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3689A - 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3689A
CN103443689A CN2011800689729A CN201180068972A CN103443689A CN 103443689 A CN103443689 A CN 103443689A CN 2011800689729 A CN2011800689729 A CN 2011800689729A CN 201180068972 A CN201180068972 A CN 201180068972A CN 103443689 A CN103443689 A CN 103443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ixel
gap
side transparency
sc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9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3689B (zh
Inventor
黑田智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4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36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electrical, opt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materials therefor; method of mak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04N13/359Switching between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98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36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1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common or backgrou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2013/40Privacy aspects, i.e. devices showing different images to different viewers, the images not being viewpoints of the same scene
    • H04N2013/403Privacy aspects, i.e. devices showing different images to different viewers, the images not being viewpoints of the same scene the images being monoscopic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能够执行2D显示功能、3D显示功能和视角控制功能的三种功能的灵活切换的图像显示单元。通过部署具有电极集合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每个集合由具有对应于屏障液晶面板100中的像素排列间隔的预定电极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电极所形成,在所述屏障液晶面板100中,对应于像素位置来形成遮挡来自像素的图像光线的缝隙100S,并且根据所指定的操作模式来适当控制应用在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电位,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被改变,并且功能被切换至以下三种功能之一:从像素发射用于2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2D显示功能,从像素中用于左眼的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像素的每个像素发射用于3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3D显示功能,以及对来自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进行控制的视角控制功能。

Description

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显示单元,一种图像显示控制方法,以及一种存储图像显示控制程序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及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二维(2D)显示功能、三维(3D)显示功能和视角控制功能的图像显示单元、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和存储图像显示控制程序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如本领域已知的,用于在诸如移动电话、个人计算机(PC)和电视之类的移动终端的图像显示单元(显示器)中显示三维(3D)立体图像的3D显示技术包括视差屏障系统、微透镜系统、集成成像系统等。同时,用于控制图像显示单元的视角的视角控制技术包括以下的系统:贴覆可商业获得的遮板(louver)(通过缝隙切割倾斜光线的遮板页片),重叠具有不同指向性的液晶,通过灰阶调整来对显示的液晶的视觉角度属性应用对比度降低(专利文献1和2)。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007-293270(第5-14页)
专利文献2:专利申请号2008-545994的PCT国际公开所公开的日语翻译(第16-24页)。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已经建立包括视差屏障系统、微透镜系统、集成成像系统的实现3D显示功能的各种相关技术作为用于实现2D/3D切换的技术。然而,这些相关技术没有实现为还包括其它功能的方法。另外,取决于显示器的应用,存在2D更为便利或者2D应当优先于3D使用的一些情况。因此,如果仅具有3D显示功能,容易出现缺点。
具体而言,需要假设诸如移动电话或笔记本个人计算机之类的移动终端在存在大量人群的情形(例如,在列车中)中使用的情况。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中,在移动终端的图像显示单元(显示器)上所显示的电子邮件屏幕经常被周围的人瞥见。这经常妨碍了移动终端的自由操控。
例如,如以上所述的,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技术包括:应用控制视角的技术来叠加具有强指向性的液晶作为图像显示单元,通过控制液晶的灰阶来降低显示对比度,贴覆遮板(可商业获得的包括形成于其中的缝隙的遮板)。然而,每种技术都会导致进一步添加图像显示单元的厚度以及无法保证强度的风险。另外,当使用其中很少出现灰阶倒置的具有宽视角的液晶时,即使在通过灰阶控制来降低显示对比度时,也经常会难以明显改变前方视野和倾斜视野之间的可见性。
简而言之,即使如以上所述的,独立实施3D显示技术和视角控制技术,也会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问题如下。首先,取决于为执行2D/3D显示切换所添加的结构部件和技术,存在诸如图像显示单元的透射率下降,单元厚度增加等缺点。然而,3D显示对于所有显示应用而言并非总是必要的,因而取决于使用条件,存在优先考虑其它效果的一些情况。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增加针对这样的缺点所获得的效果。
第二问题如下。首先,使用具有宽视角的液晶的图像显示单元原本就具有宽的视角。因此,当试图通过灰阶调节来降低对比度而防止从倾斜方向观看时,同样也大幅降低了从前方视野的可见性。因此,重要的是充分获得视角控制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标)
本发明鉴于以上所提到的情况而作出,并且旨在提供一种包括2D显示功能、3D显示功能和视角控制功能的三种功能,并能够执行这些功能的灵活切换的图像显示单元、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和图像显示控制程序。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和图像显示控制程序主要采用以下特性配置。
(1)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是这样一种图像显示单元,其至少包括:图像显示面板,其形成像素以显示图像;和屏障液晶面板,其部署在该图像显示面板之上并且形成用作屏障的缝隙(slit),以遮挡(shield)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其中该形成缝隙的屏障液晶面板包括具有电极集合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每个集合由被设置为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预定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电极组所形成,该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被部署成与像素的位置对应,屏障液晶面板根据所指定的操作模式来对应用在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上的电位进行适当控制,从而改变在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缝隙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由此切换至以下三种功能之一:作为第一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2D显示功能,作为第二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用于左眼的每个像素和用于右眼的每个像素发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3D显示功能,以及作为第三模式的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进行控制的视角控制功能。
(2)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是一种图像显示单元中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该图像显示单元至少包括:图像显示面板,其形成像素以显示图像;和屏障液晶面板,其部署在该图像显示面板之上,并且形成用作屏障的缝隙以遮挡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其中形成缝隙的屏障液晶面板包括具有电极集合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每个集合由被设置为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预定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电极组所形成,该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被部署成与像素的位置对应,并且该屏障液晶面板根据所指定的操作模式来对应用在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上的电位进行适当控制,从而改变在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缝隙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由此切换至以下三种功能之一:作为第一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2D显示功能,作为第二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用于左眼的每个像素和用于右眼的每个像素发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3D显示功能,以及作为第三模式的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进行控制的视角控制功能。
(3)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控制程序作为能够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至少执行以上(2)中所描述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有利的效果
根据依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和图像显示控制程序,有可能实现以下效果。
第一效果如下。首先,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使得一个或多个电极作为一个集合而形成。另外,每个集合的电极组被部署为对应于图像显示面板中所形成的每个像素的位置,并且控制每个集合的电极组的方法根据操作模式而有所区别。因此,有可能将模式容易地切换至用于2D显示的第一模式、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三种操作模式中的任意一种。
第二效果如下。也就是说,例如,在它们应用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时,添加屏障液晶面板来切换2D和3D,这增加了厚度。然而,无需进一步增加厚度来添加视角控制功能,并且作为图像显示模块或图像显示装置还能够减少诸如强度之类的结构性风险。
第三效果如下。也就是,例如,在它们应用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时,可能应用制造视差屏障面板,即制造屏障液晶面板的过程而无需大幅改变常规技术来将用于3D显示的功能和用于视角控制的功能添加到用于2D显示的普通功能中。
第四效果如下。也就是,取决于形成在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的缝隙的条件,在实现2D显示或视角控制时的前方视野中,也可能实现与3D显示中相等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的3D显示原理的解释性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在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实现视角控制功能的原理的解释性视图;
图3是示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的示意性截面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的屏障液晶面板的示意性截面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5A是用于描述在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间距和缝隙宽度被改变之前在缝隙之间传输的光通量的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图5B是用于描述在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间距和缝隙宽度被改变之后在缝隙之间传输的光通量的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图6是用于简单导出视角锥(viewing cone)与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的缝隙的形状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
图7是用于描述图6所导出的缝隙的形状和视角锥之间的典型关系的解释性视图;
图8是用于简单导出在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间距和缝隙宽度被改变时视角锥和缝隙的形状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
图9是示出用于对在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宽度/缝隙间距进行切换的扫描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如图6所示的处于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中的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内的内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如图8所示的处于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中图像显示面板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内的内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用于对在图像显示面板的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宽度/缝隙间距进行切换的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与图12不同的示例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用于对在屏障液晶面板的屏障液晶层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宽度/缝隙间距进行切换的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
图14是示出与图12和13不同的示例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用于对在屏障液晶面板的屏障液晶层中形成的缝隙的缝隙宽度/缝隙间距进行切换的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
图15是示出屏障液晶面板的屏障液晶层中形成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在屏障液晶显示面板的屏障液晶层中形成具有图15所示的电极结构的电极,使得它们被部署为相互垂直时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7是用于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像显示单元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该图像显示单元包括以下三种操作模式:用于2D显示的普通第一模式、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以及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以及
图18是示出图17中每个步骤中的电位的控制内容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和图像显示控制程序的优选示范性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然而,理所当然地,这样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可以被执行为能够由计算机执行的图像显示控制程序,或者该图像显示控制程序可以被记录在能够由计算机读出的存储介质中。
(本发明的特征)
在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将首先描述本发明特征的概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2D显示功能、3D显示功能和视角控制功能的三种功能的图像显示单元、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和图像显示控制程序。本发明包括能够在其中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屏障液晶面板,该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具有本发明特定的电极结构并且具有电极的集合,每个集合包括其电极宽度在考虑到像素排列间隔的情况下而预先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并且控制电极的方法根据要设置的操作模式而适当切换,由此仅通过该屏障液晶面板的一个组件而实现除2D显示功能之外的3D显示功能和视角控制功能的两个功能的效果。特别地,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有可能根据使用个人计算机或移动电话的环境以及必要的显示性能来将模式瞬时切换至用于普通2D显示的第一模式、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以及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中的任意适当操作模式。
更具体地,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主要特征。当光学路径被设计为允许输入具有右眼和左眼视差的图像以便实现3D显示时,用于收窄视角的设计也被结合到图像显示单元中,由此实现视角控制功能以及从作为普通状态的2D显示功能切换到3D显示功能。特别地,根据本发明,例如在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通过形成视差屏障面板的屏障液晶面板的电极结构和切换控制方法来改变视差屏障的缝隙宽度、缝隙间距等,该切换控制方法应用电压来控制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以其在缝隙之间传输的光线量/角度,由此能够取决于情形来任意切换2D显示功能、3D显示功能和视角控制功能。
更具体地,本发明至少包括图像显示面板,其形成像素以显示图像;和屏障液晶面板,其部署在该图像显示面板之上并且形成作为屏障的缝隙来遮挡来自该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并且该形成缝隙的屏障液晶面板包括具有电极集合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每个集合由被设置为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预定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电极组所形成,该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电极对应于像素的位置进行部署,并且该屏障液晶面板根据所指定的改变该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的缝隙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的操作模式而对应用于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中的每一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上的电位进行适当控制,由此切换至以下三种功能之一:作为第一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2D显示功能,作为第二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用于左眼的每个像素和用于右眼的每个像素发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3D显示功能,以及作为第三模式的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进行控制的视角控制功能。
在第一模式中,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中的每一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中的每个电极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或者被设置为关闭状态,由此从屏障液晶面板发射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而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缝隙。在第二模式中,通过对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多个电极中的被预定为用于3D显示的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扫描侧透明电极中的其余电极被固定至共用电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相等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的缝隙,以使得该缝隙的侧边缘被部署在与像素中心相对的位置,从而从该屏障液晶面板向每个方向发射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用于左眼的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像素中的每个像素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在第三模式中,通过向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多个电极中被预定为用于视角控制的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扫描侧透明电极中的其余电极被固定至共用电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具有比像素的排列间隔窄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的缝隙,并且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被限制为针对视角控制而指定的范围来从该屏障液晶面板发射图像光线。
(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示例)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的示范性实施例的一个示例。首先,图1是示意性示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的3D显示原理的解释性视图,这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的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包括屏障液晶面板100,其用作在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形成的视差屏障面板,该图像显示面板10显示由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所形成的图像。在该屏障液晶面板中,以预定间距(缝隙间距P)部署中断光线的缝隙100S(缝隙宽度w等于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的排列间隔)。该图像显示单元是一种技术,用于向右眼201和左眼202输入具有视差的图像(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的图像)以给出立体图像(即,3D图像)的错觉。
接下来,参考图3和4,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单元的一个示例,将描述如图1所示的显示3D图像的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的配置示例。图3是示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的示意性截面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的屏障液晶面板100的示意性截面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包括用于图像显示的图像显示面板10和用于形成视差屏障的屏障液晶面板100。图像显示面板10包括容纳用于显示的液晶层11的结构,液晶层11形成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以便通过玻璃、丙烯酸等所制成的面板衬底12a和12b进行图像显示。另一方面,屏障液晶面板100通过由玻璃、丙烯酸等所制成的面板衬底102a和102b来容纳屏障液晶层101以形成用于遮挡光线的缝隙100S。另外,该图像显示单元包括用于对提供面板衬底102a和102b之外的所发射光线进行偏振的偏振器103a和103b。
如图4的截面图所示,图3所示的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提供在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和扫描侧透明电极105a、105b和105c之间。屏障液晶层101在共用侧透明电极104被固定至共用电位的状态下向扫描侧透明电极105a、105b和105c应用交变电位,由此在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和扫描侧透明电极105a、105b和105c之间的交点处生成电位差。以这种方式,能够形成用于遮挡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缝隙100Sa、100Sb和100Sc。
然而,屏障液晶面板100的一个组件被添加在图像显示面板10的之上以形成视差屏障。这也导致了一些缺点,包括作为图像显示单元的厚度增加以及光线透射率下降。因此,仅显示3D图像的效果并不足以弥补这些缺点。
根据本发明,作为不仅是补偿这些缺点的系统,采用包括电极集合的电极结构作为屏障液晶层101,每个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并且根据操作模式来适当切换电极的控制方法。因此,有可能不仅执行3D图像显示功能而且还执行视角控制功能。特别地,通过根据操作模式适当切换电极的控制的方法,有可能按照需要来改变形成屏障液晶面板100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缝隙间距/缝隙厚度/显示表面和缝隙表面之间的距离等,并且在原理上改变图像显示单元的液晶显示屏的视角。使用该原理,例如,使得有可能从普通2D显示功能的第一模式切换至3D显示功能的第二模式,从3D显示功能的第二模式切换回普通2D显示功能。此外,使得有可能切换至视角控制功能的第三模式,从视角控制功能的第三模式切换回普通2D显示功能的第一模式等。这带来了特定于本发明的效果:有可能根据场景来使用三种功能(操作模式)。
接下来,参考图2,将对实现视角控制功能的示例进行描述,该视角控制功能用于对以上参考图3和4所说明的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的视角进行控制。图2是示意性示出在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中实现视角控制功能的原理的解释性视图。与参考图1所描述的实现3D显示的示例相比,图2示出了一个示例,该示例将在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中的每一个改变为1/2(即,p'=p/2,w'=w/2)。简言之,图2示出了实现视角控制功能的第三模式的示例,其与图1所示的实现3D显示功能的第二模式的状态不同。
虽然与图1所示的3D显示中的那些相比,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在图2中被减半,但是缝隙开口的数量的密度却被加倍。因此,假设光线的直线透射率(in-line transmittance)与图1中的直线透射率相比不改变,并且在3D显示中所调节的右眼201和左眼202的最优输入角度不改变,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光线的直线透射率(前方视野中的亮度)得以被临时设置。
另外,当从图1所示的3D显示中的缝隙间距p/缝隙宽度w改变为缝隙间距p'/缝隙宽度w'时,图像显示面板10的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中所显示的图像需要被改变为用于两眼的像素10B,以使得向右眼201和左眼202输入相同图像或者显示其中有效使用了图像屏幕分辨率的普通图像(普通2D图像)。如果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保持为如图1所示的3D显示中那样,即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被保持为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则由用于右眼的像素10R和用于左眼的像素10L所显示的两种图像被输入到右眼201和左眼202二者之中,从而图像在视觉上被辨识为双重图像。
如以上所说明的,将容易想象的是,在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形成具有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的缝隙100S的状态下显示普通图像(普通2D图像)时,用户的可见性等同于在向普通显示面板(图像屏幕)贴覆以遮板(遮板页片)时观看图像。
接下来,参考图5A和5B,在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与用于3D显示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即,图像显示面板10中用于两眼的像素10B的像素排列间隔w)相比减半时能够在缝隙100S之间传输的光通量的状态。图5A和5B是用于描述在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和缝隙宽度被改变时在缝隙之间传输的光通量的状态的解释性视图。
图5A示出了当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被指定为操作模式并且缝隙100S形成为具有用于3D显示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时的光通量的状态。图5B示出了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被指定为操作模式并且缝隙形成为具有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时的光通量状态,其中图5A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被减半。为了简化描述,图5A和5B示出了简化图形,其中没有考虑用于容纳用于显示的液晶层11和屏障液晶层101的面板衬底12a和12b以及102a和102b、如图3和4所描述的偏振器103a和103b、液晶的折射率等。
如图5A和图5B中所简化的,从用于两眼的像素10B之一所发射的并且能够在缝隙100S之间传输的光线的光通量的角度θ(即,指示视角的视角锥)受到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缝隙厚度t/像素和缝隙之间的距离d的限制。当屏障液晶面板100中形成的缝隙100S从图5A所示的状态改变为图5B所示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缝隙厚度t/像素和缝隙之间的距离d的状态时,例如,所能够传输的光通量的角度θ'被改变,这对从用于显示的液晶层11所发射的光线(图像光线)能够被明显辨识的视角有所影响。
接下来,参考图6和7,将描述视角锥(viewing cone)θ(即,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光通量的视角)与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的缝隙间距p、缝隙宽度w、缝隙厚度t、像素与缝隙之间的距离d之间的关系。图6是用于简单导出视角锥θ和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形状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图7是用于描述图6中所导出的缝隙100S的形状和视角锥θ之间的典型关系的解释性视图。图6和7都示出用于导出与视角锥θ(视角)相关的条件的图像。
图6和图7均示出将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p设置为缝隙宽度w的两倍的示例。传输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开口宽度被设置为与遮挡图像光线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相同的大小。概言之,假设的情况是: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和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开口宽度w均被设置为与指示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的单元间距(cell pitch)具有相同大小。另外,每个缝隙的侧边缘被部署在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中心垂直延伸的位置。
如图6所示,当像素和缝隙之间的距离由d表示,该距离指示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到缝隙100低端的距离,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由w表示,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由p=2w表示,缝隙厚度由t表示,并且从图像显示面板10所发射的图像光线无法以其通过屏障液晶面板100来传输的边界线和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的垂直线之间的角度,即视角锥(视角)由θ表示时,从像素10a的其中之一的中心O到第N(N=1, 2, 3…)个缝隙100S的侧边缘P的平行距离x(平行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所测量的距离,即从像素10a的中心O到第N缝隙100S的侧边缘正下方的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的位置U的距离)由以下表达式给出。
x =(N-1)p = 2(N-1)w
同时,根据图6所示的三角形OPS和三角形QPT之间的相似关系,能够如图7所示导出以下关系。
2(N-1)w:w = d:t
∴N = (d + 2t) / 2t
(然而,由于N是1或更大的整数,所以小数点之后的数字被截去)。
如图6和图7所示,当屏障液晶面板100在图6所示的条件下形成时,像素10a的其中之一的中心O和对应于第N个缝隙的缝隙100S的侧边缘P之间的倾斜方向上的视角锥(视角)θ由以下表达式给出,第N个缝隙是从其侧边缘S位于像素10a的中心O的垂线上的缝隙100S开始计数。
tanθ= 2 (N-1) w/d
接下来,参考图8,将描述图5A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被减半为如图5B所示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时,与视角锥θ'或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光通量的视角之间的关系。图8是用于简单导出在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和缝隙宽度被改变时视角锥θ'和缝隙100S的形状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图8示出了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缝隙间距p和缝隙宽度w的每一个被减半至缝隙间距p'(= p/2)和缝隙宽度w'(= w/2)的情况。
图8也示出了将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p'设置为缝隙宽度w'的两倍的示例。另外,假设指示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排列间隔的单位间距具有与图6相同的间距w。另外,不同于图6的情况,每个缝隙100S和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每个缝隙100S的中心形成在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中心垂直延伸的位置中。
在图8所示的情形中,与图6所示的情况类似,当像素和缝隙之间的距离由d表示,该距离指示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到缝隙100S的低端的距离,缝隙100S的宽度由w'(= w/2)表示,缝隙100S的缝隙间距由p'=2w'(=w)表示,缝隙厚度由t表示,并且从图像显示面板10所发射的图像光线无法以其通过屏障液晶面板100来传输的边界线和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的垂直线之间的角度,即视角锥(视角)由θ表示时,从像素10a的其中之一的中心O到第N'(N'=1, 2, 3…)个缝隙100S的侧边缘p'的平行距离x'(平行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所测量的距离,即从像素10a的中心O到第N'缝隙100S的侧边缘正下方的图像显示面板10的显示表面的位置U'的距离)由以下表达式给出。
x' = (N'-1)p + w' / 2
= 2 (N'-1) w' + w' / 2
= (4N'-3) w' / 2
= (4N'-3) w / 4
同时,根据三角形OP'S和三角形Q'P'T'之间的相似关系,能够导出以下关系。
(4N'-3) w' / 2 : w' = d : t
∴N' = (2d +3t) / 4t
(然而,由于N'是1或更大的整数,所以小数点之后的数位被截去。)
如图8所示,当屏障液晶面板100在图8所示的条件下形成时,像素10a的其中之一的中心O和对应于第N'个缝隙的缝隙100S的侧边缘P'之间的倾斜方向上的视角锥θ'(视角)由以下表达式给出,第N'个缝隙是从其侧边缘S位于像素10a的中心O的垂线上的缝隙100S开始计数。
tanθ'= (4N'-3) w' / 2d
=(4N'-3) w / 4d
现在,屏障液晶面板100在图6和图7所示的条件下形成时的视角锥θ(视角)和屏障液晶面板100在图8所示的条件下形成时的视角锥θ'(视角)之间的关系如下:
tanθ: tanθ' = 2 (N-1) w/d : (4N'-3) w / 4d
∴ tanθ: tanθ' = 8 (N-1) / (4N'-3)
例如,如果假设d=0.5 mm,t=0.02 mm且w=0.08 mm,则获得以下表达式。
N =13
N'=13
tanθ= 3.84    ∴θ≈75°
tanθ'= 1.96    ∴θ'≈63°
概言之,例如,当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和缝隙间距p'根据缝隙宽度w和缝隙间距p减半时,能够以其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明显辨识的视角可以从75°被限制到63°。
另外,视角锥θ(视角)不仅可以通过改变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来改变,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缝隙厚度t、像素与缝隙之间的距离d等来改变。此外,有可能通过与用于图像显示的液晶材料、通过灰阶调节进行的对比度调节、亮度调节等相结合来更有效地改变视角锥θ(视角)。
实际上,进一步引入诸如形成图像显示单元的元件的折射率或透射率之类的参数可能对视角锥θ(视角)具有一些影响。然而,这样的因素可以自然地被视为可以在示范性实施例中进行假设的变化因素。
另外,例如以上所述的,为了实现如以上说明的任意控制视角锥θ(视角)的效果,需要将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从3D显示的状态进行切换。以下将描述将如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切换至如图8所示的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方法的一个示例。
部署在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之后的电极是参考图4所描述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a至105c,并且它们连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一起形成透明电极以便传输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另外,示出了以下情形,其中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在对应区域中形成缝隙100S,缝隙100S假设“通常是白色(normally white)”的情况,由此将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设置为非透射状态。
图9是示出用于切换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的扫描侧电极105的电极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视图。图9示出了一个示例,该示例通过控制每个电极并且切换图6所示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以及图8所示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来切换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显示表面所发射光线的视角锥θ和视角锥θ',以便根据图像显示单元的操作模式来控制图像显示单元的视角。
如图9所示,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由电极组所形成,每个电极组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五个电极分别为:一个第一电极105-1、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分别连接至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
注意,第一电极105-1的电极宽度实质上为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一半(≈w/2)。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和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中的每个电极的电极宽度实质上为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1/4(≈w/4)。没有电极存在的间隙部分(即,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五个电极的电极组的集合与下一个电极组的集合之间的区域)的开口宽度具有实质上为图6所示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电极宽度和开口宽度与缝隙宽度w(像素排列间隔w)相比,使用术语“实质上”进行表达的理由在于,需要通过绝缘膜来形成电极图案从而防止电极之间短路,并且电极宽度和开口宽度取决于绝缘膜的膜形成精度和电极材料而与缝隙宽度w(像素排列间隔w)稍有不同。
然而,期望明确确保最小电极宽度以便形成具有恒定缝隙宽度w的缝隙100S作为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如随后描述的图10和11所示,第一电极105-1被部署为实质上覆盖缝隙宽度w的一半区域(= w/2),并且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中的每个电极被部署为实质上覆盖缝隙宽度w的四分之一区域(= w/4)。
在图9中,当模式被切换为如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时,根据用于切换操作模式的指令而事先针对3D显示所定义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和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被驱动,以便对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一电极105-1以及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各侧的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应用交变电位。以这种方式,能够进行切换而使得遮挡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宽度实质上等于像素排列间隔w,并且图像光线通过其来传输的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开口宽度实质上也等于像素排列间隔w。另外,可以形成缝隙100S而使得每个缝隙100S的侧边缘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中心位置相对。
同时,当模式被切换至如图8所示的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时,根据用于切换操作模式的指令而事先针对视角控制所定义的,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被驱动,来向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分别在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之外相邻地部署的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应用交变电位。以这种方式,能够进行切换而使得遮挡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宽度实质上变为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并且图像光线通过其来传输的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开口宽度实质上也改为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另外,可以形成缝隙100S而使得每个缝隙100S的中心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中心位置相对。
如以上所描述的,图10和11均示出在执行如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如图8所示的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之间的切换时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的内部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在如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中的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内的内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以及图11是示出在如图8所示的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中的图像显示面板10之上的屏障液晶面板100内的内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截面图。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了为了简单的缘故而将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形成为单个电极图案的示例。另外,虽然在图10和11中没有示出,但是调节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位置关系以使得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被部署在与屏障液晶面板100的每个第二电极105-2a1、105-2a2、105-2b1和105-2b2以及每个第三电极105-3a1、105-3a2、105-3b1和105-3b2之间的边界线的位置相对的位置。
如图9所描述的,在如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对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一电极105-1a和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a各侧的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1和105-2a2应用交变电位(对于105-1b、105-2b1和105-2b2同样如此)。因此,如图10所示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示,遮挡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缝隙100Sa和100Sb形成为具有缝隙宽度w(= w/4 + w/2 + w/4)。另外,传输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开口部分形成为具有开口宽度w(= w/4 + w/2 + w/4)。
同时,如参考图9所描述的,在如图8所示的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情况下,对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1和105-2a2以及分别在第二电极105-2a1和105-2a2之外相邻地部署的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1和105-3a2应用交变电位(对于105-2b1和105-2b2以及105-3b1和105-3b2同样如此)。因此,如图11所示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示,遮挡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缝隙100Sa、100Sb、100Sc和100Sd形成为具有缝隙宽度w/2(= w/4 + w/4)。另外,传输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所发射的图像光线的开口部分形成为具有开口宽度w/2(= w/2)。
图10和11均示出将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形成为单个电极图案的示例。然而,与屏障液晶面板100中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电极组中的每个集合相对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可以如图12的示意图中所示出的来形成。特别地,通过将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形成为在与图9的示意图中所示出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电极图案相同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电极图案,有可能以更高精度来控制要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并且获得优选的切换特性。图12是示出用于切换在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结构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特别地,如图12所示,采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部署方向相同的方向形成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由电极组形成,与图9中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情况类似,每个电极组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五个电极分别为:一个第一电极104-1、部署在第一电极104-1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104-3a和104-3b。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分别连接至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C1)106-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C2)106-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C3)106-3。
在图12中,与图9所示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情况类似,第一电极104-1的电极宽度实质上为图6所示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一半(≈w/2)。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以及两个第三电极104-3a和104-3b中的每个电极的电极宽度实质上为图6所示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1/4(≈w/4)。没有电极存在的间隙部分(即,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五个电极的电极组的集合与下一个电极组的集合之间的区域)的开口宽度具有实质上为图6所示的用于3D显示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电极宽度和开口宽度与缝隙宽度w(像素排列间隔w)相比,使用术语“实质上”进行表达的理由在于,需要通过绝缘膜来形成电极图案从而防止电极之间短路,并且电极宽度和开口宽度取决于绝缘膜的膜形成精度和电极材料而与缝隙宽度w(像素排列间隔w)稍有不同。
然而,对于共用侧透明电极而言,也期望明确确保最小电极宽度以便形成具有恒定缝隙宽度w的缝隙100S作为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因此,如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情况类似,第一电极104-1被部署为实质上覆盖缝隙宽度w的一半区域(= w/2),并且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以及两个第三电极104-3a和104-3b中的每个电极被部署为实质上覆盖缝隙宽度w的四分之一区域(= w/4)。
考虑到应用于屏障液晶层101的电场,与图12所示的配置示例相比,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部署可以被简化。例如,一个第一电极104-1、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以及两个第三电极104-3a和104-3b可以被整体部署为单一图案(solid pattern)。
此外,如图13所示的示意图中所示,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可以形成为单个电极图案,并且采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部署方向垂直的方向来部署。图13是示出与图12不同的示例的示意图,并且示出用于切换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缝隙间距p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结构。
在图13中,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每个电极集合仅由单个电极104-4(例如,电极宽度为(w/2))的一个电极来形成,并且该单个电极104-4连接至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如以上所说明的,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单个电极104-4采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部署方向垂直的方向来部署。
如图9所示,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由电极组所形成,每个电极组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五个电极分别为:一个第一电极105-1、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当如图12所示,如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类似地,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由每个电极组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的电极组所形成时,五个电极分别为:一个第一电极104-1、部署在第一电极104-1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104-3a和104-3b,将模式切换至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的情况以及将模式切换至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情况可以如下来控制。
也就是说,在将模式切换至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和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被驱动以向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一电极105-1和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的各侧的均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应用交变电位。同时,扫描侧的第三电极105-3、共用侧中的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中的每一个都被控制以固定至共用电位。因此,与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形成为单个电极图案的情况相比,有可能更精确地在所期望的位置形成具有3D显示所需的缝隙宽度w的缝隙100S。
此外,在将模式切换至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情况下,扫描侧的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被驱动以向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分别部署在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之外的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应用交变电位。同时,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共用侧的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中的每一个都被控制以固定至共用电位。因此,有可能更精确地在所期望位置形成具有视角控制所需的缝隙宽度(w/2)的缝隙100S。
当模式被设置为既不执行3D显示也不执行视角控制的用于普通2D显示的第一模式时,所有电极,即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和第三电极105-3以及在共用侧的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都被控制以固定至共用电位。可替换地,在通常是白色的情况下,所有电极都可以被设置为关闭状态。
另外,应用如图13所示的配置的情形与图12中所示的情形类似,在该配置中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由电极集合形成,包括单个电极104-4的每个集合采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部署方向垂直的方向来部署。在这种情况下,在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任意情况下,共用侧的单个电极104-4可以被控制以固定至共用电位。
另外,如图14所示,代替形成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的电极组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五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电极104-1,部署在第一电极104-1的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104-3a和104-3b,通过应用与如图12所示的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相对的相同的电极结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可以仅由采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部署方向相同方向来部署的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形成,以便简化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结构。图14是示出与图12和13不同的示例的示意图,并且示出了用于对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缝隙间隙进行切换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结构。
特别地,图14所示的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每个电极集合仅由采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中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相对的相同位置形成的共用侧两个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形成,所述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在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任意模式中被应用以交变电位。因此,虽然其取决于电场的情形,但是通过将共用侧第二电极104-2a和104-2b固定至共用电位,与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任一模式中的单个电极模式中的那些相比,有可能更精确地形成与图10和11中的那些实质上相同的缝隙100S。
此外,作为屏障液晶面板100的配置实例,还可能实现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切换控制,从而能够处理3D显示以及对视角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切换。更具体地,如图15所示,作为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集合,具有实质上为3D显示中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w(即,图像显示面板10的像素的排列间隔w)的一半(w/2)的电极宽度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在与图9所示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电极集合之间的间隙部分(即,扫描侧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以外)相对的每个位置中形成。另外,以类似的方式,第二单个电极104-5在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电极集合之间的每个间隙部分中形成。随后,如图16所示,它们二者均被部署使得相互垂直。因此,也有可能轻易地处理3D显示以及对视角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切换。
图15是示出在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所形成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结构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另外,图16是示出在具有图15所示结构的电极在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被部署为相互垂直时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首先,如图15所示,与图9所示的情况类似,扫描侧透明电极由电极组所形成,每个电极组具有五个电极,该五个电极分别为: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一电极105-1,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各侧的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之外的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和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分别连接至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
] 同时,共用侧透明电极104通过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的电极组的集合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宽度(w/2)的间隙部分相对的每个位置部署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而形成。随后,第一单个电极104-4连接至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的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
接下来,为了处理3D显示以及视角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切换,在与图15所示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中的每个电极的部署方向垂直的方向中进一步添加具有与图15完全相同的电极结构的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的电极组作为扫描侧透明电极105,这五个电极分别为: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四电极105-4,部署在第四电极105-4各侧的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五电极105-5a和105-5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五电极105-5a和105-5b之外的具有电极宽度(w/4)的两个第六电极105-6a和105-6b。另外,向对应于电极组的集合之间所形成的具有宽度(w/2)的间隙部分的每个位置添加具有电极宽度(w/2)的第二单个电极104-5作为共用侧透明电极104,该电极组的集合均包括所添加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第四电极105-4、第五电极105-5a和105-5b以及第六电极105-6a和105-6b。以这种方式,形成了图16所示的电极结构。
如图16所示,在交叉位置所添加的扫描侧中的第四电极105-4、第五电极105-5a和105-5b以及第六电极105-6a和105-6b被分别连接至用于所添加的扫描侧透明电极的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共用侧的第二单个电极104-5连接至所添加的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
概言之,在图16中,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由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的电极组形成,五个电极分别为:一个第一电极105-1,部署在第一电极105-1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二电极105-2a和105-2b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105-3a和105-3b。此外,在与部署这些电极组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部署均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的电极组,五个电极分别为:一个第四电极105-4,部署在第四电极105-4各侧的两个第五电极105-5a和105-5b,以及部署在两个第五电极105-5a和105-5b之外的两个第六电极105-6a和105-6b。另外,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被部署为共用侧透明电极104以使得在与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集合之间的间隙部分相对的每个位置上相互垂直。根据这些结构,有可能控制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切换。
更为具体地,如图16所示,通过在相互垂直的位置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并且执行控制以基于用于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关的指令所指定的部署方向来选择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并且向根据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操作模式的指令而确定的扫描侧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控制将其余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有可能根据操作模式适当切换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控制。
关于用于形成以上详细描述的图像显示单元的过程技术(制造技术),能够通过简单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意方法来制造该图像显示单元。另外,该过程技术并不与本发明直接相关。因此,其描述将被省略。
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的描述)
接下来,参考图17所示的流程图,将进一步描述切换图像显示单元中的操作模式,该操作模式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的一个示例,该图像显示单元包括三种操作模式,作为普通状态的用于2D显示的第一模式、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以及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图17是用于描述图像显示单元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三种操作模式是用于普通2D显示的第一模式、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以及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另外,图18是示出图17中每个步骤的电位的控制内容的示图。
图17示出了控制切换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该控制切换方法在模式被设置为用于正常2D显示的第一模式的初始状态被转换为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2D显示中的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中的每种状态时,控制对应用于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每个电极,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每个电极)的电压的切换。另外,该切换控制方法根据是否具有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而有所区别。当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该切换控制方法进一步根据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关指令而有所区别。
如以上作为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实例而描述的,可以针对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扫描侧电极组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共用侧电极组来选择各种电极图案。因此,图17所示的流程图示出了作为示范性实施例的它们由最大数量的电极所形成的情况。
特别地,当包括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切换的功能时,如图16所示,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电极组的每个集合由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第三电极105-3、第四电极105-4、第五电极105-5和第六电极105-6形成。提供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作为驱动相应电极的驱动电路。同时,当不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如图9所示,扫描侧透明电极105的电极组的每个集合由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和第三电极105-3形成。在图16中,提供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作为驱动相应电极的驱动电路。
另一方面,当包括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切换的功能时,如图16所示,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组的每个集合由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所形成。提供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和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作为驱动相应电极的驱动电路。当不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如图12所示,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组的每个集合由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形成。在图16中,提供第一电极驱动电路(C1)106-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C2)106-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C3)106-3作为驱动相应电极的驱动电路。
在图17所示的流程图中,当模式被设置为作为普通状态的其中不执行3D显示也不执行视角控制的用于2D显示的第一模式时(状态ST1),在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情况下,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和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使得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第三电极105-3、第四电极105-4、第五电极105-5和第六电极105-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全部固定至共用电位。否则,在通常是白色的情况下,控制所有扫描侧电极和共用侧电极使其被设置为关闭状态(步骤St1)。
另外,当模式被设置为用于2D显示的第一模式并且不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不提供扫描侧的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因此,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以及共用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C1)106-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C2)106-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C3)106-3使得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和第三电极105-3,以及共用侧的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全部被固定至共用电位。否则,在通常是白色的情况下,控制所有扫描侧电极和共用侧电极使其都被设置为关闭状态(步骤St1)。
另外,当用于普通2D显示的第一模式被切换为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时(状态ST2),检查是否存在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当不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步骤St2),不提供扫描侧的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因此,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和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被驱动以向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和第二电极105-2应用交变电位。同时,通过扫描侧的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以及共用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C1)106-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C2)106-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C3)106-3来控制扫描侧第三电极105-3以及共用侧的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使其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步骤St3,图18)。
因此,如图1所示,屏障液晶面板100中遮挡用于3D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形成为具有与像素排列间隔w相同的宽度。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传输用于3D的图像光线的开口宽度也形成为具有与像素排列间隔w相同的宽度,并且状态被切换为用于3D显示的状态。
同时,当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步骤St4),进一步检查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开/关指令。当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指令为关闭时(步骤St5),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和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被驱动以向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和第二电极105-2应用交变电位。同时,通过扫描侧的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和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来控制扫描侧的第三电极105-3、第四电极105-4、第五电极105-5和第六电极105-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使其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步骤St6,图18)。
因此,例如,在屏障液晶面板100中遮挡用于3D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形成为具有与图像显示单元的水平方向中的像素排列间隔w相同的宽度。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传输用于3D的图像光线的开口宽度也形成为具有与像素排列间隔w相同的宽度,并且状态被切换为用于3D显示的状态。
另外,当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指令为开启时(步骤St7),为了切换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控制,扫描侧的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和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被驱动以对扫描侧的第四电极105-4和第五电极105-5应用交变电位。同时,通过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和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来控制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第三电极105-3和第六电极105-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使其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步骤St8,图18)。
因此,例如,屏障液晶面板100中遮挡用于3D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形成为具有与图像显示单元的垂直方向中的像素排列间隔w相同的宽度。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传输用于3D的图像光线的开口宽度也形成为具有与像素排列间隔w相同的宽度,并且状态被切换为用于3D显示的状态。
另外,当用于普通2D显示的第一模式被切换至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时(状态ST3),与切换至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类似,检查是否存在切换垂直或水平方向的功能。当没有切换垂直或水平方向的功能时(步骤St9),不包括扫描侧的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因此,扫描侧的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被驱动以对扫描侧的第二电极105-2和第三电极105-3应用交变电位。同时,通过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以及共用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C1)106-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C2)106-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C3)106-3来控制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以及共用侧的第一电极104-1、第二电极104-2和第三电极104-3使其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步骤St10,图18)。
因此,如图2所示,屏障液晶面板100中遮挡用于2D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形成为具有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传输用于2D的图像光线的开口宽度也形成为具有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并且状态被切换为用于视角控制的状态,其中视角与第一模式相比被进一步限制。
同时,当包括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时(步骤St11),与切换至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的情况类似,进一步检查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开/关指令。当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指令为关闭时(步骤St12),扫描侧的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和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被驱动以向扫描侧的第二电极105-2和第三电极105-3应用交变电位。同时,通过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和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来控制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第四电极105-4、第五电极105-5和第六电极105-6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使其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步骤St13,图18)。
因此,例如,屏障液晶面板100中遮挡用于2D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形成为具有图像显示单元的水平方向中的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传输用于2D的图像光线的开口宽度也形成为具有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并且状态被切换为用于视角控制的状态,其中视角与第一模式相比被进一步限制。
同时,当切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功能的指令为开启时(步骤St14),为了切换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10的图像光线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控制,扫描侧中的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107-5和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107-6被驱动以对扫描侧的第五电极105-5和第六电极105-6应用交变电位。同时,通过扫描侧的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107-1、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107-2、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107-3和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107-4,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106-4和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106-5来控制扫描侧的第一电极105-1、第二电极105-2、第三电极105-3和第四电极105-4,以及共用侧的第一单个电极104-4和第二单个电极104-5使其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步骤St15,图18)。
因此,例如,屏障液晶面板100中遮挡用于2D的图像光线的传输的缝隙100S的缝隙宽度形成为具有图像显示单元的垂直方向中的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屏障液晶面板100的屏障液晶层101中传输用于2D的图像光线的开口宽度也形成为具有像素排列间隔w的一半宽度(w/2),并且状态被切换为用于视角控制的状态,其中视角与第一模式相比被进一步限制。
(示范性实施例的效果的描述)
如以上所详细描述的,示范性实施例实现以下效果。
第一效果如下。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扫描侧透明电极105和共用侧透明电极104的电极结构使得一个或多个电极作为一个集合而形成。另外,每个集合的电极组被部署以便对应于图像显示面板10的每个像素的中心的位置,并且控制每个集合的电极组的方法根据操作模式而有所区别。因此,有可能将模式容易地切换至用于2D显示的第一模式、用于3D显示的第二模式和用于视角控制的第三模式的三种操作模式中的任意一种。
第二效果如下。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应用为如以上所述的示范性实施例中的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时,添加屏障液晶面板100以执行2D和3D之间的切换。虽然这增加了厚度,但是无需进一步增加厚度来进一步添加视角控制功能,并且作为图像显示模块或图像显示装置还能够减少诸如强度之类的结构性风险。
第三效果如下。例如,在示范性实施例应用为以上所述的示范性实施例中的视差屏障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时,可能应用制造视差屏障面板,即屏障液晶面板的过程自身,而无需大幅改变常规技术以便将用于3D显示的功能和用于视角控制的功能添加到用于2D显示的普通功能中。
第四效果如下。也就是说,取决于形成在屏障液晶面板100中所形成的缝隙100S的条件,在实现2D显示或视角控制时的前方视野中,也可能实现与3D显示中相等的亮度。
以上已经描述对本发明的优选示范性实施例的配置。然而,应当注意的是,该示范性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示例而并非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轻易理解的是,能够根据具体应用进行各种修改而并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
虽然在以上所说明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已经将本发明作为硬件配置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可以通过使中央处理器(CPU)执行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任意所期望的过程。另外,以上所提到的程序可以使用任意类型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进行存储并提供至计算机。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任意类型的有形存储介质。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磁性存储介质(诸如软盘、磁带、硬盘驱动器等)、光学磁性存储介质(例如,磁性光盘)、CD-ROM(只读存储器)、CD-R、CD-R/W以及半导体存储器(诸如掩模ROM、PROM(可编程ROM)、EPROM(可擦除PROM)、闪存ROM、RAM(随机访问存储器)等)。程序可以使用任意类型的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被提供至计算机。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电信号、光学信号和电磁波。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能够经由有线通信线路(例如,电线和光纤)或无线通信线路向计算机提供程序。
虽然以上已经参考示范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的示范性实施例。本发明的配置和细节能够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各种方式在本发明范围内进行修改。
本申请基于2011年3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1-048131并要求其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全文结合于此。
附图标记列表
10 图像显示面板
10A 像素
10B 用于双眼的像素
10L 用于左眼的像素
10R 用于右眼的像素
11 用于显示的液晶层
12,12A,12B 面板衬底
100 屏障液晶面板(视差屏障面板)
100S, 100SA, 100SB, 100SC, 100SD 缝隙
101 屏障液晶层
102, 102A, 102B 面板衬底
103, 103A, 103B 偏振器
104 共用侧透明电极
104-1 第一电极(共用侧透明电极)
104-2,104-2A,104-2B 第二电极(共用侧透明电极)
104-3,104-3A,104-3B 第三电极(共用侧透明电极)
104-4 单个电极(或第一单个电极)(共用侧透明电极)
104-5 第二单个电极(共用侧透明电极)
105, 105A, 105B, 105C 扫描侧透明电极
105-1 第一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
105-2, 105-2A, 105-2B, 105-2A1, 105-2A2, 105-2B1, 105-2B2 第二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
105-3, 105-3A, 105-3B, 105-3A1, 105-3A2, 105-3B1, 105-3B2 第三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
105-4 第四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
105-5, 105-5A, 105-5B 第五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
105-6, 105-6A, 105-6B 第六电极(扫描侧透明电极)
106-1 第一电极驱动电路(C1)(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
106-2 第二电极驱动电路(C2)(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
106-3 第三电极驱动电路(C3)(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
106-4 单个电极驱动电路(或第一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4)(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
106-5 第二单个电极驱动电路(C5)(用于共用侧透明电极)
107-1 第一电极驱动电路(S1)(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
107-2 第二电极驱动电路(S2)(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
107-3 第三电极驱动电路(S3)(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
107-4 第四电极驱动电路(S4)(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
107-5 第五电极驱动电路(S5)(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
107-6 第六电极驱动电路(S6)(用于扫描侧透明电极)
201 右眼
202 左眼
D 像素和缝隙之间的距离
P 缝隙间距
P' 缝隙间距
T 缝隙厚度
W 缝隙宽度
W' 缝隙宽度
θ光通量的角度(视角锥)
θ光通量的角度(视角锥)

Claims (9)

1.一种图像显示单元,至少包括:
图像显示面板,其形成像素以显示图像;和
屏障液晶面板,其部署在图像显示面板之上并且形成用作屏障的缝隙以遮挡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其中
屏障液晶面板包括具有电极集合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每个集合由被设置成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预定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电极组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被部署成与像素的位置对应,并且
屏障液晶面板根据所指定的操作模式来对应用在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上的电位进行适当控制,从而改变在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缝隙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由此切换至以下三种功能之一:作为第一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2D显示功能,作为第二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的用于左眼的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像素的每个像素发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3D显示功能,以及作为第三模式的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进行控制的视角控制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显示单元,其中:
在第一模式中,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中的每一个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或者被设置为关闭状态,由此从屏障液晶面板发射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而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缝隙,
在第二模式中,通过向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多个电极中预定为用于3D显示的电极的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将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其余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相等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隔的缝隙,使得该缝隙的侧边缘部署在与像素中心相对的位置,从而从该屏障液晶面板向每个方向发射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的用于左眼的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像素中的每个像素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以及
在第三模式中,通过向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多个电极中预定为用于视角控制的电极的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将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扫描侧透明电极中的其余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具有比像素的排列间隔窄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的缝隙,并且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被限制为针对视角控制所指定的范围来从屏障液晶面板发射图像光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图像显示单元,其中扫描侧透明电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形成,或者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二者垂直,并且共用侧透明电极在与部署扫描侧透明电极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或者在与部署扫描侧透明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或者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二者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图像显示单元,其中:
扫描侧透明电极由电极组形成,每个电极组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该五个电极为: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一半的电极宽度的一个第一电极,部署在该第一电极的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该两个第二电极均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四分之一的电极宽度,以及部署在相应两个第二电极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该两个第三电极均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四分之一的电极宽度,以及在电极组的集合之间提供间隙部分,该间隙部分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一半的宽度,
在第一模式中,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或者被设置为关闭状态,
在第二模式中,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第三电极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被固定至共用电位,并且
在第三模式中,对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第一电极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被固定至共用电位。
5.一种图像显示单元中的图像显示方法,该图像显示单元至少包括:
图像显示面板,其形成像素以显示图像;和
屏障液晶面板,其部署在图像显示面板之上并且形成用作屏障的缝隙以遮挡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其中
形成缝隙的屏障液晶面板包括具有电极集合的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每个集合由被设置成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对应的预定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宽度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电极组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被部署成与像素的位置对应,并且
屏障液晶面板根据所指定的操作模式来对应用在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上的电位进行适当控制,从而改变在屏障液晶面板中所形成缝隙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由此切换至以下三种功能之一:作为第一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发射用于二维(2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2D显示功能,作为第二模式的从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中的用于左眼的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像素的每个像素发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的3D显示功能,以及作为第三模式的对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进行控制的视角控制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中
在第一模式中,将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和共用侧透明电极的每个的一个或多个中的每一个被固定至共用电位或者设置为关闭状态,由此从屏障液晶面板发射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用于二维 (2D)显示的图像光线,而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缝隙,
在第二模式中,通过向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多个电极中预定为用于3D显示的电极的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将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其余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具有与像素的排列间隔相等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隔的缝隙,使得该缝隙的侧边缘部署在与像素中心相对的位置,从而从该屏障液晶面板向每个方向发射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用于左眼的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像素中的每个像素的用于三维(3D)显示的图像光线,并且
在第三模式中,通过向形成扫描侧透明电极的多个电极中预定为用于视角控制的电极的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将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扫描侧透明电极中的其余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在屏障液晶面板中形成具有比像素的排列间隔窄的缝隙宽度和缝隙间距的缝隙,并且来自图像显示面板的像素的图像光线的视角被限制为针对视角控制所指定的范围来从屏障液晶面板发射图像光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中扫描侧透明电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形成,或者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二者垂直,并且该共用侧透明电极在与部署扫描侧透明电极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或者在与部署扫描侧透明电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或者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二者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其中
扫描侧透明电极由电极组形成,每个电极组包括五个电极的集合,该五个电极为: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一半的电极宽度的一个第一电极,部署在该第一电极的各侧的两个第二电极,该两个第二电极均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四分之一的电极宽度,以及部署在相应两个第二电极之外的两个第三电极,该两个第三电极均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四分之一的电极宽度,并且在电极组的集合之间提供间隙部分,该间隙部分具有实质上为像素排列间隔的一半的宽度,
在第一模式中,将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或者设置为关闭状态,
在第二模式中,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将第三电极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并且
在第三模式中,对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应用交变电位,并且将第一电极以及形成共用侧透明电极的一个或多个电极固定至共用电位。
9.一种存储图像显示控制程序的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作为能够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非暂时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的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CN201180068972.9A 2011-03-04 2011-11-09 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3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8131A JP2012185307A (ja) 2011-03-04 2011-03-04 画像表示ユニット、画像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1-048131 2011-03-04
PCT/JP2011/006272 WO2012120575A1 (ja) 2011-03-04 2011-11-09 画像表示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表示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3689A true CN103443689A (zh) 2013-12-11
CN103443689B CN103443689B (zh) 2015-12-09

Family

ID=46797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97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3689B (zh) 2011-03-04 2011-11-09 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507186B2 (zh)
EP (1) EP2682804B1 (zh)
JP (1) JP2012185307A (zh)
CN (1) CN103443689B (zh)
WO (1) WO201212057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6540A (zh) * 2014-01-03 2015-07-0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CN108267902A (zh) * 2018-01-15 2018-07-1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切换显示视角的方法
CN109165535A (zh) * 2018-09-04 2019-01-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幕保护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946889A (zh) * 2017-11-24 2019-06-28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42980A (ko) * 2011-10-19 2013-04-2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입체 영상 패널, 입체 영상 패널을 포함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2015045665A (ja) * 2011-12-28 2015-03-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JP2014199393A (ja) * 2013-03-13 2014-10-23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表示装置
JP5969699B2 (ja) * 2013-05-09 2016-08-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JP2015001614A (ja) * 2013-06-14 2015-01-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3389582A (zh) * 2013-07-23 2013-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CN103413784B (zh) * 2013-08-12 2015-07-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US9208765B1 (en) * 2013-09-18 2015-12-08 American Megatrends, Inc. Audio visual present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s
US9411511B1 (en) 2013-09-19 2016-08-09 American Megatrends, Inc.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s with out-of-screen virtual keyboards
WO2015059996A1 (ja) * 2013-10-24 2015-04-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CN104243960B (zh) * 2014-10-14 2016-09-28 四川大学 基于液晶盒和偏光片的集成成像双视3d显示器
KR20160089600A (ko) * 2015-01-19 2016-07-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4808350B (zh) 2015-05-13 2018-0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KR102434032B1 (ko) * 2017-12-20 2022-08-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배리어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US11024681B2 (en) * 2019-08-15 2021-06-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arallax optics for top emitting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5511A (zh) * 2005-12-02 2007-06-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维和三维图像可选择显示设备
US20070183015A1 (en) * 2006-02-07 2007-08-09 Jacobs Adrian M S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a display device
US20090102990A1 (en) * 2005-05-21 2009-04-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N101487938A (zh) * 2008-12-31 2009-07-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模组、二维/三维可切换式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900886A (zh) * 2009-05-29 2010-12-01 索尼公司 立体显示器和立体显示方法
US20110001894A1 (en) * 2009-07-03 2011-01-0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parallax barrier,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34678A (ja) * 2003-10-30 2005-05-26 Sharp Corp 液晶構造体
US7834943B2 (en) 2006-12-12 2010-11-16 Tpo Displays Corp. Reduction of cross-talk in vertical direction for a dual view display devices
JP4487318B2 (ja) * 2007-07-26 2010-06-23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76671B1 (ko) 2008-01-04 2009-01-07 (주)씨앤오 3차원 영상표시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메일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356952B2 (ja) * 2009-08-31 2013-12-04 レムセン イノベーション、リミティッド ライアビリティー カンパニー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02990A1 (en) * 2005-05-21 2009-04-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N1975511A (zh) * 2005-12-02 2007-06-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维和三维图像可选择显示设备
US20070183015A1 (en) * 2006-02-07 2007-08-09 Jacobs Adrian M S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a display device
CN101487938A (zh) * 2008-12-31 2009-07-2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模组、二维/三维可切换式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900886A (zh) * 2009-05-29 2010-12-01 索尼公司 立体显示器和立体显示方法
US20110001894A1 (en) * 2009-07-03 2011-01-0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parallax barrier,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6540A (zh) * 2014-01-03 2015-07-0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
CN109946889A (zh) * 2017-11-24 2019-06-28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946889B (zh) * 2017-11-24 2023-03-24 天马日本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8267902A (zh) * 2018-01-15 2018-07-1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切换显示视角的方法
CN109165535A (zh) * 2018-09-04 2019-01-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幕保护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35648A1 (en) 2013-12-19
CN103443689B (zh) 2015-12-09
US20170031185A1 (en) 2017-02-02
EP2682804A1 (en) 2014-01-08
EP2682804A4 (en) 2014-11-05
EP2682804B1 (en) 2016-06-08
JP2012185307A (ja) 2012-09-27
US9507186B2 (en) 2016-11-29
WO2012120575A1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3689A (zh) 图像显示单元和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US9185396B2 (en) Lens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26469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106249492B (zh) 显示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3048835B (zh) 一种液晶光栅及其驱动方法和立体显示装置
KR102230549B1 (ko) 접촉 감지 기능을 가진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60092150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장치의 구동 방법
CN101923249A (zh) 显示装置和方法
US11281033B2 (en) Display system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3339939B1 (en) Parallax barrie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stat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01338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642054B2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KR101899135B1 (ko) 시분할 액정 배리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CN106526956B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15102808A (ja) 表示装置
KR20120111649A (ko) 액정 렌즈 구동 방법,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액정 렌즈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0362298B2 (en) Shutter glasses, display system and shutter display method
CN102955322A (zh) 三维显示装置
CN105044917A (zh) 背光器件以及具有该背光器件的三维显示装置
CN202533685U (zh) 2d/3d切换装置和显示装置
KR101419231B1 (ko) 입체 표시 장치
CN103780893A (zh) 立体显示模块及可显示立体图像的电子装置
US20140226094A1 (en) Display panel, 3-d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method based on segmented parallax barriers
CN104280889A (zh) 一种3d显示器件及3d显示装置
US20160266447A1 (en) Liquid crystal lens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quid crystal lens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TO: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3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Termination date: 20181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