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1989A - 新型弯管后导模 - Google Patents

新型弯管后导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1989A
CN103191989A CN2013101265664A CN201310126566A CN103191989A CN 103191989 A CN103191989 A CN 103191989A CN 2013101265664 A CN2013101265664 A CN 2013101265664A CN 201310126566 A CN201310126566 A CN 201310126566A CN 103191989 A CN103191989 A CN 103191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
guided mode
back guided
novel
rea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65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康玉
陈选华
刘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Dongfeng Yi Ji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Dongfeng Yi Ji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Dongfeng Yi Ji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Dongfeng Yi Ji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265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1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1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1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包括后导模及后导模连接块,所述后导模连接块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导模连接,所述后导模包括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间设有过渡弧,所述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及过渡弧连接形成月牙弧状,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90mm,所述后导模连接块长度为130mm,本发明节约了耗材的使用,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Description

新型弯管后导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弯管件的新型后导模。 
  
背景技术
在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中,排气管在折弯中因其特殊性,如防皱,防止凹陷等,因此需要后导模,当后导模磨损后,后导模就报废了。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钢管弯制模具大都是采用整体型结构,整体型结构的弯制模具存在制作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且一套弯制模具只能适合一种规格的钢管加工,同时在弯管过程中,后导模磨损后易出现更换修复难,更换后的后导模报废等。 
授权公开号为:CN20229103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管弯制模具,包括导模部、夹模部和轮模,所述导模部包括安装在弯管机上的导模座和安装在导模座上的可拆卸的导模块,所述导模座能配合多种型号的所述导模块,所述导模块通过螺栓紧固在所述导模座上。 
该公开的授权专利虽能解决修复更换容易等问题,但是其导模座一般的长度为80mm,多种型号的导模块的规格为: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导模块的长度尺寸为110mm,一旦磨损后,即导模块的长度尺寸缩短,导模块不能与轮模配合,就只能报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授权公开号为:CN2020157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弯管导模,其导模块上设有一个半圆槽,起到导向和定位的作用,但此种导模块弯管部分较薄,未利用的导模块较多,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同时导模块磨损后,只能报废,不能再次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通过加工现有磨损的后导模,节约了耗材的使用,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包括后导模及后导模连接块,所述后导模连接块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导模连接,所述后导模包括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件设有过渡弧,所述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及过渡弧连接形成月牙弧状,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90 mm。
进一步优选配合的,所述后导模连接块长度为13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弯曲部为自由端,沿所述第一弯曲部向下延伸的面上设有螺栓孔。 
进一步的,所述后导模连接块设有与所述后导模连接的螺栓孔。 
一种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mm。 
另一种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90mm。 
进一步的,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后导模尺寸为: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mm,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竖直尺寸为60mm; 
进一步的,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所述后导模尺寸为: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90mm,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竖直尺寸为80mm。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         通过延长后导模连接块的长度,同时减小后导模的尺寸,使得磨损后的后导模能得到再次的利用,提高了废弃的后导模使用率;
2、         改型后的新型弯管后导模,在材料使用率上得到提高,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3、         改型后的弯管后导模,制作简单,实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配合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后导模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后导模连接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领域所述技术人员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并结合图2、图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包括后导模1及后导模连接块2,所述后导模连接块2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导模1连接,后导模1与轮模(未图示)间隙配合,后导模连接块2一端设有与后导模1连接的螺栓孔3,另一端设有与设备固定连接孔4,所述后导模1包括第一弯曲部11及第二弯曲部12,所述第一弯曲部11及第二弯曲部12设有过渡弧13,所述第一弯曲部11、第二弯曲部12及过渡弧13连接形成月牙弧状,所述第一弯曲部11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mm。为配合后导模1的水平尺寸,所述后导模连接块2长度为130mm。在使用中,只需将原报废的后导模按照所需水平尺寸进行切割就可以,不仅节约了材料,而且降低了设备成本的费用。
进一步对后导模1进行描述,所述第二弯曲部12为自由端,沿所述第一弯曲部11向下延伸的面上设有螺栓孔4,该螺栓孔4用于与后导模连接块2连接。 
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后导模尺寸为:所述第一弯曲部11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mm,所述第一弯曲部11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末端的竖直尺寸为60mm; 
经品质检测,弯管后的管件无起皱、凹陷等不良现状。并附改型后的后导模与改型前后导模的成本对比表如下:
Figure 530346DEST_PATH_IMAGE001
经对比,采用改型后的后导模,每月节约金额400元/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2 
参见图1并结合图2、图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包括后导模1及后导模连接块2,所述后导模连接块2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导模1连接,后导模1与轮模(未图示)间隙配合,后导模连接块2一端设有与后导模1连接的螺栓孔3,另一端设有与设备固定连接孔4,所述后导模1包括第一弯曲部11及第二弯曲部12,所述第一弯曲部11及第二弯曲部12设有过渡弧13,所述第一弯曲部11、第二弯曲部12及过渡弧13连接形成月牙弧状,所述第一弯曲部11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末端的水平尺寸为90mm。为配合后导模1的水平尺寸,所述后导模连接块2长度为130mm。在使用中,只需将原报废的后导模按照所需水平尺寸进行切割就可以,不仅节约了材料,而且降低了设备成本的费用。
进一步对后导模1进行描述,所述第二弯曲部12为自由端,沿所述第一弯曲部11向下延伸的面上设有螺栓孔4,该螺栓孔4用于与后导模连接块2连接。 
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后导模尺寸为:所述第一弯曲部11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末端的水平尺寸为90mm,所述第一弯曲部11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12末端的竖直尺寸为80mm; 
经品质检测,弯管后的管件无起皱、凹陷等不良现状。并附改型后的后导模与改型前后导模的成本对比表如下:
Figure 2013101265664100002DEST_PATH_IMAGE002
经对比,采用改型后的后导模,每月节约金额400元/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通过对后导模及后导模连接块的改善,节约了耗材,结构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包括后导模及后导模连接块,所述后导模连接块通过螺栓与所述后导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模包括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间设有过渡弧,所述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及过渡弧连接形成月牙弧状,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90 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模连接块长度为13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为自由端,沿所述第一弯曲部向下延伸的面上设有螺栓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模连接块设有与所述后导模连接的螺栓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8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水平尺寸为9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后导模尺寸为: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竖直尺寸为6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弯管后导模,其特征在于,
当弯管所需的管件直径为38.1mm或42.7mm时,所述后导模尺寸为:所述第一弯曲部首端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末端的竖直尺寸为80mm。
CN2013101265664A 2013-04-12 2013-04-12 新型弯管后导模 Pending CN103191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65664A CN103191989A (zh) 2013-04-12 2013-04-12 新型弯管后导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65664A CN103191989A (zh) 2013-04-12 2013-04-12 新型弯管后导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1989A true CN103191989A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1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65664A Pending CN103191989A (zh) 2013-04-12 2013-04-12 新型弯管后导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198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2229A (ja) * 1995-01-13 1996-07-30 Opton Co Ltd 曲げ加工装置
CN201439100U (zh) * 2009-08-19 2010-04-21 长春佛吉亚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弯管机专用分体式防皱板
CN102172691A (zh) * 2010-12-14 2011-09-07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薄壁不锈钢管小半径弯曲工艺及模具
CN102814370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江阴市宏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顶镦弯管机
CN202741600U (zh) * 2012-08-13 2013-02-20 浙江摩多巴克斯汽配有限公司 一种弯管机的防皱板润滑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2229A (ja) * 1995-01-13 1996-07-30 Opton Co Ltd 曲げ加工装置
CN201439100U (zh) * 2009-08-19 2010-04-21 长春佛吉亚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弯管机专用分体式防皱板
CN102172691A (zh) * 2010-12-14 2011-09-07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薄壁不锈钢管小半径弯曲工艺及模具
CN102814370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江阴市宏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顶镦弯管机
CN202741600U (zh) * 2012-08-13 2013-02-20 浙江摩多巴克斯汽配有限公司 一种弯管机的防皱板润滑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钟翔山: "《冲压模具设计实例精选》", 5 February 2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1780A (zh) 一种圆管倒角机
CN203803994U (zh) 弯管轮模
CN103191989A (zh) 新型弯管后导模
CN204108116U (zh) 一种新型防皱模具和耐磨铜皮
CN202667320U (zh) 双工位轮式放线架
CN201439100U (zh) 弯管机专用分体式防皱板
CN204544980U (zh) 一种夹板式高线中轧导卫
CN205020647U (zh) 一种用于加工带内框零件的五金模具
CN103381427B (zh) 一种铜材拉拔生产用转位支撑台
CN205020609U (zh) 一种厚度加强型冲裁冲头
CN204367253U (zh) 一种用于生产橡胶管路的芯模
CN202741467U (zh) 一种用于制造多孔扁平管的挤压模具
CN201437148U (zh) 一种自动辊锻机辊锻模块
CN203170702U (zh) 一种顶管机前台毛管夹紧装置
CN103008480B (zh) 一种电池钢壳高精度落料模具结构
CN204004666U (zh) 一种组合焊接成型的水龙头
CN202826167U (zh) 模具用排气塞
CN102615117A (zh) 大规格拉丝机拉制铜线的配模方法
CN1810443A (zh) 环状零件加强环条料挠弯工艺
CN202461286U (zh) 钢管精整机模具
CN203171469U (zh) 一种可拆卸顶平面定位销结构
CN218134061U (zh) 一种高速线材轧机29剪空过管
CN102784811A (zh) 一种组合辊
CN204097609U (zh) 一种纺丝间侧吹风空调余风回收稳定装置
CN204195944U (zh) 一种砖机拼接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