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9243A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09243A CN103209243A CN2012100094404A CN201210009440A CN103209243A CN 103209243 A CN103209243 A CN 103209243A CN 2012100094404 A CN2012100094404 A CN 2012100094404A CN 201210009440 A CN201210009440 A CN 201210009440A CN 103209243 A CN103209243 A CN 1032092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able terminal
- wireless connections
- port
- mobile terminal
- monitoring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应用在第一移动终端上,该方法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通过将移动终端间建立连接,利用第一移动终端检测其他移动终端的连接状态来检测其他移动终端是否丢失,从而避免出现被丢失的移动终端由于被破坏而无法进行及时的报警的问题,提高了本发明的防盗方法灵敏度和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的持有率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移动电话遗失与盗窃案件也已成为日渐严重的问题,因此,如何进行防盗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
目前,移动电话常用的防盗技术有利用移动电话内设的开机密码,或者用户的指纹识别更或者采用手机脱离用户后,自行报警的方式,但是上述方法中,开机密码和指纹识别等方式只能起到避免手机被盗后的冒用的问题,无法及时通知用户手机丢失,而丢失的手机自动报警的方式虽然能够起到提示用户的作用,但是由于需要依靠丢失的手机自身的电池提供报警能源,如果手机在丢失后被很快的拆除了电池,则报警过程非常短暂,用户很难准确的判断是否是自身的手机报警,从而降低了该方法的性能。
总之,目前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提供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盗方法的灵敏度和性能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终端防盗方法灵敏度和性能低的问题。
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应用在第一移动终端上,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第一无线连接端口,该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无线覆盖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所述连接能够保持;
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不同。
优选的,当包含第三移动终端时,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三移动终端的第三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所述第三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端口为蓝牙接口,所述通过所述第一蓝牙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蓝牙接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的过程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检测连接列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
当所述连接列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优选的,所述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的过程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
当预设时间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预设回复信息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优选的,所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声、振动和机身发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连接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监测模块,用于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无线覆盖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所述连接能够保持;
报警模块,用于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优选的,所述连接端口为蓝牙端口。
优选的,所述监测模块包括:
ID检测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检测连接列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
第一监测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连接列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优选的,所述监测模块包括:
信息检测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
第二监测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当预设时间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预设回复信息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通过将移动终端间建立连接,利用第一移动终端检测其他移动终端的连接状态来检测其他移动终端是否丢失,从而避免出现被丢失的移动终端由于被破坏而无法进行及时的报警的问题,提高了本发明的防盗方法灵敏度和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防盗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防盗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防盗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应用在第一移动终端上,该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第一无线连接,该方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1、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可以是同一用户的两个移动终端,这两个移动终端分别放置在用户不同的口袋里或者背包里,建立起该用户的两个移动终端间的联系。也可以使,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分别属于不同的用户,并且,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用户身上,通过上述过程,建立起不同用户的移动终端间的联系。无论移动终端的归属有何分别,只要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是不同的即可。
步骤S12、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无线覆盖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所述连接能够保持;
当第二移动终端移动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的无线覆盖范围外时,两者不能保持连接。
例如,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无线端口为第一蓝牙端口,第二无线端口为第二蓝牙端口时,第一蓝牙端口和第二蓝牙端口的无线覆盖范围的最大直径为10m,当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间的距离不超过10m时,两者能够保持连接,并进行通信,当两者间的距离超过10m时,超出了第一无线连接端口的覆盖范围,则无法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无线端口为蓝牙端口,还可以为红外端口或者wifi端口,只要是能够实现移动终端间无线互连的端口都适应于本发明。
步骤S13、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本实施例公开的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将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通过无线连接端口建立连接,通过第一移动终端监测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状态来判断第二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在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时产生报警信息,从而实现通过第一移动终端对第二移动终端的状态进行监测,并当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时进行报警,对第二移动终端的非安全状态进行提示,从而引起用户的注意的目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丢失后,被拆除电源而无法通过自身产生报警信息的问题,提高了防盗方法的灵敏度和防盗性能。
第一移动终端属于第一用户,第二移动终端属于第二用户,当第一移动终端检测到与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表示第二移动终端被盗窃,产生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用户,所述第二用户的第一移动终端被盗窃。
上述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只能够建立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当存在其他移动终端时,还可以同时建立与其他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例如,当存在第三移动终端时,同样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三移动终端的第三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三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然后第一移动终端同时监测与所述第三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三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三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移动终端监测其他移动终端的安全状态,而第一移动终端的安全状态可以依据上述方法,通过其他的移动终端来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多个移动终端间可以互相监测安全状态,提高了防盗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图2,示出了本申请又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步骤22、判断无线连接是否成功,若是,则执行步骤S23,若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21;
步骤S23、检测连接列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若是,则执行步骤S26,若否,则执行步骤S24;
当连接列表中存在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说明两者间的连接仍在保持,而当连接列表中不存在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说明两者间的连接已经断开。
步骤S24、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执行步骤S25;
步骤S25、产生一报警声;
步骤S26、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保持的监测信息;
步骤S27、等待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后,返回执行步骤S23。
本实施例公开的防盗方法中,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查询自身的连接列表中的ID来判断第二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连接状态,当连接列表中存在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则表明第二移动终端处于连接状态,当连接列表中不存在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则表明第二移动终端已经移动到了超出预设的通信距离,断开了与第一移动终端的连接,处于非安全状态,很有可能已经被盗窃,则产生报警信息进行报警。
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该间隔越小,本实施例公开的防盗方法的灵敏度就越高,只是由此带来的功耗也就越高。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设定该预设时间间隔的大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移动终端防盗方法的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1、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步骤32、判断无线连接是否成功,若是,则执行步骤S33,若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31;
步骤S33、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
步骤S34,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收到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预设回复信息,若是,则执行步骤S37,若否,则执行步骤S35;
若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收到预设回复信息,则表明两者间的连接已经断开,若收到的回复信息不是预设的回复信息,则表明两者间的连接出错。
步骤S35、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执行步骤S36;
步骤S36、产生一报警声并振动,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步骤S37、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保持的监测信息;
步骤S38、等待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后,返回执行步骤S33。
本实施例中,通过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实时向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收到预设回复信息的方式判断第二移动终端的状态,该预设查询消息可以是预定的文字信息,该预设回复信息可以是与该密码对应的其他数字或文字信息。例如,预设查询消息为“你好吗?”而预设回复信息为“我很好”等,当第一移动终端向第二移动终端发送“你好吗”后,在预设的5s内,没有收到第二移动终端回复的信息,或者收到的回复信息不是“我很好”的情况下,则表明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该预设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移动终端的反应速度和CPU处理速度进行设定,同理,预设时间间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本实施例中的报警信息为报警声结合移动终端的振动,从而避免在嘈杂的环境内,无法准确识别报警声造成的报警灵敏度降低的问题。本实施例并不限定采用报警声和振动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报警信息,还可以为移动终端发光,或者在报警声、振动和机身发光中任意选择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具体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作为第一移动终端,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第一无线连接端口,该移动终端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
连接模块41,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监测模块42,用于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无线覆盖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所述连接能够保持;
报警模块43,用于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本实施例公开的移动终端,通过无线连接端口与第二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监测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状态来判断第二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在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时产生报警信息,从而实现通过第一移动终端对第二移动终端的状态进行监测,并当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时进行报警,对第二移动终端的非安全状态进行提示,从而引起用户的注意的目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丢失后,被拆除电源而无法通过自身产生报警信息的问题,提高了防盗的灵敏度和防盗性能。
本实施例公开的移动终端的工作过程可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只有第一移动终端具有上述结构及功能,第二移动终端同样可以具有上述结构和功能上,从而使得第二移动终端可以利用对第一移动终端或其他移动终端的状态进行检测,并对非安全状态进行报警,从而实现多个移动终端间可以互相监测安全状态,提高了防盗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口为蓝牙端口。
所述监测模块包括:
ID检测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检测连接列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
第一监测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连接列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所述监测模块还可以包括:
信息检测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
第二监测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当预设时间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预设回复信息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该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端口与其他移动终端进行互连,利用防盗装置对其他移动终端的状态进行检测,当其他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时,进行报警,提高了防盗的灵敏性及可靠性。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系统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应用在第一移动终端上,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无线覆盖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所述连接能够保持;
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物理位置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包含第三移动终端时,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所述第三移动终端的第三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所述第三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口为蓝牙接口,所述通过所述第一蓝牙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蓝牙接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的过程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检测连接列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
当所述连接列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的过程包括:
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
当预设时间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预设回复信息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信息包括:报警声、振动和机身发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8.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作为第一移动终端,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其特征在于,该终端包括:
连接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端口和第二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连接端口建立与第二移动终端的无线连接;
监测模块,用于当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时,监测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是否保持,产生一监测信息,其中,当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成功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第一无线连接端口无线覆盖范围内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所述连接能够保持;
报警模块,用于当所述监测信息表示与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时,产生一报警信息,所述报警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处于非安全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口为蓝牙端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包括:
ID检测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检测连接列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
第一监测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连接列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ID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包括:
信息检测单元,用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实时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预设查询信息;
第二监测信息生成单元,用于当预设时间内没有收到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送的预设回复信息时,产生一指示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连接无法保持的监测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094404A CN103209243A (zh) | 2012-01-12 | 2012-01-12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094404A CN103209243A (zh) | 2012-01-12 | 2012-01-12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09243A true CN103209243A (zh) | 2013-07-17 |
Family
ID=48756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094404A Pending CN103209243A (zh) | 2012-01-12 | 2012-01-12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209243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4314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安全提示方法及装置 |
CN105554682A (zh) * | 2015-09-29 | 2016-05-04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5573262A (zh) * | 2014-10-13 | 2016-05-11 | 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安全防护系统 |
CN105577907A (zh) * | 2015-04-23 | 2016-05-1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5812271A (zh) * | 2016-06-03 | 2016-07-27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提示遗失物品的无线路由设备及通信方法 |
CN107547721A (zh) * | 2016-06-23 | 2018-01-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防盗方法及装置 |
WO2018058598A1 (zh) * | 2016-09-30 | 2018-04-0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异常信息提示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42120A (en) * | 1990-10-15 | 1996-07-30 | Smith Myers Communications Limited |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867014A (zh) * | 2006-02-07 | 2006-11-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盗系统及方法 |
CN2882162Y (zh) * | 2005-12-12 | 2007-03-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安全系统 |
CN101931719A (zh) * | 2010-08-13 | 2010-12-29 | 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 | 一种能与其子机进行双向监控的手机及其监控方法 |
CN102186139A (zh) * | 2011-04-18 | 2011-09-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看护和告警的方法及装置 |
-
2012
- 2012-01-12 CN CN2012100094404A patent/CN10320924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42120A (en) * | 1990-10-15 | 1996-07-30 | Smith Myers Communications Limited |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2882162Y (zh) * | 2005-12-12 | 2007-03-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安全系统 |
CN1867014A (zh) * | 2006-02-07 | 2006-11-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防盗系统及方法 |
CN101931719A (zh) * | 2010-08-13 | 2010-12-29 | 东莞怡信磁碟有限公司 | 一种能与其子机进行双向监控的手机及其监控方法 |
CN102186139A (zh) * | 2011-04-18 | 2011-09-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看护和告警的方法及装置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4314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安全提示方法及装置 |
CN104954314B (zh) * | 2014-03-24 | 2019-06-28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安全提示方法及装置 |
CN105573262A (zh) * | 2014-10-13 | 2016-05-11 | 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安全防护系统 |
CN105577907A (zh) * | 2015-04-23 | 2016-05-1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5554682A (zh) * | 2015-09-29 | 2016-05-04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5554682B (zh) * | 2015-09-29 | 2019-03-08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5812271A (zh) * | 2016-06-03 | 2016-07-27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提示遗失物品的无线路由设备及通信方法 |
CN107547721A (zh) * | 2016-06-23 | 2018-01-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防盗方法及装置 |
WO2018058598A1 (zh) * | 2016-09-30 | 2018-04-0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异常信息提示方法及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09243A (zh) | 一种移动终端防盗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3841514A (zh) | 一种寻物防丢方法、物品终端及物品管理终端 | |
US20150171928A1 (en) | Usb memory device connected with smart phone | |
CN102842197A (zh) | 一种告警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1102376B (zh) | 具有报警功能的通讯装置 | |
CN105303791A (zh) | 一种使用移动互联手机与蓝牙技术结合寻物防丢的方法 | |
CN201951404U (zh) | 车辆防盗系统 | |
CN104921426A (zh) | 智能拐杖、智能拐杖报警系统及智能拐杖报警方法 | |
CN103297918A (zh) | 一种自动记录物品丢失位置的方法和系统 | |
US20120171956A1 (en) | Bluetooth security system | |
CN207020789U (zh) | 一种位置监控防盗告警模块 | |
CN103391119A (zh) | 一种电子防丢设备和防丢监管方法 | |
CN101859468A (zh) | 防遗失报警装置 | |
CN102811291A (zh) | 移动终端及出门提醒方法 | |
CN201749321U (zh) | 具有防盗报警功能的蓝牙手表 | |
WO2015139451A1 (zh) | 一种无线终端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09672977A (zh) | 一种基于智能手表与手机的双向找寻与防丢实现方法 | |
CN105162973A (zh) | 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设备防遗失方法 | |
CN104670368B (zh) | 电动车防盗系统及其报警方法 | |
CN204315013U (zh) | 便携式智能防盗防遗失报警器 | |
CN108082341B (zh) | 一种具有防盗功能的电动车用电池和电动车 | |
CN204742879U (zh) | 智能拐杖及智能拐杖报警系统 | |
CN201402510Y (zh) | 防遗失报警装置 | |
CN202512693U (zh) | 智能蓝牙防盗装置及防盗系统 | |
CN205210534U (zh) | 一种儿童定位手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