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5252B -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5252B
CN103595252B CN201210286473.3A CN201210286473A CN103595252B CN 103595252 B CN103595252 B CN 103595252B CN 201210286473 A CN201210286473 A CN 201210286473A CN 103595252 B CN103595252 B CN 1035952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back
power supply
auxiliary
resistanc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64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5252A (zh
Inventor
吕华军
张红波
贾淑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rtiv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8647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95252B/zh
Priority to US13/959,241 priority patent/US9621049B2/en
Publication of CN103595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5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5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5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more than one ouput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25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reference values, feedback values or error values in the control loop of a converte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反馈装置,包括:主反馈模块、辅助反馈模块和反馈控制模块。主反馈模块用于采样所述电源的主输出支路上的电压,并向反馈控制模块输出主反馈电压。辅助反馈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下降时,降低所述主反馈电压。反馈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时,控制所述电源提高功率输出,使所述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恢复正常。实施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电路简单,不但很好解决了电压跌落问题,而且兼顾了功率密度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背景技术
电源是电子电路中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的电源具有1个主输出支路、多个辅助输出支路和1个主输出支路反馈电路。因此,仅在主输出支路有反馈环节,因而有很好的负载响应速度,但辅助输出支路因为没有反馈环节,所以负载响应速度很差,会出现欠压的情况,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针对该技术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辅助输出支路增加电容的数量和容量。靠足够大的电容的容量,使得辅助输出支路有足够长的保持时间,从而减小辅助输出支路出现欠压的概率。这类解决方案虽然电路简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减小了故障的概率,并且在电容数量较多时,需要较大的空间来放置,影响功率密度,成本也会增加。
因此,需要一种既能从根本上解决欠压问题,又能保证功率密度的电源反馈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电源反馈装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欠压问题,且功率密度较低缺陷,提供一种既能从根本上解决欠压问题,又能保证功率密度的电源反馈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源反馈装置,包括:主反馈模块、辅助反馈模块和反馈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主反馈模块,用于采样所述电源的主输出支路上的电压,并向反馈控制模块输出主反馈电压;
所述辅助反馈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下降时,降低所述主反馈电压;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时,控制所述电源提高功率输出,使所述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恢复正常。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主反馈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依次串联在所述主输出支路的主反馈采样点和地之间,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点,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接收点。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连接在所述辅助输出支路的辅助反馈采样点和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分流点之间,用于在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下降时导通,以分流流经所述主反馈模块的主反馈电流,使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辅助反馈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到所述辅助输出支路的辅助反馈采样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直接连接或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分流点。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负极连接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反馈分流点;或
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五电阻并联。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还包括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一电容串联,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容限流。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和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反馈分流点之间;或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或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反馈分流点设置于所述主反馈模块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反馈输出点设置于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中,所述电源反馈装置中至少包括两个辅助反馈模块;所述辅助反馈模块与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一一对应。
实施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能够实时监测主输出支路和至少一个或多个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并且当任何一个输出支路上的电压降低时,都能即时地通过反馈控制模块调整变压器模块的PWM占空比,因而自适应性强,并且电路简单,不但很好解决了电压跌落问题,而且兼顾了功率密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图2是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在稳定工作时的工作原理分析图;
图4是图2是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在电压波动时的工作原理分析图;
图5是图2是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的仿真波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100包括:主反馈模块150、辅助反馈模块160和反馈控制模块140。电源200包括变换器模块110、主输出支路120和辅助输出支路130。
该变换器模块110用于接收输入电压并将所述输入电压转换成主输出电压和辅助输出电压。例如,该变换器模块110可以是直流-直流变换器、交直流变换器,也可以是正激变换器或者反激变换器。本领域中熟知的各种变换器都可以用于本发明。该主输出支路120从所述变压器模块110的主输出端接收所述主输出电压,再将其提供给主负载(未示出)。该辅助输出支路130从所述变压器模块110的辅助输出端接收所述辅助输出电压,再将其提供给辅助负载(未示出)。该主输出支路120和辅助输出支路130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输出支路,也可以是具有特定功能,基于特殊设计的任何输出支路。
主反馈模块150用于采样电源的主输出支路120上的电压,并向反馈控制模块140输出主反馈电压。辅助反馈模块160用于在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130上的电压下降时,降低所述主反馈电压。反馈控制模块140,用于在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时,控制所述电源提高功率输出,使所述辅助输出支路130上的电压恢复正常。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虽然图1中示出的电源200仅包括一个辅助输出支路130,电源反馈装置100仅包括一个辅助反馈模块160,但是在实际实施中,电源200可以包括两个或者多个辅助输出支路130,每个辅助输出支路130都对应电源反馈装置100的一个辅助反馈模块160。当然,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100也可以只包括一个辅助反馈模块160,其可以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辅助输出支路130的电源200。
实施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能够实时监测电源的主输出支路和至少一个或多个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并且当任何一个输出支路上的电压降低时,都能即时地通过反馈控制模块调整变压器模块的PWM占空比,因而自适应性强,并且电路简单,不但很好解决了电压跌落问题,而且兼顾了功率密度和成本。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100包括:反馈控制模块140、主反馈模块150、第一辅助反馈模块161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162。电源200包括变换器模块110、主输出支路120和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所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
在本实施例中,该变换器模块110是反激变换器。该反激变换器的开关管的门极连接反馈控制模块140的反激驱动端flyback-drive以接收驱动信号。反馈控制模块140通过控制该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控制变换器模块110。该主输出支路120包括二极管D1、电容C3和C5、电感L101、主负载PWL。二极管D1的阳极接变换器模块110的主输出端、阴极经电感L101连接到主负载电压输出端V15。电容C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负极接地。电容C5的正极连接主负载电压输出端V15、负极接地。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包括二极管D2、电容C6、电容C7、辅助负载R7和三端电压转换芯片。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变换器模块的第一辅助输出电压端、阴极连接所述三端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入端in和所述电容C6的正极。所述电容C6的负极接地。所述三端电压转换芯片的输出端out连接电容C7的正极和辅助负载电压输出端V5,所述三端电压转换芯片的公共引出端comm接地。所述电容C7的负极接地。辅助负载R7连接在辅助负载电压输出端V5和地之间。所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容C8、电容C9、电阻R18、辅助负载R8。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变换器模块的第二辅助输出电压端、阴极连接所述电容C8的正极。所述电容C8的负极连接辅助负载电压输出端V-5。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经所述电阻R18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接地,阳极连接辅助负载电压输出端V-5。所述电容C9的正极接地、负极连接所述辅助负载电压输出端V-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反馈模块150包括电阻R1-3和R14,所述电阻R1连接到所述主输出支路的主反馈采样点Vfeed1和地之间。所述电阻R1-3依次串联在所述主输出支路的主反馈采样点Vfeed1和地之间。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点f,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接收点r。在本实施例中,该主反馈采样点Vfeed1为二极管D1的阴极。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该主反馈采样点Vfeed1可以为主负载电压输出端V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反馈模块包括第一辅助反馈模块161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162。第一辅助反馈模块161连接在所述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和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之间,用于在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上的电压下降时导通,以分流流经所述主反馈模块150的主反馈电流,使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第二辅助反馈模块162连接在所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和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之间,用于在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上的电压下降时导通,以分流流经所述主反馈模块150的主反馈电流,使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
如图2所示,该第一辅助反馈模块161包括二极管D6和电阻R4。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到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阳极经电阻R4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该第二辅助反馈模块162包括二极管D8和电阻R16。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阳极经电阻R16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本发明的简化实施例,电阻R4和R16可以省略,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串联或者并联的电阻取代。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知悉,虽然图2中示出的第一辅助反馈模块161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162相同,但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它们也可以不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知悉,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二极管D6和电阻R4,以及二极管D8和电阻R16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电阻R4可以连接到二极管D6的阴极和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之间,而电阻R16可以连接到二极管D8的阴极和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之间。
此外,虽然图2中示出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为二极管D2的阴极,但是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还可以位于电容C7的正极或者二极管D2之后的任何其他节点。同理,虽然图2中示出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为二极管D3的阴极,但是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还可以位于电容C9的正极或者二极管D3之后的任何其他节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由于图2中示出的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仅包括两个辅助输出支路,因此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的辅助反馈模块仅包括第一辅助反馈模块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但是当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用于包括多个辅助输出支路的电源时,本发明的辅助反馈模块显然包括多个辅助反馈模块,所述多个辅助反馈模块与所述电源的多个辅助输出支路一一对应。更进一步的,该多个辅助反馈模块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图3和4分别是图2是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在稳定工作和电压波动时的工作原理分析图。图5是图2是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的仿真波形图。下面结合图3-5,对图2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的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电源反馈装置稳定工作时,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和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上的电压不发生波动,二极管D6和D8截止。仅主反馈模块150采样主输出支路120上的电压。此时,电阻R1与电阻R2和R3构成通路,主反馈电压经电阻R14发送到稳压芯片U1、随后经光耦U2发送到反激驱动器D。反激驱动器D基于该主反馈电压生成驱动反激变换器的开关管的门极的反激驱动信号,从而通过控制该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控制变换器模块110。
如图4所示,当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中的任意一个支路或者两个支路上的电压都发生变化(降低)时。二极管D6和/或二极管D8导通。此时,主反馈模块150采样的主输出支路上的电压使得有电流流经电阻R1-R3。此时,由于二极管D6和/或D8导通,在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会有电流流入第一辅助反馈模块161和/或第二辅助反馈模块162,这样,流过电阻R3和电阻R14的电流就会减小,因此反馈控制模块150接收到的主反馈电压将会随之减小。减小后的主反馈电压经电阻R14发送到稳压芯片U1、再经光耦U2发送到反激驱动器D。反激驱动器D基于该主反馈电压生成驱动反激变换器的开关管的门极的反激驱动信号,从而通过控制该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控制变换器模块110,提高功率输出,使所述辅助输出支路161和/或162上的电压恢复正常。因此,当任何一个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降低时,反激驱动器D都能加大控制开关管的PWM占空比,增大传能,从而保持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跌落很小,并能快速恢复到正常范围。
通过图5示出的仿真波形图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的优点。其中,1是指主输出支路电压波形,2是使用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波形图,3是现有技术的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波形图。4示出了对应的负载变化波形图。如图5可知,当负载发生如4所示的波形变化时,当采用现有技术的电源反馈模块,即辅助输出支路不包括辅助反馈调节时,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波形图发生如3所示的变化。而当采用本发明的电源反馈模块,即辅助输出支路包括辅助反馈调节时,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波形图发生如4所示的变化。比较3和4可知,使用现有技术的电源反馈模块,,在辅助输出支路的负载发生较大变化时,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跌落较大,超过70%,而且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会导致后级电路的工作异常。而采用本发明的电源反馈模块,在辅助输出支路的负载发生较大变化时,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波形跌落较小,约10%,对后级电路不会产生影响。
因此,实施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能够实时监测主输出支路和多个辅助输出支路的电压,并且当任何一个输出支路上的电压降低时,都能即时地通过反馈控制模块调整变压器模块的PWM占空比,因而自适应性强,并且电路简单,不但很好解决了电压跌落问题,而且兼顾了功率密度和成本。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图6所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与图2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辅助反馈模块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的构造不同。在此,就仅对图6示出的第一辅助反馈模块261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262进行说明。对于电路的其余组成部分以及原理,可以参考图2-5的描述。
如图6所示,该第一辅助反馈模块261包括二极管D6、电阻R4和电容C21。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到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阳极经电阻R4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电容C21的正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6的阳极、负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该第二辅助反馈模块262包括二极管D8、电阻R16和二极管C22。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阳极经电阻R16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电容C22的正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8的阳极、负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该电容C21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电阻串联后并联在电阻R4的两端,而该电容C22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电阻串联后并联在电阻R16的两端.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图6所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与图2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辅助反馈模块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的构造不同。在此,就仅对图7示出的第一辅助反馈模块361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362进行说明。对于电路的其余组成部分以及原理,可以参考图2-5的描述。
如图7所示,该第一辅助反馈模块361包括二极管D6、电阻R4和电容C21。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到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阳极经电阻R4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电容C21的正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负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该第二辅助反馈模块362包括二极管D8、电阻R16和二极管C22。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阳极经电阻R16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电容C22的正极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负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源反馈装置的电路原理图。图6所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与图2示出的电源反馈装置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辅助反馈模块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的构造不同。在此,就仅对图8示出的第一辅助反馈模块461和第二辅助反馈模块462进行说明。对于电路的其余组成部分以及原理,可以参考图2-5的描述。
如图8所示,该第一辅助反馈模块461包括二极管D6、电阻R4、R21和电容C21。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到第一辅助输出支路131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2、阳极经电阻R4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电容C21的正极经电阻R21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负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该第二辅助反馈模块462包括二极管D8、电阻R16、R22和二极管C22。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到第二辅助输出支路132的辅助反馈采样点Vfeed3、阳极经电阻R16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电容C22的正极经电阻R22连接到所述二极管D8的阴极、负极连接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
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知悉,该电阻R21也可以连接到电容C21的负极和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之间。同理,该电阻R22也可以连接到电容C22的负极和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分流点l之间。电容C21和电容C22还可以和两个或多个电阻并联或串联。
更进一步地,图2、6-8中示出了各种辅助反馈模块的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各种辅助反馈模块的实施方式可以用于同一电源的不同辅助输出支路。此外,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可以用于具有辅助输出支路的任何电源。
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知悉,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的辅助反馈模块的个数可以根据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的个数来确定。当然,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反馈装置的辅助反馈模块的个数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的个数。
虽然本发明是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换及等同替代。因此,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反馈模块、辅助反馈模块和反馈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主反馈模块,用于采样所述电源的主输出支路上的电压,并向反馈控制模块输出主反馈电压;
所述辅助反馈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下降时,降低所述主反馈电压;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时,控制所述电源提高功率输出,使所述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恢复正常;
其中所述主反馈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14),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依次串联在所述主输出支路的主反馈采样点和地之间,所述第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输出点,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反馈控制模块的反馈接收点;其中所述反馈输出点设置于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
其中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连接在所述辅助输出支路的辅助反馈采样点和所述主反馈模块的反馈分流点之间,用于在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上的电压下降时导通,以分流流经所述主反馈模块的主反馈电流,使所述主反馈电压降低;所述反馈分流点设置于所述主反馈模块的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反馈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D6、D8),所述第一二极管(D6、D8)的阴极连接到所述辅助输出支路的所述辅助反馈采样点,所述第一二极管(D6、D8)的阳极连接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反馈分流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反馈模块包括第五电阻(R4、R16),所述第五电阻(R4、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6、D8)的阳极,另一端连接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反馈分流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C21、C22),所述第一电容(C21、C22)的正极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6、D8)的阴极、负极连接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反馈分流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C21、C22),所述第一电容(C21、C22)与所述第五电阻(R4、R16)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反馈模块还包括第六电阻(R21、R22),所述第六电阻(R21、R22)与所述第一电容(C21、C22)串联,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容(C21、C22)限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电阻(R21、R22)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21、C22)的负极和所述主反馈模块的所述反馈分流点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电阻(R21、R22)连接到所述第一电容(C21、C22)的正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D6、D8)的阴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反馈装置中至少包括两个辅助反馈模块;所述辅助反馈模块与所述电源的辅助输出支路一一对应。
CN201210286473.3A 2012-08-13 2012-08-13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Active CN1035952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86473.3A CN103595252B (zh) 2012-08-13 2012-08-13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US13/959,241 US9621049B2 (en) 2012-08-13 2013-08-05 Feedback device for a power supp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86473.3A CN103595252B (zh) 2012-08-13 2012-08-13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5252A CN103595252A (zh) 2014-02-19
CN103595252B true CN103595252B (zh) 2016-03-09

Family

ID=50065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6473.3A Active CN103595252B (zh) 2012-08-13 2012-08-13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621049B2 (zh)
CN (1) CN1035952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8149B (zh) * 2018-06-14 2021-04-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8900094B (zh) * 2018-08-22 2021-01-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0614A (zh) * 2011-01-11 2011-07-2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电路及其开关电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5368A (en) * 1991-02-28 1994-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ource device responsive to supplemental plural output voltages
US5663874A (en) * 1995-09-19 1997-09-02 Micro Linear Corporation Multiple output flyback DC-to-DC converter with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and constant on-time current mode control
DE69942973D1 (de) * 1999-06-01 2011-01-05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 Pulsbreitenmodulationssteuerung
JP3475892B2 (ja) * 2000-02-25 2003-12-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WO2006115473A1 (en) * 2005-04-21 2006-11-02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and structure therefor
JP4956063B2 (ja) * 2006-06-16 2012-06-20 鶴見曹達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金属炭酸塩溶液の精製方法、精製装置及びアルカリ金属炭酸塩溶液
TWI319930B (en) * 2006-11-10 2010-01-21 Multiplex dc voltage regulation output circuit
TWI323553B (en) * 2006-11-21 2010-04-11 Innolux Display Corp Multiplex dc voltage regulation output circuit
TW200832882A (en) * 2007-01-29 2008-08-01 Innolux Display Corp Multiplex DC voltage regulation output circuit
CN101373930B (zh) * 2007-08-24 2010-12-08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WO2010086946A1 (ja) * 2009-02-02 2010-08-05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8814327B2 (en) * 2011-07-01 2014-08-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0614A (zh) * 2011-01-11 2011-07-2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电路及其开关电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42810A1 (en) 2014-02-13
US9621049B2 (en) 2017-04-11
CN103595252A (zh) 201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8954B (zh) 用于dc-dc变流器的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CN103166449B (zh) 一种交流-直流功率变换器
CN101951716B (zh) 恒导通时间的高功率因数led驱动器原边恒流控制装置
CN201805600U (zh) 一种led驱动器原边恒流控制装置
CN102810984A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CN103095134A (zh) 一种有源网络升压变换器
CN101997434A (zh) 一种同步整流装置
CN103036427A (zh) 一种同步降压转换器
CN103036429A (zh) 一种同步升压转换器
CN103647448B (zh) 集成降压-反激式高功率因数恒流电路及装置
CN105281361A (zh) 一种五电平双降压式并网逆变器
CN101236218B (zh) Ac/dc转换器中功率开关管漏端电压检测电路
CN202261028U (zh) 一种多相错相并联双级变换器
CN203617902U (zh) 集成降压-反激式高功率因数恒流电路及装置
CN103219912A (zh) 适合宽输入电压升降压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3595252B (zh) 一种电源反馈装置
CN101651425A (zh) 一种同步整流驱动装置
CN102916470B (zh) 一种用于串联电池之间能量转移的电池能量转移电路
CN208386419U (zh) 多输入单输出的直流变换器
CN206195613U (zh) 一种宽范围高电压输入双管正激变换器的辅助供电系统
CN203562977U (zh) Buck-Boost型拓扑结构的光伏逆变电源
CN101969723B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的无光耦两级式led驱动器电路
CN103165082A (zh) 双路led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03683920A (zh) 开关电感有源网络升压变换器
CN103607110B (zh) 一种辅助绕组供电的快速开启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ansh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in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No. 1001 Nanshan Chi Park B2 building 1-4 floor, building 6-10

Patentee after: Vitami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Guangdong, Shenzhen Branch Road, No.

Patentee before: Aimosheng Network Energy Source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