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1505A -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1505A
CN103591505A CN201310421339.4A CN201310421339A CN103591505A CN 103591505 A CN103591505 A CN 103591505A CN 201310421339 A CN201310421339 A CN 201310421339A CN 103591505 A CN103591505 A CN 103591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unit
light source
mixed
mixe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13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91505B (zh
Inventor
郑康威
郭益成
林君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sda Suzhou Co Ltd
Qis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sda Suzhou Co Ltd
Qis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sda Suzhou Co Ltd, Qisda Corp filed Critical Qisda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213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915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91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1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91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1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框体;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光轴,该光源用以发射具有第一色彩的第一光束,该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发射部份和第二发射部份;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于该两凸出构造之间形成光通道,且该光通道具有第一宽度;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光源的前方,具有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和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第二色彩的第二光束,且该混光区域具有第二宽度;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尤指一种能提高混光效果、减少不均匀发光现象而能呈现出高演色性的显示效果的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本发明涉及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为一种以半导体材料所制成的固态发光元件,具有体积小、发热度低、高照明、耗电量小、适合量产与寿命长等性能,故目前业界于各种照明装置或背光模组上,普遍多已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其发光光源。此外,此类的背光模组多应用于平面显示装置上。而为发挥此类的平面显示装置的特点,如何让其中的背光模组能朝重量更轻、高亮度与均匀发光等目标来发展,已为相关技术产业的重要议题。
目前应用发光二极管作为高演色性的背光模组的技术主要是使用可发射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并配合可被激发而产生黄色光的荧光粉或微粒材料,从而使蓝色光再和所产生的黄色光相互混合而形成出白色光,由此,该白色光便作为背光模组的背光源。进一步来说,荧光粉或微粒材料容置于一种以透明材料或光线可穿透的材料所制成的混光单元中,例如玻璃管。而发光二极管所射出的蓝色光具有方向性,因此将发光二极管的灯条置于具有荧光粉或微粒材料的混光单元的一侧,便能由该混光单元的另外一侧形成并射出白光。再搭配对应的导光板的使用,该白光即能从点光源或线光源转换成为面光源。
一般来说,这类的混光单元为了容置荧光粉或微粒材料于其中,需设计其本体具有容置空间,且本体的壁面具有一定的厚度。另外,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点光源或线光源虽然能大部份地朝同一方向进行发射,但仍会有部份的光线呈现出散射或漫射情形,也就是和主要的出光方向相对地具有偏差角度。因此,当发光二极管所散射或漫射的光线直接经由该混光单元的壁面透射而出时,将不会和其内部的荧光粉或微粒材料形成激发与混合,进而造成所产生的面光源不是均匀的白光,而是偏蓝的光线。
如此,这类的背光模组的呈现异色、混光不良的情况将影响了其所构成的平面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其中该背光模组藉由相关结构设计而能减少或避免其光源所发射出的蓝色光有直接透射而出的情形发生,进而能提高混光效果与减少异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匀发光现象,使得具有此背光模组的平面显示装置在均匀的白光背光源的提供下能达到呈现出高演色性的显示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框体;
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光轴,该光源用以发射具有第一色彩的第一光束,该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发射部份和第二发射部份;
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于该两凸出构造之间形成光通道,且该光通道具有第一宽度,该支架单元用于反射该光束的第二发射部分;以及
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光源的前方,该混光单元具有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和被该支架单元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第二色彩的第二光束,且该混光区域具有第二宽度;
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该光通道位于该光源的前方,且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分别位于该光通道的两侧或者位于该光通道的同侧。
较佳的,该背光模组,更包括:
导光板,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混光单元的前方,用以导引该第二光束于其中进行传递;以及
扩散组件,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用以将自该导光板中所射出的光线作均匀化。
较佳的,该导光板具有第一厚度,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第一宽度。
较佳的,该背光模组还包含有灯罩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用以包覆该光源、该支架单元和该混光单元,且该灯罩单元由金属材料构成。该混光单元以空心的透明材料所构成,于该混光区域内并混掺有荧光微粒材料,且该荧光微粒材料为黄色。该第一色彩为蓝色,该第二色彩为白色,而蓝色的该第一光束激发该荧光微粒材料而发射出黄色光,并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该第二光束。
较佳的,该第二发射部份照射在该支架单元上,或照射在该支架单元的两凸出构造上。
较佳的,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位于该光通道的两侧时,该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光束的该第二发射部份照射在该两凸出构造所形成的光通道的侧壁上并被该侧壁所反射后进入该混光单元。
较佳的,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位于该光通道的同侧时,该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光束的该第二发射部份照射在该两凸出构造上或者该该支架单元的内壁上并被该两凸出构造或该内壁反射后进入该混光单元。
较佳的,该第一发射部份与该光轴间的夹角小于该第二发射部份与该光轴间的夹角。
较佳的,该光通道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形成通过,而该两凸出构造由可反射材料所构成,用以对该第二发射部份形成遮蔽或反射。
较佳的,该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其上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该支架单元和该混光单元呈现为长条状并相应于该发光二极管灯条的长度,而于该支架单元上形成有包含该光通道的光通道组,当该发光二极管灯条与该支架单元作结合时,每一光通道相应于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该第一宽度等于或小于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宽度。
较佳的,该支架单元具有第一结合空间,用以结合该光源与该混光单元于其中,该混光单元邻近于该光源,而该光通道位于该混光单元的前方。
较佳的,该支架单元具有第一结合空间和第二结合空间,该第一结合空间用以结合该光源于其中,该第二结合空间用以结合该混光单元于其中,而该光通道位于该光源与该混光单元之间。
较佳的,该光源为激光光条,而该支架单元和该混光单元呈现为长条状并相应于该激光光条的长度。
较佳的,该背光模组更包含有:
第二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第二光轴,该第二光源并用以发射具有该第一色彩的第三光束,该第三光束具有第三发射部份和第四发射部份;
第二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第二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第二光轴的两侧的两第二凸出构造,于该两第二凸出构造之间形成第二光通道,且该第二光通道具有该第一宽度;以及
第二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第二光源的前方,该第二混光单元具有第二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三发射部份和所反射的该第四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该第二色彩的第四光束,且该第二混光区域具有该第二宽度;
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包括:
框体;
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光轴,该光源并用以发射具有第一色彩的第一光束,该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发射部份和第二发射部份;
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于该两凸出构造之间形成光通道,且该光通道具有第一宽度;
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光源的前方,该混光单元具有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和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第二色彩的第二光束,且该混光区域具有第二宽度;
导光板,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混光单元的前方,用以导引该第二光束于其中进行传递;
扩散组件,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用以将自该导光板中所射出的光线作均匀化;以及
显示面板,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扩散组件的一侧;
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该光通道位于该光源的前方,且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分别位于该光通道的两侧或者位于该光通道的同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能产生均匀的白光背光源,也就是藉由支架单元的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能够针对光源所发射出的蓝色光中未被混合的部份,进行遮蔽或反射,从而使得经由混光单元的壁面直接透射而出的情形得以大大地减少甚至于不会发生,使得异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匀发光现象便可被有效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有背光模组10的平面显示装置1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支架单元13的示意图。
图3为对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具有背光模组10’的平面显示装置1’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以第一实施例进行本发明所提出的背光模组的实施说明。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具有背光模组10的平面显示装置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10主要包含有框体11、光源12、支架单元13以及混光单元14;而该平面显示装置1则还包含有导光板16、扩散组件17以及显示面板18。于此实施例中,该背光模组10为一种侧入式发光设计,也就是该背光模组10位于平面显示装置1的侧面。类似于习用技术,该扩散组件17位于该导光板16的一侧,用以将自该导光板16中所射出的光线作均匀化,而该显示面板18则位于该扩散组件17的一侧。
其次,该光源12、该支架单元13、该混光单元14、该导光板16、该扩散组件17以及该显示面板18设置于该框体11上。而在结合于同一个平面显示装置1中的应用下,该框体11可包含有前框111、背板113和胶框112;其中该前框111与该背板113分别由前方与后方将上述元件加以封装,而该前框111与该胶框112则将该显示面板18夹设于其中。于此实施例中,对该框体11的结构设计仅为一种实施方式而已,而在实际应用汇总并不限于此,也就是在可达到将相关元件完成固定与组装的目的下,能以其他方式作设计。
承上所述,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10还包含有灯罩单元15,该灯罩单元15亦设置于该框体11上,并用以包覆该光源12、该支架单元13和该混光单元14,且该灯罩单元15是由金属材料所构成。于此实施例中,该支架单元13具有第一结合空间131和第二结合空间132,该第一结合空间131用以结合该光源12于其中,该第二结合空间132用以结合该混光单元14于其中。
另一方面,该光源12具有光轴A1,该光源12用以发射具有第一色彩的第一光束L1;而该支架单元13则具有分别位于该光轴A1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133、134,且于该两凸出构造133、134之间形成光通道130。该光通道130位于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之间,也就是以该两凸出构造133、134来分出位于其两侧的该第一结合空间131和该第二结合空间132,且该混光单元14并相应于该第一光束L1的发射方向而位于该光源12的前方,也即该第一结合空间131、该光通道130、该第二结合空间132沿着该第一光束L1的发射方向依次排列,该光通道130位于该第一结合空间131与该第二结合空间132之间。
进一步来说,于此实施例中,该光源12为发光二极管灯条,其上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该支架单元13和该混光单元14呈现为长条状并相应于该发光二极管灯条的长度,且该支架单元13的结构是以对应该光源12和该混光单元14的形状作为设计依据。其中该混光单元14以空心的透明材料所构成,例如玻璃管。该混光单元14并具有混光区域140,也就是以该混光单元14的空心部份来构成可提供容置的该混光区域140。本发明所提出的于该第一结合空间131中结合该光源12的设计指与该发光二极管单元(或灯条)作相应的组装,并能对该发光二极管单元形成有效的围绕、包覆。
请同时参阅图2,为该支架单元13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支架单元13除了整体呈现为长条状外,于该支架单元13上并形成有包含该光通道130的光通道组13a。详细来说,于图1中仅于其剖面处呈现了其中一个光通道130的示意,但该光通道组13a实际由如图2所示的具有相同构造的多个光通道130所组成;也就是每一光通道130具有相同的第一宽度D1,且当该光源12(由发光二极管灯条所构成)与该支架单元13作结合时,每一光通道130相应于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例如5~6个。
请同时参阅图3,为对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光源12所产生的该第一光束L1具有第一发射部份L1a和第二发射部份L1b。如现有技术所述,虽然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能大部份地朝同一方向进行发射,但仍会有部份光线呈现散射或漫射;例如该第一发射部份L1a可为平行该光轴A1的部份,而该第二发射部份L1b则可为和该光轴A1具有偏差角度的部份。或就另一角度来说,该第一发射部份L1a与该光轴A1间的夹角小于该第二发射部份L1b与该光轴A1间的夹角。
其次,于此实施例中,该两凸出构造133、134之间所形成的该光通道130具有该第一宽度D1(如图2所示),而该第一宽度D1小于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宽度;或者,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亦可设计该第一宽度D1等于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宽度。是以,该光通道130能使该第一发射部份L1a通过。另外,该两凸出构造133、134是以可反射材料所构成,或者该支架单元13本身即以可反射材料所构成;而在相关元件的设置位置相互对应下,使得该两凸出构造133、134能对该第二发射部份L1b形成遮蔽或反射。
详细来说,如图3所示,该第二发射部份L1b照射在该支架单元13的两凸出构造133、134上而能形成反射,并且直接反射至该混光单元14的该混光区域140内,也即,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位于该光通道的两侧时,该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光束的该第二发射部份照射在该两凸出构造所形成的光通道的侧壁上并被该侧壁所反射后进入该混光单元。或者,当该光源12所产生的光线其偏差角度大于所示的该第二发射部份L1b时,虽然可能无法形成适当的角度以反射至该混光区域140内,但仍会在该第一结合空间131中照射在该支架单元13上,也就是被该两凸出构造133、134的一侧所遮蔽而无法射出该第一结合空间131。于此实施例中,该混光区域140具有第二宽度D2,而该光通道130的该第一宽度D1小于该混光区域140的第二宽度D2,且该光源12与该混光区域140对应于该光通道130,使得该混光单元14能对该第一发射部份L1a和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L1b进行混光,进而形成具有第二色彩的第二光束L2。
承上所述,类似于现有技术,该光源12是使用可发射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也就是该第一色彩为蓝色。而于该混光单元14的该混光区域140内则混掺有黄色的荧光微粒材料(未显示于图式),使得蓝色的该第一光束L1能激发该荧光微粒材料而发射出黄色光,且蓝色光和黄色光再相互混合而形成该第二色彩为白色的该第二光束L2。此外,该导光板16位于该混光单元14的前方,其具有大于该第一宽度D1的第一厚度T1,且该第一厚度T1和该第二宽度D2的尺寸可为相近,使得该第二光束L2能有效地被导引至其中以进行传递。
换句话说,即使该光源12所射出的光线未能直接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中,大部份也都能经由反射而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中,因而提高了混光效果。意即,未被混合的蓝色光会经由该混光单元14的壁面透射而出的程度便能大大地减少,使得异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匀发光现象便可被有效改善。
本发明还可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概念进行相关的变化实施,而能在类似的构造设计下达成相近的功效与实施目的。现以第二实施例进行本发明所提出的背光模组的实施说明。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其中图4为具有背光模组10’的平面显示装置1’的剖视图,而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和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构成单元的部份以相同的元件编号作示意。
如图4和图5所示,此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仅在于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的设置位置。于此实施例中,该支架单元13’具有第一结合空间131’,该第一结合空间131’用以同时结合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于其中,并使该混光单元14相应该第一光束L1的发射方向而邻近于该光源12并位于其前方,该光通道130’或该两凸出构造133’、134’则位于该混光单元14的前方。是以,此第二实施例的该第一结合空间131’的尺寸相对地大于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一结合空间131的尺寸;而此第二实施例的该支架单元13’的另一侧的结合空间则相对较小,或是可不需设计其结合空间而仅需直接与该导光板16作构造上的结合。
承上所述,于此实施例中,该背光模组10’因应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的设置皆位于该支架单元13’的同一侧,因而可不需设置如第一实施例中的该灯罩单元15;也就是藉由该支架单元13’的该第一结合空间131’已可使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于组装上不致脱落。而关于该混光单元14的该混光区域140以及该支架单元13’的两凸出构造133’、134’间所形成的该光通道130’的尺寸,则皆可和第一实施例相同。并且该光源12所产生的该第一光束L1亦具有两个发射部份,且同样是以蓝色的该第一光束L1激发该荧光微粒材料而发射出黄色光,并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该第二光束L2。
如图5所示,由于该混光单元14直接邻近于该光源12,因而无论是该第一发射部份L1a或该第二发射部份L1b都会先进入至该混光单元14,而该光通道130’能对其中已于该混光区域140内完成混光的该第一发射部份L1a形成通过。但因应该第二发射部份L1b可能和该光轴A1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偏差角度,而可能会在发射时形成能够进入或无法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内的不同情况;也就是该第二发射部份L1b中偏差角度较小的光线可在发射时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内,但其中偏差角度更大的光线则在发射时无法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内。
然而,根据此实施例对该两凸出构造133’、134’的设置,该第二发射部份L1b中无论是可直接进入该混光区域140内的光线或是仍为蓝色光并透射过该混光单元14的壁面的光线,皆会进一步照射在该支架单元13’上或是照射在两凸出构造133’、134’上而能形成反射,也即该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光束的该第二发射部份L1b照射在该两凸出构造上或者该该支架单元的内壁上并被该两凸出构造或该内壁反射后进入该混光单元,以便和该第一光发射部分进行混合。是以,仍为蓝色光的光线便得以在适当的反射角度下反射至该混光区域140内,而已完成混光的光线(已为白色光)则亦可再次反射至该混光区域140内;此两者都能于该第一结合空间131’中再次经过相关的反射过程后经由该光通道130’射出。
换句话说,该光源12所产生的光线即使其偏差角度过大,也可将其加以遮蔽而不至于以蓝色光的形式透射而出,且大部份也都能经由反射的过程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中;也就是该混光单元14能对该第一发射部份L1a和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L1b进行混光,使得所形成的经由该光通道130’射出的该第二光束L2皆为白色光。
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光源是以发光二极管灯条及其所设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作举例说明,且此类发光二极管单元是使用可发射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然而,在能达成相同的功效与实施目的下亦可将该发光二极管单元作替换,而使用其他发光元件作为本发明的光源。举例来说,该光源可为激光光条,且此激光光条产生出蓝色的第一光束,并亦能激发该荧光微粒材料而发射出黄色光以及进而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第二光束。同时,所使用的支架单元和混光单元亦需呈现为长条状,并相应于该激光光条的长度。
另外,于实际应用中,背光模组也可包括多个光源,以使得背光模组发出的光具有足够的亮度。该第一光源和该第二光源相对设置,也即该第一光源和该第二光源可以分别设置于该背光模组的两端。与该第二光源相对应的,还具有第二支架单元以及第二混光单元。其中第二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第二光轴,该第二光轴与上述的该第一光源的光轴相对,即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和该第二光源的出光方向相对。该第二光源用以发射具有该第一色彩的第三光束,该第三光束具有第三发射部份和第四发射部份;第二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第二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第二光轴的两侧的两第二凸出构造,于该两第二凸出构造之间形成第二光通道,且该第二光通道具有该第一宽度;第二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第二光源的前方,该第二混光单元具有第二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三发射部份和所反射的该第四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该第二色彩的第四光束,且该第二混光区域具有该第二宽度;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其中,该第二光源、第二支架单元以及第二混光单元的结构及布局可参照第一光源、第一支架单元以及第一混光单元的布局,以能达到与第一光源相同的在能达成相同的功效与实施目的,从而使得该背光模组藉由该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的双重作用下,具有更优的亮度及均匀性,在此不再详述。
其次,对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支架单元13、13’的第一结合空间131、131’,主要是针对该光源12(即发光二极管灯条及其发光二极管单元)或该混光单元14的尺寸进行构造上相互对应与结合的设计。当然,在保持该两凸出构造133、134、133’、134’能对第二发射部份L1b形成遮蔽或反射的相同效果下,为使相关元件易于组装、结合与避免脱落,或为使该光源12的光轴A1能准确地朝向相应的光通道130、130’,亦可将该支架单元13、13’的外观作其他构造上的进一步变化。举例来说,在该支架单元13、13’的边缘上可形成出相应的凹槽,而该发光二极管灯条的线路板可相应地容置于该凹槽中,使得彼此的结合更加确实。
本发明的支架单元的制作除了可整体使用可反射材料(例如金属)来构成外,亦可使用诸如塑胶等其他材料;但针对其中的凸出构造的部份则需再以相关的可反射材料涂布于其上,以产生较佳的反射效果。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是以该光通道130位于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之间作实施说明;就应用的效果来说,为使光线能大部份地进入至该混光区域140中,该光源12与该混光单元14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该光通道130的长度(或该两凸出构造133、134的长度)的设计以较短为佳,于实际中,该光通道130的长度设计为小于0.7mm,或可在0.5~0.6mm之间。
另外,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或其所组成的平面显示装置是以侧入式的发光设计作实施说明。然而,本发明所揭露的背光模组其概念并不局限于侧入式,也就是亦可应用在直下式的发光设计上。
具体来说,侧入式发光设计如上述实施例说明可知,能以具有光源的背光模组加以构成,且该光源可为发光二极管灯条;而直下式的概念则在于所构成的背光模组需具有多个光源,意即需设置多个发光二极管灯条。是以,于实际制作上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灯条加以并排,使原本的点光源或线光源的型式能依并排结果转换成为面光源。另外,并于每一光源(发光二极管灯条)上各配置相应的支架单元和混光单元(可采用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架构,并可组装、设置于同一框体中,且各元件的细部特征亦和上述实施例相同),使得其所形成的面光源同样能为均匀的白光。而针对直下式的发光设计,其所组成的平面显示装置可设置或不设置导光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出的背光模组或具有此背光模组的平面显示装置能产生均匀的白光背光源,而确实能为高演色性的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也就是藉由相关结构设计并针对光源所发射出的蓝色光未被混合的部份,会经由混光单元的壁面直接透射而出的情形得以大大地减少甚至于不会发生,使得异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匀发光现象便可被有效改善。
是故,本发明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能成功地达到本案发展的主要目的。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光轴,该光源用以发射具有第一色彩的第一光束,该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发射部份和第二发射部份;
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于该两凸出构造之间形成光通道,且该光通道具有第一宽度,该支架单元用于反射该光束的第二发射部分;以及
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光源的前方,该混光单元具有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和被该支架单元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第二色彩的第二光束,且该混光区域具有第二宽度;
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该光通道位于该光源的前方,且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分别位于该光通道的两侧或者位于该光通道的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导光板,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混光单元的前方,用以导引该第二光束于其中进行传递;以及
扩散组件,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用以将自该导光板中所射出的光线作均匀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具有第一厚度,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第一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灯罩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用以包覆该光源、该支架单元和该混光单元,且该灯罩单元由金属材料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混光单元以空心的透明材料所构成,于该混光区域内并混掺有荧光微粒材料,且该荧光微粒材料为黄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色彩为蓝色,该第二色彩为白色,而蓝色的该第一光束激发该荧光微粒材料而发射出黄色光,并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该第二光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发射部份照射在该支架单元上,或照射在该支架单元的两凸出构造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射部份与该光轴间的夹角小于该第二发射部份与该光轴间的夹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通道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形成通过,而该两凸出构造由可反射材料所构成,用以对该第二发射部份形成遮蔽或反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其上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而该支架单元和该混光单元呈现为长条状并相应于该发光二极管灯条的长度,而于该支架单元上形成有包含该光通道的光通道组,当该发光二极管灯条与该支架单元作结合时,每一光通道相应于多个发光二极管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宽度等于或小于相应的发光二极管单元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单元具有第一结合空间,用以结合该光源与该混光单元于其中,该混光单元邻近于该光源,而该光通道位于该混光单元的前方。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单元具有第一结合空间和第二结合空间,该第一结合空间用以结合该光源于其中,该第二结合空间用以结合该混光单元于其中,而该光通道位于该光源与该混光单元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激光光条,而该支架单元和该混光单元呈现为长条状并相应于该激光光条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
第二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第二光轴,该第二光源并用以发射具有该第一色彩的第三光束,该第三光束具有第三发射部份和第四发射部份;
第二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第二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第二光轴的两侧的两第二凸出构造,于该两第二凸出构造之间形成第二光通道,且该第二光通道具有该第一宽度;以及
第二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第二光源的前方,该第二混光单元具有第二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三发射部份和所反射的该第四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该第二色彩的第四光束,且该第二混光区域具有该第二宽度;
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
16.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上,具有光轴,该光源并用以发射具有第一色彩的第一光束,该第一光束具有第一发射部份和第二发射部份;
支架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该支架单元具有分别位于该光轴的两侧的两凸出构造,于该两凸出构造之间形成光通道,且该光通道具有第一宽度,该支架单元用于反射该光束的第二发射部分;
混光单元,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光源的前方,该混光单元具有混光区域,用以对该第一发射部份和被该支架单元所反射的该第二发射部份进行混光,而形成具有第二色彩的第二光束,且该混光区域具有第二宽度;
导光板,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混光单元的前方,用以导引该第二光束于其中进行传递;
扩散组件,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用以将自该导光板中所射出的光线作均匀化;以及
显示面板,设置于该框体上并位于该扩散组件的一侧;
其中该第一宽度小于该第二宽度,该光通道位于该光源的前方,且该光源与该混光区域分别位于该光通道的两侧或者位于该光通道的同侧。
CN201310421339.4A 2013-09-16 2013-09-16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5915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21339.4A CN103591505B (zh) 2013-09-16 2013-09-16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21339.4A CN103591505B (zh) 2013-09-16 2013-09-16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1505A true CN103591505A (zh) 2014-02-19
CN103591505B CN103591505B (zh) 2016-05-11

Family

ID=50081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1339.4A Active CN103591505B (zh) 2013-09-16 2013-09-16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9150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3135A (zh) * 2014-12-19 2015-04-0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065986A (zh) * 2015-08-06 2015-11-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反射式蓝光ld背光模组
CN108957858A (zh) * 2018-06-12 2018-12-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2987393A (zh) * 2019-12-17 2021-06-18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3200A (en) * 1981-07-20 1984-06-05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lighting a passive display
CN101546063A (zh) * 2008-03-27 2009-09-30 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以led为光源的超薄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模块
WO2012128552A2 (en) * 2011-03-22 2012-09-27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conversion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3200A (en) * 1981-07-20 1984-06-05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lighting a passive display
CN101546063A (zh) * 2008-03-27 2009-09-30 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以led为光源的超薄型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模块
WO2012128552A2 (en) * 2011-03-22 2012-09-27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conversion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3135A (zh) * 2014-12-19 2015-04-08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065986A (zh) * 2015-08-06 2015-11-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反射式蓝光ld背光模组
CN108957858A (zh) * 2018-06-12 2018-12-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8957858B (zh) * 2018-06-12 2021-06-0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2987393A (zh) * 2019-12-17 2021-06-18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112987393B (zh) * 2019-12-17 2023-02-03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1505B (zh)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7467B2 (en) Lighting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lighting unit
CN101606019B (zh) 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设备
CN101027579A (zh) 照明系统
US20100033988A1 (en) Edge lighting back light unit
CN101027580A (zh) 照明系统
JP5026620B2 (ja)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2149966A (zh) 照明器和光照系统
US20090003015A1 (en) Light Guide Device and Back Lighting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537717A (zh) 发光装置
CN103791455B (zh) 侧边式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06344409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US9703142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159876A (zh) 用于颜色质量一致的混色方法
CN102498422A (zh) 发光设备
CN106324745A (zh) 导光板以及具有该导光板的平面光源装置
CN104373869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5445994B (zh) 一种光源模块、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591505A (zh)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CN103968300A (zh)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JP2011228078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9164638B (zh) 发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直下式背光源
US76631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structure therefor
CN104296008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9054454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775905B (zh) 背光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