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0670A - 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0670A
CN103180670A CN2012800032590A CN201280003259A CN103180670A CN 103180670 A CN103180670 A CN 103180670A CN 2012800032590 A CN2012800032590 A CN 2012800032590A CN 201280003259 A CN201280003259 A CN 201280003259A CN 103180670 A CN103180670 A CN 103180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heat
heating
heat radiatio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32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柿本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0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06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48Counting of energy consum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1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using a valve or valves
    • F24D19/1018Radiator valv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19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r
    • G05D23/1923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er using thermal energy, the cost of which varies in function of tim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0/00District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7District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And Details Of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取得步骤(S101),从供热源取得用于请求抑制从多个供暖装置进行的散热的散热抑制指示;散热停止步骤(S102),响应于在取得步骤中取得了散热抑制指示,使多个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检测步骤(S103),检测多个房间各自的室温;以及散热重新开始步骤(S104),根据在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室温,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

Description

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温水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涉及具有散热器和地板下采暖设备等多个供暖装置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现有技术的温水供暖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的温水供暖装置从锅炉向在各个房间中设置的散热器供给温水,由此控制房间的室温。另外,供给各个散热器的温水的流量能够利用阀门进行调整。并且,各个阀门搭载无线接收设备,按照从遥控器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来调整温水的流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4221094号说明书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公开仅停留在能够独立控制各个房间的室温,没有公开用于集体住宅整体优化的热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同时实现总体消耗热量的削减和各个房间的舒适性的维持。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是一种控制多个供暖装置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该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置于多个房间,通过将由供热源生成的热散热,对设置了该供暖装置的房间进行供暖。具体地,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取得步骤,从所述供热源取得用于请求抑制从所述多个供暖装置进行的散热的散热抑制指示;散热停止步骤,响应于在所述取得步骤中取得了所述散热抑制指示,使所述多个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检测步骤,检测所述多个房间各自的室温;以及散热重新开始步骤,根据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室温,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
如上所述,根据来自供热源的请求使各个供暖装置的散热暂时停止,然后根据各个房间的室温使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总体消耗热量的削减和各个房间的舒适性的维持。另外,所谓“使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不仅包括如字面意义那样的使供暖装置完全停止,而且包括使供暖装置散热出极其微量的热量的状态。这种情况时的“极其微量的热量”不是以对房间进行供暖为目的而散热,而是以例如防止流路的冻结等维持供暖系统的功能为目的而散热。
另外,也可以是,预先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目标温度。而且,也可以是,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从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室温达到了预先设定的阈值温度的房间起,依次地使所述供暖装置以使室温上升到所述目标温度的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这样,通过从室温达到了阈值温度的房间的供暖装置起依次重新开始散热,能够防止一部分房间的室温极端下降。其结果是能够使各个房间的舒适性均衡化。
另外,也可以是,该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阈值温度决定步骤,独立地决定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而且,也可以是,在所述阈值温度决定步骤中独立地决定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各自的所述阈值温度,以使得设置有该供暖装置的房间的室温下降速度越快则所述阈值温度越高。
由此,在舒适性较差的房间中使维持舒适性优先于削减散热量,而在舒适性较好的房间中则重视散热量的削减。即,能够以良好的平衡状态同时实现总体消耗热量的削减和各个房间的舒适性的维持。
另外,也可以是,该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预测步骤,对每个所述供暖装置预测通过所述散热抑制指示而被抑制的散热量即抑制热量;以及通知步骤,将在所述预测步骤中预测出的每个所述供暖装置的抑制热量的合计即总体抑制热量通知所述供热源。
由此,能够避免产生过剩的热量。
另外,也可以是,预先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目标温度。也可以是,在所述取得步骤中取得的所述散热抑制指示包括用于确定使散热抑制结束的时刻即抑制结束时刻的信息。而且,也可以是,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从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所述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与所述目标温度之差较大的房间起,依次地使所述供暖装置以使室温上升到所述目标温度的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这样,通过从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与目标温度之差较大的房间的供暖装置起依次使供暖装置重新工作,能够使各个房间的舒适性均衡化。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在从所述抑制结束时刻起到以所述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为止的期间中,使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以维持所述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的第2模式进行散热。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在设置有以所述第1模式进行散热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房间的室温达到了所述目标温度的定时,使下一个所述供暖装置以所述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所述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与所述目标温度之差越大,则越增大以所述第1模式散热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利用由供热源生成的热对多个房间分别进行供暖。具体地,供暖系统具有: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房间;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各自的运转。而且,所述控制部具有:取得部,从所述供热源取得用于请求抑制从所述多个供暖装置进行的散热的散热抑制指示;检测部,检测所述多个房间各自的室温;以及运转控制部,响应于由所述取得部取得了所述散热抑制指示,使所述多个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并根据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室温,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由第1控制部和第2控制部构成,所述第1控制部具有所述取得部和与所述运转控制部的一部分相当的第1运转控制部,所述第2控制部按每个房间设置,具有所述检测部和与所述运转控制部的另一部分相当的第2运转控制部。
另外,也可以是,预先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目标温度。也可以是,所述第1运转控制部向各个房间的所述第2控制部发送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散热抑制指示中包含的散热抑制开始时刻、和表示室温的下限值的阈值温度。也可以是,所述第2运转控制部在从所述第1运转控制部取得的所述散热抑制开始时刻使所述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室温达到了从所述第1运转控制部取得的所述阈值温度的情况下,所述第2运转控制部使所述供暖装置以使室温上升到所述目标温度的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按照各个房间的特性独立地改善舒适性的同时削减供暖系统整体的消耗热量。由此,能够在维持用户的舒适性的同时达到消耗热量的高峰削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地域热供给的结构的简图。
图2A是表示地域热消耗者消耗的热量的转变的图。
图2B是表示在图2A所示的高峰时间段使供暖装置停止时的热量的转变的图。
图3是表示集体住宅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集体住宅的各个房间的室温的转变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的简要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7A是表示为了利用从地域热供给商100供给的温水对各个房间进行供暖所需要的集体住宅内的设备的示例的图。
图7B是将图7A所示的房间中的一个房间放大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概况的图。
图9是表示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发送接收的信息的示例的图。
图10A是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B是实施方式1的抑制热量通知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供暖装置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在执行了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概况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阈值温度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执行了实施方式2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概况的图。
图17A是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7B是实施方式3的运转条件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供暖装置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在执行了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另外,本发明是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确定的。因此,下面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没有被记载于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不一定是解决本发明的课题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即,下面的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更优选的方式。并且,各个附图是示意图,不一定是严格进行图示的图。
首先,参照图1说明采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的环境(基础设施)。图1是用于说明地域热供给的结构的简图,图示了温水在地域热供给商(供热源)100和地域热消耗者110之间进行循环的情况。
地域热供给商100是指在作业时产生热的企业,例如可以举出工厂101或发电站102等。即,图1所示的工厂101和发电站102将利用在作业时产生的废热生成的温水(例如被加压的110℃的温水)排放到流路中。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是利用废热生成温水,但不限于此,以生成供给地域热消耗者110的温水为目的的设备也能够包含在图1所示的地域热供给商100中。并且,不限于人工生成的热,当然也可以利用地热等生成温水。即,地域热供给商100不限于图1所示的例子,包括能够稳定地生成温水并进行供给的所有设备。
地域热消耗者110是指利用由地域热供给商100生成的温水的设备,例如可以举出单栋住宅111及集体住宅112等。更具体地讲,由地域热供给商100生成的温水被在单栋住宅111或集体住宅112内的各个房间中设置的供暖装置和热水供给装置等消耗热,再次回流到地域热供给商100中。另外,地域热消耗者110不限于图1的示例,包括办公楼、商店、学校、医院等消耗热的所有设备。
下面,参照图2A、图2B、图3和图4说明上述的地域热供给的课题。图2A和图2B是表示图1所示的地域热消耗者110消耗的热量的转变的图。图3是表示集体住宅112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集体住宅112的各个房间的室温的转变的图。
例如,在寒冷地区的集体住宅中,如图2A所示,供暖装置消耗的热量(下面表述为“供暖热量”)在一天中基本是一定的。另一方面,热水供给装置消耗的热量(下面表述为“热水供给热量”)集中于一天中的规定时间段(在图2A的示例中指8时~9时期间和21时~22时期间),在除此以外的时间段几乎没有发生。其结果是在图2A所示的例子中,在热水供给热量集中的时间段(下面表述为“高峰时间段”)产生消耗热量的高峰。
在如图2A所示消耗热量产生高峰的情况下,地域热供给商100必须具备对应该高峰的产热能力。并且,地域热供给商100为了在高峰时间段供给足够的温水,有可能必须使用高价的燃料(例如化石燃料)来产热。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可以考虑在高峰时间段使所有供暖装置停止。由此,如图2B所示,高峰时间段的供暖热量为0,因而消耗热量的高峰被均衡化。
但是,当在高峰时间段使所有供暖装置停止的情况下,将产生诸如下述的新问题。例如,如图3所示,在考虑在3层建筑物的各个楼层各具有4个房间、即合计具有12个房间的集体住宅112时,通常隔热性能(散热性能)根据房间的位置而不同。更具体地讲,在6面之中的4面接触外气的房间A3、6面之中的3面接触外气的房间A2、和6面之中的2面接触外气的房间B2中,房间B2的隔热性能最好,房间A2的隔热性能次之,房间A3的隔热性能最差。
因此,在使设置在房间A2、A3、B2中的供暖装置同时停止的情况下,室温的变化因房间而异。例如,使供暖装置在8时~9时(在图4中表述为“停止时间段”)停止时的房间A2、A3、B2的室温变化的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另外,设该集体住宅112的各个房间的大小是宽10米、进深7米、高2.5米。并且,在图4中一并图示了作为模拟的前提的外气温度的转变。
参照图4可知,停止时间段的房间A2、A3、B2的室温单调递减。此时,隔热性能最差的房间A3的室温下降速度最快,隔热性能最差的房间B2的室温下降速度最慢。即,如果使所有房间的供暖装置一律停止,使得在停止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即上午9时的室温达到房间A3最低、房间B3最高,则产生舒适性因房间不同而大大不同的第一问题。
另外,在停止时间段的结束时刻即上午9时的时刻,使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一齐重新开始运转,以便使室温上升到当初的设定温度。其结果如图2B所示,产生在紧随最初的高峰时间段(8时~9时和21时~22时)之后的时间段(9时~10时和22时~23时)产生新的高峰的第二问题。
因此,参照图5和图6说明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一和第二问题的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例。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的简要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供暖系统10如图5所示具有控制部20和多个供暖装置31、32、33、34、35、36。供暖装置31~36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房间,通过将从地域热供给商100供给的热散热出,对所设置的房间进行供暖。
控制部20与地域热供给商100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并且独立地控制供暖装置31~36的运转。更具体地讲,控制部20具有通信部21、检测部22、运转控制部23和预测部24。
通信部21是通信接口,通过通信线路与地域热供给商100之间发送及接收各种信息。关于发送及接收的信息的具体示例没有特殊限定,例如通信部21从地域热供给商100接收散热抑制指示(下面表述为“SO(Shut Off:关闭)信号”),并向地域热供给商100发送总体抑制热量。通信部21是取得散热抑制指示的取得部的示例。
另外,SO信号是指请求抑制供暖装置31~36的散热的信号。在该SO信号中包括用于确定抑制散热的时间段(下面表述为“SO时间段”)的信息,即用于确定SO时间段的开始时刻(下面表述为“SO开始时刻”)和SO时间段的结束时刻(下面表述为“SO结束时刻”)的信息。另外,总体抑制热量是指作为根据SO信号来抑制供暖装置31~36的散热的结果、在SO时间段中能够抑制的散热量的预测值。
检测部22检测各种信息(尤其是温度信息)。更具体地讲,检测部22检测设置有供暖装置31~36的各个房间的室温。并且,检测部22检测设置有供暖系统10的建筑物周边的外气温度。并且,检测部22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通知运转控制部23和预测部24。
运转控制部23独立地控制供暖装置31~36的运转状态。例如,运转控制部23按照图6所示响应于通过通信部21从地域热供给商100取得SO信号(S101),使所有供暖装置31~36的运转停止(S102)。并且,运转控制部23根据由检测部22检测到的室温(S103),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供暖装置31~36的运转独立地重新开始(S104)。另外,关于使供暖装置31~36的运转重新开始的定时,将在后述的实施方式1~3中详细说明。
预测部24预测总体抑制热量。总体抑制热量例如相当于在SO时间段使供暖装置31~36进行通常运转时消耗的热量、与在SO时间段对供暖装置31~36进行了如图6所示的控制时消耗的热量之差。并且,例如对每个供暖装置31~36预测在SO时间段中能够抑制的散热量(下面表述为“抑制热量”),将这些散热量进行合计,由此得到总体抑制热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的结构。图7A是表示为了利用从地域热供给商100供给的温水对各个房间进行供暖所需要的集体住宅112内的设备的示例的图。图7B是将图7A所示的房间中的一个房间放大的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集体住宅112设置有热交换器210、热量计211、泵212、外气温度传感器213和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并且,在集体住宅112的各个房间中具有散热器201、阀门202、室温传感器203和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另外,在图7A和图7B中,实线箭头表示温水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信息(信号)的流动。
热交换器210是在地域热供给商100及热交换器210之间循环的温水、和在热交换器210及各个房间之间循环的温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其典型地被设置在集体住宅112的地下。更具体地讲,热交换器210进行从地域热供给商100流入的高温的温水和从各个房间流入的低温的温水之间的热交换。并且,温度下降后的温水从热交换器210回流到地域热供给商100,温度上升后的温水从热交换器210回流到各个房间。
热量计211测定在热交换器210中所交换的热量。具体地讲,热量计211测定从地域热供给商100流向热交换器210的高温的温水的温度(第1温度)、和从热交换器210回流到地域热供给商100的低温的温水的温度(第2温度),将第1和第2温度之差与流入热交换器210的温水的流量相乘,由此测定在热交换器210中所交换的热量。另外,由热量计211测定出的热量例如被用于计算对集体住宅112收费的地域热的使用费等。
泵212是控制从热交换器210流向各个房间的高温的温水的流量的设备,其典型地被设置在集体住宅112的地下。例如,泵212能够按照来自供暖系统控制部214的控制,在20~60(l/min:升/分钟)的范围内变更从热交换器210流向各个房间的温水的流量。
外气温度传感器213检测集体住宅112的周围的外气温度,并通知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例如,图7A中的外气温度传感器213相当于图5中的检测部22。
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与地域热供给商100及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由此进行供暖系统整体的控制。图7A中的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例如相当于图5中的通信部21、运转控制部23的一部分以及预测部24。
散热器201将从热交换器210供给的温水的热散热出,由此对房间进行供暖。另外,散热器201可以是将温水的热散热出到空气中的设备,也可以是利用温水的热将地板加热的地板下采暖设备。并且,可以在各个房间设置各1台散热器201,也可以在各个房间设置多台散热器201(在图7A和图7B的示例中是各设置两台)。
阀门202控制从热交换器210流入散热器201的温水的流量。该阀门202具有与供暖装置控制部204进行通信的功能,能够按照来自供暖装置控制部204的指示变更流量。例如,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可以采用搭载了无线接收机的阀门(Thermostatic Radiator Valve:TRV:温控阀)。可以用一个阀门202控制流入一台散热器201的温水的流量,也可以用一个阀门202控制流入多台散热器201的温水的流量。
室温传感器203检测房间的室温并通知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例如,图7A中的室温传感器203相当于图5中的检测部22。
供暖装置控制部204通过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控制在房间中设置的散热器201及阀门202(下面将它们统称表述为“供暖装置”)。并且,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从用户受理对房间的目标温度的输入。并且,在SO时间段以外的时间段中,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控制供暖装置的运转,使得房间的室温接近目标温度。例如,图7A中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相当于图5中的运转控制部23的一部分。
另外,供暖装置控制部204能够选择停止模式、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模式,作为供暖装置的运转模式。停止模式是使散热完全停止(或者,仅散热出维持供暖系统的功能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热)的运转模式。第1模式是散热出将室温上升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温度所需要的热的运转模式。第2模式是散热出维持当前的室温所需要的热的运转模式。
并且,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控制通过阀门202供给散热器201的温水的流量,由此能够相互切换上述的各个模式。即,在选择了第1模式时供给散热器201的温水的量(热量)多于在选择了第2模式时供给散热器201的温水的量(热量)。
另外,集体住宅112还可以具有利用来自地域热供给商100的热来供给温水的热水供给装置。但是,在本说明书中主要是说明供暖装置的控制,因而省略热水供给装置的图示及说明。
下面,参照图8说明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概况。在实施方式1中,在从地域热供给商100接收到SO信号时(S210),决定阈值温度(S220)。阈值温度是表示室温的下限值的值。然后,关闭所有阀门202(S230),以便在SO开始时刻使来自所有散热器201的散热停止。然后,从室温达到阈值温度的房间开始(S240),依次打开阀门202使散热器201的散热重新开始(S250)。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上述处理中的步骤S210、S220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步骤S230、S240、S250由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执行。即,在实施方式1中,图5中的运转控制部23的功能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和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分担。但是,上述的功能分担仅是一例,不限于此。
下面,参照图9、图10A、图10B、图11和图12,详细说明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图9是表示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发送接收的信息的示例的图。图10A是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的供暖系统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0B是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的抑制热量通知处理的流程图。图11是由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执行的供暖装置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在执行了实施方式1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图3所示的集体住宅112的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
首先,各个房间A2、A3、B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按照图9所示预先从用户受理目标温度的输入。
图9是表示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发送接收的信息的示例的图。在地域热供给商100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之间如图9所示,从地域热供给商100向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发送SO信号,相反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向地域热供给商100发送总体抑制热量。并且,在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和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之间,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向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发送SO开始时刻、SO结束时刻及阈值温度,相反从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向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发送散热的重新开始报告。并且,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对阀门202进行阀门的开闭指示,并从室温传感器203取得室温。另外,用户能够向供暖装置控制部204输入房间的设定目标温度。
例如,假设所有房间A2、A3、B2的目标温度是21℃,则图12中的截止到8时的时间段中的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按照第2模式进行运转,由此将室温保持为21℃。并且,在该期间中由房间A2、A3、B2消耗的散热量的合计(下面表述为“总体散热量”)被保持为一定。另外,在图12的示例中,将房间A2、A3、B2的目标温度设为相同温度,但当然也可以根据每个房间而设为不同。
然后,如图10A所示,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从地域热供给商100接收SO信号(S301)。在该SO信号中包含用于确定SO开始时刻和SO结束时刻的信息。在图12的示例中,将SO开始时刻设为8时,将SO结束时刻设为9时。
另外,“用于确定SO开始时刻和SO结束时刻的信息”的具体示例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如“SO开始时刻:8时,SO结束时刻:9时”这样是SO开始时刻和SO结束时刻自身,还可以如“SO开始时刻:8时,SO时间:1小时”这样是表示SO开始时刻和SO时间段的长度的信息。或者,也可以是,在SO信号中不明确包含SO开始时刻,而将SO信号的接收时刻作为SO开始时刻。在这种情况下,在SO信号中包含表示SO结束时刻或者SO时间的长度的信息。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阈值温度决定处理(S302)。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所有房间决定了共同的阈值温度。在该示例中,假设将阈值温度决定为19℃。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阈值温度例如也可以是预先对供暖系统控制部214设定的固定值。或者,也可以使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保存表示外气温度与阈值温度的对应关系的表,并采用与外气温度传感器213检测到的外气温度相对应的阈值温度。在这种情况下,被保存在表中的外气温度与阈值温度的对应关系,需要预先使用集体住宅112所在地域的过去的气象数据等、通过模拟等而导出。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将从SO信号取得的SO开始时刻和SO结束时刻、和通过阈值温度决定处理而决定的阈值温度,通知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S303)。
然后,如图11所示,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取得SO开始时刻、SO结束时刻、阈值温度(S401)。
然后,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等待SO开始时刻(8时)的到来(S402)。并且,在到达SO开始时刻(8时)时(S402:是),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阀门202关闭(S403)。即,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的运转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停止模式。其结果是自8时起的总体散热量为0。并且,各个房间A2、A3、B2的室温从8时起缓慢下降。
然后,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按照规定的每个时间间隔(例如1秒)从室温传感器203取得的室温、和在步骤S401取得的阈值温度进行比较(S404)。并且,在室温达到阈值温度时(S404:是),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阀门202打开,使散热器201重新开始散热(S405)。具体地讲,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的运转模式从停止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并且,供暖装置控制部204通知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已重新开始散热(S406)。
图12是表示在执行了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横轴表示时刻,纵轴表示室温(℃)和总体散热量(W)。
在图12的示例中,房间A3的室温在8时25分达到阈值温度(19℃)。因此,首先房间A3的供暖装置(下面表述为“供暖装置A3”)重新开始散热。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房间A3的室温缓慢上升。并且,从8时25分起的总体散热量与供暖装置A3的散热量一致。
然后,房间A2的室温在8时35分达到阈值温度,房间A2的供暖装置(下面表述为“供暖装置A2”)重新开始散热。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房间A2的室温缓慢上升。并且,从8时35分起的总体散热量与供暖装置A2、A3的散热量的合计值一致。
然后,在房间A3的室温在8时48分达到目标温度(21℃)时,房间A3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A3的运转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其结果是房间A3的室温被保持为21℃。并且,从8时48分起的总体散热量减少了与将供暖装置A3的运转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相应的量。
然后,在到达SO结束时刻即9时后,无论室温是否达到阈值温度,所有房间的供暖装置的散热均重新开始。在图12的示例中,供暖装置A2、A3的散热已经重新开始,因而剩下的房间B2的供暖装置(下面表述为“供暖装置B2”)重新开始散热。其结果是房间B2的室温缓慢上升。并且,从9时起的总体散热量与供暖装置A2、A3、B2的散热量的合计值一致。
并且,房间A2的室温在9时10分达到目标温度,然后房间B2的室温在9时50分达到目标温度,由此所有房间的供暖装置的运转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其结果是自此以后的房间A2、A3、B2的室温被保持为目标温度,总体散热量恢复为SO开始时刻以前的水准。
如上所述,即使是在SO时间段结束之前,通过使室温达到阈值温度的房间的供暖装置重新开始散热,能够防止一部分房间的室温极端下降。其结果是能够使集体住宅112的各个房间的舒适性均衡化。
另外,通过在SO开始时刻使所有供暖装置的散热暂时停止,能够削减尤其是SO时间段的前半部分时间段的散热量。另外,在SO时间段的后半部分时间段中,一部分供暖装置重新开始散热,因而虽然与使所有供暖装置完全停止的情况相比散热量增加,但是与通常运转(不进行SO时间段的控制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望削减散热量。即,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以良好的平衡状态同时实现总体消耗热量的削减和各个房间的舒适性的维持。
另外,通过进行上述的控制,散热重新开始的定时对于每个供暖装置是不同的。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所有供暖装置在SO结束时刻一齐按照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由此,能够防止在SO时间段刚刚结束后马上产生总体消耗热量的高峰。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使SO时间段和SO时间段刚刚结束后的总体消耗热量的高峰均衡化,对于地域热供给商100而言,具有不需要为了维持高峰时间段所需的热量而使用高价的燃料来产生热的优点。
下面,参照图10B说明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的抑制热量通知处理。另外,该处理可以与例如图10A的供暖系统控制处理同时执行,也可以在供暖系统控制处理之后执行。并且,该处理不是本发明必需的处理,也可以省略。
首先,如图10B所示,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从外气温度传感器213取得集体住宅112周边的外气温度(S311)。外气温度的取得定时例如可以设为SO开始时刻。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使用所取得的外气温度来预测每个房间的抑制热量(S312)。抑制热量根据外气温度、SO时间段的长度和各个房间的隔热性能而变化。因此,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例如可以通过模拟等预先对每个房间计算出外气温度和SO时间段的长度和抑制热量的对应关系,并进行保存。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将各个房间的抑制热量进行合计,由此预测总体抑制热量(S313),将预测到的总体抑制热量通过通信线路通知地域热供给商100(S314)。该总体抑制热量例如相当于图12中的阴影区域的面积。由此,地域热供给商100能够根据所通知的总体抑制热量调整在SO时间段生成的热量。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产生过剩的热量。
在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1中,通过抑制集体住宅112整体消耗的热量(总体消耗热量)的同时,根据各个房间的特性独立地控制散热器201,能够维持用户的舒适性。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13说明实施方式2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概况的图。另外,对与图8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图8和图13的不同之处是阈值温度的计算方法(图8的S220和图13的S221、S222),其它处理相同。具体地讲,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外气温度计算各个房间的室温下降速度(S221),根据该室温下降速度对每个房间决定阈值温度(S222)。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步骤S221、S222。但是,上述的功能分担仅是一例,不限于此。
参照图14和图15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的阈值温度决定处理。图14是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的阈值温度决定处理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在执行了实施方式2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图3所示的集体住宅112的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
另外,实施方式2的供暖系统的结构与图5、图7A、图7B相同,因而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实施方式1、2仅是图10A的阈值温度决定处理(S302)的内容不同,其它处理相同。
首先,如图14所示,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取得集体住宅112周边的外气温度(S501)。外气温度的取得定时例如可以设为SO开始时刻。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计算散热停止后的各个房间的温度下降速度(S502)。温度下降速度例如能够根据在步骤S501取得的外气温度、和预先保存的各个房间的隔热性能而计算出。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根据在步骤S502计算出的温度下降速度,对每个房间计算阈值温度(S503)。更具体地讲,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将室温下降速度较快的房间的阈值温度设定得相对较高,将室温下降速度较慢的房间的阈值温度设定得相对较低。
在此,室温下降速度大大影响到体感温度。具体地讲,室温下降速度较快的房间即使是与室温下降速度较慢的房间相同的室温,也会使人感觉到寒冷。即,在图15的示例中,房间A3的体感温度最低,房间B2的体感温度最高。
因此,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将房间A3的阈值温度设定得高于房间A2、B2,将房间A2的阈值温度设定得高于房间B2。在该示例中,假设设定为房间A3的阈值温度是19℃、房间A2的阈值温度是18℃、房间B2的阈值温度是17℃。其结果是房间A2的散热重新开始时刻在图12的示例中是8时35分,而在图15的示例中是8时40分,推迟了5分钟。
这样,通过将体感温度较低(即室温下降速度较快)的房间的阈值温度设定得相对较高,能够在室温还没有怎么下降时即重新开始散热。另一方面,通过将体感温度较高(即室温下降速度较慢)的房间的阈值温度设定得相对较低,能够推迟散热的重新开始。其结果是在舒适性较差的房间中,能够使维持舒适性优先于削减散热量,而在舒适性较好的房间中则重视削减散热量。即,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以更好的平衡状态同时实现总体消耗热量的削减和各个房间的舒适性的维持。
(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图16说明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概况的图。另外,对与图8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首先,在图16的控制处理中,从SO开始时刻到SO结束时刻使所有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因而不需要计算阈值温度的处理(图8的S220)以及将室温和阈值温度进行比较的处理(图8的S240)。另一方面,在图16的控制处理中新追加了这样的处理,即:取得SO时间段的结束时刻的各个房间的室温(S241),根据所取得的室温决定供暖装置的散热重新开始顺序(S242)。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由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执行步骤S241,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步骤S242。但是,上述的功能分担仅是一例,不限于此。
参照图17A、图17B、图18和图19,详细说明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图17A是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的供暖系统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7B是由供暖系统控制部214执行的运转条件决定处理的流程图。图18是由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执行的供暖装置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9是表示在执行了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的控制处理的情况下图3所示的集体住宅112的房间A2、A3、B2的温度变化和总体散热量的转变的图。另外,实施方式3的供暖系统的结构与图5、图7A、图7B相同,因而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如图17A所示,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从地域热供给商100接收信号(S601)。该处理与图10A的步骤S301相同。并且,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将从SO信号取得的SO开始时刻和SO结束时刻通知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S602)。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在SO开始时刻以前执行截止到此为止的处理。
然后,如图18所示,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取得SO开始时刻和SO结束时刻(S701)。
然后,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等待SO开始时刻(8时)的到来(S702)。并且,在到达SO开始时刻时(S702:是),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阀门202关闭(S703)。即,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的运转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停止模式。其结果是自8时起的总体散热量为0。并且,各个房间A2、A3、B2的室温从8时起缓慢下降。
然后,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等待SO结束时刻(9时)的到来(S704)。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不会在SO时间段中重新开始散热,因而如图19所示,SO时间段中的房间A2、A3、B2的室温均是单调递减。
并且,在到达SO结束时刻时(S704:是),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由室温传感器203检测到的室温通知供暖系统控制部214(S705)。在图19的示例中,假设SO结束时刻的房间A3的室温是15℃、SO结束时刻的房间A2的室温是16.5℃、SO结束时刻的房间B2的室温是19℃。
然后,返回到图17A,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决定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的运转条件(S603)。
具体地讲,如图17B所示,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取得SO结束时刻的各个房间的室温(S611)。即,供暖系统控制部214通过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取得由各个房间的室温传感器203检测到的SO结束时刻的室温。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决定在各个房间设置的供暖装置的散热重新开始顺序(S612)。供暖系统控制部214例如对每个房间计算出目标温度与在步骤S611取得的室温之差,并决定散热重新开始顺序使得从该差较大的房间的供暖装置起依次地重新开始散热。在图19的示例中,所有房间的目标温度是21℃,SO结束时刻的各个房间的室温是如前面所述的温度,因而按照房间A3、房间A2、房间B3的顺序来重新开始散热。
另外,在利用上述的方法决定散热重新开始顺序时,供暖系统控制部214需要从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取得各个房间的目标温度。目标温度的取得定时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在步骤S611的定时取得SO结束时刻的室温和目标温度。或者,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在对供暖装置控制部204设定了新的目标温度的定时,从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取得该新的目标温度并进行存储。
并且,在图19的示例中,将所有房间的目标温度设为相同温度(21℃),因而从SO结束时刻的室温较低的房间起依次重新开始散热。但是,目标温度也可以根据每个房间而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不限于从SO结束时刻的室温最低的房间起依次重新开始散热。因为也可以这样决定散热重新开始顺序,即对每个房间计算出目标温度与在步骤S611取得的室温之差,从该差较大的房间的供暖装置起依次重新开始散热。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决定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S613)。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的决定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设为使所有房间从散热重新开始起、至达到目标温度为止的时间相同(在图19的示例中是5分钟)。即,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可以将SO结束时刻的室温与目标温度之差较大的房间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设定得相对较大,将SO结束时刻的室温与目标温度之差较小的房间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设定得相对较小。在图19的该示例中,供暖装置A3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被设定为最大,供暖装置B2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被设定为最小。
然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决定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的散热重新开始时刻(S614)。优选将各个供暖装置的散热重新开始时刻设定为使多个供暖装置不同时地按照第1模式进行散热。即,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可以这样决定各个供暖装置的散热重新开始时刻,以使得在设置有以第1模式进行散热的供暖装置的房间的室温达到目标温度的定时,使下一个供暖装置以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在图19的示例中是以如下方式决定各个供暖装置的散热重新开始时刻,即:在SO结束时刻的9时使供暖装置A3重新开始散热,在房间A3达到目标温度的9时5分使供暖装置A2重新开始散热,在房间A2达到目标温度的9时10分使供暖装置B2重新开始散热。并且,房间A2、B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控制各个供暖装置,使得在从SO时刻结束起到各个房间A2、B2的散热被重新开始为止的期间,维持SO结束时刻的室温。
然后,再次返回到图17A,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将所决定的运转条件通知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S604)。具体地讲,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可以将散热开始时刻和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作为运转条件通知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
然后,返回到图18,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从供暖系统控制部214取得运转条件(S706)。并且,各个房间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按照所取得的运转条件将阀门202打开,即重新开始来自散热器201的散热(S707)。
在图19的示例中,房间A3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在SO结束时刻即9时使供暖装置A3以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另外,也可以是,房间A2、B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分别使供暖装置A2、B2以第2模式重新开始散热,以便维持房间A2、B2的当前的室温。其结果是房间A3的室温缓慢上升,房间A2、B2的室温被保持为一定。
然后,在房间A3的室温在9时5分达到目标温度时,房间A3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A3的运转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其结果是自此以后的房间A3的室温被保持为目标温度。并且,与此同时,房间A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A2的运转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其结果是房间A2的室温缓慢上升。
然后,在房间A2的室温在9时10分达到目标温度时,房间A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A2的运转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其结果是自此以后的房间A2的室温被保持为目标温度。并且,与此同时,房间B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B2的运转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其结果是房间B2的室温缓慢上升。
并且,在房间B2的室温在9时15分达到目标温度时,房间B2的供暖装置控制部204将供暖装置B2的运转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其结果是自此以后的房间B2的室温被保持为目标温度。并且,自此以后的总体散热量恢复为SO开始时刻以前的水准。
如上所述,通过在SO时间段中使所有的供暖装置停止,能够使消耗热量的高峰均衡化。并且,由于不在SO结束时刻使所有供暖装置一齐重新工作,因而也能够防止在SO刚刚结束后马上产生总体消耗热量的高峰。
另外,由于从SO结束时刻的室温与目标温度之差较大的房间的供暖装置起依次使其重新工作,因而能够使各个房间的舒适性均衡化。在此,“SO结束时刻的室温与目标温度之差较大的房间”是指室温下降速度较快的房间。即,如前面所述,从体感温度较低(舒适性较差)的房间的供暖装置起依次重新工作。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诸如以下所述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上述的各个装置具体地讲是由微处理器、ROM、RAM、硬盘装置、显示器装置、键盘、鼠标等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在RAM或者硬盘装置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由此各个装置实现其功能。在此,计算机程序为了实现规定的功能,可以组合多个表示对计算机的指令的命令代码而构成。
构成上述各个装置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由一个系统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系统LSI可以是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个构成要素制得的超多功能LSI,具体地讲,可以是包括微处理器、ROM、RAM等在内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在RAM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由此系统LSI实现其功能。
构成上述各个装置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由能够在各个装置上插拔的IC卡或者单体模块构成。IC卡或者模块是由微处理器、ROM、RAM等构成的计算机系统。IC卡或者模块也可以包含上述的超多功能LSI。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由此IC卡或者模块实现其功能。该IC卡或者该模块可以具有耐篡改性。
本发明也可以是以上所示的方法。并且,也可以是利用计算机实现这些方法的计算机系统,还可以是由计算机程序构成的数字信号。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将计算机程序或者数字信号记录在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中,所述记录介质例如是软盘、硬盘、CD-ROM、MO、DVD、DVD-ROM、DVD-RAM、BD(Blu-ray Disc:蓝光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并且,本发明还可以是记录在这些记录介质中的数字信号。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经由电通信线路、无线或者有线通信线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数据广播等,传输计算机程序或者数字信号。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存储器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将程序或者数字信号记录在记录介质中并进行移送,或者经由网络等移送程序或者数字信号,从而能够利用独立的其他计算机系统来实施。
本发明也可以分别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变形例来实施。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发明。也能够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者均等的范围内对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有利地用于具有多个供暖装置的供暖系统。
标号说明
10供暖系统;20控制部;21通信部;22检测部;23运转控制部;24预测部;31、32、33、34、35、36供暖装置;100地域热供给商;101工厂;102发电站;110地域热消耗者;111单栋住宅;112集体住宅;201散热器;202阀门;203室温传感器;204供暖装置控制部;210热交换器;211热量计;212泵;213外气温度传感器;214供暖系统控制部。

Claims (11)

1.一种控制多个供暖装置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该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置于多个房间,通过将由供热源生成的热散热,对设置了该供暖装置的房间进行供暖,该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取得步骤,从所述供热源取得用于请求抑制从所述多个供暖装置进行的散热的散热抑制指示;
散热停止步骤,响应于在所述取得步骤中取得了所述散热抑制指示,使所述多个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
检测步骤,检测所述多个房间各自的室温;以及
散热重新开始步骤,根据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室温,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预先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目标温度,
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从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室温达到了预先设定的阈值温度的房间起,依次地使所述供暖装置以使室温上升到所述目标温度的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该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阈值温度决定步骤,独立地决定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
在所述阈值温度决定步骤中独立地决定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各自的所述阈值温度,以使得设置有该供暖装置的房间的室温下降速度越快则所述阈值温度越高。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该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
预测步骤,对每个所述供暖装置预测通过所述散热抑制指示而被抑制的散热量即抑制热量;以及
通知步骤,将在所述预测步骤中预测出的每个所述供暖装置的抑制热量的合计即总体抑制热量通知所述供热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预先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目标温度,
在所述取得步骤中取得的所述散热抑制指示包括用于确定使散热抑制结束的时刻即抑制结束时刻的信息,
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从在所述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所述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与所述目标温度之差较大的房间起,依次地使所述供暖装置以使室温上升到所述目标温度的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在从所述抑制结束时刻起到以所述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为止的期间中,使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以维持所述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的第2模式进行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在设置有以所述第1模式进行散热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房间的室温达到了所述目标温度的定时,使下一个所述供暖装置以所述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在所述散热重新开始步骤中,所述抑制结束时刻的室温与所述目标温度之差越大,则越增大以所述第1模式散热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每单位时间的散热量。
9.一种供暖系统,利用由供热源生成的热对多个房间分别进行供暖,该供暖系统具有:
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房间;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各自的运转,
所述控制部具有:
取得部,从所述供热源取得用于请求抑制从所述多个供暖装置进行的散热的散热抑制指示;
检测部,检测所述多个房间各自的室温;以及
运转控制部,响应于由所述取得部取得了所述散热抑制指示,使所述多个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并根据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室温,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所述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暖系统,
所述控制部由第1控制部和第2控制部构成,
所述第1控制部具有所述取得部和与所述运转控制部的一部分相当的第1运转控制部,
所述第2控制部按每个房间设置,具有所述检测部和与所述运转控制部的另一部分相当的第2运转控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暖系统,
预先对所述多个供暖装置分别设定目标温度,
所述第1运转控制部向各个房间的所述第2控制部发送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散热抑制指示中包含的散热抑制开始时刻、和表示室温的下限值的阈值温度,
所述第2运转控制部在从所述第1运转控制部取得的所述散热抑制开始时刻使所述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
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室温达到了从所述第1运转控制部取得的所述阈值温度的情况下,所述第2运转控制部使所述供暖装置以使室温上升到所述目标温度的第1模式重新开始散热。
CN2012800032590A 2011-10-25 2012-10-19 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31806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4417 2011-10-25
JP2011234417A JP5853162B2 (ja) 2011-10-25 2011-10-25 暖房システム及び暖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PCT/JP2012/006700 WO2013061554A1 (ja) 2011-10-25 2012-10-19 暖房システム及び暖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0670A true CN103180670A (zh) 2013-06-26

Family

ID=48167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32590A Pending CN103180670A (zh) 2011-10-25 2012-10-19 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853162B2 (zh)
CN (1) CN103180670A (zh)
WO (1) WO201306155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1355A (zh) * 2014-08-25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地暖水温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224547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尼特莫公司 在智能热度管理系统内实施手动温度设定点的系统和方法
CN112556115A (zh) * 2020-12-04 2021-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控制的方法、装置、系统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44063B (en) * 2015-11-03 2018-04-11 Basic Holdings Distributed heat pump network
JP7237357B2 (ja) * 2019-09-19 2023-03-13 株式会社総合設備コンサルタント 熱源水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熱源水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用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8028Y2 (zh) * 1974-03-06 1977-11-01
JPH01134133A (ja) * 1987-11-19 1989-05-26 Agency Of Ind Science & Technol 給湯予約装置
DE4221094C2 (de) 1992-06-26 1997-08-07 Buderus Heiztechnik Gmbh Verfahren zur Raumtemperaturregelung
JPH07217917A (ja) * 1994-01-24 1995-08-18 Tokyo Gas Co Ltd 集中暖房給湯システム
JP3091414B2 (ja) * 1996-08-09 2000-09-25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地域冷暖房システムの受入設備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1355A (zh) * 2014-08-25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地暖水温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371355B (zh) * 2014-08-25 201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地暖水温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224547A (zh) * 2016-12-22 2018-06-29 尼特莫公司 在智能热度管理系统内实施手动温度设定点的系统和方法
CN112556115A (zh) * 2020-12-04 2021-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控制的方法、装置、系统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61554A1 (ja) 2013-05-02
JP2013092299A (ja) 2013-05-16
JP5853162B2 (ja) 2016-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niff et al. Review of HVAC scheduling techniques for buildings towards energy-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operations
US1004870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use of individual HVAC units in multi-unit chiller-based systems
Scott et al. PreHeat: controlling home heating using occupancy prediction
US9696055B1 (en) Thermostat control based on activity within property
CN110986306B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室温调节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ummert et al. Optimal heating control in a passive solar commercial building
CN103180670A (zh) 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US2019002492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24000356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thermostat that is not in communication with lan
CN109855263B (zh) 一种空调节能温度确认方法、装置及智能空调控制系统
WO2009067276A1 (en) Demand control
EP2789924B1 (en) Heating system and heat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JP2008286445A (ja) 設定値管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818801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heater devices
US2016029067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ly applying central hvac system and individual hvac system
US1083047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edicting energy usage
EP3039502B1 (en) Method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CN105737340B (zh) 一种空调温度智能控制方法及装置
Ali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automatic steam radiator control system for retrofitting legacy heating systems in existing buildings
US2006020726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a thermal management profile
US10794607B2 (en) Configuring flow paths of an HVAC system
JP2020067207A (ja)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CN111954782B (zh) 用于控制局部分配系统对来自热能分配网的热或冷输出的控制单元和方法
KR20200029203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