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3117A -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3117A
CN103183117A CN2013101239424A CN201310123942A CN103183117A CN 103183117 A CN103183117 A CN 103183117A CN 2013101239424 A CN2013101239424 A CN 2013101239424A CN 201310123942 A CN201310123942 A CN 201310123942A CN 103183117 A CN103183117 A CN 103183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cue
main body
space
buoyant apparatus
lif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39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3117B (zh
Inventor
刘琼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1239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831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83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3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3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31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组合体可以通过手动或在水中自动打开,以展开主体并释放拯救空间;所述组合体通过连接扣相连接组合,所述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救生器其救生舟或救生筏所存在的难于同时保证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其无法适用于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的问题,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简化了救生器的结构,增加了救生器的便携程度和使用操作方便程度,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从而提高了救生效率,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水上救援和自救。

Description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中救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域救援救生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拯救空间救生器。
背景技术
在世界上无数的灾难事件中,有关水域遇难的事件占很大的比例。通常情况下,死于水域灾难的主要原因为溺水死亡,而溺水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采用能够及时、有效及安全地使得遇险人员浮在水面上的方式。
目前,为此研究设计的救生器样式繁多,主要包括救生舟和救生筏两种。其中救生舟作为常用的水上救生载人船,因为其动力多在船尾位置处,所以在水上遇到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时,如果是在大风浪中顶风迎浪前行,则救生舟的船头位置处将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而此时船尾的动力还仍然向前顶进,从而导致救生舟的船头位置处收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双重冲击力,使得救生舟很容易被掀翻,导致严重事故,可见,虽然救生舟的造价较低,但是其安全性能较差且携带方便性能较差,无法满足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的需要。而救生筏作为一种适用于弃船后人员的救生装置,主要用于江海船舶出现危险时工作人员的救援和自救,其安全性能虽然比救生舟好些,但是因为传统的救生筏多采用橡胶布通过胶水粘接成型,所以导致重量大、不便于携带、制作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还因为橡胶中多含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是对人体有毒害的添加剂,所以更加导致备用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置身环境恶劣。因此,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救生器所主要包括的救生舟和救生筏均难以满足实际使用中对救生器成本较低和安全性能较高的普遍需求;此外,当遇到极端天气时,现有的救生舟和救生筏的使用方式和安全性能都难以满足实际遇险时的救生需求。
申请号为200720035774.3,授权公告号为CN201023640Y,名称为“一种水上抗风浪救生器具”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上救生器具,包括设有轮式桨的载人舱。这种救生器具在水上遇险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援作用,但是因为其需要设置轮式桨作为主要浮力源,所以增加了救生器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救生器自身的重量,从而导致影响救生器的便携性能和安全性能;此外,又因为该救生器具采用封闭式载人舱,所以在风浪较大甚至整体救生器在水浪中被倾覆时,将会导致封闭式载人舱里的遇险人员难以逃脱出来,从而更加增大了遇险人员的生命危险程度,严重影响了整个救生器具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且其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极为受限,救援效率较低,不能满足恶劣天气甚至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遇险救援需求。
申请号为200820066519.X,授权公告号为CN201193096Y,名称为“便携式水中救生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水中救生器,其包括表面设有显示终端的环形带,显示终端两侧设有充气装置和气囊仓,气囊仓上设有气囊。这种水中救生器结构小巧轻便,适用于游泳池等场合使用,尤其适用于游泳初学者在学习游泳过程中的自我施救,但是因为这种救生器结构单薄且稳定性较差,所以不能适用于户外海河遇险或水难遇险的救援和自救,更无法满足极端天气情况下户外海河遇险或水难遇险救援和自救中对救生器具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申请号为201220382738.5,授权公告号为CN202728516U,名称为“自动、手动两用气胀救生筏”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气胀救生筏,其包括相互连接的上浮胎和下浮胎,下浮胎底部设有平衡水袋,其上浮胎和下浮胎又分别独立且均设有充气装置,此充气装置均包括进水管、钢瓶,以及与进水管和钢瓶封闭连接的激发组件。这种救生器虽然能够通过自动或者手动激发组件,实现自动或者手动充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水上救援或自救的作用,但是因为其采用钢瓶封闭及需要另行设置激发组件,所以导致整个救生器的结构复杂、重量增加且操作繁琐,并且同时增加了救生器的生产成本和使用造价,且降低了其生产效率;此外,这种救生器的使用效率、安全性能和工作寿命将极大程度的受到激发组件灵敏度、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的影响,假设激发组件临时出现故障失灵,则将会使得整个救生器装置失效,从而导致严重危害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这种救生器的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以及救生效率也非常有限。
总体来说,现有的一些水上救生器,主要是一些救生舟或救生筏,其多存在难于同时保证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尤其无法适用于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同时,还多存在结构复杂、重量较大、使用繁琐、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有限,以及救生效率较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救生器其救生舟或救生筏所存在的难于同时保证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其无法适用于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的问题,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简化了救生器的结构,增加了救生器的便携程度和使用操作方便程度,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从而提高了救生效率,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水上救援和自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组合体可以通过手动打开或在水中自动打开,以展开主体并释放拯救空间。
这种拯救空间救生器可以借助于现有技术中多种手段具体化,例如通过组合体之间采用螺扣配合连接,以及另外设置螺扣解开动力装置和充气控制装置的方式来实现,或通过组合体之间采用磁力配合连接,并且另外设置磁力拉开动力装置和充气控制装置的方式实现。然而优选的是,所述组合体通过连接扣相连接组合,所述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
更优选的是,所述压力气瓶设置为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相组合的双重压力气瓶。
在上述任意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上设置有辅助浮体,所述辅助浮体设有进水孔。
更优选的是,所述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且其与双重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相连接。
在上述任意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由两个以上的救生筏拼接形成。
在上述任意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组合体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所述舱门设置为打开式或推拉式。
在上述任意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组合体上设有密封窗,并且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通过密封窗之间的连接作为通道相互连接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组合体上设有气压孔。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打开式舱门为通过连接件向上打开或向下打开。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组合体为类糖果包装式帆布组合体。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主体折叠卷起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主体的基底采用聚脂帆布,其外层设有氯磺化聚乙烯橡胶涂层,其内层设有气密性氯丁橡胶涂层。所述主体上设有救生浮绳,所述救生浮绳外表面设有荧光涂层。所述主体外侧和/或内侧设有救生扶手。所述救生扶手均匀分布。所述主体设有GPS定位系统、导航装置、卫星电话、计时装置、海水电池、换气装置、电子探头、划水桨和指示灯。上述辅助设施被集中设置在类锣体内纵向的一侧。所述组合体采用透明纤维玻璃钢制成。所述组合体的内壁上贴有可储电硅光板。所述组合体上设有可开启关闭的密封窗。所述密封窗设有卡锁。所述卡锁为锥形卡锁。所述密封窗设置在组合体两侧顶部的中心位置处。所述密封窗采用在大密封窗内镶嵌设置小密封窗的组合结构。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以“1”字形整齐排列在船体两侧。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扣上设有静水压力释放器。所述静水压力释放器的工作深度为入水深度1.5m-4m。所述连接扣采用扣锁。所述压力气瓶采用二氧化碳压力气瓶。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双重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的气体压强为饱和气体压强的0.6-0.7倍,其在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后的1-2秒内完成对主体的充气。所述双重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的气体压强小于饱和气体压强的0.6倍,其在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后的20-30秒内完成对主体的充气。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辅助浮体设置在主体外侧或主体下部靠近外侧边缘的位置处。尤其是,所述辅助浮体设置在圆柱体形态的主体的两侧或圆柱体形态的主体下部靠近两侧边缘的位置处。所述辅助浮体的长度与圆柱体形态的主体的长度一致。所述辅助浮体的截面采用半圆形或圆形或四边形或三角形。所述辅助浮体的中心与拯救空间救生器整体圆心之间的连线夹角为94°。所述辅助浮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进水孔采用设置在辅助浮体表面的向内凹陷的孔洞,或者进水孔设置为通向辅助浮体内部所设夹层的通孔。所述进水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进水孔密集设置。所述进水孔均匀分布。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所述气浮体内部中空,外表面设有充气空间。所述充气空间厚度约3cm。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拼接成主体的救生筏为三角形。所述救生筏为等边三角形。所述拼接成主体的救生筏的数量为8个或4个。所述救生筏的数量为8个时,拼接成的主体在展开后为同边相连的两平行四边形。所述救生筏的数量为4个时,拼接成的主体在展开后为其四倍面积的三角形。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组合体采用两个球冠体相互结合而成的类锣体。所述密封窗设置在类锣体球冠圆顶处的圆心位置。组合结构密封窗中的大密封窗和小密封窗均为圆形。
其中,还可以优选的是,所述类锣体的直径为1.2-1.8m。所述类锣体的厚度,即内外球冠顶部中心的距离为1m。所述组合结构密封窗中大密封窗的直径为80cm,小密封窗的直径为35cm。所述救生浮绳的长度为20m。所述救生浮绳的数量为16条。所述拼接成主体的等边三角形的救生筏其边长为2.83m,厚度为0.45m。所述主体释放及展开后,其内部的拯救空间为圆柱形体或棱柱形体。所述主体释放及展开后,其内部拯救空间为圆柱形体时,其长度为4.9m,内圆直径为1.8m,外圆直径为2.7m。所述主体释放及展开后,其内部拯救空间为棱柱体时,主体在高度方向上包括浮体部分和浮栏部分,所述浮体部分高度为0.45m,浮栏部分高度为0.45m,即主体的总高度为0.9m,主体的长度为5.65m,主体的宽度为4.9m。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主体的颜色设为橙色。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由此方法通过利用拯救空间救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救生器其救生舟或救生筏所存在的难于同时保证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其无法适用于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的问题,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简化了救生器的操作步骤,增大救生器的使用操作方便程度,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从而提高了救生效率,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水上救援和自救。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涉及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手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或将拯救空间救生器投入水中,使得静水压力释放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同时,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压力气瓶开始向主体充气,使得主体被展开,且其拯救空间被释放;第二步,遇险人员登上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并进入其拯救空间。
如上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优选的是,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救生筏拼接成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并将主体折叠成圆柱形体或棱柱形体存置于由两个相对的半球形类锣体形成的组合体中,并将此拯救空间救生器以“1”字形整齐排列在船体两侧;第二步,手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或将拯救空间救生器投入水中,使得静水压力释放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同时,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压力气瓶开始向主体充气,其中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在饱和气压0.6-0.7倍的压强的作用下,在1-2秒内完成充气,其中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在小于饱和气压0.6倍的压强的作用下,在20-30秒内完成充气,使得主体被展开,且其拯救空间被释放;同时,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也对主体上设置的辅助浮体的气浮体进行充气,使得其气浮体被展开,此时辅助浮体外侧设置的进水孔内灌入水,使得拯救空间救生器的重心降低,防止翻滚;第三步,遇险人员登上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打开组合体上设置的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并进入其拯救空间。
如上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优选的是,第一步中,所述组合体内纵向的一侧储存有淡水、压缩食品、GPS定位系统、导航装置、卫星电话、计时装置、海水电池、换气装置、电子探头、划水桨和指示灯,使得组合体的重心偏向一侧。
如上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优选的是,第二步中,所述救生浮绳在主体展开的同时被弹射出去,延展在水面上。
如上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优选的是,第三步中,遇险人员通过拉动救生浮绳攀爬到主体上。遇险人员通过主体外侧和/或内侧所设置的救生扶手在主体上或主体内部的拯救空间内移动。遇险人员打开小密封窗进行通风。遇险人员通过拉动救生浮绳与其他拯救空间救生器靠拢接近,并通过大密封窗之间相连接作为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的连接通道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其将主体存置在可以通过手动或在水中自动打开以展开主体并释放拯救空间组合体内。其通过将主体存置在组合体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钢瓶存放救生器所存在的使用时需要费时费力将钢瓶打开,并且钢瓶所占重量较大导致增加救生器具整体负载和携带难度的问题;同时其通过随主体打开而释放的拯救空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救生舟或救生筏所存在的救生空间受限,以及救生空间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组合体通过连接扣相连接组合,所述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其通过连接扣解决了组合体之间既稳固又灵活的相互配合的问题,方便拯救空间救生器顺利地手动或自动被打开释放;同时,通过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解决了拯救空间救生器被投入水中后其主体在展开的同时被自动充气的问题,更加有助于拯救空间的顺利释放。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压力气瓶设置为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相组合的双重压力气瓶。这样,组合体的连接扣被打开后,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的升启扣也随之打开,则主体在展开的同时被充气,其中高压部分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主体的充气,使得主体在短时间内具备救援工作性能的能力,而低压部分在继续缓慢对主体进行充气,使得主体的工作性能更加增强和问题,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的高压气瓶,甚至是饱和高压气瓶,对救生器具进行充气所导致的气压过大掀翻或损坏救生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拯救空间救生器在展开充气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其工作强度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主体上设置有辅助浮体,所述辅助浮体外侧设有进水孔。使得海水可以通过进水孔向辅助浮体充水,从而使得拯救空间救生器重心降低,以解决拯救空间救生器容易翻滚的问题,其作用类似于海锚,非常理想地将拯救空间救生器固定在水面上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且其与双重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相连接。这样,组合体的连接扣被打开后,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的开启扣也随之打开,则辅助浮体的气浮体在主体被双重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充气的同时也被低压部分充气,以解决辅助浮体的自动充气问题,非常有助于拯救空间救生器其整体迅速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主体由两个以上的救生筏拼接形成。这样救生筏之间可相互拆离,使得主体也随之解体分离,救生筏可作为单只救生载体使用,也可以进行相互拼装,组合成新的救生载体,这种可拆卸的拼装方式可通过将救生筏拼装成最适合当时海域海况的拯救空间救生器,使得救生载体的救援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即将该拯救空间救生器从极端救生模式转化为大载量常规救生模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救生舟或救生筏其形式固定单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水上灾难情况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水上遇险时救援工作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同时因为救生筏可以成倍的大量拼装,直至达到最佳救生状态,所以其拯救空间救生器的载体空间也可以成本的大大增加,则拯救空间救生器的承载人数也成倍增多,极大地增强了水上救援工作的救援能力。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组合体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所述舱门设置为打开式或推拉式。这样更加方便遇险人员省力、顺利并且迅速地进入主体内设置的拯救空间,减小遇险人员的危险性,最大限度的保证遇险人员的人身安全。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组合体上设有密封窗,并且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通过密封窗之间的连接作为通道相互连接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这样,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救援规模更大的拯救空间救生器,以解决抗击风浪能力较差和救援应变能力较差的问题,使得遇险人员集中,增大拯救空间救生器的可视体积,大大有助于遇险人员被救援人员发现,从而增强抗风浪能力,提高救援应变能力,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组合体上设有气压孔。这样在主体被展开和拯救空间被释放的过程中,通过气压孔使得拯救空间和外界的气压保持连通平衡。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组合体还可以为类糖果包装式帆布组合体。这样在主体被投入水中的时候,该类糖果包装式帆布组合体就可以在海水张力的作用下被打开,从而展开主体并释放拯救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主体折叠卷起存置在组合体内,从而增强了拯救字间的便携性。所述主体的基底采用聚脂帆布,其外层设有氯磺化聚乙烯橡胶涂层,其内层设有气密性氯丁橡胶涂层,从而使得主体超强耐磨并能抵御恶劣气候条件。所述主体上设有救生浮绳,所述救生浮绳外表面设有荧光涂层,这样救生浮绳因为受到主体瞬间膨胀产生的强大惯性力的作用,被甩离拯救空间救生器,并且散乱地浮在拯救空间救生器周围,从而使得救援人员通过救生浮绳的牵引回到拯救空间救生器上,大大增强了遇险人员的自主救援能力,救生浮绳表面涂设的荧光材料更加便于遇险人员在光线较差的情况下发现及捕捉到救生浮绳,此外,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在相互连接过程中,其各自的遇险人员也可以通过向对方抛投救生浮绳,然后通过人力相互拉紧救生浮绳,从而使得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不断靠近,直至其密封窗之间相互连接闭合,从而形成救援规模更大、抗风浪能力和救援能力更强的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所述主体外侧和/或内侧设有救生扶手,从而帮助落水人员安全靠扶在主体上移动以及进入拯救空间内。所述救生扶手均匀分布。所述主体设有GPS定位系统、导航装置、卫星电话、计时装置、海水电池、换气装置、电子探头、划水桨和指示灯,以便于遇险人员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使用。上述辅助设施被集中设置在类锣体内纵向的一侧,使得类锣体的重心偏向一侧,这样使得类锣体在被投入水中的过程中不发生翻滚,保证类锣体呈最佳流线型状态入水,从而使得主体拯救空间也随之正常展开释放而无需用手扶正。所述组合体采用透明纤维玻璃钢制成,使得其具有强度高、重量小和透明度高,便于拯救空间救生器内遇险人员随时观察外界信息等优点。所述组合体的内壁上贴有可储电硅光板,从而通过救生器内部的硅光运行,可提供一定电量用于救生器内部供电,也可以储电,以解决拯救空间救生器长时间漂流的用电需求问题。所述组合体上设有可开启关闭的密封窗,其能够用于紧急通风,也能够用于紧急救援和逃生,还能够作为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的连接通道。所述密封窗设有卡锁。所述卡锁为锥形卡锁。这样更加有助于密封窗作为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组合连接通道时的稳定牢固连接。所述密封窗采用在大密封窗内镶嵌设置小密封窗的组合结构,这样小密封窗可以作为通风或观察用窗口,而大密封窗则可作为通道窗口,使得二者更为合理的分工利用。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以“1”字形整齐排列在船体两侧,从而使得船体两侧受力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小船体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力,并且有助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展开并释放拯救空间救生器。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连接扣上设有静水压力释放器。所述静水压力释放器的工作深度为入水深度1.5m-4m。所述连接扣采用锁扣。所述压力气瓶采用二氧化碳压力气瓶。这样,手动开启时是人工通过外力打开扣住组合体的扣锁,而自动开启时是通过静水压力释放器的自动释放来打开扣锁,这两种方式都通过打开与压力气瓶开启扣相连接的扣锁,从而展开主体并释放拯救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双重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的气体压强为饱和气体压强的0.6-0.7倍,其在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后的1-2秒内完成对主体的迅速充气。所述双重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的气体压强小于饱和气体压强的0.6倍,其在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后的20-30秒内完成对主体的缓慢辅助充气。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组合体采用两个球冠体相互结合而成的类锣体,这样在主体拯救空间释放之前,使得存置主体的类锣体被投入水中时受到水的阻力骤减,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拯救空间救生器因受到强大的水阻力而受损的可能性,增强了拯救空间的强度和工作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拯救空间救生器主体的颜色设为橙色,因为橙色为警示性颜色,使得拯救空间救生器能与海水形成强烈的颜色差对比,更加有助于救援人员尽早发现遇险人员并且尽快展开救援工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其从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结构及特点出发,通过合理设置操作步骤,从而实现安全、快速并且有效地安置存放、打开释放以及操作使用该拯救空间救生器。
总体来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救生器其救生舟或救生筏所存在的难于同时保证低成本和高安全量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其无法适用于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的问题,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简化了救生器的结构,增加了救生器的便携程度和使用操作方便程度,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和救生空间,从而提高了救生效率,能够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尤其适用于恶劣天气甚至是极端天气情况下的水上救援和自救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类锣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类锣体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舱门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大载量常规救生模式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拼接后的六边形大载量常规救生模式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拼接后的三角形大载量常规救生模式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拼接前的三角形救生筏示意图;
图9是设有气压孔的类锣体示意图;
图10是设有气浮体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示意图。
图中,1为类锣体,2为连接件,3为舱门,4为密封窗,5为主体,6为救生浮绳,7为气压孔,8为气浮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显然可对本发明进行不同的变型和改型而不超出后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更宽的精神和范围。因此,以下实施例具有例示性的而没有限制的含义。
实施例1:
拯救空间救生器,包括主体5,所述主体5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组合体可以通过手动打开或在水中自动打开,以展开主体5并释放拯救空间。
实施例2: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组合体通过连接扣相连接组合,所述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
实施例3: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所述压力气瓶设置为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相组合的双重压力气瓶。
实施例4: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主体5上设置有辅助浮体,所述辅助浮体设有进水孔。
实施例5: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4,所不同的是,所述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8,且其与双重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相连接。
实施例6: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主体5由两个以上的救生筏拼接形成。
实施例7: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组合体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5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3,所述舱门3设置为打开式,所述打开式舱门3为通过连接件2向上打开。
实施例8:
拯救空间救生器,包括主体5,所述主体5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组合体可以通过手动打开或在水中自动打开,以展开主体5并释放拯救空间;所述组合体通过连接扣相连接组合,所述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所述压力气瓶设置为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相组合的双重压力气瓶;所述主体5上设置有辅助浮体,所述辅助浮体设有进水孔;所述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8,且其与双重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相连接;所述主体5由两个以上的救生筏拼接形成;所述组合体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5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3,所述舱门3设置为推拉式;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组合体上设有密封窗4,并且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通过密封窗4之间的连接作为通道相互连接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
实施例9: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8,所不同的是,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组合体上设有密封窗4,并且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通过密封窗4之间的连接作为通道相互连接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所述舱门3设置为打开式,所述打开式舱门3为通过连接件2向下打开。所述组合体上设有气压孔7。
实施例10: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9,所不同的是,所述组合体为类糖果包装式帆布组合体。
实施例11: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9,所不同的是,所述主体5折叠卷起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主体5的基底采用聚脂帆布,其外层设有氯磺化聚乙烯橡胶涂层,其内层设有气密性氯丁橡胶涂层。所述主体5上设有救生浮绳6,所述救生浮绳6外表面设有荧光涂层。所述主体5外侧和/或内侧设有救生扶手。所述救生扶手均匀分布。所述主体5设有GPS定位系统、导航装置、卫星电话、计时装置、海水电池、换气装置、电子探头、划水桨和指示灯。上述辅助设施被集中设置在类锣体1内纵向的一侧。所述组合体采用透明纤维玻璃钢制成。所述组合体的内壁上贴有可储电硅光板。所述组合体上设有可开启关闭的密封窗4。所述密封窗4设有卡锁。所述卡锁为锥形卡锁。所述密封窗4设置在组合体两侧顶部的中心位置处。所述密封窗4采用在大密封窗内镶嵌设置小密封窗的组合结构。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以“1”字形整齐排列在船体两侧。
实施例12: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1,所不同的是,所述连接扣上设有静水压力释放器。所述静水压力释放器的工作深度为入水深度1.5m-4m。所述连接扣采用扣锁。所述压力气瓶采用二氧化碳压力气瓶。所述双重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的气体压强为饱和气体压强的0.6-0.7倍,其在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后的1-2秒内完成对主体5的充气。所述双重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的气体压强小于饱和气体压强的0.6倍,其在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后的20-30秒内完成对主体5的充气。
实施例13: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2,所不同的是,所述辅助浮体设置在主体5外侧或主体5下部靠近外侧边缘的位置处。所述辅助浮体设置在圆柱体形态的主体5的两侧或圆柱体形态的主体5下部靠近两侧边缘的位置处。所述辅助浮体的长度与圆柱体形态的主体5的长度一致。所述辅助浮体的截面采用半圆形。所述辅助浮体的中心与拯救空间救生器整体圆心之间的连线夹角为94°。所述辅助浮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进水孔采用设置在辅助浮体表面的向内凹陷的孔洞,所述进水孔密集设置且均匀分布。
实施例14: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3,所不同的是,所述进水孔设置为通向辅助浮体内部所设夹层的通孔。所述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8。所述气浮体8内部中空,外表面设有充气空间。所述充气空间厚度约3cm。
实施例15: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4,所不同的是,所述拼接成主体5的救生筏为三角形。所述救生筏为等边三角形。所述拼接成主体5的救生筏的数量为8个,拼接成的主体5在展开后为同边相连的两平行四边形。
实施例16: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5,所不同的是,所述拼接成主体5的救生筏的数量为4个,拼接成的主体5在展开后为其四倍面积的三角形。
实施例17:
如图1至图10所示,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6,所不同的是,所述组合体采用两个球冠体相互结合而成的类锣体1。所述密封窗4设置在类锣体1球冠圆顶处的圆心位置。组合结构密封窗4中的大密封窗和小密封窗均为圆形。
实施例18: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7,所不同的是,所述类锣体1的直径为1.2m。所述类锣体1的厚度,即内外球冠顶部中心的距离为1m。所述组合结构密封窗4中大密封窗的直径为80cm,小密封窗的直径为35cm。所述救生浮绳6的长度为20m。所述救生浮绳6的数量为16条。所述拼接成主体5的等边三角形的救生筏其边长为2.83m,厚度为0.45m。所述主体5释放及展开后,其内部的拯救空间为圆柱形体或棱柱形体。所述主体5释放及展开后,其内部拯救空间为圆柱形体时,其长度为4.9m,内圆直径为1.8m,外圆直径为2.7m。所述主体5释放及展开后,其内部拯救空间为棱柱体时,主体5在高度方向上包括浮体部分和浮栏部分,所述浮体部分高度为0.45m,浮栏部分高度为0.45m,即主体5的总高度为0.9m,主体5的长度为5.65m,主体5的宽度为4.9m。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主体5的颜色设为橙色。
实施例19: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8,所不同的是,所述类锣体1的直径为1.8m。
实施例20:
拯救空间救生器,同实施例18,所不同的是,所述类锣体1的直径为1.5m。
实施例21:
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手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或将拯救空间救生器投入水中,使得静水压力释放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同时,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压力气瓶开始向主体5充气,使得主体5被展开,且其拯救空间被释放;第二步,遇险人员登上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5,并进入其拯救空间。
实施例22:
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救生筏拼接成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5,并将主体5折叠成圆柱形体或棱柱形体存置于由两个相对的半球形类锣体1形成的组合体中,并将此拯救空间救生器以“1”字形整齐排列在船体两侧;第二步,手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或将拯救空间救生器投入水中,使得静水压力释放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同时,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压力气瓶开始向主体5充气,其中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在饱和气压0.6-0.7倍的压强的作用下,在1-2秒内完成充气,其中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在小于饱和气压0.6倍的压强的作用下,在20-30秒内完成充气,使得主体5被展开,且其拯救空间被释放;同时,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也对主体5上设置的辅助浮体的气浮体8进行充气,使得其气浮体8被展开,此时辅助浮体外侧设置的进水孔内灌入水,使得拯救空间救生器的重心降低,防止翻滚;第三步,遇险人员登上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5,打开组合体上设置的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5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3,并进入其拯救空间。
实施例23:
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22,所不同的是,第一步中,所述组合体内纵向的一侧储存有淡水、压缩食品、GPS定位系统、导航装置、卫星电话、计时装置、海水电池、换气装置、电子探头、划水桨和指示灯,使得组合体的重心偏向一侧。第二步中,所述救生浮绳在主体展开的同时被弹射出去,延展在水面上。第三步中,遇险人员通过拉动救生浮绳6攀爬到主体5上。遇险人员通过主体5外侧和/或内侧所设置的救生扶手在主体5上或主体5内部的拯救空间内移动。遇险人员打开小密封窗进行通风。遇险人员通过拉动救生浮绳6与其他拯救空间救生器靠拢接近,并通过大密封窗之间相连接作为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的连接通道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

Claims (10)

1.拯救空间救生器,包括主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存置在组合体内,所述组合体可以通过手动打开或在水中自动打开,以展开主体(5)并释放拯救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体通过连接扣相连接组合,所述连接扣与压力气瓶的开启扣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气瓶设置为高压部分和低压部分相组合的双重压力气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上设置有辅助浮体,所述辅助浮体设有进水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浮体采用气浮体(8),且其与双重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5)由两个以上的救生筏拼接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体设有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5)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3),所述舱门(3)设置为打开式或推拉式。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拯救空间救生器的组合体上设有密封窗(4),并且拯救空间救生器之间通过密封窗(4)之间的连接作为通道相互连接形成组合式拯救空间救生器。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手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或将拯救空间救生器投入水中,使得静水压力释放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同时,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压力气瓶开始向主体(5)充气,使得主体(5)被展开,且其拯救空间被释放;第二步,遇险人员登上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5),并进入其拯救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救生筏拼接成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5),并将主体(5)折叠成圆柱形体或棱柱形体存置于由两个相对的半球形类锣体(1)形成的组合体中,并将此拯救空间救生器以“1”字形整齐排列在船体两侧;第二步,手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或将拯救空间救生器投入水中,使得静水压力释放器打开组合体的连接扣;同时,压力气瓶的开启扣被打开,压力气瓶开始向主体(5)充气,其中压力气瓶的高压部分在饱和气压0.6-0.7倍的压强的作用下,在1-2秒内完成充气,其中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在小于饱和气压0.6倍的压强的作用下,在20-30秒内完成充气,使得主体(5)被展开,且其拯救空间被释放;同时,压力气瓶的低压部分也对主体(5)上设置的辅助浮体的气浮体(8)进行充气,使得其气浮体(8)被展开,此时辅助浮体外侧设置的进水孔内灌入水,使得拯救空间救生器的重心降低,防止翻滚;第三步,遇险人员登上拯救空间救生器的主体(5),打开组合体上设置的可开启和关闭的通向主体(5)内部拯救空间的舱门(3),并进入其拯救空间。
CN201310123942.4A 2013-03-28 2013-03-28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31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3942.4A CN103183117B (zh) 2013-03-28 2013-03-28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23942.4A CN103183117B (zh) 2013-03-28 2013-03-28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3117A true CN103183117A (zh) 2013-07-03
CN103183117B CN103183117B (zh) 2015-08-19

Family

ID=48674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394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83117B (zh) 2013-03-28 2013-03-28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31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0205A1 (zh) * 2017-12-21 2019-06-2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空间充气展开舱段
CN116674719A (zh) * 2023-08-04 2023-09-01 广州雅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洪灾救援用安全舱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1038A (en) * 1985-02-11 1986-12-23 Ritter Betty J Protective capsule
CN1676418A (zh) * 2005-04-22 2005-10-05 戒忍 水上救生装置
JP2006306259A (ja) * 2005-04-28 2006-11-09 Noritaka Hasuo 救助用浮遊球体
CN201154767Y (zh) * 2008-01-28 2008-11-26 刘煜民 潜水救生艇外壳
CN101966370A (zh) * 2010-09-30 2011-02-09 安徽医科大学 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
CN102602516A (zh) * 2012-02-21 2012-07-25 张洪达 一种可自动求救的充气式抗沉保温救生舱
CN202481276U (zh) * 2012-01-06 2012-10-10 陈锋 自救舱
CN202670065U (zh) * 2012-07-06 2013-01-16 龚云明 一种球形多功能漂流船
CN202728516U (zh) * 2012-08-03 2013-02-13 陶善国 自动、手动两用气胀救生筏
JP2013035541A (ja) * 2011-07-14 2013-02-21 Koyo Shiokawa 津波用救命カプセル
CN203358843U (zh) * 2013-03-28 2013-12-25 刘琼刚 拯救空间救生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1038A (en) * 1985-02-11 1986-12-23 Ritter Betty J Protective capsule
CN1676418A (zh) * 2005-04-22 2005-10-05 戒忍 水上救生装置
JP2006306259A (ja) * 2005-04-28 2006-11-09 Noritaka Hasuo 救助用浮遊球体
CN201154767Y (zh) * 2008-01-28 2008-11-26 刘煜民 潜水救生艇外壳
CN101966370A (zh) * 2010-09-30 2011-02-09 安徽医科大学 背负式紧急救生装置
JP2013035541A (ja) * 2011-07-14 2013-02-21 Koyo Shiokawa 津波用救命カプセル
CN202481276U (zh) * 2012-01-06 2012-10-10 陈锋 自救舱
CN102602516A (zh) * 2012-02-21 2012-07-25 张洪达 一种可自动求救的充气式抗沉保温救生舱
CN202670065U (zh) * 2012-07-06 2013-01-16 龚云明 一种球形多功能漂流船
CN202728516U (zh) * 2012-08-03 2013-02-13 陶善国 自动、手动两用气胀救生筏
CN203358843U (zh) * 2013-03-28 2013-12-25 刘琼刚 拯救空间救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0205A1 (zh) * 2017-12-21 2019-06-2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空间充气展开舱段
CN116674719A (zh) * 2023-08-04 2023-09-01 广州雅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洪灾救援用安全舱
CN116674719B (zh) * 2023-08-04 2023-10-17 广州雅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洪灾救援用安全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3117B (zh)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7397B (zh) 多功能全天候全地域充气救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5800225A (en) Aviation auto-inflatable life raft
CN100532191C (zh) 防倾覆水上救生设备
JP5532469B2 (ja) 津波待避用救命装置
WO2013073060A1 (ja) 防災用シェルタ
CN103459249A (zh) 用于从倾覆舰船中疏散人员的系统
WO2014125503A2 (en) Rounded life boat
CN209096975U (zh) 一种航运救生舱
CN112537424A (zh) 两面用气胀救生筏
CN102756796B (zh) 充气式救生设备
CN202320742U (zh) 水上救生舱
CN105292401B (zh) 一种用于应急救援的救生艇
CN103183117B (zh) 拯救空间救生器及其使用方法
RU177289U1 (ru) Плот 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морской
CN206885297U (zh) 延展式救生圈
CN203358843U (zh) 拯救空间救生器
CN109911145A (zh) 海上救生安全浮台
WO2013149525A1 (zh) 水上救生舱
CN214524340U (zh) 船用快速释放单人救生舱及其逃生系统
KR101340942B1 (ko) 수상용 인명구조장비
RU2550597C1 (ru) Одноместный 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плот
CN210011856U (zh) 一种游船用登船设备
CN207972761U (zh) 多功能游艇
CN202670074U (zh) 充气式救生设备
CN203753380U (zh) 一种设置泄压孔的救生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Liu Qionggang

Document name: payment instruction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