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287A - 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8287A
CN103348287A CN2011800669513A CN201180066951A CN103348287A CN 103348287 A CN103348287 A CN 103348287A CN 2011800669513 A CN2011800669513 A CN 2011800669513A CN 201180066951 A CN201180066951 A CN 201180066951A CN 103348287 A CN103348287 A CN 103348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ntioned
magnet
refracting element
image blu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69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8287B (zh
Inventor
原口芳雅
篠原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HA LABO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HA LABO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HA LABO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ALPHA LABO SOLU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48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8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6Swinging lens about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6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with a variable apex pris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能够小型化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及成像模糊校正装置。本发明通过用配置在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同一平面上且能够转动的棱镜支承部(41及51)支承使透过透镜组(5)而被导向拍摄元件(4)的光折射的楔形棱镜(42及52),并且以使楔形棱镜(42及52)在彼此相邻地配置棱镜支承部(41及51)时形成的空间中沿着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将楔形棱镜(42)支承于棱镜支承部(41)的沿着中心轴线(L2)的一端侧,将楔形棱镜(52)支承于棱镜支承部(51)的沿着中心轴线(L2)的一端侧,从而将对必须以沿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配置的楔形棱镜(42及52)进行支承的棱镜支承部(41及51)配置在了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减小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厚度,如此能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很适合应用于校正例如数码相机等相机的手抖的情况。
背景技术
现在,相机用的手抖校正功能通常是物理性调整光轴的光学式方法,典型的该光学式的手抖校正功能为透镜移动式及拍摄元件移动式。
透镜移动式的手抖校正功能通过用专用的驱动机构使用于形成被摄体的像的透镜组的一部分或全部相对于拍摄元件朝消除手抖的方向移动,从而校正光轴,将被摄体的像导向拍摄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透镜移动式的手抖校正功能每次都必须针对每种相机所构成的透镜组设计与校正用透镜的形状或光学规格相适的驱动机构。
另一方面,拍摄元件移动式的手抖校正功能通过用专用的驱动机构使拍摄元件根据手抖而移动,从而使拍摄元件相对于透镜组光轴的位置保持恒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拍摄元件移动式的手抖校正功能也是每次都必须根据每种相机的不同的拍摄元件设计专用的驱动机构。
因此,提出了在该光学透镜的光轴上安装校正附件而成的结构,该校正附件包括使入射到光学透镜的光折射的可动棱镜、用于驱动该可动棱镜的电动机及包括用于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可动棱镜的轴的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由此,不需要针对每种相机逐一设计校正用透镜的形状、驱动机构,能够谋求简化设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0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9707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316428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手抖校正机构中,在沿光轴排列多个折射元件的情况下,是在整个周向上支承各个折射元件的,因此存在导致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小型化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该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包括: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它们用于使透过光学透镜而被导向拍摄元件的光折射;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它们分别配置于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外周侧,且分别以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作为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其用于检测相机的抖动并进行校正,其中,该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抖动检测部,其用于检测相机的抖动;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它们用于使透过设于相机的光学透镜而被导向拍摄元件的光折射;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它们分别配置于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外周侧,且分别以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作为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驱动部,其根据由检测部检测出的相机的抖动而驱动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转动。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其中,该光学装置包括: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它们用于使光折射;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它们分别配置于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外周侧,且分别以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作为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
由此,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并非沿周向支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而是以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各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为基准在180度以内的范围内转动的方式支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因此,能够缩窄在与旋转中心正交的平面上支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范围。
如上,根据本发明,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并非沿周向支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而是以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各自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的范围内转动的方式支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因此,能够缩窄在与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上支承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范围,如此能使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相机的光学结构的示意图。
图2的(A)表示成像模糊校正机构的结构;图2的(B)是图2的(A)的A-A’剖面;图2的(C)是图2的(A)的B-B’剖面。
图3是成像模糊校正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成像模糊校正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相机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6的(A)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成像模糊校正机构的结构;图6的(B)是图6的(A)的A-A’剖面;图6的(C)是图6的(A)的B-B’剖面。
图7的(A)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成像模糊校正机构的结构;图7的(B)是图7的(A)的A-A’剖面;图7的(C)是图7的(A)的B-B’剖面。
图8是表示再一实施方式的成像模糊校正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相机的结构〕
在图1中表示该一实施方式的相机1。相机1由相机主体部2及以能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相机主体部2的透镜镜筒部3构成。在相机主体部2设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Image Sensor: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用于形成被摄体的像的拍摄元件4。
透镜镜筒部3设有由多个透镜5A~5E构成的透镜组5及使被摄体的像相对于该透镜组5的光轴L1沿水平方向(X轴方向)和铅垂方向(Y轴方向)移动的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配置在光轴L1上的透过透镜组5的光束变窄的例如透镜5D和透镜5E之间。
透镜组5通过沿光轴L1方向移动而调整变焦和焦点。拍摄元件4将透过透镜组5和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而形成的被摄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而且,在相机1中,通过对该电信号进行A/D转换而获得图像数据。
在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沿着透镜组5的光轴L1的方向为Z轴方向,设与该Z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X轴方向,设与该Z轴方向正交的铅垂方向为Y轴方向。
〔2.成像模糊校正机构〕
如图2~图4所示,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例如形成为直径为30mm、厚度为5mm的扁平的大致圆柱形状,使其中心轴线L2与透镜组5的光轴L1一致地将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配置于透镜镜筒部3。另外,中心轴线L2是后述的楔形棱镜42和楔形棱镜52的旋转中心,它也可以不与光轴L1一致。
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在通过将由树脂等构成的杯状的罩部20罩在由树脂等构成的大致圆形平板状的基座部10上而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有基板部30、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
基座部10利用树脂等一体形成有基座板11、环状部12、螺纹孔支柱部13及突起部14。
基座板11呈大致圆形平板状,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设有开口部11A,该开口部11A大于经透镜组5透射进来的被摄体的像的光束。
环状部12在基座板11的靠罩部20侧的表面上的与基座板11外缘相距该罩部20的壁厚量的内侧,详细而言形成为宽度比后述的用于供球17A~球17F滚动的球槽12A~球槽12F的宽度大一些且高度大于印刷电路板31的厚度的环状。
螺纹孔支柱部13形成为分别在内侧设有螺纹槽13A及螺纹槽13B的圆柱形状,设于基座板11的靠罩部20侧的表面上的环状部12内侧的规定位置且以中心轴线L2为基准相互对称的位置上。
在基座板11的靠罩部20侧的表面上的环状部12的内侧设有比环状部12的高度薄的空心线圈(日文:ボイスコイル)15、空心线圈16、磁轭18及磁轭19。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其中心分别位于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铅垂线(Y轴)上,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配置在以中心轴线L2为基准相互对称的位置上,且形成为与基座板11的表面大致平行地卷绕电线而成的大致扇形状。磁轭18及磁轭19形成为与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基座板11的靠罩部20侧的表面上的环状部12的内侧设有突起部14A及突起部14B,突起部14A及突起部14B低于磁轭18和空心线圈15重叠起来的高度以及磁轭19和空心线圈16重叠起来的高度,它们的外周形状与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磁轭18及磁轭19的内周形状大致相同,且配置在以中心轴线L2为基准相互对称的位置上。
形成于环状部12的球槽12A~球槽12F中,球槽12A和球槽12D设于以基座板11的中心为基准相互对称的位置上,球槽12B和球槽12E、球槽12C和球槽12F也分别设于以基座板11的中心为基准相互对称的位置上。
球槽12A及球槽12D设于通过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的中心的中心线(Y轴)上。球槽12B及球槽12C在环状部12中的比中心轴线L2靠球槽12A侧(Y轴负方向侧)的相对于Y轴线对称的位置上,以使空心线圈15的中心位于连结球槽12A、球槽12B及球槽12C的中心而成的三角形内的方式设置。球槽12E及球槽12F也是同样,在环状部12中的比中心轴线L2靠球槽12D侧(Y轴正方向侧)的相对于Y轴线对称的位置上,以使空心线圈16的卷绕中心位于连结球槽12D、球槽12E及球槽12F的中心而成的三角形内的方式设置。
罩部20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设有比经透镜组5透射进来的被摄体的像的光束大的圆形状的开口部20A。此外,罩部20在与基座部10的螺纹孔支柱部13相对的位置设有供螺钉21及螺钉22贯穿的孔部20B及孔部20C。
基板部30由印刷电路板31、霍尔元件32及霍尔元件33构成。印刷电路板31为了与基座板11中的环状部12的内部密合,而形成为去除了与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对应的部分且直径与环状部12的内径大致相同的扁平的大致圆形状。
印刷电路板31在与基座板11的开口部11A对应的位置设有比该开口部11A大一些的开口部31A。此外,在印刷电路板31上设有分别供基座部10的两处螺纹孔支柱部13贯穿的孔部31B及孔部31C。
霍尔元件32及霍尔元件33分别在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的附近设置在以中心轴线L2为基准相互对称的位置上。
转子单元40由例如以透明的丙烯酸类树脂一体形成的棱镜支承部41、楔形棱镜42、磁体43、磁轭44、磁体45及磁轭46构成。
棱镜支承部41形成为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且中心角小于180度的扁平的扇面形,该扇面形的外缘半径与基座部10的环状部12的外缘半径相同,且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切除了与楔形棱镜42相对应的部分(凹陷)。
棱镜支承部41在将中心角二等分的中心线上的与空心线圈15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孔部41A,该孔部41A与磁体43及磁轭44的外缘形状匹配,以与该磁体43及磁轭44嵌合。
在此,磁体43的面方向上的外形比磁轭44的面方向上的外形小一些。因而,通过与磁体43及磁轭44的外缘形状匹配地形成孔部41A,孔部41A在Z轴方向上形成了孔的大小变小的台阶41A1。
此外,棱镜支承部41在与霍尔元件32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孔部41B,孔部41B与磁体45及磁轭46的外缘形状匹配,以与该磁体45及磁轭46嵌合。
在此,磁体45的面方向上的外形比磁轭46的面方向上的外形小一些。因而,通过与磁体45及磁轭46的外缘形状匹配地形成孔部41B,孔部41B在Z轴方向上形成了孔的大小变小的台阶41B1。
棱镜支承部41在与设有螺纹槽13A的螺纹孔支柱部1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孔部41C。孔部41C形成为如下这样的大小,即,在棱镜支承部41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转动时,使设有螺纹槽13A的螺纹孔支柱部13与棱镜支承部41接触,从而即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朝使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的两端彼此靠近的方向转动时,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的两端也不会互相接触。
此外,棱镜支承部41在与基座部10相对的表面上的与该基座部10的球槽12A、球槽12B及球槽12C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截面为大致三角形的球槽41D、球槽41E及球槽41F。即,棱镜支承部41在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的平面上的180度以内的范围内转动移动。
楔形棱镜42比棱镜支承部41的为了支撑楔形棱镜42而将一部分形成得较厚而成的厚壁部41G的厚度的一半还薄,且以整个楔形棱镜42都位于比厚壁部41G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靠基座部10侧(Z轴正方向侧)的位置上的方式与棱镜支承部41一体成形。
楔形棱镜42呈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的大致圆形平板形状,其两表面具有以XY平面(与中心轴线L2垂直的面)为基准朝Y轴正方向去相互接近的斜率。即,楔形棱镜42的两表面以使楔形棱镜42的靠棱镜支承部41侧(Y轴负方向侧)厚、其相反侧(Y轴正方向侧)薄的方式相对于XY平面倾斜。
转子单元50由例如以透明的丙烯酸类树脂一体形成的棱镜支承部51、楔形棱镜52、磁体53、磁轭54、磁体55及磁轭56构成。
棱镜支承部51形成为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且中心角小于180度的扁平的扇面形,该扇面形的外缘半径与基座部10的环状部12的外缘半径相同,且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切除了与楔形棱镜52相对应的部分(凹陷)。
棱镜支承部51在将中心角二等分的中心线上的与空心线圈16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孔部51A,孔部51A与磁体53及磁轭54的外缘形状匹配,以与该磁体53及磁轭54嵌合。
在此,磁体53的面方向上的外形比磁轭54的面方向上的外形小一些。因而,通过与磁体53及磁轭54的外缘形状匹配地形成孔部51A,孔部51A在Z轴方向上形成了孔的大小变小的台阶51A1。
此外,棱镜支承部51在与霍尔元件3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孔部51B,孔部51B与磁体55及磁轭56的外缘形状匹配,以与该磁体55及磁轭56嵌合。
在此,磁体55的面方向上的外形比磁轭56的面方向上的外形小一些。因而,通过与磁体55及磁轭56的外缘形状匹配地形成孔部51B,孔部51B在Z轴方向上形成了孔的大小变小的台阶51B1。
棱镜支承部51在与设有螺纹槽13B的螺纹孔支柱部1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孔部51C。孔部51C形成为如下这样的大小,即,在棱镜支承部51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转动时,使设有螺纹槽13B的螺纹孔支柱部13与棱镜支承部51接触,从而即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朝使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的两端彼此靠近的方向转动时,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的两端也不会互相接触。
此外,棱镜支承部51在与基座部10相对的表面上的与该基座部10的球槽12D、球槽12E及球槽12F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截面为大致三角形的球槽51D、球槽51E及球槽51F。
楔形棱镜52比棱镜支承部51的为了支撑楔形棱镜52而将一部分形成得较厚而成的厚壁部51G的厚度的一半还薄,且以整个楔形棱镜52都位于比厚壁部51G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靠罩部20侧(Z轴负方向侧)的位置上的方式与棱镜支承部51一体成形。另外,厚壁部51G的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与厚壁部41G的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此外,只要能够在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内支承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厚壁部41G及厚壁部51G也可以与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其他部分厚度相同。
楔形棱镜52呈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的大致圆形平板形状,其两表面具有以XY平面(与中心轴线L2垂直的面)为基准朝X轴负方向去相互接近的斜率。即,楔形棱镜52的两表面以使楔形棱镜52的靠X轴正方向侧厚、其相反侧(X轴负方向侧)薄的方式相对于XY平面倾斜。
在组装具有如上构成的各部的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时,例如通过粘接等将基板部30嵌入于基座部10的基座板11上的环状部12的内侧,并将空心线圈15、空心线圈16、磁轭18及磁轭19嵌入于基座板11上的突起部14的外侧。
在转子单元40中,将磁体43及磁轭44配置于棱镜支承部41的孔部41A中,将磁体45及磁轭46配置于棱镜支承部41的孔部41B中。
然后,以用棱镜支承部41的球槽41D~球槽41F和基座部10的球槽12A~球槽12C夹入球17A~球17C的方式,将转子单元40与基座部10离开规定间隔地支承于基座部10。将二等分棱镜支承部41的中心角的中心线同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铅垂方向(Y轴)一致的位置设定为转子单元40的基准位置。
此时,转子单元40仅有球槽41D~球槽41F与球17A~球17C接触,转子单元40被球17A~球17C三点支承。由此,转子单元40能够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并以Y轴为基准向左右转动规定角度。
楔形棱镜42通过转子单元40的转动,而根据转动角度使透过透镜组5而入射进来的光折射而使该光沿着大致Y轴移动。
球槽12A~球槽12C及球槽41D~球槽41F的大小以如下方式决定,即,在棱镜支承部41转动到最左或最右而使设有螺纹槽13A的螺纹孔支柱部13与棱镜支承部41的孔部41C接触时,球17A~球17C没有接触到球槽的两端。
此外,转子单元40在磁体43被磁轭18吸引的吸附力的作用下总是被朝基座部10的方向(Z轴正方向)吸引,由此,转子单元40不会脱离基座部10,而是被支承于基座部10。
此时,在棱镜支承部41中,磁体43和磁轭44由于磁力而密合在一起,通过使磁轭44的外缘部分卡在台阶41A1上,磁体43及磁轭44不会自棱镜支承部41脱落。
同样,在棱镜支承部41中,磁体45和磁轭46由于磁力而密合在一起,通过使磁轭46的外缘部分卡在台阶41B1上,磁体45及磁轭46不会自棱镜支承部41脱落,而是被保持在与霍尔元件32相对的位置上。
在转子单元50中,将磁体53及磁轭54配置于棱镜支承部51的孔部51A中,将磁体55及磁轭56配置于棱镜支承部51的孔部51B中。
然后,以用棱镜支承部51的球槽51D~球槽51F和基座部10的球槽12D~球槽12F夹入球17D~球17F的方式,将转子单元50与基座部10离开规定间隔地支承于基座部10。将二等分棱镜支承部51的中心角的中心线同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铅垂方向(Y轴)一致的位置设定为转子单元50的基准位置。
此时,转子单元50仅有球槽51D~球槽51F与球17D~球17F接触,转子单元50被球17D~球17F三点支承。由此,转子单元50能够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并以Y轴为基准向左右转动规定角度。因而,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彼此在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同一XY平面上被支承于基座部10并进行转动。
楔形棱镜52通过转子单元50的转动,而根据转动角度使透过透镜组5而入射进来的光折射而使该光沿着大致X轴移动。
球槽12D~球槽12F及球槽51D~球槽51F的大小以如下方式决定,即,在棱镜支承部51转动到最左或最右而使设有螺纹槽13B的螺纹孔支柱部13与棱镜支承部51的孔部51C接触时,球17D~球17F没有接触到球槽的两端。
此外,转子单元50在磁体53被磁轭19吸引的吸附力的作用下总是被朝基座部10的方向(Z轴正方向)吸引,由此,转子单元50不会脱离基座部10,而是被支承于基座部10。
此时,在棱镜支承部51中,磁体53和磁轭54由于磁力而密合在一起,通过使磁轭54的外缘部分卡在台阶51A1上,磁体53及磁轭54不会自棱镜支承部51脱落。
同样,在棱镜支承部51中,磁体55和磁轭56由于磁力而密合在一起,通过使磁轭56的外缘部分卡在台阶51B1上,磁体55及磁轭56不会自棱镜支承部51脱落,而是被保持在与霍尔元件33相对的位置上。
在将基板部30、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配置于基座部10上之后,利用罩部20覆盖上述各构件并通过将螺钉21及螺钉22螺纹接合于螺纹孔支柱部13的螺纹槽13A及螺纹槽13B来固定罩部20。
此外,如上所述,楔形棱镜42比厚壁部41G的厚度的一半还薄,且以整个楔形棱镜42都位于比厚壁部41G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靠Z轴正方向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此外,楔形棱镜52比厚壁部51G的厚度的一半还薄,且以整个楔形棱镜52都位于比厚壁部51G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靠Z轴负方向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因而,在将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支承于基座部10时,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相对着地被支承在通过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相邻而形成的空间中,且能够互不接触地以中心轴线L2(光轴L1)为中心转动。
〔3.相机的电路结构〕
接着,使用图5说明相机1的电路结构。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用于控制成像模糊的电路,而省略了其他部分。
相机1设有控制全体的微型计算机61、检测该相机1的抖动的抖动检测部62、驱动转子单元40和转子单元50而使转子单元40和转子单元50转动的驱动部63以及检测转子单元40和转子单元50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64。
具体而言,在相机主体部2设有微型计算机61、X轴方向陀螺仪71、Y轴方向陀螺仪72、回旋放大管(日语:ジャイロアンプ)73、回旋放大管74、功率驱动器75、功率驱动器76、霍尔元件驱动器(日文:ホール素子ドライバ)77以及霍尔元件驱动器78。
在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中设有空心线圈15、空心线圈16、霍尔元件32及霍尔元件33。
微型计算机61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的计算机结构。微型计算机61通过将存储于ROM的基本程序在RAM中展开并执行该基本程序而统一控制全体,并且通过将存储于ROM中的各种程序在RAM中展开并执行这些程序而执行各种处理。
X轴方向陀螺仪71检测相机1的X轴方向的角速度、即、将X轴方向的抖动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Y轴方向陀螺仪72检测相机1的Y轴方向的角速度、即、将Y轴方向的抖动作为角速度信号进行检测。
回旋放大管73及回旋放大管74对分别由X轴方向陀螺仪71及Y轴方向陀螺仪72检测出的角速度信号进行放大后将其送往微型计算机61。
功率驱动器75及功率驱动器76根据微型计算机61的控制对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施加电流。
霍尔元件32及霍尔元件33配置在分别与配置于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磁体45及磁体55相对的位置上,检测根据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的转动移动而变化的磁体45及磁体55产生的磁场变化作为磁场信号。
霍尔元件驱动器77及霍尔元件驱动器78对霍尔元件32及霍尔元件33检测出的磁场信号进行放大后将其送往微型计算机61。
微型计算机61基于由X轴方向陀螺仪71及Y轴方向陀螺仪72检测出且经由回旋放大管73及回旋放大管74供给来的角速度信号,计算相机1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抖动量。
然后,微型计算机61计算为了校正计算出的相机1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抖动量而应使成像于拍摄元件4的像沿着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的移动量。
微型计算机61计算为了使像移动计算出的移动量而应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旋转的角度,并且为了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移动该角度而控制功率驱动器75及功率驱动器76而对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施加电流。
具体而言,微型计算机61在检测出相机1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抖动量时,通过根据Y轴方向的抖动量使转子单元40转动移动,并且根据X轴方向的抖动量使转子单元50转动移动,从而根据抖动量使透过透镜组5的光移动。
微型计算机61以规定间隔获取由霍尔元件32及霍尔元件33检测出且经由霍尔元件驱动器34及霍尔元件驱动器35供给来的磁场信号,基于该磁场信号计算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的转动速度和旋转角度。
然后,微型计算机61进行反馈控制,直到以规定间隔计算出的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的旋转角度移动到为了校正抖动量而必须要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移动的角度。
由此,相机1能够通过控制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的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的转动而校正该相机1产生的抖动。
〔4.动作及效果〕
在以上的结构中,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的用于使透过透镜组5而被导向拍摄元件4的光发生折射的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分别支承在被配置在与中心轴线L2(光轴L1)正交的同一平面上且能够转动的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上。
此时,以使楔形棱镜42和楔形棱镜52在彼此相邻地配置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时形成的空间中沿着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将楔形棱镜42支承于棱镜支承部41的沿着中心轴线L2的一端侧(靠Z轴正方向的一侧),将楔形棱镜52支承于棱镜支承部51的沿着中心轴线L2的一端侧(靠Z轴负方向的一侧)。
由此,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在对必须以沿着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配置的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进行支承时,将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与以沿着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的中心轴线L2方向上的厚度,从而能相应地使其小型化。
此外,在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中,在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面上支承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基座部10的该面上配置有空心线圈15、空心线圈16、磁轭18及磁轭19,在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分别与该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磁体43及磁体53。
并且,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通过对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施加电流,而利用产生于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与磁体43及磁体53之间的电磁力使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转动。
由此,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将分别用于使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转动的机构配置在基座部10的一面即可,能够相应地使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小型化。此时,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利用产生于磁轭18和磁体43之间以及磁轭19和磁体53之间的吸附力而将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压靠于基座部10,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用于以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被支承于基座部10的方式保持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装置,能够相应地使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小型化。
此外,在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中,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被配置于同一面上的球17A~球17C及球17D~球17F三点支承,且配置于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磁体43及磁体53的中心位于连结被支承的三点而成的三角形内,因此,即使不设其他装置,也能稳定地支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因此,能够相应地使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小型化。
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将使透过透镜组5而被导向拍摄元件4的光折射的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支承于被配置于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同一平面上且能够转动的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2,并且以使楔形棱镜42和楔形棱镜52在彼此相邻地配置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51时形成的空间中沿着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将楔形棱镜42支承于棱镜支承部41的沿着中心轴线L2的一端侧,将楔形棱镜52支承于棱镜支承部51的沿着中心轴线L2的另一端侧,从而将对必须以沿着中心轴线L2离开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方式配置的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进行支承的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配置在了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减小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的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如此能使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小型化。
〔5.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上设有罩部20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罩部20。即使在该情况下,对于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由于磁体43和磁轭18之间以及磁体53和磁轭19之间在各自产生的磁力的作用下互相吸引,因此,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也不会自基座部10脱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使透过透镜组5而照射于拍摄元件4的光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而使用了具有相对于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平面倾斜的表面的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的情况。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使透过透镜组5而照射于拍摄元件4的光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例如也可以使用衍射光栅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设于透镜5D和透镜5E之间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将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设于透镜组5的前方(与拍摄元件4相反的一侧),也可以将其不隔着透镜地设于拍摄元件4的前方,还可以将其设于透镜组5的各透镜之间的任一位置。此外,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也可以设于相机主体部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基座部10上设有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在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上设有磁体43及磁体53的情况。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基座部10上设置磁体,而在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上设置空心线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树脂等将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分别与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一体形成的情况。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例如由树脂等与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一体形成的平行棱镜的一面或两面粘接固定由玻璃构成的楔形棱镜,来代替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中的一者或两者都代替。在该情况下,也与楔形棱镜42及楔形棱镜52一样,能够根据转子单元的转动使入射进来的光沿着大致X轴、大致Y轴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将以其外周侧来支承楔形棱镜的棱镜支承部形成为以中心轴线为中心且中心角小于180度的形状,并通过在该棱镜支承部内设置磁体、磁轭而以使楔形棱镜能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楔形棱镜即可,例如也可以将成对的转子单元(棱镜支承部)配置于不同平面上。
具体而言,成像模糊校正机构106如图6所示那样设有转子单元140及转子单元150,在图6中,对于与图2~图4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转子单元140及转子单元150设有朝Z轴负方向远离基座部10的楔形棱镜142及楔形棱镜152。另外,罩部120形成为与转子单元140及转子单元150匹配的形状。
棱镜支承部141及棱镜支承部151形成为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且中心角小于180度的扇形状,借助球17A~球17C及球17D~球17F以能在同一平面上自由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基座部10。
与上述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相比,棱镜支承部141及棱镜支承部151的用于支承楔形棱镜142及楔形棱镜152的厚壁部141G及厚壁部151G朝Z轴负方向侧(基座部10的反方向侧)形成得较厚。
棱镜支承部141及棱镜支承部151在较厚地形成的厚壁部141G及厚壁部151G的Z轴负方向侧支承楔形棱镜142及楔形棱镜152,且使楔形棱镜142及楔形棱镜152以相互的斜率相差90度的方式相对。
这样一来,成像模糊校正机构106能使楔形棱镜142及楔形棱镜152朝Z轴负方向侧远离配置棱镜支承部141及棱镜支承部151的面地设置楔形棱镜142及楔形棱镜152。
在该成像模糊校正机构106中,在从基座部10的开口部11A到楔形棱镜142的部分形成了什么也没有设置的空间。
因而,成像模糊校正机构106在因相机的各部、透镜组等的配置关系而不能将棱镜支承部141和棱镜支承部151以及将楔形棱镜142和楔形棱镜15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在从基座部10的开口部11A到楔形棱镜142的什么也没有设置的空间中,例如也可以设置其他透镜,因此,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
此外,作为又一例子,如图7所示,成像模糊校正机构206设有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150。在图7中,对于与图2~图4、图6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成像模糊校正机构206虽然将楔形棱镜42和楔形棱镜152相对配置,但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151配置在不同平面上。
以在Z轴方向上不同的面分别支承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151,因此,基座部210具有以中心轴线L2为基准而在上下方向(Y轴方向)高度不同的面,且用各面借助球17A~球17C及球17D~球17F以使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151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151。另外,罩部220形成为与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150匹配的形状。
该成像模糊校正机构206在因相机的各部、透镜组等的配置关系而不能将棱镜支承部41和棱镜支承部151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此外,成像模糊校正机构206在从基座部210的开口部211A到楔形棱镜42的什么也没有设置的空间中,例如也可以设置其他透镜,因此,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配置成位于同一个圆上的球17A~球17C及球17D~球17F三点支承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的情况。
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分别配置于棱镜支承部41及棱镜支承部51的磁体43及磁体52的中心位于连结被支承的三点而成的三角形内即可,无需将球配置成位于同一个圆上。
例如,如图8所示,成像模糊校正机构306在基座部310上的设于基座板311的外缘附近的环状部312上,设有呈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球槽312A~球槽312D,在图8中,对于与图2~图4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球槽312A及球槽312B以相对于通过空心线圈15的中心的中心线(Y轴)对称且分开比例如空心线圈15(X轴方向)的长度还要远的距离的方式设置。
球槽312C及球槽312D以相对于通过空心线圈16的中心的中心线(Y轴)对称且分开比例如空心线圈16(X轴方向)的长度还要远的距离的方式设置。
基座部310在基座板311上以环绕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设于基座板311中央的开口部311A的方式设有在Z轴方向上与环状部312厚度相同的环状部311B。
环状部311B在通过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的中心的中心线(Y轴)上的以中心轴线L2为中心对称的位置上设有球槽311C及球槽311D。
于是,基座部310借助配置于球槽312A、球槽312B及球槽311C中的球17A~球17C支承一个转子单元(未图示),借助配置于球槽312C、球槽312D及球槽311D中的球17D~球17F支承另一个转子单元(未图示)。另外,在各转子单元上,在分别与球槽312A、球槽312B、球槽311C、球槽312C、球槽312D及球槽311D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球槽。
这样,成像模糊校正机构306能够以使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的中心、即配置在转子单元上的与空心线圈15及空心线圈16相对的位置上的磁体的中心位于连结对转子单元进行支承的三点而成的三角形内的方式支承转子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球17A~球17C及球17D~球17F对转子单元40及转子单元50进行三点支承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在至少三点进行支承即可,只要使分别与空心线圈相对地配置于棱镜支承部上的磁体的中心位于连结被支承的点而成的多边形内,也可以在四个以上的点进行支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糊校正机构6应用于使透过相机1的透镜组5的光的像移动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投影装置、激光装置等其他的光学装置。
例如,在用于投影装置时,成像模糊校正机构配置在射出光的射出部之前,使自射出部射出的光沿X轴及Y轴方向折射移动后作为投影光进行照射。此外,在用于激光装置时,成像模糊校正机构配置于射出激光的激光部之前,使自激光部射出的激光沿X轴及Y轴方向折射移动后进行照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数码相机等光学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相机;2:相机主体部;3:透镜镜筒部;4:拍摄元件;5:透镜组;6:成像模糊校正机构;10:基座部;15、16:空心线圈;17A~17F:球;18、19、44、46、54、56:磁轭;20:罩部;30:基板部;31:印刷电路板;32、33:霍尔元件;40、50:转子单元;41、51:棱镜支承部;42、52:楔形棱镜;43、45、53、55:磁体;61:微型计算机;62:抖动检测部;63:驱动部;64:位置检测部;71:X轴方向陀螺仪;72:Y轴方向陀螺仪;73、74:回旋放大管;75、76:功率驱动器;77、78:霍尔元件驱动器。

Claims (11)

1.一种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该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包括:
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它们用于使透过光学透镜而被导向拍摄元件的光折射;
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它们分别配置于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外周侧,且分别以使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作为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该成像模糊校正单元还包括第1驱动机构及第2驱动机构;
该第1驱动机构及第2驱动机构配置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上且是配置在设有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的范围内,用于分别驱动该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以能够在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上转动的方式被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以在彼此相邻地配置它们时沿着上述中心轴线形成规定范围的空间的方式被切除了相邻部分中的一部分;
以使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在上述空间内在上述中心轴线方向上离开规定间隔且相对的方式,将上述第1折射元件支承于上述第1支承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将上述第2折射元件支承于上述第2支承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与上述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该成像模糊校正单元还包括基座部;
该基座部具有与上述中心轴线正交的面,其用该面以使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能够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
上述第1驱动机构及第2驱动机构包括:
第1磁体及第2磁体,它们配置于上述基座部,或者配置于上述第1支承及第2支承部;
第1线圈及第2线圈,它们配置在没有配置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的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上的分别与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相对的位置上或者配置在没有配置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的上述基座部上的分别与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相对的位置上,通过对第1线圈及第2线圈施加电流而利用在第1线圈及第2线圈与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之间产生的电磁力使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转动;
第1磁轭及第2磁轭,它们配置在没有配置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的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上的分别与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相对的位置上或者配置在没有配置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的上述基座部上的分别与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相对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分别在三个以上的点被支承于上述基座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分别利用三个以上的点支承于上述基座部,上述三个以上的点位于以上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分别配置于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上的上述第1磁体及第2磁体的中心或者分别配置于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上的第1线圈及第2线圈的卷绕中心位于将支承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的点连结起来而成的多边形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模糊校正单元,其中,
第1磁体及第2磁体利用在它们与上述第1磁轭及第2磁轭之间产生的吸附力将上述第1支承及第2支承部压靠于上述基座部。
10.一种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其用于检测相机的抖动并进行校正,其中,
该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抖动检测部,其用于检测上述相机的抖动;
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它们用于使透过设于上述相机的光学透镜而被导向拍摄元件的光折射;
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它们分别配置于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外周侧,且分别以使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作为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
驱动部,其根据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相机的抖动而驱动上述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转动。
11.一种光学装置,其中,
该光学装置包括:
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它们用于使光折射;
第1支承部及第2支承部,它们分别配置于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外周侧,且分别以使上述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能够以作为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在180度以内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1折射元件及第2折射元件。
CN201180066951.3A 2010-12-06 2011-12-02 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Active CN103348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1915 2010-12-06
JP2010271915 2010-12-06
JP2011-217712 2011-09-30
JP2011217712A JP5787699B2 (ja) 2010-12-06 2011-09-30 像ぶれ補正ユニット、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PCT/JP2011/078497 WO2012077772A1 (ja) 2010-12-06 2011-12-02 像ぶれ補正ユニット、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8287A true CN103348287A (zh) 2013-10-09
CN103348287B CN103348287B (zh) 2016-01-13

Family

ID=46207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6951.3A Active CN103348287B (zh) 2010-12-06 2011-12-02 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25034B2 (zh)
JP (1) JP5787699B2 (zh)
KR (1) KR101324447B1 (zh)
CN (1) CN103348287B (zh)
WO (1) WO201207777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6868A (zh) * 2016-10-20 2018-04-27 Md脉动有限公司 Ois相机模组
CN110383647A (zh) * 2017-03-29 2019-10-25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中空马达设备及相关系统和方法
CN113163091A (zh) * 2021-04-27 2021-07-23 台湾立讯精密有限公司 影像补偿装置及其棱镜承载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6570B (zh) 2013-07-01 2016-08-2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可切換光路徑之光學防震機構
JP6900658B2 (ja) * 2015-11-30 2021-07-07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投影装置及びステージ装置
EP3871985A1 (en) 2017-01-24 2021-09-01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light indication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WO2018176290A1 (en) 2017-03-29 2018-10-04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ry
JP2020508457A (ja) 2017-03-29 2020-03-19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センサー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EP3615979A4 (en) 2017-04-28 2020-03-25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ANGLE CALIBRATION IN A LIGHT DETECTION AND DISTANCE MEASURING SYSTEM
WO2018195999A1 (en) 2017-04-28 2018-11-01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Calibration of laser and vision sensors
WO2018195986A1 (en) 2017-04-28 2018-11-01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Calibration of laser sensors
WO2019014896A1 (en) 2017-07-20 2019-01-24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CAL DISTANCE MEASUREMENT
WO2019023892A1 (en) 2017-07-31 2019-02-07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MOTION-BASED IMPRESSION CORRECTION IN POINT CLOUDS
CN111033312A (zh) 2017-08-31 2020-04-17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距离测量设备的延迟时间校准及相关联的系统和方法
JP7140607B2 (ja) * 2018-09-04 2022-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防振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10933266B (zh) * 2019-07-15 202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方法及调节元件
CN113840055A (zh) * 2020-06-23 2021-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抖摄像头和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2180A (ja) * 2003-11-04 2005-06-0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薄膜太陽電池の性能回復方法およびその性能回復装置
US20050276172A1 (en) * 2004-06-15 2005-12-15 Sony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mechanism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CN1860779A (zh) * 2004-08-11 2006-11-08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EP2034355A1 (en) * 2006-05-26 2009-03-11 Vik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Image blurring correction device
CN101681081A (zh) * 2007-06-20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成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7278A (ja) 1983-07-25 1985-02-1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固体撮像カメラ
JPS63169614A (ja) 1987-01-07 1988-07-13 Oputo:Kk 像安定化装置
JPH04352124A (ja) * 1991-05-30 1992-12-07 Toshihiro Tsumura 光学機器に於ける光軸偏角装置
JPH10186433A (ja) * 1996-12-24 1998-07-14 Sony Corp 頂角可変プリズム装置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手振れ補正装置
JPH10254008A (ja) * 1997-03-12 1998-09-25 Sony Corp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光軸角可変装置におけるレンズ駆動装置
JP3969927B2 (ja) * 2000-04-06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撮影装置及び観察装置
JP4784453B2 (ja) 2006-09-15 2011-10-05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回動装置、光束偏向装置、振れ補正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JP4991497B2 (ja) 2007-11-28 2012-08-0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
WO2010035818A1 (ja) * 2008-09-29 2010-04-0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
JP2012078450A (ja) * 2010-09-30 2012-04-19 Canon Inc 振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2180A (ja) * 2003-11-04 2005-06-0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薄膜太陽電池の性能回復方法およびその性能回復装置
US20050276172A1 (en) * 2004-06-15 2005-12-15 Sony Corporation Lens driving mechanism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CN1860779A (zh) * 2004-08-11 2006-11-08 索尼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记录介质、和程序
EP2034355A1 (en) * 2006-05-26 2009-03-11 Vik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Image blurring correction device
CN101454715A (zh) * 2006-05-26 2009-06-10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图像模糊修正装置
CN101681081A (zh) * 2007-06-20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成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6868A (zh) * 2016-10-20 2018-04-27 Md脉动有限公司 Ois相机模组
CN112269293A (zh) * 2016-10-20 2021-01-26 纳木加有限公司 Ois相机模组
CN107966868B (zh) * 2016-10-20 2021-04-13 纳木加有限公司 Ois相机模组
CN110383647A (zh) * 2017-03-29 2019-10-25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中空马达设备及相关系统和方法
CN113163091A (zh) * 2021-04-27 2021-07-23 台湾立讯精密有限公司 影像补偿装置及其棱镜承载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25034B2 (en) 2015-05-05
JP2012137734A (ja) 2012-07-19
US20130329065A1 (en) 2013-12-12
KR20130088193A (ko) 2013-08-07
WO2012077772A1 (ja) 2012-06-14
KR101324447B1 (ko) 2013-10-31
JP5787699B2 (ja) 2015-09-30
CN103348287B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8287A (zh) 成像模糊校正单元、成像模糊校正装置及光学装置
US9020334B1 (en) Imaging apparatus
CN112805612B (zh) 致动器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32384B (zh) 具有自动对焦和光学稳像功能的摄像模组
US906334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20150110482A1 (en) Imaging apparatus
US20220263981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device comprising same
US20220269146A1 (en) Camera actuator
US20150160438A1 (en)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bending optical element
CN112840268A (zh) 相机致动器和包括相机致动器的相机模块
CN117270142A (zh) 光学系统
WO2007080889A1 (ja) 撮像素子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US11733588B1 (en) Light pass aperture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954805A (zh) 位置检测器件、位置检测方法和成像装置
JP2008122532A (ja)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03092001B (zh) 光束位置和角度的调节装置
US20220299730A1 (en) Camera actuator,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20240080560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KR20200143971A (ko) 카메라 모듈
US11895402B2 (en) Actuator,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4077920A (ja) 撮影レンズの手振れ防止ユニット
JP2002333574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14303359A (zh) 相机致动器、包括该相机致动器的相机模块和相机设备
JP2005172704A (ja)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光学システム
JP4636913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