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1347A -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61347A
CN103161347A CN2011104191926A CN201110419192A CN103161347A CN 103161347 A CN103161347 A CN 103161347A CN 2011104191926 A CN2011104191926 A CN 2011104191926A CN 201110419192 A CN201110419192 A CN 201110419192A CN 103161347 A CN103161347 A CN 103161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
displacement
performance
dissipating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191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61347B (zh
Inventor
刘文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1104191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613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61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1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61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1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本发明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分析方法获得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2)根据规定的设防地震烈度水平,按照消能减震结构应处的弹塑性状态和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对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获得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4)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本发明一次评估多级设防烈度下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

Description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性能化的抗震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消能减震结构是指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联结缝或连接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设置消能装置(阻尼、粘弹性材料、摩擦元件等),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防震的目的。近三十年,消能减震结构广泛迅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2010年7月20日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扩大了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在中国消能减震设计与应用会更加广泛与深入。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国际抗震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世界各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方向,FEMA P695(2009)、FEMA440(2005)、日本《建筑基准法》(2003)、Eurocode 8(2004)、美国建筑和设施的性能规范(2009)、中国抗震规范(2010)等各国抗震规范都已开始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消能减震结构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能力谱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CSM)、目标位移法(TargetDisplacement)、需求能力系数法(Factored-Demand-to-Capacity Ratio,FDCR)、地震性能系数法(Seismic Performance Factors,SPF)等。能力谱法在谱加速度和谱位移坐标系下,通过能力曲线与地震需求谱曲线的交点,获得性能点,确定结构在设防地震水准下的位移和塑性铰分布等,从而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目标位移法是在设防地震水准下,综合考虑多自由度体系转换为单自由度体系的转换系数、非弹性位移增大系数、滞回性能影响系数、结构的P-Δ效应等多重因素,建立了抗震能力和地震需求之间的关系。需求能力系数法也是基于设防地震水平,引入模型不确定性和地震不确定性系数和分析方法不确定性系数后,分析抗震能力和地震需求之间的关系。量化的地震性能系数法,通过反应修订系数、超强系数和变形放大系数建立了设防地震下(最大应考虑地震烈度)与结构性能的关系,通过量化的地震性能系数法,建立和评估不同结构体系的性能水准,并计算倒塌裕度比。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某一级地震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完成性能抗震设计的。
中国的抗震评估技术,如2010年11月10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1881089A,公开了一种钢管混凝土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应用,其提供一种钢管混凝土建筑物的空间纤维梁的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软件对所述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通过获得的建筑物最大层间位移角,对钢管混凝土结构要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根据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评估结果设计建筑物的抗震措施。但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基于某一级设定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条件下进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能够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一次完成多级烈度的消能减震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采用分析方法获得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或将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转化成单自由度体系下的底部剪力等效系数与位移的函数关系;
(2)根据规定的设防地震烈度水平,按照消能减震结构应处的弹塑性状态,对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获得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
(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步骤如下: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的转换,将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中;2)将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中;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若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位移要求;
(4)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步骤如下: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的转换,将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中;2)将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转化成整体结构体系下的底部剪力,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中;3)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若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等效底部剪力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位移要求。
分析方法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法,静力推覆分析法中施加分布的水平荷载,水平荷载单调增加。分析方法也可以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增量动力分析法中,逐级提高地震输入水平,至消能减震结构达到破坏状态。工程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支剪力墙结构、或筒中筒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结构包括简支板梁桥、或悬臂梁桥、或连续梁桥、或T形刚架桥、或吊桥、或斜拉桥、或悬索桥、或组合体系桥。工程结构包括电视塔、或储油罐、或塔架、或仓库、或水塔、或水池、或烟囱、或隧道、或水坝。
本发明一次完成多级烈度的性能化抗震设计,评估多级设防烈度下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评估在国家、地方的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设防地震烈度水平下的消能减震结构性能抗震设计是否满足要求;评估消能减震结构超越设防烈度的抗震性能裕度;因此,从更深层次实现了消能减震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一次完成多级烈度的消能减震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消能减震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多级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曲线的比较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消能减震结构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多级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曲线的比较示意图;
其中,图1:θ-最大层间位移角;Δ-顶点位移角;S-谱位移;e-弹性位移限值或工作应力状态位移或屈服位移;p-弹塑性位移限值或防止倒塌位移或生命安全位移;y-屈服位移;u-极限位移;1,2,3,4,5,6-位移状态;BSFeq-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或谱加速度)
图2:θ-最大层间位移角;Δ-顶点位移角;BSF-底部剪力;e-弹性位移限值或工作应力状态位移或屈服位移;p-弹塑性位移限值或防止倒塌位移或生命安全位移;y-屈服位移;u-极限位移;1,2,3,4,5,6-位移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分析方法获得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或将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转化成单自由度体系下的底部剪力等效系数与位移的函数关系;
(2)根据国家、地方的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设防地震烈度水平,按照消能减震结构应处的弹塑性状态,对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获得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
(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步骤如下: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位移)的转换,将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中;2)将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中;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若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的位移要求;
(4)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步骤如下: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的转换,将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中;2)将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转化成整体结构体系下的底部剪力,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中;3)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若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等效底部剪力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的位移要求。
1、采用分析方法获得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或将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转化成单自由度体系下的底部剪力等效系数与位移的函数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1)采用PUSHOVER静力推覆法或IDA增量动力分析法,建立底部剪力和顶点位移角、层间最大位移角的关系,函数关系可表达为
V=f(Δroof-d)     (1)
V=f(Δdrifr-d)    (2)
式中,V为结构底部剪力,Δroof-d为顶点位移,Δdrifr-d为最大层间位移。
(2)计算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
采用模态应变能方法计算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附加阻尼比的其他方法不再赘述。
ζ a = Σ j W cj / ( 4 π W s ) - - - ( 3 )
Ws=(1/2)∑Fiui    (4)
W cj = ( 2 π 2 / T ) C j cos 2 θ Δ u 2 j - - - ( 5 )
式中,ζa为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有效阻尼比,Wc为所有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位移下往复一周所消耗的能量,Ws为设置消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Fi为PUSHOVER或IDA方法计算的质点i在ui时的水平力,ui为PUSHOVER或IDA方法计算的质点i水平位移,T1为消能减震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Cj为第j个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线性阻尼系数,θj为第j个消能器的消能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Δuj为第j个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
(3)根据结构模态分析得到结构的弹性模态,考虑多振型的影响,确定消能减震结构多自由度体系的广义等效振型参与系数Γeq和广义等效质量Meq
计算等振型参与系数
γ j = Σ i = 1 N φ i , j G i / Σ i = 1 N φ i , j 2 G i - - - ( 6 )
其中,γj-第j阶振型参与系数;φi,j-第i质点第j阶振型,Gi-第i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计算等效振型
φ i , eq = Σ j = 1 m ( φ i , j γ j ) 2 - - - ( 7 )
其中,φi,eq-多自由度第i质点等效振型。m-振型数,简化计算时,振型数m=1.
计算等效模态参与系数和等效模态质量
Γ eq = Σ i = 1 N G i φ i , eq / Σ i = 1 N G i φ i , eq 2 - - - ( 8 )
M eq = ( Σ i = 1 N G i φ i , eq ) 2 / Σ i = 1 N G i φ i , eq 2 - - - ( 9 )
(4)将消能减震结构多自由度体系的底部剪力与位移的函数关系,转化成单自由度体系的底部剪力等效系数与位移的函数关系,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可用地震影响系数和谱加速度表达:
S a = V / M eq Γ eq 2 - - - ( 10 )
α = V / g M eq Γ eq 2 - - - ( 11 )
Sroof-d=Δroof-deq    (12)
式中,Sa为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谱加速度,α为单自由度体系下等效的地震影响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Sroof-d为单自由度体系下谱位移(顶点等效位移)。同理可得,单自由度体系下等效的地震影响系数α与最大层间等效位移Sdrift-d的函数关系,方法同上。
2、根据国家、地方的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设防地震烈度水平,按照消能减震结构应处的弹塑性状态,对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获得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中国、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等国家的抗震设防水准、抗震设防目标、设计地震作用参数、位移限制、抗震措施等有所差异,但都是采用设计反应谱是确定地震作用。现以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例,介绍本发明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等其他国家的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相同。
(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地震作用按以下公式分段取值。
&alpha; = 0.45 &alpha; max + ( 10 &eta; 2 - 4.5 ) &alpha; max T 0 &le; T &le; 0.1 s &eta; 2 &alpha; max 0.1 s < T &le; T g ( T g / T ) &gamma; &eta; 2 &alpha; max T g < T &le; 5 T g [ &eta; 2 0.2 &gamma; - &eta; 1 ( T - 5 T g ) ] &alpha; max 5 T g < T &le; 6.0 s - - - ( 13 )
γ=0.9+(0.05-ζeq)/(0.3+6ζeq)      (14)
η1=0.02+(0.05-ζeq)/(4+32ζeq)     (15)
η2=1+(0.05-ζeq)/(0.08+1.6ζeq)    (16)
式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αmax为多遇或罕遇烈度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γ为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Tg为特征周期;η1为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2为阻尼调整系数;T为结构自振周期,ζeq为等效阻尼比。
(2)弹性状态的地震作用
消能减震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时等效阻尼为
ζeq=ζ0a    (17)
式中,ζ0为弹性阻尼比。根据公式(13-17),可计算弹性状态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作用。
(3)塑性状态的地震作用
消能减震结构处于塑性状态时,结构的周期将随塑性状态不断变化,利用在最大位移处的割线刚度计算等效体系的周期;利用在等效线性化体系中粘性阻尼的耗能与塑性体系中消耗的滞回能相等的原则,计算塑性体系中滞回阻尼比。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计算等效体系的周期和滞回阻尼比,不再赘述。
T = T 0 &mu; / ( 1 - &beta; + &beta;&mu; ) - - - ( 18 )
&zeta; hyst = 1 &pi; [ 1 - 1 &mu; ( 1 + &beta;&mu; - &beta; ) ] - - - ( 19 )
式中,β为后屈服刚度与初始刚度之比,μ为结构体系的位移延性系数。
消能减震结构处于塑性状态时,阻尼比将随塑性状态不断变化,消能减震结构的等效阻尼比为
ζeq=ζ0ahyst    (20)
根据公式(13-16)和公式(18-20),可计算塑性状态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作用。
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完成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位移)的转换。
(2)将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1中。
(3)对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1中。
(4)中国、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等国家的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或隐含规定在多级设防烈度下的两级位移控制标准,一是弹性位移限值或工作应力状态位移或屈服位移;二是弹塑性位移限值或防止倒塌位移或生命安全位移。
现以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例(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等其他国家相同),在6、7、8、9设防烈度下,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若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的位移要求,详见图1。
在多级设防烈度下的超过两级位移控制标准时,消能减震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4、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完成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的转换,将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2中。
(2)对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转化成整体结构体系下的底部剪力。
V = S a M eq &Gamma; eq 2 = &alpha;g M eq &Gamma; eq 2 - - - ( 21 )
Δroof-d=Sroof-dΓeq    (22)
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的转换,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2中。
(3)中国、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等国家的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或隐含规定在多级设防烈度下的两级位移控制标准,一是弹性位移限值或工作应力状态位移或屈服位移;二是弹塑性位移限值或防止倒塌位移或生命安全位移。
现以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例(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等其他国家相同),在6、7、8、9设防烈度下,对于整体结构体系,若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法令、规范、标准和规程的位移要求,详见图2。
在多级设防烈度下的超过两级位移控制标准时,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消能减震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Claims (9)

1.一种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分析方法获得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或将消能减震结构的底部剪力和位移的函数关系转化成单自由度体系下的底部剪力等效系数与位移的函数关系;
(2)根据规定的设防地震烈度水平,按照消能减震结构应处的弹塑性状态和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对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获得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
(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步骤如下: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的转换,将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中;2)将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谱位移为坐标轴的图中;3)在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若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位移要求;
(4)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步骤如下:1)进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的转换,将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绘制在底部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中;2)将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地震作用曲线,转化成整体结构体系下的底部剪力,按照弹塑性状态和相应的弹塑性位移,绘制在底部剪力等效系数和最大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角为坐标轴的图中;3)在整体结构的体系下,若整体结构体系下的能力曲线与调整后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等效底部剪力曲线有性能交点,且性能交点对应的位移角满足规定的某级设防烈度规定的位移角限制,说明本级设防烈度下,位移满足要求;否则,不满足位移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消能减震结构采用的消能器包括变阻尼型、变阻尼-刚度型两种,变阻尼型消能器采用黏滞消能器,变阻尼-刚度型消能器采用金属屈服消能器、摩擦消能器和黏弹性消能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分析方法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静力推覆分析法中施加分布的水平荷载,水平荷载单调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分析方法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增量动力分析法中,逐级提高地震输入水平使结构构件逐步屈服。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工程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支剪力墙结构、或筒中筒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工程结构包括简支板梁桥、或悬臂梁桥、或连续梁桥、或T形刚架桥、或吊桥、或斜拉桥、或悬索桥、或组合体系桥。
9.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工程结构包括电视塔、或储油罐、或塔架、或仓库、或水塔、或水池、或烟囱、或隧道、或水坝。
CN201110419192.6A 2011-12-15 2011-12-15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Active CN1031613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9192.6A CN103161347B (zh) 2011-12-15 2011-12-15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19192.6A CN103161347B (zh) 2011-12-15 2011-12-15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1347A true CN103161347A (zh) 2013-06-19
CN103161347B CN103161347B (zh) 2015-07-15

Family

ID=48584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19192.6A Active CN103161347B (zh) 2011-12-15 2011-12-15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6134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3567A (zh) * 2014-01-28 2014-05-14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取值方法-时变法
CN103838918A (zh) * 2014-01-28 2014-06-04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取值方法-综合法
CN104712071A (zh) * 2015-03-24 2015-06-17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双重抗震防线设计方法
CN106049951A (zh) * 2016-05-25 2016-10-26 青岛理工大学 多级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评估方法
CN108376192A (zh) * 2018-02-11 2018-08-0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确定模态叠加法计算加速度反应所需振型数目的方法
CN111060959A (zh) * 2019-12-30 2020-04-24 上海市地震局 一种有感地震作用下有感建筑分布判定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9021A (zh) * 2010-05-19 2010-09-22 江苏科技大学 位移控制的分级抗载结构体系
CN101881089A (zh) * 2010-06-29 2010-11-1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钢管混凝土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应用
KR101105742B1 (ko) * 2010-05-03 2012-01-17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편심 토글형 제진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변위 증폭 제진시스템
JP4868357B2 (ja) * 2006-02-03 2012-02-01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8357B2 (ja) * 2006-02-03 2012-02-01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物
KR101105742B1 (ko) * 2010-05-03 2012-01-17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편심 토글형 제진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변위 증폭 제진시스템
CN101839021A (zh) * 2010-05-19 2010-09-22 江苏科技大学 位移控制的分级抗载结构体系
CN101881089A (zh) * 2010-06-29 2010-11-1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钢管混凝土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应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3567A (zh) * 2014-01-28 2014-05-14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取值方法-时变法
CN103838918A (zh) * 2014-01-28 2014-06-04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取值方法-综合法
CN103793567B (zh) * 2014-01-28 2015-04-22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消能减震结构消能器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取值方法-时变法
CN104712071A (zh) * 2015-03-24 2015-06-17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双重抗震防线设计方法
CN104712071B (zh) * 2015-03-24 2017-04-19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双重抗震防线设计方法
CN106049951A (zh) * 2016-05-25 2016-10-26 青岛理工大学 多级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评估方法
CN106049951B (zh) * 2016-05-25 2018-04-24 青岛理工大学 多级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评估方法
CN108376192A (zh) * 2018-02-11 2018-08-0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确定模态叠加法计算加速度反应所需振型数目的方法
CN111060959A (zh) * 2019-12-30 2020-04-24 上海市地震局 一种有感地震作用下有感建筑分布判定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1347B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1234B (zh) 工程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Lacey et al. Effect of inter-module connection stiffness on structural response of a modular steel building subjected to wind and earthquake load
CN103161347B (zh) 消能减震结构多级设防烈度下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CN102787676B (zh) 工程结构多目标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
CN102787677B (zh) 工程结构抗震烈度预测方法
Homaei et al. Probabilistic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ertically irregular steel building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Kawano et al. Seismic resistance of CFT trusses
CN103233527A (zh) 一种工程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Sarieddine et al. Investigation correlations between strong-motion duration and structural damage
CN103161348B (zh) 工程结构多目标性能化抗震评估方法
Liu et al. A novel brace-damper system for seismic response suppression of high-rise steel frame structures
Huang et al. Seismic response reduction of megaframe with vibration control substructure
Shu et al. Rotational viscoelastic dampers for steel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s: Concept, validation, and evaluation
Choi et al. Wind-induced response control model for high-rise buildings based on resizing method
Mathias et al. Mechanical amplification of relative movements in damped outriggers for wind and seismic response mitigation
Kurzekar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tall building embedded with core & outrigger system
Abtahi et al.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façade systems in reducing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concrete frames subjected to seismic loads
Kasai et al. JSSI Manual for building passive control technology Part-8 peak response evaluation and design for elasto-plastically damped system
VASEGHI et al. Response modification factor of chevron braced frame with pall friction damper
Xu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resilience of composite damping self-centering braced frame structures
Gholhak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Operation of Link Beam Length in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with Coupling with Rigid Joint
Jiang et al. Comparison of base shear force method in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merica and Europe
Chun et al. Exo-type damping system with isotropic dampers
Hooshmand et al. Analytical evaluation on the behavior of diagrid tall steel buildings under far and near earthquakes with the approach of controlling serviceability and acceleration criteria
CN105319578A (zh) 一种多向地震动综合持时的预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