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4698A -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 Google Patents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4698A
CN103444698A CN2013103488328A CN201310348832A CN103444698A CN 103444698 A CN103444698 A CN 103444698A CN 2013103488328 A CN2013103488328 A CN 2013103488328A CN 201310348832 A CN201310348832 A CN 201310348832A CN 103444698 A CN103444698 A CN 103444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neybee
sunflower
trichogramma
moth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88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4698B (zh
Inventor
李敏
王立达
李青超
武琳琳
赵秀梅
罗宝军
曲忠诚
韩业辉
刘洋
杨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QIHAR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QIQIHAR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QIHAR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QIQIHAR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3488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44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44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4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4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46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及实施方案,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包括向日葵螟成虫种群动态分析试验、赤眼蜂种类及优良品系的筛选、优势松毛虫赤眼蜂优良品系的筛选和放蜂时期对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对比试验。由上述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所获得的实施方案包括赤眼蜂的品种选择和蜂卡的制作,放蜂次数、放蜂数量、放蜂时间、放蜂方法和放蜂环境要求。本发明的优点是其所设计的技术方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可观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

Description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由该实验方法得出的实施方案。
背景技术
向日葵籽不仅香气诱人,而且还富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食物和食用油原料。尽管历史上国内向日葵的种植十分广泛,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和重茬等原因,导致虫害发生形势不断加重,致使向日葵的种植面积逐年萎缩。以素有国内葵花之乡之称的黑龙江省甘南县为例,葵花种植面积已经由2003年的90万亩萎缩到2012年的12万余亩。
葵花虫害主要源于向日葵螟,其以幼虫危害向日葵花盘、花萼片和籽粒,花盘被害率一般在20%-50%,重者高达100%;籽粒被害率轻者在10%以下,重者可达80%以上;幼虫柱入花盘后,由外向花盘中心逐渐延伸,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盘,遇雨后造成花盘和籽粒发霉腐烂,严重影响到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抗御向日葵螟,农民们不得不长期借助于化学农药,这样作的后果显然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造成农业防虫害的能力日趋减弱,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面对来源于虫害施虐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应该是一种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解决方式,也应该是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中,天敌昆虫的选择、扩繁及其应用是虫害可持续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现有的天敌昆虫中,赤眼蜂是控制农林害虫危害最广泛、最有效的昆虫之一。按照已有经验分析,赤眼蜂在抵御向日葵螟方面应该会存在着较大的潜力,但是在现已公开的向日葵螟防治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向日葵螟优势蜂种、放蜂时期、放蜂量等关键问题完整系统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由该试验方法得出的实施方案。
本发明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向日葵螟成虫种群动态分析试验方法
对田间成虫种群数量动态采用性诱剂进行监测,诱芯为反口半钟形绿色橡胶塞。使用时先将盆口直径30厘米,深10厘米的普通白色塑料盆加水至80%左右。然后用细铁丝将诱芯穿引悬挂于水面中心上方,距水面1.5厘米处,制成诱捕器。水盆离地面1.5米。共布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距离约50米。诱捕器从2010年5月初成虫尚未开始羽化时便进行布置,到9月末诱不到成虫为止。试验期间,每日清晨记录各诱捕器内的雄蛾数量,加水至原位,每周换水,每月更换诱芯。
(2)赤眼蜂种类及优良品系的筛选方法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统一种植相同葵花品种的试验区。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每个蜂种分别取4块地,根据释放量的不同,每亩释放量取15000头、30000头,45000头,60000头。各蜂种释放时间相同,于始见花期时第一次放蜂,每隔5天放一次,一共三次。每块面积5亩,对照区与放蜂区相同田间管理,相距100米以上。待收获期,每个地块按四次重复调查平均防效及投入产出比。
(3)优势松毛虫赤眼蜂优良品系的筛选方法
在向日葵田向日葵螟卵中采集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品系,将田间采集的被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的向日葵螟卵块在25℃、RH80%-85%的光照培养箱中培育出蜂。将蜂种接种在柞蚕卵上,提纯、扩繁,参加试验。试验在笼罩中进行,方法是在释放赤眼蜂的前一周,在向日葵田中放尼龙纱棚,每个纱棚的高度为2.5米,宽度为1.8米,长度为12米,内罩有2垄30棵左右向日葵植株,各赤眼蜂品系重复3次。扣网前仔细检查向日葵植株,确保没有包括向日葵螟在内的任何昆虫的卵。7天后,将向日葵螟卵块6块,30粒左右/块,粘贴到向日葵植株的花盘上,然后引入供试赤眼蜂品系去搜索寄生,24小时以后将向日葵螟卵块收回培养,连续3天每天接入向日葵螟卵块6块,调查寄生率,在半自然条件下进行搜索寄生能力比较。
(4)放蜂时期对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对比试验方法
松毛虫赤眼蜂采用经过复壮、提纯、选育的针对向日葵螟的优势蜂种。
本试验以向日葵花期作为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释放时期依据,分别进行向日葵播期相同的小区防治试验和播期不同的大区防治试验,并对防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小区试验地防效对比试验设计在相同播期、相同种子品种、相同田间管理、相同放蜂数量和次数的情况下于5个不同释放期,即开花前7天时期、开花始见时期、开花10%时期、开花30%时期、开花50%时期,分别开始第一次释放赤眼蜂,之后每隔5天释放1次,一共释放3次。设对照田,每个处理面积为5亩,调查时按四次重复对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进行对比分析。每个试验地块总放蜂数量在45000头/亩,地块之间相距50米以上。
大区试验地防效对比试验设计在时差小于15天的不同播期,在采用相同种子品种、相同田间管理、相同放蜂数量和次数的情况下于与小区试验相同的5个不同释放期,分别开始第一次释放赤眼蜂,之后每隔5天释放1次,一共释放3次。
以下是利用上述实验方法所获得的实施方案。
(1)选用寄生率85%以上,羽化率85%以上,平均单卵出蜂数60-80头,且弱蜂率5%以下,绿卵率5%以下的松毛虫赤眼蜂制作赤眼蜂蜂卡。
(2)放蜂数量视害虫虫口密度而定,每亩年释放赤眼蜂45000头,分3次释放,虫害严重时增加释放量及释放次数。
(3)放蜂时间应根据害虫的产卵时期来决定,使害虫的产卵期与赤眼蜂的羽化期相吻合;放蜂间隔期应短于害虫的发育期,使整个害虫产卵期都在赤眼蜂的控制之下。初次放蜂应在害虫产卵初期,宜早不宜晚,避免发生漏防现象;一般以向日葵开花量作为放蜂时期依据,当始见花时即释放第一次,间隔5天释放第二次,一共释放3次。
(4)放蜂方法为地边15垄作为第一放蜂垄,从地头沿垄走15步,约9米左右放一点,中间每走15步放一点,放蜂垄间隔30垄。
狭长地块将中间垄作为放蜂垄,将蜂卡撕成小块,平均释放。每次每亩放蜂量依据虫口密度和防治效果的要求确定。
(5)放蜂田间生态环境宜在温度20-25℃,湿度70-85%环境下,当天气高温干旱时,宜在早上7-10点,下午4-6点放蜂;低温潮湿时,在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放蜂。
(6)从气候方面考虑,放蜂时应该选择无雨无大风的天气。
(7)从农药因素考虑,在针对赤眼蜂不能防治的虫害施用化学农药时,应选用向日葵螟毒杀力大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高效低毒的选择性杀虫剂,且避免在放蜂前、后7-10天喷施。
本发明的优点是其所设计的技术方案于2010年至2012年在四个县区完成了大面积实施应用,三年累计防治农业害虫50万亩,共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5760万元。通过田间应用效果测定,防治向日葵螟的平均防治效果60%以上、增产率8.33%,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另外在省内常年放蜂的地区,虫口密度保持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农药使用总量减少50%-80%,大大减少了农作物和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田间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高,农田生态系统处于持续稳定状态,取得了可观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向日葵螟成虫种群动态实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例1
向日葵螟成虫种群动态分析试验
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试验地,试验地常年种植葵花,向日葵螟虫口基数大,便于性诱剂的诱捕和数据分析。
2、试验设计
对田间成虫种群数量动态采用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进行监测。诱芯为反口半钟形绿色橡胶塞。使用时先将盆口直径30厘米,深10厘米的普通白色塑料盆加水至80%左右。然后用细铁丝将诱芯穿引悬挂于水面中心上方,距水面1.5厘米处,制成诱捕器。水盆离地面1.5米。共布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距离约50米。诱捕器从2010年5月初成虫尚未开始羽化时便进行布置,到9月末诱不到成虫为止。试验期间,每日清晨记录各诱捕器内的雄蛾数量,加水至原位,每周换水,每月更换诱芯。2011年重复试验一次。
3、试验结果
从表1可以发现,2010年甘南县诱集向日葵螟成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6月5日,从成虫始见到6月初的羽化数量通常较低,每盆每天平均诱蛾数低于25头。到了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进入羽化始盛期,7月中旬开始进入羽化盛期,以8月15日的诱蛾数最高,达210头/盆。之后羽化进入盛末期,于8月下旬全部羽化,成虫终见期为9月29日,从始见期到终见期共计114天。
2011年重复试验数据表2表明,越冬代成虫5月25日始见,从成虫始见到6月初的羽化数量通常较低,每盆每天平均诱蛾数少于20头。到了6月中下旬成虫进入羽化始盛期,7月上旬开始进入羽化盛期,8月5日的诱蛾数达到最高值,达245头/盆。之后羽化逐步发展到盛末期,于8月末全部羽化。成虫终见期为9月25日,从始见期到终见期共计121天。
目前,我省种植的向日葵可分为油葵和食葵,食葵又可分为杂交食葵和常规食葵。由于常规食葵存在生育期长、易倒伏、不抗病虫害等缺点,正在退出农业生产,其种植面积己不足向日葵总种植面积的16%。油葵和杂交食葵的花期相近,且开花相对集中,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田间,向日葵虫主要为害开花早的向日葵(主要是杂交食葵),为害时间自7月末至8月中旬,此时温度高,幼虫发育快。根据两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齐齐哈尔地区向日葵螟成虫1年发生1代到1代半,主要危害向日葵的是越冬代向日葵螟。
依据图1能够对向日葵螟的成虫发生时期进行初步预测。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向日葵螟的始盛期与向日葵开花期相遇,发生规律与花期吻合,这也为以花期来确定放蜂防治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向日葵螟昆虫的种群动态一般需要连续多年的观察和研究。
表1(数量单位:头)
日\月 5 6 7 8 9
1 9 190 115
2 5 192 109
3 12 194 97
4 15 196 89
5 3 20 200 80
6 2 23 201 76
7 3 34 197 72
8 4 45 198 68
9 8 58 203 62
10 4 65 205 56
11 3 69 204 53
12 5 71 209 51
13 9 88 207 48
14 3 109 209 43
15 6 120 210 40
16 8 125 201 33
17 9 127 191 35
18 5 137 183 36
19 7 132 179 28
20 5 146 176 21
21 7 150 168 16
22 8 151 163 15
23 4 157 165 12
24 6 155 161 8
25 4 160 160 10
26 3 169 157 3
27 7 171 151 5
28 8 175 143 1
29 12 177 135
30 8 183 134
31 7 184 121
表2(数量单位:头)
日\月 5 6 7 8 9
1 4 61 234 57
2 7 69 237 55
3 9 78 238 51
4 10 82 240 46
5 12 90 245 40
6 11 99 234 28
7 9 101 227 27
8 8 110 214 24
9 11 122 212 27
10 10 133 210 26
11 9 149 207 23
12 7 158 194 24
13 9 161 190 21
14 10 177 185 19
15 12 180 180 20
16 13 189 171 15
17 12 199 163 9
18 10 208 152 11
19 11 212 139 10
20 10 219 128 +9
21 13 227 119 5
22 16 225 108 2
23 15 230 97 3
24 18 231 91 2
25 5 20 234 85 1
26 2 25 237 78
27 3 29 235 79
28 1 33 238 71
29 4 39 230 66
30 7 45 229 61
31 9 51 231 60
例2
不同赤眼蜂蜂种不同释放量条件下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对比试验
1、试验地点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技推广中心试验地,向日葵种植面积200亩。
2、试验内容
A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试验
B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试验
C玉米螟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试验
3、蜂种来源
松毛虫赤眼蜂    齐齐哈尔科研种业责任有限公司生产
螟黄赤眼蜂      广东省农科院提供
玉米螟赤眼蜂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4、试验设计
试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统一种植相同葵花品种。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每个蜂种根据释放量的不同,取4块地(每亩释放量取15000头、30000头,45000头,60000头),释放时间相同,始见花期时第一次放蜂,每隔5天放一次,一共三次。每块面积5亩,对照区与放蜂区相同田间管理,相距100米以上。待收获期,每个地块按四次重复调查平均防效及投入产出比。
5、试验结果
由表3可看出,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向日葵螟的防效差异很大。在相同放蜂量情况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向日葵螟的防效远远低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差异极显著,因此玉米螟赤眼蜂不是防治向日葵螟的优势蜂种。松毛虫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在放蜂量为15000头/亩、30000头/亩、45000头/亩时,随着放蜂量的加大防效明显增加,但在放蜂量为45000头/亩、60000头/亩时松毛虫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的平均防效差异均不显著,并且平均防效均大于60%。由于赤眼蜂生产工艺不同,松毛虫赤眼蜂蜂卡成本最低(1.60元/亩),螟黄赤眼蜂的成本相对松毛虫赤眼蜂要高一倍(3.20元/亩),通过计算释放赤眼蜂投入与挽回向日葵损失经济效益比得出投入产出比。因此综合平均防治效果及投入产出比,在表中可以看出螟黄赤眼蜂在60000头/亩时防效最好,达到66.85%,但是投入产出比较低,仅为1∶15,不适合推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在释放量为45000头/亩时防效和投入产出比最佳,防效达到61.47%,投入产出比高达1∶38。
表3不同蜂种不同释放量条件下防效及投入产出比结果表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091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101
例3
筛选优势寄生向日葵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优良品系
1、试验材料
供试赤眼蜂
在黑龙江拜泉、甘南、林甸、依安采集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品系,在向日葵田向日葵螟卵中采集。将田间采集的被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的向日葵螟卵块,在25℃、RH80%-85%的光照培养箱中培育出蜂。将蜂种接种在柞蚕卵上,提纯、扩繁,参加试验(表4)。
表4寄生于向日葵螟卵松毛虫赤眼蜂各品系的采集地点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102
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0年7月一2010年9月在齐齐哈尔科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试验基地向日葵田进行,向日葵品种为“甘葵2号”。试验在笼罩中进行,方法是在释放赤眼蜂的前一周,在向日葵田中放尼龙纱棚,每个纱棚的高度为2.5米,宽度为1.8米,长度为12米,内罩有2垄30棵左右向日葵植株,各赤眼蜂品系重复3次。扣网前仔细检查向日葵植株,确保没有包括向日葵螟在内的任何昆虫的卵。7天后,将向日葵螟卵块6块(30粒左右/块),粘贴到向日葵植株的花盘上,然后引入供试赤眼蜂品系去搜索寄生,24小时以后将向日葵螟卵块收回培养,连续3天每天接入向日葵螟卵块6块,调查寄生率,在半自然条件下进行搜索寄生能力比较。
3、试验结果
试验表明,不同品系间在半自然条件下对葵螟卵寄生力差异均显著,以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k-4品系最高(日平均寄生率为60.72%),黑龙江k-1,黑龙江k-2品系次之,黑龙江k-3最低(日平均寄生率为39.22%)。黑龙江k-4品系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系,为防治葵螟的松毛虫赤眼蜂优良品系,可大量繁殖防治向日葵螟(表5)。
表5不同赤眼蜂品系半自然条件下寄生能力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111
表中同列数字后字母为Duncan’新复极差比较的结果,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a=0.05)
例4
不同放蜂时期对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对比试验
1、供试蜂
松毛虫赤眼蜂由齐齐哈尔科研种业有限公司提供,蜂种采自拜泉、依安等地区,经过复壮、提纯、选育的针对向日葵螟的优势蜂种。
2、试验地概况
小区对比试验设在齐齐哈尔科研种业有限公司试验地进行,大区对比试验设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兴乡、兴隆乡试验地,试验地常年种植向日葵(品种为甘葵2号),向日葵螟每年发生1代到1代半,基数充足。
3、试验方法
针对齐齐哈尔地区向日葵螟普遍危害开花早的向日葵花盘这一危害特点和规律,结合近几年的防治工作经验,本试验以向日葵花期作为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释放时期依据,分别进行向日葵播期相同的小区防治试验和播期不同的大区防治试验,并对防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小区试验地防效对比试验设计在相同播期(5月25日)、相同种子品种、相同田间管理、相同放蜂数量和次数的情况下于5个不同释放期,即开花前7天时期、开花始见时期、开花10%时期、开花30%时期、开花50%时期,分别开始第一次释放赤眼蜂,之后每隔5天释放1次,一共释放3次。设对照田,每个处理面积为5亩,调查时按四次重复对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进行对比分析。每个试验地块总放蜂数量在45000头/亩,地块之间相距50米以上。
大区试验地防效对比试验设计在不同播期(时差小于15天)、相同种子品种、相同田间管理、相同放蜂数量和次数的情况下于与小区试验相同的5个不同释放期,分别开始第一次释放赤眼蜂,之后每隔5天释放1次,一共释放3次。在甘南县中兴乡、兴隆乡试验地内为每个释放时期设放蜂田2块,对照田1块,然后对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进行对比分析。每个试验地块总放蜂数量在45000头/亩,地块之间相距50米以上。
4、试验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相同播期,在开花前7天、开花始见期、开花量10%、开花量30%、开花量50%五个不同时期开始放蜂,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平均防治效果间差异均极显著。在向日葵开花始见期开始释放赤眼蜂对向日葵螟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了64.26%;开花量10%时期放蜂防治向日葵螟效果防效次之,为61.14%;开花量30%时期放蜂平均防治效果仅为32.56%;而开花前7天、开花量50%时放蜂平均防治效果均低于25%。可见在向日葵开花始见期开始释放赤眼蜂是防治向日葵螟的最佳时期。
表6不同放蜂时期对向日葵螟防效小区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131
在不同播期大区防效对比试验(表7)中,每个防治时期所选的2块试验地之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总体上看各个时期防治效果的递增规律与表1相同,同样是开花始见期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了61.55%,比小区试验略低。开花量10%时期的防效为59.94%,接近开花始见期的防效,其他时期的防效依然不理想。说明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向日葵开花始见期和开花量10%时开始放蜂为最适宜。
表7不同播期大区防效对比试验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132
Figure BSA0000093779750000141

Claims (2)

1.一种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向日葵螟成虫种群动态分析试验
对田间成虫种群数量动态采用性诱剂进行监测,诱芯为反口半钟形绿色橡胶塞,使用时先将盆口直径30厘米,深10厘米的普通白色塑料盆加水至80%左右;然后用细铁丝将诱芯穿引悬挂于水面中心上方,距水面1.5厘米处,制成诱捕器;水盆离地面1.5米。共布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距离约50米,诱捕器从2010年5月初成虫尚未开始羽化时便进行布置,到9月末诱不到成虫为止;试验期间,每日清晨记录各诱捕器内的雄蛾数量,加水至原位,每周换水,每月更换诱芯;
(2)赤眼蜂种类及优良品系的筛选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统一种植相同葵花品种的试验区。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每个蜂种分别取4块地,根据释放量的不同,每亩释放量取15000头、30000头,45000头,60000头。各蜂种释放时间相同,于始见花期时第一次放蜂,每隔5天放一次,一共三次。每块面积5亩,对照区与放蜂区相同田间管理,相距100米以上。待收获期,每个地块按四次重复调查平均防效及投入产出比;
(3)优势松毛虫赤眼蜂优良品系的筛选
在向日葵田向日葵螟卵中采集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品系,将田间采集的被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的向日葵螟卵块在25℃、RH80%-85%的光照培养箱中培育出蜂。将蜂种接种在柞蚕卵上,提纯、扩繁,参加试验。试验在笼罩中进行,方法是在释放赤眼蜂的前一周,在向日葵田中放尼龙纱棚,每个纱棚的高度为2.5米,宽度为1.8米,长度为12米,内罩有2垄30棵左右向日葵植株,各赤眼蜂品系重复3次;扣网前仔细检查向日葵植株,确保没有包括向日葵螟在内的任何昆虫的卵;7天后,将向日葵螟卵块6块,30粒左右/块,粘贴到向日葵植株的花盘上,然后引入供试赤眼蜂品系去搜索寄生,24小时以后将向日葵螟卵块收回培养,连续3天每天接入向日葵螟卵块6块,调查寄生率,在半自然条件下进行搜索寄生能力比较;
(4)放蜂时期对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对比试验
松毛虫赤眼蜂采用经过复壮、提纯、选育的针对向日葵螟的优势蜂种,以向日葵花期作为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释放时期依据,分别进行向日葵播期相同的小区防治试验和播期不同的大区防治试验,并对防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小区试验地防效对比试验设计在相同播期、相同种子品种、相同田间管理、相同放蜂数量和次数的情况下于5个不同释放期,即开花前7天时期、开花始见时期、开花10%时期、开花30%时期、开花50%时期,分别开始第一次释放赤眼蜂,之后每隔5天释放1次,一共释放3次;设对照田,每个处理面积为5亩,调查时按四次重复对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防效进行对比分析;每个试验地块总放蜂数量在45000头/亩,地块之间相距50米以上;大区试验地防效对比试验设计在时差小于15天的不同播期,在采用相同种子品种、相同田间管理、相同放蜂数量和次数的情况下于与小区试验相同的5个不同释放期,分别开始第一次释放赤眼蜂,之后每隔5天释放1次,一共释放3次。
2.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方法所得出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如下:
(1)选用寄生率85%以上,羽化率85%以上,平均单卵出蜂数60-80头,且弱蜂率5%以下,绿卵率5%以下的松毛虫赤眼蜂制作赤眼蜂蜂卡;
(2)放蜂数量视害虫虫口密度而定,每亩年释放赤眼蜂45000头,分3次释放,虫害严重时增加释放量及释放次数;
(3)放蜂时间应使害虫的产卵期与赤眼蜂的羽化期相吻合;放蜂间隔期应短于害虫的发育期,使整个害虫产卵期都在赤眼蜂的控制之下;初次放蜂应在害虫产卵初期,宜早不宜晚,避免发生漏防现象;一般以向日葵开花量作为放蜂时期依据,当始见花时即释放第一次,间隔5天释放第二次,一共释放3次;
(4)放蜂方法为地边15垄作为第一放蜂垄,从地头沿垄走15步,约9米左右放一点,中间每走15步放一点,放蜂垄间隔30垄;狭长地块将中间垄作为放蜂垄,将蜂卡撕成小块,平均释放,每次每亩放蜂量依据虫口密度和防治效果的要求确定;
(5)放蜂田间生态环境宜在温度20-25℃,湿度70-85%环境下,当天气高温干旱时,宜在早上7-10点,下午4-6点放蜂;低温潮湿时,在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放蜂;
(6)从气候方面考虑,放蜂时应该选择无雨无大风的天气;
(7)从农药因素考虑,在针对赤眼蜂不能防治的虫害施用化学农药时,应选用向日葵螟毒杀力大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高效低毒的选择性杀虫剂,且避免在放蜂前、后7-10天喷施。
CN201310348832.8A 2013-08-06 2013-08-06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4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8832.8A CN103444698B (zh) 2013-08-06 2013-08-06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8832.8A CN103444698B (zh) 2013-08-06 2013-08-06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4698A true CN103444698A (zh) 2013-12-18
CN103444698B CN103444698B (zh) 2015-04-08

Family

ID=49727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883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4698B (zh) 2013-08-06 2013-08-06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4469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3986A (zh) * 2015-10-18 2016-03-16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方法
CN106212386A (zh) * 2016-07-18 2016-12-14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一种田间规模化饲养茴香薄翅野螟的方法
CN107853251A (zh) * 2017-12-07 2018-03-30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一种连续快速获取大量桃蛀螟试虫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626A (zh) * 2005-01-26 2005-08-0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CN1922994A (zh) * 2006-05-11 2007-03-07 李书林 瓜螟的综合防治方法
CN101233817A (zh) * 2008-02-19 2008-08-06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提高稻田寄生蜂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能力的方法
KR101102113B1 (ko) * 2010-11-02 2012-01-02 조성자 친환경적인 녹지공간 병·해충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2405804A (zh) * 2010-09-21 2012-04-11 王徐 一种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626A (zh) * 2005-01-26 2005-08-0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CN1922994A (zh) * 2006-05-11 2007-03-07 李书林 瓜螟的综合防治方法
CN101233817A (zh) * 2008-02-19 2008-08-06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提高稻田寄生蜂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能力的方法
CN102405804A (zh) * 2010-09-21 2012-04-11 王徐 一种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KR101102113B1 (ko) * 2010-11-02 2012-01-02 조성자 친환경적인 녹지공간 병·해충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立达等: "应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效果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no. 07, 10 July 2010 (2010-07-10)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3986A (zh) * 2015-10-18 2016-03-16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释放二化螟幼虫的寄生蜂的方法
CN106212386A (zh) * 2016-07-18 2016-12-14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一种田间规模化饲养茴香薄翅野螟的方法
CN107853251A (zh) * 2017-12-07 2018-03-30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一种连续快速获取大量桃蛀螟试虫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4698B (zh)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920B (zh) 一种生态除草方法
Ballman et al. Infestation of Wild Fruit by Drosophila suzukii Surrounding Maine Wild Blueberry Fields1
Ruiz et al. Agronomy of Tithonia diversifolia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region
CN103444698B (zh) 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方法及其实施方案
Hosking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Opuntia stricta (Haw.) Haw. var. stricta using Dactylopius opuntiae (Cockerell) in an area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where Cactoblastis cactorum (Berg) is not a successfu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CN103766324A (zh) 冬枣园利用红颈常室茧蜂生物防治绿盲蝽的方法
Saks et al. Ant foraging activity in tropical agro-ecosystems
Litsinger et al. Effect of multiple infestations from insect pests and other stresses to irrigated rice in the Philippines: II. Damage and yield loss
Acar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levels on forages water melon yield in Middle Anatolian Region of Turkey
Hegazi et al. Seasonality in the occurrence of two lepidopterous olive pests in Egypt
Costa et al. Floristic and phytosociology of weeds in pastures in Maranhão State, Northeast Brazil
Kumsa et al. Beekeeping as integrated watershed conserv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adaptation: an action research in Boredo watershed
CN109328929B (zh) 一种田间自然鉴定和筛选抗螟虫水稻材料的方法
Stašiov et al.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form on the species structure of harvestman (Opiliones) communities
De Graaf et al. Efficacy of 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banana weevil, Cosmopolites sordidus (Germar), in South Africa
Öhman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Jatropha curcas L. by smallholder farmers in the Kenyan districts Baringo and Koibatek
Svensson Foraging and nesting ecology of bumblebees (Bombus spp.)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in Sweden
CN103563736B (zh) 一种利用昆虫授粉的魔芋杂交育种技术
Gebremedhn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Hypoestes forskaolii (Grbia) as bee fodder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Khafidhan et al. Ant Abundance, identification and relation with cocoa pest attacks under several shade trees.
Alamu et al. Foraging behaviour of three insect pollinators of Jatropha curcas in Samaru-Zaria, Nigeria
CN107372146B (zh) 一种多维生态羊圈的构建方法
Batters The impact of invasive thistle species on dynamics of Cercopidae in the Stikine-Skeena region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Morrison Flowering native weed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wild pollinators in agroecosystems
Singh et al. Weather Based Forewarning of Predators in Tasar Silkworm (Antheraea mylitta D) at Kathikund, Dumka (Jharkhand-Ind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8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