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1927B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91927B CN103191927B CN201210006018.3A CN201210006018A CN103191927B CN 103191927 B CN103191927 B CN 103191927B CN 201210006018 A CN201210006018 A CN 201210006018A CN 103191927 B CN103191927 B CN 1031919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 centerdot
- heat
- roll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轧制过程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带钢入口温度、变形热和热传导因素引入冷轧带钢温度场的预测模型中,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辊缝中的变形热和摩擦热,则辊缝中带钢的表面温度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考虑了沿板宽方向接触弧长的变化,建立了冷轧过程中轧辊与带钢的摩擦热和辊缝内带钢的塑形变形热的计算模型,采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了冷轧过程中的摩擦热和变形热,能获得很高的温度预测精度和整个轧制过程板带温度分布的详细信息,为轧制过程提供了设定和优化的参数;2)由于采用数值积分法,非常适合引入计算机控制,提高了计算效率,应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制过程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轧制过程中,由于轧制区的摩擦热和带钢在变形阶段的变形热会引起带钢的温度升高,变形热本身又受带钢的应变和应变率以及温度传导的影响,这种温度升高一方面会造成带钢材料软化,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带钢的板形质量。
目前在轧制过程控制中,对带钢热变形的计算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对辊缝内变形热和摩擦热的计算一直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冷轧过程中辊缝内变形热以及摩擦热是引起带钢温升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求解带钢温度场的前提,目前由于辊缝内变形热和摩擦热的计算不准确使冷轧带钢温度场计算精度受到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确定带钢的表面温度受到带钢入口温度、变形热和热传导因素的影响并建立带钢表面温度场计算模型,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辊缝中变形热和摩擦热,提高带钢温度场的预测精度,减少温度对成品带钢板形质量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带钢入口温度、变形热和热传导因素引入冷轧带钢温度场的预测模型中,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辊缝中的变形热和摩擦热,则辊缝中带钢的表面温度值为:
公式1中:j为将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划分n个区域中的第j个区域;为带钢第j个区域表面温度,单位℃;TE为带钢入口温度,单位℃;为第j个区域带钢的变形热,单位J/m3;为第j个区域被带钢吸收的摩擦热,单位J/m3;为第j个区域带钢热传导损失的热量,单位J/m3;为带钢的比热容,单位J/kgK;ρB为带钢的密度,单位kg/m3;
其中,摩擦热是计算辊缝中的带钢受轧辊的摩擦产生的摩擦热,假设产生的摩擦热全部被带钢和轧辊吸收,则产生的摩擦热为:
公式2中:为第j个区域带钢的摩擦热,单位J/m3;为垂直带钢的张力,单位KN;μ为摩擦因数;hA为入口带钢厚度,单位m;hj是在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第j个区域带钢的厚度,单位m;vE为前滑速度,单位m/s;
其中被带钢吸收的摩擦热为:
公式3中: 为轧辊的比热容,单位J/kgK;λB为带钢的热传导系数,单位W/mK;bB为带钢绝对吸收热系数;bW为轧辊绝对吸收热系数;λW为轧辊的热传导系数,单位W/mK;ρW为轧辊的密度,单位kg/m3;
带钢在辊缝中因变形产生的相应变形热为:
公式4中:为带钢第j个区域强化系数;
带钢热传导损失的热量是带钢沿着与轧辊的接触区域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轧辊的热量,为了计算简便,假设带钢的厚度内没有热量损失或产生,通过带钢与轧辊之间接触时间与热传导之间的关系,每个温度的影响效果通过入口第j个区域开始计算,积分后可得到所有热传导的热量为:
公式5中:为带钢长度方向温度变化量,单位℃,tn-tj为带钢在辊缝中的接触时间,单位秒;bB为带钢绝对吸收热系数;bW为轧辊绝对吸收热系数;
则带钢表面损失的热量为:
hn和hj是在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第n段区域和第j个区域带钢的厚度,单位m;
为使带钢热传导的热量计算更加准确,由于带钢在厚度方向和带钢在辊缝中长度方向上存在温度差,因此需要对带钢在辊缝中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温差进行校正,其中,针对带钢在辊缝中长度方向上的校正因子CZL为:
公式7中: hj是带钢在辊缝中沿长度方向划分n个区域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厚度,单位m;λj在辊缝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热传导系数,单位W/mK;在辊缝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比热容,单位J/kgK;ρj在辊缝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密度,单位kg/m3;在辊缝中的带钢第j个区域接触轧辊的时间,单位s;
针对带钢在辊缝中厚度方向温差的校正因子CH为:
公式8中:
从而带钢内部热传导损失的热量为:
公式9中:TW为入口处轧辊温度,单位℃;
因此沿带钢纵向划分区域的最终热传导损失的热量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适用于带钢温度场和轧辊温度场的计算,针对目前没有合适的解析计算方法计算辊缝变形热以及摩擦热的现状,考虑了沿板宽方向接触弧长的变化,建立了冷轧过程中轧辊与带钢的摩擦热和辊缝内带钢的塑形变形热的计算模型,采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了冷轧过程中的摩擦热和变形热,能获得很高的温度预测精度和整个轧制过程板带温度分布的详细信息,为轧制过程提供了设定和优化的参数;2)由于采用数值积分法,非常适合引入计算机控制,提高了计算效率,应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模型投入前后的板形分布对比图;
图2是本发明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选择ST12钢种某一道次冷轧过程为计算对象入口厚度为2.30mm;出口厚度为1.63mm,该道次带钢变形量为0.67mm,带钢宽度为1000mm,在该宽度下横向划分38个区域,在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划分20个区域,其他计算初始参数见表1。
表1
利用数值积分法对冷轧带钢温度场温度变化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计算的带钢温度与实际测量的温度吻合良好,误差控制在3%以内,证明了本发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发明方法针对板带冷轧过程可以获得整个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信息详尽准确,极大提高了温度预测精度和效率,能够更好的优化冷轧过程参数。
如图2是本发明模型投入前后的板形分布对比图,通过对冷轧过程进行温度场测量与跟踪,可以看出模型投入后板形质量得到提高,板形偏差明显下降。
Claims (1)
1.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带钢入口温度、变形热和热传导因素引入冷轧带钢温度场的预测模型中,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辊缝中的变形热和摩擦热,则辊缝中带钢的表面温度值为:
公式1中:j为将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划分n个区域中的第j个区域;为带钢第j个区域表面温度,单位℃;TE为带钢入口温度,单位℃;为第j个区域带钢的变形热,单位J/m3;为第j个区域被带钢吸收的摩擦热,单位J/m3;为第j个区域带钢热传导损失的热量,单位J/m3;为带钢的比热容,单位J/kgK;ρB为带钢的密度,单位kg/m3;
其中,摩擦热是计算辊缝中的带钢受轧辊的摩擦产生的摩擦热,假设产生的摩擦热全部被带钢和轧辊吸收,则产生的摩擦热为:
公式2中:为第j个区域带钢的摩擦热,单位J/m3;为垂直带钢的张力,单位KN;μ为摩擦因数;hA为入口带钢厚度,单位m;hj是在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第j个区域带钢的厚度,单位m;vE为前滑速度,单位m/s;
其中被带钢吸收的摩擦热为:
公式3中: 为轧辊的比热容,单位J/kgK;λB为带钢的热传导系数,单位W/mK;bB为带钢绝对吸收热系数;bW为轧辊绝对吸收热系数;λW为轧辊的热传导系数,单位W/mK;ρW为轧辊的密度,单位kg/m3;
带钢在辊缝中因变形产生的相应变形热为:
公式4中: 为带钢第j个区域强化系数;hE为出口带钢厚度,单位m;
带钢热传导损失的热量是带钢沿着与轧辊的接触区域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轧辊的热量,为了计算简便,假设带钢的厚度内没有热量损失或产生,通过带钢与轧辊之间接触时间与热传导之间的关系,每个温度的影响效果通过入口第j个区域开始计算,积分后可得到所有热传导的热量为:
公式5中:ΔT(n-j)为带钢长度方向温度变化量,单位℃,tn-tj为带钢在辊缝中的接触时间,单位秒;bB为带钢绝对吸收热系数;bW为轧辊绝对吸收热系数;
则带钢表面损失的热量为:
hn和hj是在辊缝中的带钢沿带钢长度方向第n段区域和第j个区域带钢的厚度,单位m;
为使带钢热传导的热量计算更加准确,由于带钢在厚度方向和带钢在辊缝中长度方向上存在温度差,因此需要对带钢在辊缝中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温差进行校正,其中,针对带钢在辊缝中长度方向上的校正因子CZL为:
公式7中: hj是带钢在辊缝中沿长度方向划分n个区域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厚度,单位m;λj在辊缝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热传导系数,单位W/mK;在辊缝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比热容,单位J/kgK;ρj在辊缝中第j个区域带钢的密度,单位kg/m3;在辊缝中的带钢第j个区域接触轧辊的时间,单位s;
针对带钢在辊缝中厚度方向温差的校正因子CH为:
公式8中:
从而带钢内部热传导损失的热量为:
公式9中:TW为入口处轧辊温度,单位℃;
因此沿带钢纵向划分区域的最终热传导损失的热量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06018.3A CN103191927B (zh) | 2012-01-10 | 2012-01-10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06018.3A CN103191927B (zh) | 2012-01-10 | 2012-01-10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91927A CN103191927A (zh) | 2013-07-10 |
CN103191927B true CN103191927B (zh) | 2015-08-05 |
Family
ID=48714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06018.3A Active CN103191927B (zh) | 2012-01-10 | 2012-01-10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919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23591B2 (en) | 2016-05-23 | 2022-08-23 |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 Image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
CN107016247B (zh) * | 2017-04-17 | 2020-04-10 | 武汉科技大学 | 一种确定试样干摩擦面温度场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7316A (en) * | 1980-07-04 | 1982-01-29 | Kawasaki Steel Corp | Method for automatic control of screw down of reeler mill |
JP2786760B2 (ja) * | 1991-08-26 | 1998-08-13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熱間圧延における鋼板の圧延温度予測方法 |
JPH11290922A (ja) * | 1998-04-10 | 1999-10-26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冷間圧延材の出側温度予測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た冷間圧延材の製造方法 |
JP3441988B2 (ja) * | 1998-12-08 | 2003-09-02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冷間タンデム圧延機における圧延方法 |
DE10129565C5 (de) * | 2001-06-20 | 2007-12-27 | Siemens Ag | Kühlverfahren für ein warmgewalztes Walzgut und hiermit korrespondierendes Kühlstreckenmodell |
JP4269778B2 (ja) * | 2003-05-22 | 2009-05-27 | 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 | 圧延加工の金属組織予測方法 |
DE102006001195A1 (de) * | 2006-01-10 | 2007-07-12 | Sms Demag Ag | Verfahren zum Gieß-Walzen mit erhöhter Gießgeschwindigkeit und daran anschließendem Warmwalzen von relativ dünnen Metall-,insbesondere Stahlwerkstoff-Strängen,und Gieß-Walz-Einrichtung |
-
2012
- 2012-01-10 CN CN201210006018.3A patent/CN10319192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91927A (zh) | 2013-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66737B (zh) | 一种预测热轧过程板带温度场的二维交替差分方法 | |
CN103212585B (zh) | 薄板用热轧机的控制装置以及薄板用热轧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4324948B (zh) | 一种热连轧粗轧过程轧件宽度控制方法 | |
CN102601128B (zh) | 炉卷轧机轧件温差控制方法 | |
CN103028615B (zh) | 一种预测带钢热连轧过程温度演变的方法 | |
Chen et al. | Calculation of roll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force based on improved Karman equation for hot strip mill | |
CN102189117B (zh) | 基于横向性能检测的冷轧带钢平直度前馈控制方法 | |
CN101456038A (zh) |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过程板带温度监测方法 | |
CN104841700A (zh) | 一种热轧带钢轧制力的优化设定方法 | |
CN104484560A (zh) | 一种适合于连退机组的带钢跑偏预报方法 | |
CN103286143A (zh) | 热轧板坯边部加热温度测量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1391266B (zh) | 可变凸度铸轧辊、铸轧系统以及可变凸度铸轧工艺 | |
CN103418619B (zh) | 一种冷轧带钢板形预测控制方法 | |
CN102756013A (zh) | 一种冷轧带钢翘曲的改善方法及装置 | |
CN101543843B (zh) | 基于分步优化和影响因素补偿的板形标准曲线制定方法 | |
CN105689405A (zh) | 一种冷轧带材在线目标板形的智能设定方法 | |
CN103817155B (zh) | 厚度大于50mm厚钢板板形控制方法 | |
TW200806984A (en) | Rolling line material quality prediction and control apparatus | |
CN112474820B (zh) | 一种用于辊型设计的轧机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9013717B (zh) | 一种热连轧中间坯心部温度计算方法 | |
CN103567228B (zh) | 一种六辊轧机极薄带非常态轧制时板形与压靠预报方法 | |
CN101566538B (zh) | 一种中厚板轧制过程中轧件塑性系数在线获取方法 | |
CN103191927B (zh) | 一种预测冷轧带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
Shatalov et al. | Influence of outer parts of a strip on the deformation and force parameters of thin-sheet rolling | |
CN105363800A (zh) | 一种基于断面形状的精确板形值获取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