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6717B -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6717B
CN103306717B CN201310278536.5A CN201310278536A CN103306717B CN 103306717 B CN103306717 B CN 103306717B CN 201310278536 A CN201310278536 A CN 201310278536A CN 103306717 B CN103306717 B CN 103306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flue gas
counter flow
temperature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85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6717A (zh
Inventor
兰波
龙伍见
赵旭生
霍春秀
康建东
高鹏飞
许慧娟
逄锦伦
李强
李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CTEG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CTEG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TEG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CTEG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7853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067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06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6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工艺流程步骤如下:1)乏风瓦斯经引风机Ⅰ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内,在通过吸附材料时甲烷被吸附,风机Ⅲ引入的脱附用烟气被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使甲烷从吸附材料中脱附,脱附后乏风瓦斯气体中甲烷浓度可达到1%;2)提纯脱附后乏风瓦斯由主风机Ⅱ输送至乏风逆流氧化装置,被装置内蓄热材料加热至氧化温度,在燃烧室内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形成低于150℃低温烟气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排出;3)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内抽取温度在800℃~1000℃高温烟气并输送至余热锅炉,从余热锅炉出口排出的中温烟气其温度在300℃~450℃。

Description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于或不用于其他目的的瓦斯排放方法或装置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通风瓦斯又称乏风瓦斯,乏风瓦斯中甲烷含量低且缺乏有效的利用手段,通常是采用直接将乏风瓦斯排入大气,一方面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通过乏风排入大气中的甲烷量已达到161亿m3,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甲烷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因此乏风瓦斯回收利用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意义。
乏风瓦斯中甲烷含量低,无法直接被点燃或维持燃烧,这是开发利用乏风瓦斯的难点,随着人们对能源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视,国内外对乏风瓦斯的处理和能量回收利用技术越发关注,目前乏风瓦斯的氧化利用多采用热逆流氧化技术,其工作原理为:装置启动时由辅助加热手段将氧化床中心部分加热至高温,形成中心温度高、两侧温度低的温度场,乏风瓦斯初始从一个方向通过蜂窝陶瓷蓄热体,在流动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并迅速氧化,氧化后的高温烟气继续流动并将后续的蓄热体加热,烟气自身温度降低后排出反应器;经过一定周期后,气流换向,如此循环往复,系统持续运行。
另外《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总回风巷中瓦斯的浓度不能超过0.75%,因此现有的煤矿风井出口乏风中瓦斯浓度一般在0.3%~0.4%。这种浓度乏风瓦斯经过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后,产生的热量除维持自热平衡外,可以被利用的热量较少。如果要利用乏风逆流氧化装置的余热来发电,则需要使用高浓度的抽采瓦斯进行掺混,将乏风瓦斯浓度提升至1%及以上。但由于乏风处理量大,需要使用的抽采瓦斯较多。有些煤矿抽采瓦斯量较少,并不能满足掺混需要;有些煤矿抽采瓦斯被用于内燃机发电,没有抽采瓦斯可用;还有些煤矿抽采泵站距离风井出口较远,使用抽采瓦斯掺混非常不便。这些均限制了乏风瓦斯经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处理后余热进一步利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该方法利用变温吸附工艺将通入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中乏风瓦斯浓度提高至1%,不需掺混高浓度的抽采瓦斯,减小了后续乏风逆流氧化装置的乏风处理量,提升了装置的处理效率,烟气余热得到了梯级利用,系统整体热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工艺流程步骤如下:
1)风井出口的乏风瓦斯经引风机Ⅰ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内,在通过吸附材料时甲烷被吸附,风机Ⅲ引入的脱附用烟气被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使甲烷从吸附材料中脱附,脱附后乏风瓦斯气体中甲烷浓度可达到1%;
2)提纯脱附后乏风瓦斯由主风机Ⅱ输送至乏风逆流氧化装置,被装置内蓄热材料加热至氧化温度,在燃烧室内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乏风瓦斯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材料内供加热下一周期的新鲜气流使用,且自身温度降低后形成低于100℃低温烟气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排出;
3)抽取泵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内抽取温度在800℃~1000℃高温烟气并输送至余热锅炉,从余热锅炉出口排出的中温烟气其温度在300℃~450℃。
进一步,在步骤1)中,所述风机Ⅲ入口连接有掺混器,所述掺混器与余热锅炉出口连通并引入中温烟气。
进一步,所述掺混器同时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连通并引入低温烟气和中温烟气进行混合。
进一步,所述余热锅炉内产生过热蒸汽将被输送至汽轮机发电机组进行发电。
进一步,所述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发电机组形成乏汽进入凝汽器,产生冷凝水,被给水泵抽取重新进入余热锅炉,循环使用。
进一步,在步骤1)中,所述脱附用烟气温度设置为150℃。
进一步,在步骤2)中,所述低温烟气的温度设置为100℃。
进一步,在步骤3)中,所述高温烟气设置为1000℃,所述中温烟气设置为40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该方法利用变温吸附工艺将通入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中乏风瓦斯浓度提高至1%,不需掺混高浓度的抽采瓦斯,减小了后续乏风逆流氧化装置的乏风处理量,提升了装置的处理效率。
2、本发明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工艺中乏风瓦斯浓缩后经乏风逆流氧化形成高温烟气和低温烟气,高温烟气用于余热锅炉处理后形成中温烟气,利用乏风逆流氧化装置产生低温烟气和余热锅炉产生高温烟气混合制成脱附用烟气将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中乏风瓦斯浓度提高至1%,使热量得到了梯级利用,系统整体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工艺的工艺流程图,本发明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工艺流程步骤如下:
1)风井出口的乏风瓦斯经引风机Ⅰ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内,在通过吸附材料时甲烷被吸附,风机Ⅲ引入的脱附用烟气被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使甲烷从吸附材料中脱附,脱附后乏风瓦斯气体中甲烷浓度可达到1%;
2)提纯脱附后乏风瓦斯由主风机Ⅱ输送至乏风逆流氧化装置,被装置内蓄热材料加热至氧化温度,在燃烧室内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乏风瓦斯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材料内供加热下一周期的新鲜气流使用,且自身温度降低后形成低于100℃低温烟气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排出;
3)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内抽取温度在800℃~1000℃高温烟气并输送至余热锅炉,从余热锅炉出口排出的中温烟气其温度在300℃~450℃。
进一步,在步骤1)中,所述风机Ⅲ入口连接有掺混器,所述掺混器与余热锅炉出口连通并引入中温烟气。
进一步,所述掺混器同时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连通并引入低温烟气和中温烟气进行混合。
进一步,所述余热锅炉内产生过热蒸汽将被输送至汽轮机发电机组进行发电。
进一步,所述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发电机组形成乏汽进入凝汽器,产生冷凝水,被给水泵抽取重新进入余热锅炉,循环使用。
进一步,在步骤1)中,所述脱附用烟气温度设置为150℃。
进一步,在步骤2)中,所述低温烟气的温度设置为100℃。
进一步,在步骤3)中,所述高温烟气设置为1000℃,所述中温烟气设置为400℃。
以下为某煤矿风井出口乏风瓦斯流量为40万Nm3/h,乏风浓度为0.4%,现安装有一套处理能力为10万Nm3/h的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和一套1500kW的蒸汽轮机发电机组,在进行乏风瓦斯处理时,为了产生足够的热量供余热锅炉生产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使用,乏风瓦斯浓度一般需要提高到1%左右。
现有的技术方案是使用600Nm3/h的纯甲烷进行掺混,使混合气浓度达到1%以供后续设备使用,该方案要求风井出口附近有足够的抽采瓦斯供掺混使用。在机组运行时,会耗费大量高浓度的抽采瓦斯,用气成本高,一年可达190余万。
根据本发明将增加一套处理能力为25万Nm3/h的变温吸附浓缩装置,利用余热锅炉出口和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烟气废热将40万Nm3/h,乏风浓度为0.4%的乏风瓦斯直接提纯,可得到浓度为1%、流量为10万Nm3/h乏风瓦斯,供后续的乏风逆流氧化装置使用,该方案与现有的技术方案相对仅增加较低的变温吸附浓缩装置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运行时使用烟气废热进行脱附,除风机用电外不需要额外增加运行成本,也不需要使用抽采瓦斯进行掺混,节省大量用气成本。
根据本发明本实施方案中包括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乏风逆流氧化装置、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组、风机组、烟囱等,煤矿风井出口的乏风经风机Ⅰ输送至变温吸附浓度装置,乏风中的甲烷被装置内的吸附材料吸附,吸附后的废气经烟囱排出,经风机Ⅲ引入的脱附用烟气流过变温吸附浓缩装置时,吸附材料中的甲烷被加热而脱附,被烟气带出形成脱附后的混合气,甲烷浓度可达1%。
脱附后的混合气在风机Ⅱ的作用下,被输送至乏风逆流氧化装置,甲烷被高温蓄热材料加热至氧化温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产生的高温烟气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材料内,自身温度降低,低于100℃低温烟气经烟囱排向大气;除维持系统的自热平衡外,系统可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燃烧室区域抽采温度在1000℃高温烟气,输送至余热锅炉,加热水产生过热蒸汽,被利用后的烟气温度仍在400℃以上,将该中温烟气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排出的低温烟气混合,制成温度为150℃脱附用烟气,经风机Ⅲ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
锅炉用水在给水泵作用下,被输送至余热锅炉,被高温烟气加热后生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机组转动发电,做完功后的蒸汽变成乏汽,在凝汽器内冷凝后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可循环使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流程步骤如下:
1)风井出口的乏风瓦斯经引风机Ⅰ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内,在通过吸附材料时甲烷被吸附,风机Ⅲ引入的脱附用烟气被输送至变温吸附浓缩装置,使甲烷从吸附材料中脱附,脱附后乏风瓦斯气体中甲烷浓度可达到1%;
2)提纯脱附后乏风瓦斯由主风机Ⅱ输送至乏风逆流氧化装置,被装置内蓄热材料加热至氧化温度,在燃烧室内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乏风瓦斯将热量储存在蓄热材料内供加热下一周期的新鲜气流使用,且自身温度降低后形成低于100℃低温烟气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排出;
3)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内抽取温度在800℃~1000℃高温烟气并输送至余热锅炉,从余热锅炉出口排出的中温烟气其温度在300℃~450℃;
所述风机Ⅲ入口连接有掺混器,所述掺混器与乏风逆流氧化装置出口连通并引入低温烟气;所述掺混器与余热锅炉出口连通并引入中温烟气;所述掺混器将低温烟气和中温烟气混合制成脱附用烟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锅炉内产生过热蒸汽将被输送至汽轮机发电机组进行发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发电机组形成乏汽进入凝汽器,产生冷凝水,被给水泵抽取重新进入余热锅炉,循环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脱附用烟气温度设置为15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低温烟气的温度设置为100℃。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高温烟气设置为1000℃,所述中温烟气设置为400℃。
CN201310278536.5A 2013-07-03 2013-07-03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Active CN1033067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8536.5A CN103306717B (zh) 2013-07-03 2013-07-03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78536.5A CN103306717B (zh) 2013-07-03 2013-07-03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6717A CN103306717A (zh) 2013-09-18
CN103306717B true CN103306717B (zh) 2016-01-06

Family

ID=49132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8536.5A Active CN103306717B (zh) 2013-07-03 2013-07-03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067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67718B (zh) * 2015-02-07 2017-02-22 广州朗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瓦斯氧化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5588123B (zh) * 2016-03-14 2017-10-27 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置超低浓度甲烷瓦斯气体氧化装置的余热锅炉
CN106545876B (zh) * 2017-01-13 2019-03-19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瓦斯蓄热氧化后烟气加热井筒方法
CN107490012A (zh) * 2017-07-28 2017-12-19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VOCs催化氧化的系统与方法
CN108488893A (zh) * 2018-03-06 2018-09-04 河北煜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低浓度瓦斯热源撬供热装置
CN110410671A (zh) * 2019-07-29 2019-11-05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一种管网供气的温度压力快速调节装置
CN114198136B (zh) * 2021-11-09 2023-02-03 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 一种煤矿低浓度瓦斯零碳排放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00275U (zh) * 2011-05-23 2012-01-04 湖南科技大学 煤矿乏风瓦斯连续逆流催化氧化装置
CN102562304A (zh) * 2012-02-09 2012-07-1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催化燃烧燃气轮机发电装置
CN102830213A (zh) * 2012-08-10 2012-12-19 河南理工大学 变温条件下受载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渗流实验系统
CN103159580A (zh) * 2011-12-19 2013-06-19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一种净化提浓垃圾填埋气中甲烷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00275U (zh) * 2011-05-23 2012-01-04 湖南科技大学 煤矿乏风瓦斯连续逆流催化氧化装置
CN103159580A (zh) * 2011-12-19 2013-06-19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一种净化提浓垃圾填埋气中甲烷的方法
CN102562304A (zh) * 2012-02-09 2012-07-1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催化燃烧燃气轮机发电装置
CN102830213A (zh) * 2012-08-10 2012-12-19 河南理工大学 变温条件下受载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渗流实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乏风瓦斯蓄热氧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康建东;《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0410(第39卷第2期);正文第1和2章,附图1、3、4 *
活性炭吸附低浓度甲烷的研究;郭红娜;《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0430;正文第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6717A (zh) 2013-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6717B (zh) 乏风瓦斯浓缩后逆流氧化及余热利用方法
CN204225938U (zh) 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7120714A (zh) 一种热电厂锅炉烟气余热用于集中供热或加热锅炉给水的全年化综合利用节能系统
CN204125430U (zh) 一种igcc多联产的磨煤干燥系统
CN205235984U (zh) 一种低能耗饱和活性炭再生系统
CN103643986A (zh) 自回热型煤矿低浓度瓦斯与通风瓦斯协同氧化一体化装置
CN209101252U (zh) 集成锅炉烟气余热、脱碳废热与吸收式热泵燃煤发电系统
CN104501176A (zh) 一种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及利用该系统处理垃圾的方法
CN103032867A (zh) 多级高效置换式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3638784B (zh) 一种外置加热式湿烟气除湿方法及除湿系统
CN206269109U (zh) 一种节能环保式蒸汽锅炉
CN105854514A (zh) 基于沸石转轮废气浓缩循环工艺
CN113019121A (zh) 一种生活垃圾焚烧厂低温scr烟气脱硝装置
CN103835747B (zh) 一种低浓瓦斯综合利用的系统及方法
CN205503282U (zh) 基于太阳能和余热回收的蒸汽回注式燃气轮机发电装置
CN104492229A (zh) 坑口电厂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及方法
CN209654075U (zh) 一种煤矿瓦斯综合利用系统
CN208583169U (zh)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烟气消白综合处理系统
CN103822439B (zh) 一种利用电站余热对褐煤进行预干燥的系统及方法
CN203464804U (zh) 一种利用高温烟气余热的装置
CN203083001U (zh) 余热锅炉低品位蒸汽采暖利用系统
CN108704464A (zh)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烟气消白综合处理系统及工艺
CN204395731U (zh) 坑口电厂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CN204043022U (zh) 一种低真空循环水余热利用系统
CN209213922U (zh) 一种用于igcc电站燃机的增效减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00039 Chongqing Jiulongpo Erlang Branch City Road No. 6

Applicant after: China Co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Group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400039 Chongqing Jiulongpo Erlang Branch City Road No. 6

Applicant before: China Coal Science and Industry Group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