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6832A - 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6832A
CN103326832A CN201210072939XA CN201210072939A CN103326832A CN 103326832 A CN103326832 A CN 103326832A CN 201210072939X A CN201210072939X A CN 201210072939XA CN 201210072939 A CN201210072939 A CN 201210072939A CN 103326832 A CN103326832 A CN 103326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ode
packet
entity
transmitt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29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6832B (zh
Inventor
韩广林
张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729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2683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2836 priority patent/WO201313924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326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6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6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68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该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发送端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数据包;根据上层实体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发送端实体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定;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发送端实体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发送端实体采用非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本发明实施例在同一承载层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不同的数据包。

Description

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中,采用承载(Bearer)来传输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业务数据,按照在承载中的业务数据所经过的网络的不同,承载包含核心网(Core Network,CN)承载部分和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承载部分。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业务,RAN承载(Radio Bearer,RB)在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可以采用两种传输模式: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和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在AM模式下,RLC层采用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机制传输业务数据,接收端会对发送端所发送出的每一个数据包进行成功接收确认,以表示该数据包被正确接收,如果某数据包没有被接收端成功确认、或确认丢失,则发送端重新发送对应的数据包,该模式应用于对时延要求较低,而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传输;在UM模式下,RLC层只负责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并不对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重传,也不对所接收的数据包反馈确认。相对于AM模式,UM模式主要应用于对时延要求较高,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
现有网络中同一业务中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均采用相同的模式进行传输,不能对同一业务的不同数据包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例如同一业务的部分数据采用确认模式传输而其它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然而现有的业务中,对属于同一个业务的不同数据包,其所需要的可靠性和时延并不一致。对于该种类型的业务,如果采用AM模式传输,则可能过度保障了业务中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而增加了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延;如果采用UM模式传输则可能降低了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而过度保障了对时延要求较低的业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传输模式在同一承载层只能采用同一种传输模式传输所有数据包的缺陷。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数据包;
根据上层实体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发送端传输实体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定;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发送端传输实体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发送端传输实体采用非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发送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上层实体接收待发送的数据包;
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层实体下发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定;
确认传输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非确认传输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采用非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参数配置方法,包括:
基站向终端发送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包括混合传输模式标识和传输参数,所述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中所述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根据RLC承载层中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
终端根据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配置所述接收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参数配置装置,用于向终端发送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包括混合传输模式标识和传输参数,所述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中所述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根据RLC承载层中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发送端RLC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先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判断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传输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而设置,例如将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或传输时延要求较低的数据包设置为确认模式传输,将对传输可靠性要求较低或传输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包设置为非确认模式传输。因此,本实施例在同一承载层可根据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对不同数据包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从而可满足同一业务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特性。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非确认模式,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
指示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用于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非确认模式,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指定数据包和所述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如果还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在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或,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指定数据包和所述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响应模块,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转换模块,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还用于如果还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在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或,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和装置,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的过程中,通过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指示使接收端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还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因此,本实施例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不同的数据包,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确认模式,则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用于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确认模式,则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向发送端反馈第二传输模式响应;
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所述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响应模块,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第二传输模式响应;
转换模块,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所述转换模块,还用于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所述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和装置,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的过程中,通过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指示使接收端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在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还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因此,本实施例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不同的数据包。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发送端传输实体根据所述传输失败报告确定传输失败的PDU;
发送端传输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
发送端传输实体识别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包重传装置,包括:
报告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失败报告确定传输失败的PDU;
重传模块,用于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识别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包重传方法和装置,对重传的PDU按照生成顺序进行排序,使得先生成的PDU在传输失败时能优先重传,从而早到达接收端,使接收端可以提交该PDU之后已接收到的PDU,从而减少了接收端缓存已接收到的PDU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DU重传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3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U重传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9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重传方法流程图;
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发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包发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包重传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1:发送端传输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待发送的数据包。
发送端传输实体可以是发送端RLC实体,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实体,或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实体,或其他传输协议,例如,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等。从上层实体接收的数据包可以是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RadioLink Control Service Data Unit,RLC SDU)。
步骤12:根据所述上层实体下发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发送端传输实体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置。
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由上层实体通过层间消息通知发送端RLC实体,例如可以是PDCP实体的层间消息或RRC的层间消息。另外,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也可以由上层实体通过所述数据包所包括的指示位携带给发送端RLC实体。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置,例如所述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和时延要求等优先级信息。如果所述数据包对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或传输时延要求较低,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设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如果所述数据包对传输可靠性要求较低或传输时延要求较高,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设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举例来说,如果影响业务时延的重要数据包传输失败会使业务中断,例如视频业务中初始化分片(Initialization Segment)丢失,终端无法播放视频,会导致用户观看视频的等待时间延长。因此,为保证影响业务时延的重要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可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影响业务时延的重要数据包。
步骤13: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发送端传输实体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发送端传输实体采用非确认模式发送所述数据包。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发送端传输实体向发送端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所述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失败,发送端传输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重新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先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判断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根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传输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而设置,例如将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或传输时延要求较低的数据包设置为确认模式传输,将对传输可靠性要求较低或传输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包设置为非确认模式传输。因此,本实施例在同一承载层可根据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对不同数据包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从而可满足同一业务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特性。
图2、图3A至图3D对应实施例中采用本地确认模式传输指定数据包。在本地确认模式中,发送端RLC实体根据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传输状态报告判断数据包是否传输失败,从而确定是否重传该数据包。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采用本地确认模式发送数据包的方法包括:
步骤21:发送端RLC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数据包。
步骤22: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发送端RLC实体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置。
步骤23: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接收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
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或RRC实体可以向发送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结果反馈指示,以使所述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发送结果信息为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信息或接收失败信息、例如返回ACK,表示接收端成功接收数据包。返回NACK表示接收端接收数据包失败。发送端MAC实体接收到接收端MAC实体返回的传输状态报告后,将所述传输状态报告反馈给对应的发送端RLC实体。发送端RLC传输状态报告实体可根据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对应的数据包传输失败或成功。
步骤24: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失败,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重新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成功,发送端RLC实体可以丢弃所述数据包,而不再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数据包后,在该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时,发送端RLC实体可接收到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该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在根据传输状态报告确定该数据包传输失败时,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该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重新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该数据包。因此可满足该数据包的传输高可靠性要求,从而满足数据包传输可靠性高的要求。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本地确认模式传输数据包,主要说明发送失败时的处理。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a: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来自上层实体的RLC SDU;
步骤2a:发送端RLC实体依据上层实体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该RLCSDU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RLC SDU执行本地确认模式传输;
步骤2a中的上层实体可以是PDCP或RRC实体。
步骤3a:发送端MAC实体执行调度功能,获取发送数据所需资源;
步骤4a:发送端MAC实体为该发送端RLC实体所要发送的RLC SDU分配资源,并根据资源大小向RLC实体获取RLC PDU(Packet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步骤5a:发送端RLC实体按照MAC所提供的资源封装RLC PDU;
步骤6a:发送端RLC实体将封装的RLC PDU递交给MAC实体;
步骤7a: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发送所述RLC PDU的发送结果反馈指示,使所述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失败指示或传输成功指示后向所述RLC实体反馈。
可选地,在步骤7a中也可由RR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发送各RLCPDU的发送结果反馈指示,使所述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失败指示或传输成功指示后向所述RLC实体反馈。
步骤8a:发送端MAC实体将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组的RLC PDU复用成为MAC PDU;
步骤9a:发送端MAC实体通过HARQ进程/实体传输MAC PDU;
步骤10a:发送端MAC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该MAC PDU的传输状态报告。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表示对应MAC PDU传输失败,例如可以是NACK反馈。
步骤11a:发送端MAC实体向该MAC PDU中所包含的RLC PDU所对应的RLC实体反馈该RLC PDU的传输状态报告。
步骤12a:发送端RLC实体依据MAC实体反馈的传输状态报告识别出传输失败的RLC SDU。
步骤13a:发送端RLC实体更新传输顺序,使得传输失败的RLC SDU具有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RLC SDU的发送优先级。
例如,发送端RLC实体将传输失败的RLC SDU按照从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放入RLC SDU重传队列,RLC SDU重传队列中数据传输的优先级高于其他缓存的SDU的传输优先级。或者,RLC可将待发送的RLC SDU标记为没有发送过或需要重新发送,在后续发送过程中按照RLC SDU的标记优先发送需要重新发送的RLC SDU。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适用于采用SDU形式重传数据包的场景。如图3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b:发送端RLC实体依据发送端MAC实体的反馈,识别出传输失败的RLC SDU。
步骤2b:发送端RLC实体更新传输顺序,使传输失败的RLC SDU的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RLC SDU的发送优先级。
步骤3b:发送端MAC执行调度功能,获取发送数据所需资源。
步骤4b:发送端MAC实体为所待发送的RLC SDU分配资源,并根据资源大小向RLC实体获取RLC PDU。
步骤5b:发送端RLC实体按照发送端MAC实体所提供的资源封装RLCSDU,如果存在需要重传的RLC SDU,发送端RLC实体优先将重传的RLCSDU封装成RLC PDU。
进一步,如果存在多个需要重传的RLC SDU,发送端RLC实体优先将重传的RLC SDU,按照从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封装成RLC PDU。
如图3C所示,RLC SDU1被封装成RLC PDU1和RLC PDU2,RLC SDU2被封装成RLC PDU2和RLC PDU3。其中,RLC PDU2包含部分RLC SDU1的数据,又包含部分RLC SDU2的数据。在接收RLC PDU2丢失的NACK指示后,采用RLC SDU的重传时,则先前传输的RLC SDU1和RLC SDU2在接收端不能被完整组装而被丢弃,接收端MAC实体只有在RLC PDU1、RLC PDU2和RLC PDU3全部接收成功后,才进行完整组装并向接收端RLCP实体递交。发送端RLC实体采用RLC SDU的重传时,RLC SDU1被重新封装成RLC PDU4和RLC PDU5,RLC SDU2被重新封装成RLC PDU5和RLCPDU6。
步骤6b:发送端RLC实体将封装的RLC PDU递交给发送端MAC实体;
步骤7b:发送端MAC实体将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组的RLC PDU复用成为MAC PDU;
步骤8b:发送端MAC实体通过HARQ进程/实体传输MAC PDU;
步骤9b:发送端MAC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该MAC PDU的传输状态报告。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表示对应MAC PDU传输成功,例如可以是ACK反馈。
步骤10b:发送端MAC实体向该MAC PDU中所包含的RLC PDU所对应的RLC实体反馈该RLC PDU的传输状态报告。
步骤11b: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该RLC PDU传输成功的指示后,丢弃该RLC PDU,释放该RLC PDU的缓存资源。
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适用于采用PDU重传数据包的场景。如图3D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c:发送端RLC实体依据发送端MAC实体的反馈,识别出传输失败的RLC PDU。
步骤2c:发送端RLC实体更新传输顺序,使得传输失败的RLC PDU具有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RLC PDU的发送优先级,
步骤3c:发送端MAC执行调度功能,获取发送数据所需资源。
步骤4c:发送端MAC实体为待发送的RLC SDU获取资源,并根据资源大小向RLC实体获取RLC PDU。
步骤5c:发送端RLC实体按照发送端MAC实体所提供的资源封装RLCSDU。
步骤6c:发送端RLC实体将封装的RLC PDU递交给发送端MAC实体;如果存在需要重传的RLC PDU,优先将重传的RLC PDU递交给发送端MAC实体。
进一步,如果存在多个需要重传的RLC PDU,按照传输失败的PDU的生成顺序,例如SN(序列号,Sequence Number)递增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
如图3E所示,RLC SDU1被封装成RLC PDU1和RLC PDU2,RLC SDU2被封装成RLC PDU2和RLC PDU3。其中,RLC PDU2包含部分RLC SDU1的数据,又包含部分RLC SDU2的数据。在接收RLC PDU2丢失的NACK指示后,采用RLC PDU的重传时,发送端MAC实体只重传RLC PDU2,而不需要重传RLC SDU1中已经传输成功的RLC PDU1和RLC SDU2已经传输成功的RLC PDU3。而如图3C所示,采用RLC SDU的重传时,发送端MAC实体需重传RLC PDU1的全部PDU和RLC PDU2和全部PDU。采用RLC SDU的重传时,应该先接收到的SDU,可能由于重传而后到达PDCP层,而为了保证PDCP可以将数据包按序递交给更上层,因此PDCP需要依数据包中所携带的SN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排序;因此,采用PDU重传比SDU重传的实现复杂度小。
步骤7c:发送端MAC实体将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组的RLC PDU复用成为MAC PDU;
步骤8c:发送端MAC实体通过HARQ进程/实体传输MAC PDU;
步骤9c:发送端MAC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该MAC PDU的传输状态报告。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传输状态报告表示对应MAC PDU传输成功,例如可以是ACK反馈。
步骤10c:发送端MAC实体向该MAC PDU中所包含的RLC PDU所对应的RLC实体反馈该RLC PDU的传输状态报告。
步骤11c: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该RLC PDU传输成功的指示后,丢弃该RLC PDU,释放该RLC PDU的缓存资源。
图4、图5和图6对应实施例中采用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传输指定数据包。在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中,发送端RLC实体根据接收端RLC实体的反馈判断数据包是否需要重传。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41:发送端RLC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数据包。
上层实体可以是PDCP实体或RRC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的数据包可以是RLC SDU。
步骤42: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发送端RLC实体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置。
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由上层实体通过层间消息通知发送端RLC实体,例如可以是PDCP实体的层间消息或RRC的层间消息。另外,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也可以由上层实体通过所述数据包包括的指示位携带给发送端RLC实体。
步骤43:确定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时,在所述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指示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成功指示。
步骤44: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数据包后,启动主动重传事件;若在主动重传事件被触发前,没有接收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
发送端RLC实体确定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ARQ)模式时,在所述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并同时启动主动重传触发事件,例如设置主动重传定时器。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根据数据包中的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
发送端RLC实体在主动重传事件触发之前,例如在主动重传定时器超时之前,还没有接收到所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砍认,发送端RLC实体确定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如果发送端RLC实体在主动重传定时器超时之前接收到所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则不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并停止主动重传定时器。
进一步,发送端RLC实体还可以设置主动重传的最大次数,当某一个数据包在经过多次重传后,仍然在主动重传事件触发之后没有接收到来自接收端RLC实体的接收成功确认,则发送端RLC实体不再向发送端MAC实体发送该数据包。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在确定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时,发送端RLC实体接收上层实体下发的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指示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该数据包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该数据包的传输成功指示。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该数据包后,启动主动重传事件。在主动重传事件被触发后,没有接收到来自接收端RLC的接收成功确认,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该数据包。在主动重传事件被触发前,接收到来自接收端RLC实体对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发送端RLC实体不再重传该数据包。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该数据包,满足了该数据包传输可靠性高的要求。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数据包发送失败为例说明数据包的ARQ传输模式。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d: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来自上层实体的RLC SDU;
步骤2d:发送端RLC实体依据上层实体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检测该RLC SDU中包含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该RLC SDU执行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传输。
步骤2d中的上层实体可以是PDCP或RRC实体。
步骤3d:发送端MAC实体执行调度功能,获取发送数据所需资源;
步骤4d:发送端MAC实体为该发送端RLC实体所要发送的RLC SDU分配资源,并根据资源大小向RLC实体获取RLC PDU。
步骤5d:发送端RLC实体按照MAC实体所提供的资源封装数据包,并在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指示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
步骤6d:发送端RLC实体将封装的RLC PDU递交给发送端MAC实体。
步骤7d:发送端RLC实体启动该RLC PDU的主动重传定时器。
步骤8d:发送端MAC实体将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组的RLC PDU复用成为MAC PDU;
步骤9d:发送端MAC实体通过HARQ进程/实体传输MAC PDU;
步骤10d:发送端MAC实体接收到来自接收端MAC实体的表示该MACPDU发送失败的传输状态报告。
步骤11d:在RLC PDU的主动重传定时器超时之前,发送端RLC实体没有接收到所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该RLC PDU的接收成功确认,标记该RLC PDU需要重传。
步骤12d:发送端RLC实体更新传输顺序,使得传输失败的RLC PDU具有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RLC SDU的发送优先级。
进一步,如果存在多个需要重传的RLC PDU,按照传输失败的PDU的生成顺序,例如SN(序列号,Sequence Number)递增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
对于上述重传的SDU或PDU,可以依据数据包的可靠性,预先由基站配置给终端对应的SDU或PDU的最大重传次数,如果对应的SDU或PDU的最大重传次数等于或超过该预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则停止对该SDU或PDU的重传,即不再重传该SDU或PDU。另外,对于上述重传的SDU或PDU,发送端也可一直等待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接收成功确认后才停止重发;,因此接收端在成功接收数据包之后,即使接收的数据包是无效的,也要回复接收成功确认。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数据包传输成功为例说明数据包的ARQ传输模式。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
步骤1e: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来自上层实体的RLC SDU。
步骤2e:发送端RLC实体依据上层实体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检测该RLC SDU中包含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确定该RLC SDU执行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传输。
步骤3e:发送端MAC实体执行调度功能,获取发送数据所需的资源。
步骤4e:发送端MAC实体为该RLC实体待发送的数据包分配资源,并参考资源大小向RLC实体获取RLC PDU。
步骤5e:发送端RLC实体按照发送端MAC实体所提供的资源封装数据包,并在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指示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
步骤6e:发送端RLC实体将封装的RLC PDU递交给发送端MAC实体。
步骤7e:发送端RLC实体启动待发送RLC PDU的主动重传定时器。
步骤8e:发送端MAC实体将一个或多个逻辑信道组的RLC PDU复用成为MAC PDU;
步骤9e:发送端MAC实体通过HARQ进程/实体传输MAC PDU;
步骤10e:发送端MAC实体接收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接收成功确认。
步骤11e:接收端MAC实体解复用MAC PDU。
步骤12e:接收端MAC实体依据MAC PDU中所包含的RLC标识,将解复用后的RLC PDU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RLC实体。
步骤13e:接收端RLC实体依据RLC PDU中包含的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识别该RLC PDU需要反馈接收成功确认。
步骤14e:接收端RLC实体向发送端RLC实体反馈该RLC PDU的接收成功确认。
步骤15e:该RLC PDU的主动重传定时器超时之前,发送端RLC实体确认该RLC PDU被接收端RLC实体成功接收,使主动重传定时器停止工作。
以上采用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对数据包进行传输的方法中,基站需要对终端进行配置,以使发送端的RLC实体根据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具体方法如下:
基站向终端发送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包括混合传输模式标识和传输参数,所述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中所述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根据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终端根据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配置所述接收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其中,混合传输模式为终端可根据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的一种传输模式。
以下为装置实施例
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发送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1A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接收模块111、模式确定模块112、确认传输模块113和非确认传输模块114。
接收模块111,用于从上层实体接收待发送的数据包;
模式确定模块112,用于根据所述上层实体下发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定。
确认传输模块113,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非确认传输模块114,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采用非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上各模块的功能参见图1对应实施例中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1B所示,所述确认传输模块113包括:下发单元1131、反馈接收单元1132和重发单元1133。
下发单元1131,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反馈接收单元1132,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接收来自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
重发单元1133,用于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失败,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重新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进一步,重发单元,还用于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之前,更新传输顺序,使得传输失败的数据包的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数据包的发送优先级。
进一步,所述重发单元,还用于按照传输失败的PDU的生成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中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
所述下发单元具体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向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结果反馈指示,以使所述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
所述反馈接收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在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接收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
以上各模块的功能参见图2、图3A至图3D对应实施例中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
所述下发单元具体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时,在所述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以使所述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向所述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还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启动主动重传事件;
所述重发单元,具体用于若在所述数据包的主动重传事件触发之前没有接收到所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
以上各模块的功能参见图4、图5至图6对应实施例中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参数配置装置,用于向终端发送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包括混合传输模式标识和传输参数,所述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中所述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根据RLC承载层中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说明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如何切换传输模式的方法。传输模式切换包括从UM模式切换到AM模式,或从AM模式切换到UM模式,从而根据不同数据包的传输要求对不同数据包采用不同的传输模式。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主要说明发送端如何从UM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70A: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端实体根据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判断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可以由上层实体通过层间消息通知发送端传输实体,也可以由上层实体通过该数据包所包括的指示位携带给发送端传输实体。
步骤71A: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发送端传输实体确定指定数据包之后的多个连续的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则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指定数据包和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进一步,如果发送端传输实体确定指定数据包之后的多个连续的数据包采用ARQ确认模式传输,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RLC实体下发携带有指定数据包的标识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如果采用本地确认模式传输,发送端传输实体向底层传输实体,例如:MAC实体,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该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中可以不用携带数据包标识,该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发送端底层实体向发送端传输实体反馈本层(MAC)的传输结果(HARQ),该第一传输模式指示可以由发送端控制层(RRC)实体或发送端RLC实体发送给底层实体。
步骤72A: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模式转换响应之后,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非确认模式,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
因此,对于ARQ确认模式传输,传输模式指示中可以指定开始确认模式传输的数据包标识,并且发送端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模式转换响应之后,对指定数据包及其之后的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接收端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对于本地确认模式,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中可以不携带指定的数据包标识,接收端实体在接收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后,对该数据包及其之后的数据包,向上层反馈本层的传输结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的过程中,通过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指示使接收端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还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因此,本实施例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不同的数据包,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主要说明接收端如何从UM模式转换为AM模式。如图7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70B:接收端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指定数据包和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进一步,若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发送端底层实体还向发送端传输反馈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的传输结果;若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步骤71B: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步骤721B:如果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步骤722B:如果还没有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在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或,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主要说明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的过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交互过程。如图8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1f:发送端RLC实体准备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c,确定从数据包C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ARQ确认模式传输。
步骤2f:发送端RLC实体向接收端RLC实体发送携带有数据包C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数据包C开始采用ARQ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UM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传输从数据包C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如图8B所示,VT(US)表示在UM模式下发送端下一个待发送数据包的SN,此时VT(US)=C,表示在UM模式下发送端下一个待发送的数据包为c。发送端准备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c之前,向接收端发送携带有数据包C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
步骤3f: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后,向发送端RLC实体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步骤4f:确定还未接收到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接收端RLC实体启动、或重新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或重排序定时器超时前已接收到数据包b,接收端根据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确定在接收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UM模式,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传输从数据包C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如图8B所示,VR(UH)为UM模式下接收窗的接收上限,表示接收端已经接收到数据包的最大SN+1;VR(UR)为UM模式下接收窗的接收下限,表示接收端可接收到数据包的最小SN。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的过程中,接收端在成功接收到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时,或者接收端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的时候还没有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VR(UH)按照顺时针方向向下移动,在VR(UH)向下移动之后VR(UR)也跟随VR(UH)按照顺时针方向向下移动。
如图8B所示,VR(UX)表示UM模式下从哪个数据包开始启动重排序定时器(re-ordering timer)。接收端接收到携带数据包c标识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时,接收端确定此时还未接收到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VR(UX)=c,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后,接收端如果还朱接收到数据包b,由于在UM传输数据包,接收端不再等待数据包b,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排序,并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如果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之前就接收到数据包b,接收端立即停止重排序定时器,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排序,并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
步骤5f: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接收端RLC实体的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后,确定在接收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UM模式,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
如图8B所示,VT(A)表示在AM模式下发送端下一个待确认数据包的SN,VT(S)表示在AM模式下发送端下一个待发送数据包的SN,VT(MS)为在AM模式下发送端的发送上限,表示发送端可发送数据包的最大SN。发送端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时,UT(S)=C,表示在AM模式下发送端下一个待确认的数据包为c。
可选地,步骤3f也可在步骤4f之后,即接收端RLC实体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后,再向发送端RLC实体反馈第一模式转换响应。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主要说明发送端如何从AM模式转换为UM模式。如图9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90A: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端传输实体可以是发送端RLC实体。
步骤91A: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若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例如发送端MAC实体;若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步骤92A: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确认模式,则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
进一步,为了避免在发送端进入UM模式后发送过多的数据包,当发送端存在至少一个已发送并需要被确认、而没有被接收端确认的数据包时,发送端发送序列号(SN)在指定范围内的数据包。具体地,在发送端设置一个大小等于SN(序列号)发送范围一半大小的发送窗,发送窗的下限为第一个已发送并需要被确认、而没有被接收端确认的数据包对应的SN,发送端不能使用超过该发送窗上限的SN发送数据包。
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的过程中,通过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指示使接收端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在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还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因此,本实施例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传输不同的数据包。
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主要说明接收端如何从AM模式转换为UM模式。如图9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90B:接收端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指定数据包和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若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若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步骤91B: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第二传输模式响应。
步骤921B:如果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步骤922B:如果没有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所述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可选的,接收端还可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启动重排序事件可以是重传排序定时器,重排序事件可以是重传排序定时器。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后如果还未接收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由于接收端此时还处于ARQ确认模式,需要接收到数据包b之后才能转换为UM模式,因此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发送端重传还没有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定时器,直至接收到数据包b。
图9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主要说明从ARQ确认模式转换为UM模式的过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交互过程。如图9C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式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1g:发送端RLC实体发送数据包c之前,确定从数据包C开始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UM模式传输。
如图8B所示,VT(A)为ARQ确认模式下待确认的数据包的SN加一,VT(S)为ARQ确认模式下待发送的数据包的SN加一,VT(MS)表示ARQ确认模式下的发送上限,从VT(MS)到VT(A)为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
步骤2g:发送端RLC实体向接收端RLC实体发送携带有数据包C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RLC实体从数据包C开始采用UM传输;如果在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AM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RLC实体从AM模式转换为UM模式传输从数据包C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步骤3g: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时,确定还未接收到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接收端RLC实体启动重排序定时器,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前已接收到数据包b,根据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从ARQ确认模式转换为UM模式;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后还未接收到数据包b,接收端RLC实体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发送端重传数据包b,并重新启动重排序定时器。
在重排序定时器超时后如果还未接收到数据包b,接收端此时还处于ARQ确认模式,需要接收到数据包b之后才能转换为UM模式,因此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发送端重传数据包b,并重新启动重排序定时器,直至接收到数据包b。
如图8B所示,从ARQ确认模式转换为UM模式的过程中,VR(H)只有在成功接收到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之后,VR(H)按照顺时针方向向下移动,在VR(H)向下移动之后VR(R)也跟随VR(H)按照顺时针方向向下移动。
如图8B所示,VR(H)为AM模式下接收窗的接收上限,表示接收端可接收到数据包的最大SN+1;VR(R)为AM模式下接收窗的接收下限,表示接收端可接收到数据包的最小SN。VR(X)表示AM模式下从哪个数据包开始启动重排序定时器(re-ordering timer)。接收端从UM模式转换为ARQ确认模式后,VR(R)=C,表示接收端可接收到数据包的最小SN为数据包c的SN。从VR(MS)到VR(R)为AM模式下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的窗口。从VR(R)到VR(MR)为接收窗的一半。
步骤4g: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时,向发送端RLC实体反馈第二传输模式响应。
可选地,步骤4g也可在步骤3g之前,或者步骤4g和步骤3g同时进行。
步骤5g: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接收端RLC实体的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后,从ARQ确认模式转换为UM模式。
步骤6g:发送端RLC实体没有接收到接收端关于数据包C之前的数据包b的接收成功确认之前,发送端RLC实体向接收端RLC实体发送SN小于VT(MS)的数据包。
为了避免在发送端进入UM模式后发送过多的数据包,当发送端存在至少一个已发送并需要被确认、而没有被接收端确认的数据包时,在发送端设置一个大小等于SN发送范围一半大小的发送窗,该发送窗的下限为第一个已发送并需要被确认、而没有被接收端确认的数据包对应的SN,该发送窗的上限为VT(MS),发送端不能使用超过该发送窗上限的SN发送数据包。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2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位于发送端的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确定模块121和指示模块122以及转换模块123。
确定模块121,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
指示模块122,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进一步,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底层实体向所述发送端传输反馈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的传输结果;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转换模块123,用于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非确认模式,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
本实施例的模块具体功能可参考图7A和图8A对应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2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位于接收端的模式转换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24、响应模块125和转换模块126。
接收模块124,用于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指定数据包和所述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进一步,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响应模块125,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转换模块126,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126,还用于如果还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在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或,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本实施例的模块具体功能可参考图7B和图8A对应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3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位于发送端的模式转换装置包括:确定模块131、发送模块132和转换模块133。
确定模块131,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模块132,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进一步,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转换模块133,用于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确认模式,则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
进一步,本实施例还包括:限发模块,用于没有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之前,发送端发送序列号在指定范围内的数据包。
本实施例的模块具体功能可参考图9A和图9C对应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模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3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位于接收端的模式转换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34和响应模块135以及转换模块136。
接收模块134,用于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响应模块135,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进一步,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转换模块136,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所述转换模块,还用于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所述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本实施例的模块具体功能可参考图9B和图9C对应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针对现有技术在采用确认模式传输过程中,对于需要重传的PDU没有排序的缺陷,提供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重传方法。
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存在多个重传的RLC PDU或分段PDU,发送端传输实体对于重传PDU的传输顺序没有限定,可以是传输顺序可以是任意的。但接收端RLC实体只有在接收到第一个没有接收到的RLC PDU的时候,才能够递交SN大于该RLC PDU之后的PDU,因此现有技术的实现方式可能导致接收端缓存接收数据的时间较长,进而导致数据在空口的传输时延较长。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重传方法流程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包括:
步骤101: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发送端RLC实体接收到来自上层的RLC SDU,将所接收到的RLC SDU封装成RLC PDU,并递交给MAC层实体传输。发送端RLC实体通过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例如,在ARQ确认模式下,接收到接收端RLC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在本地确认模式下,接收到来自发送端MAC实体的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步骤102:发送端传输实体根据所述传输失败报告确定传输失败的PDU。
步骤103:发送端传输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
按照传输失败的PDU的生成顺序,例如SN(序列号,Sequence Number)递增顺序,发送端传输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RLC将重传数据包按照重传顺序递交给MAC层实体进行数据重传。
步骤103也可以为:发送端传输实体识别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本实施例对重传的PDU按照生成顺序进行排序,使得先生成的PDU在传输失败时能优先重传,从而早到达接收端,使接收端可以提交该PDU之后已接收到的PDU,从而减少了接收端缓存已接收到的PDU的时间,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包重传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报告接收模块141、识别模块142和重传模块143。
报告接收模块141,用于接收来自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识别模块142,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失败报告确定传输失败的PDU;
重传模块143,用于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识别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本实施例的模块具体功能可参考图10对应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6)

1.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从上层实体接收待发送的数据包;
根据所述上层实体下发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所述发送端传输实体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定;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所述发送端传输实体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所述发送端传输实体采用非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发送端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包括:
发送端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向发送端媒体访问控制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失败,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重新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具体为:
在所述发送端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接收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接收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或发送端控制层实体向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结果反馈指示,以使所述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时,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所述发送端RLC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失败,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包括:
发送端RLC实体在所述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以使所述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向所述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
发送端RLC实体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启动主动重传事件,若在所述数据包的主动重传事件触发之前没有接收到所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2、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RLC实体更新传输顺序,使得传输失败的数据包的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数据包的发送优先级。
7.根据权利要求2、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端RLC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包括:
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中传输失败的协议数据单元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或者,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业务数据单元SDU所组装成的新PDU。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中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具体为:按照传输失败的PDU的生成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
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具体为: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9.一种参数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向终端发送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包括混合传输模式标识和传输参数,所述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中所述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根据RLC承载层中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
终端根据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配置所述接收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
10.一种数据包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上层实体接收待发送的数据包;
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层实体下发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或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模式指示信息,判断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要求设定;
确认传输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采用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非确认传输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非确认模式,采用非确认模式向接收端发送所述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传输模块包括:
下发单元,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反馈接收单元,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确认模式,接收来自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
重发单元,用于若根据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确定所述数据包传输失败,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以使发送端MAC实体重新向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发单元具体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向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结果反馈指示,以使所述MAC实体接收到所述接收端MA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向所述发送端RLC实体反馈;
所述反馈接收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在接收端MAC实体发送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后,接收所述发送端MAC实体反馈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状态报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发单元具体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若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时,在所述数据包中添加反馈传输结果的指示信息,以使所述接收端RLC实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后向所述RLC实体反馈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还用于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后,启动主动重传事件;
所述重发单元,具体用于若在所述数据包的主动重传事件触发之前没有接收到所述接收端RLC实体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发单元,还用于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之前,更新传输顺序,使得传输失败的数据包的发送优先级高于首次发送的数据包的发送优先级。
15.根据权利要求11、12或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发单元,还用于按照传输失败的PDU的生成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所述数据包中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16.一种参数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向终端发送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包括混合传输模式标识和传输参数,所述混合传输模式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终端中所述RLC实体标识对应的RLC实体根据RLC承载层中数据包的传输要求采用确认模式或非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数据包。
17.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非确认模式,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底层实体向所述发送端传输反馈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的传输结果;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19.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指定数据包和所述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如果还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在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或,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所述发送端底层实体还向所述发送端传输反馈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的传输结果;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21.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端传输实体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确认模式,则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没有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之前,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序列号在指定范围内的数据包。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24.一种模式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向发送端反馈第二传输模式响应;
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所述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26.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确认模式传输;
指示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用于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一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非确认模式,则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底层实体向所述发送端传输反馈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的传输结果;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28.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一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所述指定数据包和所述指定数据包的后续数据包;
响应模块,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第一传输模式响应;
转换模块,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还用于如果还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在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或,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非确认模式,从非确认模式转换为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30.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包之前,确定从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该指定数据包之前,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转换模块,用于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第二传输模式响应之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到该传输模式指示之前,采用的是确认模式,则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本地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发送端底层实体;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接收端为接收端RLC实体,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发模块,用于没有接收到接收端反馈的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的接收成功确认之前,发送序列号在指定范围内的数据包。
33.一种模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传输实体发送的第二传输模式指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发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则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用于指示接收端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响应模块,用于向发送端反馈第二传输模式响应;
转换模块,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
所述转换模块,还用于如果没有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接收端启动重排序事件,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前确认已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从该指定数据包开始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如果在接收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之前所采用的传输方式为确认模式,从确认模式转换为非确认模式传输从所述指定数据包开始的多个连续数据包;如果重排序事件触发之后,还未接收到所述指定数据包之前的数据包,向发送端反馈发送失败状态报告使所述发送端重传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并重新启动重排序事件。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确认模式为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模式,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指示还包括指定数据包的标识。
35.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传输实体接收来自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发送端传输实体根据所述传输失败报告确定传输失败的PDU;
发送端传输实体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
发送端传输实体识别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36.一种确认模式下的数据包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报告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接收端实体反馈的传输失败报告;
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失败报告确定传输失败的PDU;
重传模块,用于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或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分段PDU,使先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优先级高于后生成的传输失败的PDU。或者,识别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按照传输失败的SDU从所述上层实体的接收顺序,重新向发送端MAC实体下发传输失败的PDU对应的SDU所组装成的新PDU,使先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优先级高于后从上层实体接收到的传输失败的SDU。
CN201210072939.XA 2012-03-19 2012-03-19 数据包发送方法、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33268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72939.XA CN103326832B (zh) 2012-03-19 2012-03-19 数据包发送方法、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PCT/CN2013/072836 WO2013139249A1 (zh) 2012-03-19 2013-03-19 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72939.XA CN103326832B (zh) 2012-03-19 2012-03-19 数据包发送方法、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6832A true CN103326832A (zh) 2013-09-25
CN103326832B CN103326832B (zh) 2017-11-24

Family

ID=49195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2939.XA Active CN103326832B (zh) 2012-03-19 2012-03-19 数据包发送方法、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26832B (zh)
WO (1) WO2013139249A1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9458A1 (en) * 2015-01-26 2016-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control switching
WO2016115916A1 (zh) * 2015-01-23 2016-07-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WO2018058380A1 (zh) * 2016-09-28 2018-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JP2018509834A (ja) * 2015-03-06 2018-04-05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Qualcomm Incorporated 簡略化されたharq管理
WO2018127017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8289007A (zh) * 2017-01-10 2018-07-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5154A1 (zh) * 2017-05-09 2018-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19029381A1 (zh) * 2017-08-11 2019-0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功率确定方法及装置、通信节点
CN109474688A (zh) * 2018-11-27 2019-03-15 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 即时通信网络请求消息的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9788509A (zh) * 2017-11-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续数据包传输失败的规避方法及装置
CN109842821A (zh) * 2018-12-25 2019-06-04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34124A (zh) * 2019-04-19 2019-09-13 维沃移动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0063959A1 (zh) * 2018-09-28 2020-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1175648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确认反馈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26728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171A (zh) * 2006-08-26 2007-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1895372A (zh) * 2010-06-29 2010-11-2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无线链路控制层确认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WO2011019427A2 (en) * 2009-08-13 2011-02-1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for segmented protocol data units
CN101990240A (zh) * 2009-08-03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发送方法及数据发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171A (zh) * 2006-08-26 2007-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1990240A (zh) * 2009-08-03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发送方法及数据发送系统
WO2011019427A2 (en) * 2009-08-13 2011-02-17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acknowledged mode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for segmented protocol data units
CN101895372A (zh) * 2010-06-29 2010-11-2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无线链路控制层确认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15916A1 (zh) * 2015-01-23 2016-07-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WO2016122928A1 (en) * 2015-01-26 2016-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control switching
CN107211313A (zh) * 2015-01-26 2017-09-2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电链路控制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US20160219458A1 (en) * 2015-01-26 2016-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control switching
JP2018509834A (ja) * 2015-03-06 2018-04-05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Qualcomm Incorporated 簡略化されたharq管理
WO2018058380A1 (zh) * 2016-09-28 2018-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09314608A (zh) * 2016-09-28 2019-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WO2018127017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8282798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8282798B (zh) * 2017-01-06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8289007A (zh) * 2017-01-10 2018-07-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289007B (zh) * 2017-01-10 2022-04-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205154A1 (zh) * 2017-05-09 2018-1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US11190978B2 (en) 2017-05-09 2021-11-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9029381A1 (zh) * 2017-08-11 2019-0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数配置、功率确定方法及装置、通信节点
CN109788509A (zh) * 2017-11-15 2019-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续数据包传输失败的规避方法及装置
US11949553B2 (en) 2018-09-28 2024-04-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ssio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0063959A1 (zh) * 2018-09-28 2020-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74688A (zh) * 2018-11-27 2019-03-15 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 即时通信网络请求消息的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9474688B (zh) * 2018-11-27 2021-05-14 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 即时通信网络请求消息的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9842821A (zh) * 2018-12-25 2019-06-04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75648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确认反馈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56482B (zh) * 2019-03-29 2023-01-1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确认反馈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34124B (zh) * 2019-04-19 2022-04-01 维沃移动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234124A (zh) * 2019-04-19 2019-09-13 维沃移动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1026728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39249A1 (zh) 2013-09-26
CN103326832B (zh)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6832A (zh) 数据包发送方法、模式转换方法及装置
US6904016B2 (en) Processing unexpected transmission interrup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138905B (zh) Rlc数据包传输的确认方法及rlc am实体发送方
EP1762059B1 (en)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and a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ata
CN102742348B (zh) 一种移动站和从移动站发射数据的方法
US7403528B2 (en) Method of data communication using a control message
CN1177498C (zh) 重发送无线本地环路的差错分组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US7567515B2 (en) Inter-layer communication of receipt confirmation for releasing retransmission buffer contents
CN101753277B (zh) 无线链路控制层报文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EP1777860A2 (en) Method for handling timers after an RLC reset or re-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07026629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ed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in an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system
CN101030842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的重排方法及其装置
CN101682488A (zh) 通过发送时间间隔集束处理来增强上行链路传输
CN101485134A (zh) 介质接入控制丢弃通知
CN105934907A (zh) 无线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US2010012213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ed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in an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system
EP267007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packet retransmission
EP255774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CN104836648A (zh) 一种rlc am模式的快速重传和反馈的方法
JP2016518749A (ja) 限定されたharqプロセスを伴う分散型ネットワークトポロジにおけるより多くの伝送機会を使用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949697A (zh) 一种确保收发双方数据一致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2111250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网络侧设备
CN103999394B (zh) 数据重传、反馈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
CN104283656A (zh) 一种维护am模式rlc接收窗口及数据接收的方法
CN102547842B (zh) Rlc层的空口资源分配方法、轮询位重传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