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其中,脑血栓所占比例非常高。脑血栓多见于50~70岁之间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25%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是脑血栓病理基础。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亦呈增高趋势。15%的脑血栓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自理,从而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意外的负担。
现代研究证明,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血液成分的变化及灌流压的改变使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或氧自由基诱发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神经纤维膜代谢紊乱,而致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系列症状。随着医学的进步,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且更新速度较快,临床上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治疗方式;针对脑血栓形成中医药治疗方法,循证医学通过综合各方中医药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脑血栓形成的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小,且疗效同西药接近,是值得发展和推广的好方法。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风”、“卒中”等范畴,气血亏虚、劳逸失常、饮食不节、致生痰浊、气滞、血瘀,阻塞脉络为其常见病因,其病机为血瘀络塞,血运行不畅,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豁痰开窍是脑血栓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脑血栓形成的病因病机关键在于“因虚致瘀”。从统计资料来看,此病多发于高龄患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衰少,血行不畅,或因烦劳过度,或情绪波动,或气候失宜,以至气血更衰,致使气滞血瘀,痰浊瘀阻,脉络不通而患病。从气血关系上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可以形成瘀血,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液不能畅行于脉道,同样可以导致血凝成瘀,阻滞脉络,筋脉失养而发病,这便是“因虚致瘀”的因果。由于气血亏虚,血运不畅,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故而头痛舌强,肢体偏废;血瘀经脉,诸窍失养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中药组合物,其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小,在治疗脑血栓方面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药包括刺五加、黄芪、蒲黄、凌霄花、葛根、郁金、竹茹、茯苓、鸡血藤、南沙参、三七、苦参、豨莶草、山楂、桑寄生、蓝布正、枸杞子、九龙藤、葛根、虎杖、化橘红、九节菖蒲、茜草、天麻、牛膝、川楝子、八宝茶。
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刺五加45重量份~55重量份、黄芪60重量份~70重量份、蒲黄35重量份~45重量份、凌霄花35重量份~45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25重量份、郁金50重量份~60重量份、竹茹25重量份~35重量份、茯苓20重量份~30重量份、鸡血藤35重量份~45重量份、南沙参50重量份~60重量份、三七45重量份~55重量份、苦参25重量份~35重量份、豨莶草30重量份~40重量份、山楂20重量份~30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5重量份、蓝布正40重量份~50重量份、枸杞子35重量份~45重量份、九龙藤30重量份~40重量份、葛根20重量份~30重量份、虎杖35重量份~45重量份、化橘红25重量份~35重量份、九节菖蒲30重量份~40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5重量份、天麻20重量份~30重量份、牛膝30重量份~40重量份、川楝子25重量份~35重量份、八宝茶30重量份~4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刺五加50重量份、黄芪65重量份、蒲黄40重量份、凌霄花40重量份、葛根20重量份、郁金55重量份、竹茹30重量份、茯苓25重量份、鸡血藤40重量份、南沙参55重量份、三七50重量份、苦参30重量份、豨莶草35重量份、山楂25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蓝布正45重量份、枸杞子40重量份、九龙藤35重量份、葛根25重量份、虎杖40重量份、化橘红30重量份、九节菖蒲35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天麻25重量份、牛膝35重量份、川楝子30重量份、八宝茶35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备成口服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第一步,将刺五加、黄芪、蒲黄、凌霄花、郁金、鸡血藤、南沙参、三七、蓝布正、枸杞子、九龙藤、化橘红、九节菖蒲、茜草和八宝茶按比例混合,用醇浓度为80%~90%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12小时~18小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O记载的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其中,加入的乙醇的量是第一步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1小时~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70℃时相对密度为1.25~1.27的膏体,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第三步的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第三步,将所述的膏体混合,加入水,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所述膏体混合物质量1~1.5倍,混匀,冷藏24小时~48小时,过滤,滤液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得到口服液;所述的滤液与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的滤液与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的加热处理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所述口服液中的生药浓度为0.9g/mL~1.5g/mL。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中药口服液,其特征在于:包括刺五加、黄芪、蒲黄、凌霄花、葛根、郁金、竹茹、茯苓、鸡血藤、南沙参、三七、苦参、豨莶草、山楂、桑寄生、蓝布正、枸杞子、九龙藤、葛根、虎杖、化橘红、九节菖蒲、茜草、天麻、牛膝、川楝子、八宝茶;
其制备方法具体为,
第一步,将刺五加、黄芪、蒲黄、凌霄花、郁金、鸡血藤、南沙参、三七、蓝布正、枸杞子、九龙藤、化橘红、九节菖蒲、茜草和八宝茶按比例混合,用醇浓度为80%~90%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12小时~18小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O记载的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其中,加入的乙醇的量是第一步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1小时~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70℃时相对密度为1.25~1.27的膏体,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第三步的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第三步,将所述的膏体混合,加入水,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所述膏体混合物质量1~1.5倍,混匀,冷藏24小时~48小时,过滤,滤液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得到口服液;所述的滤液与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的滤液与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的加热处理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所述口服液中的生药浓度为0.9g/mL~1.5g/mL。
其中,所述中药口服液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刺五加45重量份~55重量份、黄芪60重量份~70重量份、蒲黄35重量份~45重量份、凌霄花35重量份~45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25重量份、郁金50重量份~60重量份、竹茹25重量份~35重量份、茯苓20重量份~30重量份、鸡血藤35重量份~45重量份、南沙参50重量份~60重量份、三七45重量份~55重量份、苦参25重量份~35重量份、豨莶草30重量份~40重量份、山楂20重量份~30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5重量份、蓝布正40重量份~50重量份、枸杞子35重量份~45重量份、九龙藤30重量份~40重量份、葛根20重量份~30重量份、虎杖35重量份~45重量份、化橘红25重量份~35重量份、九节菖蒲30重量份~40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5重量份、天麻20重量份~30重量份、牛膝30重量份~40重量份、川楝子25重量份~35重量份、八宝茶30重量份~4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口服液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刺五加50重量份、黄芪65重量份、蒲黄40重量份、凌霄花40重量份、葛根20重量份、郁金55重量份、竹茹30重量份、茯苓25重量份、鸡血藤40重量份、南沙参55重量份、三七50重量份、苦参30重量份、豨莶草35重量份、山楂25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蓝布正45重量份、枸杞子40重量份、九龙藤35重量份、葛根25重量份、虎杖40重量份、化橘红30重量份、九节菖蒲35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天麻25重量份、牛膝35重量份、川楝子30重量份、八宝茶35重量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其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小,在治疗脑血栓方面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病的病变部位以头部为主,常涉及心、肝、肾、脾以及经络、血脉。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加之肾气衰弱,阳气不足,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为病。病情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从临床上看脑血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畏寒,乃一派气虚、血行痹阻、肢体失于温煦之象,故认为气虚衰弱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气虚血瘀、经脉瘀阻为主要的病理机制,针对病机采取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滋阴潜阳熄风之法辩证施治,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脑血栓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药包括刺五加、黄芪、蒲黄、凌霄花、葛根、郁金、竹茹、茯苓、鸡血藤、南沙参、三七、苦参、豨莶草、山楂、桑寄生、蓝布正、枸杞子、九龙藤、葛根、虎杖、化橘红、九节菖蒲、茜草、天麻、牛膝、川楝子、八宝茶。
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仅由上述原料药构成。
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刺五加45重量份~55重量份、黄芪60重量份~70重量份、蒲黄35重量份~45重量份、凌霄花35重量份~45重量份、葛根15重量份~25重量份、郁金50重量份~60重量份、竹茹25重量份~35重量份、茯苓20重量份~30重量份、鸡血藤35重量份~45重量份、南沙参50重量份~60重量份、三七45重量份~55重量份、苦参25重量份~35重量份、豨莶草30重量份~40重量份、山楂20重量份~30重量份、桑寄生25重量份~35重量份、蓝布正40重量份~50重量份、枸杞子35重量份~45重量份、九龙藤30重量份~40重量份、葛根20重量份~30重量份、虎杖35重量份~45重量份、化橘红25重量份~35重量份、九节菖蒲30重量份~40重量份、茜草35重量份~45重量份、天麻20重量份~30重量份、牛膝30重量份~40重量份、川楝子25重量份~35重量份、八宝茶30重量份~40重量份。
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刺五加50重量份、黄芪65重量份、蒲黄40重量份、凌霄花40重量份、葛根20重量份、郁金55重量份、竹茹30重量份、茯苓25重量份、鸡血藤40重量份、南沙参55重量份、三七50重量份、苦参30重量份、豨莶草35重量份、山楂25重量份、桑寄生30重量份、蓝布正45重量份、枸杞子40重量份、九龙藤35重量份、葛根25重量份、虎杖40重量份、化橘红30重量份、九节菖蒲35重量份、茜草40重量份、天麻25重量份、牛膝35重量份、川楝子30重量份、八宝茶35重量份。
所述各原料药的药理如下:
刺五加:味辛、苦、微甘,性温,入脾、肾、心经,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行动迟缓、体虚羸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等证。
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经,有补益脾土,升举阳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的功效,主治脾肺气虚所致之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气短,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久泻脱肛;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气血不足等证
蒲黄:味甘,性平,入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等证。
凌霄花:味甘、酸,性寒,归肝、心包经,具有行血去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经闭癓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等证。
葛根:味甘、辛,性凉,入脾、胃经,有鼓舞胃气,清热生津,解肌发表,生阳,渗疹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热病口渴,消渴;脾虚泄泻,清阳不升等证。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具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的功效,主治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等证。
竹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膀胱、心经,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蕴结之热淋,脾虚湿困之食少便溏、痰饮停滞、癫痫等证。
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扩张血管,补血活血,调经,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血虚有淤之月经不调,四肢疼痛不仁,腰膝酸软、疼痛等证。
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有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的作用,主治热伤肺阴或阴虚肺燥之干咳少痰,肺痿咳嗽,痰中血丝,以及热病伤及胃阴或久病阴虚津枯之口渴咽干等证。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证。
苦参:味苦,性寒,入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心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作用,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等证。
豨莶草:味寒、辛、苦,归肝经、肾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证。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用于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主要用来治疗食积不化,泄泻,痢疾,山楂为治疗消化不良之常用品,山楂能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的作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酸疼痛,筋骨痿软,足膝无力,肝肾不足,精血虚亏,胎元不固之胎动不安,腰腹疼痛等证。
蓝布正:味辛、苦,性平,归肝、脾、肺经,具有镇痛,降压,调经,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高血压病,头晕头痛,月经不调,小腹痛,白带,小儿惊风,风湿腰腿痛;外用治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等证。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有补益肝肾、养血补血、益精明目、润肺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耳鸣、自汗乏力;肾阳不足之阳痿、不育;阴精亏损、肝血不足之眼目昏花以及阴虚劳嗽等证。
九龙藤:味苦、辛,性平,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偏瘫,胃脘痛,疳积,痢疾等证。
葛根:味甘、辛,性凉,入脾、胃经,有鼓舞胃气,清热生津,解肌发表,生阳,渗疹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热病口渴,消渴;脾虚泄泻,清阳不升等证。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化痰止咳的作用,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癓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等证。
化橘红: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哎恶痞闷等证。
九节菖蒲:为毛莨科银莲花属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味辛,性温,无毒,归心、肝、脾经,具有化痰开窍,祛风除湿,消食醒脾,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神昏,癫痫,气闭耳聋,多梦健忘,风湿痹痛,胸闷脘腹等证。
茜草:性寒,味苦,归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茜草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黄金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经,有平肝熄风,解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疼,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之劲风抽搐、癫痫等症状。
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症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等证。
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肝郁化火、胸胁、玩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等证。
八宝茶: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祛瘀调经,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跌打肿痛、半身不遂等证。
所述中药组合物制备成口服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第一步,将刺五加、黄芪、蒲黄、凌霄花、郁金、鸡血藤、南沙参、三七、蓝布正、枸杞子、九龙藤、化橘红、九节菖蒲、茜草和八宝茶按比例混合,用醇浓度为80%~90%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12小时~18小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O记载的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29~1.32的膏体,其中,加入的乙醇的量是第一步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第二步,将余下组分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煎煮1小时~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70℃时相对密度为1.25~1.27的膏体,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第三步的混合物质量的2~4倍;
第三步,将所述的膏体混合,加入水,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所述膏体混合物质量1~1.5倍,混匀,冷藏24小时~48小时,过滤,滤液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得到口服液;所述的滤液与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0.1~0.3;所述的滤液与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0.001~0.002;所述的加热处理时间为20~40分钟,温度为100℃~110℃,所述口服液中的生药浓度为0.9g/mL~1.5g/mL。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口服液1
将刺五加50g、黄芪65g、蒲黄40g、凌霄花40g、郁金55g、鸡血藤40g、南沙参55g、三七50g、蓝布正45g、枸杞子40g、九龙藤35g、化橘红30g、九节菖蒲35g、茜草40g和八宝茶35g混合,用2kg醇浓度为90%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18小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O记载的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膏体,将葛根20g、竹茹30g、茯苓25g、苦参30g、豨莶草35g、山楂25g、桑寄生30g、葛根25g、虎杖40g、天麻25g、牛膝35g、川楝子30g混合,加1.2kg水分两次煎煮,每次煎煮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70℃时相对密度为1.27的膏体,将所述的膏体混合,取500g的膏体加入600g的水,混匀,冷藏24小时,过滤,滤液中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2倍的蔗糖粉、0.001倍的活性炭,依次在110℃下进行加热30分钟、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得到口服液1,所述口服液中的生药浓度为1g/mL。
实施例2口服液2
将刺五加45g、黄芪60g、蒲黄35g、凌霄花35g、郁金50g、鸡血藤35g、南沙参50g、三七45g、蓝布正40g、枸杞子35g、九龙藤30g、化橘红25g、九节菖蒲30g、茜草35g和八宝茶30g混合,用2kg醇浓度为90%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18小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O记载的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膏体,将葛根15g、竹茹25g、茯苓20g、苦参25g、豨莶草30g、山楂20g、桑寄生25g、葛根20g、虎杖35g、天麻20g、牛膝30g、川楝子25g混合,加1.2kg水分两次煎煮,每次煎煮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70℃时相对密度为1.27的膏体,将所述的膏体混合,取500g的膏体加入600g的水,混匀,冷藏24小时,过滤,滤液中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2倍的蔗糖粉、0.001倍的活性炭,依次在110℃下进行加热30分钟、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得到口服液2,所述口服液中的生药浓度为1g/mL。
实施例3口服液3
将刺五加55g、黄芪70g、蒲黄45g、凌霄花45g、郁金60g、鸡血藤45g、南沙参60g、三七55g、蓝布正50g、枸杞子45g、九龙藤40g、化橘红35g、九节菖蒲40g、茜草45g和八宝茶40g混合,用2.5kg醇浓度为90%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18小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IO记载的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7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膏体,将葛根25g、竹茹35g、茯苓30g、苦参35g、豨莶草40g、山楂30g、桑寄生35g、葛根30g、虎杖45g、天麻30g、牛膝40g、川楝子35g混合,加1.5kg水分两次煎煮,每次煎煮2小时,分别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70℃时相对密度为1.27的膏体,将所述的膏体混合,取500g的膏体加入600g的水,混匀,冷藏24小时,过滤,滤液中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2倍的蔗糖粉、0.001倍的活性炭,依次在110℃下进行加热30分钟、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得到口服液3,所述口服液中的生药浓度为1g/mL。
实施例4毒理学实验
4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幼鸡10只,雌雄各半,将上述大鼠均口服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1给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给药量均为1.0ml/只,结果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给药后观察7天,结果所有鸡健存,其活动、饮食、毛发、排泄物未发现异常,未见毒性反应。对鸡处死后解剖,其主要脏器观察无明显异常。
取SD大鼠10只,雌雄各半,8个月长期给药,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鸡一般状况、生长发育、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见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及肉眼尸检亦未见病理变化。
毒性试验证明,该药未有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实施例5临床资料
146例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部CT扫描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38~80岁,病程6~43d;完全性偏瘫21例,不完全性偏瘫49例;失语39例,其中运动性失语36例,不完全性混合失语3例;偏身感觉减退30例,假性球麻痹3例,高血压40例,冠心病21例。对照组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39~78岁;病程7~46d;完全性偏瘫20例,不完全性偏瘫56例;失语36例,其中运动性失语34例,混合性失语2例;偏身感觉减退26例,假性球麻痹3例,高血压36例,冠心病30例。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酣针500mL加维脑路通针500mg静滴,每日1次。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1,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l。
上述两组均2~3周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血小板凝集药和血管扩张药。
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风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治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完全自理,评分恢复达76%以上;显效:神经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可独立步行,生活部分自理,评分恢复达25%~51%;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扶持可站立,生活不能自理,评分恢复达11%~50%,无效或恶化: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评分恢复为1%~10%;或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加重,或死亡。
疗效分析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
n |
治愈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70 |
23(32.86) |
37(52.86) |
8(11.43) |
2(2.85) |
85.72 |
对照组 |
76 |
18(23.68) |
25(32.90) |
19(25.00) |
14(18.42) |
56.58 |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2。
表2 血液流变学结果比较
组别 |
|
全血黏度(mPa·s) |
血浆黏度(mPa·s) |
红细胞面积(%) |
红细胞电积率(VIV·cm) |
血小板聚积率(%) |
治疗组 |
治疗前 |
5.87±0.80 |
1.84±0.04 |
53.22±5.81 |
0.74±0.22 |
29.28±11.31 |
|
治疗后 |
4.19±0.0 |
1.41±0.02 |
48.65±4.53 |
0.98±0.18 |
28.96±10.93 |
对照组 |
治疗前 |
5.89±0.9 |
1.95±0.20 |
55.43±5.86 |
0.83±0.40 |
29.28±11.31 |
|
治疗后 |
5.36±0.91 |
1.91±0.31 |
54.96±5.06 |
0.90±0.25 |
28.96±9.93 |
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CT变化:两组均于1个疗程后复查CT。显效:缺血性病灶消失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病灶部分消退。治疗组显效32例占45.71%,有效31例占44.29%,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8例占23.68%,有效26例占34.21%,总有效率为57.89%。
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和/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