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0808A -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0808A
CN103560808A CN201310511325.1A CN201310511325A CN103560808A CN 103560808 A CN103560808 A CN 103560808A CN 201310511325 A CN201310511325 A CN 201310511325A CN 103560808 A CN103560808 A CN 103560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frequency
frequency hopping
hopping mode
respons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13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0808B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今村大地
平松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52596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560808(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0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0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0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0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43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hop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公开了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相关处理单元,求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能够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一序列与移动站将响应信号或者信道质量指示信号进行了一次扩频的信号的相关值,在所述相关处理单元使用的第一序列受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模式的控制,所述跳频模式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模式、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模式,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为分配给信道质量指示信号的资源固定为块型进行跳频的跳频模式;以及判定单元,使用由所述相关处理单元输出的相关值来检测所述移动站的响应信号或信道质量指示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9月30日、申请号为200880109705.X、发明名称为“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对从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发往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也就是说,移动台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移动台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后,在CRC=OK(无差错)时将ACK(Acknowledgment:确认)作为响应信号,而在CRC=NG(有差错)时将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不予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使用例如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等上行线路控制信道,将该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
另外,基站将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移动台。使用例如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将该控制信息发送到移动台。各个L1/L2CCH根据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占用一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例如,在用于通知编码率2/3的控制信息的L1/L2CCH占用一个CCE时,用于通知编码率1/3的控制信息的L1/L2CCH占用两个CCE,用于通知编码率1/6的控制信息的L1/L2CCH占用四个CCE,用于通知编码率1/12的控制信息的L1/L2CCH占用八个CCE。另外,在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CCE时,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连续的CCE。基站对每个移动台生成L1/L2CCH,根据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将应占用的CCE分配给L1/L2CCH,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所分配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并进行发送。
另外,正在研究为了省去用于从基站向各个移动台通知响应信号的发送所使用的PUCCH的信令而有效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使CCE与PUCCH以1对1的方式关联对应(参照非专利文献1)。各个移动台根据该关联对应,能够从与被映射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物理资源对应的CCE,判定从本台发送响应信号时使用的PUCCH。因此,各个移动台基于与被映射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物理资源对应的CCE,将从本台发送的响应信号映射到物理资源。例如,在与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物理资源对应的CCE为CCE#0时,移动台将与CCE#0对应的PUCCH#0判定为本台用的PUCCH。再例如,在与被映射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物理资源对应的CCE为CCE#0~CCE#3时,移动台将与CCE#0~CCE#3中的最小号的CCE#0对应的PUCCH#0判定为本台用的PUCCH,而在与被映射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物理资源对应的CCE为CCE#4~CCE#7时,移动台将与CCE#4~CCE#7中的最小号的CCE#4对应的PUCCH#4判定为本台用的PUCCH。
另外,如图1所示,正在研究通过使用ZAC(Zero Auto Correlation,零自相关)序列和沃尔什(Walsh)序列对来自多个移动台的多个响应信号进行扩频而进行代码复用(参照非专利文献2)。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如图1所示,在移动台中,ACK或者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使用在时间轴上的特性为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的序列进行了一次扩频。接着,使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分别与W0至W3对应而进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在频率轴上进行了扩频的响应信号通过该IFFT被变换成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然后,再使用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对IFFT后的信号进行二次扩频。即,一个响应信号被分别配置在四个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码元S0~S3上。在其他移动台中也同样地使用ZAC序列和沃尔什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扩频。但是,在不同的移动台间,使用时间轴上的循环移位(Cyclic Shift)量相互不同的ZAC序列,或者相互不同的沃尔什序列。这里,ZAC序列的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因此能够使用从同一ZAC序列生成的循环移位量为0至11的12个ZAC序列。另外,因为沃尔什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所以能够使用相互不同的四个沃尔什序列。因此,在理想的通信环境中,能够将来自最大为48(12×4)的移动台的响应信号进行代码复用。
另外,如图1所示,正在研究对来自多个移动台的多个参考信号(导频信号)进行代码复用(参照非专利文献2)。如图1所示,在从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生成3码元的参考信号R0、R1、R2时,首先使ZAC序列与傅立叶序列等序列长度为3的正交序列[F0,F1,F2]分别对应而进行了IFFT。通过该IFFT,能够获得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然后,使用正交序列[F0、F1、F2]对IFFT后的信号进行扩频。也就是说,一个参考信号(ZAC序列)分别被配置到三个码元R0、R1、R2。在其他移动台中也同样地一个参考信号(ZAC序列)分别被配置到三个码元R0、R1、R2。但是,在不同的移动台间,使用在时间轴上的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的ZAC序列,或者相互不同的正交序列。这里,ZAC序列的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因此能够使用从同一ZAC序列生成的循环移位量为0至11的12个ZAC序列。另外,正交序列的序列长度为3,因此能够使用相互不同的三个正交序列。因此,在理想的通信环境中,能够将来自最大为36(12×3)的移动台的参考信号进行代码复用。
并且,如图1所示,由S0、S1、R0、R1、R2、S2、S3的7码元构成1时隙。
这里,在从同一ZAC序列生成的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的ZAC序列之间的互相关大致为0。因此,在理想的通信环境中,通过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的ZAC序列(循环移位量为0~11)分别被扩频并被代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能够通过在基站进行的相关处理,从而在时间轴上几乎无码间干扰地进行分离。
但是,由于移动台的发送定时偏差、由多路径造成的延迟波等的影响,来自多个移动台的多个响应信号不一定同时到达基站。例如,在通过循环移位量为0的ZA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响应信号的发送定时比正常的发送定时延迟了时,有时循环移位量为0的ZAC序列的相关峰值会出现在循环移位量为1的ZAC序列的检测窗中。另外,当在通过循环移位量为0的ZA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响应信号中存在延迟波时,有时由该延迟波造成的干扰漏出出现在循环移位量为1的ZAC序列的检测窗中。也就是说,在这些情况下,循环移位量为1的ZAC序列受到来自循环移位量为0的ZAC序列的干扰。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通过循环移位量为0的ZA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响应信号与通过循环移位量为1的ZAC序列进行了扩频的响应信号之间的分离特性劣化。也就是说,如果使用循环移位量彼此相邻的ZAC序列,则有可能响应信号的分离特性劣化。
因此,以往,在对多个响应信号通过ZAC序列的扩频进行代码复用时,在ZAC序列间设置循环移位间隔(循环移位量之差),该循环移位间隔是不在ZAC序列间发生码间干扰的程度的循环移位间隔。例如,将ZAC序列间的循环移位间隔设为2,仅将序列长度为12且循环移位量为0~11的12个ZAC序列中的循环移位量为0、2、4、6、8、10的六个ZAC序列用于响应信号的一次扩频。由此,在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用于响应信号的二次扩频时,能够将来自最大为24(6×4)的移动台的响应信号进行代码复用。
但是,如图1所示,用于参考信号的扩频的正交序列的序列长度为3,因此参考信号的扩频中只能够使用相互不同的三个正交序列。由此,在使用图1所示的参考信号分离多个响应信号时,只能够对来自最多为18(6×3)的移动台的响应信号进行代码复用。因此,序列长度为4的四个沃尔什序列中只要有三个沃尔什序列就足够,所以某一个沃尔什序列不被使用。
另外,图1所示的1SC-FDMA码元有时被称作1LB(Long Block;长块)。因此,在以码元为单位,即以LB为单位的扩频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被称作分块扩频码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 sequence)。
另外,正在研究定义如图2所示的18个PUCCH。通常,在使用相互不同的分块扩频码序列的移动台之间,只要移动台不高速移动,响应信号的正交性就不被破坏。但是,在使用相互相同的分块扩频码序列的移动台之间,尤其在基站中来自各个移动台的响应信号之间接收功率存在较大的差时,有时一方的响应信号受到来自另一方的响应信号的干扰。例如,在图2中,使用PUCCH#3(循环移位量=2)的响应信号有时受到来自使用PUCCH#0(循环移位量=0)的响应信号的干扰。
为了降低这种干扰,正在研究循环移位跳频(Cyclic shift Hopping)的技术(参照非专利文献3)。循环移位跳频是使分配给图1中的各个码元的循环移位量随着时间而大致随机地变化的技术。由此,能够将发生干扰的响应信号的组合随机化,能够使得不只是一部分移动台持续受到强干扰。即,通过循环移位跳频,能够将干扰随机化。
这里,响应信号间的干扰被大致分为作为在小区之间发生的干扰的小区间干扰(Inter-cell interference)、以及作为在一个小区内的移动台之间发生的干扰的小区内干扰(Intra-cell interference)。因此,干扰的随机化也被大致分为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Inter-cell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以及小区内干扰的随机化(Intra-cell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非专利文献1:Implicit Resource Allocation of ACK/NACK Signal inE-UTRA Uplink
(ftp://ftp.3gpp.org/TSG_RAN/WG1_RL1/TSGR1_49/Docs/R1-072439.zip)
非专利文献2:Multiplexing capability of CQIs and ACK/NACKs formdifferent UEs
(ftp://ftp.3gpp.org/TSG_RAN/WG1_RL1/TSGR1_49/Docs/R1-072315.zip)
非专利文献3:Randomization of intra-cell interference in PUCCH
(ftp://ftp.3gpp.org/TSG_RAN/WG1_RL1/TSGR1_50/Docs/R1-073412.zip)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在小区间干扰中,一方小区的移动台的响应信号受到来自在另一方小区使用与本台的响应信号相同的循环移位量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干扰,因此所以为了将小区间干扰充分地随机化,需要大量的循环移位跳频图案(以下简称作“跳频图案”)。因此,为了使小区间干扰充分地随机化,需要进行使循环移位量对每个LB(每个SC-FDMA码元)变化的循环移位跳频,即,需要进行基于LB(基于SC-FDMA码元)的循环移位跳频(LB based Cyclicshift Hopping;SC-FDMA symbol based Cyclic shift Hopping,基于SC-FDMA码元的循环移位跳频)。
另一方面,为了将小区内干扰充分地随机化,能够想到向一小区内的所有移动台的响应信号分配相互不同的跳频图案。但是,由此会产生伴随跳频图案的增加,用于在基站-移动台之间进行跳频图案的通知的控制信号的开销变大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如下的问题:在同一小区内的多个移动台进行基于LB的各个移动台固有的循环移位跳频时,有时被相乘分块(block wise)扩频码序列的S0、S1、S2、S3或者R0、R1、R2的循环移位量在移动台之间的相对关系被破坏,导致有时使用相互不同的分块扩频码序列的移动台之间的正交性被破坏。例如,在图2中,PUCCH#3原本应该只受到来自PUCCH#0的干扰,但由于分块扩频码序列的正交性被破坏,导致PUCCH#3不仅受到来自PUCCH#0的干扰,而且受到来自PUCCH#1和PUCCH#2的干扰。
上述问题能够通过取代基于LB的循环移位跳频而进行基于时隙的循环移位跳频(Slot based Cyclic shift Hopping),即,使循环移位量对每个时隙而变化来解决。
但是,在取代基于LB的循环移位跳频而进行基于时隙的循环移位跳频时,会发生无法充分地进行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的新问题。
即,在适宜于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的跳频图案与适宜于小区内干扰的随机化的跳频图案之间存在矛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小区间干扰和小区内干扰两者随机化的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相关处理单元,求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能够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一序列与移动站将响应信号或者信道质量指示信号进行了一次扩频的信号的相关值,在所述相关处理单元使用的第一序列受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模式的控制,所述跳频模式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模式、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模式,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为分配给信道质量指示信号的资源固定为块型进行跳频的跳频模式;以及判定单元,使用由所述相关处理单元输出的相关值来检测所述移动站的响应信号或信道质量指示信号。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解扩步骤,求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能够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一序列与移动站将响应信号或者信道质量指示信号进行了一次扩频的信号的相关值,在所述解扩步骤所使用的第一序列受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模式的控制,所述跳频模式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模式、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模式,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为分配给信道质量指示信号的资源固定为块型进行跳频的跳频模式;判定步骤,使用在所述相关处理步骤求得的相关值来检测所述移动站的响应信号或信道质量指示信号。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第一扩频单元,使用能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何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一次扩频;以及控制单元,根据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图案,控制所述第一扩频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所述跳频图案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图案、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图案。
本发明的响应信号扩频方法包括:第一扩频步骤,使用能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何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一次扩频;以及控制步骤,根据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图案,控制所述第一扩频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所述跳频图案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图案、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图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小区间干扰和小区内干扰两者随机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和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以往)。
图2是表示PUCCH的定义的图(以往)。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跳频图案(例1-1,小区0的时隙0)。
图5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跳频图案(例1-1,小区0的时隙1)。
图6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跳频图案(例1-1,小区1的时隙0)。
图6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跳频图案(例1-1,小区1的时隙1)。
图7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1,时隙0)。
图7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1,时隙1)。
图8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2,时隙0)。
图8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2,时隙1)。
图8C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3,时隙1)。
图9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4,时隙0)。
图9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例1-4,时隙1)。
图10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跳频图案(时隙0)。
图10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跳频图案(时隙1)。
图11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层跳频图案(时隙0)。
图11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二层跳频图案(时隙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200的结构。
另外,为了避免说明的复杂化,在图3中表示与本发明密切关联的、发送下行线路数据、以及接收上行线路上的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结构部分,而省略接收上行线路数据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同样地,在图4中表示与本发明密切关联的、接收下行线路数据、以及发送上行线路上的对该下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结构部分,而省略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在一次扩频中使用ZAC序列,在二次扩频中使用分块扩频码序列的情况。但是,对一次扩频,也可以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因循环移位量相互不同而可以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也可以将GCL(Generalized Chirp like,广义线性调频)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序列、或者M序列、正交金码(gold code)序列等PN序列用于一次扩频。另外,在二次扩频中,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以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则可以将任意的序列用作分块扩频码序列。例如,能够将沃尔什序列或者傅立叶序列等作为分块扩频码序列用于二次扩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序列长度为12且循环移位量为0~11的12个ZAC分别表记为ZAC#0~ZAC#11,将序列长度为4且序列号为0~2的三个分块扩频码序列分别表记为BW#0~BW#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序列长度。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和分块扩频码序列的序列号来定义PUCCH号。即,通过利用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可相互分离的ZAC#0~ZAC#11和相互正交的BW#0~BW#2来定义用于响应信号的多个资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使CCE号与PUCCH号一一对应。即,假设CCE#0与PUCCH#0,CCE#1与PUCCH#1,CCE#2与PUCCH#2...分别对应。
在图3所示的基站100中,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被输入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1和映射单元104。另外,控制信息的每个移动台的编码率作为编码率信息被输入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1和编码单元102,该控制信息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这里,与上述同样地,控制信息的编码率取2/3、1/3、1/6或者1/12中的任一者。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1对每个移动台生成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控制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2。每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包括移动台ID信息,其表示该控制信息为发往哪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例如,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用该控制信息的通知目的地的移动台的ID号屏蔽了的CRC比特作为移动台ID信息。另外,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1根据所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向各个移动台进行与通知控制信息所需要的CCE数(CCE占用数)对应的L1/L2CCH分配,将与所分配的L1/L2CCH对应的CCE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04。这里,与上述同样地,假设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为2/3时的L1/L2CCH占用一个CCE。因此,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为1/3时的L1/L2CCH占用两个CCE,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为1/6时的L1/L2CCH占用四个CCE,控制信息的编码率为1/12时的L1/L2CCH占用八个CCE。另外,与上述同样地,在一个L1/L2CCH占用多个CCE时,一个L1/L2CCH占用连续的多个CCE。
编码单元102根据所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将每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编码并输出到调制单元103。
调制单元103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4。
另一方面,编码单元105对发往各个移动台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编码,并将其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6。
重发控制单元106在初次发送时,对每个移动台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而且将其输出到调制单元107。重发控制单元106保持发送数据直到从判定单元116输入来自各个移动台的ACK为止。另外,从判定单元116输入来自各个移动台的NACK时,也就是在重发时,重发控制单元106将对应于该NACK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7。
调制单元107对从重发控制单元106输入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4。
在发送控制信息时,映射单元104根据从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1输入的CCE号,将从调制单元103输入的控制信息映射到物理资源,并输出到IFFT单元108。也就是说,映射单元104将每个移动台的控制信息映射到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中的、对应于CCE号的副载波上。
另一方面,发送下行线路数据时,映射单元104根据资源分配结果,将发往各个移动台的发送数据映射到物理资源,并输出到IFFT单元108。也就是说,映射单元104根据资源分配结果,将每个移动台的发送数据映射到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的副载波上。
IFFT单元108对映射了控制信息或发送数据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而生成OFDM码元,将其输出到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09。
CP附加单元109将与OFDM码元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OFDM码元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110对附加CP后的OFDM码元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从天线111发送到移动台200(图3)。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2经由天线111接收从移动台200发送的响应信号或者参考信号,对响应信号或者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113去除附加在接收处理后的响应信号或者参考信号上的CP。
解扩单元114通过移动台200中用于二次扩频的分块扩频码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5。同样地,解扩单元114通过移动台200中用于参考信号的扩频的正交序列对参考信号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5。
相关处理单元115求解扩后的响应信号和解扩后的参考信号与移动台200中用于一次扩频的ZAC序列之间的相关值,并输出到判定单元116。
判定单元116通过在各个检测窗中检测每个移动台的相关峰值,检测每个移动台的响应信号。例如,在用于移动台#0的检测窗口#0中检测出相关峰值时,判定单元116检测来自移动台#0的响应信号。然后,判定单元116通过使用了参考信号的相关值的同步检波来判定被检测出的响应信号是ACK或者NACK中的哪个,将每个移动台的ACK或者NACK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6。
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移动台200中,无线接收单元202通过天线201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码元,对OFDM码元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去除单元203去除附加在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中的CP。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4对OFDM码元进行FFT,从而获得被映射在多个副载波上的控制信息或下行线路数据,并将其输出到提取单元205。
表示控制信息的编码率的编码率信息、即,表示L1/L2CCH的CCE占用数的信息被输入到提取单元205和解码单元207。
提取单元205在接收控制信息时,根据所输入的编码率信息,从多个副载波中提取控制信息,并输出到解调单元206。
解调单元206对控制信息进行解调,并输出到解码单元207。
解码单元207根据所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208。
另一方面,在接收下行线路数据时,提取单元205根据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资源分配结果,从多个副载波中提取发往本台的下行线路数据,将其输出到解调单元210。该下行线路数据由解调单元210解调,并由解码单元211解码后,被输入到CRC单元212。
CRC单元212对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进行使用了CRC的差错检测,在CRC=OK(无差错)时生成ACK作为响应信号,而在CRC=NG(有差错)时生成NACK作为响应信号,并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3。另外,在CRC=OK(无差错)时,CRC单元212将解码后的下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判定单元208对从解码单元207输入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8将通过本台的ID号对CRC比特进行解屏蔽(demasking)而成为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然后,判定单元208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也就是对本台的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输出到提取单元205。
另外,判定单元208根据与被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对应的CCE号,判定用于从本台发送响应信号的PUCCH,将判定结果(PUCCH号)输出到控制单元209。例如,判定单元208与上述同样地,在与被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对应的CCE为CCE#0时,将与CCE#0对应的PUCCH#0判定为用于本台的PUCCH。另外,例如,判定单元208在与被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对应的CCE为CCE#0~CCE#3时,将与在CCE#0~CCE#3中最小号的CCE#0对应的PUCCH#0判定为用于本台的PUCCH,在与被映射了发往本台的控制信息的副载波对应的CCE为CCE#4~CCE#7时,将与在CCE#4~CCE#7中最小号的CCE#4对应的PUCCH#4判定为用于本台的PUCCH。
控制单元209根据所设定的跳频图案和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控制在扩频单元214中的一次扩频中使用的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和在扩频单元217中的二次扩频中使用的分块扩频码序列。即,控制单元209根据所设定的跳频图案,从ZAC#0~ZAC#11中选择与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对应的循环移位量的ZAC序列并设定在扩频单元214中,从BW#0~BW#2中选择与从判定单元208输入的PUCCH号对应的分块扩频码序列并设定在扩频单元217中。即,控制单元209从通过ZAC#0~ZAC#11和BW#0~BW#2定义的多个资源中选择某个资源。控制单元209中的序列控制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另外,控制单元209将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输出到IFFT单元220。
调制单元213对从CRC单元212输入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后,将其输出到扩频单元214。
扩频单元214通过由控制单元209设定的ZAC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一次扩频,将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5。即,扩频单元214使用与由控制单元209根据跳频图案选择的资源对应的循环移位量的ZAC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一次扩频。
IFFT单元215对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进行IFFT,将IFFT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16。
CP附加单元216将与IFFT后的响应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响应信号的开头。
扩频单元217对附加CP后的响应信号通过由控制单元209设定的分块扩频码序列进行二次扩频,将二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18。即,扩频单元217对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使用与由控制单元209选择的资源对应的分块扩频码序列进行二次扩频。
IFFT单元220对参考信号进行IFFT,将IFFT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21。
CP附加单元221将与IFFT后的参考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参考信号的开头。
扩频单元222对附加CP后的参考信号通过预先设定的正交序列进行扩频,将扩频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18。
复用单元218对二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与扩频后的参考信号在1时隙进行时分复用,并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19。
无线发送单元219对二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或者扩频后的参考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从天线201向基站100(图3)发送。
下面说明控制单元209中的序列控制的细节。
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是以存在使一个移动台受到干扰的多个移动台为前提,所以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需要较多的跳频图案。因此,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优选基于LB的循环移位跳频。
另一方面,在小区内干扰中,使一个移动台受到干扰的移动台只存在一个或者两个,所以小区内干扰的随机化只需少数的跳频图案就足够。另外,在对小区内干扰进行基于LB的循环移位跳频时,有时如上述那样造成分块扩频码序列间的正交性被破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两层的跳频图案设定到控制单元209。即,在第一层中,为了将小区间干扰随机化,定义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LB的跳频图案。但是,在第一层中,同一小区内的所有移动台使用相同的跳频图案。另外,在第二层中,为了将小区内干扰随机化,定义对同一小区内的每个移动台不同的跳频图案。但是,为了不使分块扩频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破坏,使第二层跳频图案为基于时隙的跳频图案。另外,为了削减通知跳频图案所需要的信令量,将第二层跳频图案设为在多个小区共用的跳频图案。
然后,各个移动台使用由第一层跳频图案和第二层跳频图案表示的跳频图案(跳频图案1+2)进行跳频。即,跳频图案1+2被设定在控制单元209中,控制单元209根据设定的跳频图案1+2进行序列控制。
此外,各个移动台也可以由基站通知跳频图案1+2。另外,也可以通过将第一层跳频图案与小区ID一一对应,削减通知第一层跳频图案所需要的信令量。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层跳频图案采用在多个小区共用的跳频图案,所以也可以通过与在时隙0的PUCCH号对应地唯一地设定第二层跳频图案来削减通知第二层跳频图案所需要的信令量。
以下,使用具体例说明根据跳频图案1+2进行的序列控制。
<例1-1(图5A、图5B、图6A、图6B、图7A、图7B)>
将图5A和图5B所示的跳频图案1+2用于小区0,在与小区0相邻的小区1使用图6A和图6B所示的跳频图案1+2。
如图5A所示,在时隙0中,PUCCH#0~PUCCH#17的所有的PUCCH维持相互的相对关系,同时根据小区0固有的相同的第一层跳频图案使每个LB的循环移位量变化。换言之,在时隙0内,进行小区0固有的基于LB的跳频。
另外,如图5B所示,接着时隙0在时隙1中,与时隙0同样地,根据小区0固有的第一层跳频图案进行小区0固有的基于LB的跳频。即,在小区0的各个时隙内,进行根据各个时隙共用的、小区0固有的第一层跳频图案的基于LB的跳频。但是,在时隙1中,在原本有PUCCH#0的位置有PUCCH#5,在原本有PUCCH#5的位置有PUCCH#0。即,在时隙1中,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与时隙0成为逆序。例如,在着眼于BW#0(第一行)时,在时隙0中,按PUCCH#0→PUCCH#1→PUCCH#2→PUCCH#3→PUCCH#4→PUCCH#5的顺序排列,相对于此,在时隙1中,按PUCCH#5→PUCCH#4→PUCCH#3→PUCCH#2→PUCCH#1→PUCCH#0的顺序排列。这样,在本例中,通过使在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对每个时隙形成逆序来定义移动台固有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图案。
另外,在小区1的各个时隙内,如图6A和图6B所示,进行各个时隙共用的、根据与小区0不同的小区1固有的第一层跳频图案的、基于LB的跳频。另一方面,在小区1中,移动台固有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图案如图6A和图6B所示,通过使在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对每个时隙成为逆序来定义。
本例的跳频通过式(1)表示。即,小区号为cellid的小区的第k PUCCH在第i的LB(SC-FDMA码元)中使用的循环移位量CSindex(k,i,cellid)根据式(1)来提供。其中,init(k)是第kPUCCH在LBO(第一LB)中使用的循环移位量。另外,HopLB(i,cellid)是为了进行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而设定的跳频图案,是对同一小区内所有的移动台共用、并且是各个小区固有的基于LB的跳频图案。另外,Hopslot(k,j)是为了进行小区内干扰的随机化而设定的跳频图案,是对所有的小区共用、并且,是各个PUCCH固有的基于时隙的跳频图案。
CSindex(k,i,cellid)=mod(init(k)+HopLB(i,cellid)+Hopslot(k,j),12)...(1)
这里,在假设1时隙由7LB构成时,i与j之间存在式(2)所示的关系。其中,floor(x)表示x以下的最大的整数。
j=floor(i/7)...(2)
因此,在图5A和图5B中,HopLB(i,cellid)根据式(3)来定义,Hopslot(k,j)根据式(4)、式(5)或者式(6)中的任一者来定义。
HopLB(i,cellid)=2i...(3)
Hopslot(k,j)=0(对于j=0)...(4)
Hopslot(k,j)=10-init(k)(对于j=1)...(5)
Hopslot(k,j)=12-init(k)(对于j=1)...(6)
这里,图7A和图7B表示小区0和小区1共用的第二层跳频图案(基于时隙的跳频图案)。图7A和图7B是从图5A、图5B、图6A、图6B中提取了第二层跳频图案的图。通过图7A和图7B可知第二层跳频图案(基于时隙的跳频图案)是小区0和小区1共用的跳频图案。另外,图7A和图7B中的箭头方向(右方向)表示容易发生干扰的方向。通过图7A和图7B可知,在PUCCH#0~PUCCH#17的所有PUCCH中,容易成为干扰源的PUCCH在时隙0与时隙1之间是不同的。例如,相对于PUCCH#1在时隙0容易从PUCCH#0受到干扰来说,在时隙1容易从PUCCH#3受到干扰。即,根据本例,通过使在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对每个时隙形成逆序来定义的、简单的基于时隙的跳频图案,能够将小区内干扰随机化。
这样,根据本例,能够维持分块扩频码序列间的正交性,并且能够使小区间干扰和小区内干扰两者随机化。另外,第一层跳频图案在同一小区内的所有移动台是共用的,所以能够从基站向本小区内的所有移动台一并通知第一层跳频图案。例如,基站使用BCH(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向移动台通知第一层跳频图案即可。另外,也可以将小区ID(小区号)与第一层跳频图案关联对应,基站通过向移动台通知本小区的小区ID(小区号)来向移动台通知第一层跳频图案。另外,根据本例,对每个移动台不同的跳频图案是基于时隙的跳频图案,所以能够减少跳频图案数,由此能够削减通知跳频图案所需要的信令量。另外,第二层跳频图案是多个小区共用的跳频图案,所以能够进一步削减通知第二层跳频图案所需要的信令量。
<例1-2(图8A、图8B)>
在移动台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不仅图7A和图7B所示的箭头方向(右方向)、而且图8A所示的箭头方向(上下方向)也发生干扰。这是基于如下的原因造成的:以往定义了BW#0=(1,1,1,1)、BW#1=(1,-1,1,-1)、BW#2=(1,-1,-1,1),所以BW#1与BW#2之间的正交性比BW#0与BW#1之间的正交性容易被破坏。这是因为,BW#0与BW#1在W0与W1之间、以及W2与W3之间分别正交,所以当在第1LB与第2LB(S0与S1)之间、以及第6LB与第7LB(S2与S3)之间视作信道状态大致相同时,在BW#0的响应信号与BW#1的响应信号之间不容易发生干扰,相对于此,当在整个第一LB~第7LB(S0~S3)信道状态不被视作大致相同时,在BW#1的响应信号与BW#2的响应信号之间发生干扰。因此,在图8A中,发生从PUCCH#15向PUCCH#9的干扰,但不发生从PUCCH#6向PUCCH#1的干扰。仅以图7A和图7B所示的跳频图案无法将图8A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干扰随机化。
因此,在本例中,使用图8A和图8B所示的跳频图案作为第二层跳频图案。在图8B中,使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与图8A形成逆序,并且对分别与相互不同的分块扩频码序列对应的PUCCH赋予在循环移位轴上相互不同的偏移。
本例的跳频根据式(7)来表示。即,本例的循环移位量CSindex(k,i,cellid)通过式(7)提供。其中,w表示分块扩频码序列的序号(index),Hopoffset(w,j)表示对每个时隙和对每个分块扩频码序列不同的循环移位轴上的偏移量。
CSindex(k,i,w,cellid)=
mod(init(k)+HopLB(i,cellid)+Hopslot(k,j)+Hopoffset(w,j),12)...(7)
这样,根据本例,不仅循环移位轴方向发生的干扰,而且还能够将在分块扩频码序列轴方向发生的干扰也随机化。
<例1-3(图8C)>
即使代替图8B所示的跳频图案而使用图8C所示的跳频图案,也能够获得与例1-2同样的效果。在图8C中,使在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与图8A逆序,并且使对应于图8A中的BW#1(第二行)的PUCCH与BW2(第3行)对应,使对应于图8A中的BW#2(第3行)的PUCCH与BW1(第2行)对应。即,在图8C中,将图8A中的BW#1(第二行)与BW#2(第3行)进行替换。
<例1-4(图9A、图9B)>
即使代替图8A和图8B所示的跳频图案而使用图9A和图9B所示的跳频图案,也能够获得与例1-2同样的效果。在图9B中,使在循环移位轴上的PUCCH的配置顺序与图9A逆序,并且使对应于图9A中的BW#1(第二行)的PUCCH与BW2(第3行)对应,使对应于图9A中的BW#2(第3行)的PUCCH与BW1(第二行)对应。即,在图9B中,将图9A中的BW#1(第二行)与BW#2(第3行)进行替换。
在例1-2中,在时隙0中使用了大致相同的循环移位量的PUCCH(例如,图8A的PUCCH#0、PUCCH#6、PUCCH#12)在时隙1(图8B)中使用完全不同的循环移位量。
相对于此,在本例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时隙0中使用了大致相同的循环移位量的PUCCH(例如,图9A的PUCCH#0、PUCCH#1、PUCCH#2)在时隙1(图9B)中也使用大致相同的循环移位量。即,在时隙0(图9A)中,PUCCH#0、PUCCH#1、PUCCH#2使用循环移位量为0、1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循环移位量,也在时隙1(图9B)中,PUCCH#0、PUCCH#1、PUCCH#2使用循环移位量为10、11的相互相邻的两个循环移位量。因此,PUCCH#0、PUCCH#1、PUCCH#2未被使用时,在时隙0和时隙1两者中,未使用资源(空闲资源)固定为块(block)型进行跳频。由此,根据本例,能够容易地将未使用资源分配给其他的用途、例如用于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发送。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使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固有的跳频图案在正交序列的乘法单位内相同,同时使其对正交序列的每个乘法单位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使移动台固有的跳频图案在图1中的[W0,W1,W2,W3]的乘法单位、即,时隙0的LB0、LB1、LB5、LB6的单位与时隙1的LB7、LB8、LB12、LB13的单位相互相同。另外,使移动台固有的跳频图案在图1中的[F0,F1,F2]的乘法单位、即,时隙0的LB2、LB3、LB4的单位与时隙1的LB9、LB10、LB11的单位相互相同。进而,使移动台固有的跳频图案在图1中的[W0,W1,W2,W3]的乘法单位与图1的[F0,F1,F2]的乘法单位相互不同。由此,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二层跳频图案对每个时隙以四个循环移位量表示,不以[W0,W1,W2,W3]的乘法单位变化而成为相同的图案,另外,不以[F0,F1,F2]的乘法单位变化而成为相同的图案。
本例的跳频根据式(8)来表示。即,小区号为cellid的小区的第kPUCCH在第iLB(SC-FDMA码元)中使用的循环移位量CSindex(k,i,cellid)根据式(8)来提供。
CSindex(k,i,cellid)=mod(init(k)+HopLB(i,cellid)+Hopblock(k,l),12)...(8)
其中,在式(8)中,Hopblock(k,l)表示多个小区共用的第二层跳频图案,1表示第二层跳频图案的索引,i与l之间存在式(9)所示的关系。
l=0(i=0,1,5,6),l=1(i=2,3,4),l=2(i=7,8,12,13),l=3(i=9,10,11)...(9)
这里,图11A和图11B表示在时隙0的LB2、LB3、LB4的单位和时隙1的LB9、LB10、LB11的单位中的第二层跳频图案。此外,在时隙0的LB0、LB1、LB5、LB6的单位和时隙1的LB7、LB8、LB12、LB13的单位中的第二层跳频图案与实施方式1相同(图7A、图7B)。这里,在着眼于图7A和图11A时,可知在PUCCH#0~PUCCH#17的所有PUCCH中,在循环移位轴上前后相邻的PUCCH在图7A与图11A之间不同。例如,在图7A中,PUCCH#0与PUCCH#1的前方相邻,PUCCH#2与PUCCH#1的后方相邻,相对于此,在图11A中,PUCCH#4与PUCCH#1的前方相邻,PUCCH#5与PUCCH#1的后方相邻。因此,能够将小区内干扰进一步随机化。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4循环移位量被包含在第二层跳频图案中,所以能够增加第二层跳频图案,由此能够将小区内干扰进一步随机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扩频单元,使用能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何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一次扩频;以及控制单元,根据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图案,控制所述第一扩频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所述跳频图案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图案、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图案。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二次扩频单元,使用相互正交的多个第二序列的任何序列对一次扩频后的所述响应信号进行二次扩频,所述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和所述多个第二序列定义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的所述跳频图案,控制所述第一扩频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扩频单元所使用的第二序列,所述跳频图案包括所述第一层跳频图案和所述第二层跳频图案。
所述第二层跳频图案通过对每个时隙使循环移位轴上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的配置顺序逆序来定义。
所述第二扩频单元将所述多个第二序列的任一序列与一次扩频后的所述响应信号相乘,所述第二层跳频图案在所述第二序列的乘法运算单位内相同,并且对所述第二序列的每个乘法运算单位不同。
所述第二层跳频图案是在多个小区共用的跳频图案。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响应信号扩频方法,包括:第一扩频步骤,使用能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何序列,对响应信号进行一次扩频;以及控制步骤,根据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图案,控制所述第一扩频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所述跳频图案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图案、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图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PUCCH是用于反馈ACK或NACK的信道,因而有时也被称为ACK/NACK信道。
另外,本发明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于反馈响应信号以外的控制信息的情况。
另外,移动台有时也被称作终端台、UE、MT、MS、STA(Station)。另外,基站有时也被称作Node B、BS、AP。另外,副载波有时被称作音调(tone)。另外,CP有时也被称为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
另外,差错检测的方法不限于CRC。
另外,进行频域与时域之间的变换的方法并不限于IFFT、FFT。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移动台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被固定了的静止状态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和与基站之间进行与移动台同等的动作的无线通信中继站装置。总之,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无线通信装置。
另外,虽然在此以通过硬件来实现本发明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作为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将其一部分或全部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l Processor)。
再者,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7年10月1日提交的特愿第2007-257764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8)

1.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相关处理单元,求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能够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一序列与移动站将响应信号或者信道质量指示信号进行了一次扩频的信号的相关值,在所述相关处理单元使用的第一序列受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模式的控制,所述跳频模式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模式、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模式,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为分配给信道质量指示信号的资源固定为块型进行跳频的跳频模式;以及
判定单元,使用由所述相关处理单元输出的相关值来检测所述移动站的响应信号或信道质量指示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
解扩单元,使用相互正交的多个第二序列的任一序列对相关处理前的所述响应信号进行解扩,
所述相关处理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和在所述解扩单元使用的第二序列受由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和所述多个第二序列定义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的所述跳频模式的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通过对每个时隙使循环移位轴上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的配置顺序逆序来定义。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是在多个小区共用的跳频模式。
5.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解扩步骤,求通过相互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而能够相互分离的多个第一序列的任一序列与移动站将响应信号或者信道质量指示信号进行了一次扩频的信号的相关值,在所述解扩步骤所使用的第一序列受与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对应的多个控制信道的跳频模式的控制,所述跳频模式包括对每个小区不同的基于码元的第一层跳频模式、以及对每个无线通信装置不同的基于时隙的第二层跳频模式,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为分配给信道质量指示信号的资源固定为块型进行跳频的跳频模式;
判定步骤,使用在所述相关处理步骤求得的相关值来检测所述移动站的响应信号或信道质量指示信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解扩方法,还包括:
解扩单元,使用相互正交的多个第二序列的任一序列对相关处理前的所述响应信号进行解扩,
所述相关处理单元所使用的第一序列和在所述解扩单元使用的第二序列受由所述多个第一序列和所述多个第二序列定义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的所述跳频模式的控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解扩方法,
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通过对每个时隙使循环移位轴上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的配置顺序逆序来定义。
8.如权利要求5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解扩方法,
所述第二层跳频模式是在多个小区共用的跳频模式。
CN201310511325.1A 2007-10-01 2008-09-30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 Active CN103560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7764/07 2007-10-01
JP2007257764 2007-10-01
CN200880109705XA CN101809911B (zh) 2007-10-01 2008-09-30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705XA Division CN101809911B (zh) 2007-10-01 2008-09-30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0808A true CN103560808A (zh) 2014-02-05
CN103560808B CN103560808B (zh) 2015-07-29

Family

ID=405259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705XA Active CN101809911B (zh) 2007-10-01 2008-09-30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N201310511325.1A Active CN103560808B (zh) 2007-10-01 2008-09-30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的解扩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705XA Active CN101809911B (zh) 2007-10-01 2008-09-30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9) US9077506B2 (zh)
EP (2) EP3340502A1 (zh)
JP (12) JP4926251B2 (zh)
KR (1) KR101524887B1 (zh)
CN (2) CN101809911B (zh)
BR (1) BRPI0817904B1 (zh)
CA (1) CA2699850C (zh)
CY (1) CY1120894T1 (zh)
DK (1) DK2197132T3 (zh)
ES (1) ES2685260T3 (zh)
HR (1) HRP20181416T1 (zh)
HU (1) HUE039984T2 (zh)
LT (1) LT2197132T (zh)
MY (2) MY162287A (zh)
PL (1) PL2197132T3 (zh)
PT (1) PT2197132T (zh)
RU (2) RU2453038C2 (zh)
SI (1) SI2197132T1 (zh)
WO (1) WO2009044537A1 (zh)
ZA (1) ZA2010023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4298A (zh) * 2017-05-04 2019-12-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变长度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可配置的时隙内跳频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197132T3 (pl) * 2007-10-01 2018-11-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Urządzenie łączności radiowej i sposób rozpraszania sygnału odpowiedzi
EP3537636A1 (en) * 2007-10-29 2019-09-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stellation control method
ES2666205T3 (es) * 2008-07-22 2018-05-03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para asignar un PHICH en un sistema que usa SU-MIMO con múltiples palabras de código en enlace ascendente
US9425916B2 (en) 2008-12-10 2016-08-23 Sun Patent Tru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signal spreading method
US8437332B2 (en) * 2009-06-22 2013-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complexity unified control channel processing
KR101797491B1 (ko) * 2009-12-02 2017-1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종망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완화 방법 및 장치
AU2011224995B2 (en) 2010-03-10 2014-05-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74092B2 (en) * 2010-04-20 2014-07-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ing uplink coverage in interference scenarios
US9106389B2 (en) * 2010-12-23 2015-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randomization for uplink signaling
JP2013017016A (ja) * 2011-07-04 2013-01-24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386572B2 (ja) * 2014-09-25 2018-09-0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通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04539310A (zh) * 2014-12-31 2015-04-2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隐身方法
US10158458B2 (en) * 2015-05-29 2018-12-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rtial collision multiple access
KR101952397B1 (ko) 2015-12-10 2019-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짧은 전송 시간 간격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8476059B (zh) * 2016-01-08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系统
US10135596B2 (en) * 2016-01-20 2018-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 ACK / NACK transmissions
WO2018231030A1 (ko) * 2017-06-16 2018-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과 기지국 간 물리 상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JP7009105B2 (ja) 2017-08-02 2022-01-2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貼付装置および貼付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31239A1 (en) * 2004-09-13 2006-03-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reading sequence hopping in code-multiplexed control channels
WO2006109492A1 (ja) * 2005-03-31 2006-10-19 Ntt Docomo, Inc.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送信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26489C (en) 1992-03-26 2001-07-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ZA987427B (en) * 1997-08-29 1999-08-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ell searching in a CDM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172761B2 (en) 2001-11-07 2007-02-06 Duke University Polyvalent immunogen
US7684329B2 (en) * 2002-05-06 2010-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gmenting physical layer ARQ in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296422C2 (ru) * 2003-08-21 2007-03-27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обратной линией связи в системе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JP2005142860A (ja) * 2003-11-06 2005-06-02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ゲーム機およびゲームシステム
JP2006031239A (ja) 2004-07-14 2006-02-02 Toppan Forms Co Ltd 隠蔽情報担持体
CN1835617B (zh) * 2005-03-16 2010-12-2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台、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方法
US8565194B2 (en) * 2005-10-27 2013-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ncturing signaling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85628B2 (en) * 2005-08-08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in a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JP3989512B2 (ja) 2005-09-15 2007-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US8005153B2 (en) * 2006-01-25 2011-08-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orthogonal signals using block spreading
JP2007257764A (ja) 2006-03-24 2007-10-04 Sony Corp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駆動方法
US9143288B2 (en) * 2006-07-24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571120B2 (en) 2006-09-22 2013-10-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owledge/not acknowledge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reference signal
US8599940B2 (en) 2006-09-26 2013-12-03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sequence modul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US8228782B2 (en) * 2006-12-22 2012-07-24 Lg Electronics Inc.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d o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transmission unit
MX2009011674A (es) * 2007-04-30 2010-01-2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ambio ciclico coordinado y salto de secuencia para secuencias de expansion zadoff-chu, zadoff-chu modificado y en relacion con el bloque.
US8036166B2 (en) 2007-06-18 2011-10-11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ing of implicit ACK/NACK resources
US8169950B2 (en) * 2007-06-21 2012-05-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election of orthogonal covering sequences and phase ramped sequences
US8149938B2 (en) 2007-08-07 2012-04-0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ACK/NACK bits and their embedding in the CQI reference signal
KR101457685B1 (ko) 2007-08-10 2014-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셀룰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503375B2 (en) 2007-08-13 2013-08-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and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30184B2 (en) * 2007-08-15 2014-0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
RU2432685C1 (ru) 2007-09-03 2011-10-27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Скачкообразная перестройка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истемах связи на основе мн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доступа с частот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с одной несущей (sc-fdma)
CN101796749B (zh) 2007-09-14 2014-05-1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US8077693B2 (en) * 2007-09-19 2011-1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ource remapping and regrou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RPI0817330A2 (pt) 2007-09-25 2015-03-24 Panasonic Corp Método de propagação de sinal de resposta e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por rádio.
PL2197132T3 (pl) * 2007-10-01 2018-11-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Urządzenie łączności radiowej i sposób rozpraszania sygnału odpowiedzi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31239A1 (en) * 2004-09-13 2006-03-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reading sequence hopping in code-multiplexed control channels
WO2006109492A1 (ja) * 2005-03-31 2006-10-19 Ntt Docomo, Inc.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送信制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TRI: "《Sequence allocation and hopping for uplink ACK/NAK channels》", 24 August 2007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ET AL: "《Multiplexing capability of CQIs and ACK/NACKs form different UEs3GPP 》", 11 May 2007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4298A (zh) * 2017-05-04 2019-12-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变长度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可配置的时隙内跳频
CN110574298B (zh) * 2017-05-04 2021-08-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变长度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可配置的时隙内跳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40502A1 (en) 2018-06-27
PL2197132T3 (pl) 2018-11-30
JP5569995B2 (ja) 2014-08-13
US11522628B2 (en) 2022-12-06
JP2017158196A (ja) 2017-09-07
US8532160B2 (en) 2013-09-10
RU2453038C2 (ru) 2012-06-10
JP2013243756A (ja) 2013-12-05
PT2197132T (pt) 2018-10-19
JP4926251B2 (ja) 2012-05-09
US20180069645A1 (en) 2018-03-08
SI2197132T1 (sl) 2018-10-30
JP2018078622A (ja) 2018-05-17
BRPI0817904A2 (pt) 2015-04-07
US9843407B2 (en) 2017-12-12
JP2019009802A (ja) 2019-01-17
US20170070310A1 (en) 2017-03-09
LT2197132T (lt) 2018-09-10
US20140185561A1 (en) 2014-07-03
JP2021010184A (ja) 2021-01-28
JP6613350B2 (ja) 2019-11-27
CN103560808B (zh) 2015-07-29
KR101524887B1 (ko) 2015-06-01
US11923965B2 (en) 2024-03-05
JP5727645B2 (ja) 2015-06-03
JP2022009416A (ja) 2022-01-14
EP2197132B1 (en) 2018-06-06
US20130034126A1 (en) 2013-02-07
JP5922823B2 (ja) 2016-05-24
EP2197132A1 (en) 2010-06-16
US20130286975A1 (en) 2013-10-31
CA2699850A1 (en) 2009-04-09
JP2016136774A (ja) 2016-07-28
JP6778801B2 (ja) 2020-11-04
BRPI0817904B1 (pt) 2020-05-05
US20100195702A1 (en) 2010-08-05
JP2015149755A (ja) 2015-08-20
JP6268318B2 (ja) 2018-01-24
JP6134029B2 (ja) 2017-05-24
US9112668B2 (en) 2015-08-18
HRP20181416T1 (hr) 2018-10-19
JP2012034403A (ja) 2012-02-16
RU2491729C1 (ru) 2013-08-27
MY184727A (en) 2021-04-19
JP2014180030A (ja) 2014-09-25
CY1120894T1 (el) 2019-12-11
JP7141801B2 (ja) 2022-09-26
US20230085207A1 (en) 2023-03-16
US10826637B2 (en) 2020-11-03
CA2699850C (en) 2016-04-05
RU2010112604A (ru) 2011-10-10
WO2009044537A1 (ja) 2009-04-09
HUE039984T2 (hu) 2019-02-28
DK2197132T3 (en) 2018-09-17
US20210013982A1 (en) 2021-01-14
ES2685260T3 (es) 2018-10-08
MY162287A (en) 2017-05-31
ZA201002325B (en) 2010-12-29
US9479319B2 (en) 2016-10-25
KR20100058570A (ko) 2010-06-03
US9716562B2 (en) 2017-07-25
EP2197132A4 (en) 2014-01-15
JP6967642B2 (ja) 2021-11-17
US20160352446A1 (en) 2016-12-01
JP5377608B2 (ja) 2013-12-25
CN101809911B (zh) 2013-11-27
CN101809911A (zh) 2010-08-18
JP6397560B2 (ja) 2018-09-26
JPWO2009044537A1 (ja) 2011-02-03
RU2012106147A (ru) 2013-08-27
JP2020010363A (ja) 2020-01-16
US9077506B2 (en) 2015-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9911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N101785224B (zh) 无线发送装置及无线发送方法
CN101720531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N101821975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星座图控制方法
CN101785266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CN101821976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星座图控制方法
CN104620654A (zh) 无线通信终端、基站装置以及资源分配方法
CN103259608B (zh) 基站装置和响应信号接收方法
JPWO2009057302A1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系列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