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5902A - 新型液力变矩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液力变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5902A
CN103195902A CN 201210257558 CN201210257558A CN103195902A CN 103195902 A CN103195902 A CN 103195902A CN 201210257558 CN201210257558 CN 201210257558 CN 201210257558 A CN201210257558 A CN 201210257558A CN 103195902 A CN103195902 A CN 103195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impeller
coupling
follower
cylinder body
torque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25755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勇
Original Assignee
袁丽君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袁丽君 filed Critical 袁丽君
Priority to CN 20121025755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5902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5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5902A/zh
Priority to CN201310314125.7A priority patent/CN1039395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液力变矩器,其结构主要包括:泵轮、从动轮、涡轮、耦合差速器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泵轮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入轴相联结。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其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所述从动轮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出轴相联,并与泵轮相对安装,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其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泵轮和从动轮的叶片之间充满工作液。涡轮安装在泵轮和从动轮之间的工作液由从动轮回流到泵轮的区域,并靠近泵轮一侧,与行星齿轮机构联结。涡轮的叶片与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涡轮转动时,涡轮的叶片推压工作液流向泵轮的方向。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轮、齿圈、行星架和行星齿轮组成。耦合差速器由圆环缸体、螺旋筋板、转动盘和耦合转子组成。

Description

新型液力变矩器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液力变矩器。
发明背景:
本发明所涉及的新型液力变矩器,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越野汽车、挖掘机、拖拉机、矿区运输等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动力的传输。
现有的广泛使用的液力变矩器,具有无级连续变速和改变转矩的能力,对外负载具有良好的自动调节和适应性,它使汽车起步平稳,加速迅速均匀,其减震作用降低了传动系统的动载和扭震,延长了传动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舒适性、通过性、安全性以及行驶的平均速度。
但是目前使用的液力变矩器,普遍存在传动效率不够高的缺点。在中低速度行驶时,发动机的动力不能完全传递给变速器;在中高速度行驶时,又必须通过锁止器来提高效率。而在降速操作下,锁止器又要脱离锁止。如果处于多变工况状态下行驶,频繁地进行增速和降速的操作,则液力变矩器处于频繁的锁止和脱离锁止交替转换的状态下,则使系统的动力损耗增加,不利于节能减排。更何况目前现有的液力变矩器,在行驶阻力降低时,没有增速的功能,例如已经公开的专利有,德国专利技术No.94107829.9、No.99111343.8,日本专利技术No.00133785.8、No.200710154498.7等。
本发明提出了全新的设计,不仅保持了现有液力变矩器的各项优点,同时在中低速度行驶时,使得发动机的功率能够更高效率地传递给变速器;在中高速度行驶时,在无需锁止器锁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高效率地传递发动机的功率。在行驶阻力降低的工况下,本发明能够在发动机输入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供增速的功能。关于本发明专利叙述中的名词解释:
1.轴面剖视图:在与转动轴线相重合的平面上剖切所得的视图。如图1所示。
2.旋转面视图:在与转动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剖切所得的视图。如图3所示。
3.转动轴线:转动体或旋转空间的转动轴线。如图1中的轴线O。
4.圆环轴线:轴面剖视图为圆形的三维体圆环,其圆的环绕轴线,如图1中的轴线Q。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液力变矩器,其结构主要包括:泵轮(BL)、从动轮(CP)、涡轮(WL)、耦合差速器(YO)和行星齿轮机构(XC)。
其中泵轮(BL)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XC)以及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入轴相联结。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其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
从动轮(CP)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出轴相联,并与泵轮(BL)相对安装,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其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泵轮(BL)和从动轮(CP)的叶片之间充满工作液。
涡轮(WL)位于泵轮(BL)和从动轮(CP)之间的工作液由从动轮(CP)回流到泵轮(BL)的区域,并靠近泵轮(BL)一侧,与行星齿轮机构(XC)联结。涡轮(WL)的叶片与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涡轮(WL)转动时,涡轮(WL)的叶片推压工作液流向泵轮(BL)的方向。
行星齿轮机构(XC)由太阳轮(T)、齿圈(R)、行星架(S)和行星齿轮(u)组成。行星齿轮(u)安装于行星架(S)的行星齿轮轴上,与齿圈(R)和太阳轮(T)两者啮合。行星齿轮(u)既可以围绕行星齿轮轴自转,又可以在齿圈(R)内行走围绕太阳轮(T)公转。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力变矩器,行星架(S)与泵轮(BL)及输入轴相联结。当太阳轮(T)与涡轮(WL)相联结时,则齿圈(R)固定。当齿圈(R)与涡轮(WL)相联结时,则太阳轮(T)固定。
耦合差速器(YO)由圆环缸体(GT)、螺旋筋板(LJ)、转动盘(P)和耦合转子(C)组成。其中圆环缸体(GT)是一个有圆环形空腔的缸体,空腔的轴面剖视图是圆形。螺旋筋板(LJ)位于圆环形空腔中,并沿圆弧表面分布,与圆环缸体(GT)联为一体,形成圆环涵道缸体。圆环涵道缸体上开有缸体环槽,转动盘(P)位于环槽中。耦合转子(C)安装在转动盘(P)上,位于圆环形空腔内。耦合转子(C)的外径边缘与圆环形空腔内表面相接触,其转动轴线与转动盘(P)的转动轴线垂直,并与圆环形空腔的圆环轴线相切。耦合转子(C)沿半径方向开有耦合槽,螺旋筋板((LJ)可以穿过耦合槽。当耦合转子(C)和转动盘(P)与圆环涵道缸体发生相对转动时,螺旋筋板(LJ)与耦合槽的滑动啮合推动耦合转子(C)围绕自身转动轴线自转。
螺旋筋板(LJ)沿圆环形空腔的圆弧表面分布,使得耦合转子(C)随转动盘(P)与圆环涵道缸体产生相对旋转,并以均匀转速转动时,耦合转子(C)因耦合槽与螺旋筋板(LJ)的滑动啮合而围绕自身转动轴线以均匀转速自转。
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位于转动盘(P)的一侧,并与耦合转子(C)的耦合槽开始滑动啮合。随着转动盘(P)与圆环涵道缸体之间的相对转动,耦合转子(C)在螺旋筋板(LJ)的推力作用下自转约一周,到达转动盘(P)的另一侧的螺旋筋板(LJ)的终止端,则耦合槽与螺旋筋板(LJ)脱离啮合,继续转动,回到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一侧,又开始下一个滑动啮合。
圆环涵道缸体在转动盘(P)的两侧的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和终止端附近的位置,开有工作液出入口。当转动盘(P)和耦合转子(C)与圆环涵道缸体产生相对转动时,工作液通过出入口流进及流出耦合差速器(YO)。
泵轮(BL)被发动机驱动旋转时,工作液被泵轮(BL)的叶片带着旋转,并在离心力作用下,从叶片的内缘向外流动。工作液被甩到泵轮(BL)的外缘后,又冲向从动轮(CP)的外缘,再沿着从动轮(CP)的叶片向内缘流动,再从从动轮(CP)的内缘流向涡轮(WL)。因为泵轮(BL)与输入轴及行星齿轮机构(XC)的行星架(S)相联结,涡轮(WL)与太阳轮(T)或者齿圈(R)相联结,因此,涡轮(WL)以高于泵轮(BL)的转速旋转,所以,涡轮(WL)的叶片快速推压工作液,并使工作液快速和大流量地回流到泵轮(BL)的内缘。又被泵轮(BL)再次甩到外缘,这样不断循环,使得从动轮(CP)转动,并带动输出轴输出转矩。
耦合差速器(YO)位于泵轮(BL)和从动轮(CP)之间,其中的圆环涵道缸体和转动盘(P)与泵轮(BL)或者从动轮(CP)联结。泵轮(BL)通过耦合差速器(YO)进出工作液的压力差,驱动从动轮(CP)转动,并带动输出轴输出转矩。
在涡轮(WL)和从动轮(CP)之间的工作液由从动轮(CP)回流到涡轮(WL)及泵轮(BL)的区域安装有导轮(DL)。导轮(DL)支承在单向离合器(H)上。单向离合器(H)使导轮(DL)只能与泵轮(BL)同向转动。导轮(DL)的叶片与导轮(DL)的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从动轮(CP)回流的工作液流经导轮(DL)时改变方向,与涡轮(WL)的旋转方向一致。
耦合差速器(YO)的圆环涵道缸体既可以与泵轮(BL)联结,也可以与从动轮(CP)联结,相对应的则是,转动盘(P)与从动轮(CP)联结或者与泵轮(BL)联结。耦合差速器(YO)的转动盘(P)一侧的进出口位于泵轮(BL)区域,转动盘(P)的另一侧的工作液进出口位于从动轮(CP)区域。
耦合差速器(YO)可以是单条螺旋筋板(LJ),也可以是多条螺旋筋板(LJ)。泵轮(BL)的叶片可以是半径方向直线展开,也可以由里向外以曲线形式展开;从动轮(CP)的叶片可以是半径方向直线展开,也可以是由里向外以曲线形式展开。
这样设计的液力变矩器,在起动初期,从动轮(CP)与泵轮(BL)的相对速差较大。泵轮(BL)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工作液高速冲击从动轮(CP)的叶片,同时耦合差速器(YO)的圆环涵道缸体与耦合转子(C)的相对转速差较大,使得大量工作液从一侧出入口流向另一侧泵轮(BL)区域的出入口,这样从动轮(CP)所受的扭力是非常大的,这与现有的液力变矩器相比,在起动初期具有更大的输出转矩。
同时,由于涡轮(WL)叶片的作用,无论从动轮(CP)在起动初期的低转速,还是后期的中高转速,涡轮(WL)都将工作液回流的被动过程转变为主动抽吸回流的过程。通过调整涡轮(WL)叶片与旋转方向的角度、经过涡轮(WL)的流体的截面积,以及太阳轮(T)、齿圈(R)、行星齿轮(u)之间的齿轮比,可以得到与泵轮(BL)匹配的工作液的单位回流量,这样,加大了泵轮(BL)外缘工作液的增量,从而增大了从动轮(CP)的输出转矩。
当从动轮(CP)在泵轮(BL)的驱动下,速度不断提高后,因为泵轮(BL)的曲线叶片的作用,在泵轮(BL)旋转时,叶片给工作液施加了一个向泵轮(BL)外缘的推力,因此,尽管从动轮(CP)的转速接近泵轮(BL),甚至同速,从动轮(CP)外缘依然受到工作液的冲击力,同时泵轮(BL)区域的工作液压力高于从动轮(CP)区域的工作液的压力,因此,与从动轮(CP)联结的耦合差速器(YO)的部件会受到工作液的压力作用,使其转速会高于另一个与泵轮(BL)联结的耦合差速器(YO)的部件的转速,这样,从动轮(CP)的输出速度会高于泵轮(BL),也就是发动机的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之一的轴面剖视图
图2泵轮的三维视图
图3泵轮的旋转面视图
图4泵轮和从动轮的叶片的另一种形式
图5涡轮的轴面剖视图
图6导轮视图
图7耦合差速器的轴面剖视图
图8耦合差速器的耦合转子视图
图9耦合差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本发明专利的附图说明中,图示的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及形状并不代表实际的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及形状,也不代表零部件之间的实际大小比例关系,图示只是用简明的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予以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之一的轴面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与输入轴相联结的泵轮(BL)、与输出轴相联结的从动轮(CP)、涡轮(WL)、耦合差速器(YO)、行星齿轮机构(XC)以及导轮(DL),在液力变矩器内充满了工作液。
图2和图3则显示了泵轮(BL)的三维视图和旋转面视图。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而轴面剖视图形状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泵轮(BL)与输入轴以及行星齿轮机构(XC)的行星架(S)相联结。从动轮(CP)与泵轮(BL)相对安装,并保持适当的间隙。其形状和结构与泵轮(BL)相似,旋转面视图为圆形,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与输出轴相联结。
涡轮(WL)位于泵轮(BL)和从动轮(CP)之间的工作液由从动轮(CP)回流到泵轮(BL)的区域,并靠近泵轮(BL)一侧,与行星齿轮机构(XC)的太阳轮(T)相联结。图5显示了涡轮(WL)的轴面剖视图以及涡轮(WL)叶片的排布形式之一。涡轮(WL)的叶片与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涡轮(WL)转动时,涡轮(WL)的叶片推压工作液流向泵轮(BL)的方向。涡轮(WL)的叶片分段对工作液进行导流,可降低叶片对工作液流动时产生的阻力。
从图1中可见,行星齿轮机构(XC)由太阳轮(T)、齿圈(R)、行星架(S)和行星齿轮(u)组成。行星齿轮(u)安装于行星架(S)的行星齿轮轴上,与齿圈(R)和太阳轮(T)两者啮合。行星齿轮(u)既可以围绕行星齿轮轴自转,也可以在齿圈(R)内行走,围绕太阳轮(T)公转。图1所示,齿圈(R)固定。假设泵轮(BL)和行星架(S)的转速为Ns,齿圈(R)的齿数为Zr,太阳轮(T)齿数为Zt,则涡轮(BL)的转速Nt为:Nt=Ns(1+Zr/Zt)
耦合差速器(YO)位于泵轮(BL)和从动轮(CP)之间。图7更进一步通过耦合差速器(YO)的轴面剖视图显示了实施例之一的内部结构。耦合差速器(YO)主要由圆环缸体(GT)、螺旋筋板(LJ)、转动盘(P)、耦合转子(C)组成。其中圆环缸体(GT)是一个有圆环形空腔的缸体,圆环形空腔的轴面剖视图为圆形。螺旋筋板(LJ)位于圆环形空腔中,沿空腔圆弧表面分布,并与圆环缸体(GT)联结为一体成为圆环涵道缸体。圆环涵道缸体沿圆环形空腔开有缸体环槽,转动盘(P)位于缸体环槽中。在转动盘(P)的径向开有缺口,耦合转子(C)安装在此缺口中,并位于圆环形空腔内。
图8显示了耦合转子(C)的视图。耦合转子(C)的外径边缘与圆环形空腔的内表面相接触,耦合转子(C)的转动轴线与转动盘(P)的转动轴线O相垂直,并与圆环形空腔的圆环轴线Q相切。耦合转子(C)沿半径方向开有耦合槽,从图示可以看出有四条耦合槽,螺旋筋板(LJ)可以穿过耦合槽。当耦合转子(C)和转动盘(P)与圆环涵道缸体发生相对转动时,螺旋筋板(LJ)与耦合槽的滑动啮合推动耦合转子(C)围绕自身转动轴线自转。
螺旋筋板(LJ)沿圆环缸体(GT)的圆弧表面分布,使得耦合转子(C)随转动盘(P)与圆环缸体(GT)产生相对旋转,并以均匀速度转动时,耦合转子(C)因螺旋筋板(LJ)与耦合槽的滑动啮合而围绕自身转动轴线以均匀速度自转。
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位于转动盘(P)的一侧,并与转动盘(P)的盘面保持接触。其与耦合转子(C)的耦合槽开始滑动啮合,随着转动盘(P)与圆环缸体(GT)之间的相对转动,耦合转子(C)在螺旋筋板(LJ)的推力作用下自转约一周,到达转动盘(P)的另一侧的螺旋筋板(LJ)的终止端。螺旋筋板(LJ)的终止端同样与转动盘(P)的另一侧盘面保持接触。当耦合转子(C)的耦合槽到达螺旋筋板(LJ)的终止端,则与螺旋筋板(LJ)脱离啮合,并继续转动,又回到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的一侧,又开始下一个滑动啮合。
图7和图8显示了圆环缸体(GT)内有四个均匀分布相互对称的耦合槽。4条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沿转动盘(P)的一侧盘面依次与耦合转子(C)的4个耦合槽产生滑动啮合,又与转动盘(P)的另一侧盘面相接触的4个终止端依次脱离滑动啮合后,再次依次进入下一个滑动啮合。
圆环涵道缸体在转动盘(P)的两侧的螺旋筋板(LJ)的起始端和终止端附近的位置开有工作液出入口。当转动盘(P)和耦合转子(C)与圆环缸体(GT)产生相对转动时,工作液通过进出口流进及流出耦合差速器(YO)。
图9显示了螺旋筋板(LJ)沿圆环缸体(GT)的圆环形空腔的圆弧截面lmn展开的平面展开图。尽管沿圆环形空腔表面分布的螺旋筋板(LJ)展开为平面斜线会失去精确度,但是,可以简明地说明耦合差速器(YO)的工作原理。
如果圆环缸体(GT)与泵轮(BL)相联结,转动盘(P)与从动轮(CP)相联结,当图中所示螺旋筋板(LJ)向左转动时,则泵轮(BL)位于圆环缸体(GT)的下侧区域,从动轮(CP)位于圆环缸体(GT)的上侧区域。在起动初期,输出轴速度低于输入轴速度,也就是转动盘(P)和耦合转子(C)的速度低于圆环缸体(GT)和螺旋筋板(LJ)的速度。工作液由从动轮(CP)区域的出入口吸入,在泵轮(BL)区域的出入口排出,而此时泵轮(BL)的速度远高于从动轮(CP)的速度。也就是泵轮(BL)区域出入口的压力大于从动轮(CP)区域出入口的压力。这就增大了耦合转子(C)在圆环缸体(GT)内的运动阻力。泵轮(BL)与从动轮(CP)的速度差越大,则耦合转子(C)在圆环缸体(GT)内相对运动的阻力就越大,输出轴提供的转矩就越大。
另一方面,发动机驱动泵轮(BL)旋转时,工作液被泵轮(BL)的叶片带着旋转,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片的内缘向外流动,工作液被甩到泵轮(BL)的外缘后又冲向从动轮(CP)的外缘,再沿着从动轮(CP)的叶片向内缘流动,最终又返回泵轮(BL),再次被泵轮(BL)甩到外缘,这样不断循环,使得从动轮(CP)转动,并带动输出轴输出转矩,这一点与目前使用的液力变矩器的原理相似。
从图1可以看出,在涡轮(WL)与从动轮(CP)之间由从动轮(CP)回流到涡轮(WL)及泵轮(BL)的区域安装有导轮(DL)。导轮(DL)支承在单向离合器(H)上。单向离合器(H)使导轮(DL)只能与泵轮(BL)同向转动。图6显示了导轮的三维视图。导轮(DL)的叶片与导轮(DL)的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从动轮(CP)回流的工作液流经导轮(DL)时改变方向,与涡轮(WL)的旋转方向一致。
泵轮(BL)被发动机驱动旋转时,工作液被泵轮(BL)的叶片带着旋转,并在离心力作用下,从叶片的内缘向外流动。工作液被甩到泵轮(BL)外缘后,又冲向从动轮(CP)的外缘,再沿着从动轮(CP)的叶片向内缘流动,再从从动轮(CP)的内缘流向导轮(DL)。当泵轮(BL)与从动轮(CP)的转速差较大时,从动轮(CP)的工作液冲向导轮(DL)的正面,导轮(DL)由于单向离合器(H)的作用不能反转,因此,流经导轮(DL)的工作液就改变了流动方向,直接作用于涡轮(WL)叶片的后部。由于泵轮(BL)通过行星齿轮机构(XC)与涡轮(WL)联结,就降低了涡轮(WL)运行的阻力,增大了泵轮(BL)的转矩,转速差越大,则升矩的程度就越大。当从动轮(CP)的转速不断增大,逐步与泵轮(BL)同速时,从动轮(CP)与导轮(DL)之间的工作液流动的角度变小,使得工作液冲向导轮(DL)叶片的背面,此时,导轮(DL)开始旋转,使工作液以最低的阻力流向涡轮(WL)。
工作液从导轮(DL)流向涡轮(WL),因涡轮(WL)比泵轮(BL)的转速高,因此,涡轮(WL)的叶片推压工作液,并使工作液快速回流到泵轮(BL)的内缘,然后又被泵轮(BL)再次甩到外缘,这样不断循环,使得从动轮(CP)转动,并带动输出轴输出转矩。
图4-1显示了泵轮(BL)的另一种叶片形式,其叶片从里向外呈曲线形式展开。当图示的泵轮(BL)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叶片间的工作液不仅受到泵轮(BL)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向泵轮(BL)的外缘流动,而且受到叶片向外缘方向的推力作用。从动轮(CP)的叶片采用径向直线放射状,或采用与泵轮(BL)的叶片展开方向相反的方向展开的形式。如图4-2所示,从动轮(CP)与泵轮(BL)同样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当泵轮(BL)的速度与从动轮(CP)的速度相同时,工作液在泵轮(BL)和从动轮(CP)的叶片的推力作用下,仍然继续保持循环流动状态。因从动轮(CP)和泵轮(BL)均在中高速度下运行,泵轮(BL)区域外缘附近的工作液压力要高于从动轮(CP)区域外缘附近的工作液压力,这时,两个区域的工作液因压力差的作用,从耦合差速器(YO)的泵轮(BL)区域的入口导入,耦合转子(C)受到较高压力作用会向较低压力一侧运动,也就是会向比圆环缸体(GT)速度大的方向转动,这使得耦合转子(C)的速度大于圆环缸体(GT)的速度。对工作液出入口位置的调整和出入口形状的改变,会得到不同的增速效果。
采用一个耦合转子(C)在圆环缸体(GT)内转动一周则吸入排出一个圆环缸体(GT)含量的工作液,如果用多个耦合转子(C)和多组螺旋筋板(LJ),则耦合转子(C)在圆环缸体(GT)内转动一周将吸入排出多个圆环缸体(GT)含量的工作液。
关于行星齿轮机构(XC)的太阳轮(T)的固定、齿圈(R)与涡轮(WL)相联结的实施例,其机械结构的变化等是本专业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关于单向离合器、以及密封装置、支承装置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已经知晓,并在本领域广泛应用,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液力变矩器,其结构主要包括:泵轮、从动轮、涡轮、耦合差速器、行星齿轮机构。
本发明所述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轮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入轴相联结。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其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
所述从动轮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出轴相联,并与泵轮相对安装,其旋转面视图为圆形,其轴面剖视图为半圆弧形,并有径向弧形叶片,泵轮和从动轮的叶片之间充满工作液。
所述涡轮安装在泵轮和从动轮之间的工作液从从动轮回流到泵轮的区域,并靠近泵轮一侧,与行星齿轮机构联结。涡轮的叶片与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涡轮转动时,涡轮叶片推压工作液流向泵轮方向。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轮、齿圈、行星架和行星齿轮组成。行星齿轮安装于行星架的行星齿轮轴上,与齿圈和太阳轮两者啮合。行星齿轮既可以围绕行星齿轮轴自转,又可以在齿圈内行走围绕太阳轮公转。
所述耦合差速器由圆环缸体、螺旋筋板、转动盘、耦合转子组成,其中圆环缸体是一个有圆环形空腔的缸体。圆环形空腔的轴面剖视图为圆形。所述螺旋筋板位于所述圆环形空腔中,沿圆弧面分布,并与所述圆环缸体联结为一体成为圆环涵道缸体,圆环涵道缸体沿圆环形空腔开有缸体环槽,所述转动盘位于缸体环槽中。
所述耦合转子安装在转动盘上,位于圆环形空腔内。耦合转子外径边缘与圆环形空腔内表面相接触,其转动轴线与转动盘转动轴线垂直,并与圆环形空腔的圆环轴线相切;所述耦合转子沿半径方向开有耦合槽,螺旋筋板可以穿过耦合槽。当耦合转子和转动盘与圆环涵道缸体发生相对转动时,螺旋筋板与耦合槽的滑动啮合推动耦合转子围绕自身转动轴线自转。
所述螺旋筋板沿所述圆环形空腔的圆弧表面分布,使得耦合转子随转动盘与圆环涵道缸体产生相对旋转,并以均匀转速转动时,耦合转子因耦合槽与螺旋筋板的滑动啮合而围绕自身转动轴线以均匀转速自转。
所述螺旋筋板的起始端位于转动盘的一侧,并与耦合转子的耦合槽开始滑动啮合,随着转动盘与圆环涵道缸体之间的相对转动,耦合转子在螺旋筋板的推力作用下自转约一周,到达转动盘的另一侧的螺旋筋板的终止端,则螺旋筋板与耦合槽脱离啮合。耦合转子继续转动,又回到螺旋筋板起始端的一侧,又开始下一次的滑动啮合。
所述圆环涵道缸体在转动盘两侧,螺旋筋板起始端和终止端附近的位置开有工作液出入口。当转动盘和耦合转子与圆环涵道缸体产生相对转动时,工作液通过出入口流进及流出耦合差速器。
所述耦合差速器位于泵轮和从动轮之间,其中的圆环涵道缸体和转动盘分别与泵轮或从动轮联结。泵轮通过耦合差速器进出工作液的压力差,驱动从动轮转动,并带动输出轴输出转矩。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入轴以及所述泵轮相联结,太阳轮与所述涡轮相联结,齿圈固定。
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输入轴以及所述泵轮相联结,齿圈与所述涡轮相联结,太阳轮固定。
4.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在涡轮和从动轮之间工作液由从动轮回流到涡轮及泵轮的区域安装有导轮。导轮支承在单向离合器上。单向离合器使导轮只能与泵轮同向转动。导轮的叶片与导轮的转动方向成夹角,使得从动轮回流的工作液流经导轮时改变方向,与涡轮的旋转方向一致。
5.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差速器的圆环涵道缸体与从动轮联结在一起,并随从动轮一起转动,耦合差速器的转动盘与泵轮联结在一起,并随泵轮一起转动。
6.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差速器的圆环涵道缸体与泵轮联结在一起,并随泵轮一起转动。耦合差速器的转动盘与从动轮联结在一起,并随从动轮一起转动。
7.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差速器的转动盘一侧工作液的出入口位于泵轮区域,则转动盘另一侧的工作液出入口位于从动轮区域。
8.由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差速器装有多条螺旋筋板。
9.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轮的叶片由里向外以曲线形式展开。
10.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的叶片由里向外以曲线形式展开。
CN 201210257558 2012-07-24 2012-07-24 新型液力变矩器 Pending CN1031959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257558 CN103195902A (zh) 2012-07-24 2012-07-24 新型液力变矩器
CN201310314125.7A CN103939563A (zh) 2012-07-24 2013-07-23 新型液力变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257558 CN103195902A (zh) 2012-07-24 2012-07-24 新型液力变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5902A true CN103195902A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18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257558 Pending CN103195902A (zh) 2012-07-24 2012-07-24 新型液力变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590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7861A (zh) * 2012-10-19 2015-07-22 卡特彼勒公司 带有定子离合器的变矩器
CN105179645A (zh) * 2015-08-31 2015-12-23 王铁梁 一种斜盘式智能单向变速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7861A (zh) * 2012-10-19 2015-07-22 卡特彼勒公司 带有定子离合器的变矩器
CN104797861B (zh) * 2012-10-19 2018-04-20 卡特彼勒公司 带有定子离合器的变矩器
CN105179645A (zh) * 2015-08-31 2015-12-23 王铁梁 一种斜盘式智能单向变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6508A (zh) 新型液力变矩器
CN106703891A (zh) 一种流体动力转化装置
CN101769155B (zh) 盾构机双驱动行星变速传动系统
CN103195902A (zh) 新型液力变矩器
CN102619939B (zh) 离心力控制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CN103423150A (zh) 转子流体机械变容机构
CN111765040B (zh) 一种带定子收缩式挡油闸板的液压马达
CN103939563A (zh) 新型液力变矩器
CN208010888U (zh) 一种叶片马达驱动行星齿轮减速组合的中空转钎机构
JP2006506586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3195900A (zh) 新型液力变矩器
CN103195899A (zh) 新型液力变矩器
CN103216601A (zh) 一种变速器
CN103206506B (zh) 液力变矩器
CN212028472U (zh) 一种高刚性行星减速机
CN112744291B (zh) 一种液压马达和具有其的转向管柱
CN202468872U (zh) 离心力控制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CN200993196Y (zh) 一种行星减速机
CN20798969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输出减速机构
CN203309035U (zh) 一种偏心型行星轮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CN206158917U (zh) 一种壳转摆线液压马达
CN111022604A (zh) 高差速时低阻液力耦合器
CN104265560B (zh) 双输出内转子非圆锥齿轮液压马达
CN204692493U (zh) 机器的传动装置和机器
US2371337A (en)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