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1634A -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1634A
CN103401634A CN2013102627677A CN201310262767A CN103401634A CN 103401634 A CN103401634 A CN 103401634A CN 2013102627677 A CN2013102627677 A CN 2013102627677A CN 201310262767 A CN201310262767 A CN 201310262767A CN 103401634 A CN103401634 A CN 103401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coder
bit stream
encoded bit
encoder operation
b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27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01634B (zh
Inventor
J·刘
B·帕哈
V·安雷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401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1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01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16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z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用于对编码器输出缓存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和方法通过将具有要由编码器编码的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诸如在具有多个帧的扩展帧传输的情形中)来实施线性存储输出缓存。N个编码器操作的比特随后被顺序地缓存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其中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

Description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US2008/085704,国际申请日为2008年12月5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880119664.2,名称为“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根据35U.S.C.§119的优先权要求
本专利申请要求2007年12月5日提交、且已被转让给本发明受让人并因而被明确援引纳入于此的题为“LINEAR MEMORY MODEL FOR THE UMBFLDCH ENCODER OUTPUT BUFFERS(用于UMB FLDCH编码器输出缓存器的线性存储模型)”的临时申请No.60/992,463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尤其涉及在处置扩展帧传输的控制信道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利用线性或顺序存储模型来降低编码器输出存储设计的复杂度。
背景技术
在一些无线通信系统中,将在无线网络上传送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分组首先被分拆成子分组。子分组被馈送到编码器中以被编码、交织和重复。每个子分组的输出比特流——被称为码字可比该子分组至多长5倍。码字随后通过重复(若必要的话)在多次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传输上被传送。HARQ传输一般被分隔开一时间长度。例如,在HARQ8中,码字每8帧传送一次。对于所传送的每一帧,整个码字的仅部分比特被传送。
在常规设计中,整个经编码的码字或操作被存储在编码器存储器或缓存器中。这种设计要求总存储器至少是所有传入MAC分组的长度总和的5倍。例如,在超移动宽带(UMB)系统的前向链路专用信道(FLDCH)传输中,假设最差情形的数目(例如,对所有瓦片(128个)为最高分组格式、4层、以及8帧的HARQ交织深度),常规设计需要约25M比特的片上存储器。
在用以减小存储器大小的提议方案中,整个码字不作存储,而是再次运行编码器以重新生成整个码字并仅仅节省特定HARQ帧传输所需的比特。因此,即使编码器为所有HARQ传输进行再运行,也不增加编码器的峰值每秒百万条指令(MIPS)预算,且可灵活处置任意数目的HARQ传输。
编码器的输出被多路复用器(mux)引擎用来涂抹(paint)信道资源,诸如举例而言FLDCH资源。编码器将总是为每个子分组提供足够的比特。然而,在FLDCH资源的部分被一些其他信道所占用的情形下,mux引擎可能未使用为子分组所提供的所有比特。为了处置这些情形,为每个子分组维护一组比特流状态变量。具体而言,比特流状态变量可由编码器在第一帧(即,HARQ帧)传输开始时初始化,并随后在每一传输结束时由mux引擎进行更新。在编码用于每一传输的数据时,编码器使用这些变量来定位每个子分组的码字中要被写入到存储器的那部分。Mux引擎对状态变量的维护简化了编码器设计,因为其无需与FLDCH资源交叠的任何其他信道的知识(例如,CQI、信标等)。
注意,以上设计中的编码器总是作用于针对下一帧所调度的操作或指派,而mux引擎作用于当前帧。因此,在指派或操作跨毗连帧扩展的情形下,诸如在扩展帧传输中,(经扩展或延长的帧),编码器将没有来自mux引擎的最新状态变量信息。在这种情形下,编码器可基于对比特流状态变量的某些最差情形数目的假设来配置,并为每个子分组提供一些额外比特。当mux引擎到达下一帧时,比特流状态变量将被更新并被用于选择仅恰适的比特。
在UMB FLDCH扩展帧传输的特定示例中,一个FLDCH指派将传送一行3帧。常规编码器设计被配置成生成3帧的经编码比特并将它们保存在编码器输出存储器或缓存器中。然而,此方案导致来自不同指派或操作的经编码比特具有不同的寿命。例如,来自非扩展传输指派或操作的经编码比特将持续仅一帧,而来自扩展传输指派的经编码比特将持续两帧或两帧以上。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比特的寿命的不同导致编码器输出存储器的设计和操作的极大复杂化。因此,一种编码器输出存储器或缓存器设计降低复杂度同时仍能提供高效编码器操作。
发明内容
根据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使得由编码器编码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此外,该方法包括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操作的比特,其中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
根据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收发机。该收发机包括编码器输出缓存器、多路复用器引擎、以及编码器。编码器被配置成将使得由编码器编码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另外,编码器被配置成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N个编码器操作的比特,其中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
根据又一方面,公开了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成将使得由编码器编码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此外,该处理器被配置成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操作的比特,其中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以及存储器被耦合于处理器以用于存储数据。
根据再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将使得由编码器编码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的装置。该设备还包括用于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操作的比特的装置,其中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
根据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用于使计算机将使得由编码器编码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的代码。该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包括用于使计算机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操作的比特的代码,其中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
附图说明
图1解说了可在其中利用本公开的装置和方法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
图2解说了可在其中利用本公开的装置和方法的发射机系统或接入点(AP)和接收机系统或接入终端(AT)的示例性框图。
图3解说了可在其中采用本装置和方法的收发机的示例性框图。
图4解说了用在图3的收发机中的缓存器配置的示例性框图配置。
图5解说了图3的收发机进行的帧编码、帧缓存、以及多路复用的时间线。
图6解说了根据本公开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所用的用于编码和顺序缓存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解说了根据本公开的具有用于编码和缓存数据的装置的另一收发机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注意,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诸如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网络、正交FDMA(OFDMA)网络、单载波FDMA(SC-FDMA)网络等。术语“网络”和“系统”常被可互换地使用。CDMA网络可实现诸如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UTRA)、cdma2000等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和低码片率(LCR)。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网络可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等无线电技术。OFDMA网络可实现诸如演进UTRA(E-UTRA)、IEEE802.11、IEEE802.16、IEEE802.20、
Figure BDA00003420446200051
等无线电技术。UTRA、E-UTRA和GSM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部分。长期演进(LTE)是即将发布的使用E-UTRA的UMTS版本。UTRA、E-UTRA、GSM、UMTS和LTE在来自名为“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cdma2000在来自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2”(3GPP2)的组织的文献中有记载,并可包括诸如超移动宽带(UMB)等改进。这些各色无线电技术和标准是本领域公知的。为了清楚起见,以下针对UMB或LTE来描述这些技术的某些方面,并且在以下描述的很大部分中使用UMB和LTE术语。
利用单载波调制和频域均衡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是一种技术。SC-FDMA具有与OFDMA系统相近的性能以及本质上相同的总体复杂度。SC-FDMA信号因其固有的单载波结构而具有较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SC-FDMA已引起极大的注意,尤其是在较低PAPR在发射功率效率的意义上将极大地裨益移动终端的上行链路通信中。它目前是3GPP长期演进(LTE)或演进UTRA中的上行链路多址方案中的工作设想。
参照图1,解说了可在其中采用本公开的装置和方法的示例性多址无线通信系统。接入点100(AP)包括多个天线群,一群包括104和106,另一群包括108和110,而再一群包括112和114。在图1中,每个天线群仅示出了两个天线,然而,每个天线群可利用更多或更少的天线。接入终端116(AT)与天线112和114正处于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在前向链路(FL)120上向接入终端116发射信息,并在反向链路(RL)118上接收来自接入终端116的信息。接入终端122与天线106和108正处于通信,其中天线106和108在前向链路126上向接入终端122发射信息,并在反向链路124上接收来自接入终端122的信息。在FDD系统中,通信链路118、120、124和126可使用不同频率进行通信。例如,前向链路120可使用与反向链路118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
接入点可以是用于与诸终端通信的固定站,并且也可以被称为接入点、B节点、或其他某个术语。接入终端也可被称为接入终端、用户装备(UE)、无线通信设备、终端、接入终端、或其他某个术语。
图2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200的示例的框图,其仅作为可在其中利用本方法和装置的无线系统的一个示例。系统200包括发射机系统210(亦被称为接入点)和接收机系统250(亦被称为接入终端)。在发射机系统210处,数个数据流的话务数据从数据源212被提供给发射(TX)数据处理器214。
在一个方面中,每一数据流在各自的发射天线上被发射。TX数据处理器214基于为每个数据流选择的特定编码方案来格式化、编码、和交织该数据流的话务数据以提供经编码数据。
可使用OFDM技术将每个数据流的经编码数据与导频数据进行复用。导频数据通常是以已知方式处理的已知数据码型,并且可在接收机系统处被用来估计信道响应。每一数据流的经复用的导频和经编码数据随后基于为该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BPSK、QPSK、M-PSK或M-QAM)被调制(即,码元映射)以提供调制码元。每个数据流的数据率、编码、和调制可由处理器230执行的指令来决定。
所有数据流的调制码元随后被提供给TX MIMO处理器220,后者可进一步处理这些调制码元(例如,针对OFDM)。TX MIMO处理器220随后向NT个发射机(TMTR)222a到222t提供NT个调制码元流。在某些实施例中,TXMIMO处理器220向这些数据流的码元并向从其发射该码元的天线应用波束成形权重。
每个发射机222接收并处理各自的码元流以提供一个或更多个模拟信号,并进一步调理(例如,放大、滤波、和上变频)这些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在MIMO信道上传输的经调制信号。来自发射机222a到222t的NT个经调制信号随后分别从NT个天线224a到224t被发射。
在接收机系统250处,所发射的经调制信号被NR个天线252a到252r所接收,并且从每个天线252接收到的信号被提供给各自的接收机(RCVR)254a到254r。每个接收机254调理(例如,滤波、放大、及下变频)各自的收到信号,数字化该经调理的信号以提供样本,并且进一步处理这些样本以提供相对应的“收到”码元流。
RX数据处理器260随后从NR个接收机254接收这NR个收到码元流并基于特定接收机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以提供NT个“检出”码元流。RX数据处理器260然后解调、解交织、以及解码每个检出码元流以恢复该数据流的话务数据。RX数据处理器260所执行的处理与发射机系统210处由TX MIMO处理器220和TX数据处理器214所执行的处理互补。
处理器270周期性地确定要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以下讨论)。处理器270编制包括矩阵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
该反向链路消息可包括涉及通信链路和/或收到数据流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反向链路消息随后由还从数据源236接收数个数据流的话务数据的TX数据处理器238处理,由调制器280调制,由发射机254a到254r调理,并被回传给发射机系统210。
在发射机系统210处,来自接收机系统250的经调制信号被天线224所接收,由接收机222调理,由解调器240解调,并由RX数据处理器242处理以提取接收机系统250所发射的反向链路消息。处理器230随后可确定要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来确定波束成形权重,然后处理所提取的消息。
图3解说了可在其中采用本装置和方法的收发机300的示例。收发机300可在一个方面被实现为接入点,诸如图2中的发射机210。具体而言,图3仅解说了收发机300的发射机部分,因为本装置和方法与编码器操作有关。收发机300包括可由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处理器设备实现的作业处理单元302。单元302处理和组织将由收发机300传送的数据并将比特流输出到编码器304。所示的作业处理单元302在一个方面可被配置用于组织UMB系统的FLDCH数据。在LTE系统的另一示例中,处理单元302可被配置成处理和组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编码器304使用诸如卷积或turbo编码(仅作为示例)等任何数目的已知编码方案来编码比特流数据。在一方面,编码器304可被配置成生成和输出仅足够用于下一帧传输的经编码比特,而不是用于诸如扩展帧传输等特定指派的全部经编码比特。注意,帧为设定数目的比特,且帧也可包含数个指派。如所提及的,对于委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顺序帧上的传输(诸如UMB系统中的FLDCH扩展帧传输)的指派或编码器操作,编码器304可被配置成将包括数目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作业(即,扩展帧传输,其中N为2或更大,或者多帧)划分成等于数目N个顺序帧的相等数目的N个编码器操作。这些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一个被输出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或存储器306供单个帧传输。扩展帧传输的这种划分消除了缓存器306中具有不同寿命的指派或编码器操作(例如,一些指派持续一帧而扩展帧传输指派持续一帧以上)。
当从编码器304输出的经编码比特流被缓存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306中时,仅输出足够用于单个帧传输的经编码比特。在一方面,输出缓存器306根据线性存储模型来配置,其中经编码帧的经编码比特被顺序地缓存或存储在缓存器306中。在特定示例中,输出缓存器306可根据用于编码器输出存储器的乒乓线性缓存存储模型来配置,因为线性存储模型是高MIPS且存储效率高。乒乓线性缓存模型意味着经编码比特将顺序地占据编码器输出缓存器。
作为输出缓存器306可如何根据线性乒乓缓存模型来配置的一个示例,图4解说缓存器306的一个示例性框图配置。根据乒乓缓存模型组织的缓存器306包括两个在组织上分开的缓存器402和404,其也被标记为编码器输出缓存器0和编码器输出缓存器1。通过利用两个分开的缓存器,乒乓线性缓存模型允许从一个缓存器向多路复用器输出与另一缓存器中的编码器处理和存储相交叠。即,一个缓存器中的数据正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而下一数据集被读进另一缓存器。如在缓存器402和404中可看到的,对应一帧可存储数个不同指派或操作的各种经编码比特,其中缓存器402和404中的每一个合成地存储用于单个传输帧的经编码比特。这些操作或指派中的每一个可包括不同数目的比特,作为示例,如缓存器402的缓存器条目406、408和410的不同框大小所示。
关于具有多帧扩展传输指派的编码器作业或操作的缓存——如之前关于缓存器306的线性存储模型所讨论的,来自不同指派或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在缓存器中应具有相同寿命。相应地,本公开的编码器304被配置成将具有数目N个扩展帧的多帧编码器操作划分或分解成数目N个分开的操作。例如,在经由三帧的多帧扩展传输的编码器操作中,该操作将被划分为各自为一帧传输的三个编码器作业或操作。相应地,编码器304将所划分出的N个编码器作业的第一个作业中所编码的第一批比特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0(402)中,如缓存器条目410所示。此条目410被示为用于N帧的原始扩展帧传输操作“3”,该操作已被划分为数目N个分开的编码器操作,其在条目410中的比特是所划分出的N帧中的第一帧(图4中被描述为扩展帧0)的经编码比特。
继对数目N个分开编码器操作中的第一个操作进行编码并存储在缓存器402中之后,该数目N个分开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个操作随后在通过多路复用器交织之前被编码或缓存。继续以上示例,原始操作“3”的该下一编码器操作产生被存储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1(404)中的经编码比特,如图4中条目412所示并被记为扩展帧1。注意,条目410和412的大小被示为相同,这意味着数目N个分开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一个操作实施近似相同数目的经编码比特的编码。然而在一方面,对N帧的原始MAC层指派或操作的划分是基于分配给该指派或操作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频调的数目。因此,划分可通过将用于扩展帧传输的所有数目的所分配OFDM频调划分成每帧近似相等数目的所分配频调来完成。因此,缓存器402和404的条目410和412的示例中所分别存储的经编码比特的数目将大小近似相等。
再次参照图3,收发机设备300还包括多路复用器(本文称之为MUX引擎)308,其用于交织从编码器输出缓存器306读出的经编码数据。经编码和交织的数据被递送至根据任何合适的调制方案工作的调制器310以便经由天线312进行无线RF传输。
注意,MUX引擎308被配置成在帧结束时更新经编码比特计数或比特流状态。比特流的这种上下文状态被发送到编码器304以允许编码器知晓那些被交织和输出以供传输的比特的状态。对于扩展帧传输,由于编码器304将在帧结束前运行编码操作,所以编码器304将没有来自MUX引擎308的最新状态变量信息。在这种情形下,编码器被配置成对比特流状态假定一些最差情形数目,并为原始扩展帧传输操作的每一个所划分帧提供一些额外比特。到MUX引擎308到达数目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帧时,比特流状态变量将已被编码器304所接收和更新,并被用来选择仅用于下一帧的恰适比特。注意,生成的这些额外比特将不会增加编码器输出缓存器大小,对于其中扩展帧传输仅针对UMB中的低分组格式的实现尤其如此。作为示例,本公开的方法和装置还适用于LTE系统中诸如调制和编码方案(MCS)下的低分组格式。
作为编码器304、输出缓存器306、以及MUX引擎308之间交互的时基的解说,图5解说了帧编码、帧缓存、和多路复用的时间线。如所解说的,编码器304如箭头502所示的被初始化以开始对帧的编码;本示例中即为帧0并用附图标记504来标示。在初始化时,编码器初始化状态节点,并复制状态节点信息(即,比特流状态变量)。编码器304将经编码比特输出到缓存器306的一部分(例如,编码器输出缓存器402)进行存储。在时间t1,所存储的帧504被读出到MUX引擎308并执行对经编码比特的交织。在其间MUX引擎正处理来自缓存器306的经编码比特的时间段期间,编码器304如箭头506所指示的完成了对第一帧(帧0504)的比特的编码和存储。此时,编码器304将开始编码下一帧的比特,该下一帧在本示例中被称为帧1并用附图标记508标示。编码器304将没有来自MUX引擎308的最新比特流状态信息,因为引擎308还没有终止其对帧0的处理,该终止由时间t2标示。相应地,编码器306被配置成为后续帧的编码假定对比特流状态的保守估计;即编码器306假定极少码元被多路复用掉用于先前的帧0(504)。可在经验或随意的基础上或基于特定通信系统被设置为一合适数目的此保守估计将因此导致生成比下一帧(即,帧1(508))所肯定需要的更多的比特。
在时间t2,MUX引擎308将完成多路复用帧0,并随后将经更新的比特流状态信息复制到子分组中以供传输,如箭头510所指示。另外在此时,MUX引擎308可将经更新的比特流状态信息传达给编码器304以用在对下一编码器操作的编码中。此外,在时间t2,MUX引擎308将开始从变为活跃队列的缓存器306的另一部分(即,编码器输出缓存器1(404))读出经编码比特。任何扩展帧指派或操作要求MUX引擎308内部地更新比特流状态以使得这N个顺序帧中的下一帧与该扩展帧传输作业适当相符,并由MUX引擎308选择相应恰适的比特。此操作由箭头512指示。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图5的时间线根据需要针对包括扩展帧传输的所有子分组或帧继续重复所述操作。
图6解说了无线通信系统中所用的用于基于线性存储模型来编码和缓存数据的方法600的流程图。作为示例,方法600可通过图3中所解说的收发机设备300的各种组件以及图1或2中所解说的发射机来实现。
方法600始于将要由编码器编码的具有数目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划分成各自包括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如框602所示。框602的过程可由编码器304、DSP或其他合适的处理器、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于框602中划分编码器操作之后,流程行进至框604。这里,N个编码器操作中每个操作的经编码比特被顺序地缓存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即,所划分出的数目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操作被顺序缓存到缓存器306中,其中这N个操作中的第一个操作被编码到线性建模缓存器306的一部分中(例如,第一部分402),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操作被缓存在缓存器306中(例如,第二部分404),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再下一操作被缓存在缓存器306中(例如,现在为空的第一部分402,因为来自第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已被MUX引擎408所读出),依此类推。
如框604中进一步所示的,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从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此操作的一个示例是先前讨论的乒乓线性缓存模型。注意,作为示例,框604的过程可由图3中所解说的编码器304、缓存器306、以及MUX引擎308来实施。或者,框604的过程的各部分可由诸如DSP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处理器等处理器结合存储代码或处理器指令的存储器来实施。用以实现方法600的过程的其他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示例由图3中的替换性处理器314和存储器316示出。
方法600还可包括在虚线框606中示出的又一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对于方法600的最宽泛实现的实践而言并不是必需的。如框606所示,方法600还可包括在多路复用器引擎多路复用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一个编码器操作之后基于这一个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来更新比特流状态。因此,如先前讨论的,当MUX引擎408已完成多路复用编码器操作时,比特流状态基于多路复用器408所用的比特被更新。同时要注意,虽然未明确说明,框606的过程固有地涉及MUX引擎的多路复用操作的执行。在更新比特流状态之后,还是如框606中所示的,使用经更新的比特流状态从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顺序下一操作为多路复用器引擎选择恰适比特。
图7解说了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收发机设备700的框图,收发机设备700包括可被用于编码操作和对从编码操作产生的比特进行线性缓存的装置702。装置702包括用于将具有要由编码器编码的N个顺序帧的编码器操作化分为各自被指定用于单个帧传输的N个编码器操作的模块或装置704。装置704可由诸如编码器304的编码器内的逻辑或处理器、作业处理器303、诸如DSP的另一合适的处理器、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注意,装置704的功能性类似于以上结合图6中的框602所描述的功能。
装置704确定的经编码的N个编码器操作随后可经由总线706、或其他类似合适的通信耦合被传达至装置702中的各种其他模块或装置。在图7的特定示例中,装置704生成的经编码比特经由总线706被传达给用于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每个操作的比特的装置708。注意在一方面,N个编码器操作中经缓存编码器操作的比特被装置708从缓存器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这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下一编码器操作的比特正被装置708存储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作为示例,装置708可由来自图3的示例的编码器304、处理器302、缓存器306、或MUX引擎308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来实现、或者在还有另一DSP或类似处理器的辅助下实现。注意,装置708的功能性类似于在图6的方法的框604中所执行的功能。
装置702还可包括用于在多路复用器引擎将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一个编码器操作多路复用之后基于这一个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来更新比特流状态的装置710这一选项。装置710例如可由MUX引擎308、缓存器306、编码器304、诸如DSP的处理器、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另外,注意装置710的功能性类似于结合图6的框606所讨论的过程。
此外,装置702可包括用于使用经更新的比特流状态从N个编码器操作中的顺序下一个编码器操作选择用于多路复用器引擎的恰适比特的另一个任选装置712。装置712例如可由MUX引擎308、缓存器306、编码器304、诸如DSP的处理器、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另外,注意装置712的功能性类似于结合图6的框606所讨论的过程。
装置702还可包括配置成存储用于实施各模块的过程和行为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和数据的任选计算机可读介质或存储器设备714。另外,装置702可包括用以执行存储器714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且可被配置成执行装置702中各种模块或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处理器716。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理解,信息和信号可使用各种不同技术和技艺中的任何一种来表示。例如,贯穿上面说明始终可能被述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和码片可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组合来表示。
尽管出于解释简单化的目的将方法集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或数个动作,但是将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过程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方法集可被替换地表示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状态或事件,就像在状态图中那样。而且,并非所有例示的动作皆为实现根据本文中所公开的主题方法集的方法所必要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领会,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来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这两者的组合。为清楚地解说硬件与软件的这一可互换性,各种解说性组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在上面是以其功能性的形式作一般化描述的。此类功能性是被实现为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强加于整体系统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可针对每种特定应用以不同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但此类设计决策不应被解读为致使脱离本公开的范围。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解说性逻辑板块、模块、和电路可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其设计成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作的一个或更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何其他此类配置。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在硬件中、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在这两者的组合中实施。软件模块可驻留在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中所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以使得该处理器能从/向该存储介质读写信息。在替换方案中,存储介质可以被整合到处理器。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驻留在ASIC中。ASIC可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户终端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示例中,所述功能可以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更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其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合需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web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送而来,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所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常常磁性地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来光学地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本文公开的示例被提供用以使得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或使用当前所公开的主题。对这些公开的示例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中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于其他实施例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教义。还应注意,本文中专门使用措辞“示例性的”来表示“起到示例、实例、或解说的作用”。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示例不必被解释为优于或胜过其他示例。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示出的示例,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一致的最广义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于多个传输指派中的每个传输指派,将与所述传输指派相关联的信息组织成相应的比特流;
对每个所述比特流施加相应的编码器操作以产生使用至少一帧传送的相应的经编码比特流,其中由第一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一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占据N个顺序帧,且由第二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二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完全包含在单个帧中;
通过将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划分为N个所述第二编码器操作实施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以及
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每个操作的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其中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其中一个操作的所述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下一顺序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正被存储到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冲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对应于扩展帧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配置为具有至少第一和第二缓存器部分的乒乓线性缓存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其中一个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缓存器部分的一个缓存器部分被读出到所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下一顺序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正被存储到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缓存器部分的另一缓存器部分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编码器操作是UMBFLDCH编码器操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编码器操作是LTEPDSCH编码器操作。
7.一种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收发机,所述收发机包括:
编码器输出缓存器;
多路复用器引擎;
作业处理单元,配置为对于多个传输指派中的每个传输指派,将与所述传输指派相关联的信息组织成相应的比特流;以及
编码器,配置为:
对每个所述比特流施加相应的编码器操作以产生使用至少一帧传送的相应的经编码比特流,其中由第一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一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占据N个顺序帧,且由第二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二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完全包含在单个帧中;
通过将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划分为N个所述第二编码器操作实施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以及
在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所述N个编码器操作的每个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其中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所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下一顺序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正被存储到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
8.一种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设备,包括:
适用于关于多个传输指派中的每个传输指派,用于将与所述传输指派相关联的信息组织成相应的比特流的装置;
用于对每个所述比特流施加相应的编码器操作以产生使用至少一帧传送的相应的经编码比特流的装置,其中由第一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一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占据N个顺序帧,且由第二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二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完全包含在单个帧中;
用于通过将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划分为N个所述第二编码器操作实施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的装置;以及
用于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每个操作的所述经编码比特流的装置,其中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其中一个操作的所述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下一顺序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正被存储到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冲器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对应于扩展帧传输。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配置为具有至少第一和第二缓存器部分的乒乓线性缓存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其中一个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缓存器部分的一个缓存器部分被读出到所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下一顺序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正被存储到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缓存器部分的另一缓存器部分中。
1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
用于使得计算机对于多个传输指派中的每个传输指派,将与所述传输指派相关联的信息组织成相应的比特流的代码;
用于使得计算机对每个所述比特流施加相应的编码器操作以产生使用至少一帧传送的相应的经编码比特流的代码,其中由第一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一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占据N个顺序帧,且由第二编码器操作产生的第二所述经编码比特流完全包含在单个帧中;
用于使得计算机通过将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划分为N个所述第二编码器操作实施所述第一编码器操作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得计算机在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中顺序地缓存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每个操作的所述经编码比特流的代码,其中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其中一个操作的所述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从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存器被读出到多路复用器引擎,而所述N个第二编码器操作的下一顺序编码器操作的经编码比特流的比特正被存储到所述编码器输出缓冲器中。
CN201310262767.7A 2007-12-05 2008-12-05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1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99246307P 2007-12-05 2007-12-05
US60/992,463 2007-12-05
US12/328,697 2008-12-04
US12/328,697 US7898443B2 (en) 2007-12-05 2008-12-04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ing a linear memory model for encoder output buffers
CN2008801196642A CN101889411B (zh) 2007-12-05 2008-12-05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96642A Division CN101889411B (zh) 2007-12-05 2008-12-05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1634A true CN103401634A (zh) 2013-11-20
CN103401634B CN103401634B (zh) 2017-04-19

Family

ID=4072161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276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1634B (zh) 2007-12-05 2008-12-05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CN20088011966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9411B (zh) 2007-12-05 2008-12-05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966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9411B (zh) 2007-12-05 2008-12-05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898443B2 (zh)
EP (1) EP2223455B1 (zh)
JP (1) JP5199386B2 (zh)
KR (3) KR101365133B1 (zh)
CN (2) CN103401634B (zh)
TW (1) TW200934167A (zh)
WO (1) WO2009076217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2738A (zh) * 2015-08-21 2018-03-27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83271B1 (ko) * 2009-12-10 2017-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객체의 인코딩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코더
TWI399645B (zh) * 2010-01-15 2013-06-21 Silicon Motion Inc 管理記憶體讀出資料之方法以及記憶裝置
CN105611295B (zh) * 2015-12-23 2018-10-02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一种在soc上实现视频采集压缩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08924561A (zh) * 2018-07-30 2018-11-30 西安安国软件有限公司 基于h.264视频压缩标准的实时视频快速压缩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4503A (zh) * 1997-03-24 1998-09-30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图象解码器
CN1399472A (zh) * 2001-07-23 2003-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信道图像编码装置及其编码方法
US6621795B1 (en) * 1999-10-12 2003-09-16 Verizon Corporate Services Group Inc. Band manager for use in multiple-channel networks
CN1666530A (zh) * 2002-06-28 2005-09-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子带视频解码方法和设备
US20060092825A1 (en) * 2004-10-28 2006-05-04 Kim Jung H OFDM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having minimal transmission de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7438A (en) * 1995-06-30 1999-06-29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Data storing and outputting apparatus
ES2268235T5 (es) * 1999-06-25 2009-04-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arato y metodo para la codificacion y multiplexado de canales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cdma.
US6577254B2 (en) * 2001-11-14 2003-06-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ata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system
US6667698B2 (en) * 2002-03-25 2003-12-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stributed compress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US7225382B2 (en) * 2004-05-04 2007-05-29 Telefonak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cremental redundancy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7340669B2 (en) * 2005-03-11 2008-03-04 Via Telecom Co., Ltd. Memory efficient streamlined transmitter with a multiple instance hybrid ARQ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4503A (zh) * 1997-03-24 1998-09-30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图象解码器
US6621795B1 (en) * 1999-10-12 2003-09-16 Verizon Corporate Services Group Inc. Band manager for use in multiple-channel networks
CN1399472A (zh) * 2001-07-23 2003-0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信道图像编码装置及其编码方法
CN1666530A (zh) * 2002-06-28 2005-09-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子带视频解码方法和设备
US20060092825A1 (en) * 2004-10-28 2006-05-04 Kim Jung H OFDM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having minimal transmission delay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OUNGMI JOO, NICK MCKEOWN: "Doubling Memory Bandwidth for Network Buffers", 《INFOCOM "98.SEVENTEENTH ANN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PROCEEDINGS. IEEE》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2738A (zh) * 2015-08-21 2018-03-27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852738B (zh) * 2015-08-21 2021-02-05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9411A (zh) 2010-11-17
TW200934167A (en) 2009-08-01
KR20130048799A (ko) 2013-05-10
EP2223455B1 (en) 2016-11-30
WO2009076217A3 (en) 2009-07-30
US7898443B2 (en) 2011-03-01
KR101365133B1 (ko) 2014-02-20
EP2223455A2 (en) 2010-09-01
JP5199386B2 (ja) 2013-05-15
CN101889411B (zh) 2013-11-13
WO2009076217A2 (en) 2009-06-18
KR101308927B1 (ko) 2013-09-23
JP2011507356A (ja) 2011-03-03
KR20100096227A (ko) 2010-09-01
CN103401634B (zh) 2017-04-19
KR20120023190A (ko) 2012-03-12
US20090147797A1 (en) 2009-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1864B (zh) 去耦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向链路和反向链路指配
CN102057702B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提供上行链路结构和最小化导频信号开销的方法与系统
CN102771076B (zh) 向移动站分发组大小指示
CN101351983B (zh) 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比特去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60448A (zh) 用于上行链路控制资源分配的系统和方法
CN101889411B (zh) 对编码器输出缓存器使用线性存储模型的装置和方法
CN101953132B (zh) 经由ifft进行上采样的发射方法和系统
CN101849423A (zh) 提供具有固定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已划分下行链路共享控制信道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1889410B (zh) 用于具有低存储器要求的harq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95693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方法
CN101322317A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进行信道交织的设备和方法
CN1794625A (zh) 一种在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hsdpa的实现方法
WO201101955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verload indication
CN102377518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37837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TW201210204A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237751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RU2699803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управления,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терминал
CN10237752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89250B (zh) 用于使编码器与复用器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AU200923194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resource description
CN101453263B (zh) 一种高阶调制及多入多出天线调制信息的映射方法
EP1985075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th air-interface encoder packets configured for more efficient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WO2010122939A1 (ja) 移動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1232353A (zh) 一种指示hs-pdsch信道调制方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