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0778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80778B
CN103580778B CN201210253442.8A CN201210253442A CN103580778B CN 103580778 B CN103580778 B CN 103580778B CN 201210253442 A CN201210253442 A CN 201210253442A CN 103580778 B CN103580778 B CN 103580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ode
configuration
subscrib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34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80778A (zh
Inventor
宋巍巍
熊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21025344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80778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69782.9A priority patent/CN106488568B/zh
Priority to ES16189002T priority patent/ES2714175T3/es
Priority to EP16189002.5A priority patent/EP3179806B1/en
Priority to EP18191797.2A priority patent/EP3503647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3/077634 priority patent/WO2014012410A1/zh
Priority to EP13820456.5A priority patent/EP2866498B1/en
Publication of CN103580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0778A/zh
Priority to US14/601,125 priority patent/US924755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80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0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涉及通信领域,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该方法包括: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宏基站接收来自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用户设备,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用户设备根据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大规模部署,高速率、大带宽的通信业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然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虽然给通信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通信业务的运营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由于3G网络的吞吐量受限,其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流量,目前运营的网络已感受巨大压力,即使对于未来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的大规模部署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
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分离的方式来缓解通信网络的压力,即接入节点到用户设备的链路只负责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接入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控制面信令由宏基站到用户设备的链路进行传输。但是,由于某些用户面数据需要在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保障高的宏基站传输,而某些控制面信令对QoS要求较低,无需占用QoS保障高的系统资源,因此,简单地划分用户面数据与控制面信令,导致业务QoS差和系统资源使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入节点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
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所述接入节点发送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宏基站,包括:
第一发送器,用于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接收器,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第二发送器,用于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入节点,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及将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传输至参数配置单元;
参数配置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单元发送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以及将配置成功消息传输至发送单元;
发送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参数配置单元发送的配置成功消息,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以及将所述重配置消息传输至参数配置模块和传输模块;
参数配置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消息,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消息,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具有上述任意特征的宏基站、接入节点以及用户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通过宏基站发送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的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发送携带有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配置成功消息至宏基站,进而,宏基站发送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重配置消息至用户设备,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用户设备根据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通过该方案,用户设备能够灵活地通过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区分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接入节点,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宏基站,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简单地划分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而导致的保证业务QoS差和系统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宏基站、接入节点、用户设备之间信令和/或业务数据传输的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宏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宏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本文中描述的各种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当前2G,3G通信系统和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频分多址(FDMA,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ing)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系统,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
用户设备,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ervice)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站、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 Equipment)。
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本发明并不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Radio Bear,无线承载)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接入节点可以为微基站、室内基站、低移动性基站、本地无线接入点或低功率发射节点等,本发明不做限制。
需要补充的是,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之前,所述宏基站需要确定移动的用户设备是否进入了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示例性的,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的方法可以包括: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信息,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进而,当所述宏基站在确定了所述用户设备进入了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之后,所述宏基站会发送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示例性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携带有所述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RB是所述用户设备、接入节点和宏基站与无线接入网络的连接格式集,也就是说,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宏基站之间,若产生业务,则必须配置RB,即,RB相当于需要传输的信令和/或业务数据的载体。
所述宏基站通过为RB设置不同的标识,可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及所述用户设备获知如何划分需要传输的数据,即所述接入节点能够通过所述RB标识区分哪些数据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哪些数据发送至所述宏基站,所述用户设备也能够通过所述RB标识区分哪些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节点,哪些数据发送至所述宏基站。
但是,所述宏基站仅仅将所述RB标识告知所述接入节点及所述用户设备是不够的,所述接入节点和用户设备需要完成相关的参数配置后,才能进行信令和/或业务数据传输以实现信息的交互。因此,所述宏基站将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接入节点后,所述接入节点可以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S102、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所述接入节点在完成承载配置后,会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其中,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中可以携带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那么,所述宏基站会在接收到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后,生成重配置消息,其中,所述重配置消息中可以包括所述承载配置参数以及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S103、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所述宏基站在生成所述重配置消息后,会将所述重配置消息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
那么,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所述重配置消息后,可以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至此,所述用户设备及所述接入节点均完成参数配置,并进行信令和/或业务数据传输,在进行信令和/或业务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用户设备能够灵活地通过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区分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接入节点,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宏基站,例如,承载NAS(Non-Access Stratrum,非接入层)信令的SRB2(Signal Radio Bearer,信令无线承载)可以在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承载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模拟声音讯号数字化)业务的RB可以在所述宏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所述接入节点接收来自所述宏基站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所述RB标识的所述承载配置参数。
当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了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后,所述接入节点会接收到来自所述宏基站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示例性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携带有所述RB标识的所述承载配置参数。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宏基站如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了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进行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202、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所述接入节点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宏基站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后,会根据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中的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示例性的,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可以包括:RB标识、RB配置信息,所述RB配置信息可以包括: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配置参数、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配置参数、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配置参数。其中,PDCP配置参数包括全部或部分PDCP实体参数,例如,丢弃定时器时长、头压缩参数等。RLC配置参数包括全部或部分RLC实体参数,例如,RLC层模式配置,所述RLC层模式配置包括:RLC AM(Acknowledgment Mode,确认模式)、RLC UM(Un-AcknowledgmentMode,非确认模式)、TM(Transport Mode,透明模式)配置模式的配置参数。逻辑信道配置参数包括上行配置参数、下行配置参数,例如,逻辑信道优先级、优先比特率、逻辑信道组标识等。MAC配置参数包括非连续接收配置参数、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配置参数等。
进而,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RB配置信息为所述RB标识所指示的每个RB配置PDCP实体、RLC实体,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MAC配置参数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MAC实体,以完成RB参数配置及物理层参数配置。
S203、所述接入节点发送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所述接入点在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会生成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并将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发送至所述宏基站,其中,所述配置成功消息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进而,所述宏基站发送所述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进而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至此,所述用户设备及所述接入节点均完成参数配置,并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在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所述接入节点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来自所述宏基站的所述重配置消息。
其中,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
当所述宏基站确定了所述用户设备进入了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之后,所述宏基站会发送包括携带有所述RB标识的所述承载配置参数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进而,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并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宏基站会在接收到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后,将所述重配置消息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宏基站如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了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进行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302、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来自所述宏基站的所述重配置消息后,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S303、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进而,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示例性的,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还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包括上/下行频点中心位置、上/下行带宽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小区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与所述接入节点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的标识,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至此,所述用户设备及所述接入节点均完成参数配置,并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在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所述接入节点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宏基站发送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的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发送携带有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配置成功消息至宏基站,进而,宏基站发送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重配置消息至用户设备,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用户设备根据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通过该方案,用户设备能够灵活地通过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区分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接入节点,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宏基站,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简单地划分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而导致的保证业务QoS差和系统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数据传输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网络之中,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可以是有线连接,示例性的,接入节点之间的接口可以为CPRI(The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无线接口),进而所述宏基站可以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发送至所述接入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接入节点可以为微基站、室内基站、低移动性基站、本地无线接入点或低功率发射节点等,本发明不做限制。
S401、所述接入节点发送覆盖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所述接入节点启动或位置更新之后,会向所述宏基站发送所述覆盖信息,其中,所述覆盖信息可以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发射功率、信号衰减模型。
所述位置信息可以包括经度值、纬度值、纬度方向(南北),还可以包括海拔方向(高、深)、海拔值。
S402、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
所述宏基站在接收到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所述覆盖信息后,可以根据所述覆盖信息中的所述接入节点的发射功率计算出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也就是说,所述宏基站确定的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为一门限值,将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向比较,便可以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是否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之内。
S403、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所述宏基站需要将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向比较,则需要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用户设备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地向所述宏基站发送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步骤S401和S403而言并没有时序的限制,步骤S403也可能发生在步骤S401之前,步骤S403也可能与步骤S401同时发生,本发明不做限制。
S404、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进而,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是,如何通过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出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提出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但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的方法并不限于此,所述宏基站还可以根据所述接入节点测量的所述宏基站的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和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以及所述用户设备测量的所述接入节点的RSRP和RSRQ来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之内,由于其目的均是所述宏基站为了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之内,故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S405、所述宏基站发送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当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后,所述宏基站会发送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其中,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少包括:
(1)承载配置参数;
如图5所示,N1承载指在宏基站、接入节点、用户设备之间信令/数据传输的通道。无线承载(RB)指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信令/数据传输的通道。也就是说无线承载是承载的一部分。每个无线承载(SRB、DRB)都会对应一个承载。
N1承载配置参数包括,承载标识、GTP隧道参数、RB标识、RB配置参数。其中,承载标识可与RB配置标识为同一个,也可以不同。
GTP(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平面隧道协议)隧道参数为所述宏基站侧GTP隧道参数,包括传输层标识与GTP-TEID(GTP 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GTP隧道端点标识)。用于标识为该承载在宏基站侧地址。携带该参数就是在宏基站与接入节点之间为每个承载建立一个GTP隧道。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的承载数据的传递通过该GTP隧道进行。特别的,对于信令承载,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的承载数据的传递承载配置参数还可以不包括GTP隧道参数。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的信令承载数据传递通过承载标识或RB标识进行标识。
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RB配置信息;
所述RB配置信息可以包括:PDCP配置参数、RLC配置参数、逻辑信道标识、逻辑信道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PDCP配置参数包括全部或部分PDCP实体参数,例如,丢弃定时器时长、头压缩参数等;
所述RLC配置参数包括全部或部分RLC实体参数,例如,RLC层模式配置,所述RLC层模式配置包括:RLC AM、RLC UM、TM配置模式的配置参数;
所述逻辑信道配置参数包括上行配置参数、下行配置参数,例如,逻辑信道优先级、优先比特率、逻辑信道组标识等。承载参数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定义:
定义宏基站与接入节点之间的接口为M1接口。M1接口上信令或数据承载为M1承载。该消息中携带的承载参数包括M1承载参数与无线承载参数。
其中,M1承载参数,包括:承载标识、GTP隧道参数。
无线承载(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空口上的承载)配置的参数:RB标识、RB配置参数。
其中,M1承载标识可与RB标识为同一个,也可以不同。
特别的,对于信令M1,M1承载配置参数还可以不包括GTP隧道参数。M1接口信令承载数据传递根据M1承载标识进行区分。
(2)MAC配置参数;
具体的,所述MAC配置参数包括非连续接收配置参数、HARQ配置参数等。
(3)第一C-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
所述第一C-RNTI为所述宏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的所述第一C-RNTI,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4)专用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如果所述宏基站负责分配所述接入节点的所述专用RACH资源,则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中还可以携带用于所述用户设备接入所述接入节点的专用RACH资源,具体地,所述专用RACH资源用于后续步骤中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S406、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完成承载配置。
进而,所述接入节点在接收到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后,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RB配置信息为所述RB标识所指示的每个RB配置PDCP实体、RLC实体,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MAC配置参数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MAC实体,以完成RB参数配置及物理层参数配置,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GTP隧道参数建立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每个承载的GTP隧道,所述GTP隧道用于承载需传输的数据。
S407、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
所述接入节点在完成承载配置后,会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其中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包括:
(1)承载配置参数
如果在宏基站与接入点之间的N1或M1承载建立GTP隧道,该消息中将包括接入点分配的接入点侧GTP标识。
(2)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配置参数。
所述接入节点在完成承载配置之后,需要将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配置参数告知所述用户设备,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配置参数与所述接入节点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3)专用RACH资源。
所述专用RACH资源用于后续步骤中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4)上行授权信息。
如果配置所述用户设备不使用所述专用RACH资源接入所述接入节点,而是通过上行传输资源将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发送给所述接入节点,那么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中还可以携带所述接入节点的上行授权信息,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用于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5)第二C-RNTI。
如果所述用户设备在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使用不同的C-RNTI进行数据传输,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中还可以包括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的所述第二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二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S408、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宏基站会在接收到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后,会将所述重配置消息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重配置消息包括:
(1)所述接入节点在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中全部或部分信息。
例如,所述接入节点物理层配置参数、所述第一C-RNTI/第二C-RNTI、所述上行授权信息、所述专用RACH资源。
(2)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
例如,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包括接入节点PCI(Physical CellIdentity,物理小区标识)、上和/或下行频点中心位置、上/下行带宽及所述接入节点的标识。其中,使用ARFCN(Absolute RadioFrequency Channel Number,绝对无线频道编号)标识下行中心频点位置,由于上行频点与下行频点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因此知道下行中心频点的位置,上行中心频点的位置就清楚了。
(3)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所述RB标识和/或所述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S409、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完成参数配置。
示例性的,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中的所述RB配置信息,进行RB参数配置。
需要补充的是,所述重配置消息可以设置于现有技术中空中接口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消息中,也可以单独发送所述重配置消息,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的消息中,本发明不做限制。
S410、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对应于步骤S408中所述重配置消息中携带的内容,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
S411、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的标识。
所述用户设备在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之后,所述用户设备使用接收的重配置消息中包含的上行授权或专用的RACH资源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如果重配置消息中未包含上行授权或专用的RACH资源,用户设备采用竞争RACH方式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具体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标识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的同时,所述用户设备开始启动监听所述接入节点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需要补充的是,所述接入节点收到重配置完成消息后,所述接入节点可以通知所述宏基站重配置完成。
S412、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同样的,所述接入节点在接收到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重配置成功消息之后,所述接入节点启动对所述用户设备SR(SchedulingRequest,调度请求)的监听。
可选的,所述宏基站在收到接入点转发的重配置完成消息后启动将重配置到所述接入节点承载的数据转发到所述接入节点。
至此,当所述用户设备及所述接入节点均完成参数配置,并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所述接入节点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宏基站与接入节点的接口上,通过建立的GTP承载或承载标识在接口上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需要补充的是,所述重配置成功消息也可以由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至所述宏基站后,所述宏基站转发至所述接入节点,也可以由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至所述接入节点后,所述接入节点转发至所述宏基站,本发明不做限制。如果重配置成功消息由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至所述宏基站后,所述宏基站转发至所述接入节点,宏基站在发送给用户设备的空口重配置消息中携带的上行授权为宏基站的资源。还可以,宏基站通过PDCCH为用户设备分配上行授权与专用RACH资源。具体的,用户设备可以完成S409步骤后,向宏基站发送调度请求SR,请求上行调度。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S501、所述接入点发送所述覆盖信息(位置信息、发射功率、测量结果)至所述宏基站。
S502、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位置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S503、所述宏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分流的接入节点。
所述宏基站在接收到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所述覆盖信息后,可以根据所述覆盖信息中的所述接入节点的发射功率计算出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也就是说,所述宏基站确定的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为一门限值,将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向比较,便可以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是否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之内,进而,所述宏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分流的接入节点。
S504、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RB配置信息、MAC配置参数、C-RNTI)至所述接入节点。
当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后,所述宏基站会发送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其中,配置请求消息可以包括RB配置信息、MAC配置参数、C-RNTI。
S505、所述接入节点发送配置成功消息(物理层配置、专用RACH资源/上行授权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进而,所述接入节点在接收到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后,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完成RB参数配置及物理层参数配置,并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其中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可以包括物理层配置、专用RACH资源/上行授权信息。
S506、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分流RB标识、接入点PCI)至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宏基站会在接收到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后,会将所述重配置消息发送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重配置消息可以包括分流RB标识、接入点PCI。
S507、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通过所述RACH资源/上行授权信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中的所述RB配置信息,进行RB参数配置,并通过所述RACH资源/上行授权信息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S508、所述接入节点启动上行用户设备SR监听。
所述接入节点在接收到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重配置完成消息后,会启动上行用户设备SR监听。
S509、所述用户设备启动监听所述接入节点的PDCCH信道。
所述用户设备在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后,会启动监听所述接入节点的PDCCH信道。
步骤S508与步骤S509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限制,即可以先执行步骤S508再执行步骤S509,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509再执行步骤S508,也可以同时执行步骤S508和步骤S509。
S510、所述接入节点指示所述宏基站所述用户设备重配置完成。
S511、所述宏基站启动所述接入节点下行数据转发。
S512、所述宏基站将所述用户设备分流RB下行数据转发至所述接入节点。
S513、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进行所述用户设备分流RB数据传输。
S514、所述接入节点将所述用户设备分流RB数据转发至所述宏基站。
至此,当所述用户设备及所述接入节点均完成参数配置,并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所述接入节点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宏基站与接入节点的接口上,通过建立的GTP承载或承载标识在接口上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S601、所述接入点发送所述覆盖信息(位置信息、发射功率、测量结果)至所述宏基站。
S602、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位置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S603、所述宏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分流的接入节点。
所述宏基站在接收到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所述覆盖信息后,可以根据所述覆盖信息中的所述接入节点的发射功率计算出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也就是说,所述宏基站确定的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为一门限值,将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向比较,便可以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是否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之内,进而,所述宏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分流的接入节点。
S604、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RB配置信息、MAC配置参数、C-RNTI)至所述接入节点。
当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后,所述宏基站会发送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其中,配置请求消息可以包括RB配置信息、MAC配置参数、C-RNTI。
S605、所述接入节点发送配置成功消息(物理层配置、专用RACH资源/上行授权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进而,所述接入节点在接收到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后,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完成RB参数配置及物理层参数配置,并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其中所述配置成功消息可以包括物理层配置、专用RACH资源/上行授权信息。
S606、所述接入节点配置完成,并启动上行用户设备SR监听。
所述接入节点在完成配置后,会启动上行用户设备SR监听。
S607、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分流RB标识、接入点PCI)至所述用户设备。
所述宏基站在接收到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后,会发送所述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其中所述重配置消息可以包括分流RB标识、接入点PCI。
步骤S606与步骤S607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限制,即可以先执行步骤S606再执行步骤S607,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607再执行步骤S606,也可以同时执行步骤S606和步骤S607。
S608、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通过上行授权信息)至所述宏基站。
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重配置消息中的所述RB配置信息,进行RB参数配置,并通过所述上行授权信息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宏基站。
S609、所述宏基站启动所述接入节点下行数据转发。
S610、所述用户设备启动监听所述接入节点的PDCCH信道。
所述用户设备在发送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宏基站后,会启动监听所述接入节点的PDCCH信道。
S611、所述宏基站将所述用户设备分流RB下行数据转发至所述接入节点。
S612、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进行所述用户设备分流RB数据传输。
S613、所述接入节点将所述用户设备分流RB数据转发至所述宏基站。
至此,当所述用户设备及所述接入节点均完成参数配置,并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所述接入节点可以根据所述RB标识划分向所述宏基站及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宏基站与接入节点的接口上,通过建立的GTP承载或承载标识在接口上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宏基站确定用户设备进入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后,宏基站发送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的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发送携带有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配置成功消息至宏基站,进而,宏基站发送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重配置消息至用户设备,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用户设备根据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通过该方案,用户设备能够灵活地通过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区分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接入节点,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宏基站,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简单地划分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而导致的保证业务QoS差和系统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宏基站1,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宏基站1的各个功能单元均可以用于上述方法步骤。如图8所示,包括:
第一发送器11,用于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接收器12,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第二发送器13,用于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宏基站1还包括:
处理器10,用于确定用户设备进入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器12,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信息,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以及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处理器1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以及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入节点2,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接入节点2的各个功能单元均可以用于上述方法步骤。如图10所示,包括:
接收单元20,用于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及将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传输至参数配置单元;
参数配置单元21,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单元发送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以及将配置成功消息传输至发送单元;
发送单元22,用于接收所述参数配置单元发送的配置成功消息,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RB配置信息,所述RB配置信息用于所述接入节点完成RB参数配置。
进一步地,所述RB配置信息包括PDCP配置参数、无线链路控制配置参数、逻辑信道标识和逻辑信道配置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配置参数,所述MAC配置参数包括非连续接收配置参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配置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参数配置单元21,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单元发送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根据所述RB配置信息为所述RB标识所指示的每个RB配置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实体,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MAC配置参数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MAC实体,以及将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传输至发送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GTP隧道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参数配置单元21,还用于根据所述GTP隧道参数建立所述接入节点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每个承载的GTP隧道,所述GTP隧道用于承载需传输的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发送单元22,还用于发送覆盖信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以使得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并当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后,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3,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用户设备3的各个功能单元均可以用于上述方法步骤。如图11所示,包括:
接收模块30,用于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以及将所述重配置消息传输至参数配置模块和传输模块;
参数配置模块31,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消息,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传输模块32,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消息,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还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包括上和/或下行频点中心位置、上/下行带宽及所述接入节点物理小区标识。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所述传输模块32包括:
调整子模块320,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以及将重配置完成消息传输至发送子模块;
发送子模块321,用于接收所述调整子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以及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的标识,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用户设备3还包括:
发送模块34,用于发送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至所述宏基站,以使得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通过宏基站发送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的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发送携带有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配置成功消息至宏基站,进而,宏基站发送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重配置消息至用户设备,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用户设备根据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通过该方案,用户设备能够灵活地通过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区分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接入节点,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宏基站,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简单地划分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而导致的保证业务QoS差和系统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和装置实施例,该系统各个装置的各个功能单元均可以用于上述方法步骤。如图14所示:
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宏基站、接入节点和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宏基站具体包括: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其中,所述接入节点具体包括:所述接入节点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具体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通过宏基站发送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的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发送携带有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配置成功消息至宏基站,进而,宏基站发送包括重配置在接入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的重配置消息至用户设备,以使得用户设备根据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用户设备根据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通过该方案,用户设备能够灵活地通过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区分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接入节点,哪些信令和/或业务数据需要发送至宏基站,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简单地划分用户面数据和控制面信令而导致的保证业务QoS差和系统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进而能够保证业务QoS、提升系统资源使用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宏基站确定用户设备进入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的方法包括:
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信息,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
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
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还包括第一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所述第一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为所述宏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的所述第一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接入节点建立连接后,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一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RB配置信息,所述RB配置信息用于所述接入节点完成RB参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B配置信息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配置参数、无线链路控制配置参数、逻辑信道标识和逻辑信道配置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承载配置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GPRS平面隧道协议GTP隧道参数,所述GTP隧道参数为所述宏基站为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的每个承载建立的GTP隧道的参数,所述GTP隧道用于承载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该参数用于标识每个GTP隧道在宏基站侧的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还包括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的每个承载建立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平面隧道协议GTP隧道的参数,所述GTP隧道参数用于标识每个GTP隧道在所述接入节点的地址。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节点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
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所述接入节点发送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RB配置信息,所述RB配置信息用于所述接入节点完成RB参数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B配置信息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配置参数、无线链路控制配置参数、逻辑信道标识和逻辑信道配置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配置参数,所述MAC配置参数包括非连续接收配置参数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配置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包括:
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RB配置信息为所述RB标识所指示的每个RB配置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实体,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MAC配置参数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MAC实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还包括所述宏基站与所述接入节点之间的每个承载建立的GTP隧道的参数,所述GTP隧道参数用于标识每个GTP隧道在所述接入节点的地址。
16.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节点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节点发送覆盖信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以使得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并当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后,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1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还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包括上和/或下行频点中心位置和上/下行带宽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小区标识。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与所述接入节点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
所述用户设备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的标识,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还包括专用的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所述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用于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分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还包括上行授权信息,所述上行授权信息用于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分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22.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请求消息还包括第二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所述第二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为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分配的所述第二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二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23.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及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中还包括专用随机接入信道RACH资源,所述RACH资源用于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分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
24.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至所述宏基站,以使得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25.一种宏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器,用于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
接收器,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
第二发送器,用于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宏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宏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信息,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以及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以及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28.一种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配置请求消息,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无线承载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及将所述配置请求消息传输至参数配置单元;
参数配置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单元发送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以及将配置成功消息传输至发送单元;
发送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参数配置单元发送的配置成功消息,发送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宏基站发送重配置消息至所述用户设备,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以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后,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RB配置信息,所述RB配置信息用于所述接入节点完成RB参数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RB配置信息包括PDCP配置参数、无线链路控制配置参数、逻辑信道标识和逻辑信道配置参数。
31.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配置参数还包括媒体接入控制MAC配置参数,所述MAC配置参数包括非连续接收配置参数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配置参数。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配置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收单元发送的所述配置请求消息,根据所述RB配置信息为所述RB标识所指示的每个RB配置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实体,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MAC配置参数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MAC实体,以及将所述配置成功消息传输至发送单元。
33.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接入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覆盖信息至所述宏基站,所述覆盖信息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发射功率,以使得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发射功率确定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半径,并当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后,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34.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宏基站的重配置消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中至少包括重配置在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以及所述接入节点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所述重配置消息为所述宏基站发送配置请求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配置请求消息包括携带有RB标识的承载配置参数,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承载配置参数完成承载配置后,所述宏基站接收来自所述接入节点的配置成功消息,所述配置成功消息至少携带有所述接入节点为所述用户设备配置的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后发送的,以及将所述重配置消息传输至参数配置模块和传输模块;
参数配置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消息,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完成物理层配置;
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消息,根据所述重配置到接入节点传输的RB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信令和/或业务数据。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还包括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包括上和/或下行频点中心位置和上/下行带宽及所述接入节点物理小区标识。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包括:
调整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基本信息开启或调整所述用户设备的射频接收机到所述接入节点频点的中心位置,以及将重配置完成消息传输至发送子模块;
发送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调整子模块发送的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以及发送重配置完成消息至所述接入节点,所述重配置完成消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的标识,以使得所述接入节点根据所述物理层参数配置信息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信令或业务数据传输。
37.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至所述宏基站,以使得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接入节点的位置信息及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判断当所述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覆盖半径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接入节点的覆盖范围。
3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25-27任一项所述的宏基站、权利要求28-33任一项所述的接入节点以及权利要求34-37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
CN201210253442.8A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035807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9782.9A CN10648856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201210253442.8A CN10358077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EP16189002.5A EP3179806B1 (en) 2012-07-20 2013-06-21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18191797.2A EP3503647B1 (en) 2012-07-20 2013-06-21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ES16189002T ES2714175T3 (es) 2012-07-20 2013-06-21 Procedimiento de transmisión de datos, aparatos y sistema de comunicaciones
PCT/CN2013/077634 WO2014012410A1 (zh) 2012-07-20 2013-06-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EP13820456.5A EP2866498B1 (en) 2012-07-20 2013-06-21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4/601,125 US9247555B2 (en) 2012-07-20 2015-01-20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3442.8A CN10358077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69782.9A Division CN10648856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80778A CN103580778A (zh) 2014-02-12
CN103580778B true CN103580778B (zh) 2016-12-21

Family

ID=499482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3442.8A Active CN10358077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201610969782.9A Active CN10648856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69782.9A Active CN106488568B (zh) 2012-07-20 2012-07-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47555B2 (zh)
EP (3) EP3179806B1 (zh)
CN (2) CN103580778B (zh)
ES (1) ES2714175T3 (zh)
WO (1) WO20140124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22019020647B1 (pt) 2008-02-01 2023-10-31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Terminal de comunicação para se comunicar com uma estação base,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em um terminal de comunicação para se comunicar com uma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em uma estação base que se comunica com um terminal de comunicação
CN103716885B (zh) * 2012-09-28 2017-09-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本地承载管理方法及设备
CN104113881B (zh) 2013-04-16 2019-09-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宏基站及低功率节点
CN105516963A (zh) * 2014-09-24 2016-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面配置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7113690A (zh) * 2014-11-05 201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位置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JP6455757B2 (ja) * 2014-12-15 2019-01-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割当方法
US10251088B2 (en) * 2015-04-09 2019-04-02 At&T Mobility Ii Llc Facilitating load balancing in wirele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O2016191963A1 (zh) * 2015-05-29 2016-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332129B (zh) * 2015-06-30 2020-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功能的配置方法、无线网络节点及核心网设备
US11006467B2 (en) * 2015-09-24 2021-05-11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WLAN radio resources
JPWO2017130800A1 (ja) * 2016-01-26 2018-11-1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及び送信方法
US11044701B2 (en) * 2016-05-10 2021-06-2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6749487B2 (ja) 2016-06-30 2020-09-02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マルチコネクティビティ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US11212824B2 (en) 2016-07-20 2021-12-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with terminal device in inactive stat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8307387B (zh) * 2016-09-27 2020-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023687B (zh) * 2016-11-01 202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GB2561806B (en) * 2017-01-05 2021-10-06 Tcl Communication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ccessing a radio access network
CN108811154B (zh) * 2017-05-05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4245435A (zh) 2017-06-16 2022-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路径配置
CN109392148B (zh) * 2017-08-11 2021-06-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的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8702261B (zh) 2017-08-18 2021-10-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承载重映射过程中数据包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802778B (zh) * 2017-11-16 2020-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和确定时域资源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089625B2 (en) * 2018-05-25 2021-08-1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Protection for mode-3 V2X UEs in the ITS band
CN110636549B (zh) * 2018-06-21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CN109067509B (zh) * 2018-08-22 2021-08-06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节点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共享计算节点及信令网关
CN111294932B (zh) * 2018-12-11 2022-08-16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逻辑信道调度、配置信息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2218319B (zh) * 2019-07-09 2022-06-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参数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0784877B (zh) * 2019-10-18 2022-08-23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4809A (zh) * 2010-09-07 2012-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通道迁移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1101A (zh) * 2007-06-05 2008-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网节点自配置的方法及其系统
US8379601B2 (en) * 2007-08-16 2013-02-19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 use of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based implicit pointing
WO2009045149A1 (en) * 2007-10-03 2009-04-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ccess control during relocation of a user equipment into a femto base station
CN101686507B (zh) * 2008-09-22 2012-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中用户跨基站的切换方法
US8902805B2 (en) * 2008-10-24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US8867428B2 (en) * 2009-04-13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lit-cell relay application protocol
US8498267B2 (en) * 2009-05-01 2013-07-30 At&T Mobility Ii Llc Access control for macrocell to femtocell handover
CN101902788B (zh) * 2009-05-26 2013-09-04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宏基站ue切入家庭基站的方法控制家庭基站干扰的方法
US20110164577A1 (en) * 2010-01-06 2011-07-0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1 Relay
JP2012044325A (ja) * 2010-08-16 2012-03-01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US20120309394A1 (en) * 2010-09-16 2012-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and-in to a femto node
CN102457970B (zh) * 2010-10-28 2014-07-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在协作集中切换时资源配置优化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4809A (zh) * 2010-09-07 2012-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通道迁移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66498B1 (en) 2016-11-09
CN106488568A (zh) 2017-03-08
EP3503647B1 (en) 2023-06-21
EP3503647A1 (en) 2019-06-26
US9247555B2 (en) 2016-01-26
CN106488568B (zh) 2020-01-31
EP3179806A1 (en) 2017-06-14
EP2866498A1 (en) 2015-04-29
ES2714175T3 (es) 2019-05-27
CN103580778A (zh) 2014-02-12
US20150133141A1 (en) 2015-05-14
EP2866498A4 (en) 2015-07-29
WO2014012410A1 (zh) 2014-01-23
EP3179806B1 (en) 2018-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077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4285471B (zh) 在异构无线网络中执行切换
CN106100816B (zh) 实现载波聚合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4255056B (zh) 切换方法和设备
KR102480438B1 (ko)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라디오 통신 방법
RU2019125195A (ru)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танций, терминал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ы их работы
JP2023523171A (ja) ユーザ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WO2019192466A1 (zh) 中继资源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4770033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366355B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终端以及基站
CN108141897A (zh) 一种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数据传输方法
CN108810854A (zh) 电子设备及由电子设备执行的方法
US9345056B2 (en) Frequency selection for device to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393755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KR101853750B1 (ko) 장치 간(d2d)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353431A (zh) 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247550B (zh)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9041078A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05904B (zh) 一种用户设备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4770002B (zh) 分流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WO2019062151A1 (zh)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通信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10351789A (zh) 用于小区变换的方法和设备
CN109076642B (zh) 一种ran服务器、无线通信系统和终端附着方法
KR20230017179A (ko)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단말 장치 및 네트워크 장치
WO2020062000A1 (en) Proactive resource reserv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