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1990B -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81990B CN103581990B CN201210281099.8A CN201210281099A CN103581990B CN 103581990 B CN103581990 B CN 103581990B CN 201210281099 A CN201210281099 A CN 201210281099A CN 103581990 B CN103581990 B CN 10358199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terminal
- repeater
- characteristic vector
- signal characteristic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用于降低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成本及提高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准确度。该方法为: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计算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并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结构变得愈加复杂。目前,直放站以成本低和覆盖区域大的特点,在无线网络优化和网络覆盖中已经被大规模应用。
直放站作为一种有源设备,本身不具备无线通信的网络信令和基带处理能力,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基站的无线信号,并将信号射频部分直通放大处理。直放站从传输方式划分,可分为无线直放站、光纤传输直放站和移频直放站等。
直放站作为一种延伸覆盖设备,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隧道、山区、地下室、无法规划宏站而造成的弱覆盖区域、市区内因阻挡而造成的弱覆盖区域、地下停车场等弱覆盖区域。如果直放站的覆盖范围与其信源小区的覆盖范围存在重叠覆盖时,直放站自身覆盖区域的TA(Time Advanced,时间提前量)值与基站到达该处的TA存在差异,导致直放站的信号与基站的信号互相之间存在重叠覆盖,由于时间色散造成同频干扰,严重影响通信系统的业务质量及上下行信道的信号质量。因此,在直放站的应用过程中,直放站的信源小区(即基站)的选择都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即其设计标准和前提条件是信源小区覆盖范围与直放站覆盖范围分离、割裂开来。现网中直放站选取信源小区时,需要选择与直放站覆盖区域相反的方向的小区或者是存在一定夹角的小区作为其信源小区。参阅图1所示,直放站覆盖范围与A小区相反,直放站覆盖范围在B小区覆盖区域内,因此,直放站不能选择B小区作为其信源小区,而选择与B小区反方向的A小区作为其信源小区,其中,直放站的覆盖区域与信源小区的覆盖区域内的MR分布也不在同一区域。
例如,参阅图2所示,A小区为直放站的信源小区,B小区与C小区为与A小区不同的另外两个小区,其中A小区的MR在A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直放站的MR在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内。
直放站在山区实现了“小容量、大覆盖”的广度覆盖,在建筑楼宇内部等室内场景实现深度覆盖。直放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和分流了宏基站的部分吸收话务量,实现吸收话务量的合理分担。直放站覆盖区内话务吸收是衡量移动网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定量评估直放站覆盖区域内话务量有效吸收的方法尤为重要。
直放站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了设备远程监控、告警和轮询等功能。因为直放站无法像基站那样利用OMC(Operations &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系统自动实现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指标)监控,不具备评估和确定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有效吸收话务量的功能。因此,对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网络优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现有技术中,确定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有效吸收话务量时,需要在直放站设备内部增加上行信号信道分离模块、信道功率检测模块和吸收话务量计算模块,即通过改造直放站硬件系统架构,统计上行信道的吸收话务量,实现确定直放站有效吸收的吸收话务量,参阅图3所示。具体为:采用对直放站上行信号进行旁路测量,通过对上行信号在不同信道上的电平变化,判断在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是否有用户占用无线信道网络资源,进而通过统计不同信道的占用时长,最终确定出直放站覆盖区域内话务吸收总量。参阅图4所示,目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400:在直放站上行支路旁路出上行信号进入直放站吸收话务量计算设备;
步骤410:经旁路出的直放站的上行信号通过信道分离模块,实现所有信道的分离,使分离后的所有信道的上行信号进入信道功率检测模块;
步骤420:利用信道功率检测模块,实现对所有信道的功率计算,得到各信道的功率变化情况;
步骤430:利用检测到的信道的功率与空闲状态下的信道的功率的变化情况,得到各信道被占用的时长;
步骤440:基于各信道被占用的时长,通过吸收话务量计算模块得到直放站覆盖区域有效吸收的话务量。
目前确定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有效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1、需要对直放站系统进行硬件改造或增加硬件设备,因此,增加成本,及若改造或增加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护新的故障点。
2、如果直放站系统存在外部干扰,由于干扰信号的影响,直放站的上行功率会增加,直放站系统无法区分出是干扰信号还是用户有效占用信号而导致直放站的上行功率增加,因此,确定出的吸收话务量存在一定的误差。直放站上行信号如果存在增益不足的现象,信道功率检测模块可能无法触发功率对比,不能进行吸收话务量的统计,影响直放站的有效吸收话务量的确定精度。
3、触发数据业务时,会占用一个或多个信道,导致上行功率增加,而系统无法区分是数据流量还是语音吸收话务量,影响直放站的有效吸收话务量的确定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用以降低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成本及提高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准确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包括:
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
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并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际应用中的直放站的信源小区选择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直放站的覆盖区域与信源小区的覆盖区域内的MR分布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装置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详细流程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详细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CDR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详细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详细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邻区基站确定的移动终端所在的区域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精确位置的详细流程图之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精确位置的详细流程图之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直放站的覆盖区域划分为9个不同的网格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降低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及提高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从Abis口信令信息中提取MR,通过定位算法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然后确定与直放站覆盖区域内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IMSI,通过IMSI关联到与各个移动终端的MR相对应的CDR,得到每个CDR的呼叫时长,通过每次呼叫单位时间内通话的累计时长,准确确定直放站有效吸收的话务量,具体如图5所示,上述过程也就是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从而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A+Abis信令监测系统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30、第二获取单元40与计算单元50,其中,
第一获取单元30: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第二获取单元40:用于根据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计算单元50:用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按照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协议,在移动终端每次建立连接保持通话的过程中,每480ms向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台)发送一次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数据,其中,在信令信道上,每470ms向BTS发送一次MR数据,同时,MR中包含的数据可用于网络评估和优化。BTS将接收到的MR数据通过Abis口,封装在LAPD(Link Access Protocol on theDchannel,专用信道数据链路层管理协议)帧中,向所属BSC(base station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发送。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参阅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详细流程如下:
步骤700: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步骤710:根据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A+Abis采集系统从Abis口,并将含有LAPD U帧帧头及三层信令的信息在A+Abis系统中进行相应封装,添加接口监视设备及出局处理设备的协议帧头,然后将封装后的信息发给服务器。服务器对接收到的封装后的信息进行解码分析,从LAPD U帧帧头中得到MR信息,从三层信令中提取IMSI信息,而通过IMSI信息可知每个移动终端的CDR,因此,通过与每个移动终端的MR的对应的IMSI信息可获取与每个移动终端的MR所对应的CDR,并且基于A+Abis采集系统的A口信令信息获取每个移动终端的CDR,具体如图8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每次通话的过程中,每个CDR与多个MR相对应,因此,MR与CDR存在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步骤720:根据获得的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所有MR的基础上,可获得直放站覆盖区域内所有CDR,通过确定同一时间段内各CDR的通话时长,得到该时间段内的吸收话务量。直放站区域吸收话务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
其中,TCDRi(S):每个CDR所持续的时长。
优选地,上述步骤700的具体执行过程如图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900: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bis口信令信息获取来源于各处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A+Abis信令监测系统对GSM现网的A口及Abis口进行信令采集,分别获取A口信令信息和Abis口信令信息。并从获取的Abis口信令信息中获取含有LAPD U帧帧头及三层信令的信息,并将含有LAPD U帧帧头及三层信令的信息在A+Abis信令监测系统中进行相应封装,添加接口监视设备及出局处理设备的协议帧头,然后将封装后的含有LAPD U帧帧头及三层信令的信息发给服务器。服务器对接收到的封装后的信息进行解码分析,从LAPD U帧帧头中得到MR数据,从三层信令中提取IMSI信息。通过以上方式完成对信源小区的所有MR及直放站的所有MR数据的采集。其中,每个MR数据中至少包括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及移动终端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并将移动终端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组成信号标识向量。较佳的,为了准确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每个MR数据中包括的移动终端的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为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为例。
MR包含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步骤910: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本发明实施例中,筛选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数据的装置包括MR数据的采集分析设备和历史测试数据比对设备两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中,筛选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实现方法为:根据各MR中包含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再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优选地,基于接收的移动终端的6个邻区基站的电平值对MR数据进行定位时,上述步骤910的具体执行过程如图1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0:确定移动终端的6个邻区基站覆盖小区的CI(Celluar Code,小区标识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每个MR中包含的邻区基站覆盖小区的BSIC(BaseStation Identity Code,基站识别码)和该小区的BCCH(Broadcast Control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的字段组合成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台)的唯一标识号,即确定邻区基站覆盖小区的CI。由于通过基站覆盖小区的CI即可获得基站覆盖小区的经度与纬度,因此,通过每个MR中包含的邻区基站覆盖小区的BSIC和该小区的BCCH可确定移动终端的邻区基站覆盖小区的经度与纬度。
步骤1010:确定移动终端与各个邻区基站的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Okumura-Hata模型(适用于150MHz~2GHz的电磁波)确定移动终端与各个邻区基站的距离,确定移动终端与邻区基站的距离的具体公式如下:
L=65.55+26.16lgf-13.82lgh1(44.9-6.55lgh1)+(44.9-6.55lgh1)lgd-a(h2)+A即 (公式二)
其中,L为基本传输损耗(dB);f为工作频率(MHz);h1为基站天线高度(m);h2为移动台天线高度(m);d为移动台到基站的距离(km);a(h2)为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dB);A为模型修正因子(dB),其中a(h2)的确定公式如下:
a(h2)=(1.1lgf-0.7)h2-1.56lgf+0.8 (公式三)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各MR中包含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即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即在确定得出移动终端与每个邻区基站的距离d后,以每个邻区基站为中心点可确定出移动终端所在的区域,而所有这些邻区基站确定出的移动终端所在区域的重叠区即为移动终端所在的物理位置。
例如:以MR由移动终端A发送,移动终端A的有3个邻区基站为例,参阅图11所示,移动终端A的3个邻区基站分别为基站1、基站2、基站3,其中,移动终端A与基站1的距离为d1,移动终端A与基站2的距离为d2,移动终端A与基站3的距离为d3,则移动终端A所在的物理位置为B。
基于移动终端的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筛选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方法中,模型参数A及所测得的移动终端的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量化误差对d的影响较大,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筛选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的精确度较差,即上述方法不能确定直放站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
较佳的,为了进一步确定直放站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后,即确定出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所在的物理位置后,将直放站的覆盖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并在各个网格内设定参考点,在每个网格的参考点处放置测试移动终端,分别根据测试移动终端获取的每一个网格参考点对应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直放站覆盖范围内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具体如图12所示。
参阅图13所示,在确定出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所在的物理位置后,进一步确定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时,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1300:将直放站的覆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测试移动终端逐次放入上述各个网格中,每放入一个网格,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该网络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测试移动终端在每个网格参考点建立呼叫的过程中,获取并解析测试移动终端在当前网格内发送的MR。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当前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这样,将测试移动终端放置在多个网格中后,可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其中,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表示为dt=(st,1st,2st,3....st,n),其中,st,n为测试终端在第t个网格内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例如,参阅图14所示,将直放站的覆盖区域划分为9个不同的网格,并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每一个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
较佳的,需要记录测试移动终端在每个网格内参考点处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和参考点的经纬度等历史数据。
步骤1310:根据直放站覆盖范围内的每一个移动终端发送的MR中包含的6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并分别计算每一个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与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个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Dt。
本发明实施例中,Dt的具体确定过程如下:
设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为r=(k1k2k3....kn),其中,kn为属于直放站覆盖范围内的任一移动终端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r=(k1k2k3....kn)与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dt=(st,1st,2st,3....st,n)之间的欧式距离为:
步骤1320:分别确定每一个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与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个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以及确定每一个第二类信号特征对应的最小欧式距离,并根据每一个最小欧式距离确定相应的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所属移动终端位于对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所属的网格中,即该网格为当前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先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再根据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呼CDR,最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上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上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确定,并大大降低了现有技术中的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时的成本,且提高了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确定的准确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
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所述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包括:
接收来源于各处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根据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所述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
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所述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之后,还包括:
确定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信息,其中,针对直放站管辖的任意一移动终端,确定操作包括:
将所述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测试移动终端逐次放入所述各个网格中,每放入一个网格,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该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
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
分别计算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个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确定所述距离中的最小欧氏距离,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位于最小欧氏距离对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所属的网格,将该网格作为所述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包括:
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bis口信令信息获取所述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包括:
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口信令信息,进一步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分别根据所述测试移动终端在相对应的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dt=(st,1st,2st,3....st,n),其中,st,n为所述测试终端在第t个网格内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所述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r=(k1k2k3....kn),其中,kn为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包括:
根据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码IMSI,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与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MR相对应的CDR。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包括:
根据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持续的时长,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其中,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与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正相关。
6.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测量报告MR;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呼叫记录CDR;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获得的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CDR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来源于各处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根据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确定所述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
根据各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筛选出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进一步用于:
确定各MR所属的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信息,其中,针对直放站管辖的任意一移动终端,确定操作包括:
将所述直放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测试移动终端逐次放入所述各个网格中,每放入一个网格,根据测试移动终端在该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相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以获得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
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
分别计算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个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确定所述距离中的最小欧氏距离,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位于最小欧氏距离对应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所属的网格,将该网格作为所述移动终端的精确物理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bis口信令信息获取所述来源于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
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基于A+Abis信令监测系统的A口信令信息,进一步根据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各个移动终端的MR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集合中的各第一类信号特征向量,分别根据所述测试移动终端在相对应的网格内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dt=(st,1st,2st,3....st,n),其中,st,n为所述测试终端在第t个网格内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所述第二类信号特征向量根据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发送的MR中包含的至少一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建立,具体表示为r=(k1k2k3....kn),其中,kn为所述任意一移动终端的第n个邻区基站的接收电平值。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码IMSI,获取来源于所述直放站的与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MR相对应的CDR。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直放站的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所持续的时长确定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其中,所述各个移动终端的CDR与所述直放站的吸收话务量正相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1099.8A CN103581990B (zh) | 2012-08-08 | 2012-08-08 |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1099.8A CN103581990B (zh) | 2012-08-08 | 2012-08-08 |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1990A CN103581990A (zh) | 2014-02-12 |
CN103581990B true CN103581990B (zh) | 2016-08-10 |
Family
ID=5005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81099.8A Active CN103581990B (zh) | 2012-08-08 | 2012-08-08 |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58199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23771B (zh) * | 2014-08-04 | 2019-06-21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一种分析直放站时延色散的方法和装置 |
CN105681007B (zh) * | 2014-11-19 | 2020-11-06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参考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和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12564782B (zh) * | 2019-09-26 | 2022-03-11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直放站检测方法、装置、网管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
CN111182577B (zh) * | 2020-01-03 | 2022-04-22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适用于5g路测仪的cdr合成监测系统及方法 |
CN114745671A (zh) * | 2022-02-16 | 2022-07-12 | 华普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直放站位置监控方法及直放站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79821A1 (en) * | 1999-06-24 | 2000-12-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traffic o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repeater |
CN1805477A (zh) * | 2006-01-20 | 2006-07-19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统计时分多址无线通信网络中直放站承载话务量的方法 |
CN1960403A (zh) * | 2005-10-31 | 2007-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时话务统计方法 |
CN102547774A (zh) * | 2012-01-21 | 2012-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室内优化方法和设备 |
CN102612071A (zh) * | 2012-02-24 | 2012-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室内话务地图呈现方法及装置 |
-
2012
- 2012-08-08 CN CN201210281099.8A patent/CN10358199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0079821A1 (en) * | 1999-06-24 | 2000-12-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nitoring traffic o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repeater |
CN1960403A (zh) * | 2005-10-31 | 2007-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时话务统计方法 |
CN1805477A (zh) * | 2006-01-20 | 2006-07-19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统计时分多址无线通信网络中直放站承载话务量的方法 |
CN102547774A (zh) * | 2012-01-21 | 2012-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室内优化方法和设备 |
CN102612071A (zh) * | 2012-02-24 | 2012-07-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室内话务地图呈现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GSM直放站话务量检测统计的实现与应用;陈景文;《移动通信》;20081215;第53-5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1990A (zh)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2943B (zh) | 高铁专网小区切换点检测方法和系统 | |
EP3890361B1 (en) | Cell longitude and latitude prediction method and device, server, base st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6879017B (zh) | 一种lte网络覆盖质量的判定方法及装置 | |
CN106231628A (zh) | 用于地理区块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方法和演进型节点b | |
CN104244307B (zh) | 异常事件上报、处理方法、装置、基站及管理服务器 | |
CN103581990B (zh) | 一种确定直放站吸收话务量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1772047B (zh) | 网络质量监控方法和系统 | |
CN108668293A (zh) | 计算服务小区与邻区的重叠覆盖度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108341B (zh) | 基于测量报告数据构建网络上行干扰矩阵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6899931A (zh) | 一种大覆盖面积下的室内定位方法及系统 | |
CN105357675A (zh) | Ue小区重叠覆盖情况检测方法与系统 | |
CN107567030A (zh) | 一种排查与规避伪基站干扰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5554803A (zh) | Lte网络质量分布检测方法与系统 | |
CN103747474A (zh) | 一种通过测量报告计算评估网络结构问题区域的方法 | |
CN108200584B (zh) | 一种待建wlan站点的筛选方法及装置 | |
Guan et al. | Research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wireless network cross-boundary coverage based on smart terminals location data | |
Silalahi et al. |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Signal Coverage LTE in Bali Province Using Drive Test Method | |
Upadhyay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GSM network | |
CN108243039B (zh) | 交通干线网络综合分析方法及装置 | |
CN113839793B (zh) | 室分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 |
CN112911702B (zh) | 一种无线基地台定位方法及系统 | |
EP2689600B1 (en) | A system and method of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icensing and permits of cellular providers' networks | |
WO1998033344A1 (en) | Measuring usage of cellular mobile telephones | |
Gundlegård et al. | The smartphone as enabler for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based on cellular network signalling | |
Fan et al. | Sensing and monitoring for cellular networks: A crowdsourcing platform from mobile smartphon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