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了光全狭腹胡蜂常规采毒、常规采毒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比较二者采毒量之差异;再于另外一窝光全狭腹胡蜂先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14天后用常规采毒法再次采毒。比较不同技术采获的光全狭腹胡蜂毒量。2个月内平行进行4次试验,进行结果统计。
5.5实验结果:
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光全狭腹胡蜂蜂毒素比常规采毒法得到的光全狭腹胡蜂蜂毒素平均重量高出22±7%;光全狭腹胡蜂攻击取毒器次数增加31±9%。说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膜翅目狭腹胡蜂科昆虫毒素有着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实施例6: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的常规采毒与“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所得蜂毒量的比较试验
6.1实验地点: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2窝光意大利蜜蜂相距3公里左右。海拔965公尺乡村道路路边油菜花地中。蜂体标本经云南省大理学院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毛本勇教授鉴定为膜翅目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
6.2常规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1.2、1.1.3部分。
6.3“双重刺激”技术采毒装置及方法:
同实施例1中1.2.2、1.2.3部分。其关键技术是:采毒玻璃板下面加装一层光电二极管灯泡承载层,使用闪烁其控制器使红色、白色、橙色LED灯各色灯泡以每10秒钟交替闪烁6次。以对角形式安装小型THD-2012Q小型超声波发生器及5120型喇叭超声波发生器组合各2台(调超声频率为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将超声波发生器打开,喇叭对准蜂巢所在位置;同时打开控制LED灯闪烁电源控制器,使安装在采毒器玻璃板下方的红色、白色、橙色LED灯依次闪亮,并反复循环闪烁,形成对蜂巢蜂群的强烈刺激信号。打开取毒器电源开关,之后打开蜂巢口,吸引意大利蜜蜂出来攻击蜂毒采集器。30分钟后,先关掉取毒器开关,再顺次关闭超声波发生器电源和LED灯电源;收集取毒玻璃板上的蜂毒,装入特制冷冻瓶中,梅特勒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重。
6.4实验内容:
与实施例1.1至1.5相似内容。具体而言,按照实施例1.1至1.5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了意大利蜜蜂常规采毒、常规采毒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比较二者采毒量之差异;再于另外一窝意大利蜜蜂先用“双重刺激”技术采毒,14天后用常规采毒法再次采毒。比较不同技术采获的意大利蜜蜂毒量。2个月内平行进行4次试验,进行结果统计。
6.5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意大利蜜蜂蜂毒素比常规采毒法得到的意大利蜜蜂蜂毒素平均重量高出23±4%;意大利蜜蜂攻击取毒器次数增加30±8%。说明使用“双重刺激”技术采集膜翅目蜜蜂科昆虫毒素有着较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上述说明书阐述本发明时,同时提供了实施例的目的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本发明的意义。在进入本发明权利要求和其等同物范围内时,本发明的实际应用包括所有一般变化、配合,或改进。

Claims (8)

1.一种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为:在昆虫巢穴口,联合使用LED灯刺激诱捕及超声波刺激诱捕获取昆虫生物毒素;其中,昆虫是指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生物毒素是指该类昆虫分泌的蜂毒类活性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在取毒器上同时加装28千赫兹和40千赫兹的超声波发生器,单独或者轮番发出不同波段的超声,对待取毒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之蜂群进行刺激,从而惹怒该蜂群使其加强攻击意愿、增大排毒量和攻击次数,并为该蜂群直接攻击取毒器增加了准确度而得以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以在夜间对野生或养殖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取毒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玻璃底部的LED灯,同时,使用安装在取毒器侧边及底部的超声波发生器,再将取毒器通电,打开待取毒蜂巢,通过变换LED灯光闪烁以及发出刺激待取毒蜂群发怒的超声波,对待取毒蜂群进行双重强效刺激,从而惹怒该蜂群使其加强攻击意愿,增大了排毒量和对采毒器的攻击次数而得以实现。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在取毒器玻璃底部的LED灯不断闪烁、变幻发出红色光、蓝色光、黄色光、橙色光,使待取毒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在夜间攻击取毒器时增加准确度。
5.据权利要求1-2任一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白天采毒时应用,为待取毒的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直接攻击取毒器增加了定向性和准确度,减少白天采毒时待取毒蜂群攻击取毒人造成的人员危险及由此造成的蜂毒损失。
6.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为:所述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是指蜜蜂总科Apoidea、胡蜂总科Vespoidea昆虫。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为:所述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是指蜜蜂总科Apoidea中的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
8.根据权利要求6的获取昆虫生物毒素的方法,其特征为:述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蜂类昆虫是指胡蜂总科Vespoidea中的长腹胡蜂科、铃腹胡蜂科、异腹胡蜂科、狭腹胡蜂科、马蜂科、胡蜂科昆虫。
CN201310625072.0A 2013-11-28 2013-11-28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65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25072.0A CN103636567B (zh) 2013-11-28 2013-11-28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25072.0A CN103636567B (zh) 2013-11-28 2013-11-28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6567A true CN103636567A (zh) 2014-03-19
CN103636567B CN103636567B (zh) 2016-03-30

Family

ID=50241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250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6567B (zh) 2013-11-28 2013-11-28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3656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4671A (zh) * 2015-06-04 2015-09-16 台山市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诱导胡蜂除虫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3439A (en) * 1961-05-19 1964-07-08 Deryk Jack Palmer 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venom from bees
CN2037925U (zh) * 1988-07-20 1989-05-24 李铁生 电动闪光型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
CN2168397Y (zh) * 1992-07-24 1994-06-15 河北省承德地区土产公司蜜蜂原种场 继箱式蜂毒采集器
CN203181786U (zh) * 2013-01-31 2013-09-11 马鞍山市金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取毒器
CN203194296U (zh) * 2013-01-31 2013-09-18 马鞍山市金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蜜蜂电子取毒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3439A (en) * 1961-05-19 1964-07-08 Deryk Jack Palmer 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venom from bees
CN2037925U (zh) * 1988-07-20 1989-05-24 李铁生 电动闪光型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
CN2168397Y (zh) * 1992-07-24 1994-06-15 河北省承德地区土产公司蜜蜂原种场 继箱式蜂毒采集器
CN203181786U (zh) * 2013-01-31 2013-09-11 马鞍山市金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取毒器
CN203194296U (zh) * 2013-01-31 2013-09-18 马鞍山市金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蜜蜂电子取毒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国平: "蜂毒提取技术", 《农家顾问》, no. 2, 15 February 1998 (1998-02-15), pages 38 - 39 *
王战世: "蜂毒提取技术", 《中小企业科技》, no. 5, 15 May 2001 (2001-05-15), pages 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4671A (zh) * 2015-06-04 2015-09-16 台山市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诱导胡蜂除虫的方法
CN104904671B (zh) * 2015-06-04 2018-04-24 台山市互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诱导胡蜂除虫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6567B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593429B2 (ja) 冬虫夏草の人工培養方法
CN105075667B (zh) 一种可用于低海拔地区之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方法
CN106818378A (zh) 基于“推‑拉”策略的果园害虫生态调控方法及温州蜜柑栽培方法
WO2012108557A1 (ko) 코디세핀 성분이 다량 함유된 기능성 쌀 및 그 생산방법
CN105878285A (zh) 一种蜂毒精的制备方法
CN204157509U (zh) 一种单波长金龟子专用杀虫灯
CN103636567B (zh) 利用发光二极管和超声波刺激蜂群提高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CN207940250U (zh) 一种柳杉毛虫卵期寄生蜂收集及释放装置
Brugger et al. Social wasps (Synoeca cyanea) damaging Psidium sp.(Myrtaceae) fruits in Minas Gerais state, Brazil
CN106172259A (zh) 一种昆虫病原线虫清洗方法
CN207151695U (zh) 一种林业捕虫装置
CN103636528B (zh) 利用颜色和外来蜂群提取物刺激提高胡蜂毒采集量的方法
CN204634782U (zh) 一种便于零距离观赏的胡蜂养殖设施
CN204634783U (zh) 一种多功能胡蜂养殖装置
CN205695177U (zh) 一种用于农林业的太阳能害虫诱捕灯
KURODA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CEPHALIC COMPLEX UPON THE EYE DISC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ONDENSED TITLE: EFFECT OF BRAIN UPON EYE DISC
CN104365558B (zh) 一种多功能胡蜂蜂群养护装置
CN201430852Y (zh) 蛆料网箱分离装置
CN104823792A (zh) 一种杨桃的高效栽培管理方法
CN105878612A (zh) 一种蜂毒精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98203A (zh) 一种用于针对桑螟和野桑蚕二种桑树害虫防治的选择性复配农药
CN103655630A (zh) 直接速冻蜂巢从冷冻虫体内获取天然生物毒素的方法
CN102978196A (zh) 一种轮虫总rna和总蛋白提取方法
JP2008092932A (ja) 半導体による植物の活力農法
Liu et al. Discussion on applic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of using light to trap in the field of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in tea plantation of Ch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