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5750B -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5750B
CN103295750B CN201310021859.6A CN201310021859A CN103295750B CN 103295750 B CN103295750 B CN 103295750B CN 201310021859 A CN201310021859 A CN 201310021859A CN 103295750 B CN103295750 B CN 103295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le plate
minus side
positiv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18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5750A (zh
Inventor
甲斐孝治
寶山和生
永井熙
鈴木一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yo Gik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yo Gik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428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20931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yo Gik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yo Gik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95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5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5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57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焊接变压器,可以进行高速且精密的大电流焊接控制、减少消耗电力。具有环状磁心、分开卷绕的1次线圈、在1次线圈的各间隙逐个交互插入的多个正侧线圈和多个负侧线圈。线圈被固定在连接基板一侧的面上。在连接基板另一侧的面上,正侧线圈通过第1连接极板与正侧导体电气连接。负侧线圈通过第2连接极板与负侧导体电气连接。正侧线圈和负侧线圈的连接部与第3连接极板电气连接。通过较薄的绝缘层,在一侧配置正侧导体、整流元件及第1极板,在另一侧配置负侧导体、整流元件及第2极板,第1极板和第2极板通过第3极板电气连接。可将小型大容量的多个单元组合,将输出侧并联连接使用。

Description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阻抗焊接机的、可进行高速度、高品质的焊接的大容量的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阻抗焊接机用的焊接变压器,我们已知通过换流器进行1次电流控制,从而控制高精度的焊接电流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通过改善其线圈结构,可以进行更加高速的控制(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68793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实现大电流在短时间的焊接,就需要较高频率的1次电流控制。此外,为了实现高品质的焊接,则最好以从前的几倍至几十倍的频率进行控制。但是,在以往的焊接装置中,如果将1次电流控制的频率提高到数倍以上,会存在无法获得所需的焊接电流或动作不稳定等的问题。另外,如果为了大容量化将二次线圈的电流增大,则可能因磁饱和而导致焊接变压器故障。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较高频率的1次电流控制及磁饱和的抑制,可以实现精密且高速的焊接控制,可以供给大电流,同时 还可以大幅抑制消费电力的焊接变压器以及使用这种焊接变压器的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下述结构分别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
<结构1>
一种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两端呈U字状的弯曲部(25b)构成;一次线圈(12),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被分为多个部分并空出间隙(12a)分开缠绕;二次线圈,与所述一次线圈(12)共同被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卷绕,交互配列有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逐个插入所述一次线圈(12)上设置的所述各间隙(12a);连接基板(62),设有将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接头间进行电气连接的导体群,使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被连接的多个正侧线圈(14)和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相互串联连接,而且,通过所述导体群,将所述全部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支持固定在一侧的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上,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极板(44)电气连接,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极板(46)电气连接,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 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共同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极板(48)电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极板(44)上连接有正侧导体(30),所述第二连接极板(46)上连接有负侧导体(32),所述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是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通过从该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边界面上配置的绝缘层(31)重合的一对导体板,设有:第一整流元件(18),位于所述正侧导体(30)和第1极板(34)之间,负极与所述正侧导体(30)接触,正极与所述第1极板(34)接触;第二整流元件(20),位于所述负侧导体(32)和第2极板(36)之间,负极与所述负侧导体(32)接触,正极与所述第2极板(36)接触;第3极板(38),支持所述第1极板(34)和所述第2极板(36),将两者电气连接。
<结构2>
一种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两端呈U字状的弯曲部(25b)构成;将中心配置有负侧线圈(16)、之上配置有一次线圈(12)、最外周想置有正侧线圈(14)的同轴缠绕的第1线圈单元,和,中心配置有正侧线圈(14)、之上配置有一次线圈(12)、最外周配置有负侧线圈(16)的同轴缠绕的第2线圈单元,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交互无间隙配列的部分;连接基板(62),设有将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接头间进行电气连接的导体群,使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被连接的多个正侧线圈(14)和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相互串联连接,而且,通过所 述导体群,将所述全部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支持固定在一侧的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上,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极板(44)电气连接,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极板(46)电气连接,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共同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极板(48)电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极板(44)上连接有正侧导体(30),所述第二连接极板(46)上连接有负侧导体(32),所述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是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通过从该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边界面上配置的绝缘层(31)重合的一对导体板,设有:第一整流元件(18),位于所述正侧导体(30)和第1极板(34)之间,负极与所述正侧导体(30)接触,正极与所述第1极板(34)接触;第二整流元件(20),位于所述负侧导体(32)和第2极板(36)之间,负极与所述负侧导体(32)接触,正极与所述第2极板(36)接触;第3极板(38),支持所述第1极板(34)和所述第2极板(36),将两者电气连接。
<结构3>
在结构1或结构2所述的焊接变压器中,所述连接基板(62)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构成冷媒通路。
<结构4>
在结构3所述的焊接变压器中,所述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所述连接基板(62)均具有中空部,各中空部由配管连接,构成冷媒通路。
<结构5>
在结构1到结构4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中,所述基板被形成为断面L字状,从而支持在所述一次线圈(12)的间隙(12a)中逐个插入了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状态的线圈群的2个侧面。
<结构6>
一种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将2台以上的结构1至结构5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进行组合,各焊接变压器的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相互平行,平行的面与从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面相接,所述各焊接变压器的各第3极板(38)上连接的各正电极(22)通过共用正电极(64)连接固定,所述各焊接变压器的各负电极通过共用负电极(66)连接固定。
<结构7>
一种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在结构1至结构6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中,在与从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面平行的2个侧面以外的面上,配置有正电极(22)、负电极(24)、第3极板(38)及冷媒供给口(74)。
<结构8>
一种焊接装置,具有结构1到结构7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
发明效果
<结构1的效果>
(1)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通过绝缘层紧密相接,正侧线圈(14)与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一次线圈(12),因此,可以减少二次电路换流时的电感,缩短换流时间,实现较高频率的换流器控制;
(2)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分开缠绕的一次线圈(12)的各部分,因此,可以使变压器整体的热分布均匀;
(3)一次线圈和2次侧的正侧线圈与负侧线圈分开缠绕,1次二次线圈间的结合良好,从而可以防止因2次侧的大电流引起的磁气饱和;
(4)一次线圈(12)和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关系,在任何场所都可以均等地配置为相互紧密相接。
<结构3的效果>
连接基板(62)的中空部被供给冷媒,将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冷却。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分开缠绕的一次线圈(12)的各部,因此通过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可以有效地将包括一次线圈(12)在内的变压器整体冷却。
<结构4的效果>
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连接基板(62)通过冷媒被充分冷却。
<结构5的效果>
通过断面被形成为L字状的基板,可以提高强度,且可以获得良好的冷却效率。
<结构6和结构7的效果>
在连接基板(62)的一端侧,配置有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在连接基板(62)的另一端侧,配置有用于电气连接的极板及整流元件,因此可以将整体纳入线圈部分的厚度。这样,将多个焊接变压器通过共用正电极(64)及/或共用负电极(66)连接,可以组装成任意大容量的焊接变压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采用的焊接装置的电源电路的接线图;
图2是表示第一整流元件(18)中流通顺方向电流时的电路动作的接线图;
图3是表示第二整流元件(20)中流通顺方向电流时的电路动作的接线图;
图4(a)表示用于控制变压器的1次侧被供给的电流的控制脉冲、图4(b)表示1次电流、图4(c)表示整流后的焊接电流;
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分解斜视图和侧面图;
图6是表示换流时间中的二次电路的电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一次线圈、二次线圈及磁心的一个实例的斜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焊接变压器的主要部分实施例的分解斜视图和侧面图;
图9是表示一次线圈、正侧线圈及负侧线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一次线圈、正侧线圈、负侧线圈及磁心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二次线圈的接线实例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焊接变压器的实施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13是表示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接线基板(62)的斜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连接极板(44)、第二连接极板(46)、第三连接极板(48)等的分解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在连接基板(62)上将各极板固定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6是表示安装第一整流元件(18)及第二整流元件(20)之前的状态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即将组装完成的焊接变压器的斜视图;
图18是表示安装了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状态的焊接变压器的斜视图;
图19是表示将2个图(18)所示的焊接变压器组合的焊接变压器组合体的斜视图;
图20是表示正侧线图(14)、负侧线图(16)及基板的关系的侧面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斜视图;
图(22)是表示整流元件的配置的变形方式的主要部分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采用的焊接装置的电源电路的接线图。
焊接变压器26的一次线圈12中,被供给使用后述的图4进行说明的1次电流。整流电路采用单相全波整流式。该电路自身已被熟知。 对二次线圈自身无需考虑极性,为了表述方便,在这里将二次线圈称为串联连接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的一端与第一整流元件18的一端连接,负侧线圈16的一端与第二整流元件20的一端连接,第一整流元件18的另一端与第二整流元件20的另一端汇总与正电极22连接。正侧线圈的另一端和负侧线圈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点连接,该连接点与负电极24连接。正电极22和负电极24与焊接机28连接。
图2是表示第一整流元件18中流通顺方向电流时的电路动作的接线图;图3是表示第二整流元件20中流通顺方向电流时的电路动作的接线图。
在图2和图3中,加入了等价的电感成分这一电路动作上的问题。即,考虑了连接正侧线圈14和第一整流元件18的正侧导体30、连接负侧线圈16和第二整流元件20的负侧导体32、以及焊接机28内部的导体的电感对焊接装置的性能的影响。后文将进行详细说明。
如果能够抑制焊接变压器26及焊接机28产生的大量的热,就可以谋求焊接装置的节能化。通过将比以往更大的电流在短时间向焊接部供给的控制,缩短焊接时间,即可以期待较大的节电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供给最适合于被焊接的材料及结构等的焊接电流,必须对焊接电流的供给时间进行极高精度的控制。
为此,供给焊接电流变压器的1次侧连接换流器,通过PWM控制对焊接电流的大小及供给时间进行控制。
图4(a)表示用于控制变压器的1次侧被供给的电流的控制脉冲、图4(b)表示1次电流、图4(c)表示整流后的焊接电流。
通过图中未标示的换流器控制的幅W的脉冲,在一定时间H内 被以规定次数(在这里,正脉冲和负脉冲合计为(10次)供给至一次线圈。这样,即在变压器的一次线圈12(图1)中,流通图4(b)所示的电流。在变压器的2次侧进行全波整流,从而产生图4(c)所示的焊接电流。
通过增加或减少图4(a)所示的脉冲的幅W,即可以调整焊接电流。通过增加或减少脉冲的供给次数,即可调整焊接时间。通过提高该脉冲反复频率,可以更加精细地对焊接时间进行微调整。通过增加一次线圈中供给的电力,即可以从二次线圈获得更大的焊接电流。
以往的焊接装置,例如以1万安培供给200m秒~700m秒的焊接电流,但焊接电流变为其2倍的2万安培。焊接装置在焊接部以外的场所作为热能消耗的电力损失相当大。因而,如果将焊接电流设为2倍,将焊接时间缩短至10分之1,则可以消耗电力控制在5分之一。这样,就可以获得与以往1万安培的焊接同等的焊接品质。
另一方面,以往使用的用于供给焊接电流的换流器的控制脉冲,重复频率在1kHz左右。但是,要在短时间供给大电流,就需要分解能更高的控制脉冲。因而希望使用重复频率在5kHz~50kHz左右的脉冲。
这样,在将比以往高数倍至数十倍的重复频率的脉冲供给至一次线圈时,以往结构的焊接变压器中,无法获得预定的焊接电流。即,要通过这样的控制从二次线圈输出大电流,就要求对变压器的结构进行各种改善。
图1所示的使用了2个第一整流元件18、第二整流元件20的全波整流型的二次电路,与使用电桥的电路相比,整流元件数更少,可以实现小型化,而且电力损失更少,从而可知,适用于焊接装置。
但是,在该电路中,在由于一次线圈12中流通的电流的极性反转引起的在二次线圈中电压的极性反转时,通过一侧的整流元件供给的负载电流会流向另一侧的整流元件,发生换流。
当焊接电流为大电流时,电路各部的电感中积蓄的电流能源将变的非常大。该电流能源从一侧的整流元件向另一侧的整流元件侧移动的换流时间,在图2及图3所示的二次线圈的各部的电感越大时,变得越长。
在从图4所示的一次线圈的电流开始下降至相反极性的电流上升完成的时间M之间,如果二次电路的换流没有结束,2次电流的上升将延迟,如图4的虚线所示,无法获得预定的焊接电流。
图5是表示实验例的分解斜视图和侧面图。
图5(a)和图5(b)所示的均为左侧的分解斜视图及右侧组装后的侧面图。在图5(a)的实例中,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被图中未标示的磁心卷绕。由于采用输出大电流、在内部供给冷却水的中空结构,因而正侧导体30及负侧导体32由较厚的铜板构成。两者之间通过较薄的绝缘层31隔离。正侧导体30与负侧导体32的两侧配置有第一整流元件18、第二整流元件20,位于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之间。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通过第3极板38电气连接,第3极板38上固定有正电极22。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连接点与图中未标示的铜板连接,安装有负电极24。
在图5(b)的实例中,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一次线圈。在该结构中,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之间配置有第3极板38,第3极板38和正侧导体30之间设有第一整流元件18。另外,负侧导体32和第3极板38之间设有第二整流元件20。第3极 板38上固定有正电极22。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连接点与图中未标示的铜板连接,安装有负电极24。
图6是表示在换流时间中二次电路的电流的说明图。
下面使用该图对上述的实验例进行验证。图6将构成二次线圈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接线以立体形式表示,因而对两者的位置关系也进行说明。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在连续的磁心(图中未标示)上卷绕,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被引出至侧方,与第一整流元件18及第二整流元件20连接。
在换流时间中,电流在正侧导体30中向C1方向、在正侧线圈14中向C2方向、在负侧线圈16中向C3方向、在负侧导体32中向C4方向流通。该状态所示的,是在正侧线圈14之前,电流向C1的相反方向流通,开始换流后,正侧线圈14中积蓄的电流能源被向负侧线圈16的方向放出的状态。在正侧线圈14中,由于从第一整流元件18方向不流入电流,积蓄的能源被放出后,C1方向的电流消失,从而换流终止。
在图5(a)的实验例中,几乎同一形状的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通过较薄的绝缘层31紧密相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如图6所示,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的电流的流向相反,因而磁束相互抵消,两者的电感抵消。即,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的电感在外观上极小,从而可以缩短换流时间。
但是,如果如图5(a)所示,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配置为紧密相接,如图6所示,这些线圈的电感会对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中流通的C2和C3方向的电流产生较大的影响。即,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电感会推迟换流时间。
另外,在图5(a)的结构时,在正侧线圈14中流通负载电流的状态和负侧线圈16中流通负载电流的状态下,与一次线圈12的磁耦合的程度不同。在负侧线圈16中流通负载电流的状态下漏泄磁束增大。这样的磁耦合的不平衡很容易引起异常电流。
另外,将较高重复频率的脉冲供给至一次线圈后,从一次线圈的电流下降开始至相反极性的电流上升结束为止的时间M变短,因而由于急剧的磁束变化,磁心易产生磁气饱和。如果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邻接配置,基于二次线圈中流通的大电流的磁束则在二次线圈附近集中,容易产生磁气饱和。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如果采用将一次线圈12在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的结构,一次线圈12和正侧线圈14的位置关系则与一次线圈12和负侧线圈16的位置关系相同,会产生磁性结全的不平衡。另外,由于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设有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隔开距离,可以将对于换流时间中流通的电流的电感缩小。另外,与图5(a)的结构相比,难以产生磁气饱和。但是,在图5(b)的实例中,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之间隔开距离,因而与图5(a)的实例相比,特性更差。
实施方式一
图7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一次线圈、二次线圈及磁心的一个实例的斜视图。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的实验例等,将变压器的部分的结构进行了如下改良。首先,例如图5的(a)所示,作为一次线圈12,使用的是将平角绝缘线以磁心为轴多层卷绕的线圈。在二次线圈中,使用的是将2个对铜板进行C字状切削加工的单匝线圈串联连接的线圈。(b)为正侧线圈14,(c)为负侧线圈16。这些均卷绕在如(d)所示的磁心25上。
该磁心25是由平行部25a和两端的U字状的弯曲部25b构成的环状磁心,降低了磁阻抗,从而提升了变压器的效率。另外,如后述的说明所述,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中无间隙地配列有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将漏泄磁束最小化。
图7(e)是表示将线圈群电气连接的连接基板62的导体群结构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内部具有如虚线所示的中空部。这些中空部是通过例如中空宇航局成形制造。导体78、导体82和导体86构成用于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电气连接的连接基板62。导体78中设有与正侧线圈14相同数量的凸起76。导体82中设有与负侧线圈16相同数量的凸起80。导体86中设有与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连接点数量相同的枝88、凸起84及凸起86。
各凸起为管状的导体,被固定在各导体的壁面。所有的正侧线圈14的一端与凸起76连接。即,凸起76和导体78具有通过中空部向各线圈供给冷却水等冷媒的功能,以及,将正侧线圈14的一端进行电气并联连接的功能。
所有的负侧线圈16的一端与凸起80连接。即,突起80和导体82具有通过中空部向各线圈供给冷却水等冷媒的功能,以及,将负侧线圈16的一端进行电气并联连接的功能。
所有的正侧线圈14的另一端(上述连接点侧)与凸起84连接。所有的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上述连接点侧)与凸起86连接。枝88将正侧线圈14的另一端和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电气连接。所有 的枝88与导体90一体化。而且,凸起84、凸起86、枝88及导体90,具有例如通过中空部将冷却水等的冷媒从各线圈排出的功能。同时,凸起84、凸起86、枝88及导体90,还具有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连接点进行电气并联连接的功能。
构成连接基板62的导体78、导体82和导体90在涂敷有绝缘涂料的状态下被一体化。该状态如图8所示。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基板的形状设为接近长方体的形状,从而进一步扩大导体78、导体82及导体90与各线圈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该结果如图12以下所示。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焊接变压器主要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对分为左右各3组,合计使用6组,形成二列结构的线圈群。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交互配置,在其之间分别配置有分开卷绕的一次线圈12。为避免图示过于复杂,这里将第2列的线圈群以虚线表示。另外,磁心25也使用虚线表示。
分开卷绕的一次线圈12可以是全部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并联连接。多个正侧线圈14可以是全部并联连接,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串联连接。多个负侧线圈16可以是全部并联连接,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串联连接。
另外,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数量可以自由增加。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被串联连接。正侧线圈14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极板44与正侧导体30电气连接。负侧线圈16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极板46与负侧导体32电气连接。正侧线圈14的另一端和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极板48电气连接。第三连接极板 48与负电极24连接。
另外,第一连接极板44、第二连接极板46及第三连接极板48均向与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平行的方向延伸。换言之,即在正侧线圈14、一次线圈12及负侧线圈16的配列方向上使用长导体。这样,线圈群、基板62及连接导体群即被在相同方向收纳在较长的长方形的框架内。而且,在基板62的一侧的面上将线圈群支持固定。另外,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在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具有从该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边界面的形状,因而连接基板62的一侧的面侧和另一侧的面侧均被收纳在相同厚度的长方体中。从而,如后述的使用图18等进行的说明所述,可以形成扁平且小型的形状。
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的两侧配置有第一整流元件18、第二整流元件20,且在其外侧还配置有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通过第3极板38电气连接。第3极板38上固定有正电极22。第一连接极板44和第二连接极板46通过较薄的绝缘层31紧密相接。另外,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也通过如绝缘涂料含浸层的较薄的绝缘层31紧密相接。
另外,为了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第一连接极板44、第二连接极板46及第三连接极板48之间的电气连接,在它们之间配置有基板62。基板62的上面设置的多个凸起在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接头上固定并电气连接。另外,这些凸起为筒状,冷却水还可以通过这些凸起流入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中空部。
该基板62的导体结构,只要在保证同等的接线的情况下,可以任意设计。特别是基板62,由于直接与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 线圈16连接,如果使用中空结构进行冷却,可以将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一次线圈进行强力冷却。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也可以由中空结构的铜板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将第一连接极板44和第二连接极板46临近配置,且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临近配置,因而可以使换流时间中的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的电感极小。另外,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隔开距离,可以使换流时间中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电感下降。因此,可以缩短换流时间,从而实现使用重复频率在5kHz~50kHz左右的脉冲的控制,即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另外,由于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一次线圈12,因此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之间的磁耦合平衡良好,可以获得稳定且良好的焊接电流。另外,通过将流通大电流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隔离,将难以引起磁心25的磁气饱和。
图9是表示一次线圈、正侧线圈及负侧线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该装置为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密接良好、且平衡也最适宜的结构。如图9(a)所示,从上至下依次将各线圈配列为正侧线圈14、一次线圈12、负侧线圈16、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一次线圈12…
多个正侧线圈14全部并联连接,一侧的接头与正侧导体30连接。另外,负侧线圈16也全部并联连接,一侧的接头与负侧导体32连接。基板62将它们电气连接。图9(b)是仅表示正侧线圈14的电流被供给至焊接机侧时,电流有效流通的部分的图示。图9(c)是仅表示负侧线圈16的电流被供给至焊接机侧时,电流有效流通的部分的图 示。
从图9(b)可知,每个一次线圈12都与正侧线圈14紧密相接。另外,从图9(c)可知,每个一次线圈12都与负侧线圈16紧密相接。这是因为,在磁心上的所有位置,都将分开的一次线圈12配置在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
这样,一次线圈12和正侧线圈14的磁耦合及一次线圈12和负侧线圈16的磁耦合均为良好,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完全均衡。另外,图9的图面是与图8的实施方式相对应的,表示的是从正面看线圈群(12、14、16)的状态,以及从侧面看正侧导体30及负侧导体32等的状态。
图10是表示一次线圈、正侧线圈、负侧线圈及磁心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所示,磁心25具有两端为U字状的弯曲部25b,弯曲部25b为露出状态,但平行部25a上无间隙地卷绕有线圈群。这样可以谋求漏泄磁束的减少及小型化。在这里,图10(a)中的2列线圈群的结构及配列完全相同。即,从左侧起依次配列有正侧线圈14、一次线圈12、负侧线圈16。
另一方面,在图10(b)中,一侧的列为从左侧起依次配列有正侧线圈14、一次线圈12、负侧线圈16,另一侧的列为从左侧起依次配列有负侧线圈16、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其分别根据生产性、磁气特性、基板62的结构等配置为一长一短。可以根据整体的尺寸及线圈数等选择最佳的结构。
另外,当沿着磁心25的环查看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配列时,在图10(a)中磁心25的两端,具有正侧线圈14的2个邻接 的部分及负侧线圈16的2个邻接的部分。其中间均设置有一次线圈12。在图10的(b)中,磁心25的两端具有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邻接的部分,这之间也设置有一次线圈12。这样,即使一部分含有比其它部分特性低劣的部分也不存在影响。通过将正侧线圈14、一次线圈12及负侧线圈16按该顺序配置的场所作为整体设置多个,即可达成目的。
图11是表示二次线圈的接线实例的斜视图。
图中(a)表示图10(a)的实施方式的接线,(b)表示图10(b)的实施方式的接线。
在(a)所示的情况中,从图的前面,3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每组分别被串联连接。而且正侧线圈14的一侧的接头与第一连接极板44连接,负侧线圈16的一侧的接头与第二连接极板46连接。即通过图7(e)说明的接线。
在(b)所示的情况中,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配置为其轴在左右平行。即,在纵向2列设置4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在纵方向的排列,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被交互配置。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一侧的接头,对于第一连接极板44和第二连接极板46每组交替设置,即可实现该接线。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连接点与第三连接极板48连接。
另外,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不必是相同数量。另外,每个线圈的粗细及形状也不必相同。正侧线圈14(或线圈群)和负侧线圈16(或线圈群)被相互串联连接。如图所示,各线圈与极板之间的接线比较复杂,该部分例如为将图8所示的导体群立体配置的结构时,将中空结构的基板62冷却即可将变压器整体有效冷却。
各线圈与第一连接极板44及第二连接极板46之间的连接距离很短。但是,第一连接极板44及第二连接极板46和与之连接的正侧导体30及负侧导体32比线圈尺寸长。从而,该部分的电感会成为问题。因此,如上所述,将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邻接配置。另外,第一连接极板44及第二连接极板46也必然被这样邻接配置,但不将第三连接极板48配置在第一连接极板44和第二连接极板46之间也有效。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实际焊接变压器10的分解斜视图。
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配置有7组。在这些正侧线圈14和1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一次线圈12。一次线圈12的输入接头58在侧方引出。分开卷绕的一次线圈12全部被串联连接。输入接头58用于向一次线圈12供给1次电流。
在一次线圈12上设置的各间隙12a中逐个夹入有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后,安装磁心25。磁心25分为2部分,但被捆束带60捆束为一体。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被配置为覆盖磁心25的平行部25a整体,因而可以减少漏泄磁束,获得良好的特性。
图13是表示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连接基板62的斜视图。图14是表示第一连接极板44、第二连接极板46及第三连接极板48等的分解斜视图。图15是表示在连接基板62上将各极板固定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6是表示安装第一整流元件18及第二整流元件20之前的状态的分解斜视图。
下面参照上述的各图,对实际的焊接变压器的安装工程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一部分与连接基板 62一体化,在连接基板62的一侧的面上支技固定。在图13(a)中,前侧的列中从左至右依次配列有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后侧的列中从左至右依次配列有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
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上,接头67、接头68及接头69分别排在一列。接头67为4个。所有的正侧线圈14的一端在连接基板62的内部与任一个接头67连接。接头68为4个。所有的负侧线圈16的一端在连接基板62的内部与任一个接头68连接。接头69为4个。所有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连接点在连接基板62的内部与任一个接头69连接。4个接头67与第一连接极板44连接。4个接头68与第二连接极板46连接。4个接头69与第三连接极板48电气连接。
在图14的实例中,第一连接极板44被与正侧导体30一体化连接。另外,第二连接极板46被与负侧导体32一体化连接。第一连接极板44、第二连接极板46及第三连接极板48均为向与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图13以下的各图的构成部件上被描绘的多个孔,用于流通冷却水等的冷媒,与图中未标示的管连接,从外部被供给冷却水等。另外,冷却水等被从另一侧的孔排出。
如图16所示,在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上,将第一连接极板44、第二连接极板46及第三连接极板48支持固定后,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在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呈从该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结构。另外,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的一 部分露出。在这里,空出有多个孔。这些孔用于通过基板62的中空部向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中空部供给冷却水等的冷媒,安装有冷媒供给路72构成冷媒通路。随后,如图16所示,分别使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与第一整流元件18和第二整流元件20紧密连接,之间夹有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
连接基板62的中空部被供给冷媒后,可以将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间接冷却。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分开卷绕的一次线圈12的各部分,因而通过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可以将包含一次线圈口在内的变压器整体有效冷却。
图17是表示即将组装完成的焊接变压器的斜视图。图18是表示安装了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状态的焊接变压器的斜视图。
如图所示,在焊接变压器10的连接基板62的任一侧的短边侧,固定有正电极22和负电极24。通过这样的结构,将连接基板6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变得十分狭窄,如后述的说明所述,可以重合连接相同结构的焊接变压器。
另外,第3极板38和负电极24上安装有冷媒供给栓74。即,第3极板38和负电极24均具有中空部,其内部被供给冷却水等的冷媒。另外,这些中空部通过配管与基板6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中空部连接,可以将焊接变压器整体冷却。正电极22上也可以安装冷媒供给栓74。
在图18中,设将焊接变压器10的第3极板38固定的面为P侧的面、将负电极24固定的面为Q侧的面、对于焊接变压器10与第3极板38相对侧的面为R侧的面、与负电极24相对侧的面为S侧的面。这时,第3极板38可以设置在P侧的面、Q侧的面及S侧的面中的 任一面。另外,负电极24可以设置在P侧的面、Q侧的面及R侧的面中的任一面。冷媒供给栓74可以设置在P侧、Q侧、S侧、R侧的面中的任一面。
实施方式二
图19是表示将2个图18所示的焊接变压器组合的焊接变压器组合体11的斜视图。
图中的一次线圈12,是将正电极22的部分通过共用正电极64连接、负电极24的部分通过共用负电极66连接。这样,将2个焊接变压器并联连接,即可以供给大电流。另外,通过图12、图17及图18进行说明的各导体及极板,可以分别独立,也可以一体化。例如,可以将第三连接极板48和负电极24一体化。另外,第1极板34、第2极板36、第3极板38及正电极,可以以任意的组合一体化。如图14的说明所述,第二连接极板46和负侧导体32、第一连接极板44和正侧导体30可以分别一体化。
如图所示,各焊接变压器的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相互平行,第3极板38以最短距离邻接配置。这时,各焊接变压器的各第3极板38被配置在同面上。在该状态下,通过共用正电极64及共用负电极66,可以将2台以上的焊接变压器组合,进行电气连接接及机械连接后使用。
在连接基板62的一侧,配置有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在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配置有用于电气连接的极板及整流元件,从而可以将整体收纳在线圈部分的厚度中。另外,共用正电极64及共用负电极66,可以设置在通过图18说明的P侧、Q侧、S侧、R侧的面中的任一面。在这里,将P侧、Q侧、S侧、R侧的面 以外的2面定义为焊接变压器的侧面时,多个焊接变压器可以将任一侧面对向连接。
实施方式三
图20是表示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基板的关系的侧面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板62的一侧的面上,以横向排列配置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这是图中(a)所示的状态。在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依次重合有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以及第一整流元件18和第二整流元件20、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通过第3极板38连接。
另一方面,在图的(b)中,在基板62的一侧的面上,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堆积配置。而且,为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接线,设置了辅助基板63。通过辅助基板63和基板62,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接线,与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的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连接。
即,形成断面L字状的基板,对在一次线圈12逐个夹入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状态的线圈群的2侧面进行支持。通过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将焊接变压器作为整体形成扁平且小型化。另外,如图19的说明所述,可以将多个焊接变压器重合并联连接使用。另外,通过被形成为断面L字状的基板,可以提高强度,获得良好的冷却效率。
实施方式四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四的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斜视图。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将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 圈16尽可能无间隙地配列在磁心25上,从而消除漏泄磁束,使各线圈间的磁耦合最优化。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一次线圈12、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重叠卷绕,提高各线圈间的磁耦合度。
图21(a)所示的,是在中心配置负侧线圈16,在其上面配置一次线圈12,在最外周配置正侧线圈14的同轴卷绕的第1线圈单元。图21b)所示的,是在中心配置正侧线圈14,在其上面配置一次线圈12,在最外周配置负侧线圈16的同轴卷绕的第2线圈单元。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均是与一次线圈12相同宽度的单匝线圈。这是为了消除漏泄磁束、提高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磁耦合。图21(c)和(d)为其斜视图。
图21(a)所示的第1线圈单元和图21(b)所示的第2线圈单元,如图21e)所示,无间隙地配列在磁心上。这样,可以将来自磁心的被配列在轴方向的邻接的线圈间的漏泄磁束最小化。另外,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配置有一次线圈12,因此可以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的磁耦合变小,获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特性的不平衡不成为问题时,第1线圈单元或第2线圈单元即使是单体也可以使用。
将图21(a)和图21(b)所示的进行交互配列,将卷绕径不同的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进行使用时,作为整体,各线圈的电感可以平均化。另外,由于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不直接邻接,因而强以将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之间的磁耦合变小。再者,与之前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焊接变压器相比较,可以降低正侧线圈14及负侧线圈16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五
图22是表示整流元件的配置的变形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
图22的(a)如上述说明所述,第一整流元件18和第二整流元件20被配置为夹有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且其两侧配置有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通过第3极板38连接。另外,在图22(b)中,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之间配置有绝缘层31,仅负侧导体32向一侧延长。在负侧导体32的延长部分,配置有第二整流元件20。第一整流元件18配置在正侧导体30和第1极板34之间。第二整流元件20配置在负侧导体32和第2极板36之间。在该实例中,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由连续的一体结构的导体板构成。因而,可以看到第1极板34和第2极板36通过第3极板38连接的结构。这样,即可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焊接变压器及焊接装置,在电特性及热特性上,分别具有如下效果。
电特性的效果
(1)将用于电气连接正侧线圈14和第一整流元件18的第一连接极板44和第二连接极板46邻接配置,且,将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邻接配置,可以将换流时间中的二次电路的电感变得极小,缩短换流时间;
(2)在磁心上,通过在二次线圈的正侧线圈和负侧线圈之间配置一次线圈,可以抑制因二次线圈的正侧线圈和负侧线圈的电感引起的2次电流的换流时间的延迟;
(3)将流通大电流的二次线圈在磁心上分散配置,从而可以在磁心 整体上将磁束分散,防止磁气饱和;
(4)如果可以进行比以往更高频率的1次电流控制,则可以将能够供给大电流的变压器小型化,提高冷却效率。
热特性的效果
通过将流通大电流的二次线圈在磁心上分散配置,之间设置有一次线圈,从而可以使二次线圈的散热效果良好。供给大电流的变压器,其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均会发热。如果异常发热,则会产生绝缘体劣化等的故障。流通大电流的二次线圈发热最大,通过中空结构,在内部供给冷却水进行冷却,可以使其温度下降至比一次线圈更低。从而,设置在二次线圈之间的一次线圈也基于流经二次线圈的冷却水被冷却。在上述的结构中,可以有效地将一次线圈冷却。
结构上的效果
在连接基板的一侧的面上配置线圈群,在另一侧的面侧配置极板,可以使整体实现扁平折、小型的形状。从而,可以很容易实现小型、大容量的焊接变压器。
本发明的焊接装置,并不以上述的实施方式为限。例如,二次电路的接线中是以铜板为例,各部分是以螺丝固定等进行连接,但实际上,例如也可以将正侧线圈14和第一连接极板44一体化连接。另外,还可以将第一连接极板44和正侧导体30一体化连接。第1极板34、第2极板36及第3极板38也可以一体化连接。负侧也同样。另外,各极板可以是板状也可以是棒状。各二次线圈及极板的内部最好设置供给冷却水的透孔。
符号说明
10 焊接变压器
11 焊接变压器组合体
12 一次线圈
14 正侧线圈
16 负侧线圈
18 第一整流元件
20 第二整流元件
22 正电极
24 负电极
25 磁心
25a 平行部
25b 弯曲部
26 焊接变压器
28 焊接机
30 正侧导体
31 绝缘层
32 负侧导体
34 第一极板
36 第二极板
38 第三极板
44 第一连接极板
46 第二连接极板
48 第三连接极板
58 输入接头
60 捆束带
62 连接基板
63 辅助基板
64 共用正电极
66 共用负电极
67 接头
68 接头
69 接头
72 冷媒供给路
74 冷媒供给栓
76 凸起
78 导体
80 凸起
82 导体
84 凸起
86 突起
88 枝
90 导体

Claims (8)

1.一种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环状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两端呈U字状的弯曲部(25b)构成;
一次线圈(12),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被分为多个部分并空出间隙(12a)分开缠绕;
二次线圈,与所述一次线圈(12)共同被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卷绕,交互配列有多个正侧线圈(14)和多个负侧线圈(16),逐个插入所述一次线圈(12)上设置的所述各间隙(12a);
连接基板(62),设有将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接头间进行电气连接的导体群,使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被全部并联,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被连接的多个正侧线圈(14)和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相互串联连接,而且,通过所述导体群,将所述全部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支持固定在一侧的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上,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1连接极板(44)电气连接,
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2连接极板(46)电气连接,
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共同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3连接极板(48)电气连接,
所述第1连接极板(44)上连接有正侧导体(30),
所述第2连接极板(46)上连接有负侧导体(32),
所述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通过配置在该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边界面上的绝缘层(31)而被重合的一对导体板,设有:
第一整流元件(18),位于所述正侧导体(30)和第1极板(34)之间,负极与所述正侧导体(30)接触,正极与所述第1极板(34)接触;
第二整流元件(20),位于所述负侧导体(32)和第2极板(36)之间,负极与所述负侧导体(32)接触,正极与所述第2极板(36)接触;以及,
第3极板(38),支持所述第1极板(34)和所述第2极板(36),将两者电气连接。
2.一种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环状磁心(25),由平行部(25a)和两端呈U字状的弯曲部(25b)构成;
将中心配置有负侧线圈(16)、之上配置有一次线圈(12)、最外周设置有正侧线圈(14)的同轴缠绕的第1线圈单元,和,中心配置有正侧线圈(14)、之上配置有一次线圈(12)、最外周配置有负侧线圈(16)的同轴缠绕的第2线圈单元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上交互无间隙配列的部分;
连接基板(62),设有将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接头间进行电气连接的导体群,使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被全部并联连接,或,全部或一部分被串联连接,所述被连接的多个正侧线圈(14)和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相互串联连接,而且,通过所述导体群,将所述全部的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支持固定在一侧的面上,
其中,所述多个正侧线圈(14)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上,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1连接极板(44)电气连接,
所述多个负侧线圈(16)的一侧的接头,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2连接极板(46)电气连接,
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另一端,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共同与在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的平行方向延伸的第3连接极板(48)电气连接,
所述第1连接极板(44)上连接有正侧导体(30),
所述第2连接极板(46)上连接有负侧导体(32),
所述正侧导体(30)和负侧导体(32),是在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侧,介于从该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边界面上配置的绝缘层(31)重合的一对导体板,设有:
第一整流元件(18),位于所述正侧导体(30)和第1极板(34)之间,负极与所述正侧导体(30)接触,正极与所述第1极板(34)接触;
第二整流元件(20),位于所述负侧导体(32)和第2极板(36)之间,负极与所述负侧导体(32)接触,正极与所述第2极板(36)接触;以及,
第3极板(38),支持所述第1极板(34)和所述第2极板(36),将两者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连接基板(62)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构成冷媒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正侧线圈(14)、负侧线圈(16)及所述连接基板(62)均具有中空部,各中空部由配管连接,构成冷媒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基板被形成为断面L字状,从而支持在所述一次线圈(12)的间隙(12a)中逐个插入了所述正侧线圈(14)和负侧线圈(16)的状态的线圈群的两个侧面。
6.一种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将2台以上的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进行组合,各焊接变压器的所述环状磁心(25)的平行部(25a)相互平行,平行的面与从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面对接,所述各焊接变压器的各第3极板(38)上连接的各正电极(22)通过共用正电极(64)连接固定,所述各焊接变压器的各负电极通过共用负电极(66)连接固定。
7.一种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中,在与从所述连接基板(62)的另一侧的面向垂直分离的方向延伸的面平行的2个侧面以外的面上,配置有正电极(22)、负电极(24)、第3极板(38)及冷媒供给口(74)。
8.一种焊接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任一项所述的焊接变压器。
CN201310021859.6A 2012-02-29 2013-01-22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95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42873 2012-02-29
JP2012042873A JP5220931B1 (ja) 2012-02-29 2012-02-29 溶接トランスと溶接トランス組体と溶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5750A CN103295750A (zh) 2013-09-11
CN103295750B true CN103295750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77072U (zh) * 2012-02-29 2013-11-06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77072U (zh) * 2012-02-29 2013-11-06 株式会社向洋技研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77072U (zh)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CN106998142B (zh) 多路并联的谐振变换器、电感集成磁性元件和变压器集成磁性元件
KR101248499B1 (ko) 평면 코일
US20180137967A1 (en) High Frequency Transformer
CN113012894B (zh) 集成变压器及电源变换器
CN107302298A (zh) 具有两路或多路输出电压的电源模块
CN104681253A (zh) 开关变压器及开关电源
US20230017789A1 (en) Electrical power converter with segmented windings
CN103811156A (zh) 变压器和用于设置绕组的方法
CN103295750B (zh) 焊接变压器、焊接变压器组合体及焊接装置
MXPA04004130A (es) Modulo transformador para una soldadora.
JP5199493B1 (ja) 溶接トランスと溶接装置
JPH11243019A (ja) 変圧器
US7471180B2 (en) Transformer having multi-layered winding structure
US20220093315A1 (en) Transformer
JP5679754B2 (ja) 直流抵抗溶接機用トランス
EP3477840B1 (en) Welding transformer
WO2011102204A1 (ja) 溶接トランス
CN111615734A (zh) 焊接变压器
CN211150290U (zh) 一种开关电源结构
CN107887139A (zh) 一种10kv干式变压器新型线圈结构
US20220068557A1 (en) Transformer and dc-dc converter including same
KR101187323B1 (ko) 고주파 유도가열기의 수랭식 트랜스포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7711763A (zh) 小型化变压器结构
JP3153280U (ja) 巻鉄心型電気溶接機用変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