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6587A -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6587A
CN103446587A CN2012105800790A CN201210580079A CN103446587A CN 103446587 A CN103446587 A CN 103446587A CN 2012105800790 A CN2012105800790 A CN 2012105800790A CN 201210580079 A CN201210580079 A CN 201210580079A CN 103446587 A CN103446587 A CN 103446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hibitor
mastocyte
tryptase inhibitors
influenza virus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0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明
孙仑泉
胡艳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58007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46587A/zh
Publication of CN103446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65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证明肥大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利用肥大细胞抑制剂可显著地提高现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疗效,从而提供了一种治疗流感的药物组合物。

Description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大细胞抑制剂在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和增强宿主抗病毒力的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含肥大细胞抑制剂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流感病毒H5N1的快速传播和高致病性给全世界范围内家禽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人类患高致病性流感H5N1死亡率超过50%,患病动物和人类出现发烧、食欲不振、脑炎、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并发症。患者过度的炎症反应造成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和出血是这种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在H5N1感染早期,炎性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报道,在H5N1感染小鼠中,肺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中性粒细胞可能是病毒复制和传播的工具。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使人体感染H5N1后损伤更加严重。最近研究发现,H5N1假病毒颗粒会影响NK细胞的活化。研究还证实H5N1感染小鼠和人体体内TNF-α、IL-6和CC趋化因子受体2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人们普遍推测“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出现病理变化并最终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和CC趋化因子受体2、TNF-α受体1、TNF-α受体2、MIP-1α和IL-1R)反应并不能保护动物免受致死性流感病毒H5N1的感染。因此,H5N1感染引起的炎性损伤机制仍存争议。很可能是人们忽略了其他一些致炎因素,诸如肥大细胞及其介质。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中,通过分泌大量炎性分子包括强效蛋白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来,肥大细胞在肿瘤、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已经证实肥大细胞在一些病毒如HIV-1、登革热病毒、巨细胞病毒、牛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仍不明了。因此,探讨肥大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肥大细胞的功能进行抑制后对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潜在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
当前,防治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使用灭活流感病毒疫苗来降低流感的发病率。但由于所制备疫苗具有病毒株特异性,每年的疫苗均需使用当年可能流行的病毒株进行制备。另外,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反应为IgG型,一般只能保持6个月左右(Castle,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31:578-585,2000)。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另一种手段是使用抗病毒制剂。这些制剂包括:金刚烷胺(Amamtadine)、金刚乙胺(Rimatadine)、瑞乐沙(Relenza)和达菲(Tamiflu)。临床结果证明,尽管使用这些制剂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很容易诱导产生病毒抗性株和具有很强的副作用,特别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大(Wenzel,Journal of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83:1057-1059,2000)。
由此可见,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寻找一种疗效高、副作用小或无副作用、不易诱导产生变异病毒株的新型抗流感病毒制剂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有效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及其症状的方法和药物组合。
本发明通过研究肥大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初期发挥的作用和引起的病理损伤中,发现肥大细胞主动参与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通过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IFN-γ,直接引起细胞凋亡或产生细胞因子及其介质,加重感染组织的病理损伤。利用肥大细胞抑制剂,从而提供了一种药物治疗流感的方法和组合物
本发明发现应用肥大细胞抑制剂抑制肥大细胞功能,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感染。肥大细胞抑制剂通过影响肺上皮细胞的凋亡过程减轻或消除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从而可显著地提高现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疗效。
本发明所述的肥大细胞抑制剂包括,但不限于: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类胰蛋白酶抑制剂、抗组胺类抑制剂。
本发明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包括两类,即以色甘酸二钠为代表的酸性脱颗粒抑制剂和以酮替芬为代表的碱性脱颗粒抑制剂。
本发明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依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针对酶活性中心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拮抗肝素作用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其中,针对酶活性中心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例如:N-(1-羟基-2-萘酰)-L-精氨酰基-L-脯氨酰胺、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ecretoryleukocyte protease inhibitor,SLPI)、β-类胰蛋白酶的有效抑制剂TdPI(tick-derived proteaseinhibitor)和一些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拮抗肝素作用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例如乳铁蛋白等。
本发明的抗组胺抑制剂主要针对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组胺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组胺必须首先与细胞上的组胺受体或酶原物质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组胺受体有H1和H2两类。一般说的抗组胺药是指H1受体拮抗剂,可拮抗组胺对毛细血管、平滑肌、呼吸道分泌腺、唾腺、泪腺的作用。H2受体拮抗剂主要抑制胃液分泌。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包括但不限于:马来酸氯苯那敏、羟嗪、桂利嗪、非那根、赛庚啶、阿司咪唑、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阿化斯丁、苯海拉明、曲吡那敏、酮替芬、特非那定、美喹他嗪、盐酸左卡巴斯汀。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包括但不限于: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米替丁)等。
本发明应用肥大细胞抑制剂与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组合成药物组合物,可完全保护流感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这是由于不同药物可以作用于病毒复制过程的不同阶段或病毒致病的不同方面。在实施例中,通过联合使用脱颗粒抑制剂酮替芬(10mg/kg)和抗病毒药物达菲(10mg/kg),可以100%保护感染流感小鼠。
本发明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但不限于:金刚烷胺(Amamtadine)、金刚乙胺(Rimatadine)、瑞乐沙(Relenza)和达菲(Tamiflu)等。
本发明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组合物可以利用小鼠感染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指标包括:动物存活率、组织病理改变、血清LDH水平检测、肺上皮细胞凋亡、肥大细胞激活状态,包括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类胰蛋白酶水平、相关细胞因子释放(IL-6、TNF-α、IFN-γ、IL-1-β和IL-12等)。
本发明首次证明肥大细胞在H5N1流感病毒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利用肥大细胞抑制剂可显著地提高现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疗效,从而提供了一种药物治疗流感的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H5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理学特征示意图。其中,A显示感染5天后肺组织的组织病理(HE或NP单克隆抗体染色):a所示为HE染色的正常肺组织;b所示为流感病毒感染5天后HE染色的肺组织,空箭头指示肺间质水肿和小血管周边的炎症细胞侵润,黑箭头指示在支气管管腔中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c所示为无NP阳性的正常肺组织;d所示为流感病毒感染5天后NP单克隆抗体染色的肺组织,箭头指示NP阳性细胞。B和C分别是感染小鼠在第1、3、5天处死,实时定量PCR测定肺组织中的病毒RNA水平(B)和噬斑形成实验测定病毒滴度(C)。
图2显示了H5N1流感病毒感染鼠中肥大细胞的分布。鼻粘膜(nasal mucosa)、气管(trachea)、肺门淋巴结(hilar lymph node)、肺(lung)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以甲苯胺兰染色识别,箭头表明肥大细胞。整个组织切面的肥大细胞数表示在右方的柱状图(n=5)。
图3显示了H5N1流感病毒感染鼠中类胰蛋白酶和TNF-α在鼻粘膜、气管、肺门淋巴结、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图4显示了H5N1流感病毒感染鼠后1、3、5天组胺在鼻粘膜和肺组织中的水平(*P<0.05)。
图5显示了小鼠传代肥大细胞系P815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情况。
图6显示了大鼠腹腔原代肥大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情况。
图7显示了人肺脏原代肥大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情况。
图8是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传代肥大细胞系P815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情况,其中从左到右三个图SNA-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和MAA-FITC的浓度分别为5μg/ml、10μg/ml和20μg/ml,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代表未染色细胞、MAA-FITC和SNA-FITC。
图9是用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在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上进行攻毒试验,攻毒后取细胞上清液测定的病毒血凝效价结果。
图10是用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在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上进行攻毒试验,攻毒后进行反转录和荧光定量PCR的结果。
图11是用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在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上进行攻毒试验,攻毒后取细胞上清液进行噬斑分析的结果。
图12是用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在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上进行攻毒试验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其中A:H1N1,B:H5N1,C:H7N2。
图13是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诱导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细胞凋亡的FACS检测结果。
图14是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诱导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细胞凋亡的透镜观测结果,其中A、B、C和D分别对应细胞对照、H5N1、H7N2和H1N1。
图15显示了受酮替芬处理和未处理的小鼠肺组织病理和细胞凋亡情况。A:感染5天后接受酮替芬(右)和未接受酮替芬(左)小鼠肺组织病理。B:感染1、3、5天后肺组织细胞凋亡(TUNEL染色)。
图16A至图16E显示体外H5N1流感病毒激活肥大细胞的情况。其中,图16A:使用Mast Cell Degranulation Assay Kit检测肥大细胞P815的脱颗粒水平;图16B: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P815细胞上清处理的LA795和A549细胞凋亡水平;图16C:H5N1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P815细胞IL-6、TNF-α、IL-1-β、IL-12表达水平;图16D:H5N1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P815细胞IFN-γ表达水平;图16E:经IFN-γ抗体处理的P815肥大细胞上清与LA795细胞作用,引起的细胞凋亡降低。
图17显示酮替芬单独或与抗病毒药物达菲合用对H5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A:不同剂量酮替芬处理的存活实验;B:酮替芬与抗病毒药物达菲合用的存活实验;C:小鼠体重变化记录。
图18是H5N1亚型A型流感病毒对小鼠攻毒后3天和8天,取小鼠肺组织提取RNA并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图19是H5N1亚型A型流感病毒对小鼠攻毒后3天和8天,取小鼠肺组织,进行噬斑形成实验测定病毒滴度的结果。
图20是H5N1亚型A型流感病毒对小鼠攻毒后3天和8天,采用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PBS、酮替芬组、达菲组、酮替芬+达菲组肺组织中IFN-γ水平的结果。
图21是H5N1亚型A型流感病毒对小鼠攻毒后3天和8天分别检测PBS、酮替芬组、达菲组、酮替芬+达菲组肺泡灌洗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结果。
图22是H5N1亚型A型流感病毒对小鼠攻毒后8天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a:PBS组,b:酮替芬组,c:达菲组,d:酮替芬+达菲组。空箭头指示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黑箭头指示支气管内粘膜损伤及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黑三角指示淤血、出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肥大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使用H5N1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肥大细胞作用。这些小鼠在感染流感病毒5天后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精神萎靡、被毛零乱、食欲不振、体态消瘦、呼吸困难。感染小鼠肺部严重水肿,呈弥漫性出血(图1Ad)。H5N1感染小鼠肺部出现间质性水肿、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剥离、肺泡壁增厚与肺泡腔中上皮细胞、红细胞及炎性细胞引起的混合水肿(图1Ab)。能够在肺部脱落的肺泡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检测到H5N1病毒抗原(NP)的广泛存在(图1Ad)。通过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发现感染后H5N1病毒复制增强(图1B)。
在感染模型中,感染后1、3、5天鼻粘膜、气管、肺门淋巴窦和肺部肥大细胞数量显著提高(p<0.05)(图2)。在感染小鼠鼻粘膜、气管中发现脱颗粒现象。之后,我们检测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的介质水平。如图3所示,相比对照组,在感染后1、3、5天,胰蛋白酶、TNF-α在感染小鼠的鼻粘膜、气管、肺门淋巴窦和肺部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如图4所示,感染后1、3、5天,感染小鼠鼻粘膜中组胺的水平显著升高,与鼻粘膜中肥大细胞的数目升高趋势一致。感染小鼠肺部组胺水平在感染后1天达到峰值,在感染后第2天下降,在感染后第5天降到基本水平(图4)。
以上结果表明,在流感病毒感染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其释放的介质均显著升高,证明了肥大细胞在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例2:肥大细胞表面表达流感病毒受体(唾液酸受体SNA&MAA)
流感病毒HA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特异性结合是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的第一步。本实验通过唾液酸受体免疫荧光染色证明肥大细胞(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大鼠腹腔原代肥大细胞、人肺脏原代肥大细胞)表面存在MAA和SNA受体(图5至图7),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肥大细胞表面MAA和SNA受体荧光强度发现,SNA受体的表达高于MAA受体(图8)。
实施例3:流感病毒在肥大细胞内的活跃复制
选择H5N1、H7N2、H1N1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在小鼠传代肥大细胞P815上进行攻毒试验。攻毒后分别进行细胞上清中病毒血凝效价的检测和噬斑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攻毒后的P815细胞中病毒RNA的复制情况。
首先,在6孔板中接种P815细胞,待细胞密度约达70%时分别接种2000PFU H1N1(A/WSN/33,简称WSN)、H5N1(A/chicken/Henan/1/2004,简称H5)、H7N2(简称H7)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攻毒后12h、24h和48h取细胞上清液测定病毒血凝效价,初步确定P815对三种亚型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实验结果见图9。进一步的,P815细胞常规攻毒,分别于攻毒后不同时间点收取样品,细胞加TRIZOL提取RNA,反转录后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病毒含量,结果如图10所示;同时,细胞上清液进行噬斑分析,实时监测肥大细胞内A型流感病毒的复制情况,结果如图11所示。上述实验结果显示,这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均可以在肥大细胞P815中进行复制。
同时,我们采用透射电镜的方法,直接在感染的P815细胞中观察到了病毒粒子(图12),电镜结果显示:攻毒后,P815细胞释放大量H1N1和H5N1亚型IAV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直径约80~90纳米),释放少量H7亚型IAV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直径约110~120纳米)。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A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肥大细胞。
实施例4:A型流感病毒激活肥大细胞后胞内TLR3和RIG-1的表达
将P815细胞分别用polyI:C,polyI:C+Lip2000(转染试剂),H1N1、H5N1、H7N2处理,未经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处理后30min、1h、2h、4h、6h、8h、12h和24h收取样品,细胞加Trizol提取RNA,荧光定量PCR分析TLR3和RIG-1的表达情况。具体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攻毒后P815细胞中TLR3表达的动态观察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071
表2:攻毒后P815细胞中RIG-1表达的动态观察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072
结果发现攻毒后4h,H1N1、H5N1、H7N2三种亚型A型流感病毒组P815细胞中TLR3的表达量均有显著上升,以H7N2组的最为显著;攻毒后4h,H1N1、H5N1、H7N2三种亚型A型流感病毒组P815细胞中RIG-1的表达量均有显著上升,以H7N2和H5N1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1N1组。
实施例5:A型流感病毒激活肥大细胞后炎性因子的表达
分别用H1N1、H5N1、H7N2(分别简称H1、H5、H7)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刺激P815细胞,未攻毒细胞作对照,攻毒后12h取细胞上清液,用Cytokine Array试剂盒(R&DSystems)检测A型流感病毒激活肥大细胞后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A型流感病毒激活肥大细胞后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081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082
结果表明IL-6、IL-13、M-CSF、CCL2/MCP-1、slCAM-1/CD54、MIP-1α/CCL3、IP-10、TNF-α等参与了A型流感病毒激活肥大细胞的过程。
实施例6:A型流感病毒激诱导肥大细胞P815细胞的凋亡
细胞凋亡是A型流感病毒致机体损伤的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H1、H5、H7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致肥大细胞凋亡的情况。P815细胞密度达60%左右时攻毒,WSN、H5、H7均做1000倍稀释,攻毒后24h收样,FACs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如图13所示,发现三种亚型A型流感病毒均可致肥大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我们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了凋亡的肥大细胞细胞核中的凋亡小体,如图14所示,进一步验证了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可诱导肥大细胞P815细胞凋亡这一现象。
实施例7:A型流感病毒感染P815细胞基因芯片分析
别用H1、H5、H7三种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刺激P815细胞,未攻毒细胞作对照,攻毒后12h收细胞提取RNA,委托北京博奥生物技术有线公司进行基因芯片分析,初步筛选出肥大细胞被A型流感病毒激活后通过何种PRRs识别病毒以及相应下游分子通路相关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小结初步结果见表4~表6。
表4:H1亚型A型流感病毒上调和下调的主要通路(pathway)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091
表5:H5亚型A型流感病毒上调和下调的主要通路(pathway)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092
表6:H7亚型A型流感病毒上调和下调的主要通路(pathway)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101
实施例8: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可以减少肺部病变及肺上皮细胞细胞凋亡。
为了进一步研究H5N1病毒感染是否能够激活肥大细胞,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肥大细胞抑制剂酮替芬(Ketotifen)。通过连续3天每天给小鼠进行酮替芬(1mg/kg体重)灌胃,同时在第一次灌胃4小时后对小鼠进行5LD50剂量的H5N1攻毒。可以看到酮替芬治疗组小鼠肺部病变明显减轻(图15A)。而未加酮替芬的对照组小鼠患有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炎、支气管肺炎,可见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和坏死,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充满脱落的肺泡细胞、红细胞、炎性细胞。相比之下,酮替芬组小鼠肺部仅有轻微病理损伤,如轻微的支气管炎,可见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和坏死,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肺部上皮细胞凋亡是流感病毒引起肺部病变的主要原因。实验进一步通过TUNEL染色检测肺部细胞凋亡情况,以验证酮替芬导致肺部病变减轻是否由于其对于肺部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如图15B所示,感染后3天到5天,感染H5N1小鼠肺组织切片中可见大量凋亡阳性细胞(图15B b和c)。相反,感染后3天到5天,酮替芬组小鼠肺组织切片中凋亡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图15B e和f),凋亡细胞在感染后第5天细胞明显减少(P<0.05)(图15B h)。结果表明,酮替芬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肺上皮细胞凋亡,减轻了感染H5N1小鼠的肺部损伤。
实施例9:肥大细胞介导流感病毒感染的生化机制
通过证实H5N1感染活化肥大细胞引起肺上皮细胞凋亡,引起小鼠肺部损伤,我们进行一系列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H5N1病毒激活的肥大细胞在细胞水平及生化水平上的变化。首先检测了感染H5N1的肥大细胞P815细胞系细胞裂解液和培养基上清液中胰蛋白酶活性和脱颗粒水平。结果发现感染后24小时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图16),表明体外实验流感病毒感染活化肥大细胞与体内实验的结果一致。
为了研究活化P815细胞释放的介质是否引起肺上皮细胞凋亡,实验使用感染的肥大细胞P815细胞上清液培养LA795细胞(鼠源肺细胞系)和A549细胞(人源肺细胞系)共培养,用FACS方法分析细胞凋亡率。P815细胞感染48小时后,收集其细胞上清液,进行超速离心。30000rpm3小时,除去病毒颗粒。通过RT-PCR方法检测,确定上清中不含有病毒RNA。当LA795和A549细胞通过上清液处理后,24、48小时后其凋亡率均显著上升(p<0.05)(图16B)。这些结果证明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的介质诱导LA795和A549细胞发生凋亡。
为了更深一步研究活化的肥大细胞所释放的介质组成成分如何,通过FACS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包括与凋亡相关的IL-6、TNF-α、IFN-γ、IL-1-β和IL-12,分析H5N1感染的P815细胞去细胞上清液成分。结果表明感染后24、48小时IFN-γ水平显著提高(p<0.05,图16-C),但是IL-6、TNF-α、IL-1-β和IL-12水平没有变化。结果表明,IFN-γ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活化的肥大细胞引起的肺上皮细胞凋亡和肺部病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施例10:抑制肥大细胞功能提高达菲的抗病毒效果。
通过证明酮替芬确实能够减轻感染H5N1小鼠肺部病变和细胞凋亡效果,实验进一步研究酮替芬能否保护小鼠免受H5N1的感染。通过持续8天一天两次的酮替芬灌胃给药(5,10,25mg/kg体重),同时在第一次灌胃4小时后对于小鼠进行5LD50剂量的H5N1攻毒。观察14天,记算小鼠存活率。如图17A所示,10mg/kg是抗禽流感病毒H5N1的最佳剂量(存活率为83.33%),而5mg/kg、25mg/kg剂量存活率相应为67.7%和60%。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10mg/kg剂量的酮替芬进行小鼠感染H5N1的联合治疗。用酮替芬(10mg/kg)和达菲(Oseltamivir)(10mg/kg)(达菲剂量筛选实验结果见表7,分别选择剂量为4,6,8,10和12mg/kg,每天两次,连续给药8天)进行联合给药,结果如图17B所示,给药期间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见图17C。结果表明,联合给药可以100%保护感染流感小鼠(图17B)。
表7:不同剂量达菲处理的小鼠存活率
Figure BDA00002662301300121
同时,在细胞水平上的检测结果如图18至图22所示。H5N1亚型A型流感病毒攻毒后3天和8天,分别取PBS、酮替芬组、达菲组、酮替芬+达菲组小鼠肺组织,提取RNA并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检测结果如图18所示;噬斑形成实验测定病毒滴度结果如图19所示;实时定量PCR检测肺组织IFN-γ水平结果如图20所示;检测肺积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如图21所示;治疗后组织病理改善状况如图22所示。以上这些结果说明,肥大细胞活化的抑制剂可以抑制IFN-γ为代表的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了病毒致细胞凋亡的程度,进而减轻了病毒对组织造成的病理损伤,最终对感染H5N1亚型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挥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这一结果提示,肥大细胞活化的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流感的新药物。

Claims (10)

1.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肥大细胞抑制剂是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抗组胺类抑制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是酸性脱颗粒抑制剂或碱性脱颗粒抑制剂;所述类胰蛋白酶抑制剂是针对酶活性中心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拮抗肝素作用的类胰蛋白酶抑制;所述抗组胺抑制剂是H1受体拮抗剂和/或H2受体拮抗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脱颗粒抑制剂是色甘酸二钠;所述碱性脱颗粒抑制剂是酮替芬;所述针对酶活性中心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选自下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N-(1-羟基-2-萘酰)-L-精氨酰基-L-脯氨酰胺、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和β-类胰蛋白酶抑制剂TdPI;所述拮抗肝素作用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乳铁蛋白;所述H1受体拮抗剂选自下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马来酸氯苯那敏、羟嗪、桂利嗪、非那根、赛庚啶、阿司咪唑、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阿化斯丁、苯海拉明、曲吡那敏、酮替芬、特非那定、美喹他嗪和盐酸左卡巴斯汀;所述H2受体拮抗剂是甲氰咪呱和/或雷尼替丁。
5.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包括肥大细胞抑制剂与抗流感病毒药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肥大细胞抑制剂是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抗组胺类抑制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剂是酸性脱颗粒抑制剂或碱性脱颗粒抑制剂;所述类胰蛋白酶抑制剂是针对酶活性中心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拮抗肝素作用的类胰蛋白酶抑制;所述抗组胺抑制剂是H1受体拮抗剂和/或H2受体拮抗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脱颗粒抑制剂是色甘酸二钠;所述碱性脱颗粒抑制剂是酮替芬;所述针对酶活性中心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选自下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N-(1-羟基-2-萘酰)-L-精氨酰基-L-脯氨酰胺、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和β-类胰蛋白酶抑制剂TdPI;所述拮抗肝素作用的类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乳铁蛋白;所述H1受体拮抗剂选自下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马来酸氯苯那敏、羟嗪、桂利嗪、非那根、赛庚啶、阿司咪唑、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阿化斯丁、苯海拉明、曲吡那敏、酮替芬、特非那定、美喹他嗪和盐酸左卡巴斯汀;所述H2受体拮抗剂是甲氰咪呱和/或雷尼替丁。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流感病毒药物选自下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瑞乐沙和达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酮替芬和达菲。
CN2012105800790A 2011-12-28 2012-12-27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Pending CN1034465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00790A CN103446587A (zh) 2011-12-28 2012-12-27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8157.7 2011-12-28
CN201110448157 2011-12-28
CN2012105800790A CN103446587A (zh) 2011-12-28 2012-12-27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6587A true CN103446587A (zh) 2013-12-18

Family

ID=49729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00790A Pending CN103446587A (zh) 2011-12-28 2012-12-27 肥大细胞抑制剂在制备抗流感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4658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3455A1 (en) * 2020-12-16 2022-06-23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orporated Diphenhydramine and lactoferri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16434B1 (en) * 1987-06-08 1992-08-19 Analgesic Associates Cough/cold mixtures comprising non-sedating antihistamine drugs
CN1130354A (zh) * 1993-09-07 1996-09-04 普罗克特和廿保尔公司 含有丙酸类非甾体消炎药氨基酸盐和减充血药、祛痰药、抗组胺药和镇咳药中至少一种的组合物
CN1278728A (zh) * 1997-09-19 2001-01-03 普罗克特和甘保尔公司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组合物和方法
US20100003278A1 (en) * 2008-07-03 2010-01-07 Boehringer Ingelheim Vetmedica, Inc. Immunological Compositions Effective for Lessening the Severity or Incidence of PRRSV Sign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16434B1 (en) * 1987-06-08 1992-08-19 Analgesic Associates Cough/cold mixtures comprising non-sedating antihistamine drugs
CN1130354A (zh) * 1993-09-07 1996-09-04 普罗克特和廿保尔公司 含有丙酸类非甾体消炎药氨基酸盐和减充血药、祛痰药、抗组胺药和镇咳药中至少一种的组合物
CN1278728A (zh) * 1997-09-19 2001-01-03 普罗克特和甘保尔公司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组合物和方法
US20100003278A1 (en) * 2008-07-03 2010-01-07 Boehringer Ingelheim Vetmedica, Inc. Immunological Compositions Effective for Lessening the Severity or Incidence of PRRSV Sign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3455A1 (en) * 2020-12-16 2022-06-23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orporated Diphenhydramine and lactoferri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enu et al. Coronaviruses pathogenesis, comorbidities and multi-organ damage–A review
McDonald Healing after COVID-19: are survivors at risk for pulmonary fibrosis?
Yu et al. Celastrol inhibits dengue virus replication via up-regulating type I interferon and downstream interferon-stimulated responses
Hu et al. Mast cell-induced lung injury in mice infected with H5N1 influenza virus
Wu et al.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H3N2 and H1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a human lung organ culture model
Kang et al.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OVID‐19 based on current evidence
Huang et al. Exogenous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13, and interferon-gamma provoke pulmonary abnormality with mild edema in enterovirus 71-infected mice
Lee et al. Antiviral activity of ginseng extract against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Choudhary et al. Insight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2) pandemic: a current review
Li et 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Current scenario and prospects
Yu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interleukin-34 inflammatory pathway in response to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Shi et al.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downregulates the TLR7 signalling pathway to control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
Fusade-Boyer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Sephin1 treat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eIF2α phosphorylation in response to viral infections
Wang et al. EV71-infected CD14+ cells modulate the immune activity of T lymphocytes in rhesus monkeys
Aziz et al. COVID-19 impacts, diagnosis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techniqu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Li et al. The epidemiology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COVID-19
Liu et al. Chemokine receptor antagonist block inflammation and therapy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in mouse model
Yang et al. A neonatal gnotobiotic pig model of human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immune responses
Ji et al. Neonatal murine model of coxsackievirus A2 infec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tiviral therapeutics and vaccination
Wongsa et al. Replication and cytokine profiles of different subgenotypes of enterovirus 71 isolated from Thai patient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Zhu et al. Infection of inbred BALB/c and C57BL/6 and outbred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mice with the emerging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
Razzuoli et al. The swine IFN system in viral infections: Major advances and translational prospects
Chen et al. A valid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elicited in rhesus macaques by an inactivated vaccine is capable of defending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Romero-Tapia et al. Adv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iratory viruses and asthma
Petricau et al. Surprising protective mechanisms against severe forms of COVID-19 infection among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 Patients-one center experie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