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15830A -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15830A
CN103615830A CN201310553312.0A CN201310553312A CN103615830A CN 103615830 A CN103615830 A CN 103615830A CN 201310553312 A CN201310553312 A CN 201310553312A CN 103615830 A CN103615830 A CN 103615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oling water
pump
communicated
wat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533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15830B (zh
Inventor
靳北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oneer Park Management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533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158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15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5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15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5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排气热交换器、冷却水道热交换器、射流泵和附属射流泵A,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和加热流体通道,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所述排气热交换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所述射流泵和所述附属射流泵A相连通。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尤其是一种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内燃机余热制冷的技术方案很多,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因此需要发明一种结构简单的制造成本低的利用内燃机余热的制冷单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1.一种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排气热交换器、冷却水道热交换器、射流泵和附属射流泵A,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和加热流体通道,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经循环水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射流泵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的流体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射流泵的低压气体入口与吸热器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射流泵的气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低压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气体出口与冷凝冷却器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或经节流结构与所述吸热器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经加压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经高压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的流体入口连通。
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加压泵的液体出口处的压力大于0.15MPa。
方案3.一种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排气热交换器、冷却水道热交换器、射流泵和附属射流泵A,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和加热流体通道,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经循环水泵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加热流体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射流泵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的流体出口经压气机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射流泵的低压气体入口与吸热器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射流泵的气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低压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气体出口与冷凝冷却器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或经节流结构与所述吸热器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的流体入口连通。
方案4.在方案3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在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加压泵。
方案5.在上述所有包括所述加压泵的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加压泵的液体出口处的压力大于0.15MPa。
方案6.在方案3至方案5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在所述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高压泵。
方案7.在上述所有包括所述高压泵的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高压泵的液体出口处的压力大于0.15MPa。
方案8.在上述所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排气热交换器设为对流式排气热交换器。
方案9.在上述所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设为设为对流式冷却水道热交换器。
方案10.在上述所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的承压能力大于0.15MPa。
方案11.在上述所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冷凝冷却器设为凉水塔。
方案12.在上述所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所述吸热器设为包括蒸发器、液体泵和冷却降温热交换器,并按照所述蒸发器上的液体出口经所述液体泵与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上的液体入口连通的方式连通的吸热系统。
方案13.在上述任一包括所述吸热系统的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在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上的液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节流控制阀或设节流结构。
方案14.在上述所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可选择的,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上设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的流体出口与附属射流泵B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B的低压气体入口与附属吸热器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B的气体出口与附属冷凝冷却器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或经节流结构与所述附属吸热器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冷凝冷却器的液体出口经附属加压泵与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的流体入口连通。
本发明中,制冷工质可以采用水,也可以采用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还可以采用甲醇、乙醇及其水溶液等。
本发明中,可选择性的将制冷循环工质的沸点设定为低于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中冷却液体的沸点。
本发明中,由于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的冷却状况是保证内燃机工作的重要条件,一般说来,内燃机冷却水道内的流体的质量流量很大而且不能发生汽化,所以如果直接将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内的流体导入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中,很难形成具有可观做功能力(即具有可观压力和温度)的气体工质,这也是严重影响内燃机余热利用的问题。
本发明中,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和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中,可发生汽化过程。
本发明中,在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中,可发生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或发生过热化的过程。
    本发明中,设置所述附属吸热器及其关联系统的目的是在系统中形成温度不同的两个制冷系统,在这种结构中,所述附属吸热器产生的冷源可作为空调的冷源,所述吸热器产生的冷源可作为冷藏冷冻的冷源。
本发明中,所述吸热器产生的冷源可以单独或同时作为空调、冷冻和冷藏的冷源。
本发明中,根据制冷温度的需求,可以调整制冷循环中的工质,所谓制冷循环中的工质即通过所述射流泵和所述附属射流泵A的工质和/或通过所述附属射流泵B的工质。
本发明中,在某些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的承压能力提高以获得更高温度和更高压力的蒸汽进而提高制冷效率。
本发明中,在某些结构中,通过设置所述高压泵,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承压能力的前提下,将设在排气道上的所述排气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压力提高进而获得更高温度和更高压力的蒸汽,最终提高制冷效率。
本发明中,在某些结构中,通过设置所述加压泵,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承压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将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压力提高进而获得更高温度和压力的蒸汽,最终提高制冷效率。
本发明中,可以选择性地设置润滑油热交换器,使制冷工质在进入设在排气道上的热交换器之前流过所述润滑油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以回收润滑系统的余热。
本发明中,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包括设置在机体内的以冷却气缸套为主要目的的流体通道和设置在气缸盖内的冷却流体通道。
本发明中,所谓的“吸热器”是通过真空作用使液体汽化降温,从而实现从外部吸收热量的装置,例如以制冷为目的空调室内换热器。
本发明中,设置所述节流控制阀或设置所述节流结构还可以控制流动阻力。
本发明中,所谓的“射流泵”是指通过动力流体引射非动力流体,两流体相互作用从一个出口排出的装置;所谓的射流泵可以是传统射流泵,也可以是非传统射流泵。
本发明中,所谓的“传统射流泵”是指由两个套装设置的管构成的,向内管提供高压动力流体,内管高压动力流体在外管内喷射,在内管高压动力流体喷射和外管的共同作用下使内外管之间的其他流体(从外管进入的流体)沿内管高压动力流体的喷射方向产生运动的装置;所谓射流泵的外管可以有缩扩区,外管可以设为文丘里管,内管喷嘴可以设为拉瓦尔喷管,所谓的“缩扩区”是指外管内截面面积发生变化的区域;所述射流泵至少有三个接口或称通道,即动力流体入口、低压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
本发明中,所谓的“非传统射流泵”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套装设置或相互并列设置的管构成的,其中至少一个管与动力流体源连通,并且动力流体源中的动力流体的流动能够引起其他管中的流体产生定向流动的装置;所谓射流泵的管可以有缩扩区,可以设为文丘里管,管的喷嘴可以设为拉瓦尔喷管,所谓的“缩扩区”是指管内截面面积发生变化的区域;所述射流泵至少有三个接口或称通道,即动力流体入口、低压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射流泵可以包括多个动力流体入口,在包括多个动力流体入口的结构中,所述动力流体入口可以布置在所述低压气体入口的管道中心区,也可以布置在所述低压气体入口的管道壁附近,所述动力流体入口也可以是环绕所述低压气体入口管道壁的环形喷射口。
本发明中,所述射流泵包括多级射流泵,多股射流泵和脉冲射流泵等。
本发明中,选择性地,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的承压能力可以设为大于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 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或大于1MPa。
本发明中,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中内部工质的最大压力与其承压能力相匹配,即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内部工质的最大压力达到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的承压能力。
本发明中,所述加压泵的出口压力可以设为大于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 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或大于1MPa。
本发明中,所述高压泵的出口压力可以设为大于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 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或大于1MPa,所述高压泵的出口压力大于所述加压泵的出口压力,即所述高压泵的“高压”是相对于所述加压泵来说的。
本发明中,所谓的“冷凝冷却器”是指一切可以将工质降温冷却、冷凝的装置,它可以是散热器,也可以是热交换器,还可以是晾水塔。
本发明中,所谓的“热交换器的加热流体通道”是指设置在热交换器上的用于供加热流体通过的通道,所谓的“热交换器的被加热流体通道”是指设置在热交换器上的用于供被加热流体通过的通道,在热交换器中,温度升高的流体称为被加热流体,温度降低的流体称为加热流体。
本发明中,所述排气热交换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和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都是热交换器,名称不同是为了区分而加以定义的。
本发明中,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和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都是热交换器上供被加热流体通过的通道,名称不同是为了区分而加以定义的。
本发明中,所谓的“排气热交换器”是指以内燃机排气为热源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中,所谓的“冷却水道热交换器”是指以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中的流体为热源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中,所述射流泵、所述附属射流泵A和所述附属射流泵B都是射流泵,名称不同是为了区分而加以定义的。
本发明中,应根据热能与动力领域的公知技术,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部件、单元或系统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内燃机冷却水道、2排气热交换器、3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1被加热流体通道、32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3加热流体通道、34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4射流泵、41附属射流泵A、42附属射流泵B、 5循环水泵、6吸热器、61附属吸热器、7冷凝冷却器、71附属冷凝冷却器、72凉水塔、8节流控制阀、81节流结构、9加压泵、91高压泵、10蒸发器、11液体泵、12冷却降温热交换器、13压气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射流泵4和附属射流泵A 41,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31、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 32和加热流体通道33,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加热流体通道33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射流泵4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 32的流体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 41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低压气体入口与吸热器6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 41的低压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A 41的气体出口与冷凝冷却器7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8与所述吸热器6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加压泵9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高压泵91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 32的流体入口连通。
本实例中,将制冷循环中的工质设为甲醇。
本实施例中以及下述所有实施方式中,均可将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设为对流式排气热交换器,将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设为对流式冷却水道热交换器,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换热目的,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和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均可选择的采用其他形式,比如采用加热流体通道内的工质流动方向被加热流体通道内的工质流动方向相同的结构形式。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工质还可选择的改设为甲醇水溶液、乙醇或者改设为乙醇水溶液等。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射流泵4和附属射流泵A 41,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31、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 32和设加热流体通道33,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加热流体通道33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射流泵4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 32的流体出口经压气机13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通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 41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低压气体入口与吸热器6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 41的低压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A 41的气体出口与冷凝冷却器7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8与所述吸热器6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 32的流通入口连通。
本实例中,将制冷循环中的工质改设为乙醇。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的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增设加压泵9,在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增设高压泵91。
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所述加压泵9出口处的压力和所述高压泵91出口处的压力分别大于0.15MPa,并将所述高压泵91出口处的压力设为大于所述加压泵9出口处的压力。
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加压泵9和所述高压泵91可以择一设置。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的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所述冷凝冷却器7改设为凉水塔72,取消所述节流控制阀8,在相同位置设节流结构81。
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都可以选择性的参照本实施例将所述冷凝冷却器7改设为所述凉水塔72,还可选择的将所述冷凝冷却器7改设为散热器或者改设热交换器。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中所有包括所述节流控制阀8的实施方式中,都可选择的用所述节流结构81代替所述节流控制阀8。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的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将所述吸热器6改设为包括蒸发器10、液体泵11和冷却降温热交换器12,并按照所述蒸发器10上的液体出口经所述液体泵11与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1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1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10上的液体入口连通的方式连通的吸热系统,在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1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蒸发器10上的液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节流控制阀8。
作为可以变换的实施方式,所述节流控制阀8可以取消不设;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中,都可以选择性的参照本实施例及其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将所述吸热器6改设为包括所述蒸发器10、所述液体泵11和所述冷却降温热交换器12的所述吸热系统,还可以进一步选择性地参照本实施例在相应位置设置节流控制阀8或设节流结构81。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的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上增设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 34,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 34的流体出口与附属射流泵B 42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B 42的低压气体入口与附属吸热器61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B 42的气体出口与附属冷凝冷却器71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冷凝冷却器71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8与所述附属吸热器61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冷凝冷却器71的液体出口经附属加压泵92与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B 34的流体入口连通。
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中,都可选择的参照本实施例增设所述附属吸热器61及其关联结构。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实施时,可以将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的承压能力选择性的设为大于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 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或大于1MPa。
本发明的包括所述加压泵9和所述所述高压泵91各实施方式实施时,可以将所述加压泵9的出口压力可选择性的设为大于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 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或大于1MPa;同时可以将所述高压泵91的出口压力选择性的设为大于0.15MPa、0.2MPa、0.25MPa、0.3MPa、0.35MPa、0.4MPa、0.45MPa、0. 5MPa、0.55MPa、0.6MPa、0.65MPa、0.7MPa、0.75MPa、0.8MPa、0.85MPa、0.9MPa、0.95MPa或大于1MPa,并将所述高压泵91的流体出口处的压力设为大于所述加压泵9的流体出口处的压力,对于仅包括所述加压泵9和所述所述高压泵91之一的各实施方式实施时,也可以参照上述内容设置泵的出口压力。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有实施方式中,可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制冷工质的种类。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根据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和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推导出或联想出许多变型方案,所有这些变型方案,也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射流泵(4)和附属射流泵A(4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31)、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和加热流体通道(33),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加热流体通道(33)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射流泵(4)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的流体出口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41)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低压气体入口与吸热器(6)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41)的低压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A(41)的气体出口与冷凝冷却器(7)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8)或经节流结构(81)与所述吸热器(6)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加压泵(9)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高压泵(91)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的流体入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泵(9)的液体出口处的压力大于0.15MPa。
3.一种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包括内燃机冷却水道(1)、排气热交换器(2)、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射流泵(4)和附属射流泵A(4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上设被加热流体通道(31)、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和加热流体通道(33),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经循环水泵(5)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加热流体通道(33)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出口与所述射流泵(4)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的流体出口经压气机(13)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的被加热流体通道的流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41)的动力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低压气体入口与吸热器(6)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射流泵(4)的气体出口与所述附属射流泵A(41)的低压气体入口连通,所述附属射流泵A(41)的气体出口与冷凝冷却器(7)的气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经节流控制阀(8)或经节流结构(81)与所述吸热器(6)的液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的流体入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被加热流体通道(31)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加压泵(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泵(9)的液体出口处的压力大于0.15MPa。
6.如权利要求4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冷却器(7)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的所述附属被加热流体通道A(32)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高压泵(9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泵(91)的液体出口处的压力大于0.15MPa。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2)设为对流式排气热交换器。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道热交换器(3)设为对流式冷却水道热交换器。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冷却水道(1)的承压能力大于0.15MPa。
CN201310553312.0A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Active CN1036158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53312.0A CN103615830B (zh)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525438 2012-11-12
CN201210452543.8 2012-11-12
CN201210452543 2012-11-12
CN201310553312.0A CN103615830B (zh)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5830A true CN103615830A (zh) 2014-03-05
CN103615830B CN103615830B (zh) 2016-03-02

Family

ID=50166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53312.0A Active CN103615830B (zh) 2012-11-12 2013-11-08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158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9049A (zh) * 2015-05-22 2015-08-05 杜文红 一种节能高效冷却器以及应用该冷却器的发动机
CN107606810A (zh) * 2017-11-03 2018-01-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具有增气补焓功能的喷射制冷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1662A (en) * 1980-01-07 1981-11-24 Environ Electronic Laboratories, Inc. Vapor-jet heat pump
US4523437A (en) * 1980-10-14 1985-06-18 Hybrid Energy Systems, Inc.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566715A (zh) * 2003-06-14 2005-01-19 王卫民 蒸汽抽射真空射流加压装置及其应用
CN2916521Y (zh) * 2006-06-23 2007-06-27 中南大学 一种喷射式制冷机
WO2008017431A1 (de) * 2006-08-10 2008-02-14 Delunamagma Industries Gmbh Wärmepumpe
CN101476518A (zh) * 2007-12-31 2009-07-08 施国庆 利用蒸汽压差补液的热工装置
CN102261762A (zh) * 2011-06-22 2011-11-30 沈学明 一种利用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和发动机冷却液为热动力源的吸收式车载空调系统
CN102620465A (zh) * 2012-04-09 2012-08-01 浙江大学 无泵喷射式制冷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1662A (en) * 1980-01-07 1981-11-24 Environ Electronic Laboratories, Inc. Vapor-jet heat pump
US4523437A (en) * 1980-10-14 1985-06-18 Hybrid Energy Systems, Inc.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566715A (zh) * 2003-06-14 2005-01-19 王卫民 蒸汽抽射真空射流加压装置及其应用
CN2916521Y (zh) * 2006-06-23 2007-06-27 中南大学 一种喷射式制冷机
WO2008017431A1 (de) * 2006-08-10 2008-02-14 Delunamagma Industries Gmbh Wärmepumpe
CN101476518A (zh) * 2007-12-31 2009-07-08 施国庆 利用蒸汽压差补液的热工装置
CN102261762A (zh) * 2011-06-22 2011-11-30 沈学明 一种利用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和发动机冷却液为热动力源的吸收式车载空调系统
CN102620465A (zh) * 2012-04-09 2012-08-01 浙江大学 无泵喷射式制冷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9049A (zh) * 2015-05-22 2015-08-05 杜文红 一种节能高效冷却器以及应用该冷却器的发动机
CN107606810A (zh) * 2017-11-03 2018-01-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具有增气补焓功能的喷射制冷装置
CN107606810B (zh) * 2017-11-03 2019-11-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具有增气补焓功能的喷射制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5830B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8767B (zh) 采用并联正、逆制冷循环的工质的间接空气冷却方法和系统
CN204373252U (zh) 转换式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CN103673384B (zh) 发动机余热制冷系统
CN102434995A (zh) 采用evi压缩机的r32风冷冷水热泵机组
CN103032134B (zh) 蒸汽动力热气体自身冷却系统
CN202382470U (zh) 采用evi压缩机的r32风冷冷水热泵机组
CN103615830B (zh) 内燃机余热两级引射制冷系统
CN100552324C (zh) 利用柴油机余热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CN103629853A (zh) 太阳能制冷系统
CN103615826B (zh) 内燃机余热双工质引射制冷系统
CN103017399A (zh) 一种带喷射器的两级吸收式制冷装置
CN105546877B (zh) 重力场低品位热源转换装置及方法
CN101608848A (zh) 电动喷射式复合制冷循环的空气间接冷却方法和系统
CN204830120U (zh) 二氧化碳热泵加热装置
CN103256750A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04574649U (zh) 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回热和气液分离组合结构
CN203880989U (zh) 一种制冷循环自适应装置
CN113280524B (zh) 一种设置有多个喷射器的大温差换热系统
CN103822397B (zh) 内燃机余热制冷系统
CN203375765U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CN102305492A (zh) 多蒸发温度的组合喷射制冷系统
CN206073503U (zh) 一种热泵热回收式蒸发系统
CN105823258B (zh) 低温冰源热泵机组
CN104676946A (zh) 一种两级喷射式换热机组及其工作方式
CN103629855B (zh) 内燃机余热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1

Address after: 215000 south of Lianyang road and east of Chang'an Road, Wuji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Park)

Patentee after: Wu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oneer Park Management Ser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1,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Beiyuan Road, No. 168, Sheng Sheng building, 24 floor

Patentee before: MOLECULE POWER BEIJING TECH C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