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1993A - 基站、通信系统和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通信系统和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1993A
CN103201993A CN2011800528515A CN201180052851A CN103201993A CN 103201993 A CN103201993 A CN 103201993A CN 2011800528515 A CN2011800528515 A CN 2011800528515A CN 201180052851 A CN201180052851 A CN 201180052851A CN 103201993 A CN103201993 A CN 103201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signal
send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28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里酉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01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1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9Allocation based on distance or geographical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中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相同发送频带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上交替配置,在各基站处,当向发送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通信单元根据从该通信终端发送的第一已知信号对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处理。

Description

基站、通信系统和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
背景技术
以前就提出了各种关于无线通信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关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技术。LTE也被称为“E-UTRA,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099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LTE等通信系统中,有时采用自适应天线阵列方式(adaptivearray antenna)适应地控制由多个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的指向性。在使用自适应天线阵列向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基站为了抑制对与周边基站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的干扰,对天线阵列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将零指向该通信终端。由于在零陷中可以设定的零的数量取决于构成天线阵列的多个天线的数量,因此当与周边基站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的数量多时,对于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有时候无法被指零。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观点而形成,目的是提供对于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可靠地指零的技术。
解决课题所需手段
根据一个方面的基站为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基站,其包括:通信单元,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以及生成单元,生成由所述通信单元所发送的信号,所述通信系统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上交替配置在相同发送频带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第一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
另外,根据一个方面的基站为与通信终端通信的基站,包括:通信单元,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以及指定单元,指定位于本基站远处的与基站通信的远距离终端,在所述基站处,当所述通信单元向由所述指定单元所指定的所述远距离终端发送信号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时,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远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而不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近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
另外,根据一个方面的通信系统为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多个基站中的各个基站均具有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通信单元,所述通信系统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交替配置在相同发送频带中,在所述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
另外,根据一个方面的通信系统为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所述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均包括:通信单元,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以及指定单元,将与本基站通信的位于本基站远处的通信终端指定为远距离终端,并且将与本基站通信的位于本基站近处的通信终端指定为近距离终端,在所述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中,当所述通信单元由所述指定单元所指定的所述远距离终端发送信号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时,将零指向在周边基站被指定的远距离终端,而不将零指向在周边基站被指定的近距离终端。
另外,根据一个方面的对基站的指向性的控制方法,为对在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步骤;以及(b)生成在所述步骤(a)所发送的信号,所述通信系统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上交替配置在相同发送频带中,在所述步骤(a)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第一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
另外,根据一个方面的对基站的指向性的控制方法,为控制在与通信终端通信的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步骤;以及(b)将与本基站通信的位于本基站远处的通信终端指定为远距离终端的步骤,在所述步骤(a)中,在向由所述步骤(b)指定的所述远距离终端发送信号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时,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远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而不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近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
发明的效果
对于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可以可靠地被指零。
通过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状况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表示通信系统的构成。
图2表示基站的构成。
图3表示TDD帧的构成。
图4表示TDD帧的多种构成。
图5表示TDD帧的详细构成。
图6表示SRS发送频带的频率跳变的情况。
图7表示SRS的构成。
图8表示通信系统的工作。
图9表示与SRS发送符号时段和下行通信时段的对应关系。
图10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11表示基站和周边基站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图12表示基站和周边基站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图13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14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15表示基站和周边基站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图16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17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18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19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0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1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2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3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4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5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6表示对通信终端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中通信系统100的构成。本通信系统100例如使用LTE,该LTE采用TDD方式(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作为双工方式,并具有多个基站1。各基站1均与多个通信终端2进行通信。LTE中,下行通信使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方式,上行通信使用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方式。因此,从基站1向通信终端2发送信号使用OFDMA方式,而从通信终端2向基站1发送信号使用SC-FDMA方式。OFDMA方式中使用由互相正交的多个子载波所合成的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信号。
如图1所示,各基站1的服务区域10与周边基站1的服务区域10部分重合。由于图1中只显示了4个基站,因此对于1个基站只有2个或3个周边基站1,而实际中对于1个基站1可以有例如6个周边基站1。
多个基站1与未在图中显示的网络连接,并可以通过该网络互相通信。另外,该网络与未在图中显示的服务器装置连接,各基站1可以通过该网络与服务器装置通信。
图2表示各基站1的构成。各基站1通过将由时间轴和频率轴构成的二维平面所指定的无线电资源分别向多个通信终端2中的各个通信终端2分配,可以与该多个通信终端2同时通信。基站1具有作为收发天线的天线阵列,并可以使用自适应天线阵列方式控制天线的指向性。
如图2所示,基站1具有无线处理单元11和控制该无线处理单元11的控制单元12。无线处理单元11具有由多个天线110a构成的天线阵列110。无线处理单元11对由天线阵列110所接收的多个接收信号分别进行放大处理、下变频转换以及D/A转换处理等,以生成多个基带接收信号并将其输出。
另外,无线处理单元11对由控制单元12所生成的多个基带接收信号分别进行D/A转换处理,上变频转换以及放大处理等,以生成多个载频发送信号。然后,无线处理单元11将生成的多个载频发送信号分别输入构成天线阵列110的多个天线110a。由此,发送信号由各天线110a无线发送。
控制单元12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存储器等构成。在控制单元12,CPU或DSP执行存储器中的各种程序,以形成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接收数据获取单元121、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以及终端指定单元125等多个功能块。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生成向作为通信对象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发送数据。而且,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生成基带发送信号,该基带发送信号包含所生成的发送数据。只生成与构成天线阵列110的多个天线110a的数量相对应的发送信号。
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对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所生成的多个发送信号分别设定用于控制在天线阵列110处的发送指向性的多个发送权重。然后,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对分别设定了多个权重的多个发送信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后,将该多个发送信号向无线处理单元11输出。
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对由无线处理单元11所输入的多个接收信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后,分别设定用于控制在天线阵列110处的接收指向性的多个接收权重。然后,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将分别设定了多个接收权重的多个接收信号合并以生成新接收信号。
接收数据获取单元121对由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所生成的新接收信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反变换或解调处理,并获取包含在该接收信号中的控制数据或用户数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通过无线处理单元11、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以及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通信单元13一面适应地控制天线阵列110的指向性,一面与多个通信终端2进行通信。当与通信终端2通信时,通信单元13分别控制天线阵列110的接收指向性和发送指向性。具体地说,通信单元13通过在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中调整与接收信号相乘的接收权重,可以将天线阵列110的接收指向性的波束和零向各个方向设定。另外,通信单元13通过在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中调整与发送信号相乘的发送权重,可以将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的波束和零向各个方向设定。发送权重可以由接收权重获得,并且接收权重可以根据从通信终端2发送的已知信号获得。
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对通信对象的各通信终端2分配向该通信终端2发送信号所使用的下行无线电资源(发送频带和发送时间带)。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根据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向通信终端2分配的下行无线电资源,生成该通信终端2用的发送信号,并按根据该下行无线电资源的时机向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输入该发送信号。因此,通信终端2用的发送信号由通信单元13使用向该通信终端2分配的下行资源所发送。
另外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对作为通信对象的各通信终端2分配该通信终端2向基站1发送信号时所用的上行无线电资源。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生成发送信号并输出,该发送信号用于将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向通信终端2分配的上行无线电资源向该通信终端2通知。因此,通信终端2可以得知向基站1发送信号所使用的上行无线电资源,并使用该上行资源向基站1发送信号。
终端指定单元125指定远离本基站1并与本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将远离本基站1的通信终端2称为“远距离终端2”。另外,终端指定单元125指定在本基站1近处与本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将位于本基站1近处的通信终端2称为“近距离终端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终端指定单元125例如估计本基站1和正在与本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之间的距离L。而且,如果关于与本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的距离L比阈值L0大,则终端指定单元125将该通信终端2作为远距离终端2。另外,如果关于与本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的距离L在阈值L0之下,则指定单元125将该通信终端2作为近距离终端2。
有多种关于距离L的估计方法。第一个例子是当基站1控制通信终端2的发送功率时,终端指定单元125可以根据由基站1导向通信终端2的发送功率和从该通信终端2接收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来估计该通信终端2与本基站1之间的距离L。
第二个例子是终端指定单元125可以计算从通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在本基站1处的接收时机与该发送信号的理想接收时机之间的偏差量,以根据该偏差量估计该通信终端2与本基站1之间的距离。
第三个例子是当通过将GPS接收器等装在通信终端2,使得该通信终端2能够把指示本装置位置的位置信息向基站1通知时,终端指定单元125可以根据由通信终端2所通知的该通信终端2的位置信息和指示预先记忆本基站1位置的位置信息来估计该通信终端2与本基站1之间的距离。
另外,也可以不估计距离L,而指定远距离终端2和近距离终端2。例如上述第一个例子中,如果基站1导向通信终端2的发送功率与由该通信终端2接收的接收信号功率之差的绝对值比阈值大,则终端指定单元125判断出该通信终端2为远距离终端2,如果该绝对值在阈值以下,则终端指定单元125判断出该通信终端2为近距离终端2。
另外,在上述第二个例子中,如果关于通信终端2的上述偏差量比阈值大,则终端指定单元125就判断该通信终端2为远距离终端2,如果在阈值以下,则终端指定单元125就判断该通信终端2为近距离终端2。
另外,由于与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距该基站1越远就越靠近周边基站1,因此远离基站1的通信终端2容易受到周边基站1的发送信号的干扰。因此,在远离基站1的通信终端2处,对于该基站1的发送信号的接收质量下降。因此,在通信终端2将接收质量信息作为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向该基站1通知时,当由通信终端2所通知的指示对通信对象的基站1的发送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指示的接收质量不满足规定标准时,终端指定单元125判断该通信终端2为远距离终端2,如果满足规定标准时,终端指定单元125就判断该通信终端2为近距离终端2。
(TDD帧的构成)
接下来就在基站与通信终端2之间使用的TDD帧300进行说明。TDD帧300由时间轴和频率轴构成的二维所指定。例如,TDD帧300的带宽(系统带宽)为20MHz,TDD帧300的持续时间为10ms。基站1根据TDD帧300决定对各通信终端2分配的上行无线电资源和下行无线电资源。
图3表示TDD帧300的构成。如图3所示,TDD300由2个半帧301构成。各半帧301均由5个子帧302构成。也就是说,TDD帧由10个半帧302构成。子帧302的持续时间为1ms。下文将构成帧300的10个子帧302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分别称为第0至第9子帧302。
各子帧302由在时间方向所包含的2个时隙303构成。各时隙303由7个符号时段304构成。因此,各半帧302在时间方向上包含14个符号时段。该符号时段304在OFDMA方式的下行通信中作为OFDM符号的1个符号时段,而在SC-FDMA方式的上行通信中作为DFTS(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符号的1个符号时段。
如上述构成的TDD帧300中包含至少1个上行通信专用的子帧302和至少2个下行通信专用的子帧302。下文将上行通信专用的子帧302称为“上行子帧302”,将下行通信专用的子帧302称为“下行子帧302”。
LTE把TDD帧300中在频率方向包含180kHz的频带宽,时间方向包含7个符号时段304(1个时隙303)的区域(无线电资源)称为“资源块(RB)”。一个资源块中包含12个子载波。由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对通信终端2进行的上行无线电资源和下行无线电资源的分配以1个资源块为单位进行。另外,由于上行通信使用SC-FDMA方式,因此在上行子帧302的1个时隙303中,当对某个通信终端2分配多个资源块时,将在频率方向连续的多个资源块分配给该通信终端2。
另外,LTE中就TDD帧300的构成规定了上行子帧302和下行子帧302的7种不同组合的构成。图4表示该7种构成。
如图4所示,LTE中,规定了0号至6号的TDD帧300的构成。本通信系统100中使用这7种构成中的1种。图4中以“D”表示的子帧302代表下行子帧302,而以“U”表示的子帧302代表上行子帧302。另外,以“S”表示的子帧302代表在通信系统100中进行从下行通信到上行通信转换的子帧302。这种子帧302称为“特定子帧302”。
在具有0号构成的TDD帧300中,第0和第5子帧302为下行子帧302,第2至4子帧302和第7至9子帧302为上行子帧302,第1和第6子帧302为特定子帧302。另外,在具有4号构成的TDD帧300中,第0子帧302和第4至9子帧302为下行子帧302,第2和第3子帧302为上行子帧302,第1子帧302为特定子帧302。
图5详细表示具有1号构成的TDD帧300的构成。如图5所示,特定子帧302在时间方向包含下行导频时隙(DwPTS)351、保护时段(GP)350以及上行导频时隙(UpPTS)352。保护时段350是从下行通信到上行通信转换所需的无信号时段,不用于通信。以下的说明假定在通信系统100中使用具有1号构成的TDD帧300。
LTE就下行导频时隙351、保护时段350以及上行导频时隙352的持续时间的组合,规定了多种组合。在图5的例子中,下行导频时隙351的持续时间设定为3个符号时段304,上行导频时隙352的持续时间设定为2个符号时段304。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0中,除了下行子帧302之外,在特定子帧302的下行导频时隙351也可以进行下行通信。另外,在本通信系统100中,除了上行子帧302之外,在特定子帧302的上行导频时隙352也可以进行下行通信。
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在下行导频时隙351的各符号时段向通信终端2发送数据。另外,通信终端2在在上行导频时隙352中的符号时段304发送称为“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已知信号。SRS由对多个子载波进行调制的多个复符号构成。LTE中,SRS多用于在估计上行通信质量时使用,不过在本实施方案中,在上行导频时隙352被发送的SRS被用于计算发送权重。也就是说,基站1根据通信终端2在上行导频时隙352发送的SRS来控制在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
另外,SRS也可以在上行子帧302的最后一个符号时段304被发送。下文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SRS均指使用上行导频时隙352所发送的SR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SRS在每个特定子帧302的上行导频时隙352中被发送,因此将从一个特定子帧302的上行导频时隙352的最前面开始到其下一个特定子帧302的上行导频时隙352的最前面为止的时期称为“SRS发送周期360”。
另外,将上行导频时隙352的最前面的符号时段304称为“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将上行导频时隙352的末尾的符号时段304称为“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并且,当没有必要特别区分第一和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时,两者统称为“SRS发送符号时段370”。本实施方式中,各通信终端2在各特定子帧302(每个SRS发送周期360)使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和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中的至少之一发送SRS。
(SRS的发送频带)
LTE中,在发送SRS时不能使用系统频带的所有范围。具体地说,不能使用系统频带的低频率一端或高频率一端。也就是说,在系统频带中,可以用于发送SRS的频带或者配置在靠近高频率一侧,或者配置在靠近低频率一侧。下文将可以用于发送SRS的频带称为“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图5中以斜线表示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
如图5所示,在本通信系统100中,两种特定子帧302交替地出现,一种特定子帧302在各个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和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中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均被配置在靠近系统频带的高频率一侧,另一种特定子帧302在各个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和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中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均被配置在靠近系统频带的低频率一侧。也就是说,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在每个SRS发送周期360中被交替配置在系统频带的高频率一侧和低频率一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0中,在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中被一个通信终端2用于发送SRS的频带(下文称“SRS发送频带”)随每个特定子帧302(每个SRS发送周期360)变化。而且,通过一个通信终端2多次发送SRS,使得SRS在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的整个频带上被发送。该操作被称为“频率跳变”。
图6表示某通信终端2使用的SRS发送频带450发生频率跳变的情况的一个例子。图6的例子中,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被划分为第一至第四频带。而且,SRS发送频带450的带宽为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的带宽的四分之一,并且SRS发送频带450在每个SRS发送周期360中以第一频带、第三频带、第二频带、第四频带的顺序变化。另外,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的SRS发送频带450和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的SRS发送频带450相互独立地进行频率跳变。
(SRS的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0中,规定了由称为“transmissionComb”的参数KTC来识别的两种SRS。各通信终端2在SRS发送符号时段370发送这两种SRS中的任一种。
可以将参数KTC设为“0”或“1”的值。用于发送由参数KTC=0指定的SRS(下文称“SRS0”)的多个子帧SC0在频率方向不是连续地配置,而是梳状地配置。换句话说,SRS0的载波频率在频率方向被梳状地配置。同样,用于发送由参数KTC=1指定的SRS(下文称“SRS1”)的多个子帧SC1在频率方向被梳状地配置。而且,当SRS0和SRS1在相同频带被发送时,用于发送该SRS0的多个子载波SC0和用于发送该SRS1的多个子载波SC1在频率方向被交替配置。因此,SRS0的载波频率和SRS1的载波频率在频率方向不会互相重叠。
图7表示在包含在可以发送SRS的频带400中的某频带470发送SRS0和SRS1的情况。如图7所示,用于发送SRS0的多个子载波SC0在频率方向每隔一个子载波配置一个。同样,用于发送SRS1的多个子载波SC1在频率方向每隔一个子载波配置一个。于是,多个子载波SC0和多个子载波SC1在频率方向被交替配置。
这样,由于一个通信终端2用于发送SRS的多个子载波在频率方向被梳状地配置,因此并非该通信终端2使用的SRS发送频带中的所有子载波都用于发送SRS。而且,由于包含在相同频带的多个子载波SC0和多个子载波SC1被交替配置,因此发送SRS0的通信终端2和发送SRS1的通信终端2可以在相同的SRS发送符号时段370使用相同的SRS发送频带。如果以基站1的角度看,基站1可以区别在相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使用相同SRS发送频率所发送的SRS0和SRS1。
而且,在本通信系统100中规定了分别由构成SRS的多个复符号所构成的8种符号模式。这8种符号模式分别采用互相正交的8种符号序列。通信终端2将8种符号模式中的任意一种作为SRS来发送。
这样,由于对SRS规定了采用互相正交的8种符号序列的8种符号模式,因此使得最多8个通信终端2可以在相同的SRS发送符号时段370使用相同的SRS发送频带来发送SRS0,而且最多8个通信终端2可以在相同的SRS发送符号时段370使用相同的SRS发送频带来发送SRS1。
在基站1,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对作为通信对象的各通信终端2分配SRS发送频带的带宽(下文称“SRS发送带宽”)、SRS发送符号时段370、SRS的符号模式的种类、SRS发送频带的频率跳变的方法以及参数KTC的值。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生成包含控制信号(下文称“SRS控制信号”)的发送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将在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分配给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带宽等向该通信终端2通知。该发送信号由通信单元13向该通信终端2发送。因此,SRS控制信号被向各通信终端2发送,并且各通信终端2可以识别分配给自身的SRS发送频带、SRS发送符号时段305、SRS的符号模式的种类、SRS发送频带的频率跳变的方法以及参数KTC的值。各通信终端2根据分配给自身的SRS发送带宽等在每个SRS发送周期360中发送SRS。
另外,上述控制信号在LTE中被称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message(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另外,在LTE中规定了用于将SRS发送带宽向通信终端2通知的各种参数。例如,SRS发送带宽由被称为“srs-BandwidthConfig”的参数CSRS和被称为“srs-Bandwidth”的参数BSRS所决定,通过将参数CSRS、BSRS的值向通信终端2通知,可以将SRS发送带宽向该通信终端2通知。
(控制SRS的发送时通信系统的基本操作)
接下来,就通信终端2接收到新SRS控制信号到该通信终端2根据新SRS控制信号发送SRS为止的通信系统100的基本操作进行说明。图8显示了该操作。下文有时将作为对象的通信终端2称为“对象通信终端2”。
如图8所示,如果在位于第(N-2)号TDD帧300的末尾的下行子帧302,由基站1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新SRS控制信号,那么,对象通信终端2在其后的第(N-1)号TDD帧300的从最前面开始的第8号上行子帧302向基站1发送应答信号,该应答信号用于通知正常接收到新SRS控制信号的情况。该应答信号被称为“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 message(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因此,在对象通信终端2,SRS发送带宽等被重新设定。
从随后的第N号TDD帧300开始,发送了应答信号的对象通信终端2在每个SRS发送周期360中都根据在第(N-2)号TDD帧300接收到的新SRS控制信号发送SRS。另外,对象通信终端2在根据新SRS控制信号发送SRS以前,根据之前接收到的SRS控制信号发送SRS。
这样,基站1如果在某个TDD帧300向通信终端2发送新SRS控制信号,则通信终端2从该TDD帧300之后的两个TDD帧300开始根据新SRS控制信号进行SRS的发送。
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由对象通信终端2接收SRS之后,在基站1中根据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为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数据时接收到的SRS控制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也就是说,根据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由对象通信终端2所接收的SRS,对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的下行子帧302为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数据时的发送指向性进行控制。
在基站1,如果从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由通信单元13接收,则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就根据该SRS计算接收权重。而且,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根据由接收权重处理单元124所计算出的接收权重计算发送权重,该发送权重适用于向对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发送权重处理单元123对多个发送信号设定计算的发送权重,并将设定了发送权重的多个发送信号向无线处理单元11输入,该发送信号包含用于对象通信终端2且由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所生成的数据。因此,在天线阵列110处关于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发送信号的频带中的发送指向性的波束指向对象通信终端2,从而可以恰当地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数据。
(SRS发送符号时段与下行无线电资源的对应关系)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0中,在各SRS发送周期360中,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与其后第一个下行子帧302中的多个符号时段304相对应,第二SRS发送时段370b与其后第二个下行子帧302中的多个符号时段304以及其后的下行导频时隙351相对应。图9显示了这种情况。尽管图9中显示了包含TDD帧300的第一个特定子帧302的上行导频时隙352的SRS发送周期360,其也适用于包含TDD帧300的第二个特定子帧302的上行导频时隙352的SRS发送周期360。
下文,将与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相对应的下行子帧302的多个符号时段304称为“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另外,将与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相对应的下行子帧302的多个符号时段304,和该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下行导频时隙351合起来称为“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当没有必要特别区分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时,两者统称为“下行通信时段380”。
基站1的通信单元13中,在下行通信时段380向对象通信终端发送包含各种数据的发送信号时,根据在与该下行通信时段380相对应的SRS发送符号时段370由对象通信终端2所发送的SRS计算适用于该发送信号的发送权重(详细地说是根据SRS计算接收权重,再根据该接收权重计算发送权重)。也就是说,在基站1,当使用下行通信时段380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发送信号时,根据在与该下行通信时段380相对应的SRS发送符号时段370由对象通信终端2所发送的SRS控制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从而将具有该发送指向性的天线在该发送信号的频带内指向对象通信终端2。
而且,在基站1的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中,根据比例公平(PF)等进行对对象通信终端2的下行无线电资源的分配,以使用下行通信时段380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频带包含在用与该下行通信时段380相对应的SRS发送符号时段接收的SRS的频带中。然后,在基站1的通信单元13,使用在SRS发送符号时段370由对象通信终端2接收到的SRS中的一部分计算发送权重,该频带部分与在与SRS发送符号时段370相对应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对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频带相同。也就是说,在基站1,使用构成在SRS发送符号时段370由对象通信终端2接收到的SRS的多个复符号之中的多个复符号计算发送权重,该多个复符号的发送频带和与在该SRS发送符号时段370对应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频带相同。这样,通过使发送信号的频带和在计算适用于该发送信号的发送权重时所使用的SRS的频带一致,可以计算精度良好的发送权重。
图10是表示对通信终端2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图10的例子中,终端号1至3的通信终端2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终端号4、5的通信终端2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
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被发送到终端号1的通信终端2的发送信号的频带480a包含在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450a中。而且,频带480a的宽度比SRS发送频带450a的宽度小。
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被发送到终端号2的通信终端2的发送信号的频带480b包含在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450b中。而且,频带480b的宽度与SRS发送频带450b的宽度一致。
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被发送到终端号3的通信终端2的发送信号的频带480c包含在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450c中。而且,频带480c的宽度与SRS发送频带450c的宽度一致。
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被发送到终端号4的通信终端2的发送信号的频带480d包含在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450d中。而且,频带480d的宽度比SRS发送频带450d的宽度小。
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被发送到终端号5的通信终端2的发送信号的频带480e包含在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450e中。而且,频带480e的宽度与SRS发送频带450e的宽度一致。
(SRS0(KTC=0)和SRS1(KTC=1)的适当使用)
在本通信系统100,当基站1对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很可能对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周边基站1的远距离终端2产生干扰。下面结合图11对这一情况进行说明。
图11表示基站1a与在其周边的周边基站1b都和通信终端2通信的情况。远距离终端2a为与基站1a通信并位于该基站1a的远处的通信终端2。近距离终端2b至2d为与基站1a通信并位于该基站1a的近处的通信终端2。远距离终端2e为与周边基站1b通信并位于该周边基站1b的远处的通信终端2。近距离终端2f为与周边基站1b通信并位于该周边基站1b的近处的通信终端2。
下文在着眼于某个基站时,将作为该基站的远距离终端和近距离终端分别称为“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和“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将作为位于该基站周边的周边基站的远距离和近距离终端分别称为“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和“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
如图11所示,与基站1a通信的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a有很大可能性位于与周边基站1b通信的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e的近处。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a发送的发送信号容易到达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e。因此,如果周边基站1b按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a发送信号的时机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e发送信号,则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e在接收从周边基站1b发送的信号的同时,会接收到从基站1a发送的大功率干扰波。因此,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e的接收质量可能会变坏。
另一方面,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a位于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f的远处。因此,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a发送的发送信号难以到达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f。因此,即使周边基站1b按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a发送信号的时机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f发送信号,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f在接收从周边基站1b发送的信号时,只会接收从基站1a发送的小功率干扰波。因此,从基站1发送的干扰波对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f的接收质量产生的影响很小。
如此,由于与基站1通信的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有很大可能性在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的近处,因此可以说在基站1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对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产生干扰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基站1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优选地将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的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
与此相对,由于与基站1通信的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有很大可能性在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的远处,因此可以说在基站1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对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产生干扰的程度很小。因此,在基站1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即使不将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的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产生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小。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00中,将载波频率不重合的SRS0和SRS1中的一方用于远距离终端2,将SRS0和SRS1中的另一方用于近距离终端2,以使得各基站1通过对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处理来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将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的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而不将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因此,对于无需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可以使零不指向该通信终端2。由于可以设定的零的数量取决于构成天线阵列110的天线110a的数量(假设天线的数量为M,则可以设定的零的最大数量为(M-1)),因此通过使零不指向无需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可以将零确实指向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下面详细说明这一情况。以下的说明中假设近距离终端2使用SRS0,远距离终端2使用SRS1。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各基站1中,如果终端指定单元125如上所述指定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则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生成参数KTC的值为1的SRS控制信号。该SRS控制信号由通信单元13发送到远距离终端2。因此,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SRS1。
另一方面,如果终端指定单元125指定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则发送信号生成单元120生成参数KTC的值为0的SRS控制信号。该SRS控制信号由通信单元13发送到近距离终端2。因此,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SRS0。
另外,如上所述,终端指定单元125根据从通信终端发送的接收功率或该信号的接收时机的偏差量等来指定该通信终端2是应该发送SRS1的远距离终端,还是该发送SRS0的近距离终端。因此,可以说终端指定单元125具有作为决定单元的功能,用于根据从通信终端2发送的信号决定该通信终端2应该发送SRS0和SRS1中的哪一个。
在基站1,如果终端指定单元125判断出指定为远距离终端2的通信终端移动并变化为近距离终端2,通信单元13就对该通信终端2发送参数KTC的值为0的新SRS控制信号。另外,如果终端指定单元125判断出指定为近距离终端2的通信终端移动并变化为远距离终端2,通信单元13就对该通信终端2发送参数KTC的值为1的新SRS控制信号。
优选地,远距离终端2发送SRS1的发送带宽比近距离终端2发送SRS0的发送带宽窄。比起近距离终端2,远距离终端2必须把SRS送到更远处,因此远距离终端2需要更大的发送功率。另一方面,缩窄通信终端2的发送信号的带宽可以降低该通信终端2的发送功率。因此,通过缩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带宽可以抑制在远距离终端2的发送功率。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各基站1中,当在下行通信时段380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根据该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进行关于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的零陷和波束成形。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例如RLS(Recursive Least-Squares,递归最小平方)算法等的逐次更新算法,根据包含在SRS1中的多个复符号来多次更新接收权重,以通过根据更新完成后的接收权重获得发送权重,进行零陷和波束成形。
与此相对,当在下行通信时段380向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各基站1根据该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进行关于天线阵列110的发送指向性的波束成形,而不进行零陷。由于当基站1向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无需将信号向远处发送,因此在基站1的无线处理单元11设定较小的发送功率。因此,当向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即使不进行零陷,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所接收的从基站1发送的干扰波的等级也较小,由此可以确保在该通信终端2的接收质量。
另外,当向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也可以进行零陷和波束成形两者。由于与只进行波束成形的情况相比,在进行零陷和波束成形两者的情况下,波束的增益有变小的倾向,因此如本实施方式,优选地只进行波束成形。
发送权重例如在一个资源块中的每个频带中获得。下文将一个资源块的频带称为“分配单位频带”。例如,如果假定在下行通信时段380向对象通信终端2所发送的发送信号的频带由4个分配单位频带构成,则关于4个分配单元频带的各个分配单元频带分别获得发送权重。
图12表示基站1a和位于其周边的周边基站1b与通信终端2正在通信的情况。图13表示在图12所示的状况下,对在基站1a处的通信终端2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在图12中,代表通信终端2的四方形中所示的数字表示终端号。
在图13的例子中,终端号1、2的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使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0,终端号3、4的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使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0。另外终端号5、6的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使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1。而且,SRS0的发送带宽设定得比SRS1的发送带宽窄。
另外在图13的例子中,关于终端号1、2、5、6的通信终端的各个通信终端,向该通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带宽与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一致。另外,关于终端号3、4的通信终端的各个通信终端,向该通信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带宽比关于该通信终端2的SRS发送频带窄。
另外在图13的例子中,为在相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被发送的多个SRS设定不同的发送频带。但是,也可以分别采用互相正交的多个符号序列,在相同频带多路发送该多个SRS,作为该多个SRS的符号模式。但是,由于在发送多个SRS时这些多个符号序列之间的正交性有时会被破坏,因此如图13那样,优选地,在可能的范围内,为在相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被发送的多个SRS设定不同的发送频带,而不对该多个SRS进行多路发送。
基站1a和周边基站1b在如图12、13所示的状况下与通信终端2通信时,考虑如下情况:基站1a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07b接收到由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终端号8的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当终端号8的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下文称“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发送的SRS1(下文称“SRS1-8”)的发送频带和终端号5的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下文称“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的SRS1(下文称“SRS1-5”)的发送频带一致时,SRS1-8的载波频率和SRS1-5的载波频率完全一致。因此,基站1a接收的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的SRS1-5会受到从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发送的SRS1-8的干扰。这样,当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时,如果基站1a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根据受到来自SRS1-8的干扰的SRS1-5进行零陷,则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因此,当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接收从周边基站1b发送的信号时,可以抑制其受到来自本基站1a的信号的干扰。
以周边基站1b的角度看上述状况,周边基站1b接收的从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发送的SRS1-8受到来自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的SRS1-5的干扰。这样,当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发送信号时,如果周边基站1b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根据受到来自SRS1-5的干扰的SRS1-8进行零陷,则零指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因此,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接收从基站1a发送的信号时,可以抑制其受到来自周边基站1b的信号的干扰。
这样,关于基站1a和周边基站1b,当一方的基站1向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在其发送频带将零为指向与另一方的基站1通信的远距离终端2。因此,关于基站1a和周边基站1b的各个基站,在向与自身通信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可以抑制对与其他基站1通信的远距离终端2产生干扰。
图15是表示在上述情况下,关于基站1a和周边基站1b的天线阵列110的送信指向性的波束和零。如图15所示,当基站1a将波束500a指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并向该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时,零501a被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另外,周边基站1b将波束500b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并向该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发送信号时,零501b被指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
这里,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各基站1,如果假设在第一SRS发送时段370a或第二发送时段370b可以对发送SRS的通信终端2发送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之中的任何一个信号,则基站1不能在周边基站1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的时机将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
例如,如图16所示,考虑如下情况:周边基站1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该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使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1,基站1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该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使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在与该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在相同的频带发送SRS1。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基站1在接收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不接收从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因此所接收的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不会受到来自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的SRS1的干扰。因此,即使基站1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根据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进行了零陷,零也不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也就是说,基站1在周边基站1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的时机不能将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
另外,例如,如图17所示,考虑如下情况:周边基站1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该其他站远距离终端2使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1,基站1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该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使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在与该其他站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在相同的频带发送SRS1。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接收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该SRS1受到了来自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的SRS1的干扰。由于基站1在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不接收从周边基站1发送的信号的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根据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进行零陷,因此零在该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但是零在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接收从周边基站1发送的信号的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不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
与此相对,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各基站1中,向使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信号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被发送,而向使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信号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a被发送。换句话说,在各基站1中,向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的通信终端2分配在时间方向包含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的下行无线电资源,向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的通信终端2分配在时间方向包含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a的下行无线电资源。
因此,在图13至15的例子中,当周边基站1b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在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的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发送信号时,基站1a在接收SRS1-5的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必然接收到SRS1-8。也就是说,当周边基站1b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在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的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发送信号时,基站1a必然接收到受到SRS1-8的干扰的SRS1-5。因此,通过基站1a在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SRS1-5进行零陷,可以在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接收从周边基站1发送的信号时使零必定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因此,当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接收从周边基站1发送的信号时,可以抑制基站1a接收指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的信号。也就是说,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8可以接收从周边基站1发送的信号,而不受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的信号的干扰。
接着,如图18所示,考虑如下情况:在接收从终端号5、6发送的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的SRS1的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基站1a接收终端号7的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下文称“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7”)发送的SRS0(下文称“SRS0-7”),以及SRS0-7的发送频带和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的SRS1-5的发送频带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SRS0和SRS1之间的载波频率不重合,因此即使SRS0-7的发送频带和SRS1-5的发送频带一致,SRS0-7的载波频率也与SRS1-5的载波频率完全不同。因此,基站1a接收的SRS1-5几乎不受SRS0-7的干扰。即使基站1a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时根据几乎不受来自SRS0-7的干扰的SRS1-5进行零陷,零也不指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7。
这样,当基站1a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零不指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同样,当周边基站1b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零也不指向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
另外,由于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7位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的远处,因此在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信号时,即使零不指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7,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7也几乎不受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5发送的信号的干扰。
(关于SRS的发送带宽的设定)
如上所述,为了抑制远距离终端2的发送功率,优选地设定远距离终端2发送SRS1的发送带宽比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发送带宽窄。
而且,远距离终端2分为在离基站1非常远的位置的超远距离终端2和在离基站1一定程度远的位置的通常远距离终端2,为了抑制超远距离终端2的发送功率,优选地设定超远距离终端2发送SRS1的发送带宽比通常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带宽窄。另外,近距离终端2分为在离基站1非常近的位置的超近距离终端2和在离基站1一定程度近的位置的通常近距离终端2,为了抑制通常近距离终端2的发送功率,优选地设定通常近距离终端2发送SRS0的发送带宽比超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发送带宽窄。下面对关于这种情况的设定SRS发送带宽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SRS发送带宽由被称为“srs-BandwidthConfig”的参数CSRS和被称为“srs-Bandwidth”的参数BSRS决定。参数CSRS可以取“0”至“7”的任意一个整数,参数BSRS可以取“0”至“3”的任意一个整数。
如本实施方式,在系统带宽为20MHz,参数CSRS=0的情况下,可以设定SRS发送带宽为四种带宽,分别是由BSRS=0所指定的第零带宽,由BSRS=1所指定的第一带宽,由BSRS=2所指定的第二带宽,由BSRS=3所指定的第三带宽。第零带宽为分配单位频带的96倍,第一带宽为分配单位频带的48倍,第二带宽为分配单位频带的24倍,第三带宽为分配单位频带的4倍。
本实施方式中,将超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发送带宽设定为第零带宽,将通常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发送带宽设定为第一带宽。并且,将通常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带宽设定为第二带宽,将超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带宽设定为第三带宽。因此,可以将超近距离终端2、通常近距离终端2、通常远距离终端2、超远距离终端2的各个SRS发送带宽设定为逐渐变窄。
关于超远距离终端2和通常远距离终端2的区别,如果关于通信终端2的距离L在(L0×X)以上(其中X>1),就将该通信终端2作为超远距离终端2,如果小于(L0×X)而大于L0,就将该通信终端2作为通常远距离终端2。
关于超近距离终端2和通常近距离终端2的区别,如果关于通信终端2的距离L在(L0/Y)以上(其中Y>1),就将该通信终端2作为超近距离终端2,如果大于(L0/Y)而小于L0,就将该通信终端2作为通常近距离终端2。
另外,在系统带宽为10MHz,参数CSRS=0的情况下,由BSRS=0所指定的第零带宽是分配单位频带的48倍,由BSRS=1所指定的第一带宽是分配单位频带的24倍,由BSRS=2所指定的第二带宽是分配单位频带的12倍,由BSRS=3所指定的第三带宽是分配单位频带的4倍。
关于在基站1判定通信终端2是远距离终端2还是近距离终端2时所使用的阈值L0的决定方法,有多种考虑方法。
例如,可以根据在单元设计时所决定的基站1间的距离决定阈值L0,使各基站1预先记忆决定好的阈值L0。
另外,各基站1也可以根据从周边基站1发送的信号,自行决定阈值L0。例如,基站1接收其启动时由多个周边基站1所发送的广播信道信息,并根据那些接收功率识别最近的周边基站1。然后,基站1根据从识别的最近的周边基站1发送广播信道信息的接收功率估计周边基站1与本装置之间的距离,并根据估计出的距离决定阈值L0。另外,当各基站1装载了输出位置信息的GPS接收器时,基站1根据由多个周边基站1所发送的位置信息识别最近的周边基站1。然后基站1根据从决定的最近的周边基站1发送的位置信息和由本装置的GPS接收器所获得的位置信息,估计该周边基站1与本装置之间的距离,并根据估计出的距离决定阈值L0。另外,基站1也可以由服务器装置通过网络来获得关于各周边基站1的位置信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当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发送具有和从与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频带相同的发送频带的SRS1时,从与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1受到由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所发送的SRS1的干扰。因此,基站1通过根据从与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1进行零陷,使在该基站1的发送指向性的零指向与周边基站1通信并发送SRS1的通信终端2。
另一方面,关于在相同发送频带的SRS1和SRS0,由于用于SRS1的发送的多个子帧和用于SRS0的发送的多个子帧在频带方向交替地配置,因此即使当具有和从与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频带相同的发送频带的SRS0由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所发送时,该SRS1与该SRS0在频带中也不重合,该SRS1几乎不受来自该SRS0的干扰。因此,即使基站1通过根据从与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1进行零陷,零也不指向与周边基站1通信并发送SRS0的通信终端2。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向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发送SRS1,并向无需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发送SRS0,在当向发送SRS1的通信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执行的零陷中,零不指向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无需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由于零陷中可以设定的零的数量取决于构成天线阵列110的多个天线110a的数量,因此通过使零不指向无需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可以确实使零指向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
另外,如上所述,在各基站1的终端指定单元125,通过根据从通信终端2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功率、从通信终端2发送的信号的接收时机的偏差量、关于通信终端2的位置信息、或者在天线终端2的接收质量信息,决定该通信终端2应该发送SRS1和SRS0中的哪一个,可以向与该基站1通信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SRS1,向与该基站1通信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SRS0。因此,当基站1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零被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而且零不指向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2。因此,零不指向无需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因此,可以确实使零指向需要被指零的通信终端2。
(第一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0的近距离终端2,只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发送信号,不过也可以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均发送信号,也可以只使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发送信号。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0的近距离终端2,只使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a发送信号,不过也可以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两者发送,也可以只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发送。
也就是说,对于发送SRS0的近距离终端2,不论发送该SRS0的时机如何,都可以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的任一方发送信号。
图19和20表示对本变形例中的通信终端2分配无线电资源的例子。图19显示上述图13的例子中,对于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0的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两者发送信号的情况。当向终端号1发送的近距离终端2的发送数据量很多时,如图19的例子,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两者都被分配给该近距离终端2。另外,图19的例子中,虽然从终端号3的近距离终端2接收SRS0,不过在接收该SRS0的SRS发送周期360中,不向该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
图20显示上述图13的例子中,对于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0的终端号4的近距离终端2,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两者发送信号的情况。
在图19的例子中,当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向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根据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接收到的SRS0进行波束成形。另外,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根据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接收到的SRS0进行波束成形。
在图20的例子中也一样,当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向终端号4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根据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接收到的SRS0进行波束成形。另外,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终端号4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根据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接收到的SRS0进行波束成形。
如上所述,关于远距离终端2,由于基站1在周边基站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的时机需要确实将零指向该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因此必须使SRS发送符号时段370和下行通信时段380一一对应。
与此相对,关于近距离终端2,即使基站1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由于该信号难以到达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因此在基站1,当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即使零不指向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也不会产生很大问题。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不用说基站1在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不进行零陷的情况,即使是在进行零陷的情况下,如上述图19、20,在从该近距离终端2接收SRS0的SRS发送符号时段370之后的多个下行通信时段380的任一通信时段都可以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因此,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对近距离终端2分配下行通信时段380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另外,如图13的例子,关于近距离终端2,即使在使SRS发送符号时段370和下行通信时段380一一对应的情况下,通过发送新SRS控制信号以使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0的近距离终端2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也发送SRS0,如图19,也可以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两者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但是,这并不是优选的,因此在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新SRS控制信号并且该近距离终端2根据该新SRS控制信号发送SRS0之前,如图8所示,需要1帧以上的时间,由此会使得发送吞吐量降低。
(第二变形例)
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各基站1,当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如果发送信号的发送频带不包含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由该远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SRS1的发送频带中,各基站1在周边基站1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的频带有时无法将零指向该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
例如,如图21所示,考虑如下情况:周边基站1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具有不包含在由该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接收的SRS1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并且基站1向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具有包含在由该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接收的SRS1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图21的例子中,从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频带和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频带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基站1接收的从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受到来自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的SRS1的干扰,因此可以在SRS1的发送频带中将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但是不能在SRS1的发送频带外将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图21的例子中,由于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频带在SRS1的发送频带外,因此基站1在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发送信号的频带不能将零指向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2。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在各基站1,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必须发送具有包含在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从该远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1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在基站1,当信号被发送到近距离终端2时,由于即使零不指向与周边基站1通信的通信终端2也不会产生很大问题,因此不用说基站1在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不进行零陷的情况,即使是在进行零陷的情况下,基站1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具有不包含在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从近距离终端2接收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也不会产生很大问题。
因此,本变形例中,在各基站1,在包含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也可以发送具有不包含在在该发送周期360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
图22表示对本变形例中的各基站1分配无线电资源的例子。在图22的例子中,当基站1在包含在某SRS发送周期360中的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向终端号3的近距离终端发送信号时,发送具有包含在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和具有不包含在该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因此,与图13的例子相比,对于终端号3的近距离终端2的发送吞吐量提高。
当在SRS发送周期360中向对象通信终端2发送具有不包含在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时,基站1根据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之前的SRS发送周期360中从对象通信终端2接收的SRS0进行波束成形。具体地说,根据构成SRS0的多个复符号中、使用该发送信号的频带所发送的多个复符号进行波束成形,该SRS0的发送频带中包含该发送信号的频带。
另外,关于SRS发送频带,由于进行如上述图6所示的频率跳变,如本例,即使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发送具有不包含在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被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之前的SRS发送周期360中所发送的SRS0中也存在发送频带包含该发送信号的频带的SRS0。因此,当在某SRS发送周期360中发送具有不包含在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被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时,也可以进行波束成形。
图23表示对本变形例中的通信终端2分配无线电资源的例子。在图23的例子中,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符号模式和终端号7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符号模式采用互相正交的符号序列,并且这两个SRS0在相同的发送频带复用。另外,在图23的例子中,在包含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的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向终端号7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发送具有包含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和具有不包含在该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
这样,当在包含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通过允许发送具有不包含在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可以使在无线电资源分配单元122对近距离终端2分配用于下行通信的频带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在各SRS发送周期360中,即使在向近距离终端2只发送具有包含在该近距离终端2发送的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发送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向该近距离终端2发送新SRS控制信号,可以向该近距离终端2发送有宽频带的发送信号,该新SRS控制信号指示增大SRS0的发送频带。因此,对于该近距离终端2的发送吞吐量,可以和图21的例子中的终端号3的近距离终端2一样提高。但是,由于在向近距离终端2发送新SRS控制信号并且该近距离终端2根据该新SRS控制信号发送SRS0之前需要1帧以上的时间,而该部分的发送吞吐量降低,因此该部分为非期望的时段。
(第三变形例)
图24至26表示将第一和第二变形例组合时对通信终端2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的例子。
图24的例子中,基站1不仅使用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还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向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0的终端号3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另外,当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向终端号3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发送具有不包含在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该SRS0在包含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的SRS发送周期360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
图25的例子中,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虽然基站1接收从终端号1至6的通信终端2发送的SRS,但是其只向终端号1的通信终端2发送信号。具体地说,基站1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两者向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该近距离终端2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0。另外,在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发送具有包含在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和具有不包含在该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该SRS0是在包含该下行通信时段380的SRS发送周期360之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在某个SRS发送周期360中,通过如图25那样对终端号1的通信终端2分配下行无线电资源,可以使在该SRS发送周期360中,对于终端号1的通信终端2的发送吞吐量达到最大。
图26的例子中,基站1在下行子帧302的多个符号时段304向在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370b发送SRS1的终端号5、6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该多个符号时段304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中。另外,基站1使用第一下行通信时段380a,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中的下行子帧302的多个符号时段304和第二下行通信时段380b中的下行导频时隙351向在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370a发送SRS0的终端号1的远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在各下行通信时段380,向终端号1的近距离终端2发送信号时,基站1发送具有包含在SRS0的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和具有不包含在该发送频带中的频带的信号,该SRS0是在包含该下行通信时段380的SRS发送周期360之中由该近距离终端2所发送的。
以上的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就本发明适用于LTE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通信系统。
本文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仅为示例性的,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应当理解,未经示例的无数变形示例均可以由本发明得出,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符号说明
1,1a      基站
1b         周边基站
2          通信终端
2a         本基站的远距离终端
2b-2d      本基站的近距离终端
2e         其他基站的远距离终端
2f         其他基站的近距离终端
13         通信单元
125        终端指定单元
100        通信系统
110a       天线
370a       第一SRS发送符号时段
370b       第二SRS发送符号时段
380a       第一下行通信时段
380b       第二下行通信时段
450        SRS发送频带
500a,500b 波束
501a,501b 零

Claims (16)

1.一种在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包括:
通信单元,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以及
生成单元,生成由所述通信单元所发送的信号,
所述通信系统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
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上交替配置在相同发送频带中,
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第一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决定单元,决定位于所述基站远处的通信终端应该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并决定位于所述基站近处的通信终端应该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向所述决定单元所决定的应该发送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通知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并向所述决定单元所决定的应该发送第二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通知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决定单元,根据由所述通信单元所接收的从通信终端发送的信号,决定所述通信终端应该发送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中的哪一个,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向所述决定单元所决定的应该发送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通知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并向所述决定单元所决定的应该发送第二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通知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决定单元根据从通信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功率,决定所述通信终端应该发送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中的哪一个。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决定单元根据从通信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接收时机的偏差量,决定所述通信终端应该发送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中的哪一个。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决定单元根据从通信终端发送的关于所述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决定所述通信终端应该发送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中的哪一个。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决定单元根据从通信终端发送的在所述通信终端中的接收质量信息,决定所述通信终端应该发送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中的哪一个。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发送带宽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发送带宽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
当向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波束成型,以将波束指向所述通信终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只在接收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上行通信时段之后的多个下行通信时段中的特定下行通信时段中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并能够在所述多个下行通信时段中的任意时段向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中,
规定了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发送周期,
在包含在某个所述发送周期的下行通信时段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发送频带包含在在所述发送周期中被发送的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发送频带中的信号,
在包含在某个所述发送周期的下行通信时段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能够发送频带不包含在在所述发送周期中被发送的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发送频带中的信号。
12.与通信终端通信的基站,包括:
通信单元,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以及
指定单元,指定位于本基站远处的与基站通信的远距离终端,
在所述基站处,当所述通信单元向由所述指定单元所指定的所述远距离终端发送信号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时,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远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而不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近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
13.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多个基站中的各个基站均具有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系统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
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交替配置在相同发送频带中,
在所述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所述通信单元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
14.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
所述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均包括:
通信单元,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以及
指定单元,将与本基站通信的位于本基站远处的通信终端指定为远距离终端,并且将与本基站通信的位于本基站近处的通信终端指定为近距离终端,
在所述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中,当所述通信单元由所述指定单元所指定的所述远距离终端发送信号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时,将零指向在周边基站被指定的远距离终端,而不将零指向在周边基站被指定的近距离终端。
15.一种对在具有多个基站的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步骤;以及
(b)生成在所述步骤(a)所发送的信号,
所述通信系统规定了作为通信终端发送的已知信号的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
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和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已知信号的多个载波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已知信号的频率方向上交替配置在相同发送频带中,
在所述步骤(a)中,当向发送所述第一已知信号的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从所述通信终端发送的第一已知信号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
16.一种控制在与通信终端通信的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使用多个天线与通信终端通信的步骤;以及
(b)将与本基站通信的位于本基站远处的通信终端指定为远距离终端的步骤,
在所述步骤(a)中,
在向由所述步骤(b)指定的所述远距离终端发送信号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发送指向性进行零陷时,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远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而不将零指向位于周边基站近处并与该周边基站通信的通信终端。
CN2011800528515A 2010-10-27 2011-10-11 基站、通信系统和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32019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0647A JP5576240B2 (ja) 2010-10-27 2010-10-27 基地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基地局での送信指向性の制御方法
JP2010-240647 2010-10-27
PCT/JP2011/073298 WO2012056871A1 (ja) 2010-10-27 2011-10-11 基地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基地局での送信指向性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1993A true CN103201993A (zh) 2013-07-10

Family

ID=45993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28515A Pending CN103201993A (zh) 2010-10-27 2011-10-11 基站、通信系统和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1069B2 (zh)
JP (1) JP5576240B2 (zh)
CN (1) CN103201993A (zh)
WO (1) WO201205687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312A (zh) * 2014-03-28 2016-11-23 索尼公司 用于确定蜂窝多输入与多输出系统中的信道特性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7222288A (zh) * 2016-03-22 2017-09-2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7483B2 (ja) * 2011-02-23 2015-04-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101953874B1 (ko) * 2011-11-09 2019-03-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인프라 구조 네트워크에서 복수의 단말들 사이의 통신 방법 및 자원 할당 방법
US9392639B2 (en) * 2013-02-27 2016-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ounding in beamformed massive MIMO systems
US9497047B2 (en) * 2013-07-02 2016-1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ounding channel operation i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5042810A1 (en) * 2013-09-25 2015-04-02 Nec(China)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5076700A (ja) * 2013-10-08 2015-04-2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装置、無線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6468034B2 (ja) * 2015-04-01 2019-02-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基地局の処理方法
EP3294033B1 (en) * 2015-06-01 2020-01-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2109606B1 (ko) * 2015-07-16 2020-05-12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 백홀 형성 방법, 이를 위한 장치
JP6891419B2 (ja) 2016-07-29 2021-06-1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73515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Alvarion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multi-sector network
CN101816132A (zh) * 2007-10-03 2010-08-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校准和波束成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0955B2 (ja) * 1999-07-19 2003-01-2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Cdma基地局装置
US8693405B2 (en) * 2005-10-27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DMA resource management
US8089881B2 (en) * 2006-03-03 2012-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spectrum use efficiency in a mesh network
JP4732994B2 (ja) 2006-10-13 2011-07-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無線基地局における通信処理方式
US20080267063A1 (en) * 2007-04-27 2008-10-30 Tenxc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user scheduling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adaptive beamforming systems
IL203785A (en) * 2007-09-12 2014-07-31 Qualcomm Inc Devices to increase capacitance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09109913A2 (en) * 2008-03-03 2009-09-11 Runcom Technologies Ltd. Low complexity user selection for sdma
WO2010021635A1 (en) * 2008-08-20 2010-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control method for a geran system to increase geran network capacity
MY155165A (en) * 2008-09-12 2015-09-15 Qualcomm Inc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JP2010154239A (ja) * 2008-12-25 2010-07-08 Kyocera Corp 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314622B2 (ja) * 2009-03-03 2013-10-1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用基地局アンテナ
JP2011036465A (ja) * 2009-08-12 2011-02-24 Yogo Jukin Sangyo Co Ltd 引出し用前板の位置調整構造、前板位置調整方法及び引出し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73515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Alvarion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multi-sector network
CN101816132A (zh) * 2007-10-03 2010-08-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校准和波束成形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312A (zh) * 2014-03-28 2016-11-23 索尼公司 用于确定蜂窝多输入与多输出系统中的信道特性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7222288A (zh) * 2016-03-22 2017-09-2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222288B (zh) * 2016-03-22 2020-12-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6240B2 (ja) 2014-08-20
US20130222182A1 (en) 2013-08-29
JP2012095092A (ja) 2012-05-17
US9531069B2 (en) 2016-12-27
WO2012056871A1 (ja) 201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1993A (zh) 基站、通信系统和对在基站处的发送指向性的控制方法
EP3308483B1 (en) Variable synchronization block format
US7610036B2 (en) Space-time-frequency sensing of RF spectrum in cognitive radios
CN1783748B (zh) 用于信号校准的智能天线通信系统
CN102257742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88259B (zh) 一种天线波束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68550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805936B (zh) 小区间干扰减轻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电子装置
CN103430585A (zh) 基站
JP5663349B2 (ja) 基地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220123824A1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reception beam in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733669A (zh) 无线基站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6330279B (zh) 一种应用网络架构实现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3609159A (zh) 基站和通信方法
CN104170274A (zh) 处理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JP5520207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9983711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波束成形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40086206A1 (en) Base station
EP2432137A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3370345A1 (en) Joint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734857A1 (en) Beam ope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t terminal of beamform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430090B (zh) 确定和用于确定doa的方法以及接入网设备和终端
JP2007295314A (ja) 通信装置及び送信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ウエイト算出方法
CN112994761B (zh) 一种波束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1652938B (zh) 通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