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0333A -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0333A
CN103190333A CN2013101400986A CN201310140098A CN103190333A CN 103190333 A CN103190333 A CN 103190333A CN 2013101400986 A CN2013101400986 A CN 2013101400986A CN 201310140098 A CN201310140098 A CN 201310140098A CN 103190333 A CN103190333 A CN 103190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algae
seedling
water
landf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400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学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1400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903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90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03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单细胞藻类通过分裂生殖来繁殖后代,多细胞藻类通过孢子生殖来繁衍后代,扩大养殖面积,通过生产管理、多次收获,实现高产栽培与科学填埋。利用藻类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成有机化合物填埋到地层下,实现全球碳排放量负增长,降低大气温室效应;扼制地球冰层融化,控制海平面升高,维持地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

Description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属于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作为碳汇,不断从大气中吸收CO2。全球江河、湖泊面积大、海岸线长,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巨大;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释放O2。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的1/3以上CO2量,对缓解气候变暖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年海洋浮游藻的总固碳量为31×109吨碳,藻类生物吸收碳的速度远比树木快,藻类的数量每隔几小时就能翻倍。它比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太阳光,浮游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有360亿吨,占地球大气氧含量的70%以上。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数十米的大型褐藻。藻类分布的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只有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不仅能生长在江河、溪流、湖泊和海洋,而且也能生长在短暂积水或潮湿的地方。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土壤内,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利用藻类光合作用吸收CO2,转变成有机化合物填埋到地下,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逐步降低大气温室效应;扼制地球冰层融化,控制海平面升高,维持地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利用单细胞藻类通过分裂生殖来繁殖后代,多细胞藻类通过孢子生殖来繁衍后代,扩大养殖面积,通过生产管理、多次收获,实现高产栽培与科学填埋。
在本申请中,所述单细胞藻类包括淡水单细胞藻类和海水单细胞藻类,所述多细胞藻类包括淡水多细胞藻类和海水多细胞藻类。
藻类生长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氮和磷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氮磷浓度的增加能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淡水单细胞藻类最适宜生长所需的氮磷比率(原子比)为 16:1。氮磷比影响浮游藻类群落变化,高磷条件下绿藻门占优势,中氮和高氮条件下蓝藻门占优势,低氮磷比水体中微囊藻生长状况好于高氮磷比水体。
光照强度在500~5000Lx范围内,随着光强的增加,藻类的增长率加大,超过5000Lx藻类生长受到限制,光照时间在2~9h内,藻类增长率和生物量随着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大,超过12h后,增长率和生物量反而下降。水温低于4℃时,藻类停止光合作用;20~35℃时,光合作用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强。碱性环境下,藻类光合作用易捕获大气中的CO2,蓝藻偏好较高的PH值,但不能超过PH值9.5。流速在0.1~0.5m/s,随流速增加,繁殖率和生物量增加。流速增大,提高营养元素吸收速率,促进藻类生长和繁殖。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概括如下:
1、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单细胞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a)接种培养
将PH值8.5,盐度0.5~1‰的澄清河水,煮沸5~10 min杀死微生物,倒入消毒过的容器内,优选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作为容器消毒剂。冷却后加入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络合重金属离子,获得消毒后除去重金属离子的培养用水。
培养用水中分别加入1~5%的硝酸钠(NaNO3)、磷酸二氢钾 (KH2PO4)、柠檬酸铁(FeC6H5O7·5H20)、硅酸钠(Na2SiO3)、维生素B1、维生素B12。将生命力旺盛、无污染的藻液与培养用水,体积比按1:1~3混合均匀后,置于光线充足处。室温20~25℃,每小时搅动一次。
培养3~5d后加入消毒后的河水,其体积是原培养用水的10~20倍;消毒方法是,河水沉淀1~2h后,每吨澄清水中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250g;藻类在消毒后的河水中再培养5~7d,即可投入沟渠、湖泊、河流等大面积水体中进行养殖。
b)、适时投放
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上午进行大面积投放,晚上或阴雨天不宜。 
c)、日常管理
搅拌对藻类的生长繁殖很有好处,通过搅拌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到培养液中,以补充由于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其次是帮助沉淀的藻类细胞上浮而获得光照;再次是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在晴天,每天搅拌1~3次,每次10~15min;也可以用增压机向水中注入空气。 
大面积水体投放水藻前10~15d,将发酵腐熟的植物、粪便等产生的汁液直接泼洒在水面上。有机质肥料残渣堆放在水岸边,生石灰与有机质按1~3:20,层层交叠,最上面用土密封。
培养时,对容器消毒要彻底,作好藻种分离,防止种类混杂。尖鼻虫、游仆虫、变形虫等能直接吞噬藻类细胞,影响藻类生长,可人工清除。 
d)、越冬防护
气温低于10℃时,选择晴天上午8:00~10:00,将生长良好,活力旺盛,无污染物的藻类移至室内或大棚内越冬;越冬培养池内每吨水中,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250g进行消毒,大棚采用透光率高的材质,如塑料薄膜、聚乙烯板;雨雪天气时,利用人工光源,如1500W碘钨灯、60~100W的白炽电灯或40~100W的日光灯来增加光照时间,培养池水量不足时补水。
e)、捕捞与填埋
单细胞藻类在大面积水域经10~15d培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最适合收获时间是第12d。选晴天上午藻类上浮时,用水泵抽取藻液,通过80~100目过滤网进行捕捞。每次捕捞后水体中还留下20~30%藻类,以利下批藻类的繁殖。过滤后的藻类便可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集中堆放时间最好不超过2d,堆放时间过长易引起藻类腐烂。
(2)多细胞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a)、养殖场地准备
用竹杆、木方、金属或其它复合材料做成浮筏,两浮筏之间拉平行的绠绳,绠绳每间距5~6m绑一个浮子。苗绳绑在绠绳上,苗绳间距1m以上,巨藻苗绳间距可达2~3m。苗绳底部悬挂一定重量的砖石,使之将苗绳拉直。也可在苗绳底部设置一条与上面绠绳平行的绠绳,将苗绳底部绑在下面的绠绳上。
绠绳和苗绳可采用聚乙烯绳与棕绳,棕绳纤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丹宁酸,对海藻幼苗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是:棕绳制作前将材料在高温中蒸煮多次或使用前10~15d先将棕绳浸泡在海水里。
b)、幼苗保苗
海藻受精卵附着后,在水深1~1.5m的室内培养10~15d,再移至海上培养,人工清理浮泥和杂藻。室内育苗中幼苗接受光照强度越高,生长越快,最适光照强度为4000Lx;水层浅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移栽前3~5d提高水层深度,使海藻在培养池与出海养殖后接受的光照强度、生长深度差别不大。
c)、海上养殖
当经过保苗的海藻幼苗株长至5cm以上,将幼苗从附着基上取下,夹于苗绳上养殖。苗绳可选用直径3cm的棕绳或直径1.5cm的聚乙烯绳。无分枝的幼苗将根部夹在苗绳里,有分枝的幼苗将分枝两边分开,根部夹入绳中,藻体分在绳的两边。小型海藻苗间距5cm以上,大型藻如巨藻、大叶藻,苗间距可达1~2m,适宜距离为1.5m。
海浪冲击度越大,藻体越长,生物量也越大;但风浪太大、水流太急的海区易掉苗,幼苗养殖于海湾中部有利其生长。刚下海的海藻幼苗,根部附着不牢,在水流大的地方,摆动剧烈易脱落,需每半个月检查一次海藻生长情况。海藻养殖水层秋、冬季控制在2~4m,春、夏季控制在3~6m。
海藻养殖主要危害是海胆,可在养殖区四周设置围网保护,也可用石灰水杀死掠食海藻的海胆,或在藻场放养吃食海胆的海獭。
d)、收获与填埋
6~7月份第一次收割时保留根部,可以继续生长,一年可收获2~4次,一次夹苗可以多年生长。收割上来的海藻可先在海边沙滩上经3~5d日晒,减少水份,节约运输成本,再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
生长在热带的巨藻全年都在生长,每年可以收获3~4次。巨藻的寿命在4~8年,最长寿的巨藻可以生长12年。每公顷海面种植1000棵巨藻,每年可以收获新鲜的巨藻750到1200吨。
2、使用藻类种植、收割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公开于CN201310111727.2中的通过速生草本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3、根据以上1-2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淡水和海水中种植或培育单细胞藻类和多细胞藻类是:蓝藻、绿藻、硅藻、褐藻、巨藻、大叶藻。
4、根据以上1-3项中任何一项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使用蓝藻、绿藻、硅藻进行分裂生殖来繁殖后代。
5、根据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方法,其中在步骤(2)中使用褐藻、巨藻、大叶藻进行孢子生殖来繁衍后代。
氮和磷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氮磷浓度的增加能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淡水单细胞藻类最适宜生长所需的氮磷比率(原子比)为 16:1。氮磷比影响浮游藻类群落变化,高磷条件下绿藻门占优势,中氮和高氮条件下蓝藻门占优势,低氮磷比水体中微囊藻生长状况好于高氮磷比水体。N、P对淡水藻类物生量的影响见表1。
表1   N、P对淡水藻类物生量的影响
Figure 845196DEST_PATH_IMAGE001
单位:时间(d)、生物量(mg·L-1
根据发明人的上述发现,本发明人首次提出种植或培育单细胞藻类和多细胞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变成有机质填埋到地层下,实现全球碳排放量负增长的方法。每年填埋138.77~142.85亿吨(干重)植物,100年内,即可将大气中的CO2浓度由当前的0.03909%降至工业革命前的0.0275%。开辟了人类应对大气温室效应危害新途径,扼制地球冰层融化,控制海平面升高,维持地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
本发明的优点
1)、种植或培育单细胞藻类和多细胞藻类,每年可收获2~6次,每公顷每年平均收获150~1500吨(鲜重)植物;可捕获CO2 30~300吨。藻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能够获得理想的捕碳效果。
2)、为国际上的碳交易提供操作性强的技术手段和参考依据。
3)、作为一个产业来推广,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5)、填埋场与种植区域之间的距离短,运输成本低,可操作性高。
6)、种植或培育藻类,可使用发酵腐熟的植物、粪便等有机质,使生物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7)、种植或培育藻类方便大规模收割,避免了因为人工收获所带来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方法不限于所提供的实施例。
实施例1
1、接种培养
将PH值8.5,盐度0.5~1‰的澄清河水,煮沸5~10min杀死微生物,倒入消毒过的容器内,优选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作为容器消毒剂。冷却后加入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络合重金属离子,获得消毒后除去重金属离子的培养用水。
培养用水中分别加入1~5%的硝酸钠(NaNO3)、磷酸二氢钾 (KH2PO4)、柠檬酸铁(FeC6H5O7·5H20)、硅酸钠(Na2SiO3)、维生素B1、维生素B12。将生命力旺盛、无污染的藻液与培养用水,体积比按1:1~3混合均匀后,置于光线充足处。室温20~25℃,每小时搅动一次。
培养3~5d后加入消毒后的河水,其体积是原培养用水的10~20倍;消毒方法是,河水沉淀1~2h后,每吨澄清水中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250g;藻类在消毒后的河水中再培养5~7d,即可投入沟渠、湖泊、河流等大面积水体中进行养殖。
2、适时投放
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上午进行大面积投放,晚上或阴雨天不宜。 
3、日常管理
A、搅拌
搅拌对藻类的生长繁殖很有好处,通过搅拌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到培养液中,以补充由于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其次是帮助沉淀的藻类细胞上浮而获得光照;再次是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在晴天,每天搅拌1~3次,每次10~15min,不要向一个方向搅拌,必须更换方向,以免造成旋涡式水流,也可以用增压机向水中注入空气。 
B、施肥
大面积水体投放水藻前10~15d,将发酵腐熟的植物、粪便等产生的汁液直接泼洒在水面上。有机质肥料残渣堆放在水岸边,生石灰与有机质按1~3:20,层层交叠,最上面用土密封。
C、病虫害防治 
培养时,对容器消毒要彻底,作好藻种分离,防止种类混杂。
尖鼻虫、游仆虫、变形虫等能直接吞噬藻类细胞,影响藻类生长,可人工清除。 
4、越冬防护
气温低于10℃时,选择晴天上午8:00~10:00,将生长良好,活力旺盛,无污染物的藻类移至室内或大棚内越冬;越冬培养池内每吨水中,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250g进行消毒,大棚采用透光率高的材质,如塑料薄膜、聚乙烯板;雨雪天气时,利用人工光源,如1500W碘钨灯、60~100W的白炽电灯或40~100W的日光灯来增加光照时间,培养池水量不足时补水。
5、捕捞与填埋
单细胞藻类在大面积水域经10~15d培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最适合收获时间是第12d。选晴天上午藻类上浮时,用水泵抽取藻液,通过80~100目过滤网进行捕捞。每次捕捞后水体中还留下20~30%藻类,以利下批藻类的繁殖。过滤后的藻类便可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集中堆放时间最好不超过2d,堆放时间过长易引起藻类腐烂。
实施例2
1、养殖场地准备
用竹杆、木方、金属或其它复合材料做成浮筏,两浮筏之间拉平行的绠绳,绠绳每间距5~6m绑一个浮子。苗绳绑在绠绳上,苗绳间距1m以上,巨藻苗绳间距可达2~3m。苗绳底部悬挂一定重量的砖石,使之将苗绳拉直。也可在苗绳底部设置一条与上面绠绳平行的绠绳,将苗绳底部绑在下面的绠绳上。
绠绳和苗绳可采用聚乙烯绳与棕绳,棕绳纤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物质丹宁酸,对海藻幼苗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是:棕绳制作前将材料在高温中蒸煮多次或使用前10~15d先将棕绳浸泡在海水里。
2、幼苗保苗
海藻受精卵附着后,在水深1~1.5m的室内培养10~15d,再移至海上培养,人工清理浮泥和杂藻。室内育苗中幼苗接受光照强度越高,生长越快,最适光照强度为4000Lx;水层浅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移栽前3~5d提高水层深度。
3、海上养殖
当经过保苗的海藻幼苗株长至5cm以上,将幼苗从附着基上取下,夹于苗绳上养殖。苗绳可选用直径3cm的棕绳或直径1.5cm的聚乙烯绳。无分枝的幼苗将根部夹在苗绳里,有分枝的幼苗将分枝两边分开,根部夹入绳中,藻体分在绳的两边。小型海藻苗间距5cm以上,大型藻如巨藻、大叶藻,苗间距可达1~2m,适宜距离为1.5m。
海浪冲击度越大,藻体越长,生物量也越大;但风浪太大、水流太急的海区易掉苗,幼苗养殖于海湾中部有利其生长。刚下海的海藻幼苗,根部附着不牢,在水流大的地方,摆动剧烈易脱落,需每半个月检查一次海藻生长情况。海藻养殖水层秋、冬季控制在2~4m,春、夏季控制在3~6m。
海藻养殖主要危害是海胆,可在养殖区四周设置围网保护,也可用石灰水杀死掠食海藻的海胆,或在藻场放养吃食海胆的海獭。
4、收获与填埋
6~7月份第一次收割时保留根部,可以继续生长,一年可收获2~4次,一次夹苗可以多年生长。收割上来的海藻可先在海边沙滩上经3~5d日晒,减少水份,节约运输成本,再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

Claims (5)

1.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内容:以单细胞藻类通过分裂生殖来繁殖后代,多细胞藻类通过孢子生殖来繁衍后代,扩大养殖面积,通过生产管理、多次收获与科学填埋技术,实现藻类的速生、丰产与高效固碳填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细胞藻类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接种培养
将PH值8.5,盐度0.5~1‰的澄清河水,煮沸5~10min杀死微生物,倒入消毒过的容器内,优选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作为容器消毒剂;冷却后加入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络合重金属离子,获得消毒后除去重金属离子的培养用水;
培养用水中分别加入1~5%的硝酸钠(NaNO3)、磷酸二氢钾 (KH2PO4)、柠檬酸铁(FeC6H5O7·5H20)、硅酸钠(Na2SiO3)、维生素B1、维生素B12;将生命力旺盛、无污染的藻液与培养用水,体积比按1:1~3混合均匀后,置于光线充足处;室温20~25℃,每小时搅动一次;
培养3~5d后加入消毒后的河水,其体积是原培养用水的10~20倍;消毒方法是,河水沉淀1~2h后,每吨澄清水中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NaCIO 250g;藻类在消毒后的河水中再培养5~7d,即可投入沟渠、湖泊、河流等大面积水体中进行养殖;
(2)适时投放
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上午进行大面积投放,晚上或阴雨天不宜; 
(3)日常管理
在晴天,每天搅拌1~3次,每次10~15min,也可以用增压机向水中注入空气; 
大面积水体投放水藻前10~15d,将发酵腐熟的植物、粪便等产生的汁液直接泼洒在水面上;有机质肥料残渣堆放在水岸边,生石灰与有机质按1~3:20,层层交叠,最上面用土密封;
尖鼻虫、游仆虫、变形虫等能直接吞噬藻类细胞,影响藻类生长,可人工清除; 
(4)越冬防护
气温低于10℃时,选择晴天上午8:00~10:00,将生长良好,活力旺盛,无污染物的藻类移至室内或大棚内越冬;越冬培养池内每吨水中,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15%的次氯酸钠(NaCIO)250g进行消毒,大棚采用透光率高的材质,如塑料薄膜、聚乙烯板;雨雪天气时,利用人工光源,如1500W碘钨灯、60~100W的白炽电灯或40~100W的日光灯来增加光照时间,培养池水量不足时补水;
(5)捕捞与填埋
单细胞藻类在大面积水域经10~15d培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选晴天上午藻类上浮时,用水泵抽取藻液,通过80~100目过滤网进行捕捞;每次捕捞后水体中还留下20~30%藻类;过滤后的藻类便可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集中堆放时间最好不超过2d,堆放时间过长易引起藻类腐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细胞藻类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养殖场地准备
用竹杆、木方、金属或其它复合材料做成浮筏,两浮筏之间拉平行的绠绳,绠绳每间距5~6m绑一个浮子;苗绳绑在绠绳上,苗绳间距1m以上,巨藻苗绳间距可达2~3m;苗绳底部悬挂一定重量的砖石,使之将苗绳拉直;也可在苗绳底部设置一条与上面绠绳平行的绠绳,将苗绳底部绑在下面的绠绳上;
绠绳和苗绳可采用聚乙烯绳与棕绳,棕绳制作前将材料在高温中蒸煮多次或使用前10~15d先将棕绳浸泡在海水里;
(2)幼苗保苗
海藻受精卵附着后,在水深1~1.5m的室内培养10~15d,再移至海上培养;室内育苗中幼苗接受光照强度越高,生长越快,最适光照强度为4000Lx;水层浅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移栽前3~5d提高水层深度;
(3)海上养殖
当经过保苗的海藻幼苗株长至5cm以上,将幼苗从附着基上取下,夹于苗绳上养殖;苗绳可选用直径3cm的棕绳或直径1.5cm的聚乙烯绳;无分枝的幼苗将根部夹在苗绳里,有分枝的幼苗将分枝两边分开,根部夹入绳中,藻体分在绳的两边;小型海藻苗间距5cm以上,大型藻如巨藻、大叶藻,苗间距可达1~2m,适宜距离为1.5m;海藻养殖水层秋、冬季控制在2~4m,春、夏季控制在3~6m;
海藻养殖主要危害是海胆,可在养殖区四周设置围网保护,也可用石灰水杀死掠食海藻的海胆,或在藻场放养吃食海胆的海獭;
(4)收获与填埋
6~7月份第一次收割时保留根部,可以继续生长,一年可收获2~4次,一次夹苗可以多年生长;收割上来的海藻可先在海边沙滩上经3~5d日晒,减少水份,节约运输成本,再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单细胞藻类大面积水域经12d培养后进行捕捞。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海藻受精卵附着后,在水深1m的室内培养12d,再移至海上培养。
CN2013101400986A 2013-04-22 2013-04-22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Pending CN1031903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400986A CN103190333A (zh) 2013-04-22 2013-04-22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400986A CN103190333A (zh) 2013-04-22 2013-04-22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0333A true CN103190333A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13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00986A Pending CN103190333A (zh) 2013-04-22 2013-04-22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90333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8814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鼠尾藻幼苗采苗用附着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18813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鼠尾藻新型采苗附着基的缓释肥营养制剂
CN107094444A (zh) * 2016-02-19 2017-08-29 雷学军 人为控制碳循环的方法
CN110771496A (zh) * 2019-11-27 2020-02-1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诱导低温弱光保存海带雄性种质发育的方法
CN114041414A (zh) * 2021-10-25 2022-02-15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海洋系统碳中和方法
CN114127249A (zh) * 2019-06-27 2022-03-01 W.L.戈尔及同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种植海藻的生物界面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7501A (zh) * 2011-07-07 2012-02-22 青岛市环境卫生科研所 浒苔快速无害化应急处置方法
EP2556881A1 (en) * 2011-08-11 2013-02-13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Combining algae cultivation and CO2 capture
CN103013833A (zh) * 2012-12-28 2013-04-0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高pH诱导、耦合二氧化碳减排的微藻采收新方法
CN103155776A (zh) * 2013-04-02 2013-06-19 雷学军 通过速生草本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7501A (zh) * 2011-07-07 2012-02-22 青岛市环境卫生科研所 浒苔快速无害化应急处置方法
EP2556881A1 (en) * 2011-08-11 2013-02-13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Combining algae cultivation and CO2 capture
CN103013833A (zh) * 2012-12-28 2013-04-0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高pH诱导、耦合二氧化碳减排的微藻采收新方法
CN103155776A (zh) * 2013-04-02 2013-06-19 雷学军 通过速生草本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忠华等: "利用微藻技术减排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现代化工》 *
王琳等: "微藻固碳与生物能源技术发展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4444A (zh) * 2016-02-19 2017-08-29 雷学军 人为控制碳循环的方法
CN106718814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鼠尾藻幼苗采苗用附着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18813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鼠尾藻新型采苗附着基的缓释肥营养制剂
CN106718814B (zh) * 2016-11-30 2019-11-08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鼠尾藻幼苗采苗用附着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18813B (zh) * 2016-11-30 2020-05-0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鼠尾藻采苗附着基的缓释肥营养制剂
CN114127249A (zh) * 2019-06-27 2022-03-01 W.L.戈尔及同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种植海藻的生物界面
CN110771496A (zh) * 2019-11-27 2020-02-11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一种诱导低温弱光保存海带雄性种质发育的方法
CN114041414A (zh) * 2021-10-25 2022-02-15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海洋系统碳中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ang et al. Growth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condi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nutrient removal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CN103155776B (zh) 通过速生草本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CN101962227B (zh) 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CN109006111A (zh)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
CN103190333A (zh) 通过速生藻类的种植、收获和填埋实现固碳的方法
CN103229653A (zh) 速生植物种植、成型、固碳封存与综合利用的方法
CN103907556A (zh) 一种新型稻田养鱼的方法
CN102138512B (zh) 一种固着生活型海藻幼苗海面撒播方法
CN103636481A (zh) 湿地保护的立体种养殖系统
CN107232051B (zh) 一种基于营养快繁的铜藻规模化培育方法
CN107651754A (zh) 一种修复富营养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方法及人工礁石
Chao et al. Aqua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clonium riparium and an evaluation of its biomass growth potential
CN107094444A (zh) 人为控制碳循环的方法
CN109430120B (zh) 红树林区利用海水养殖废水养殖大弹涂鱼方法
CN112931178B (zh) 一种基于陆基温室的海草培养系统及方法
KR101957022B1 (ko) 모자반류 접합자를 자연석인 현무암에 부착 및 생장시켜 바다숲을 조성하는 신규 바다숲 조성방법
CN1806522A (zh) 一种杂交芦苇的培植方法
Ryther et al. Biomass production by marine and freshwater plants
CN109006202B (zh) 实现区域碳热氧平衡发展模式的方法
CN109329132B (zh) 红树林区大弹涂鱼的养殖方法
CN103053310B (zh) 苦草苗的培育方法
CN102807283A (zh) 一种多功能复合人工生态浮岛载体
Jintong Rice fish culture and its macrodevelopment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S2620229T3 (es) Un sistema para producir una materia prima para la producción de biogás
Jackson et al. Concerning the Selection of Seaweeds Suitable for Mass Cultivation in a Number of Large, Open-ocean, Solar Energy Facilities (" marine Farms") in Order to Provide a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for Conversion to Food, Synthetic Fuels, and Electrical Ener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