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以方便易用的对智能电话进行自动解锁。
使用该方法,还可以不用记忆密码,不怕密码外泄。
使用该方法的安全性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检测模块定期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
S2:如果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则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智能电话是否已加锁;
S3:如果智能电话已加锁,则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解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作为优选,在步骤S2中,
如果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则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智能电话是否已解锁,如果智能电话已解锁,则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加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加锁。
作为优选,在步骤S2中,
如果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则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智能电话是否已加锁,如果智能电话已加锁,可以使用密码解锁终端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作为优选,使用密码解锁终端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包括以下步骤:
S331:密码检测模块检查是否接收到输入信号,如果接收到输入信号,则执行步骤S332;
S332:密码判断模块判断接收到的输入信号是否和预设解锁密码相同,如果相同,则执行步骤S333;
S333:密码控制模块控制密码解锁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作为优选,在步骤S1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S0: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是否开启,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1。
作为优选,在步骤S0中,若判断结果为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没有开启,则结束此次循环。
作为优选,在步骤S2中,若判断结果为智能电话没有加锁,则结束此次循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由于蓝牙检测模块定期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如果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且智能电话已加锁,则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解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所以当用户进入办公室智能座机自动检测到手机连接即自动处于解锁状态,不用记忆密码,不怕密码外泄,安全性高,方便易用。由于在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且智能电话已加锁的情况下,则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解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所以当用户拿着手机走出办公室,智能固话检测不到手机时,自动加锁,防止未授权用户操作。由于在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并且智能电话已加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密码解锁终端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所以可防止手机丢失时无法使用智能固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的优选处理方案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话运用密码解锁方式进行解锁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解锁终端的一种优选结构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蓝牙加解锁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蓝牙加解锁终端的一种优选结构的结构框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密码解锁终端的结构框图;
其中:
10:蓝牙加解锁终端;20:密码解锁终端;
11:蓝牙主控模块;12:蓝牙检测模块;13:蓝牙解锁控制模块;14:蓝牙加锁控制模块;
21:密码控制模块;22:密码检测模块;23:密码判断模块;24:密码解锁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方法实施例:
智能固话通过内置蓝牙模块和指定手机进行配对后,智能固话即可实时检测手机是否连接,并自动的进行加解锁。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话的加解锁方法。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智能电话的加解锁方法包括:
步骤S1: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检测模块定期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
步骤S2:如果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则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智能电话是否已加锁。
步骤S3:如果智能电话已加锁,则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解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下面结合图2详细描述以上各处理的细节。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话加解锁方法的优选处理方案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蓝牙主控模块定期的判断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是否开启,与持续判断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是否开启相比,可减少加解锁终端的功耗。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预先设定解锁终端判断的周期,例如:3分钟或者5分钟。若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已开启,则执行步骤S1,否则直接结束此次循环。
步骤S1: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检测模块定期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该检测周期和步骤S0中的判断周期保持一致。指定手机也就是已经和智能电话进行配对的手机,其个数不受限制,可以为1个或2个,也可以为其它数量。如果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则执行步骤S21,如果没有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则执行步骤S22。
步骤S21: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智能电话是否已加锁,如果已经加锁,则执行步骤S31,否则,直接结束此次循环。
步骤S31: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解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步骤S22:蓝牙主控模块判断智能电话是否已解锁,如果智能电话已解锁,则执行步骤S32,如果智能电话没有解锁,则执行步骤S33。
步骤S32: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加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加锁。
步骤S33:用户可以开启密码解锁终端,使用密码解锁终端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下面结合图3详细说明运用密码解锁方式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的细节。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话运用密码解锁方式进行解锁的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使用密码解锁终端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31:密码检测模块检查是否接收到输入信号,如果接收到输入信号,则执行步骤S332,如果没有接收到输入信号,则直接结束此次循环。
步骤S332:密码判断模块判断接收到的输入信号是否和预设解锁密码相同,如果相同,则执行步骤S333,如果不相同,则直接结束此次循环。
步骤S333:密码控制模块向密码解锁模块发送指令,控制密码解锁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装置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电话的加解锁终端。
智能电话的加解锁终端包括蓝牙加解锁终端,作为优选方案,当然还可以包括密码解锁终端。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加解锁终端的一种优选结构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该种智能电话的加解锁终端包括蓝牙加解锁终端10密码解锁终端20。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蓝牙加解锁终端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所述蓝牙加解锁终端10包括:蓝牙检测模块12、蓝牙解锁控制模块13和蓝牙主控模块11。
蓝牙主控模块11用于定期的向蓝牙检测模块12发送指令,控制蓝牙检测模块12定期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
当蓝牙检测模块12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时,蓝牙主控模块11用于判断智能电话的加解锁状态,在检测到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且智能电话已加锁的情况下,进一步用于控制蓝牙解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蓝牙加解锁终端的一种优选结构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所述蓝牙加解锁终端10还包括:蓝牙加锁控制模块14。
所述蓝牙加锁控制模块14用于在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且智能电话已解锁的情况下,用于对智能电话进行加锁。
所述蓝牙主控模块进一步用于,在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且智能电话已解锁的情况下,控制蓝牙加锁控制模块对智能电话进行加锁。
如图4所示,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解锁终端还包括密码解锁终端20,在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并且智能电话已加锁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开启密码解锁终端20,通过密码解锁终端20采用密码解锁方式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密码解锁终端的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所述密码解锁终端20包括:密码控制模块21、密码检测模块22、密码判断模块23及密码解锁模块24。
所述密码控制模块21用于向密码检测模块22发送指令,控制密码检测模块22检查是否接收到输入信号。
在接收到输入信号的情况下,所述密码控制模块21用于向密码判断模块23发送指令,控制密码控制模块21判断接收到的输入信号是否和预设解锁密码相同。如果没有接收到输入信号,则密码控制模块21直接控制此次循环结束。
如果接收到的输入信号和预设解锁密码相同,所述密码控制模块21还用于向密码解锁模块24发送指令,控制密码解锁模块24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如果接收到的输入信号和预设解锁密码不相同,所述密码控制模块21控制此次结束此次循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智能电话的加解锁终端还包括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图中未示出)。蓝牙主控模块在控制蓝牙检测模块定期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之前,先判断手机自动加解锁模块是否开启,如果已开启,则蓝牙主控模块控制蓝牙检测模块检测是否有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否则,直接结束此次循环。
在本发明中,由于蓝牙连接范围大概10m左右,在用户打开手机自动加解锁开关的情况下,则根据检测结果自动加锁或解锁智能固话。所以如果手机超出范围或者关闭蓝牙连接,智能固话会实时检测手机断开,自动加锁,防止未授权用户操作。当用户进入办公室智能座机自动检测到手机连接即自动处于解锁状态,不用记忆密码,不怕密码外泄,安全性高,方便易用。由于在没有检测到任何指定手机和智能电话连接,并且智能电话已加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密码解锁终端对智能电话进行解锁,所以可防止手机丢失时无法使用智能固话。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