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0983A - 具有用于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空气层的感应炉灶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用于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空气层的感应炉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0983A
CN103370983A CN2011800622574A CN201180062257A CN103370983A CN 103370983 A CN103370983 A CN 103370983A CN 2011800622574 A CN2011800622574 A CN 2011800622574A CN 201180062257 A CN201180062257 A CN 201180062257A CN 103370983 A CN103370983 A CN 103370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plate
heat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stove
heating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22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权容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po Ind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po Ind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po Ind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po Induc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0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09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 F24C7/08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on tops, hot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0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 F24C15/101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provisions for circulation of ai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良的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改良的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其能够防止其中的电子装置即使在来自加热目标的热量传递到炉灶的内部时也不会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根据本发明,具有改良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感应炉灶包括上本体和下本体。上本体包括:上板,其暴露到外部以提供待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加热目标放置于其上的表面;下板,其与上板向下分离;以及支撑突出部,其设置在上板与下板之间,以形成用于阻挡热传导的空气层。下本体包括:壳体,其支撑上本体的下部;线圈,其设置在壳体内部并且通过施加到线圈上的电压产生电磁场;以及控制器件,其控制由线圈产生的电磁场。

Description

具有用于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空气层的感应炉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感应加热炉灶,其能够防止加热炉灶内部的电子装置不会由于从在感应加热炉灶使用中接收热量的加热目标(target)传递到加热炉灶中的热量而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由此改良了耐热性与耐冲击性。
背景技术
如与具有30%至40%的能量效率的热板、高光炉灶和气体炉灶相比,具有多个优点,诸如约90%的高能量效率、最低限度的火灾、并且不产生有毒气体,感应加热炉灶作为环保的高质量的烹饪装置已经备受瞩目,并且在大的餐馆、旅馆等中越来越多地使用。
当加热目标接收来自感应加热炉灶的线圈的热量时,热量从加热目标传递到布置在加热目标与线圈之间以支撑线圈的上板,并且然后传递到加热炉灶的内部装置,造成对炉灶内的部件的损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感应加热炉灶,其可以防止加热炉灶内部的诸如板等的部件不会由传递自通过加热炉灶的线圈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加热目标传递热量而受到损坏或者发生故障,由此改良了耐热性与耐冲击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感应加热炉灶,其能够防止热量从加热目标传递到加热炉灶的内部,由此改良了耐热性与耐冲击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感应加热炉灶,其可以经由散热器或冷却风扇的独特结构保护加热炉灶内部的电子装置,由此改良了耐热性和耐冲击性。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具有改良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包括:上本体,其包括:上板,其暴露到外部以提供用于待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加热目标的定位表面;下板,其与上板分离;以及支撑突出部,其插入上板与下板之间,上本体具有通过上板、下板和支撑突出部形成的空气层以阻挡热传递;以及下本体,其包括:壳体,其支撑上本体的下侧;线圈,其形成在壳体内部并且当将电压施加到线圈时产生电磁场;以及控制器,其控制线圈中的电磁场的产生。
上板可以包括从上板水平延伸出的水平引导件以引导传递到空气层的热量,并且下板可以包括与水平引导件向下分离并且从下板竖直向上延伸的竖直引导件。
上板与下板之间的空间可以用作空气层中的空气的流动通道。
水平引导件可以向上弯曲以允许平稳地排放传递到空气层的热量。
水平引导件可以覆盖竖直引导件同时在所述竖直引导件上方隔开以防止异物进入水平引导件与竖直引导件之间的空间。
空气层可以具有0.8mm到1.2mm的厚度。
支撑突出部可以形成在上板的下侧上或者在下板的上侧上。
下本体还可以包括:冷却风扇,其布置在下本体的内部以将热量从下本体排放;散热器,其布置在控制器上并且使热量从控制器消散;以及出口,下本体的热量通过出口排放。
上板可以在其下侧处形成有接合到支撑突出部的接合凹槽,以固定上板和支撑突出部。
上板和下板可以由具有2mm至4mm的厚度的耐热塑料或钢化玻璃形成。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感应加热炉灶可以防止加热炉灶内部的电子装置不会通过从加热目标传递的热量而受到损坏,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减小部件替换频率而降低了经济损失。
根据本发明,感应加热炉灶具有能够防止加热目标的热量传递到加热炉灶的内部的内部结构。
根据本发明,感应加热炉灶可以通过防止热量传递到加热炉灶的内部来保护加热炉灶内部的电子装置免受热量,并且还可以通过降低内部温度来减小冷却散热器和线圈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改进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的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操作中的感应加热炉灶的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炉灶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炉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要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将要描述这些实施方式,使得具有本领域中普通知识的人可以容易地实现本发明。这里,尽管在本文中公开了多个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不是排他的。例如,特定实施方式的单个结构、元件或特征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到其它实施方式。此外,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在此实施方式的每个中的单个部件的位置或布置。因此,下面的实施方式不应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并且本发明应仅通过权利要求和其等效物限定。相同的部件将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贯穿附图,部件的长度、面积、厚度和形状未按比例绘制。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以使得具有本领域中的普通知识的人易于实现本发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应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有改良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尤其是上本体)的技术特征也可以应用到全部技术领域中,以防止加热炉灶内部的电子装置不会通过从加热目标传递的热量而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
图1是根据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改良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的截面视图。
参照图1,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炉灶包括壳体210和线圈220,线圈220布置在壳体210内部并且当施加高压时产生电磁场。
当将高压施加到线圈220时,线圈220感生电磁场,由此可以加热布置在受到电磁场影响的区域内的金属物体。加热目标30设置在受电磁场影响的该区域中。
在此实施方式中,上本体100布置在加热目标30的下方,并且线圈220布置在上本体100的下方。
由线圈220产生的电磁场影响加热目标30以产生热量,由此加热加热目标30。
上本体100包括支撑加热目标30的下侧的上板110和竖直地形成在上板110的下侧上的多个支撑突出部120。
上本体100包括与上板110分离同时支撑支撑突出部120的下板130。
另选地,如所需要的,支撑突出部120可以形成在下板130的上侧上,使得上板110与下板130通过支撑突出部120而彼此分离。
支撑突出部120可以固定到下板130,并且可拆除地连接到上板110。
具体地说,空气层140形成在通过支撑突出部120限定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间中。
这里,只要支撑突出部可以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形成用于空气层140的空间,那么支撑突出部120便可以具有多种形状。
上板110接收加热目标30的热量,通过由线圈220产生的电磁场来加热加热目标30。
上板110可以由耐热塑料或钢化玻璃制成,其可以经受从900℃至1200℃的温度范围。
此外,下板130可以由耐热塑料或钢化玻璃制成,其可以经受从100℃至160℃的温度范围。
上板110接收从加热目标30直接传递的热量,下板130与上板110分离,并且空气层140防止热量从上板110直接传递到下板130。
由于上板110与下板130分离并且空气层140阻挡来自上板110的热量,因此防止传递到上板110的热量传递到下板130。
此外,多个接合凹槽114形成在上板110的下侧上,使得支撑突出部120可以通过接合凹槽114接合到上板110。
此外,上板110形成为具有从上板110的边缘水平延伸出的水平引导件112。
此外,水平引导件112可以向上弯曲以允许平稳地排放传递到空气层140的热量。
此外,下板130包括从与竖直引导件112相应的下板130的边缘竖直延伸出的竖直引导件132。
这里,包括水平引导件112的上板110与包括竖直引导件132的下板130彼此分离,由此上板110和下板130能够提供打开的横向侧。
传递到空气层140的热量可以沿着形成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气层140从上本体100排放到外部。
因此,当热量传递到上板110时,热量也传递到空气层140。
然后,传递到空气层140的热量沿着水平引导件112以及竖直引导件132流动并且从上本体100排放到外部。
上本体100通过下本体200支撑。
下本体200包括:壳体210,该壳体具有盒子形状并且在其中限定了容纳室;线圈220,其布置在壳体210的内部;以及控制器230,其控制由线圈220产生的电磁场。
此外,下本体200包括用于当控制器230被加热时将热量从控制器230驱散到外部的散热器250,以及用于使热量从壳体210排放的冷却风扇240。
此外,下本体200包括出口260,由冷却风扇240吹送的热风通过该出口从壳体210排放到外部。
这里,可以使用接合螺栓50以将上本体100接合到下本体200。接合螺栓50通过下板130接合到上板110上,以使得上本体100与下本体200可以彼此接合。
这里,公知的是控制器230与线圈220通过AC电压操作,并且因此将省略对插座、电线等的描述。
控制器230控制从线圈220产生的磁场。
因此,控制器230和线圈220通过插座(未示出)接收AC电压,以使可以由线圈220产生电磁场,由此加热加热目标30。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操作中的感应加热炉灶的截面视图。
参照图2,当将高压施加到线圈220时从线圈220感生电磁场,并且布置在受电磁场影响的区域中的加热目标30被电磁场加热。
这里,通过控制器230控制施加到线圈220的高压以及电磁场的产生。
此外,为了使线圈220中的电磁场易于控制,在下本体200外部设置控制按钮(未示出)以控制从控制器230供给到线圈220的电压。
当加热加热目标30时,将加热目标30的热量40传递到支撑加热目标30的下侧的上板110。
然后,传递到上板110的热量40被传递到空气层140,并且沿着形成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气层140从上本体100排放到外部。
因此,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间用作空气层140中的空气的流动通道,热量40传递到空气层140。
此外,支撑突出部120接合到形成在上板110的下侧上的接合凹槽114以支撑上板110,由此上板110的热量40中的一些可以传递到支撑突出部120。
特别地,空气层140形成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上板110形成为具有水平延伸的水平引导件112,并且下板130形成为具有竖直地延伸的竖直引导件132。
通过此结构,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间用作气体流动通道,同时热量从上板110传递到空气层140。
然后,传递到空气层140的热量40可以沿着水平引导件112以及竖直引导件132流动以便从上本体100排放到外部。
此外,下本体200包括连接到控制器230的散热器250,以将热量从控制器230排放到外部。
此外,下本体200包括出口260,壳体210内部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器250通过该出口排放。
具体地说,水平引导件112在竖直引导件132上方水平地延伸以覆盖竖直引导件132同时与竖直引导件132分离。
通过水平引导件112的此结构,能够防止异物进入水平引导件112与竖直引导件132之间的空间。
上板110的水平引导件112覆盖出口260的上侧同时与出口分开,由此防止异物进入暴露在外部的出口。
下本体200还包括冷却风扇240以允许将热量从壳体210流畅排放。
通过此结构,壳体210内部的热量通过冷却风扇240平稳地流动并且然后经由出口260从壳体210排放到外部。
尽管传递到上板110的热量40被空气层140阻挡致使热量40不能传递到下板130,但热量可以通过连接到上板110的支撑突出部120部分地传递到下板130。
传递到下板130的少量热量40还可以通过冷却风扇240平稳地流动并且通过出口260从壳体210排放到外部。
因此,从通过线圈220的电磁场加热的加热目标30传递到上板110的大部分热量40都可以通过空气层140从上本体110排放到外部。
因此,热量40从上板110到下本体200的热量传递被阻挡,由此下本体200的电子装置可以平稳地起作用而不损坏。
图3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炉灶的分解图。
参照图3,上本体100包括:支撑加热目标30的下侧的上板110;支撑上板110的下侧的支撑突出部120;支撑支撑突出部的下板130;以及形成在限定于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层140。
这里,下板130可以由耐热塑料板或钢化玻璃板形成。
下板130可以具有2mm到4mm的厚度。
如果下板130的厚度小于2mm,那么下板便可能具有不充足的刚性以支撑支撑突出部120以及上板110。
如果下板130的厚度超过4mm,那么下板130可以抑制强磁场施加到上板110上的加热目标30。
此外,竖直引导件132竖直地形成在下板130的一个边缘上。
竖直引导件132用于引导形成在下板130与上板110之间的空气层140中的气流。
多个支撑突出部120以圆柱的形式竖直地布置在下板130的上侧上。
此外,上板110堆叠在下板130上以便当被支撑在支撑突出部120上时与下板130分离。
同样地,上板110包括水平引导件112,其具有板状形状以支撑加热目标30,与竖直引导件132沿着竖直方向分离,并且沿着上板110的水平方向延伸。
水平引导件112用于引导空气层140中的空气,以使得空气层140中的空气能够流动到上本体100的外部。
特别地,水平引导件112可以布置在上板110的上方以允许空气层140中的空气的平稳流动。
这里,上板110可以具有2mm到4mm的厚度。
如果上板110的厚度小于2mm,那么上板110便可能具有不足以有效支撑加热目标30的刚性。
如果上板110的厚度超过4mm,那么上板110可以抑制将强磁场施加到上板110上的加热目标30。
当热量传递到上板110时,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形成的空气层140防止热量从上板110传递到下板130。
空气层140可以具有0.8mm到1.2mm的厚度。
如果空气层140的厚度超过1.2mm,那么空气层140可以抑制将强磁场施加到上板110上的加热目标3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空气层140可以具有约1mm的厚度以实现充分的热绝缘。
因此,当传递到上板110的热量被传递到空气层140时,该热量沿着空气层140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传递。
然后,传递到空气层140的热量可以被引导到水平引导件112和竖直引导件132以便从上本体100排放到外部。
下本体200包括:壳体210,该壳体具有盒子形状并且在其中限定了容纳空间的;以及线圈220,该线圈布置在壳体210中并且当将电压施加到其时产生电磁场。
此外,下本体200包括控制电磁场从线圈220发生的控制器230。连接到控制器230的散热器250使热量从控制器230消散。
此外,下本体200包括:用于将热量从壳体210排放的冷却风扇240;以及出口260,壳体210内部的热量可以通过出口260从下本体200排放。
如上所述,当施加高电压时,线圈220产生电磁场以加热加热目标30。
此外,控制器230调节在线圈220中产生的电磁场,以控制对加热目标30的加热。
当然,控制器230可以根据通过布置在下本体200外部的控制按钮(未示出)的用户控制来调节在线圈220中产生的电磁场。
此外,当控制器230产生热量时,散热器250使来自控制器230的热量消散。
此外,如果将通过散热器250从控制器230消散的热量保持在壳体210内部,那么冷却风扇240运转以通过出口260将热量从壳体210排放到下本体200的外部。
上本体100与下本体200通过接合螺栓50牢固地接合到彼此,该接合螺栓通过下板130和壳体210的一部分接合到上板110。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炉灶的平面图。
图4示出了上本体100的上板110,以及支撑在上板110上的加热目标30。
上板110可以将多个加热目标30支撑在其上。
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多个线圈220和控制器230独立地设置在壳体210中以分别地加热多个加热目标30。
此外,水平引导件112从上板110的侧边缘水平延伸出。
如上所述,水平引导件112形成为允许空气层140中的空气由水平引导件112和竖直引导件132引导并且从上本体100排放到外部。
同样地,上本体100包括上板110、与上板110分离的下板、以及形成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间中的空气层140。
通过形成在上板110与下板130之间的空气层140的结构,防止了加热目标30的热量从上板110传递到下板130。
此外,空气层140防止了传递到上板110的热量传递到下板130,由此保护布置在下本体200中的下板130下方的电子装置免受热量。
尽管已经在这里描述了一些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提供用于描述,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多种修改、改变、替换以及等效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应该仅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和其等效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改良的耐热性和耐冲击性的感应加热炉灶,包括:
上本体,其包括:上板,其暴露到外部以提供用于待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加热目标的定位表面;下板,其与所述上板分离;以及支撑突出部,其插入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所述上本体具有通过所述上板、所述下板和所述支撑突出部形成的空气层以阻挡热传递;以及
下本体,其包括:壳体,其支撑所述上本体的下侧;线圈,其形成在所述壳体内部并且当将电压施加到所述线圈时产生电磁场;以及控制器,其控制在所述线圈中的所述电磁场的产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上板包括从所述上板水平延伸出的水平引导件以引导传递到所述空气层的热量,并且所述下板包括与所述水平引导件向下分离并且从所述下板竖直向上延伸的竖直引导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的空间用作所述空气层中的空气的流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水平引导件向上弯曲以允许平稳地排放传递到所述空气层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水平引导件覆盖所述竖直引导件同时在所述竖直引导件上方隔开以防止异物进入水平引导件与竖直引导件之间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空气层具有0.8mm至1.2mm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支撑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上板的下侧上或者所述下板的上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下本体还包括:冷却风扇,其布置在所述下本体的内部以将热量从所述下本体排放;散热器,其布置在所述控制器上并且使热量从所述控制器消散;以及出口,所述下本体的热量通过所述出口排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上板在其下侧处形成有接合到所述支撑突出部的接合凹槽,以固定所述上板和所述支撑突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炉灶,其中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由具有2mm至4mm的厚度的耐热塑料或钢化玻璃形成。
CN2011800622574A 2010-12-21 2011-09-28 具有用于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空气层的感应炉灶 Pending CN1033709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131358A KR101282916B1 (ko) 2010-12-21 2010-12-21 공기층을 구비하여 내열성 및 내충격성을 향상시킨 인덕션 렌지
KR10-2010-0131358 2010-12-21
PCT/KR2011/007148 WO2012086902A1 (ko) 2010-12-21 2011-09-28 공기층을 구비하여 내열성 및 내충격성을 향상시킨 인덕션 렌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0983A true CN103370983A (zh) 2013-10-23

Family

ID=46314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22574A Pending CN103370983A (zh) 2010-12-21 2011-09-28 具有用于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空气层的感应炉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64334A1 (zh)
EP (1) EP2658340A1 (zh)
JP (1) JP2014502023A (zh)
KR (1) KR101282916B1 (zh)
CN (1) CN103370983A (zh)
WO (1) WO201208690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383A (zh) * 2016-12-27 2017-03-22 珠海市松立电器有限公司 汽车维修用电感加热头及装置
CN109287018A (zh) * 2018-09-11 2019-01-29 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
WO2019196593A1 (zh) * 2018-04-11 2019-10-17 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加热模组和烹饪设备
CN111895463A (zh) * 2020-08-05 2020-11-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灶具面板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JP2021518641A (ja) * 2018-04-11 2021-08-02 深▲セン▼市▲シン▼匯科股▲フン▼有限公司Shenzhen Chk Co.,Ltd. 放熱構造、加熱モジュール及び調理設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1286B2 (ja) * 2017-01-25 2021-09-01 中部電力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及び誘導加熱方法
EP3550934A1 (en) * 2018-04-03 2019-10-09 Koninklijke Philips N.V.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20220146111A1 (en) * 2020-11-10 2022-05-12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 control panel of an oven appliance
KR102242847B1 (ko) 2021-02-15 2021-04-21 주식회사 신성하인스 공기 필터가 장착되고 유지 보수가 용이한 인덕션 렌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5610A (ja) * 2000-08-31 2002-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1018687Y (zh) * 2007-03-02 2008-02-06 商少清 一种可电磁加热的加热装置
JP2008192443A (ja) * 2007-02-05 2008-08-2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空冷装置及び空冷方法
KR100976447B1 (ko) * 2009-08-31 2010-08-17 (주)디포인덕션 상판 단열 구조를 구비한 인덕션 레인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06336A (en) * 1974-12-05 1980-06-03 Cunningham Ronald J Control apparatu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use with stoves employing induction heating
KR20090015307A (ko) * 2007-08-08 2009-02-12 주식회사 위트 전기그리들의 송풍냉각방법 및 그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75610A (ja) * 2000-08-31 2002-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8192443A (ja) * 2007-02-05 2008-08-21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空冷装置及び空冷方法
CN201018687Y (zh) * 2007-03-02 2008-02-06 商少清 一种可电磁加热的加热装置
KR100976447B1 (ko) * 2009-08-31 2010-08-17 (주)디포인덕션 상판 단열 구조를 구비한 인덕션 레인지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5383A (zh) * 2016-12-27 2017-03-22 珠海市松立电器有限公司 汽车维修用电感加热头及装置
WO2019196593A1 (zh) * 2018-04-11 2019-10-17 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加热模组和烹饪设备
JP2021518641A (ja) * 2018-04-11 2021-08-02 深▲セン▼市▲シン▼匯科股▲フン▼有限公司Shenzhen Chk Co.,Ltd. 放熱構造、加熱モジュール及び調理設備
JP7109151B2 (ja) 2018-04-11 2022-07-29 深▲セン▼市▲シン▼匯科股▲フン▼有限公司 放熱構造、加熱モジュール及び調理設備
CN109287018A (zh) * 2018-09-11 2019-01-29 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
CN111895463A (zh) * 2020-08-05 2020-11-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灶具面板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82916B1 (ko) 2013-07-05
KR20120069990A (ko) 2012-06-29
US20130264334A1 (en) 2013-10-10
JP2014502023A (ja) 2014-01-23
WO2012086902A1 (ko) 2012-06-28
EP2658340A1 (en)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0983A (zh) 具有用于改良耐热性与耐冲击性的空气层的感应炉灶
US8692169B2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having act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 and air circulating system having such electrical apparatus
US9841196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cooktop
EP3297401B1 (en)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KR20120135082A (ko) 인덕션 쿡탑 냉각 키트
KR101772189B1 (ko) 전자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의 냉각장치
US20090294436A1 (en) Electric hob
JP667056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11438975B2 (en) Cooking appliance
EP2194328B1 (en) Built-in type cooker
JP5999976B2 (ja) 加熱調理器および加熱調理装置
KR101534511B1 (ko) 인덕션 렌지용 복합 케이스
JP689319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6076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4096353A1 (en) Electric range
US20220386426A1 (en) Electric range
CN108240640B (zh) 电器装置及其壳体
CN218480648U (zh) 一种多炉电磁炉
EP4350220A1 (en) Electric range
CN211232977U (zh) 一种电磁炉
JP497261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4102936A1 (en) Electric range
CN205655344U (zh) 电磁炉
JP5106929B2 (ja) 加熱庫
KR20240014971A (ko) 조리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