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5439B -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5439B
CN103155439B CN201180049797.9A CN201180049797A CN103155439B CN 103155439 B CN103155439 B CN 103155439B CN 201180049797 A CN201180049797 A CN 201180049797A CN 103155439 B CN103155439 B CN 1031554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subcarrier
shift
block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97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5439A (zh
Inventor
郑荣富
D.格尔斯滕伯格
R.鲍德迈尔
D.拉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3155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5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4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组合用于PUCCH传送的DFT预编码和传送分集编码的益处的传送方法和设备。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用于DFTS‑OFDM PUCCH的改进传送分集编码方法和设备,而对复用容量的影响极小。在一个实施例中,改进的传送分集方法和设备具有为有效负载信号采用频率域分离的特征。

Description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本申请要求具有2010年8月13日提出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373531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预编码信道的传送分集。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TE)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扩展OFDM (DFTS-OFDM)。DFTS-OFDM允许不但在时间域中而且在频率域中实现灵活的带宽指派和正交多址。因此,LTE上行链路方案有时也称为单载波FDMA (SC-FDMA)。在时间域中,LTE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送被组织成10 ms的无线电帧,每个无线电帧由10个长度为Tsubframe=1 ms的相等大小子帧组成。LTE中的资源分配一般根据资源块进行描述,其中,一个资源块对应于在时间域中的一个时隙(0.5 ms)(即,每子帧有两个时隙)和在频率域中的12个连续子载波。
为支持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输信道的传送,使用了某个上行链路层第1层和第2层(L1/L2)控制信令。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包括:(a)用于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请求重发(HARQ)确认(ACK/NACK);(b)与下行链路信道条件有关的信道状态报告,报告可由基站在下行链路中调度数据的传送中使用;以及(c)指示移动终端(也称为“用户设备(UE)”)需要用于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上行链路资源的调度请求。例如,在子帧中接收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数据后,UE尝试将数据解码并向基站报告解码是成功(ACK)还是不成功(NACK)。就未成功的解码尝试而言,基站能够重新传送错误的数据。
无论UE是否具有上行链路传输信道(UL-SCH)数据要传送,且因此无论UE是否已指派有用于UL-SCH数据传送的任何上行链路资源,UE应传送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因此,视UE是否已指派有用于UL-SCH数据传送的上行链路资源而定,两种不同的方法用于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的传送。
如果UE没有足够的调度授予——也就是说,在当前子帧中没有为UL-SCH指派的资源,则单独的物理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用于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的传送。否则,将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与编码的UL-SCH复用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
更具体地说,如果UE未指派有用于数据传送的上行链路资源,则在PUCCH上专门指派用于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息的上行链路资源(资源块)中传送L1/L2控制信息(例如,信道状态报告、HARQ确认和调度请求)。这些资源位于总可用小区带宽的边缘。每个此类资源由上行链路子帧的两个时隙的每个时隙内12个“子载波”(一个资源块)组成。
LTE第8版(Rel-8)最近已标准化。LTE Rel-8支持最高20 MHz的带宽。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已启动有关LTE第10版(Rel-10)的工作。LTE Rel-10的部分之一是支持大于20 MHz的带宽。有关LTE Rel-10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确保与LTE第8版的后向兼容性。这也应包括频谱兼容性。这将暗示比20 MHz更宽的LTE Rel-10载波应对LTE第8版终端显示为多个LTE载波。每个此类载波能够称为分量载波(CC)。具体而言,对于早期LTE Rel-10部署,能够预期与许多LTE遗留终端相比,将存在更少数量的具LTE Rel-10能力的终端。因此,必需确保有效使用也用于传统终端的宽载波,即,可能实现在宽带LTE Rel-10载波的所有部分中能够调度遗留终端的载波。获得此目的的直接方式将是借助于载波聚合(CA)。CA暗示LTERel-10终端能够接收多个CC,其中,CC具有或至少可能具有与Rel-8载波相同的结构。
CA PUCCH是基于用于支持超过4个ACK/NACK比特的UE的DFTS-OFDM。多个ACK/NACK比特(也可包括调度请求(SR)比特)被编码以形成48个编码比特。随后通过小区特定(且可能是DFTS-OFDM符号相关的)序列将48个编码比特加扰。前24比特在一个时隙内传送,并且其它24比特在第二时隙内传送。每时隙24比特被转换成12个QPSK符号,跨5个DFTS-OFDM符号扩展,在一个资源块(带宽)和五个DFTS-OFDM符号(时间)内进行DFT预编码和传送。扩展序列是UE特定的,并且允许在相同资源块内多达5个用户的复用。在每个时隙中也传送解调参考信号。参考信号包括参考序列。在本文中使用时,“参考序列”可表示传送装置传送的任何信息,以允许或另外促进接收装置解调与参考序列相关联的数据(例如,与参考序列一起传送的数据)。例如,在特定实施例中,参考序列可表示循环移位CAZAC序列(例如,3GPP TS36.211中计算机优化的序列)。为甚至进一步改进在参考信号之间的正交性,能够应用长度为二的正交覆盖码到参考信号。
在LTE系统的不断演进中,将另外的传送天线引入UE以改进传送性能。因此,需要设计组合用于PUCCH传送(包括CA PUCCH传送)的DFT预编码和传送分集编码的益处的传送方法和设备。
发明内容
一方面,公开解决方案的特定实施例提供组合用于PUCCH传送的DFT预编码和传送分集编码的益处的传送方法和设备。例如,特定实施例提供用于DFTS-OFDM PUCCH的改进传送分集编码方法和设备,而对复用容量的影响极小。在某些实施例中,改进的传送分集方法和设备具有为有效负载信号采用频率域分离以及采用时间域正交扩展分离和/或序列相移分离的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DFT预编码信道(例如,DFTS-OFDM PUCCH)的传送分集编码方法包括产生数据符号的块,以及变换数据符号的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移动终端的第一天线用于在无线电帧的子帧的某个时隙期间且只使用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第一天线也用于在相同时隙期间传送第一参考序列。移动终端的第二天线用于在相同时隙期间且只使用子载波的第二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第二天线也用于在相同时隙期间传送第二参考序列。为增强信号分集,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与子载波的第二集合正交。另外,可使用包括子载波的该第一集合和子载波的第二集合的子载波的第三集合传送第一参考序列和第二参考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也包括产生数据符号的第二块,以及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三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四块。在这些实施例中,方法也包括(i)使用第一天线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三块和第一参考序列,以及(ii)使用第二天线在第二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四块和第二参考序列。可使用子载波的第四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三块,以及可使用与子载波的第四集合正交的子载波的第五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四块。在一些实施例中,子载波的第一和第五集合只由偶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并且子载波的第二和第四集合只由奇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在其它实施例中,子载波的第一和第五集合只由奇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并且子载波的第二和第四集合只由偶数索引子载波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参考序列可与第二参考序列正交。例如,第一参考序列可以是第二参考序列的循环移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换数据符号的块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将数据符号的块划分成至少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应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到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以及应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到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
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数据符号的块由12个数据符号组成。在此特定实施例中,变换12个数据符号的块的步骤可包括:将12个符号的块划分成6个符号的第一子块和6个符号的第二子块;应用大小为6的DFT到6个符号的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以及应用大小为6的DFT到6个符号的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的步骤包括将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内的每个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第一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以及应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到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类似地,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的步骤可包括将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内的每个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第二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以及应用IFFT到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预编码信道的传送分集设备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耦合到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的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器配置成:(a)从消息比特的集合产生数据符号的块;(b)变换数据符号的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c)使用第一天线在无线电帧的子帧的某个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第一参考序列;以及(d)使用第二天线在该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和第二参考序列。数据处理器可还经配置使得(i)使用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ii)使用与子载波的第一集合正交的子载波的第二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以及(iii)使用包括子载波的该第一集合和子载波的第二集合的子载波的第三集合传送第一参考序列和第二参考序列。
另一方面,公开解决方案的特定实施例提供包括用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预编码信道的任何一种本文中所述传送分集设备的移动终端。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上述和其它方面及实施例。
附图说明
附图包含在本文中,形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还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允许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形成和使用本发明。图中类似的标号指示相同或功能上类似的单元。
图1示出支持用于PUCCH传送的传送分集编码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特定实施例。
图2是示出用于DFTS-OFDM PUCCH的传送分集编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A、3B、4A、4B示出根据特定实施例的各种子载波映射。
图5示出概述根据特定实施例的传送分集方法的性能的数据。
图6是示出用于实现图2所示某些步骤的示例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DFTS-OFDM PUCCH的传送分集编码的设备的一特定实施例的框图。
图8是可在图7所示设备的特定实施例中利用的DFT模块的框图。
图9是图7所示设备的一备选实施例的框图。
图10是移动终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图1示出具有多个天线(例如,天线111和天线112)并且以无线方式与网络110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102。移动终端102的特定实施例提供用于DFTS-OFDM PUCCH的改进传送分集编码过程。
现在参照图2,图2是示出可由移动终端102的特定实施例实现的此类过程200的示例的流程图。过程200假设移动终端102只包括两个天线:天线111和天线112,但由于能够使用不止两个天线,因此,所述解决方案不限于两个天线。过程200可从步骤202开始,在该步骤中,移动终端102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生成消息比特(例如,诸如ACK/NACK比特、ACK/NACK比特加调度请求比特等控制信息)。在步骤204中,将消息比特编码到B比特的块中(例如,可将消息比特编码以形成48个编码比特的块)。在步骤206中,将编码比特的块加扰。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用小区特定(且可能是DFTS-OFDM符号相关的)序列将编码比特的块加扰以根据产生B(例如,B=48)个加扰比特的块,其中,i=0,1,...,B-1,并且加扰序列c(i)根据3GPP TS 36.211的第7.2部分提供。例如,能够在每个子帧的开始通过初始化加扰序列生成器。
在步骤208中,从加扰比特的块产生数据符号的集合。例如,在步骤208中,加扰比特的第一块的第一子集(例如,48比特的24比特)用于产生N个数据符号(例如,12个数据符号)的第一块,并且加扰比特的块的第二子集(例如,48比特的另外24比特)用于产生N数据符号的第二块。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08中,可对加扰比特的块进行QPSK调制以产生复值调制符号的两个块:d(0),...,d(N-1)和d(N),...,d(2N-1)。
在步骤210中,将数据符号的集合分成两个块:数据符号的第一块(例如,d(0),...,d(N-1))和数据符号的第二块(例如,d(N),...,d(2N-1))。第一块将在子帧的第一时隙期间传送,并且第二块将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传送。
在步骤212中,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以产生DFT预编码数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变换数据符号的块之前,将每个数据符号乘以值(w(i)))。在特定实施例中,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以产生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
在步骤214中,移动终端102的天线111和子载波的第一集合在子帧的第一时隙期间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在步骤215中,天线111在子帧的第一时隙期间用于传送第一参考序列。在步骤216中,移动终端102的天线112和子载波的第二集合在子帧的第一时隙期间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在步骤217中,天线112在子帧的第一时隙期间用于传送第二参考序列。
有利的是,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与子载波的第二集合正交。这在图3A中显示。如图3A所示,偶数索引子载波(即,f0,f2,...,f10)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而奇数索引子载波被设为0,并且奇数索引子载波(即,f1,f3,...,f11)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而偶数索引子载波被设为0(在示例中,天线端口0对应于天线111,并且天线端口1对应于天线112)。
这提供了用于有效负载信号(即,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和第二块)的频率域分离及时间域正交扩展分离和/或序列相移分离的特征。在步骤215和217中,可使用所有12个可用子载波来传送参考序列。在此情况下,第一参考序列应与第二参考序列正交。在一备选实施例中,参考序列无需正交。在此类实施例中,将有利的是使用子载波的集合传送第一参考序列,并且使用与用于传送第一参考序列的子载波正交的子载波的集合传送第二参考序列。
在步骤218中,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以产生DFT预编码的数据。例如,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以产生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三块和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四块。在步骤220中,天线111和子载波的第三集合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三块。在步骤221中,天线111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用于传送第一参考序列。在步骤222中,天线112和子载波的第四集合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四块。在步骤223中,天线112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用于传送第二参考序列。
有利的是,子载波的第三集合与子载波的第四集合正交。这在图3B中显示。如图3B所示,偶数索引子载波(即,f0,f2,...,f10)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三块,而奇数索引子载波被设为0,并且奇数索引子载波(即,f1,f3,...,f11)用于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四块,而偶数索引子载波被设为0。这提供了用于有效负载信号(即,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三和第四块)的频率域分离及时间域正交扩展分离和/或序列相移分离的特征。在步骤221和223中,可使用所有12个可用子载波来传送参考序列。在此情况下,第一参考序列应与第二参考序列正交。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向所有信号提供甚至更均匀的空间分集暴露,能够如图4A、B所示为不同符号引入循环频率偏移。如这两个图中所示,仅使用偶数索引子载波(即,f0,f2,...,f10)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和第四块,数据分别经天线端口0和1传送,并且仅使用奇数索引子载波(即,f1,f3,...,f11)传送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和第三块,数据分别经天线端口0和1传送。
用于DFTS-OFDM PUCCH的上述传送分集方案提供相当大的链路性能增益。基于以下性能要求确定用于这些不同方案的要求的操作SNR:
设置链路模拟,使得Freq(PUCCH DTX→ ACK比特)=10-2。操作SNR取用于实现Pr(ACK比特→ NAK比特或DTX)= 10-2和Pr(NAK或DTX比特→ ACK比特)=10-3所要求的那些SNR中的更大SNR。传送分集方案的性能在图5中概述。能够观察到,通过两个天线端口,能够获得大约2-2.5 dB的链路性能增益。带有三或四个天线端口的传送分集能够提供进一步的链路性能增益。
现在参照图6,图6示出(a)可在实现过程200的步骤212中执行的示范步骤602-606和(b)可在实现过程20的步骤214中执行的示范步骤608-610。在步骤602中,将M个数据符号的第一块分成两个相等大小的子块:M/2个数据符号的第一子块和M/2个数据符号的第二子块。在步骤604中,应用大小M/2的DFT到数据符号的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类似地,在步骤606中,应用大小M/2的DFT到数据符号的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二块。在步骤608中,将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内的每个数据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第一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在步骤610中,应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到已变换数据符号的第一块。
现在参照图7,图7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用于DFTS-OFDM PUCCH的传送分集编码设备700。
如图7所示,设备700可从媒体访问控制(MAC)层接收消息比特(表示为)(例如,HARQ ACK/NACK比特),并且采用编码器702以根据3GPP TS36.212的第5.2.2.6.4部分将消息比特编码到比特的块中,其中,(例如,可将比特编码以形成48个编码比特的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些消息比特可由HARQ ACK/NACK比特组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消息比特可由HARQ ACK/NACK比特(例如,比特)和调度请求比特(例如,比特)组成。调度请求比特将被设为1以请求调度,否则,它被设为0。在仍有的另一实施例中,对应于HARQ反馈的比特可通过由几个单独HARQ反馈比特的逻辑“与”运算获得。此实施例对应于部分捆绑,其中,将多个HARQ反馈比特进行逻辑“与”组合,并且每捆只传送一个比特。
设备700包括用于将编码比特的块加扰的扰码器704。扰码器可使用小区特定(且可能是DFTS-OFDM符号相关的)序列以根据产生B个加扰比特的块,其中,i=0,1,...,B-1,并且加扰序列c(i)根据3GPP TS36.211的第7.2部分提供。例如,能够在每个子帧的开始通过初始化加扰序列生成器。
在图7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可将来自编码器702的输出分成两个子块: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第一子块重复次,并且第二子块重复次。随后,使用上面公开的初始化方法,通过扰码序列将重复的编码比特序列加扰。
设备700也包括符号生成器706,符号生成器706接收编码和加扰的比特,使用那些比特的第一集合(例如,48比特的24比特)以产生N个数据符号的第一块791(例如,12个数据符号),并且使用其它比特(例如,48比特的另外24比特)以产生N个数据符号的第二块792。例如,符号生成器706可以是调制器,它将比特进行QPSK调制以产生复值数据符号的块:,该块可被分成复值调制符号的两个块:第一块和第二块
如图7所示,对于数据符号的第一和第二块的每个块,通过正交序列扩展数据符号的块,由此根据以下等式总共产生复值数据符号的块
其中
对于普通DFT-S-OFDM PUCCH,,并且。对于缩短DFT-S-OFDM PUCCH,,并且
序列在下面的表I和II中提供。
表I对于的正交序列
表II对于的正交序列
复值数据符号的块被分成个块,其中,。在所示示例中,块的数量等于10,并且每个块对应于一个SC-FDMA符号。例如,第一块由组成,第二块由组成,以及第十个块由组成。
在所示实施例中,数据符号的十个块的五个块由DFT的集合708和IFFT的集合710处理,该IFFT的集合由IFFT的第一子集711和IFFT的第二子集712组成。数据符号的其它五个块由DFT的集合718和IFFT的集合720处理,该IFFT的集合由IFFT的第一子集721和IFFT的第二子集722组成。由DFT 708和IFFT 710处理的数据在子帧的第一时隙中传送,并且由DFT718和IFFT 720处理的数据在子帧的第二时隙中传送。
集合708和718中的每个DFT对数据符号的上述集合之一进行变换预编码。例如,DFT 708a将对数据符号的块进行变换预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以下等式应用由DFT应用的变换预编码:
产生复值符号的P个块,其中,p=0,...,P-1,并且P等于传送天线的数量(在所示实施例中,P=2,但P可大于2)。在天线端口p上传送复值符号的第p个块。在我们的示例中,天线端口0对应于天线111,并且天线端口1对应于天线112。从上面的计算中能够看到,第p个块可在索引具有非零值,并且在所有其它索引具有0。对于P=2的情况,这在图3A和3B中示出。
作为示例,DFT 708a将产生已变换数据符号的两个块: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如上所述,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在索引[0, 2, 4, ...]具有非零值,并且在所有其它索引具有0,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在索引[1, 3, 5, ...]具有非零值,并且在所有其它索引具有0。
现在参照图8,图8示出DFT 708a的示例实现。如图所示,DFT 708a包括两个6点DFT:DFT 802和DFT 804。还如图所示,到DFT 802的输入是y(0)、y(2)、y(4)、y(6)、y(8)、y(10)。DFT 802以常规方式变换此输入以产生6个已变换符号z(0)、z(2)、z(4)、z(6)、z(8)、z(10)的第一块。如图所示,6个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及用于填充的6个0一起提供到IFFT711a的12个连续输入。类似地,到DFT 804的输入是y(1)、y(3)、y(5)、y(7)、y(9)、y(11)。DFT804以常规方式变换此输入以产生6个已变换符号z(1)、z(3)、z(4)、z(7)、z(9)、z(11)的第二块。如图所示,6个已变换符号的此第二块和用于填充的6个0一起提供到IFFT 712a的12个连续输入。
IFFT 711a的输出经常规传送组件耦合到天线端口0,并且IFFT 712a的输出经常规传送组件耦合到天线端口1,使得在子帧的第一时隙期间分别经天线111和112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和第二块。如上所述,子载波的第一集合将用于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并且子载波的第二集合将用于传送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其中,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与子载波的第二集合正交(例如,参见图3A)。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允许每SC-FDMA符号循环频率偏移,可修改上述变换预编码过程,从而根据以下等式应用由DFT应用的变换预编码:
其中
关于另一所述变换预编码过程,此过程产生复值符号的P个块,其中,。复值符号的第p个块要在天线端口p上传送。图4A、B中提供对于P=2的情况的每SC-FDMA符号循环频率偏移的图示。循环频率偏移步长Δf也能够大于1。通常,扩展变换预编码表示为:
稍微不同的映射是
这产生了每第P个SC-FDMA符号相同的子载波映射。
解调参考信号
如图7所示,由于有P个传送天线,因此,P个不同参考序列可用于生成解调参考信号。在所示示例中,P=2,因此,使用两个参考序列:第一参考序列(RS1)和第二参考序列(RS2)。使用天线端口0传送RS1,并且使用天线端口1传送RS2。视在使用普通还是扩展循环前缀(P)子帧而定,在一个时隙期间可传送每个RS一次或两次。在所示示例中,在使用普通CP子帧。下面的表III中,除正交序列外,应用了用于格式2 PUCCH的相同解调参考信号生成:
表III用于DFT-S-OFDM PUCCH的正交序列
对于普通CP子帧中的标准设置和,有12个参考序列可用。在相同资源块上能够复用的UE的数量对于P=1,2,3和4分别是5,5,4和3。对于扩展CP子帧中的标准设置和,有6个参考序列可用。在相同KB块上能够复用的UE的数量对于 P=1,2,3和4分别是5,3,2和1。
RS1和RS2长度可以为。适合的序列是长度为的CASAC序列或计算机优化的序列。从一个基序列,能够如3GPP TS 36.211,“物理信道和调制”中所述将基序列循环移位而获得另外的正交序列。对于的普通CP,能够应用每时隙时间域块扩展的RS,以增大可用RS序列的数量,或者备选增大在RS序列之间的循环移位距离。
RS1和RS2可在子载波的相同集合上传送。在此类实施例中,RS1和RS2可以正交。例如,RS1可以是第二参考序列的循环移位。
在其它实施例中,参考序列可以分布式方式映射,像如上所述的数据有效负载一样。也就是说,不同天线端口的RS映射到不同频率域梳(comb)。例如,对于P=2个天线:用于天线端口0的RS(例如,RS1)占用在偶数索引SC-FDMA符号中的偶数索引子载波和奇数索引SC-FDMA符号中的奇数索引子载波(或反之亦然);并且用于天线端口1的RS信号(例如,RS2)占用偶数索引SC-FDMA符号中的奇数索引子载波和奇数索引SC-FDMA符号中的偶数索引子载波(或反之亦然)。
现在参照图9,图9示出图7所示传送分集编码设备的一备选实施例。此备选实施例设备900几乎与设备700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设备700中,有单个扰码器和符号生成器,而在设备900中,扰码器704和符号生成器(SG) 706位于对应于SC-FDMA符号的每个分支中。
在设备900中,通过使用取决于时隙或子帧号的种子在每个时隙的开始初始化图9所示的每个扰码器,能够使扰码变得SC-FDMA符号相关。
使扰码SC-FDMA符号相关的其它方式也是可能的。例如,将第一时隙的比特和第二时隙的比特分别重复次。随后,分别通过元素长序列将第一和第二时隙中的比特加扰。通过取决于时隙或子帧号的种子,在每个时隙的开始初始化加扰序列生成器。随后,将加扰比特映射到QPSK符号,并且在每个SC-FDMA中传送个QPSK符号。
备选,被重复次,并且与被重复次的比特块级联以形成元素长比特块。随后,将此比特序列加扰。通过取决于子帧号的种子,在每个时隙的开始初始化加扰序列生成器。随后,将加扰比特映射到QPSK符号,并且在每个SC-FDMA中传送个QPSK符号。
现在参照图10,图10示出示例移动终端102的框图,移动终端中可实现传送分集编码设备700和/或传送分集编码设备900。如图10所示,终端102可包括:数据处理器1002,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和/或一个或多个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分别经天线端口0 (p0)和天线端口1 (p1)耦合到天线111和112以进行无线通信的传送器和接收器1004;输入/输出装置1021(例如,显示屏幕1022);存储系统1006,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和/或一个或多个易失性存储装置(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在数据处理器1002包括微处理器的实施例中,计算机指令1008(即,计算机可读代码部件)可存储在存储系统1006中。也可存储配置参数1010。计算机指令1008可包含在使用计算机可读部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中,计算机可读部件诸如但不限于是磁媒体(例如,硬盘)、光媒体(例如,DVD)、存储装置(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指令1008经配置使得在执行计算机指令1008时,计算机指令1008促使移动终端102执行上述步骤(例如,上面参照图2和6所示的流程图所述的步骤)。在其它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2配置成执行上述步骤而无需计算机指令1008。也就是说,例如数据处理器1002可只由一个或多个ASIC组成。因此,上述本发明的特征能够用硬件和/或软件实现。例如,在特定实施例中,上述设备700和/或设备900的功能组件可通过执行计算机指令1008的处理器1002,通过独立于任何计算机指令1008操作的处理器1002,或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何适合组合,在终端102中实现。
虽然上面已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但应理解,它们只是作为示例而不是限制陈述。因此,本发明的广度和范围不应受任何上述示范实施例限制。另外,除非本文中另有指示,或者明确与上下文相反,否则,本发明涵盖在其所有可能变化中上述单元的任何组合。
另外,虽然上面描述和图中示出的过程示为连续的步骤,但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相应地,设想可添加一些步骤,可省略一些步骤,并且可重新安排步骤的顺序,以及可并行执行一些步骤。

Claims (20)

1.在具有第一天线(111)和第二天线(112)的移动终端(102)中,用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预编码信道的传送分集方法(200),所述方法包括:
产生数据符号的块;
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
使用所述第一天线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和第一参考序列,其中所述传送步骤在无线电帧的子帧的某个时隙期间进行;以及
使用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和第二参考序列,其中
使用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
使用与子载波的所述第一集合正交的子载波的第二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以及
使用包括子载波的该第一集合和子载波的所述第二集合的子载波的第三集合传送所述第一参考序列和所述第二参考序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序列与所述第二参考序列正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序列是所述第二参考序列的循环移位。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块的所述步骤包括:
将数据符号的所述块划分成至少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
应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到所述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以及
应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到所述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数据符号的所述块由12个数据符号组成,并且变换12个数据符号的所述块的所述步骤包括:
将12个符号的所述块划分成6个符号的第一子块和6个符号的第二子块;
应用大小为6的DFT (802)到6个符号的所述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以及
应用大小为6的DFT (804)到6个符号的所述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的所述步骤包括将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内的每个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所述第一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以及应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到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以及
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的所述步骤包括将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内的每个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所述第二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以及应用所述IFFT到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产生数据符号的第二块;
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第二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三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四块;
使用所述第一天线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三块和所述第一参考序列,其中所述传送步骤在所述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进行;以及
使用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四块和所述第二参考序列,其中
使用子载波的第四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三块,以及
使用与子载波的所述第四集合正交的子载波的第五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四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
子载波的所述第一和第五集合只由偶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并且子载波的所述第二和第四集合只由奇数索引子载波组成,或者
子载波的所述第一和第五集合只由奇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并且子载波的所述第二和第四集合只由偶数索引子载波组成。
9.一种用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预编码信道的传送分集设备(102),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天线(111);
第二天线(112);以及
数据处理器(1002),耦合到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所述数据处理器配置成:(a)从消息比特的集合产生数据符号的块;(b)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c)使用所述第一天线在无线电帧的子帧的某个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和第一参考序列;以及(d)使用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和第二参考序列,其中
所述数据处理器还经配置使得(a)使用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b)使用与子载波的所述第一集合正交的子载波的第二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以及(c)使用包括子载波的该第一集合和子载波的所述第二集合的子载波的第三集合传送所述第一参考序列和所述第二参考序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序列与所述第二参考序列正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序列是所述第二参考序列的循环移位。
12.如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器还经配置使得所述数据处理器通过以下操作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块:
将数据符号的所述块划分成至少第一子块和第二子块;
应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到所述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以及
应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到所述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数据符号的所述块由12个数据符号组成,并且所述数据处理器还经配置使得所述数据处理器通过以下操作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块:
将12个符号的所述块划分成6个符号的第一子块和6个符号的第二子块;
应用大小为6的DFT (802)到6个符号的所述第一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以及
应用大小为6的DFT (804)到6个符号的所述第二子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
14.如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器还经配置使得所述数据处理器:
将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内的每个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所述第一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以及应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到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以及
将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内的每个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的所述第二集合内的特定子载波以及应用所述IFFT到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
15.如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数据处理器还配置成:
产生数据符号的第二块;
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第二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三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四块;
使用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三块和所述第一参考序列;以及
使用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四块和所述第二参考序列,其中
所述数据处理器还经配置使得(a)使用子载波的第四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三块,(b)使用子载波的第五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四块,以及(c)子载波的所述第四集合与子载波的所述第五集合正交。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
子载波的所述第一和第五集合只由偶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并且子载波的所述第二和第四集合只由奇数索引子载波组成,或者
子载波的所述第一和第五集合只由奇数索引子载波组成,并且子载波的所述第二和第四集合只由偶数索引子载波组成。
17.如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消息比特的所述集合包括一个或多个HARQ反馈比特。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中消息比特的所述集合还包括调度请求比特。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HARQ反馈比特包括通过几个单独HARQ反馈比特的逻辑“与”运算获得的比特。
20.一种包括用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预编码信道的传送分集设备的移动终端(102),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天线(111);
第二天线(112);以及
数据处理器(1002),耦合到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所述数据处理器配置成:(a)从比特序列产生数据符号的块;(c)变换数据符号的所述块以产生已变换符号的第一块和已变换符号的第二块;(d)使用所述第一天线在无线电帧的子帧的某个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和第一参考序列;以及(e)使用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时隙期间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和第二参考序列,其中
所述数据处理器还经配置使得(a)使用子载波的第一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一块,(b)使用与子载波的所述第一集合正交的子载波的第二集合传送已变换符号的所述第二块,以及(c)使用包括子载波的该第一集合和子载波的所述第二集合的子载波的第三集合传送所述第一参考序列和所述第二参考序列。
CN201180049797.9A 2010-08-13 2011-04-25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5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7353110P 2010-08-13 2010-08-13
US61/373,531 2010-08-13
US61/373531 2010-08-13
US13/016,205 2011-01-28
US13/016,205 US8824267B2 (en) 2010-08-13 2011-01-28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 diversity for DFT precoded channels
US13/016205 2011-01-28
PCT/IB2011/051794 WO2012020331A1 (en) 2010-08-13 2011-04-25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 diversity for dft precoded channe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5439A CN103155439A (zh) 2013-06-12
CN103155439B true CN103155439B (zh) 2016-10-26

Family

ID=45564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979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5439B (zh) 2010-08-13 2011-04-25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24267B2 (zh)
EP (1) EP2603983B1 (zh)
CN (1) CN103155439B (zh)
WO (1) WO2012020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26246A2 (ko) * 2010-04-04 2011-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733489B1 (ko) 2010-01-17 2017-05-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2013017016A (ja) * 2011-07-04 2013-01-24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EP2854303B1 (en) * 2012-05-23 2019-08-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EP3089418B1 (en) * 2012-09-14 2017-07-26 Huawei Devic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between enhanced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nd antenna port
US10511427B2 (en) * 2015-01-30 2019-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acknowledging increased number of 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s
TW201806349A (zh) 2016-08-10 2018-02-16 Idac控股公司 具單載頻域多存取(sc-fdma)及ofdma彈性參考訊號傳輸方法
WO2018119750A1 (en) * 2016-12-28 2018-07-05 Motorola Mobility Llc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a data block group
EP3602982B1 (en) 2017-03-22 2023-10-1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ransmit diversity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using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waveforms
CN111434155B (zh) * 2017-11-17 2023-07-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系统
CN109873782B (zh) * 2017-12-01 2022-0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0168490A1 (en) 2019-02-20 2020-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diversity enhancement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3625B2 (en) * 2000-09-01 2007-06-1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Preamble design for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 (MIMO),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system
KR100455285B1 (ko) * 2001-09-06 2004-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방식을 이용한 데이타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장치와 이를 위한 전송 프레임 포맷
US7596127B1 (en) * 2001-10-31 2009-09-29 Vixs Systems, Inc. System for alloca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KR100957318B1 (ko) * 2004-11-24 2010-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US7720162B2 (en) * 2005-03-10 2010-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tial FFT processing and demodulation for a system with multiple subcarriers
US7590183B2 (en) * 2005-05-12 2009-09-15 Intellon Corporation Generating signals fo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EP2375582A3 (en) * 2007-03-16 2012-03-14 Sony Deutschland Gmbh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85176B2 (en) * 2007-06-01 2011-0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modulation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OFDM systems
US7652980B2 (en) * 2007-11-02 2010-01-26 Nokia Corporatio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nchronization
US8218663B2 (en) 2008-07-29 2012-07-1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single user MIMO
KR20100019948A (ko) 2008-08-11 2010-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간 다중화 기법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3110839A (ru) 2014-09-20
WO2012020331A1 (en) 2012-02-16
EP2603983A1 (en) 2013-06-19
CN103155439A (zh) 2013-06-12
EP2603983B1 (en) 2019-06-19
US20120039158A1 (en) 2012-02-16
US8824267B2 (en) 2014-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5439B (zh) 用于dft预编码的信道的传送分集的系统和方法
CN10568097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18985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70363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66848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19497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19696B (zh)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3664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4914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648171B (zh) 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和节点b 之间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247449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上行链路载波进行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5101434B (zh) 无线电基站和用户设备以及其中的方法
CN102422583B (zh) 用于由用户设备发送与harq过程关联的确认位的方法和装置
CN112600646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25638A (zh) 基于发送上行链路时的多码字在使用单用户mimo的系统中分配phich并生成基准信号的方法
CN10514139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2019527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3070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设备及其方法
WO201114187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s
CN106027204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8886442B (zh)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其方法
CN102474325B (zh) 在支持mimo天线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9274469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道设计方法和装置
RU2575013C2 (ru) Системы и способы разнесения передачи для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 кодированных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дискретного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фурье канало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