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5279B -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 Google Patents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5279B
CN103355279B CN201310304622.9A CN201310304622A CN103355279B CN 103355279 B CN103355279 B CN 103355279B CN 201310304622 A CN201310304622 A CN 201310304622A CN 103355279 B CN103355279 B CN 103355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hid
electric heating
liquid
facility
extingu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046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5279A (zh
Inventor
徐德进
许小龙
顾中言
徐广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3103046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5527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55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5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5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5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该方法包括:制备电热灭蚜液;布置电热灭蚜液;电热灭蚜;判断是否终止灭蚜。该灭蚜液组分重量比为: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本发明方法简便、安全、易操作、防治效果好,灭蚜液有效成分扩散快、渗透力强、分布均匀,可产生很好的防治效果。

Description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尤其是一种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能有效杀灭设施作物蚜虫,属于农药复配及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蚜虫属同翅目蚜科害虫,常群集于植物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并招来蚂蚁危害。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设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蚜虫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果蔬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设施农业中发生日趋严重的蚜虫,人们不得不依靠喷洒化学农药来维持生产,但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而且现有喷雾防治技术本身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获得预期防治效果。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大容量喷雾防治技术,加大了设施环境中的湿度,导致植物病害发生更加严重;②现有防治技术无法做到药剂的均匀喷洒,药液雾滴无法良好地在植物叶片背面、茎秆及其它被遮挡区域分布和沉积,导致防治效果欠佳;③由于设施条件下植物病虫害发生程度严重且世代重叠,需频繁进行防治作业,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导致了农药超量使用、农药残留超标及人员中毒现象频发。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适于设施条件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比如烟雾剂及热烟雾机。蔬菜大棚内施用烟雾剂,方法简便且省工省力,但施用剂量、燃放点及施用时期均难以掌握,常导致植物药害,同时还存在火灾隐患。在设施条件下使用烟雾机生产效率高,特别是在作物生长茂密时,能在密闭空间内很好地发挥药效,但烟雾机的使用和日常维护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而且热烟雾机使用不当还会造成植株或果品表面灼伤。同时,烟雾剂和烟雾机对农药有效成分要求苛刻,在实际应用上存在局限。
经检索发现,申请号98202704.4授权公告号CN2336536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热硫磺蒸发器,采用电热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中防治植物病害及虫害。由于该专利中药液是通过制剂直接稀释后添加到发热装置中,并未采用专门供电热挥发的制剂体系,药剂有效成分并不能持续均匀地释放,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据申请人所知,甲基毒死蜱的化学名称为O,O-二甲基-O-(3,5,6-三氯吡啶-2-基)硫代磷酸酯,是一种低毒、光谱有机磷杀虫剂,可有效防治蚊、蝇、作物害虫、住宅和仓库害虫及水生害虫等。四氟甲醚菊酯的化学名称为2,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2,3,5,6-四氟-4-(甲氧基甲基)苄酯,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常用作卫生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实现的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能有效杀灭设施作物蚜虫。同时提供该方法用到的电热灭蚜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电热灭蚜液: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为电热灭蚜液;将电热灭蚜液过滤后分装入若干药液瓶中待用;
第二步、布置电热灭蚜液:将第一步所得各药液瓶分别组装于相应的电加热器上,并布置在设施大棚内;各电加热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0-100cm;
第三步、电热灭蚜:在设施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当粘虫板上出现有翅蚜时,打开设施大棚内布置的电加热器,使药液瓶中的电热灭蚜液均匀挥发,并确保每小时每立方米空间内有效成分总含量达到0.1-10mg;
第四步、实施第三步时,每天观察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仍在增加,则继续实施第三步;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不再增加,则停止实施第三步,灭蚜结束。
申请人经深入地实践研究发现,(1)上述两有效成分在上述电热灭蚜液的配比下可起到增效作用;(2)这两有效成分在稳定剂、增效剂、挥发调整剂、溶剂的配合下,经第一步的制备后,可形成稳定的共挥发体系,确保能在电加热作用下均匀挥发;(3)第二步的电加热器高度对发挥药效至关重要,过低过高均不利于保证灭蚜效果;(4)第三步开始灭蚜的时机很重要,粘虫板上出现有翅蚜时就应立刻开始灭蚜,错过该时机会使灭蚜效果大打折扣;(5)只有在第三步要求的有效成分总含量下才能确保灭蚜效果。
本发明方法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第一步中,所述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所述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所述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申请人经实践研究发现,采用该优选方案后能获得更加稳定的共挥发体系。
优选地,第一步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重量比为1:10。
优选地,第一步中,每个药液瓶灌装量为50ml;第二步中,每25-50立方米空间内布置一个药液瓶。
优选地,第二步中,所述电加热器具有微电脑时控开关;第三步中,所述电加热器每天定时工作3-8h。
优选地,第二步中,所述电加热器为现有电蚊香液加热器。
优选地,所述设施作物为设施条件下栽培的蔬菜、花卉、或果树;所述蚜虫为苹蚜、菜蚜、石原氏球蚜、玉蜀黍根蚜、云杉瘿球蚜、麦二岔蚜、桃蚜、棉蚜、豆长管蚜、马铃薯长管蚜、蔷薇长管蚜、蔷薇圆尾蚜、或苹绵蚜。
本发明还提供:
一种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采用以下方法制成:
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得电热灭蚜液。
优选地,所述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所述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所述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
优选地,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使用简便。无需人力及喷雾器具,且不用定期喷药,只需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适时通过开启电加热器,使其自动定时工作即可。
(2)药效稳定。在电加热器加热作用下,电热灭蚜液的有效成分挥发量始终保持均衡,除虫效果稳定;不但对飞翔的蚜虫成虫有效,对分布于植株隐蔽部位的蚜虫幼虫或若虫及卵也有稳定效果。
(3)药液无浪费。电热灭蚜液的有效成分能够完全被释放到防治区域,同时不会产生药液流失和漂移。
(4)使用安全。灭蚜过程中人员无需直接接触电热灭蚜液,避免了体表污染和中毒现象。
(5)增效作用。电热灭蚜液的两有效成分在本发明提供配比下对蚜虫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提高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灭蚜方法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将电热灭蚜液的有效成分快速蒸发到设施环境中,灭蚜有效成分扩散快、渗透力强、分布均匀,可产生很好的防治效果,具有简便、安全、易操作、防治效果好等显著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例子。
实施例1电热灭蚜液的制备
本实施例的电热灭蚜液采用以下方法制成:
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甲基毒死蜱1-2%,四氟甲醚菊酯1-30%,稳定剂1-5%,增效剂1-5%,挥发调整剂1-5%,溶剂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1:1-1:30;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得电热灭蚜液。
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
本实施例制备的电热灭蚜液如表1至表4所示,共20个应用案例。
各应用案例中有效成分总含量(即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含量之和)的范围为2-32%。具体配制时,甲基毒死蜱可采用含量在96%以上的原药,四氟甲醚菊酯可采用含量为5%-95%的母药或原药,按有效成分折算后与其它组分配制在一起。
表1应用案例1-5
表2应用案例6-10
表3应用案例11-15
表4应用案例16-20
实施例2实施例1电热灭蚜液对蚜虫增效作用的定性定量测定
(1)进行两种单剂(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对蚜虫的毒力测定,获得单剂对蚜虫的LC50及其置信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单剂对蚜虫的LC50及其置信限
A:B 毒力回归方程y=a+bx LC50(mg/L) LC50的95%置信限
1:0 Y=3.6852+1.4515X 8.0504 6.9687-9.2716
0:1 Y=6.3491+1.4549X 0.1182 0.0799-0.1600
注:A-甲基毒死蜱;B-四氟甲醚菊酯;下同。
(2)按Mansour等(1966)提出的共毒因子法,就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不同配比的混剂对蚜虫进行增效作用的“定性”筛选。结果如表6所示,表明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在1:1-1:30的配比范围内对蚜虫有增效作用,而在其它的某些配比下则表现出拮抗作用,两次平行实验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表6共毒因子测定结果
(3)用孙云沛等(1960)共毒系数法对增效作用的组合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共毒系数。结果如表7所示,表明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在1:1-1:30的配比范围内对蚜虫有增效作用。当甲基毒死蜱:四氟甲醚菊酯=1:10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表7共毒系数测定结果(按重量比复配)
实施例3实施例1电热灭蚜液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利用实施例1中应用案例2、6制得的有效成分总含量分别为4%和16%的电热灭蚜液对辣椒蚜虫进行防治试验。
设施大棚面积为50m2(4m*12.5m),设施大棚高约2m,通风处设有22目防虫网。
辣椒苗3月15日移栽,株行距为40cm*50cm。移栽后在棚内距地面高度为150cm处悬挂黄板,每个大棚内悬挂3张,均匀分布。
于4月6日发现有有翅蚜迁入,4月7日即开始使用电热灭蚜液。
有效含量为4%的电热灭蚜液每个棚中放置4个点,均匀分布,距离地面高度50cm,微电脑控制电源接通时间为22:00-6:00;有效含量为16%的电热灭蚜液每个棚中放置2个点,均匀分布,距离地面高度50cm,微电脑控制电源接通时间为2:00-6:00。电加热器采用现有的电蚊香液加热器。使用时应确保每小时每立方米空间内有效成分总含量达到0.1-10mg。
试验另设5%高效氯氟氰菊酯EC防治对照区,药液稀释1000倍,每亩施液量为50Kg,以SeeSa-MD15D电动喷雾器配制流量为790ml/min的圆锥雾喷头喷雾。
药前调查基数,持续用药20天,在1d、5d、10d、15d、20d调查植株蚜虫数量。
试验结果如表8及表8续所示。
结果表明,使用4%的电热灭蚜液,用药1、5、10、15、2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7.50%、99.14%、98.05%、96.84%和96.64%;使用20%的电热灭蚜液,用药1、5、10、15、20天的防治效果则可分别达到93.33%、99.89%、98.58%、99.66%和98.80%。
从虫口密度结果也可看出,使用电热灭蚜液,每株辣椒上的蚜虫数量在用药20天仍能保持低密度水平,而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喷雾处理,从用药10天开始,虫口密度即开始明显上升。
表8电热灭蚜液对辣椒蚜虫的防治效果
表8续电热灭蚜液对辣椒蚜虫的防治效果

Claims (10)

1.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备电热灭蚜液: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   1-2%,四氟甲醚菊酯   1-30%,稳定剂   1-5%,增效剂   1-5%,挥发调整剂   1-5%,溶剂   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为电热灭蚜液;将电热灭蚜液过滤后分装入若干药液瓶中待用;
第二步、布置电热灭蚜液:将第一步所得各药液瓶分别组装于相应的电加热器上,并布置在设施大棚内;各电加热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0-100cm;
第三步、电热灭蚜:在设施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当粘虫板上出现有翅蚜时,打开设施大棚内布置的电加热器,使药液瓶中的电热灭蚜液均匀挥发,并确保每小时每立方米空间内有效成分总含量达到0.1-10mg;
第四步、实施第三步时,每天观察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仍在增加,则继续实施第三步;若粘虫板上的有翅蚜数量不再增加,则停止实施第三步,灭蚜结束。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所述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所述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所述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重量比为1:10。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每个药液瓶灌装量为50ml;第二步中,每25-50立方米空间内布置一个药液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步中,所述电加热器具有微电脑时控开关;第三步中,所述电加热器每天定时工作3-8h。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步中,所述电加热器为现有电蚊香液加热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设施作物为设施条件下栽培的蔬菜、花卉或果树;所述蚜虫为苹蚜、菜蚜、石原氏球蚜、玉蜀黍根蚜、云杉瘿球蚜、麦二岔蚜、桃蚜、棉蚜、豆长管蚜、马铃薯长管蚜、蔷薇长管蚜、蔷薇圆尾蚜或苹绵蚜。
8. 一种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采用以下方法制成:
先将以下组分按重量比加入具有搅拌装置的加热容器中,形成混合液:
甲基毒死蜱   1-2%,四氟甲醚菊酯   1-30%,稳定剂   1-5%,增效剂   1-5%,挥发调整剂   1-5%,溶剂   53-95%;其中,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1:30;
再将混合液加热至20℃-60℃后,以1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10-60分钟,得色泽均匀无分层现象的溶液,即得电热灭蚜液。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所述稳定剂为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之一;所述增效剂为增效醚、增效胺之一;所述挥发调整剂为甲氧基苯基聚硅氧烷、癸基十四碳醇之一;所述溶剂为碳原子数为12-14的烷烃。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电热灭蚜液,其特征是,甲基毒死蜱与四氟甲醚菊酯的重量比为1:10。
CN201310304622.9A 2013-07-19 2013-07-19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Active CN1033552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04622.9A CN103355279B (zh) 2013-07-19 2013-07-19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04622.9A CN103355279B (zh) 2013-07-19 2013-07-19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5279A CN103355279A (zh) 2013-10-23
CN103355279B true CN103355279B (zh) 2014-11-26

Family

ID=49358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04622.9A Active CN103355279B (zh) 2013-07-19 2013-07-19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552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7754A (zh) * 2020-03-04 2020-07-03 南通联农佳田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714A (zh) * 2003-05-02 2006-08-02 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基于三氟丁烯基化合物的、并表现出杀线虫及杀昆虫特性的活性物质的结合物
CN2904657Y (zh) * 2006-04-10 2007-05-30 李谟军 温控式电热硫磺蒸发器
CN101160052A (zh) * 2005-03-31 2008-04-0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有害生物防除组合物
CN101444201A (zh) * 2007-11-28 2009-06-03 周高超 太阳能灭虫灶
CN101626687A (zh) * 2007-03-08 2010-01-13 明治制果株式会社 害虫防治组合物
CN102573479A (zh) * 2009-08-20 2012-07-11 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用作杀螨剂和杀昆虫剂的3-[1-(3-卤代烷基)三唑基]苯基硫化物衍生物
CN102791128A (zh) * 2010-02-17 2012-11-21 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农业和园艺害虫防治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CN103190398A (zh) * 2013-04-19 2013-07-10 王清伟 灭蚜驱蚜片及其构成的灭蚜驱蚜贴以及该贴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08013307A (es) * 2006-04-20 2008-10-27 Du Pont Pirazolinas para controlar plagas de invertebrados.
TW200900398A (en) * 2007-05-31 2009-01-01 Du Pont 3-cyano-4-triazolyl phenylisoxazoline invertebrate pest control agents
JP5455114B2 (ja) * 2008-08-20 2014-03-26 宮城県 植物病害防除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714A (zh) * 2003-05-02 2006-08-02 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基于三氟丁烯基化合物的、并表现出杀线虫及杀昆虫特性的活性物质的结合物
CN101160052A (zh) * 2005-03-31 2008-04-0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有害生物防除组合物
CN2904657Y (zh) * 2006-04-10 2007-05-30 李谟军 温控式电热硫磺蒸发器
CN101626687A (zh) * 2007-03-08 2010-01-13 明治制果株式会社 害虫防治组合物
CN101444201A (zh) * 2007-11-28 2009-06-03 周高超 太阳能灭虫灶
CN102573479A (zh) * 2009-08-20 2012-07-11 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用作杀螨剂和杀昆虫剂的3-[1-(3-卤代烷基)三唑基]苯基硫化物衍生物
CN102791128A (zh) * 2010-02-17 2012-11-21 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农业和园艺害虫防治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CN103190398A (zh) * 2013-04-19 2013-07-10 王清伟 灭蚜驱蚜片及其构成的灭蚜驱蚜贴以及该贴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10-070538A 2010.04.0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5279A (zh)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5389B (zh) 植物源果树杀虫剂
CN107580927A (zh) 一种柑桔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CN107810950B (zh) 一种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CN108605719A (zh) 一种香菜西花蓟马的防治方法
CN105732214A (zh) 一种防虫的沃柑种植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93845B (zh) 一种蓟马的引诱剂
CN104521635A (zh) 一种生态环保型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
CN105613490A (zh) 一种蛴螬成虫的引诱剂
CN105284864A (zh) 林果注干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831183A (zh) 一种复合植物源农药及制备方法
CN105123777A (zh) 一种植物源杀虫剂
CN105123776A (zh) 一种高含量除虫菊素杀虫剂
CN107668061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920487B (zh) 一种中药材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中药材提取物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
CN103355322B (zh) 一种复配生物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8164785A (zh) 一种植物精油型杀虫驱虫母粒、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646841A (zh) 一种用于防治银锭夜蛾的性信息素
CN102484994B (zh) 苦参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组合物
CN103355279B (zh) 用于防治设施作物蚜虫的电热灭蚜方法及其所用灭蚜液
CN102524292A (zh) 一种防治白粉虱的特效配方
CN109042645A (zh) 一种楚雄腮扁叶蜂引诱剂
CN108934885A (zh) 一种综合防治菜用大豆主要害虫的方法
CN103704212A (zh) 一种寄生蜂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248208B (zh) 一种含乙烯利的防除薇甘菊的药剂及其应用
KR102093394B1 (ko) 버섯응애 방제용 조성물 및 버섯응애 방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