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91332A -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91332A
CN103291332A CN2013102346480A CN201310234648A CN103291332A CN 103291332 A CN103291332 A CN 103291332A CN 2013102346480 A CN2013102346480 A CN 2013102346480A CN 201310234648 A CN201310234648 A CN 201310234648A CN 103291332 A CN103291332 A CN 103291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
stress
cavern
main
rock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46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91332B (zh
Inventor
张勇
肖平西
王仁坤
宋胜武
杨建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filed Critical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to CN20131023464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913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91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1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91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91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储库工程运用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这种布置方法可全面的考虑影响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岩石强度应力比这一至关重要因素,使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案更为科学,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首先确定主洞室位置,然后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再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最后确定主洞室洞形,在确定主洞室位置时,首先测得施工地的岩石强度应力比,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应大于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取值为200~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为150~200m。

Description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洞室布置方法,尤其是一种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储库工程运用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储库工程等领域,均涉及地下洞室群的合理布置设计问题,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水电站地下厂房,其洞室群规模较大,往往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具有洞室埋深大、地应力高、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从而使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的稳定和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近几年来岩石力学领域相关专家及地下工程建设者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岩石基本强度、地应力、围岩结构面发育特征、支护强度是决定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关键性因素,洞室开挖尺寸与群洞效应、施工开挖顺序、爆破方式、支护的及时性等也都会对洞室围岩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而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岩石强度应力比将导致地下洞室群围岩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通过合理的布置设计,并采取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措施后,能较好地解决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的稳定和安全问题,特别是高地应力环境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的稳定和安全问题。因此,合理的布置设计是保证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和安全的先决条件。
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包括洞室位置、洞室纵轴线、洞室间距和洞形的确定等主要工作内容。按现有传统的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方法进行地下洞室群布置时,一般仅考虑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洞室尺寸、内部布置要求等因素,对岩石强度应力比、场址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等因素不予以考虑。
由于未考虑岩石强度应力比这一至关重要因素,按现有方法确定的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布置不尽合理,从而可能导致高地应力环境、围岩强度相对较低条件下的地下洞室群围岩在洞室开挖卸荷后发生较为严重的围岩变形破坏现象,如围岩岩爆、时效大变形、围岩松弛深度大、围岩压裂等,威胁工程安全并造成工期滞后和投资增加。
如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洞室群规模大,实测厂区最大主应力为20.0~35.7MPa,与二滩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官地水电站等同属高地应力条件,但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仅为60~75MPa,其岩石强度明显偏低。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出现了洞室围岩时效大变形、高边墙裂隙明显错动、主厂房下游拱腰围岩劈裂破坏、岩体片状剥落、表层岩体压裂等围岩卸荷灾变现象,同时洞周松弛区最大深度达到了一般工程的2~5倍且持续发展、数值计算模型中主洞室间塑性区连通、锚杆锚索拉力值超限情况较为严重,其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情况和支护受力超限情况远比二滩水电站、瀑布沟水电站、官地水电站严重,且靠谷坡侧围岩(岩柱)的围岩变形破坏程度明显高于远离谷坡侧,规模较大结构面附近围岩的变形破坏程度也明显高于一般部位,给洞室围岩稳定性和施工期人员设备安全带来威胁,使得洞室群在开挖支护过程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该工程停止开挖实施加强支护,造成投资增加、工期滞后约一年时间。分析认为上述变形破坏情况的原因主要与地应力高而岩石强度相对较低、断层和煌斑岩脉等围岩结构面发育、洞室位置离谷坡较近、洞室间距过小、支护等因素有关。
因此,必须发明一种更为科学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以便在进行地下洞室群布置时考虑岩石基本强度、地应力特征、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这三个关键因素并易于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设计方案更为科学并能降低施工风险的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首先确定主洞室位置,然后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再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最后确定主洞室洞形,在确定主洞室位置时,首先测得施工地的岩石强度应力比,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应不小于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取值为200~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为150~200m。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时,岩体厚度可在400m左右取值,即可按照2.0~4.0时取值,也可按照4.0~7.0时取值。
进一步的是,在确定主洞室位置时,若施工地为河流峡谷地段,将谷坡至山体以内的河岸地应力划分为河谷地应力区、远离河谷地貌的原始地应力控制区、上述二者之间的过渡区三部分;河谷地应力区又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一带的应力集中区和坡面一带的应力松弛区;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位置应避开谷坡应力松弛带和应力集中区,并超过应力分布极不稳定的应力过渡区边缘。
进一步的是,在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时,首先测得施工处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和最大主应力方位,以主洞室轴线同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和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来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主洞室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不小于40°,主洞室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为0~40°。
进一步的是,当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主洞室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不小于60°;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主洞室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在15~40°范围取值且岩石强度应力比越低取值越小。
进一步的是,最大主应力方位按以下方法确定:当第一主应力与第二主应力应量值接近时,选择第一主应力或第二主应力中的水平分力较大者的方位作为最大主应力方位;否则选择第一主应力方位作为最大主应力方位。
进一步的是,在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时,岩柱厚度值为相邻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0~2.5倍且为相邻两个主洞室中较大者高度的0.5~0.8倍。
进一步的是,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岩柱厚度值取为相邻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2.0~2.5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2.0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4.0时在下限值附近取值,同时需为较大洞室高度的0.7~0.8倍;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岩柱厚度值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5~2.0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4.0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接近7.0时在下限值附近取值,同时需为较大洞室高度的0.6~0.7倍;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岩柱厚度值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0~1.5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在7.0附近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同时需为较大洞室高度的0.5~0.6倍。
进一步的是,在确定主洞室洞形时,根据功能将主洞室分为地下主厂房、主变室和尾水调压室三类,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的洞形采用采用圆拱直墙形或卵形,尾水调压室采用圆筒形或长廊形。
进一步的是,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尾水调压室采用圆筒形;当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2.0时,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采用卵形。。
进一步的是,圆拱直墙形的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的参数采用以下方式确定: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取1/3.0~1/3.5;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取1/3.5~1/4.0;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取1/4.0~1/4.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主要根据地应力特征、岩石强度应力比和围岩结构面发育特征进行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其本质是根据地下洞室结构特征、围岩结构特征及承载能力(岩石强度)、荷载特征(即地应力)等进行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这种布置方法可全面的考虑影响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岩石强度应力比这一至关重要因素,按照本布置方法进行布置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布置方法提出的设计方案更为科学,特别是在高地应力环境、围岩强度相对较低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地下洞室群围岩在开挖卸荷后围岩的变形破坏现象或降低其严重程度,可减少围岩的加强支护成本,降低工期滞后风险、施工期安全风险,运行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首先确定主洞室位置,然后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再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最后确定主洞室洞形,在确定主洞室位置时,首先测得施工地的岩石强度应力比,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应大于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取值为200~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为150~200m。岩石强度应力比是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岩体初始地应力最大主应力量值的比值,与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岩石强度应力比”的定义一致,当然也可用“围岩强度应力比”、“岩石应力强度比”、“围岩应力强度比”指标替代本发明中的“岩石应力强度比”。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均采用“岩石强度应力比”这个指标,该指标既同时考虑了岩石基本强度、地应力水平这两个因素,又是岩体初始地应力分级的主要依据,其物理意义类似于地下洞室围岩的承载力安全系数,即岩石强度应力比高时洞室围岩承载力安全系数大,岩石强度应力比低时洞室围岩承载力安全系数小。在宏观判断地下洞室群场址区地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和围岩结构面发育特征确定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位置。
在河流峡谷地段,可将谷坡至山体以内的河岸地应力划分为河谷地应力区、远离河谷地貌的原始地应力控制区、上述二者之间的过渡区三部分。河谷地应力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一带的应力集中区和坡面一带的应力松弛区。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位置应避开谷坡应力松弛带和应力集中区,并超过应力分布极不稳定的应力过渡区边缘。
岩石强度应力比过低时(如小于2.0,为极高地应力环境),不宜布置水电站地下厂房等大型地下洞室群;岩石强度应力比较低时(如2.0~4.0,为高地应力环境),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不小于于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中等时(如4.0~7.0,为中等地应力环境),大型地下洞室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可取为200~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高时(如大于7.0,为低地应力环境),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可取150~200m。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位置应避开向斜核部地带和活断层,尽量避开非活动区域性断层、普通断层及其影响带等规模较大结构面。
本发明提出的确定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位置的方法,根据场址地应力场特征、岩石强度应力比和围岩构造特征确定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位置,其本质是根据地下洞室围岩结构特征及承载能力(岩石强度)、荷载特征(即地应力)进行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可避免传统设计方法可能导致的问题。有机结合了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岩体初始地应力分级方式,适用于各种地应力水平下的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量化指标,便于设计人员应用。
在满足结构功能和总体布置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并兼顾地应力方位、围岩结构面发育特征最终确定地下洞室群的主洞室纵轴线方位。
围岩主要结构面走向与主洞室轴线方位呈较大夹角时,结构面对洞室群的影响往往只发生在局部区域,在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后可以保证这些部位的稳定性。主洞室纵轴线方位与最大主应力方位采用较小夹角,可减少开挖后洞室偏压及应力集中系数,防止发生岩爆或降低岩爆级别,减小高边墙侧向变形,从而有利于高边墙的稳定;但主洞室纵轴线方位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过小时,又对与主洞室纵轴线方位垂直布置的其他洞室围岩的稳定不利。
根据已建工程成功案例,大型地下洞室的纵轴线方位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一般不宜小于40°,最好大于60°;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主洞室纵轴线方位与最大主应力夹角一般为15~40°。随着岩石强度应力比的降低,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逐渐从以围岩结构面控制型为主,向结构面和应力复合控制型过渡,直至发生以应力控制型为主的变形破坏,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确定洞室纵轴线方位的方法和原则如下:
a)岩石强度应力比较大时(如大于7.0,低地应力环境),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受围岩结构面因素控制,洞室纵轴线方位的选择以考虑结构面因素为主,在保证主洞室纵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大于60°的前提下,兼顾主洞室纵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在15~40°以内取值且尽量小,还应注意到结构面的影响;
b)岩石强度应力比中等时(如4.0~7.0,中等地应力环境),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结构面和应力复合控制型但结构面因素占优势,洞室纵轴线方位选择时对结构面和地应力因素都应重视,应同时保证主洞室纵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大于40°、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在40°以内;
c)岩石强度应力比较低时(如2.0~4.0,高地应力环境),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结构面和应力复合控制型,应力因素开始发挥主导作用且两个因素会相互影响恶化围岩条件,硬岩可能发生中等岩爆,存在硬岩时效破裂和时效变形问题,软岩可能发生较大变形,洞室纵轴线方位选择时对结构面和地应力因素都应特别重视,主洞室纵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在15~30°范围取值且岩石强度应力比越低取值越小,主洞室纵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在40°以上取值;
d)岩石强度应力比过低时(如小于2.0,极高地应力环境),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变形破坏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结构面和应力复合控制型破坏,变形破坏时效性明显,硬岩可能发生强烈~极强岩爆,软岩可能发生持续大变形或流变,不宜布置大型地下洞室群,选择主洞室纵轴线方位时主要考虑地应力因素,可与最大主应力方位平行;
e)主洞室纵轴线方位选择时,还需注意第二主应力的影响,当第一主应力与第二主应力应量值接近时,按照与第一主应力或第二主应力中的水平分力较大者呈较小夹角、与岩体主要结构面呈较大夹角的原则选择主洞室纵轴线方位。
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确定地下洞室群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总体原则是:岩石强度应力比高时岩柱厚度取小值,反之则取大值。本发明提出的确定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纵轴线方位的方法,根据地应力特征、岩石强度应力比和围岩结构面发育特征来确定主洞室的纵轴线方位,其本质是根据地下洞室围岩结构特征及承载能力(岩石强度)、荷载特征(即地应力)进行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可避免传统设计方法可能导致的问题。
在设计施工岩柱厚度时,以水电站地下厂房主洞室之间岩柱厚度的确定为例具体说明。地下厂房主要洞室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对洞室围岩稳定有利,可降低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塑性区连通的风险,但会相应增加工程投资和长期电能损耗。据统计,国内外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相邻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约为大洞室高度的0.5~0.8倍(大部分在0.6~0.8倍之间)以及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0.8~2.5倍(大部分在1~2倍之间)。因此,不妨将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0~2.5倍作为主洞室岩柱厚度基准值,再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的大小选择岩柱厚度,最后以较大洞室高度的0.5~0.8倍作为校验指标。水电站地下厂房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按下述方法取值:
a)岩石强度应力比较低时(如2.0~4.0,高地应力环境),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2.0~2.5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2.0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条件允许时尽量取大一些以减少后期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4.0时在下限值附近取值,并校验是否满足较大洞室高度的0.7~0.8倍的指标要求。按此方法确定的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岩柱厚度约为50~60m,按洞室平均开挖跨度和较大洞室高度计算的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值接近。
b)岩石强度应力比中等时(如4.0~7.0,中等地应力环境),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5~2.0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4.0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接近7.0时在下限值附近取值,并校验是否满足较大洞室高度的0.6~0.7倍的指标要求。以洞室平均跨度25m,高度70m的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为例,按此方法确定的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岩柱厚度约为40~50m,与按洞室平均开挖跨度和较大洞室高度计算的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值接近。
c)岩石强度应力比较大时(如大于7.0)时,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0~1.5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在7.0附近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并校验是否满足较大洞室高度的0.5~0.6倍的指标要求。由于该情况下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受岩体结构面因素控制,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值主要取决于较大洞室高度。以洞室平均跨度25m,高度70m的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为例,按此方法确定的主洞室间岩柱厚度约为35~40m。
本发明提出的确定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的方法,根据洞室尺寸和岩石强度应力比来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其本质是根据地下洞室的结构特征、围岩结构特征及承载能力(岩石强度)、荷载特征(即地应力)进行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可避免传统设计方法可能导致的问题。
在确定主洞室洞形时,主洞室一般分为地下主厂房、主变室和尾水调压室三类。根据岩石强度应力确定大型地下洞室的合理洞形,总体原则是:岩石强度应力比低的软弱围岩宜采用卵圆形或圆形断面;若采用圆拱直墙形断面,应采用较大的顶拱矢跨比(矢高和洞室跨度的比值)。
以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三大洞室的洞形确定为例具体说明。为便于施工及岩壁吊车梁结构布置等因素,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一般采用圆拱直墙形;当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2.0时,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宜采用卵形。尾水调压室一般采用圆筒形和长廊形两种布置方式。根据数值分析成果和实际工程经验,长廊形调压室高边墙和中隔墙的围岩卸荷松弛和块体稳定问题较为突出,在地质条件复杂、岩石强度应力比低(如2.0~4.0)的情况下,宜采用圆筒形调压室。确定水电站地下厂房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方法为:岩石强度应力比较低时(如2.0~4.0),取1/3.0~1/3.5;岩石强度应力比中等时(如小于4.0~7.0),取1/3.5~1/4.0;岩石强度应力比较大时(如大于7.0)时,取1/4.0~1/4.5。
本发明提出的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确定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洞形的方法,其本质是根据地下洞室围岩承载能力(岩石强度)进行地下洞室群的布置设计,可避免传统设计方法可能导致的问题。

Claims (10)

1.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首先确定主洞室位置,然后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再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最后确定主洞室洞形,其特征在于:在确定主洞室位置时,首先测得施工地的岩石强度应力比,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应不小于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取值为200~400m;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主洞室外缘到谷坡面的岩体厚度为150~200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主洞室位置时,若施工地为河流峡谷地段,将谷坡至山体以内的河岸地应力划分为河谷地应力区、远离河谷地貌的原始地应力控制区、上述二者之间的过渡区三部分;河谷地应力区又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一带的应力集中区和坡面一带的应力松弛区;大型地下洞室群主洞室的位置应避开谷坡应力松弛带和应力集中区,并超过应力分布极不稳定的应力过渡区边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时,首先测得施工处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和最大主应力方位,以主洞室轴线同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和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来确定主洞室轴线方位,主洞室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不小于40°,主洞室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为0~4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主洞室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不小于60°;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主洞室轴线与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在15~40°范围取值且岩石强度应力比越低取值越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大主应力方位按以下方法确定:当第一主应力与第二主应力应量值接近时,选择第一主应力或第二主应力中的水平分力较大者的方位作为最大主应力方位;否则选择第一主应力方位作为最大主应力方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主洞室之间的岩柱厚度时,岩柱厚度值为相邻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0~2.5倍且为相邻两个主洞室中较大者高度的0.5~0.8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岩柱厚度值取为相邻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2.0~2.5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2.0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4.0时在下限值附近取值,同时需为较大洞室高度的0.7~0.8倍;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岩柱厚度值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5~2.0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接近4.0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接近7.0时在下限值附近取值,同时需为较大洞室高度的0.6~0.7倍;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岩柱厚度值取为相邻洞室的平均开挖跨度的1.0~1.5倍,且岩石强度应力比在7.0附近时在上限值附近取值,同时需为较大洞室高度的0.5~0.6倍。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主洞室洞形时,根据功能将主洞室分为地下主厂房、主变室和尾水调压室三类,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的洞形采用采用圆拱直墙形或卵形,尾水调压室采用圆筒形或长廊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时,尾水调压室采用圆筒形;当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2.0时,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采用卵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圆拱直墙形的地下主厂房和主变室的参数采用以下方式确定:岩石强度应力比为2.0~4.0,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取1/3.0~1/3.5;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取1/3.5~1/4.0;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取1/4.0~1/4.5。
CN201310234648.0A 2013-06-14 2013-06-14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Active CN1032913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4648.0A CN103291332B (zh) 2013-06-14 2013-06-14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4648.0A CN103291332B (zh) 2013-06-14 2013-06-14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1332A true CN103291332A (zh) 2013-09-11
CN103291332B CN103291332B (zh) 2015-04-15

Family

ID=49092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4648.0A Active CN103291332B (zh) 2013-06-14 2013-06-14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9133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5776A (zh) * 2014-05-28 2014-08-2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CN104005777A (zh) * 2014-05-28 2014-08-2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
CN104060859A (zh) * 2014-06-13 2014-09-24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核电站核岛厂房地下洞室群垂直于山体纵深方向的施工布置
WO2015188693A1 (zh) * 2014-06-13 2015-12-1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核电站核岛厂房地下洞室群垂直于山体纵深方向的施工布置
RU2649193C1 (ru) * 2014-06-13 2018-03-30 Чанцзян Сервей Плэннинг Дизайн Энд Рисерч Ко., Лтд. Схема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объединенной группы выработок подземных атомных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й в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вглубь горы
CN109915182A (zh) * 2019-04-02 2019-06-21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埋大跨度地下洞室群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CN110569606A (zh) * 2019-09-11 2019-12-13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峡谷高应力区硬岩大型地下洞室轴线布置量化设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2707A (en) * 1983-01-04 1986-02-25 Boliden Aktiebolag Method in the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caverns in rock
EP1355039A1 (de) * 2002-04-20 2003-10-22 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Erstellung eines langgestreckten Freiraumes zwischen zwei Tunnelröhren
CN1676880A (zh) * 2005-04-20 2005-10-05 太原理工大学 盐岩矿床水平硐室型油气储库及其建造方法
CN102733817A (zh) * 2012-06-18 2012-10-17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隧道洞室施工尺寸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2707A (en) * 1983-01-04 1986-02-25 Boliden Aktiebolag Method in the excavation of underground caverns in rock
EP1355039A1 (de) * 2002-04-20 2003-10-22 Hochtief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Erstellung eines langgestreckten Freiraumes zwischen zwei Tunnelröhren
CN1676880A (zh) * 2005-04-20 2005-10-05 太原理工大学 盐岩矿床水平硐室型油气储库及其建造方法
CN102733817A (zh) * 2012-06-18 2012-10-17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隧道洞室施工尺寸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夏庭等: "大型洞室群智能动态设计方法及其实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张勇等: "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对策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张孝松: "龙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布置及监控设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钟登华等: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优化研究", 《水利学报》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5776B (zh) * 2014-05-28 2016-03-0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CN104005777A (zh) * 2014-05-28 2014-08-2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
CN104005777B (zh) * 2014-05-28 2016-08-1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
CN104005776A (zh) * 2014-05-28 2014-08-27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CN104060859B (zh) * 2014-06-13 2015-05-06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核电站核岛厂房地下洞室群垂直于山体纵深方向的施工布置
WO2015188693A1 (zh) * 2014-06-13 2015-12-17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核电站核岛厂房地下洞室群垂直于山体纵深方向的施工布置
CN104060859A (zh) * 2014-06-13 2014-09-24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核电站核岛厂房地下洞室群垂直于山体纵深方向的施工布置
RU2648775C1 (ru) * 2014-06-13 2018-03-28 Чанцзян Сервей Плэннинг Дизайн Энд Рисерч Ко., Лтд. Схема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группы подземных выработок для установок радиационной части подземной атомной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и, расположенной перпендикулярно направлению вглубь горы
RU2649193C1 (ru) * 2014-06-13 2018-03-30 Чанцзян Сервей Плэннинг Дизайн Энд Рисерч Ко., Лтд. Схема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объединенной группы выработок подземных атомных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й в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вглубь горы
CN109915182A (zh) * 2019-04-02 2019-06-21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埋大跨度地下洞室群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CN109915182B (zh) * 2019-04-02 2020-11-24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埋大跨度地下洞室群设计参数确定方法
CN110569606A (zh) * 2019-09-11 2019-12-13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峡谷高应力区硬岩大型地下洞室轴线布置量化设计方法
CN110569606B (zh) * 2019-09-11 2020-12-22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峡谷高应力区硬岩大型地下洞室轴线布置量化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91332B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91316A (zh)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
CN103291331A (zh) 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CN103266902A (zh) 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
CN103291332A (zh) 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Li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cracking, reinforcement, and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Xiaowan super-high arch dam
CN104005777B (zh)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设计方法
Wu et al. Analysis of working behavior of Jinping-I Arch Dam during initial impoundment
CN102877854B (zh) 一种软弱围岩隧道双层模筑复合式衬砌
Zhang et al. Pillar stability of salt caverns used for gas storage considering sedimentary rhythm of the interlayers
CN203822325U (zh) 用于膨胀性土层隧道初期的钢格栅钢拱架联合支护
CN102518147B (zh) 一种用于降低现有过高挡土墙支护高度的锚固支挡结构
CN104005776B (zh)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方法
Cheng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regarding underground cavern group of Songyang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Xu et 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for the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of Wuyue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CN201330388Y (zh) 抽水蓄能电站埋藏式钢岔管与围岩联合受力结构
Li et al. Stress-strain analysis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Zheng et al. Research on Seismic Assessment of Gravity Dam Based on Performance Analysis
CN205134355U (zh) 用于浅覆盖层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结构
Zhao et al. Research on collapse failur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earthen sites under the action of capillary water
Yan et al. Stress state analysis on a rock anchor RC foundation of wind driven generator
An et al. Study on simulation method of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 reinforcement for large toppling slopes
Zhang et al. Analysis of prototype monitoring and safety limits for plain regulating reservoir during initial operation period
Wang et al. Research on joint separation scheme of Jingshan gravity dam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calculation
Yao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of Shegang Protecting Dyke
Su Application of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n shiran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proje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610072

Applicant after: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SPC

Address before: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610072

Applicant befor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Consu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HYDROPOWER CONSU TO: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SPC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610072

Applicant after: Co., Ltd of Chengdu survey and design academy of electricity Jian group of China

Address before: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610072

Applicant before: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SP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CHENGDU HYDROELECTRIC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SPC TO: CHINA POWER GROUP CHENGDU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