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7106B -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7106B
CN103457106B CN201310208016.7A CN201310208016A CN103457106B CN 103457106 B CN103457106 B CN 103457106B CN 201310208016 A CN201310208016 A CN 201310208016A CN 103457106 B CN103457106 B CN 1034571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ct
electric connector
plat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080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7106A (zh
Inventor
河野宏典
泽田宗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57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7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7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在插入过程中,从接触部(222)与接点(122a)接触前至接触部朝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L)达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为止,第二板(230)的宽幅部(231)朝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引导凸片(122b),使第一板(122)向通过空间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弹性变形,使接点(122a)从通过空间离开,阻止接触部(222)与接点(122a)接触,当插入长度(L)超过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时,宽幅部(231)向反配合侧通过引导凸片(122b),从而第一板(122)利用其复原力而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移位,接触部(222)与接点(122a)开始接触。

Description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其涉及具备对电连接器之间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的成对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连接器构成为:在将一个连接器插入于另一个连接器中时,当接触部未完全被容纳在纳入空间中时,动作片经引导片而在宽度方向上向离开纳入空间的中心的一侧按压接触片,从而阻止接触部与接点接触,当接触部完全被容纳在纳入空间中时,动作片比引导片向第一连接器的反配合方向脱开,从而接触片欲回复到原位置,接触部与接点接触。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连接器,能够检测两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但进一步地与专利文献2和3公开的电连接器相比较,由于没有上述杆等,因此能够在厚度方向使两连接器变薄,能够提高检测对象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此外,在专利文献4至6公开的电连接器中,由于在信号用的触头之外另行设置有用于检测导通的专用的机构,因而电连接器所占的空间相应变大,并且,由于还需要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因而部件数量相应增加而成本增高,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连接器中也不发生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84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679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27257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140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1627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226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为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连接器的情况下,构成为:当上述接触部未完全容纳在上述纳入空间中时,上述动作片经上述引导片而在上述宽度方向按压上述接触片,但为了进行这样的动作,在将一个连接器插入于另一个连接器中时,必须使上述动作片可靠地进入到上述引导片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为此,必须高精度地制作上述引导片和上述动作片等的相对于上述配合方向等的安装角度、弯曲形状的曲率等,存在难以提高上述连接器的制造效率这样的难点。
此外,为了高效率地成形上述引导片和上述动作片等,利用树脂与壳体一体地进行成形是无可非议的,但若那样的话,利用例如金属等其它材料制作上述引导片和上述动作片等的自由度变小,并且,还有可能例如为了良好地脱模而不得已地在壳体设置制造工具用的孔、或采用特殊的成形方法,均有可能导致成本增高。
本发明正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中,利用朝向与配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板状部件构成两电连接器中的发挥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的部件,通过在其周缘部的接触而发挥上述功能,从而具备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并且能够使两电连接器紧凑,并且能够提高成为检测的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无需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并且,能够实现制造效率的改善以及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等。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
在以与配对方电连接器配合的一侧作为配合侧、以在使上述配合侧彼此对置时朝向配对方电连接器的方向作为配合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时,
所述电连接器具备:第一电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壳体和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触头;以及第二电连接器,其具有与上述第一壳体配合的第二壳体和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第二触头,该第二触头在上述配合侧的端部具有与上述第一触头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第一触头具备:第一触头主体,其在上述配合侧设定有通过空间,在一个电连接器向另一个电连接器的插入过程中,所述通过空间供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接触部在上述第一触头中通过;以及第一板,其由面向上述宽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从上述第一触头主体向上述配合方向以与上述通过空间对应的长度延伸,在上述第一板的上述配合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接点,该接点朝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心线的一侧即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凸出,并且在上述第一板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引导凸片,上述第一板设置成,其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作为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相反侧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移位,直至上述接点从上述通过空间离开,
上述第二电连接器还具备第二板,所述第二板由面向上述厚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从上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在上述厚度方向错开的部位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在上述第二板的上述配合侧的端部设置有宽幅部,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宽幅部斜着形成为:从基准线至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大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与上述接点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之和,并且,上述宽幅部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随着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作为上述配合侧的相反侧的反配合侧,其中,所述基准线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一致,
在上述插入过程中,由于在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以前,阻止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接触,因此,在检测出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不导通时,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未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因此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不处于能够机械地且电气地稳定接触的状态,能够检测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未完全配合。另一方面,当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时,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因此,在检测到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导通时,由于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超过了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因此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机械地且电气地稳定接触,检测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已完全配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仅略微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与上述以往的电连接器相比,导致两电连接器的上述尺寸增大的可能性小、变得紧凑。此外,上述第一板和上述引导凸片与上述以往的杆无关联地进行动作。因此,即使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不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时也能够设置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此外,即使是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时也能够与上述杆无关联地设置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因此,无论是否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成为检测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都很高。并且,由于无需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从而抑制成本上升。
并且,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是例如平板等板状部件即可,不会对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相对于上述配合方向等的安装角度等要求特别的精度管理,此外,也可以弯曲地形成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但也无需勉强。因此,能够改善制造效率。并且,由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是例如平板等板状部件即可,因此能够利用例如树脂、金属等材料按照一般的制法进行成形,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提高。并且,即使利用例如树脂等进行了成形,例如为了良好地脱模而不得已地在壳体设置制造工具用的孔、或采用特殊的成形方法的可能性也小,导致成本高的可能性小。
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能够提供如下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中的具备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的部件通过面向与上述配合方向正交的上述宽度方向或上述厚度方向的第一板或第二板等构成,通过在其周缘部的接触来发挥上述功能,因此,具备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并且能够使两电连接器紧凑,并且能够提高成为检测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无需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并且,能够实现制造效率的改善以及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关于带导体的上述第一触头,仅示出了全部10个中的一个。
图2是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述宽度方向观察而示出上述带导体的第一触头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从上述厚度方向观察而示出上述带导体的第一触头的放大主视图。
图5是从上述反配合方向观察而示出上述带导体的第一触头的放大仰视图。
图6是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一部分切断进行展示的立体图。上述两电连接器是分离的。
图7是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6相应的图。
图8是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进行了插入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6相应的图。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上述引导凸片。
图9是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图8的状态进一步进行了插入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6相应的图。上述宽幅部向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通过该引导凸片。
图10是上述拔出过程中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6相应的图。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坐到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上。
图11是将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一部分切断进行展示的从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在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卡定部中,在两处用假想线示出了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卡定部。其中,示出了上述第二卡定部中的处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上述配合侧的表示进行了基于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时的位置,上述第二卡定部中的处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上述反配合侧的表示进一步进行插入、上述第一卡定部与上述第二卡定部的周缘相抵时的位置,它们的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的位置之差作为上述卡定连续长度。
图12示出了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左侧示出了从上述厚度方向观察它们的放大主视图,右侧示出了从上述宽度方向观察它们的放大侧视图。上述两电连接器是分离的。
图13是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在放大主视图中省略了设置在一个上述第一板的上述配合侧端部的垫片的图示,这在图14至图17中也同样。
图14是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图13的状态进一步进行了插入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上述引导凸片。
图15是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图14的状态进一步进行了插入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上述宽幅部向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通过该引导凸片。
图16是上述拔出过程中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坐到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上。
图17是在上述拔出过程中从图16的状态进一步进行了拔出的状态下的上述两电连接器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上述宽幅部向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配合侧通过该引导凸片。
图18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第一变形例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
图19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第二变形例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
图20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第三变形例的与上述图12相应的图。
图2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触头的排列的变形例的与上述图6相应的图。
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二触头的变形例的与上述图6相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该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具备第一电连接器100和第二电连接器200。以与配对方电连接器配合的一侧作为配合侧,以在使上述配合侧彼此对置时朝向配对方电连接器的方向作为配合方向。将上述配合侧的相反侧作为反配合侧,将上述配合方向的相反方向作为反配合方向。下面,在相对于部件或部分简称为上述配合侧或上述配合方向、或者上述反配合侧或上述反配合方向时,在该部件或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时是该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上述配合侧或上述配合方向、或者上述反配合侧或上述反配合方向,在该部件或部分设置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时是该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上述配合侧或上述配合方向、或者上述反配合侧或上述反配合方向。此外,以与上述配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因此,当按可正确地读标号的方向放置图11时,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上述配合侧指图中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下侧,上述配合方向指图中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下方向,上述反配合侧指图中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上侧,上述反配合方向指图中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的上方向。此外,在相同的图中,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上述配合侧指图中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上侧,上述配合方向指图中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上方向,上述反配合侧指图中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下侧,上述反配合方向指图中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下方向。
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具备第一壳体110和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0的第一触头120。如图2所示,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具备:第二壳体210,其与上述第一壳体110配合;以及第二触头220,其设置于该第二壳体210,并在上述配合侧的端部具有与上述第一触头120接触的接触部222。
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五个触头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排成一列,沿着上述厚度方向排有两列该列,与此对应地,在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五个触头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排成一列,沿着上述厚度方向排有两列该列。因此,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均是十极的电连接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列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央的触头是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120,在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中,与上述第一触头120对应地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中央的触头是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二触头220。并且,利用上述第一触头120、上述第二触头220和后述的第二板等其它结构,来发挥对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本发明的上述第一触头和上述第二触头也可以代替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中的其它触头而设置在上述其它触头的设置位置上。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中的除第一列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央的触头以外的触头也是与上述第一触头120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使这些触头为与上述第一触头120不同的结构。同样地,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中的除第一列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央的触头以外的触头也是与上述第二触头220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使这些触头为与上述第二触头220不同的结构。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或上述第二电连接器中,若装配相同结构的触头,则上述触头或上述电连接器的生产性提高,因此是优选的。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全部触头中的上述第一触头为一个以上即可,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全部触头中的上述第二触头为一个以上即可。设置于本发明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上述触头既可以分别排列例如几列,也可以在一列中排列几个,此外,例如上述触头既可以如该实施方式那样沿着上述宽度方向、上述厚度方向或其它方向排列,也可以不沿着特定的方向排列。图21示出了上述触头的排列与该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不同的一个变形例。即,在该变形例中,具备:包括上述第一触头120的多个触头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并且沿着上述厚度方向排有一列该列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与此对应地包括上述第二触头220的多个触头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排成一列、并且沿着上述厚度方向排有一列该列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该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上述第一触头和上述第二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排列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解释。因此,上述第一电连接器或上述第二电连接器也可以是单极。
如图6和图11所示,对置地配置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使它们接近,从而两电连接器配合,两电连接器的对应的触头彼此分别接触,再通过使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分离,上述触头彼此分别分离,接触被解除。
上述第一壳体110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其它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第一壳体的至少与上述第一触头120接触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即可。上述第一壳体110是所谓的凸形(公型)的壳体。因此,上述第一壳体110具备主体111和从上述主体111朝向上述配合方向凸出的凸部112。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凸部11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但上述第一壳体的形状不由此而被限定解释。在上述第一壳体110设置有朝上述配合侧开口、用于容纳上述第一触头120的容纳室113。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将与上述第一触头120连接的导体W向上述反配合方向引出,因此上述容纳室113沿上述配合方向贯通上述第一壳体110,但既可以不贯通,也可以将与上述配合侧的开口不同的开口设置在包括上述反配合侧在内的外表面。也可以取而代之例如通过将上述第一触头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的模具中来成形上述第一壳体,从而将上述第一触头安装于上述第一壳体,此外,也可以通过将上述第一触头压入到上述第一壳体而将上述第一触头安装于上述第一壳体,那样做时不用设置上述容纳室。
上述第一触头120由铜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其它金属或其它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第一触头120是所谓的凹形(母型)的触头。如图1、图3至图5所示,上述第一触头120具备触头主体121、设置在上述触头主体121的上述配合侧的上述第一板122、和设置在上述触头主体121的上述反配合侧的连接部123。上述触头主体121形成为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的筒形,但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板状或其它形状。上述触头主体121被容纳在上述第一壳体110的上述容纳室113中。在上述触头主体121的上述配合侧设定有通过空间121a,在一个电连接器向另一个电连接器插入的过程中,所述通过空间121a供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接触部222在上述第一触头120中通过。该通过空间121a是由上述接触部222在上述第一触头120中通过时的三维轨迹形成的无法目视的假想空间,是为方便说明而设置的。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在图3和图4中用假想线所示那样,上述通过空间121a形成为沿着上述配合方向延伸的棒状,但本发明的上述通过空间的形状不由此而被限定解释,其是根据上述接触部222的形状而形成的。上述接触部123具有连接上述导体W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第一触头120是压力固定形,因此上述连接部123具备:由从上述配合方向观察形成为U字形的板片形成的线筒(wire barrel)、和由从上述配合方向观察形成为U字形的板片形成并设置得比上述线筒靠上述反配合侧的绝缘筒,利用上述线筒铆接在作为上述导体W的电线的终端露出的芯线,利用上述绝缘筒铆接作为上述导体W的电线的终端的绝缘包皮。上述连接部的连接结构不限于这样的压力固定连接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压力接触连接结构、穿孔连接结构或锡焊连接结构等。此外,上述导体不限于电线,也可以是例如FFC(挠性扁平电缆)等。并且,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第一触头的上述连接部在例如印刷配线板等安装目的地部件上实施表面安装或浸焊安装等,而使上述第一触头的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安装目的地部件的导体连接。通过将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110的挠性件挂于上述第一触头120的阶梯差部而将上述第一触头120卡定,但既可以将设置在上述第一触头的挠性件挂于上述第一壳体的阶梯差部来进行卡定,也可以采用例如将上述第一触头压入到上述第一壳体的结构、或者其它结构。
上述第二壳体210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其它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第二壳体210的至少与上述第二触头220接触的部分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即可。上述第二壳体210是所谓的凹形(母型)的壳体。因此,上述第二壳体210具备主体211和从上述主体211朝向上述配合方向凸出的筒状的筒部212。在上述筒部212的内部形成有凹部212a,所述凹部212a从上述配合侧端部朝向上述反配合方向凹陷。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凹部212a与上述第一壳体110的上述凸部112对应地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但上述第二壳体的形状不由此而被限定解释。因此,构成为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插入到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上述第一壳体为所谓的凹形壳体、并且使上述第二壳体为所谓的凸形壳体。那样做时,构成为将上述第二电连接器插入到上述第一电连接器。通过将上述第二触头220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210的模具中来成形上述第二壳体210,从而将上述第二触头220安装于上述主体211。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将上述第二触头220压入到上述主体211。此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二壳体210设置上述容纳室,在该容纳室中容纳上述第二触头,并利用具备上述挠性件和上述阶梯差部的卡定结构而将上述第二触头安装于上述第二壳体。
上述第二触头220由铜合金形成,但也可以由其它金属或其它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第二触头220是所谓的凸形(公型)的触头。如图2、图6、图11和图12所示,上述第二触头220具备触头主体221、设置在上述触头主体221的上述配合侧的接触部222、和设置在上述触头主体221的上述反配合侧的连接部223。上述第二触头220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210。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触头主体221一体地成形并固定于上述第二壳体210的上述主体211,由此,上述接触部222从上述主体211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上述连接部223从上述主体211向反配合侧延伸。上述接触部222形成为棒状而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上述接触部的形状不由此而被限定解释。上述连接部223向上述反配合方向延伸。上述连接部223形成为向上述反配合方向延伸的棒状,但上述连接部的形状不由此而被限定解释。上述连接部223形成为能够浸焊安装于印刷配线板(省略图示)等安装目的地部件。上述连接部既可以形成为例如被表面安装于印刷配线板等安装目的地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如上述第一触头那样具备压力固定连接结构、压力接触连接结构、穿孔连接结构或锡焊连接结构等而能够与上述电线等导体连接。图22示出了上述第二触头220的连接部223的结构与该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不同的一个变形例。即,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连接部223如上述第一触头那样地具备压力固定连接结构、压力接触连接结构、穿孔连接结构或锡焊连接结构等,并与由上述电线构成的上述导体W连接。上述触头主体221和上述连接部223被容纳在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210的上述主体211的容纳室(省略图示)中,与上述连接部223连接的上述导体W从上述容纳室被向上述反配合方向引出。上述容纳室沿上述配合方向贯通上述第二壳体210,但既可以不贯通,也可以将与上述配合侧的开口不同的开口设置在包括上述反配合侧在内的外表面。该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
上述第一板122由面向上述宽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上述第一板122从上述第一触头120的上述触头主体121以与上述通过空间121a对应的长度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触头120的上述触头主体121由将一块板弯折而面向上述宽度方向的两块板和面向上述厚度方向的两块板形成为上述筒形,但该面向上述宽度方向的板向上述配合侧延伸而形成上述第一板122。由此,上述第一板122由铜合金形成,但也可以与上述第一触头120同样地由其它金属或其它导电性的材料形成。此外,本发明的上述第一板也可以由与上述触头主体121不同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配合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接点122a,该接点122a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心线121aa的一侧即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凸出。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引导凸片122b。上述第一板122设置成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相反侧即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移位直至上述接点122a从上述通过空间121a离开为止。
上述第二电连接器还具备第二板230。上述第二板230由面向上述厚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上述第二板230由铜合金形成,但既可以由其它金属或其它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例如树脂或其它绝缘性的材料、或者其它材料形成。上述第二板230从上述第二壳体210的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220在上述厚度方向错开的部位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上述部位是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与上述引导凸片122b对置的部位。在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配合侧的端部设置有宽幅部231。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宽幅部231中,将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一致的线作为基准线231a。这样,上述宽幅部231形成为该宽幅部231的从上述基准线231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z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x与上述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的和“x+y”,即z>(x+y)。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斜着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
并且,如从图6到图8依次所示,并且如从图12到图14依次所示,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即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构成为: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接触前起直至上述接触部222的朝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达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为止,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上述引导凸片122b,使上述第一板1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弹性变形而使上述接点122a从上述通过空间121a出去,从而阻止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接触。并且,如图9所示,并且如图15所示,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即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构成为:当上述接触部222的朝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时,上述宽幅部231向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通过该引导凸片122b,从而上述第一板122利用其复原力而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移位,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122bb分别倾斜地形成为随着沿着上述厚度方向从上述通过空间121a离开而朝向上述配合侧。若这样,则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能够顺畅地发挥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作用,是优选的,但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的形状不受此限定,上述配合侧的端缘也可以例如沿着上述厚度方向而笔直地形成、或者形成为其它形状。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122ba分别倾斜地形成为随着沿着上述厚度方向从上述通过空间121a离开而朝向上述配合侧。并且,在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拔出的过程中,如图9至图10所示,并且如图15至图17所示,构成为: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231c坐到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122ba上,上述第二板230一边在上述厚度方向弹性变形一边移动,从而以上述第一板122不在上述宽度方向移位的方式,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直至上述接触部222的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短的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为止。上述接触部222的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回到上述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发生在图16至图17的期间,但在图16中示出了当时的上述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块上述第一板122设置成:它们的两个上述接点122a在上述宽度方向对置地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此外,如图12所示,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z+z’”被设置成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x+x’”与上述两个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y’”的和“(x+x’)+(y+y’)”,即(z+z’)>((x+x’)+(y+y’))。这里,上述“z”是上述宽幅部231的从上述基准线231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为止的长度,上述“z’”是上述宽幅部231的从上述基准线231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为止的长度,上述“x”是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一个端部为止的长度,上述“x’”是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另一个端部为止的长度,上述“y”是处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一个端部侧(一侧)的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上述“y’”是处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另一端部侧(另一侧)的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形成为山形,使得随着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并且,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构成为: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两块第一板122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对称的形状。此外,上述第二板230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对称的形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此外,在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并且,借助于上述多个引导凸片122b和上述多个第二板230而构成为: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各第一板122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对称的形状。此外,上述两块第二板230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对称的形状。
图18至图20示出了上述第一板122或上述第二板230的结构与该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不同的变形例。首先,在图1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板122仅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一侧。此外,上述第二板230是一块,上述第二板230从上述第二壳体210的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220向上述厚度方向的上述一侧错开的部位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上述宽幅部231形成为:从上述基准线231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z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x与上述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的和x+y,即z>(x+y)。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斜着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该宽幅部231只要从上述基准线231a设置到上述宽度方向的设置有上述第一板122的一侧的端部即可。该第一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
在图19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情况下,两块上述第一板122设置成:它们的两个上述接点122a在上述宽度方向对置地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此外,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z+z’”被设置成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x+x’”与上述两个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y’”的和“(x+x’)+(y+y’)”,即(z+z’)>((x+x’)+(y+y’))。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形成为山形,使得随着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并且,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而构成为: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但是,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上述另一端未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此外,在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上述另一侧未设置有上述第二板。在该第二变形例的情况下,上述两块第一板122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对称的形状。此外,上述第二板230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对称的形状。但是,只要上述两个定时分别同步,则也可以不将上述两块第一板122或上述第二板230如这样地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对称的形状。该第二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
在图20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上述一端和上述另一端双方分别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此外,在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上述一侧和上述另一侧双方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但是,仅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一侧设置有上述第一板122。上述宽幅部231形成为:从上述基准线231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z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x与上述接点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的和“x+y”,即z>(x+y)。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斜着形成为:随着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并且,借助于上述多个引导凸片122b和上述多个第二板230而构成为: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在该第三变形例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板122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对称的形状。此外,上述两块第二板230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对称的形状。但是,只要上述两个定时分别同步,则也可以不将上述第一板122或上述两块第二板230如这样地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对称的形状。该宽幅部231从上述基准线231a设置到上述宽度方向的设置有上述第一板122的一侧的端部为止即可。该第三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上述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设置有卡定单元,所述卡定单元允许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沿着上述配合方向而相对移动卡定连续长度FL,并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卡定。并且,构成为: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当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与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同时地、或者在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后向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进一步插入比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短的长度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述两电连接器分摊设置有具有第一卡定部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杆、和在将一个电连接器插入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时与上述杆的上述第一卡定部卡合的第二卡定部。如图1、图6至图10所示,在上述第一壳体110设置有具有第一卡定部114a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杆114。上述杆114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且上述配合侧的端部固定于上述第一壳体11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外壁,从而杆114被悬臂支承于上述第一壳体110,由此,上述杆114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该自由端能够在上述厚度方向弹性变形。并且,上述杆114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部成为操作部,在上述杆114的上述配合方向的中途部形成有向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凸出的凸部,该凸部构成第一卡定部114a。也可以反过来将上述杆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部固定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外壁,从而将杆114悬臂支承于上述第一壳体,由此使上述杆的上述配合侧的端部作为自由端。如图2、图6至图10所示,在上述第二壳体210设置有第二卡定部213,在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插入到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中时,所述第二卡定部213与上述杆114的上述第一卡定部114a卡合。在上述第二壳体21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壁的内表面形成有向上述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该凹部构成上述第二卡定部213。并且,通过上述第一卡定部114a嵌入于上述第二卡定部213而实现卡合。上述第二卡定部为凹部即可,但在这里将上述第二卡定部213设置成贯穿上述第二壳体21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壁。若这样,则在上述第一卡定部114a嵌入于上述第二卡定部213时从外部容易确认,因此是优选的。并且,构成为: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当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与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同时地、或者在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后进一步向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插入比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短的长度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这里,如图11所示,作为上述第二卡定部213的凹部的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作为上述第一卡定部114a的凸部的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的长度长,由此而构成为:允许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相对移动卡定连续长度FL,并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卡定。并且,构成为:上述一个电连接器在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后进一步地向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插入比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短的长度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在该情况下,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被设定在包括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时而跨其前后的范围。若取而代之地将上述第一卡定部和上述第二卡定部的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的长度形成得相同,则能够构成为: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与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同时,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在该情况下,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为零。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凸部构成上述第一卡定部114a,利用凹部构成上述第二卡定部213,但也可以反过来利用凹部构成上述第一卡定部,利用凸部构成上述第二卡定部213。此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二壳体设置具有上述第一卡定部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上述杆,并且在上述第一壳体设置在将一个电连接器插入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时与上述杆的上述第一卡定部卡合的第二卡定部。这样的变形例适合于例如上述第一壳体为所谓的凹形并且上述第二壳体为所谓的凸形时等。并且,也可以在上述两电连接器分摊设置杆和第二卡定部,所述杆具有向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凸出的第一卡定部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卡定部向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凸出且在将一个电连接器插入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时上述杆的上述第一卡定部越过该第二卡定部而进行卡合。并且,除此以外,作为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上述卡定单元,还有例如如下这样的结构。即,提供一对电连接器,在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壳体设置绕转动轴转动的转动部件,所述转动轴沿垂直于与第二电连接器的上述配合方向的上述宽度方向延伸,在该转动部件的绕上述转动轴形成为圆弧状的外周面上设置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小齿轮,并且在上述转动部件的侧壁上设置凸轮槽,在上述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二壳体设置凸轮随动件,该凸轮随动件为在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向上述第一电连接器的上述插入过程中滑动自如地与上述凸轮槽卡合的凸起,具有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齿条的操作部件能够在上述配合方向自如滑动地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在该一对电连接器中,当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在使上述齿条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状态下使上述操作部件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转动部件转动时,通过上述凸轮随动件与上述凸轮槽的卡合,而对上述第一壳体和上述第二壳体施予配合力。利用具备上述转动部件和上述凸轮随动件的卡定单元,也能够实现允许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相对移动卡定连续长度并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卡定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在上述拔出过程中,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直至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被解除后上述一个电连接器进一步地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拔出预定长度为止。
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的情况下,在上述插入过程中,由于在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以前,阻止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接触,因此,在检测出上述第一触头120与上述第二触头220不导通时,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未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因此上述第一触头120与上述第二触头220不处于能够机械地且电气地稳定接触的状态,能够检测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未完全配合。另一方面,当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插入长度L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时,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因此,在检测到上述第一触头120与上述第二触头220导通时,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超过了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因此上述第一触头120与上述第二触头220机械地且电气地稳定接触,检测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完全配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只是略微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与上述以往的电连接器相比导致两电连接器的上述尺寸增大的可能性小、变得紧凑。此外,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引导凸片122b与上述以往的杆无关联地进行动作。因此,即使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不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时也能够设置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120,此外,即使是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时也能够与上述杆无关联地设置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120。因此,无论是否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成为检测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都高。并且,由于无需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从而抑制成本上升。
并且,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是例如平板等板状部件即可,不会对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的相对于上述配合方向等的安装角度等要求特别的精度管理,此外,也可以弯曲地形成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但也无勉强。因此,能够改善制造效率。并且,由于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是例如平板等板状部件即可,因此能够利用例如树脂、金属等材料按照一般的制法进行成形,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提高。并且,即使利用例如树脂等进行了成形,例如为了良好地脱模而不得已地在壳体设置制造工具用的孔、或采用特殊的成形方法的可能性也小,导致成本高的可能性小。因此,能够提供这样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具备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并且能够使两电连接器紧凑,而且能够提高成为检测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实现制造效率的改善以及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等。
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例如包括如下的实施方式:在将一个电连接器插入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而使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后,使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为不会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拔出的所谓的固定型。这也能够应用于例如上述第一至第三变形例。在那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122ba分别倾斜地形成为随着沿上述厚度方向离开上述通过空间121a而朝向上述配合侧,在上述拔出过程中,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231c坐到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122ba上,上述第二板230一边在上述厚度方向弹性变形一边移动,从而以上述第一板122不在上述宽度方向移位的方式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直至上述接触部222的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短的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为止。若这样,则当在上述插入过程中检测到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完全地配合后进入到上述拔出过程时,在上述接触部222的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短的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的位置以前,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因此,即使例如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的两电连接器稍微向上述反配合方向移动,即使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断开、或者两电连接器反复地向上述反配合方向、上述配合方向移动,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反复地接触、非接触的可能性也会变小。因此,只要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则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就能够得到稳定的接触。
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上述第一板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在那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两块上述第一板122设置成:它们的两个上述接点122a在上述宽度方向对置地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z+z’”被设置成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x+x’”与上述两个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y’”的和“(x+x’)+(y+y’)”,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形成为山形,使得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随着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而构成为: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若这样,则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而在两侧分别发挥利用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而发挥的作用。这样,由于作用于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的力在上述宽度方向平衡,因此即使在例如意外受到振动时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也会稳定地动作。
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上述第一板的上述引导凸片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此外,上述第二板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在那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在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借助于上述多个引导凸片122b和上述多个第二板230而构成为: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若这样,则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而在两侧分别发挥利用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发挥的作用。这样,由于作用于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的力在上述厚度方向平衡,因此即使在例如意外受到振动时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等也可稳定地动作。
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包括不具备上述卡定单元的实施方式。在那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设置有这样的卡定单元,所述卡定单元允许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沿着上述配合方向而相对移动卡定连续长度FL并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卡定,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当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与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同时地、或者在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后进一步向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插入比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短的长度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这样的话,若未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则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不会开始接触,因此在检测出上述第一触头120与上述第二触头220导通时,能够确认进行了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此外,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后,由于在上述配合侧在剩下的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的范围的一部分有时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摩擦而得到所谓的擦拭效果,因此有时将上述接触部222或上述接点122a的表面的氧化皮膜削去而改善接触不良。
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对上述拔出过程中的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解除的位置与维持上述接触部和上述接点的接触的临界位置之间的关系不做限定。在那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拔出过程中,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直至上述一个电连接器在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被解除后进一步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拔出预定长度为止。若这样,则当在检测到上述接触部2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完全配合后进入到上述拔出过程时,即使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被解除,也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直至上述接触部222的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短的上述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的位置为止。因此,即使例如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的两电连接器在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的范围内相对移动并稍微向上述反配合方向移动、即使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断开、或者两电连接器反复地向上述反配合方向、上述配合方向移动,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反复地接触、非接触的可能性也会变小。因此,只要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则即使两电连接器在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的范围内相对移动,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也能够得到稳定的接触。
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既包括上述两块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非对称的形状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上述第一板和上述两块第二板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非对称的形状的实施方式。在那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对称的形状,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两块第二板230设置成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b对称的形状。若这样,则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使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使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此外,借助于上述多个引导凸片122b和上述多个第二板230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使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使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
1)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第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
在以与配对方电连接器配合的一侧作为配合侧、以在使上述配合侧彼此对置时朝向配对方电连接器的方向作为配合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时,
所述电连接器具备:第一电连接器,其具有第一壳体和设置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触头;以及第二电连接器,其具有与上述第一壳体配合的第二壳体和设置于该第二壳体的第二触头,该第二触头在上述配合侧的端部具有与上述第一触头接触的接触部,
上述第一触头具备:第一触头主体,其在上述配合侧设定有通过空间,在一个电连接器向另一个电连接器的插入过程中,所述通过空间供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接触部在上述第一触头中通过;以及第一板,其由面向上述宽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从上述第一触头主体向上述配合方向以与上述通过空间对应的长度延伸,在上述第一板的上述配合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接点,该接点朝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心线的一侧即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凸出,并且在上述第一板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引导凸片,上述第一板设置成,其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作为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相反侧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移位,直至上述接点从上述通过空间离开,
上述第二电连接器还具备第二板,所述第二板由面向上述厚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从上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在上述厚度方向错开的部位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在上述第二板的上述配合侧的端部设置有宽幅部,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宽幅部斜着形成为:从基准线至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大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与上述接点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之和,并且,上述宽幅部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随着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作为上述配合侧的相反侧的反配合侧,其中,所述基准线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一致,
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接触前至上述接触部的朝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达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为止,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上述引导凸片,使上述第一板向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弹性变形,使上述接点从上述通过空间离开,阻止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接触,当上述接触部的朝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时,上述宽幅部向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通过该引导凸片,从而上述第一板利用其复原力而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移位,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
在上述插入过程中,由于在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以前,阻止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接触,因此,在检测出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不导通时,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未达到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因此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不处于能够机械地且电气地稳定接触的状态,能够检测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未完全配合。另一方面,当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插入长度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时,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因此,在检测到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导通时,由于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超过了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因此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机械地且电气地稳定接触,检测出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已完全配合。
在该情况下,由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仅略微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与上述以往的电连接器相比,导致两电连接器的上述尺寸增大的可能性小、变得紧凑。此外,上述第一板和上述引导凸片与上述以往的杆无关联地进行动作。因此,即使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不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时也能够设置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此外,即使是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时也能够与上述杆无关联地设置成为检测对象的第一触头。因此,无论是否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上述以往的杆,成为检测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都很高。并且,由于无需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从而抑制成本上升。
并且,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是例如平板等板状部件即可,不会对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相对于上述配合方向等的安装角度等要求特别的精度管理,此外,也可以弯曲地形成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但也无需勉强。因此,能够改善制造效率。并且,由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是例如平板等板状部件即可,因此能够利用例如树脂、金属等材料按照一般的制法进行成形,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提高。并且,即使利用例如树脂等进行了成形,例如为了良好地脱模而不得已地在壳体设置制造工具用的孔、或采用特殊的成形方法的可能性也小,导致成本高的可能性小。
上述第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能够提供如下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中的具备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的部件通过面向与上述配合方向正交的上述宽度方向或上述厚度方向的第一板或第二板等构成,通过在其周缘部的接触来发挥上述功能,因此,具备对两电连接器的配合是否完全进行检测的功能,并且能够使两电连接器紧凑,并且能够提高成为检测对象的触头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的自由度,无需导通检测专用的电路,并且,能够实现制造效率的改善以及上述部件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等。
2)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第二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进一步地,
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分别倾斜地形成为:随着沿上述厚度方向离开上述通过空间而朝向上述配合侧,
在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拔出的拔出过程中,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坐到上述引导凸片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上,上述第二板一边在上述厚度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一边移动,从而以使上述第一板不在上述宽度方向移位的方式维持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接触,直至上述接触部的朝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短的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为止。
若这样,则当在上述插入过程中检测到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完全配合后进入到上述拔出过程时,在上述接触部的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短的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的位置以前,维持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的接触。因此,即使例如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的两电连接器稍微向上述配合方向的相反方向即上述反配合方向移动,即使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的接触断开、或者两电连接器反复地向上述反配合方向、上述配合方向移动,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反复地接触、非接触的可能性也会变小。
上述第二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除了能够获得利用上述第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而能够得到的效果以外,并且,只要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则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就能够得到稳定的接触。
3)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第三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进一步地,
两块上述第一板以它们的两个上述接点在上述宽度方向对置的方式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
上述第二板的上述宽幅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被设置成大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与上述两个接点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之和,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形成为山形,使得上述配合侧的端缘随着从上述基准线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
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若这样,则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而在两侧分别发挥利用上述第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的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发挥的作用。这样,由于作用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的力在上述宽度方向平衡,因此即使在例如意外受到振动时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也会稳定地动作。
上述第三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除了能够获得利用上述第一方式或上述第二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而能够得到的效果以外,并且,由于作用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的力在上述宽度方向平衡,因此即使在例如意外受到振动时也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的稳定动作。
4)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第四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方式至上述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进一步地,
在上述第一板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
在上述第二触头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
借助于上述多个引导凸片和上述多个第二板,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若这样,则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而在两侧分别发挥利用上述第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的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发挥的作用。这样,由于作用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的力在上述厚度方向平衡,因此即使在例如意外受到振动时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也会稳定地动作。
上述第四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除了能够获得利用上述第一方式至上述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而能够得到的效果以外,并且,由于作用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的力在上述厚度方向平衡,因此即使在例如意外受到振动时也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等的稳定动作。
5)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第五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方式至上述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进一步地,
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设置有卡定单元,所述卡定单元允许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沿着上述配合方向相对移动卡定连续长度,并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卡定,
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当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与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同时地、或者在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后进一步向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插入比上述卡定连续长度短的长度后,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
若这样,则由于若未进行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则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不会开始接触,因此在检测出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导通时,能够确认进行了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此外,在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开始接触后,由于在上述配合侧在上述卡定连续长度的范围的一部分有时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摩擦而得到所谓的擦拭效果,因此有时将上述接触部或上述接点的表面的氧化皮膜削去而改善接触不良。
上述第五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除了能够获得利用上述第一方式至上述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而能够得到的效果以外,并且,通过检测出上述第一触头与上述第二触头导通,能够确认进行了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并且,有时利用所谓的擦拭效果而能够改善接触不良。
6)在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第六方式的电连接器构成为:在上述第五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中,进一步地,
在上述拔出过程中,维持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的接触,直至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被解除后上述一个电连接器进一步地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中拔出预定长度为止。
若这样,则当在检测到上述接触部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上述第一电连接器与上述第二电连接器完全配合后进入到上述拔出过程时,即使上述卡定单元的卡定被解除,也维持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的接触,直至上述接触部的向上述通过空间的插入长度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短的上述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的位置为止。因此,即使例如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的两电连接器在上述卡定连续长度的范围内相对移动并稍微向上述反配合方向移动,即使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的接触断开、或者两电连接器反复地向上述反配合方向、上述配合方向移动,对此反应过敏而使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反复地接触、非接触的可能性也会变小。
上述第六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除了能够获得利用上述第五方式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而能够得到的效果以外,并且,只要一旦经上述插入过程而完全配合,则即使两电连接器在上述卡定连续长度的范围内相对移动,上述接触部与上述接点也能够得到稳定的接触。
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包括将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特征组合起来的实施方式。并且,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只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的几个示例。因此,本发明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不会受这些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记载限定解释。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以与配对方电连接器配合的一侧作为配合侧、以在使上述配合侧彼此对置时朝向配对方电连接器的方向作为配合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与上述配合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时,
所述电连接器具备:第一电连接器(100),其具有第一壳体(110)和设置于该第一壳体(110)的第一触头(120);以及第二电连接器(200),其具有与上述第一壳体(110)配合的第二壳体(210)和设置于该第二壳体(210)的第二触头(220),该第二触头(220)在上述配合侧的端部具有与上述第一触头(120)接触的接触部(222),
上述第一触头(120)具备:第一触头主体(121),其在上述配合侧设定有通过空间(121a),在一个电连接器向另一个电连接器的插入过程中,所述通过空间(121a)供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接触部(222)在上述第一触头(120)中通过;以及第一板(122),其由面向上述宽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从上述第一触头主体(121)向上述配合方向以与上述通过空间(121a)对应的长度延伸,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配合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接点(122a),该接点(122a)朝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心线的一侧即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凸出,并且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引导凸片(122b),上述第一板(122)设置成,其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作为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相反侧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移位,直至上述接点(122a)从上述通过空间(121a)离开,
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还具备第二板(230),所述第二板(230)由面向上述厚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形成,并从上述第二壳体(210)的相对于上述第二触头(220)在上述厚度方向错开的部位向上述配合方向延伸,在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配合侧的端部设置有宽幅部(231),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宽幅部(231)斜着形成为:从基准线(231a)至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z)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到上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止的长度(x)与上述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之和(x+y),并且,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随着朝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而朝向作为上述配合侧的相反侧的反配合侧,其中,所述基准线(231a)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一致,
在上述插入过程中,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接触前至上述接触部(222)的朝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达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为止,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推开上述引导凸片(122b),使上述第一板(122)向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弹性变形,使上述接点(122a)从上述通过空间(121a)离开,阻止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接触,当上述接触部(222)的朝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超过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时,上述宽幅部(231)向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通过该引导凸片(122b),从而上述第一板(122)利用其复原力而向上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移位,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122ba)分别倾斜地形成为:随着沿上述厚度方向离开上述通过空间(121a)而朝向上述配合侧,
在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拔出的拔出过程中,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231c)坐到上述引导凸片(122b)的上述反配合侧的端缘(122ba)上,上述第二板(230)一边在上述厚度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一边移动,从而以使上述第一板(122)不在上述宽度方向移位的方式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接触,直至上述接触部(222)的朝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插入长度(L)回到比上述面向插入过程的设定值(L1)短的面向拔出过程的设定值(L2)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两块上述第一板(122)以它们的两个上述接点(122a)在上述宽度方向对置的方式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
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z)被设置成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x)与上述两个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之和(x+y),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形成为山形,使得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随着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
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拔出的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两块上述第一板(122)以它们的两个上述接点(122a)在上述宽度方向对置的方式相对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1aa)设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
上述第二板(230)的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z)被设置成大于上述通过空间(121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x)与上述两个接点(122a)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凸出量(y)之和(x+y),在上述厚度方向观察,上述宽幅部(231)的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形成为山形,使得上述配合侧的端缘(231b)随着从上述基准线(231a)朝向外侧而朝向上述反配合侧,
借助于上述两块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230),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
在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
借助于多个上述引导凸片(122b)和多个上述第二板(230),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拔出的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
在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
借助于多个上述引导凸片(122b)和多个上述第二板(230),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
在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
借助于多个上述引导凸片(122b)和多个上述第二板(230),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上述第一板(122)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也设置有上述引导凸片(122b),
在上述第二触头(220)的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上述第二板(230),
借助于多个上述引导凸片(122b)和多个上述第二板(230),上述插入过程中的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的时刻是同步的,并且在进行上述拔出过程时上述接触结束的时刻是同步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设置有卡定单元(114a、213),上述卡定单元(114a、213)允许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沿着上述配合方向而相对移动卡定连续长度(FL),并且将上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和上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卡定,
在上述插入过程中,当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与进行上述卡定单元(114a、213)的卡定同时地、或者在进行上述卡定单元(114a、213)的卡定后进一步向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插入比上述卡定连续长度(FL)短的长度后,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开始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其构成为:
在上述一个电连接器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拔出的拔出过程中,维持上述接触部(222)与上述接点(122a)的接触,直至上述卡定单元(114a、213)的卡定被解除后上述一个电连接器进一步从上述另一个电连接器拔出预定长度为止。
CN201310208016.7A 2012-05-31 2013-05-30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Active CN103457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5451A JP5912881B2 (ja) 2012-05-31 2012-05-31 結合検知手段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125451 2012-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7106A CN103457106A (zh) 2013-12-18
CN103457106B true CN103457106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73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08016.7A Active CN103457106B (zh) 2012-05-31 2013-05-30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2881B2 (zh)
CN (1) CN1034571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4903B (zh) * 2014-07-15 2016-05-25 深圳市兴森快捷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连接器与测试单板的连接体、工装及测试方法
JP6380036B2 (ja) * 2014-11-19 2018-08-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6229763A (zh) * 2016-08-31 2016-12-1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JP6684448B2 (ja) * 2016-12-06 2020-04-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KR102003752B1 (ko) * 2018-04-04 2019-07-26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7215854B2 (ja) * 2018-08-28 2023-01-3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51128A1 (en) * 1992-01-10 1993-07-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lug-in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6140167A (ja) * 2006-01-16 2006-06-01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6216272A (ja) * 2005-02-01 2006-08-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299491A (zh) * 2007-03-09 2008-11-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2332649A (zh) * 2010-06-10 2012-01-2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5189U (ja) * 1982-08-09 1984-02-16 日本バ−ンデイ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H0955263A (ja) * 1995-08-10 1997-02-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嵌合検知機能付き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51128A1 (en) * 1992-01-10 1993-07-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lug-in connector assembly
JPH05190233A (ja) * 1992-01-10 1993-07-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6216272A (ja) * 2005-02-01 2006-08-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6140167A (ja) * 2006-01-16 2006-06-01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01299491A (zh) * 2007-03-09 2008-11-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2332649A (zh) * 2010-06-10 2012-01-2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2881B2 (ja) 2016-04-27
CN103457106A (zh) 2013-12-18
JP2013251153A (ja)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7106B (zh)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电连接器
CN100524970C (zh) Usb连接器
CN103904489B (zh) 连接器
WO2011163256A1 (en) External contact plug connector
JP4628183B2 (ja) トレイ式カードソケット
CN109004410A (zh) 可动连接器
CN103985991B (zh) 同轴连接器
CN102332649B (zh)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连接器
CN110521068B (zh) 连接器
CN110582898B (zh) 连接器
CN103918131B (zh) 连接器与扁平电路体的连接结构
CN206758680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
CN105576436A (zh) 内置磁铁的移动式存储装置
CN104577416B (zh) 电连接器
JP5090482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02084700U (zh) 卡连接器
CN201072819Y (zh) 记忆卡连接器
CN201072818Y (zh) 记忆卡连接器
CN103986036B (zh) 卡连接器
CN201072842Y (zh) 记忆卡连接器
TWM477689U (zh) 卡用連接器
TW200840152A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201285918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194280Y (zh) 插座连接器
CN201498681U (zh) 电子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