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0786A -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0786A
CN103230786A CN2013101649560A CN201310164956A CN103230786A CN 103230786 A CN103230786 A CN 103230786A CN 2013101649560 A CN2013101649560 A CN 2013101649560A CN 201310164956 A CN201310164956 A CN 201310164956A CN 103230786 A CN103230786 A CN 103230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carbon
energy
water
adsorption tower
out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649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30786B (zh
Inventor
徐炎华
刘志英
赵贤广
赵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Gongd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1649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307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30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0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30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0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由吸附塔系统、能量系统和尾气吸收系统构成;废水吸附处理操作时废水由泵打入吸附塔系统进水布水管,经由支撑板流入活性炭床层,出水从挡板流出汇入出水管排出;再生处理时打开能量发生器,通过能量探头作用于活性炭床层,产生的蒸汽由从气体出口排出,经由尾气吸收器和气体吸附柱后排出。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好、易操作、便于放大等特点,克服了已有再生技术中能量耗散面积大、能耗高、能量利用率低、炭损耗大、再生时间长、再生效率低、产生二次污染等不足。

Description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环保装置及其工艺,具体地说是一种结构紧凑、低耗、低成本、能量利用率高、无二次污染的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属于活性炭吸附再生技术及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面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人们对水质及空气质量的要求愈来愈严格。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良的吸附剂,由于它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吸附性能以及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再生等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水与大气的净化处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与此同时,活性炭的消耗量也迅速增加,截至1997年底,世界活性炭消耗量达65万t;而到2004年,已经超过70万t,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活性炭在污染治理运行中存在使用量大、价高、回收再利用难度大等问题,因此,严重制约了活性炭在污染治理中的广泛应用。
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如不进行处理并回收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极大地限制了活性炭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国内外实践证明,再生方法的经济性成为制约该法在环境工程领域更加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目前,国内外活性炭再生技术主要有加热再生法、化学药品再生法、生物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光催化再生法、超临界萃取再生法和超声波再生法等。但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如加热再生法、化学药品溶剂再生法及生物再生法等通常存在以下缺陷:(1)再生过程中活性炭损失往往较大;(2)再生后活性炭吸附能力明显下降;(3)再生时造成二次污染;(4)再生所需时间长。而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如电化学再生法、超临界流体再生法、催化湿式氧化法、超声波再生法等因为其再生能量利用率低,操作复杂,成本高等问题而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
现有技术及装置,如ZL200720093194.X,名称为燃气式颗粒活性炭再生回转窑,及ZL200520047681.3,名称为电力直热式回转炉(内热型)活性炭再生装置,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损件少、热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缺点是会产生二次污染,影响推广应用。
现有技术及装置,如CN101073766A,名称为超声波脱附活化活性炭再生技术,该技术优点是低能耗、成本低等,缺点是只对活性炭物理吸附的再生有效,工业化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现有技术及装置,如ZL200410020410.9,名称为用微波辐照分解处理吸附废水中有机物的活性炭的再生方法,优点是低能耗、无二次污染、再生时间短等,缺点是能量耗散面大,受微波能量放大的限制,影响工业化放大。
综上,现有活性炭再生技术及装置成熟地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仍主要为高温加热再生,普遍存在会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而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及装置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工业化放大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因此,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环保角度考虑,寻求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易工业化放大的再生技术及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活性炭吸附-再生-吸附操作为一整体、能量利用率高、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结构简单灵活、安全性好、易操作的高效低耗型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装置用于活性炭对废水的吸附再生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由吸附塔系统A、能量系统B和尾气吸收系统C构成;其中吸附塔系统A由吸附塔外套筒4、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活性炭床层5、挡板6、出水管7、第一盖板8组成,其中吸附塔外套筒4]底部设有放空口1,吸附塔外套筒4内放空口1上设有进水布水管2,进水布水管2上方设有有支撑板3,支撑板3装有活性炭床层5,吸附塔外套筒4上部设有挡板6,挡板6的上方设出水管7,吸附塔外套筒4顶部设有第一盖板8,第一盖板8上设有气体出口12;能量系统B由能量探头16、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组成,其中能量探头16置于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内,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相连,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穿过第一盖板8]置于吸附塔外套筒4内,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顶部设有第二盖板9;尾气吸收系统C由和气体出口12相连通的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组成。
吸附塔外套筒4内设有热电偶10,热电偶10与温度数显仪11相连;气体出口12通过气动安全阀13和喷头14相连。
优选进水布水管2]离吸附塔外套筒4底部的距离为10~20cm;支撑板3离进水布水管2的距离为10~20cm;活性炭床层5的高度为离吸附塔外套筒4总高度的1/2~3/4;出水管7]离挡板6的距离为10~20cm;第一盖板8离出水管7的距离为10~20cm;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离支撑板3的高度为10~15cm;能量探头16离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底部为5~10cm。
优选吸附塔外套筒4的材质为不锈钢或内衬胶的碳钢;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材质为无机非金属材料;支撑板3由下层钢丝网和上层布水板组成,钢丝网为支撑体,厚为5-15mm,上层布水板材质与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材质相匹配,厚为3-15mm,上层布水板板面上均匀加工有Φ0.1-2mm的小孔;进水布水管[2]为环形,其布水口朝下;挡板6的材质与支撑板3的上层布水板材质相匹配,厚为3-10mm,挡板[6]上均匀加工有Φ0.1-2mm的小孔;出水管7为环形;气体出口12连通气动安全阀13与喷头14,喷头14的小孔直径为0.1-2mm,位于气体出口12的底部。
第一盖板8、挡板[6]与吸附塔外套筒[4]均由螺栓紧固。为灵活装卸吸附材料提供了方便。
本发明中能量辐射为内置式辐射,由能量发生器产生能量后经由能量导管引入能量探头,通过能量探头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活性炭床层,能量导管配有冷凝套管,能量发生器功率连续可调。能量发生器18为光-波能量组合、协同发生器,其中光为无极紫外光,波为微波。(见本课题组发表的文章朱骏等,微波无极紫外技术处理硝基苯模拟废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应用于活性炭对废水的吸附再生处理工艺,其步骤为:废水吸附处理操作时废水由泵打入进水布水管2,经由支撑板3的小孔流入活性炭床层5,出水从挡板6流出汇入出水管7排出;再生处理操作时打开能量发生器18,经由能量导管17引入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探头16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活性炭床层5,再生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由气动安全阀13自动控制从气体出口12排出,经由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后排出;具体步骤如下:
a)将吸附处理用活性炭通过拧开盖板8、挡板6与吸附塔外套筒4的螺栓后,装入吸附塔外套筒4内的支撑板3上;
b)废水由泵提升经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进入吸附塔外套筒4中的活性炭床层5;
c)废水经吸附处理后经出水管7流出,出水管7出口处取样检测,待出水无法满足排放标准时,关闭进水布水管2阀门,打开放空口1,排出吸附塔套筒内废水至进水储槽循环,活性炭质量含水率控制为10%-80%,关闭放空口阀门;
d)打开能量发生器18的电源开关,根据不同的被吸附物质组成及情况,设置合适的再生时间,调节功率,由能量发生器18产生能量后经由能量导管17引入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探头16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活性炭床层5,进行活性炭再生处理,再生过程中产生的蒸汽通过气体出口12排出;依次经由尾气吸收器19进一步吸收和气体吸附柱20处理后排放;
e)待达到设置的再生时间后,能量发生器18自动停止再生工作,进行吸附处理。
优选所述的活性炭为颗粒状,其粒度为0.3-5mm,根据吸附、再生处理过程中活性炭的损耗量,对活性炭进行一定量的补充,补充量和补充时间根据处理对象及再生次数而定,一般补充量为原始活性炭量的1%-15%,补充时间为连续再生每隔5-20次,由拧开盖板、挡板与吸附塔外套筒的螺栓后加入;其中所加能量功率连续可调,优选能量发生器18功率连续可调,功率为0.5-200kW;此时活性炭吸收能量,迅速加热升温,被吸附物质在能量作用下,在活性炭床层中被激活,迅速氧化并被蒸汽带出孔道而喷出,从而有效地清理活性炭孔道,达到活性炭的高效快速脱附再生并活化的作用,优选再生处理时间为5-40min;再生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从气体出口排出,依次经由尾气吸收器进一步吸收和气体吸附柱处理后排放,吸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5%(质量百分比);能量导管17和能量探头16为灵活旋转式,可供两套或多套再生吸附装置进行处理,当处理量大时,可采用多套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进行并联操作,易于工业放大应用。
有益效果:
1、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具有成本低、投资省、装置结构简单、易操作,克服了传统再生存在着运输成本高、工艺复杂、操作繁琐等问题。
2、所采用的能量发生器便于控制,启动发生器,能量即通过能量导管引入能量探头,通过能量探头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活性炭床层,活性炭迅速被脱附再生处理。能量导管配有冷凝套管,有效地防止导管异常升温,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3、所采用的能量发生器为光-波能量组合、协同发生器,利于再生过程中能量的强化协同再生效果。
4、再生时间短,再生效率高。所采用的能量能使被吸附物质快速高效脱附的同时氧化分解,加剧了被吸附物质的分子运动,从而达到了使吸附质快速脱附氧化的作用,活性炭内部的水分迅速汽化而成水蒸汽喷出活性炭的孔道,水蒸汽喷出的同时带出被氧化分解的物质,有效地清理活性炭孔道,再生时间短,速度快,再生彻底,活性炭吸附性能恢复程度高。
5、灵活易放大。能量通过能量导管引入吸附塔筒体中心,能量导管和能量探头为灵活旋转式,易于控制、放大。
6、能量利用率高。所采用的能量探头为内置式辐射探头,再生体系完全包裹在内置能量探头保护套筒四周,不存在能量的耗散面,能量被高效地利用。
7、活性炭床层不易板结。吸附过程中废水流向为下进上出型,既避免了吸附过程的短路现象,又有效防止了活性炭床层的板结,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效率,省掉了反冲洗操作单元。
8、再生无二次污染。装置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时,被吸附物质快速脱附的同时被氧化分解,再生彻底,无二次污染。
9、炭损耗少。再生过程无需通入载气,且再生时间短,活性炭之间摩擦作用几率低,大大减少了活性炭的机械损耗。
10、活性炭几乎无流失损失。装置设置有挡板,有效地防止了活性炭被水流、气流带出;气体出口下端设有喷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了活性炭被气流带出。
11、装置安全性好。装置设有自动联动反馈报警系统,当非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发生时自动关闭能量发生器。
12、装置结构紧凑、便于工业放大。
总之,本发明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废水吸附处理方法,实现了活性炭吸附-再生-吸附操作系统化,装置结构简单、安全性好、易操作、便于放大等,克服了已有再生技术中能量耗散面积大、能耗高、能量利用率低、炭损耗大、再生时间长、再生效率低、产生二次污染等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A、吸附塔系统,B、能量系统,C、尾气吸收系统,1、放空口,2、进水布水管,3、支撑板,4、吸附塔外套筒,5、活性炭床层,6、挡板,7、出水管,8、第一盖板,9、第二盖板,10、热电偶,11、温度数显仪,12、气体出口,13、气动安全阀,14、喷头,15、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6、能量探头,17、能量导管,18、能量发生器,19、尾气吸收器,20、气体吸附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吸附塔系统A、能量系统B和尾气吸收系统C构成。其中吸附塔系统A由吸附塔外套筒4、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活性炭床层5、挡板6、出水管7、第一盖板8、第二盖板9组成,吸附塔外套筒4内设有热电偶10,热电偶10与温度数显仪11相连,气体出口12、气动安全阀13和喷头14相连组成;能量系统B由能量探头16、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组成,其中能量探头16置于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内,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相连,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穿过第一盖板8]置于吸附塔外套筒4内,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顶部设有第二盖板9;尾气吸收系统C由和气体出口12相连通的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组成。在吸附塔系统A的底部设有放空口1,在离底部20cm处有进水布水管2,在进水布水管2上方20cm处有支撑板3,活性炭床层5的高度为吸附塔套筒4总高度的1/2,活性炭床层5的顶部设有挡板6,离挡板620cm处有出水管7,在离出水管7上方20cm处为第一盖板8。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离支撑板3的高度为15cm,能量探头16离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底部为10cm。外套筒材质为不锈钢,内径900mm,高1600mm;内置能量设备材质为专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径250mm,高1050mm;支撑板钢丝网及布水板厚分别为5mm、3mm,布水板上均匀加工有Φ0.1mm的布水小孔;挡板厚为3mm,挡板上均匀加工有Φ0.1mm的小孔;喷头小孔直径0.1mm。再生处理操作时再生能量由能量发生器18发生,经由能量导管17引入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探头16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反应体系,能量辐射为内置式辐射,功率连续可调。活性炭装填及卸出通过拧松螺栓打开盖板实现,尾气吸收器的吸收液为稀氢氧化钠溶液。
实施例2
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主要由吸附塔系统A、能量系统B和尾气吸收系统C构成。其中吸附塔系统A由吸附塔外套筒4、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活性炭床层5、挡板6、出水管7、盖板8、第二盖板9组成,吸附塔外套筒4内设有热电偶10,热电偶10与温度数显仪11相连,气体出口12、气动安全阀13和喷头14相连组成;能量系统B由能量探头16、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组成,其中能量探头16置于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内,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相连,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穿过盖板8]置于吸附塔外套筒4内,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顶部设有第二盖板9;尾气吸收系统C由和气体出口12相连通的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组成。在吸附塔系统A的底部设有放空口1,在离底部10cm处有进水布水管2,在进水布水管2上方10cm处有支撑板3,活性炭床层5的高度为吸附塔套筒4总高度的3/4,活性炭床层5的顶部设有挡板6,离挡板610cm处有出水管7,在离出水管7上方10cm处为盖板8。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离支撑板3的高度为10cm,能量探头16离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底部为5cm。外套筒材质为内衬胶的碳钢,内径900mm,高1600mm;内置能量设备材质为专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径400mm,高1300mm;支撑板钢丝网及布水板厚分别为15mm、15mm,布水板上均匀加工有Φ2mm的布水小孔;挡板厚为10mm,挡板上均匀加工有Φ2mm的小孔;喷头小孔直径2mm。再生处理操作时再生能量由能量发生器[18]发生,经由能量导管[17]引入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探头[16]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反应体系,能量辐射为内置式辐射,功率连续可调。活性炭装填及卸出通过拧松螺栓打开盖板实现,尾气吸收器的吸收液为稀氢氧化钠溶液。
实施例3
采用一套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如实施例1)对模拟高浓度苯酚废水的活性炭吸附再生处理
采用1500mg/L的高浓度模拟苯酚废水,要求经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吸附处理后出水浓度低于150mg/L,再生后活性炭吸附容量恢复至其初始值的85%以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进行苯酚模拟废水的吸附-再生-吸附处理实验,其步骤包括:
a)装活性炭,活性炭采用椰壳活性炭,粒度为8~14目,活性炭装填高为800mm;
b)吸附处理,模拟废水由泵提升经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进入吸附塔外套筒4中的活性炭床层5,经活性炭吸附过后,通过挡板6汇入出水管7流出。当在出水口取样检测出水浓度为150mg/L时,关闭进水阀门,停止进水,打开放空口[1]处阀门,将套筒内废水尽量放出至进水槽中进行循环处理;
c)再生处理,启动能量发生器18,选择功率为500W,再生处理时间为40min,再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当蒸汽压力达到1.60Mpa后,安全阀[13]自动开启泄压,蒸汽经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后排放,尾气吸收液是浓度为1%(质量百分比)的氢氧化钠溶液;
d)反复进行步骤b)、c)操作,连续吸附-再生操作12次;
e)进行再生效果评价,每次吸附的穿透时间均在160min左右。对新活性炭及再生12次后的活性炭进行对苯酚吸附容量、碘值、比表面积的测定,再生12次后对苯酚吸附容量由138mg/g增加为142mg/g;碘值由986.5mg/g增加为1015.3mg/g;比表面积由994.6m2/g增加为1018.2m2/g。经检测,排放口的气体没有有毒有害物质被检出。
实施例4
采用一套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如实施例2)对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活性炭吸附再生处理。
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COD浓度为800mg/L,要求经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吸附处理后出水COD浓度低于80mg/L,再生后活性炭吸附容量恢复至其初始值的85%以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进行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吸附-再生-吸附处理实验,其步骤包括:
a)装活性炭,活性炭采用椰壳活性炭,粒度为8~14目,活性炭装填高为1200mm;
b)吸附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由泵提升经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进入吸附塔外套筒4中的活性炭床层5,经活性炭吸附过后,通过挡板6汇入出水管7流出。当在出水口取样检测出水浓度为80mg/L时,关闭进水阀门,停止进水,打开放空口1处阀门,将套筒内废水尽量放出至进水槽中进行循环处理;
c)再生处理,启动能量发生器[18],选择功率为200kW,再生处理时间为5min,再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当蒸汽压力达到1.60Mpa后,安全阀13自动开启泄压,蒸汽经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后排放,尾气吸收液是浓度为5%(质量百分比)的氢氧化钠溶液;
d)反复进行步骤b)、c)操作,连续吸附-再生操作10次;
e)进行再生效果评价,每次吸附的穿透时间均在160min左右。对新活性炭及再生10次后的活性炭进行吸附容量、碘值、比表面积的测定,再生10次后吸附容量由138mg/g变为135mg/g;碘值由986.5mg/g变为1003.5mg/g;比表面积由994.6m2/g增加为1010.7m2/g。经检测,排放口的气体没有有毒有害物质被检出。

Claims (10)

1.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由吸附塔系统[A]、能量系统[B]和尾气吸收系统[C]构成;其中吸附塔系统[A]由吸附塔外套筒[4]、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活性炭床层[5]、挡板[6]、出水管[7]、第一盖板[8]组成,其中吸附塔外套筒[4]底部设有放空口[1],吸附塔外套筒[4]内放空口[1]上设有进水布水管[2],进水布水管[2]上方设有有支撑板[3],支撑板[3]装有活性炭床层[5],吸附塔外套筒[4]上部设有挡板[6],挡板[6]的上方设出水管[7],吸附塔外套筒[4]顶部设有第一盖板[8],第一盖板[8]上设有气体出口[12];能量系统[B]由能量探头[16]、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组成,其中能量探头[16]置于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内,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导管[17]和能量发生器[18]相连,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穿过第一盖板[8]置于吸附塔外套筒[4]内,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顶部设有第二盖板[9];尾气吸收系统[C]由和气体出口[12]相连通的尾气吸收器[19]和气体吸附柱[20]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附塔外套筒[4]内设有热电偶[10],热电偶[10]与温度数显仪[11]相连;气体出口[12]通过气动安全阀[13]和喷头[14]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布水管[2]离吸附塔外套筒[4]底部的距离为10~20cm;支撑板[3]离进水布水管[2]的距离为10~20cm;活性炭床层[5]的高度为离吸附塔外套筒[4]总高度的1/2~3/4;出水管[7]离挡板[6]的距离为10~20cm;盖板[8]离出水管[7]的距离为10~20cm;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离支撑板[3]的高度为10~15cm;能量探头[16]离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底部为5~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附塔外套筒[4]的材质为不锈钢或内衬胶的碳钢;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材质为无机非金属材料;支撑板[3]由下层钢丝网和上层布水板组成,钢丝网为支撑体,厚为5-15mm,上层布水板材质与能量探头保护套筒[15]的材质相匹配,厚为3-15mm,上层布水板板面上均匀加工有Φ0.1-2mm的小孔;进水布水管[2]为环形,其布水口朝下;挡板[6]的材质与支撑板[3]的上层布水板材质相匹配,厚为3-10mm,挡板[6]上均匀加工有Φ0.1-2mm的小孔;出水管[7]为环形;气体出口[12]连通气动安全阀[13]与喷头[14],喷头[14]的小孔直径为0.1-2mm,位于气体出口[12]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盖板[8]、挡板[6]与吸附塔外套筒[4]均由螺栓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能量发生器[18]为光-波能量组合、协同发生器,其中光为无极紫外光,波为微波。 
7.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应用于活性炭对废水的吸附再生处理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a)将吸附处理用活性炭通过拧开第一盖板[8]、挡板[6]与吸附塔外套筒[4]的螺栓后,装入吸附塔外套筒[4]内的支撑板[3]上; 
b)废水由泵提升经进水布水管[2]、支撑板[3]进入吸附塔外套筒[4]中的活性炭床层[5]; 
c)废水经吸附处理后经出水管[7]流出,出水管[7]出口处取样检测,待出水无法满足排放标准时,关闭进水布水管[2]阀门,打开放空口[1],排出吸附塔套筒内废水至进水储槽循环,活性炭质量含水率控制为10%-80%,关闭放空口阀门; 
d)打开能量发生器[18]的电源开关,根据不同的被吸附物质组成及情况,设置合适的再生时间,调节功率,由能量发生器[18]产生能量后经由能量导管[17]引入能量探头[16],通过能量探头[16]辐射、穿透、传播作用于活性炭床层[5],进行活性炭再生处理,再生过程中产生的蒸汽通过气体出口[12]排出;依次经由尾气吸收器[19]进一步吸收和气体吸附柱[20]处理后排放; 
e)待达到设置的再生时间后,能量发生器[18]自动停止再生工作,进行吸附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活性炭为颗粒状,其粒度为0.3-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能量发生器[18]功率连续可调,功率为0.5-200kW;再生处理时间为5-4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吸收液为质量百分浓度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 
CN201310164956.0A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Active CN103230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64956.0A CN103230786B (zh)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64956.0A CN103230786B (zh)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0786A true CN103230786A (zh) 2013-08-07
CN103230786B CN103230786B (zh) 2015-12-16

Family

ID=48878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64956.0A Active CN103230786B (zh)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30786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1488A (zh) * 2014-06-11 2014-08-27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炭再生装置及再生方法
CN104128170A (zh) * 2014-08-05 2014-11-0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活化再生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专用废活性炭的方法
CN104332083A (zh) * 2014-10-31 2015-02-04 徐州工程学院 吸附剂吸附再生演示装置及其演示方法
CN105668688A (zh) * 2016-03-24 2016-06-1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丙酮废水活性炭处理系统
CN106378120A (zh) * 2016-09-06 2017-02-08 湖南富腾科技有限公司 活性炭再生系统和再生方法
CN107709244A (zh) * 2015-05-26 2018-02-16 威特格乐维斯株式会社 改善活性炭净化及再生功能的大容量水处理装置
CN109429488A (zh) * 2017-07-03 2019-03-05 李相勋 能够进行活性碳再生和更换的废气净化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9283A (ja) * 1999-02-08 2000-08-22 Sanden Corp 再生式浄水装置
CN1562775A (zh) * 2004-04-15 2005-01-12 大连理工大学 用微波辐照分解处理吸附废水中有机物的活性炭再生法
CN1669639A (zh) * 2004-12-30 2005-09-21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载硫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CN201684613U (zh) * 2010-05-14 2010-12-29 陈超 微波活性炭再生装置
CN202785888U (zh) * 2012-09-11 2013-03-13 武汉方元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反应器
CN203255997U (zh) * 2013-05-07 2013-10-30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9283A (ja) * 1999-02-08 2000-08-22 Sanden Corp 再生式浄水装置
CN1562775A (zh) * 2004-04-15 2005-01-12 大连理工大学 用微波辐照分解处理吸附废水中有机物的活性炭再生法
CN1669639A (zh) * 2004-12-30 2005-09-21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载硫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CN201684613U (zh) * 2010-05-14 2010-12-29 陈超 微波活性炭再生装置
CN202785888U (zh) * 2012-09-11 2013-03-13 武汉方元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反应器
CN203255997U (zh) * 2013-05-07 2013-10-30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1488A (zh) * 2014-06-11 2014-08-27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性炭再生装置及再生方法
CN104128170A (zh) * 2014-08-05 2014-11-0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活化再生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专用废活性炭的方法
CN104332083A (zh) * 2014-10-31 2015-02-04 徐州工程学院 吸附剂吸附再生演示装置及其演示方法
CN107709244A (zh) * 2015-05-26 2018-02-16 威特格乐维斯株式会社 改善活性炭净化及再生功能的大容量水处理装置
CN107709244B (zh) * 2015-05-26 2021-03-09 威特格乐维斯株式会社 改善活性炭净化及再生功能的大容量水处理装置
CN105668688A (zh) * 2016-03-24 2016-06-1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丙酮废水活性炭处理系统
CN106378120A (zh) * 2016-09-06 2017-02-08 湖南富腾科技有限公司 活性炭再生系统和再生方法
CN106378120B (zh) * 2016-09-06 2019-07-02 湖南轩荣集团有限公司 活性炭再生系统和再生方法
CN109429488A (zh) * 2017-07-03 2019-03-05 李相勋 能够进行活性碳再生和更换的废气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0786B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0786A (zh)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及其工艺
CN205925352U (zh) 粒子群电极电催化氧化处理水溶性有机废气的装置
CN105753088B (zh) 一种回转式微波废水处理装置
CN103691251B (zh) 一种石墨烯吸附分解有机废气的方法
CN202237744U (zh) 一种活性炭床与低温等离子体一体化有机废气净化装置
CN205965460U (zh) 一种染料废气净化装置
WO2010075751A1 (zh) 一种电化学法吸收处理有害废气的方法
CN204973462U (zh) 一种间歇式反应釜放空废气的连续流净化装置
CN204607826U (zh) 一种污泥臭氧破解反应器
CN104445528B (zh) 一种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净化污染水体的装置
CN201357044Y (zh) 医疗废物废气除臭处理装置
CN205965456U (zh) 有机废气一体化处理设备
CN203255997U (zh) 一种活性炭再生吸附装置
CN104258728A (zh) 一种闪速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装置
CN110482642A (zh) 一种泡沫类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污染物处理装置
CN202460440U (zh) 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土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装置
CN206219259U (zh) 一种有机废水处理装置与系统
CN102671647A (zh) 一种等离子体处理污染物回收吸附剂的方法
CN206008465U (zh)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04601947U (zh) 一种集吸附—脱附—催化燃烧于一体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CN1211156C (zh) 一种活性炭纤维的再生方法
CN103752296B (zh) 一种用于粉末活性炭再生的装置及方法
CN206008463U (zh) 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CN206008327U (zh) 一种染料废气净化系统
CN205995199U (zh) 一种用于染料废气的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10

Address after: 210043 Building 8, Zhicheng Park, 6 Zhida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GONGD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816 Puzhu South Road, Puko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No. 30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