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2589A - 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2589A
CN103152589A CN2012104653366A CN201210465336A CN103152589A CN 103152589 A CN103152589 A CN 103152589A CN 2012104653366 A CN2012104653366 A CN 2012104653366A CN 201210465336 A CN201210465336 A CN 201210465336A CN 103152589 A CN103152589 A CN 103152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mobile terminal
electrode
image
ref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653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2589B (zh
Inventor
奇正锡
金美淑
辛承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52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2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2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25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该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公开一种包括输出立体图像的立体显示单元的移动终端。在一个实施例中,立体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元件,该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折射透镜单元,该折射透镜单元被布置以与显示元件重叠,并且被配置成改变其折射特性;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成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被定期地改变,以使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不同的方向。

Description

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电子领域,并且更加特别地涉及移动设备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终端可以被划分为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可以被划分为手持式终端和车载终端。现在移动终端能够支持诸如捕捉图像或者视频、再现音乐或者视频文件、播放游戏、接收广播信号等的更加复杂的功能。通过全面地和共同地执行这样的功能,可以以多媒体播放器或者设备的形式来体现移动终端。正在进行努力以支持和增加移动终端的功能性。这样的努力包括软件和硬件的改进,以及在形成移动终端的结构组件中的变化和改进。
移动终端已经演化以将更多的功能提供给用户并且增强便携性。例如,移动终端的触摸屏日益突出。而且,随着消费者对3D图像的兴趣的增加,在立体图像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内容或者TV内容。最近移动终端也被设计成提供与立体图像相关联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相对于立体图像具有增强的光学性能的移动终端。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能够通过新颖的机构显示定制的立体图像的移动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立体显示单元,该立体显示单元输出立体图像,其中立体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元件,该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折射透镜单元,该折射透镜单元被布置为与显示元件重叠,并且被形成为使得其折射特性是可改变的;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成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被定期地改变以使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不同的方向。
根据与本公开有关的示例,折射透镜单元可以被形成为使得容纳在其中的液晶根据电压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折射透镜单元包括上基板、上电极、下基板和下电极。上基板可以被配置成透光的,可以在上基板上形成上电极,并且下基板可以与上基板分隔开以形成其中容纳液晶的空间,并且下基板可以被配置成是透光的。下电极可以被布置在下基板上,并且与上电极形成定期改变的电压,从而能够定期地改变液晶的状态。
上电极和下电极可以包括被重复布置的单位电极,并且控制器可以定期地控制到单位电极的电力供应。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单位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具有不同于另一单位电极的尺寸。
折射透镜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均具有不同的长度,被布置在被形成为透光的基板上;并且包括第三单位电极和第四单位电极,该第三单位电极和第四单位电极被布置成在基板上与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对称。
多个电极可以被划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并且可以控制第一组和第二组以形成定期地改变的电压。
根据与本公开有关的另一示例,显示元件可以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并且折射透镜单元可以是有液晶被容纳于其中的液晶面板,并且在此,定期地改变液晶的状态以匹配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显示周期。
控制器可以被形成为通过使用液晶的状态变化来控制液晶面板的折射特性,从而左图像和右图像分别面向用户的左眼和右眼。
根据与本公开有关的另一示例,折射透镜单元被配置成倾斜,并且根据该倾斜定期地控制折射透镜单元和显示元件之间的角度。折射透镜单元可以包括入射表面和输出表面,并且通过该倾斜,入射表面和输出表面可以相对于显示元件倾斜。
根据与本公开有关的另一示例,终端可以包括感测单元,该感测单元被安装在终端的主体上,并且感测用户的基准部分和立体显示单元的相对位置。控制器可以通过使用相对位置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感测单元可以感测用户的基准部分基于主体向左或者向右偏斜(deflect)的程度,并且可以控制折射特性以调整偏斜程度。
根据与本公开有关的另一示例,立体显示单元可以被配置成感测触摸输入,并且根据触摸输入可以改变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的方向。控制器可以控制折射构件的反射特性,从而通过使用相对于立体显示单元的拖拉输入的方向来调整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的方向。
根据与本公开有关的另一示例,立体显示单元可以被配置成选择性地显示2D图像和立体图像,并且控制器可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以调整2D图像的视角。
立体显示单元可以被布置在主体的前表面上,并且基于主体的表面,控制器可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2D图像被收集以在与终端主体的前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输出,而不是被输出以基于主体的表面而扩展到横向侧面,以及前侧。
终端可以包括感测单元,该感测单元被安装在终端的主体上,并且感测用户的位置,并且控制器可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根据用户的位置移动来改变输出2D图像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主体;和立体显示单元,该立体显示单元被设置在主体上并且输出立体图像,其中立体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元件,该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折射透镜单元,该折射透镜单元被布置为与显示元件重叠,并且定期地改变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成使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的改变周期与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显示周期相匹配,从而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相互不同的方向。折射透镜单元可以是在其中容纳液晶的液晶面板,并且液晶面板的电压分布可以被改变以允许容纳在液晶面板中的液晶具有多个特性。
根据在下文中给出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应用性的进一步范围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理解的是,仅通过图示给出指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的特定示例和详细描述,从该详细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根据在下文中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通过图示给出的附图将会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公开,并且因此没有限制本公开,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与本公开有关的移动终端的实施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与本公开有关的移动终端的操作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图2的移动终端的前透视图和后透视图。
图4是图3A的移动终端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折射透镜单元的结构的部分截面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图5的折射透镜单元的操作的视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图5的折射透镜单元的变化的概念图。
图8是示出折射透镜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9A至图9C是示出关于用于控制本公开中的立体图像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与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概念图。
图11是示出与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以下描述中,仅给出用于参考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者“单元”的后缀的使用以有助于解释本公开,但其本身不具有任何重要意义。因此,可以混合地使用“模块”和“部件”。在描述本公开中,如果对于相关已知的功能或者构造的详细解释被认为不必要地转移本公开的要旨,则这样的解释已经被省略,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将会认识到,呈现附图以帮助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并且本公开的技术概念不受附图限制。
本公开中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等。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除为移动目的而配置的任何元件之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配置也能够应用于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的固定类型的终端。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框图。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120、用户输入单元13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存储器160、接口单元170、控制器180以及电源单元190等。图1示出具有各种组件的移动终端,但是应理解的是,不要求实现图示的组件的全部。作为选择,可以实现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
如下将详细描述移动终端的元件。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允许在移动终端100和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移动终端所位于的网络之间进行无线电通信的一个或者多个模块。例如,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因特网模块113、短距离通信模块114和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至少一个。
广播接收模块111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服务器(或者其它的网络实体)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广播管理服务器可以是产生并且发送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或者接收先前生成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发送到终端的服务器。广播信号可以包括TV广播信号、无线电广播信号和数据广播信号等。而且,广播信号可以进一步包括与TV相组合的广播信号或者无线电广播信号。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也可以提供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模块112可以接收广播相关信息。经由广播接收模块111接收到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160中。
移动通信模块112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外部终端(例如,其它的用户设备)以及服务器(或者其它的网络实体)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或者接收来自于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外部终端(例如,其它的用户设备)以及服务器(或者其它的网络实体)中的至少一个的无线电信号。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这样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呼叫信号、视频呼叫信号或者各种类型的数据。无线因特网模块113对于移动通信终端支持无线因特网接入。此模块可以被内部地或外部地耦合到移动终端。被实现的无线因特网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线LAN)(Wi-Fi)、Wibro(无线宽带)、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
短距离通信模块114是用于支持短距离通信的模块。短距离通信技术中的一些示例可以包括蓝牙TM、射频识别(RFID)、红外数据协会(IrDA)、超宽带(UWB)、紫蜂TM(ZigBee)等。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检查或者获取移动通信终端的位置(或定位)的模块。位置信息模块的典型示例是GPS(全球定位系统)。
参考图1,A/V输入单元120被配置为接收音频或者视频信号。A/V输入单元120可以包括相机121和麦克风122。相机121处理在视频捕捉模式或者图像捕捉模式中通过图像捕捉设备获取的视频或者静止画面的图像数据。已处理的图像帧可以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通过相机121处理的图像帧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160中或者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10发送。根据移动通信终端的配置可以提供两个或者多个相机121。
麦克风122可以以电话呼叫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等经由麦克风来接收声音,并且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音频数据。为了输出已处理的音频数据可以被转换为在电话呼叫模式的情况下经由移动通信模块112可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麦克风122可以实现各种类型的噪声抵消算法以消除在接收和发送音频信号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干扰。用户输入单元130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命令生成键输入数据以控制移动终端的各种操作。用户输入单元130可以包括小键盘、圆顶开关、触摸板(例如,检测由于接触而在电阻、压力、电容等方面的变化的触摸感测构件)、滚轮(jog wheel)、拨动开关(jog switch)等。
感测单元140检测诸如移动终端100的打开或关闭状态的移动终端100的当前状态、移动终端100的位置、用户与移动终端100接触(例如,触摸输入)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移动终端100的方位、移动终端100的方向和加速或减速移动等,并且生成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或信号。例如,当移动终端100被实现为滑盖型移动电话时,感测单元140可以感测滑盖手机是被打开还是关闭。另外,感测单元140能够检测电源单元190是否供电或者接口单元170是否与外部设备耦合。感测单元140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141。
输出单元150被配置为以视觉、听觉和/或触觉方式提供输出。输出单元15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51、音频输出模块152、报警单元153、触觉模块154等。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当移动终端100是处于电话呼叫模式中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与呼叫相关联的用户界面(UI)或者图形用户界面(GUI)。当移动终端100处于视频呼叫模式或者图像捕捉模式中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被捕捉的图像和/或接收到的图像、示出视频或者图像和与其有关的功能的UI或者GUI等。
显示单元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柔性显示器、三维(3D)显示器、电子墨水显示器中的至少一个。它们中的一些可以被配置为透明的,以允许看到外部,其可以被称为透明显示器。例如,典型的透明显示器可以是TOLED(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显示单元151的后部结构可以包括透光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用户能够通过终端主体的显示单元151所占据的区域看到位于终端主体的后侧的对象。
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根据它的实施例的两个或者多个显示单元。例如,多个显示单元可以分别分离地或者一体化地布置在一个表面,或者布置在移动终端的两个表面上。同时,当以分层的方式(在下文中,被称为“触摸屏”)重叠显示单元151和传感器(在下文中,被称为“触摸传感器”)时,显示单元151可以被用作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触摸传感器可以具有例如触摸膜、触摸片、触摸板等的形式。
触摸传感器可以被配置成将被施加到显示单元151的特定部分的压力或者在显示单元151的特定部分处产生的电容的变化转换成电输入信号。触摸传感器可以被配置成当应用触摸时检测压力、以及触摸的位置或者区域。当相对于触摸传感器的触摸被输入时,相对应的信号被发送到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处理信号并且将相对应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器180。因此,控制器180能够识别已经触摸显示单元151的哪一部分。
参考图1,接近传感器141可以被布置在由触摸屏覆盖的移动终端的内部区域,或者在触摸屏附近。接近传感器141指的是用于在没有机械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电磁力或者红外线检测接近特定检测表面的对象或者附近存在的对象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传感器。因此,接近传感器141与接触型传感器相比较具有较长的寿命,并且其能够用于各种目的。
接近传感器141的示例包括透光型光电传感器、直接反射型光电传感器、镜反射型光电传感器、RF振动型接近传感器、电容型接近传感器、磁接近传感器、红外接近传感器等。当触摸屏是电容型触摸屏时,根据感测目标的接近基于电场中的变化检测感测目标的接近。在这样的情况下,触摸屏(触摸传感器)可以被分类为接近传感器。
音频输出模块153可以在呼叫信号接收模式、呼叫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中转换和输出从无线通信单元110接收到的或者被存储在存储器160中的声音音频数据。而且,音频输出模块153可以提供与通过移动终端100执行的特定功能有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音频输出模块153可以包括扬声器、蜂鸣器等。
报警单元154输出用于通知移动终端100的事件的发生的信号。在移动终端中产生的事件可以包括呼叫信号接收、消息接收、键信号输入、触摸输入等。例如,除了视频或者音频信号之外,报警单元154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输出信号,以通知事件的发生。经由音频输出模块153也可以输出视频或者音频信号,因此可以将显示单元151和音频输出模块153分类为报警单元154的部分。
触觉模块155产生用户会感觉到的各种触觉效果。通过触觉模块155产生的触觉效果的典型示例是振动。能够控制触觉模块155的强度和模式。例如,不同的振动可以被组合以输出或者被顺序地输出。除了振动之外,触觉模块155可以产生诸如通过相对于接触皮肤垂直地移动的针排列的刺激、通过喷射孔或者吸入开口的空气喷射力或者空气吸入力、皮肤上的接触、电极的接触、静电力等的效果、通过使用能够吸收或者产生热的元件再现寒冷和温暖的感觉的效果的各种其它触觉效果。触觉模块155可以被实现为允许用户通过诸如用户的手指或者手臂的肌肉感觉来感受触觉效果,以及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送触觉效果。根据移动终端100的配置,可以提供两个或者多个触觉模块155。
存储器160可以存储用于处理和控制通过控制器180执行的操作的软件程序,或者可以暂时地存储输入或者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止图像、视频等)。另外,存储器160可以存储关于当触摸被输入到触摸屏时输出的各种模式的振动和音频信号的数据。存储器160可以包括包含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微型、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者DX存储器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存储器、磁盘、以及光盘中的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而且,可以与在因特网上执行存储器16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设备相关地操作移动终端100。
接口单元170用作每一个外部设备(与移动终端1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设备可以将数据发送到外部设备,接收并且发送电力到移动终端100的每个元件,或者将移动终端100的内部数据发送到外部设备。例如,接口单元170可以包括有线或者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端口、有线或者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设备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识别模块可以是存储用于认证使用移动终端100权限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的芯片并且可以包括用户识别模块(UIM)、订户识别模块(SIM)、通用订户识别模块(USIM)等。另外,具有识别模块的设备(在下文中,被称为“识别设备”)可以采用智能卡的形式。因此,识别设备可以经由端口与移动终端100相连接。当移动终端100与外部托架相连接时,接口单元170可以用作通过其将来自外部托架的电力供应给移动终端100的通路,或者可以用作允许将用户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从托架传送到移动终端100的通路。从托架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或电力可以操作为用于识别移动终端被正确地安装在托架上的信号。
控制器180通常控制移动终端的一般操作。例如,控制器180执行与语音呼叫、数据通信、视频呼叫等相关联的控制和处理。控制器180可以包括用于再现多媒体数据的多媒体模块181。多媒体模块181可以被配置在控制器180内或者可以被实现为与控制器180分离。控制器180可以执行图案识别处理以将在触摸屏上执行的手写输入或者绘图输入分别识别为字符或者图像。电源单元190接收外部电力或者内部电力并且供应用于在控制器180的控制下操作各个元件和组件所要求的适当的电力。
使用例如软件、硬件、或者其任何组合在计算机可读或者其类似的介质中可以实现在此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对于硬件实现,通过使用被设计为执行在此描述的功能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电子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实现在此描述的实施例。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器180自身实现这样的实施例。
对于软件实现,可以通过单独的软件模块来实现在此描述的诸如程序或者功能的实施例。每个软件模块可以执行在此描述的一个或者多个功能或者操作。通过以任何适合的编程语言所写的软件应用能够实现软件代码。软件代码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160中并且通过控制器180执行。
现在将描述相对于移动终端用于处理用户输入的方法。用户输入单元130被操纵以接收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并且可以包括多个操纵单元。操纵单元通常可以被称为操纵部分,并且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和技术用于操纵部分,只要它们能够由以触觉的方式用户操作。
可以将各种类型的视觉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信息可以以字符、数字、符号、图形、图标等的形式显示,或者可以被配置成3D立体图像。为了输入这样的信息,字符、数字、符号、图形、以及图标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以特定的阵列显示以使得以小键盘的形式实现。这样的小键盘被称为“软键”。
显示单元151可以作为整个区域操作或者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区域并且从而被操作。在后述情况下,可以相互关联地操作多个区域。例如,输出窗口和输入窗口分别可以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的上部分和下部分上。输出窗口和输入窗口分别是用于输出或者输入信息的区域。包括用于输入电话号码等的数字的软键可以被输出到输入窗口。当软键被触摸时,与被触摸的软键相对应的数字等被显示在输出窗口上。当操纵单元被操纵时,对于显示在输出窗口上的电话号码可以试图进行呼叫连接,或者可以将显示在输出窗口上的文本输入到应用。
显示单元151或者触摸板可以被配置成通过滚动接收触摸。用户可以通过滚动显示单元151或者触摸板来移动被定位在实体(例如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的图标等)上的光标或者指针。另外,当用户在显示单元151或者触摸板上移动他的手指时,沿着其用户的手指移动的路径可以被可视化地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这在编辑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的图像中是有用的。在显示单元151(触摸屏)和触摸板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被一起触摸的情况下可以执行终端的一个功能。两个触摸可以是使用用户的拇指和食指夹紧终端主体。例如,这一个功能可以是显示单元151或者触摸板的激活或者去激活。
而且,显示单元151可以被配置成显示立体图像的立体显示单元152。在此,立体图像可以是三维(3D)立体图像。3D立体图像可以允许观众(或者用户)感受监视器或者屏幕上的对象的逐渐深度(gradual depth)和真实性。通过使用双眼视差来实现3D立体图像。双眼视差指的是通过被分开了大约65毫米的两只眼睛的位置形成的视差。当两只眼睛观看不同的2D图像时,图像通过视网膜被传送到大脑并且在大脑中组合,并且作为结果,观众能够根据立体图像感知具有深度和真实性的感觉。
立体显示单元152可以采用立体显示方案(眼镜方案)、自动立体方案(无眼镜方案(glassless scheme))、投射方案(全息方案(holographic scheme))等。通常用于家庭等中的电视接收器的立体方案包括惠斯通立体方案等。例如,自动立体方案可以包括视差屏障方案(parallax barrier scheme)、透镜方案、集成成像方案(integralimaging scheme)、可切换的透镜方案(switchable lens scheme)等。投影方案包括反射全息方案、透射全息方案等。
3D立体图像可以是由左图像(左眼图像)和右图像(右眼图像)组成。根据如何将左和右图像组合成3D立体图像,3D立体成像方案被划分为在帧内左图像和右图像被上下布置的上下方案、在帧内左图像和右图像被左右布置的L至R(左至右、并排)方案、以块形式布置左图像和右图像的片段的棋盘方案、其中通过列和行交替地布置左图像和右图像的交错方案、以及按时间交替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时序(或者逐帧)方案。
而且,至于3D缩略图图像,根据原始图像帧的左图像和右图像分别生成左图像缩略图和右图像缩略图,并且然后将其组合以生成单个3D缩略图图像。通常,缩略图指的是被缩小的图像或者被缩小的静止图像。可以通过与屏幕上的左图像和右图像之间的视差相对应的深度感觉,以其间的水平距离差来显示左图像缩略图和右图像缩略图,从而提供立体空间感觉。
通过立体处理单元(未示出)可以在立体显示单元152上显示用于实现3D立体图像所要求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立体显示单元可以接收3D图像并且提取左图像和右图像,或者可以接收2D图像并且将其更改为左图像和右图像。当触摸传感器以分层的方式被重叠在立体显示单元152上(在下文中被称为“立体触摸传感器”)时,或者当感测触摸操作的立体显示单元152和3D传感器被组合时,立体显示单元152也可以被用作3D输入设备。作为3D传感器的示例,感测单元140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141、立体触摸感测单元142、超声感测单元143以及相机感测单元144。
接近传感器141通过在没有机械接触的情况下使用电磁力或者红外线来检测施加触摸的感测对象(例如用户的手指或者触摸笔)和检测表面之间的距离。通过使用该距离,终端能够识别立体图像的哪个部分已经被触摸。特别地,当触摸屏是静电触摸屏时,基于根据感测对象接近度的电场变化来检测感测对象的接近程度,并且通过使用接近程度来识别对3D图像的触摸。
立体触摸感测单元142被配置成感测被施加到触摸屏的触摸的强度或者持续时间。例如,立体感测单元142感测被用于施加触摸的力,并且当按压的力强时,立体触摸感测单元142识别对于朝着终端的内部远离触摸屏的对象的触摸。超声感测单元143被配置成通过使用超声波识别感测对象的位置信息。例如,超声感测单元143可以包括,光学传感器121和多个超声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被配置成感测光。例如,光可以是紫外线,并且光学传感器可以是红外端口(红外数据协会(IRDA))。超声传感器可以被配置成感测超声波。多个超声传感器被布置成被分开,并且因此,多个超声传感器在感测从相同的位置或者相邻的位置产生的超声波时具有时间差。
从波产生源(wave generation source)产生超声波。波产生源被设置在例如,触摸笔等的感测对象中。因为光甚至比超声波快,所以对于光到达光学传感器的时间甚至比对于超声波到达超声传感器的时间短。因此,基于作为基准信号的光通过使用与超声波到达的时间不同的时间能够计算波产生源的位置。存在对于从波产生源产生的超声波到达多个超声波传感器的时间差。因此,当触摸笔移动时,存在到达时间差的变化。通过这样做,根据触摸笔的移动路径能够计算位置信息。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超声波感测单元不限于从触摸笔发送超声波的方案。例如,终端产生超声波并且感测目标检测反射超声波的方案也可以被使用。相机感测单元144包括相机、照片传感器、以及激光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相机和激光传感器可以被组合以相对于3D立体图像检测感测对象的触摸。当通过激光传感器感测的距离信息被添加到通过相机捕捉的2D图像时,能够获得3D信息。在另一示例中,照片传感器(photo sensor)可以被层压在显示设备上。照片传感器被配置成扫描接近触摸屏的感测对象的移动。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照片传感器可以包括照片二极管和晶体管,该晶体管被形成在行和列处以通过使用根据被施加于照片二极管的光的数量(或者周围的光的强度)而变化的电信号来扫描被安装在照片传感器上的内容。即,照片传感器根据光的变化计算感测对象的坐标,从而获得感测对象的位置信息。在下文中,将会详细地描述用于增强与移动终端100中的立体图像有关的光学性能的机构。与本公开相关的移动终端包括在没有降低自动立体方案中的分辨率的情况下实现立体图像的机构。
图2A和图2B是示出与本公开有关的移动终端的操作的示例的概念图。参考附图,移动终端200(参见图3)被配置成从显示元件(或者显示器252a)一个接一个地重复地输出左图像和右图像。为了实现立体图像,应朝着用户的左眼和右眼分别输出左图像和右图像。通过折射透镜单元280来实现此功能。
如所图示的,折射透镜单元280被布置为与显示元件252a重叠并且是透光的。折射透镜单元280被形成为使得其折射特性被改变。折射透镜单元280被配置成具有朝着用户的左眼折射左图像的第一折射特性(参见图2A)和朝着用户的右眼折射右图像的第二折射特性(参见图2B)。第一折射特性和第二折射特性被定期地重复以对应于左图像和右图像的输出周期,从而实现立体图像。立体图像可以被配置成基于终端的窗口向终端的外侧突出或者向终端的内侧凹下。
在显示元件252a以划分的方式同时地输出左图像和右图像并且折射透镜单元280朝着用户的左眼和右眼折射被分开输出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方案的情况下,其分辨率将会被降低。即,如果显示元件252a以划分的方式同时输出左图像和右图像,每个以60Hz的各自输出频率,则由于图像的划分将会降低其分辨率(例如,如果显示元件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并且将左图像和右图像分别以60Hz的输出频率输出到两个划分的区域,由于划分将会降低其分辨率)。
然而,与以划分的方式输出左图像和右图像的现有技术相比较,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左图像和右图像以2倍或者更高的输出频率,例如以60Hz的频率被交替地显示。因此,左图像和右图像分别以60Hz的频率输出,而没有被划分,并且因此能够防止其分辨率的降低。
将会参考图3A、图3B以及图4描述能够如在图2中所图示的操作的移动终端的硬件配置。图3A是与本公开的实施例有关的移动终端的前透视图,并且图3B是在图3A中图示的移动终端的后透视图。被公开的移动终端200是直板型移动终端。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应用于诸如滑盖型移动终端、折叠型移动终端、摆动型移动终端、旋转型移动终端等,其中两个或者多个主体被耦合以可相对地移动。
主体包括组成外观的壳体(或者外壳、外罩、外盖等)。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可以包括前壳体201和后壳体202。各种电子组件被安装在前壳体201和后壳体202之间的空间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壳体可以被附加地布置在前壳体201和后壳体202之间。壳体可以通过注模成型合成树脂形成,或者可以是由诸如不锈钢(STS)或者铝(Ti)等的金属材料制成。
立体显示单元252、音频输出单元253、相机221、用户输入单元230/231、231、麦克风222、接口单元270等可以被布置在终端主体上,主要地,在前壳体201上。立体显示单元252占据前壳体201的主表面的大部分。音频输出单元253和相机221被布置在与立体显示单元252的两个末端部分当中的一个末端部分相邻的区域处,并且用户输入单元231和麦克风222被布置在与另一末端部分相邻的区域处。用户输入单元232和接口单元270可以被布置在前壳体201和后壳体202的横向侧面上。
用户输入单元230被操作以接收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并且可以包括多个操作单元231和232。操作单元231和232通常可以被称为操作部分,并且为了操作部分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只要它们能够被用户以触觉的方式操作。能够不同地配置通过第一和第二操作单元231和232输入的内容。例如,第一操作单元231可以接收诸如开始、结束、滚动等的命令,并且第二操作单元232可以接收诸如从音频输出单元152输出的声音的大小、转换成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识别模式等的命令。
参考图3B,相机221’可以被附加地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后表面上,即,在后壳体202上。相机221’可以具有与相机121(参见图3A)的图像捕捉方向基本上相反的图像捕捉方向,并且具有不同于相机221的数目的像素。例如,相机221可以具有较少数目的像素以捕捉用户的面部图像,并且将这样的图像发送到另一方,并且相机221’可以具有较大数目的像素以捕捉普通对象的图像,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立即发送。相机221和221’可以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上使得其能够可旋转或者被弹出。
闪光灯223和镜子224可以附加地设置在照相机121’附近。当使用照相机121’获取目标的图像时,闪光灯123照亮目标。镜子224能够允许用户当他想要通过使用相机221’捕捉他自己的图像(例如,自我图像捕捉)时看到他自己。音频输出单元可以被附加地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后表面上。后音频输出单元可以与前音频输出单元253(参见图3A)联合实现立体声音功能,并且也可以被用于实现用于呼叫通信的扬声器电话模式。
用于将电力供应到移动终端200的电源单元290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上。电源单元290可以被安装在终端主体内或者可以被直接地附接到终端主体的外部或者从终端主体的外部拆卸。除了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上的用于呼叫等的天线之外,广播信号接收天线、蓝牙TM天线、卫星信号接收天线、用于接收无线因特网的数据的天线等可以被附加地布置。实现在图2A和图2B中图示的移动终端的驱动(或者操作)的机构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中。将会参考图4详细地描述机构。
图4是图3A的移动终端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4,窗口252b被耦接到前壳体201的一个表面。窗口252b是由允许光被透射的材料制成。例如,窗口252b可以是由透光的合成树脂、钢化玻璃等制成。在此,窗口252b可以包括不允许光透射的部分。如被图示的,通过图案膜(pattern film)覆盖窗口可以实现不允许光透射的部分。图案膜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其中心是透明的并且其边缘是半透明的。
显示元件(或者显示器)252a可以被安装在窗口252b的后表面上。允许光被透射的窗口252b的部分可以具有与显示元件252a相对应的区域。因此,用户可以从外部识别从显示元件252a输出的视觉信息。用于感测触摸输入的触摸传感器252c可以被安装在窗口252b上。特别地,当基于窗口252b朝着终端的内部形成立体图像时(例如,当通过负的深度感觉来实现立体图像时),通过触摸传感器252c来感测相对于立体图像的触摸。立体显示单元252与触摸传感器252c一起形成立体触摸屏,并且立体触摸屏可以是用户输入单元230的示例。
电路板217可以被安装在后壳体202上。电路板217可以被配置成控制器180的示例(参见图10,用于操作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如所图示的,音频输出元件263、相机221等可以被安装在电路板217上。例如,音频输出元件263可以是扬声器、接收器等,并且可以为自拍或者视频呼叫提供相机221。在此,相机221可以被省略。
如所图示的,折射透镜单元280被布置为与终端内的显示器252a重叠。折射透镜单元280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可改变的折射特性。在一个示例性实现中,折射透镜单元280被布置在显示元件252a和窗口252b之间,并且电路板217的处理器控制折射透镜单元280的折射特性,从而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被定期地改变,以使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不同的方向。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电路板217的处理器在显示元件252a上重复地显示(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以实现立体图像,并且控制折射透镜单元280以根据图像的重复周期朝着左眼和右眼重复地折射图像。以这样的方式,窗口252b、显示元件252a、以及折射透镜单元280组成立体显示单元252,并且立体显示单元252显示具有优秀的光学性能的立体图像。
在下文中,将会参考图5至图6B详细地描述具有可改变的折射特性的折射透镜单元280的示例。图5是示出图4的折射透镜单元280的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图5的折射透镜单元280的操作的视图。参考这些附图,折射透镜单元280被形成为使得容纳在其中的液晶的状态根据电压分布的变化而改变。例如,折射透镜单元280可以被配置成液晶面板。
液晶面板包括上基板259a和下基板259b,并且下基板259b与上基板259a分离以形成用于容纳液晶255a的空间。上基板259a和下基板259b是由透光材料(例如,玻璃、塑料等)制成。上基板259a可以是滤光片基板(或者滤光片玻璃),并且下基板259b可以是薄膜晶体管(TFT)阵列基板(或者TFT阵列玻璃)。用于将电压施加到液晶255a的电极261a和261b被布置在上基板259a和下基板259上,并且被布置在下基板259b上的TFT被电连接到电极261a和261b以调整电压。
通过电路板的处理器来驱动液晶面板,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驱动器集成电路可以被安装在下基板252b上,并且驱动器集成电路可以控制相对于电极膜的电源。电极261a和261b被配置成透光的(例如,ITO电极),并且包括上电极261a和下电极261b。上电极261a被形成在上基板259a上,并且下电极261b被布置在下基板259b上。上电极261a和下电极261b形成在其间定期地改变的电压,以允许液晶的状态被定期地改变。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电极261a和下电极261b包括被重复地布置在上基板259a和下基板259b上的单位电极262a、262b、263b、以及其它电极,并且处理器定期地控制到单位电极262a、262b、263b、以及其它电极的电力供应。
如所图示的,在上电极261a和下电极261b当中,单位电极262a可以有不同于单位电极262b或者单位电极263b的尺寸。上电极261a的单位电极262a被形成为比下电极261b的单位电极262b或者单位电极263b长。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上电极261a和下电极261b的结构可以是不同的。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262b和263b可以被布置在单个晶胞(unit cell)内。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262b和263b被布置成面向上电极261a的单位电极262a。在一个示例性实现中,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262b和263b可以分别被布置为直接彼此面对上电极261a的单位电极262a的各个末端。电路板217通过改变液晶的状态来控制液晶面板的折射特性,从而左图像和右图像能够分别面向用户的左眼和右眼。
参考图6A和图6B,电路板217(参见图4)控制到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262b和263b的电力供应。例如,当左图像被显示在显示元件(在图4中252a)时,电场被施加在上电极261a的单位电极262a和第一单位电极262b之间(参见图6A)。液晶的状态被改变以对应于电场以达到如上所述的第一状态(例如,在图2A中图示的状态)。而且,当右图像被显示在显示元件252a上时,电场被施加在上电极261a的单位电极262a和第二单位电极263b之间(参见图6B),并且液晶的状态被改变以对应于电场以达到如上所述的第二状态(例如,在图2B中图示的状态)。在第一和第二状态中形成的电场形成对称结构,并且因此能够改变将光折射到左侧和右侧的液晶的状态。以这样的方式,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并且因此被容纳在折射透镜单元中的液晶的状态被定期地改变,以匹配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显示周期,从而实现立体图像。
在下文中,在描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和变化中,将会描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和变化,相同或者相似的附图标记被用于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者相似的元件,并且其描述将会被省略。图7A和图7B是示出图5的折射透镜单元的变化的概念图,示出其中液晶的状态被定期改变的折射透镜单元的不同结构。参考图7A,折射透镜单元380包括被布置在透光的基板上的不同长度的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362b和363b,以及第三和第四单位电极364b和365b,该第三和第四单位电极364b和365b被布置成相对于划分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362b和363b与第三和第四单元电极364b和365b的线与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362b和363b对称。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液晶被布置在上基板359a和下基板359b之间,并且单位电极362b、363b、364b以及365b被布置在下基板359b上。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362b和363b以及第三和第四单位电极364b和365b被按顺序布置,并且相对于划分第一和第二单位电极362b和363b与第三和第四单位电极364b和365b的线相互对称。如所图示的,第一电场被形成在第一单位电极362b和第三单位电极364b之间,并且第二电场被形成在第二单位电极363b和第四单位电极365b之间。第一电场的分布不同于第二电场的分布。因此,通过交替地形成第一电场和第二电场能够(例如,定期地)控制反射透镜单元380的折射状态。
参考图7B,多个电极462a、463a、462b、以及463b被布置在上基板459a和下基板459b上。多个电极462a、463a、462b、以及463b被组成第一组和第二组464和465。第一组和第二组464和465被交替地控制以形成被定期改变的电压。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基板459a的电极462a和463a分别被布置为面向下基板459b的电极462b,并且彼此面向的电极被组成第一组和第二组。如所图示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电场是对称的,因此,能够定期地控制折射透镜单元480的折射状态。
在上面的描述中,通过改变电场来控制液晶的状态。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用于控制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折射方向的另一方法。图8是示出折射透镜单元580的另一实施例的概念图。如所图示的,折射透镜单元580被配置成倾斜(tilt),并且可以通过倾斜折射透镜单元580定期地控制折射透镜单元580和显示元件552a之间的角度。折射透镜单元580可以是具有入射表面581和输出表面582的可透过的透镜。根据折射透镜单元580的倾斜,入射表面581和输出表面582向显示元件552a倾斜(slope)。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折射透镜单元580倾斜使得当其一端变成靠近显示元件552a时,其另一端移动远离显示元件552a,通过该显示元件552a折射透镜单元580将图像交替地折射到左侧和右侧。折射透镜单元580的入射表面581和输出表面582可以被形成为平行。如所图示的,因为入射表面581和输出表面582都是平面(或者具有平坦的表面),所以以相同的角度折射入射光,并且因此,图像可以被偏向左侧和右侧。增强与立体图像有关的光学性能的结构特性可以被描述,并且这样的结构特性可以提供新颖的用户界面。
图9A和图9B是示出关于用于控制本公开中的立体图像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的概念图。根据本实施例,终端包括感测单元(未示出),该感测单元用于感测用户的基准部分和立体显示单元的相对位置。用户的基准部分可以是用户的面部、鼻子、眼睛、手指、头等。相机(例如,在图3A中的相机221)可以被设置为用于感测用户的位置的感测单元的示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相机捕捉的图像可以计算用户从终端主体偏向左或者右的程度。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使用接近传感器、立体触摸感测单元、超声波感测单元等替代相机。
控制器通过使用相对位置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680的折射特性。参考这些附图,感测单元检测用户的基准部分基于主体偏向左或者右的程度,并且控制折射特性以便于调整偏向程度。例如,当用户向左移动时,如在图9A中所示的,折射透镜单元680被控制使得相对于左图像的折射角被增加。此外,如在图9B中所示,虽然相对于右图像的折射角是朝着左侧,而不是朝着右侧的光折射,但可控制折射透镜单元680的液晶的状态以对应于用户的右眼。
图9C是示出用于控制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像的方法的视图。参考图9C,感测单元感测多个用户的位置,并且输出被聚焦在多个用户当中的主要用户的位置上的立体图像。在一个示例性实现中,控制折射透镜单元680的折射特性以基于主要用户的位置朝着左眼和右眼定期地输出图像。例如,通过使用相机捕捉多个用户的图像时,被捕捉的图像被转换成图像数据,通过使用图像数据区分预设的主要用户的面部,并且通过使用所区分的面部来检测主要用户的位置。通过面部识别算法可以实现主要用户的面部的检测。在另一示例中,感测单元被形成为感测多个用户的位置,并且被用作为检测单元的检测基准的用户的位置可以是从多个用户当中首先感测的用户的位置。即,首先感测的用户是主要用户。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要求进行数据处理以检测主要用户,所以能够增加终端的控制速度。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与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用户界面的概念图。如在图10A和图10B中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被配置成感测触摸输入,并且根据触摸输入改变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的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通过使用相对于立体显示单元的拖拉输入的方向来调整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的方向。
在一个示例性实现中,当在仅是多个用户当中的左边用户能够观看立体图像的状态下存在朝右的拖拉输入时,当前状态被更改为仅是右边用户能够观看立体图像的状态(例如,图10B的状态)。通过根据如上所述的拖拉输入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能够实现这一点。
图11是示出与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概念图。根据本实施例,立体显示单元被配置成选择性地显示2D图像和立体图像。在立体图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实施例的特征能够被应用,并且在2D图像的情况下,在没有区分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情况下,单个图像被输出到显示元件。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用于控制与本公开有关的2D图像的方法。参考图11,控制器控制折射透镜单元780的折射特性从而能够调整2D图像的视角。例如,立体显示单元被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前表面上,并且控制器控制折射透镜单元780的折射特性,从而2D图像在与终端主体的前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被收集(collect),而不是在其基于主体的前表面扩展的方向上输出。
因为能够依照要求调整折射透镜单元780的折射特性,所以能够调整从终端输出的图像的视角,并且能够执行隐私保护功能。例如,当用户在前面观看时,通过调整电场来调整光的角度以使光全部前进到前面。因此,不能够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屏幕,从而实现隐私保护功能。另外,通过使用感测单元感测用户的位置,控制器可以控制折射透镜单元780的折射特性,从而根据用户的移动改变输出2D图像的方向。即,当用户移动时,折射率被改变以转动方向,并且因此能够调整视角并且能够保护主要用户的隐私。能够以与如上所述的立体图像的视角的相类似的方式进行视角的调整。
而且,在预设条件下可以执行调整视角的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主体的位置信息和预设时间范围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当预设时间是夜间时,在晚上儿童对终端的使用被限制。或者,当预设时间是白天时,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间期间他人对用户终端的使用能够被限制(例如,仅是用户能够观看终端屏幕的图像)。而且,通过使用GPS等能够获得终端主体的位置信息。当家庭被设置为主体的位置信息时,在家不能调整视角以与家庭成员一起共享图像,同时在其它区域中,仅允许主要用户观看图像的功能可以被实现。
根据在本公开中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实现立体显示单元,该立体显示单元通过定期地改变折射透射单元的折射特性而暂时地(或者顺序地)划分左图像和右图像,并且将划分的左图像和右图像输出到左眼和右眼。因此,在没有降低分辨率的情况下在自动立体方案中能够提高立体显示单元的光学性能。而且,因为用户的位置被感测并且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被相应地控制,从而在移动终端中实现了适合用户的(user-tailored)立体图像(例如,立体图像仅被提供给用户)。即,提供了仅允许主要用户(在多个用户存在的情况下)观看立体图像的新颖的用户界面。另外,因为在2D图像中控制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所以能够调整输出2D图像的视角。
当在没有脱离其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数种方式实现示例性实施例时,也应理解的是,通过前述描述的任何详情没有限制上述实施例,除非另外明文规定,否则应该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其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或者此范围的等效物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旨在被所附的权利要求包含。

Claims (20)

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立体显示单元,所述立体显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立体图像,所述立体显示单元包括:
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
折射透镜单元,所述折射透镜单元被布置为与所述显示元件重叠,并且被配置成改变其折射特性;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控制所述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被定期地改变以使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不同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折射透镜单元被形成为根据电压分布的变化而改变容纳在其中的液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折射透镜单元包括:
上基板,所述上基板被配置成透光的;
上电极,上电极被形成在所述上基板上;
下基板,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上基板分隔开以形成其中容纳所述液晶的空间,并且所述下基板被配置成是透光的;以及
下电极,所述下电极被布置在所述下基板上,并且被配置成与所述上电极形成定期改变的电压,从而能够定期地改变所述液晶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包括被重复布置的单位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定期地控制到所述单位电极的电力供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的单位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具有不同于单位电极中的另一个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包括被布置为彼此相邻的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到所述第一单位电极和所述第二单位电极的电力供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折射透镜单元包括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所述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均具有不同的长度,被布置在被形成为透光的基板上;并且包括第三单位电极和第四单位电极,所述第三单位电极和第四单位电极被布置成在所述基板上与所述第一单位电极和第二单位电极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并且所述折射透镜单元是有液晶被容纳于其中的的液晶面板,所述液晶的状态被定期地改变以匹配所述左图像和所述右图像的显示周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被形成为根据所述液晶的状态变化来控制所述液晶面板的折射特性,从而所述左图像和所述右图像分别面向用户的左眼和右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折射透镜单元被配置成倾斜,并且根据所述倾斜定期地改变所述显示元件和所述折射透镜单元之间的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折射透镜单元包括被形成为平行的入射表面和输出表面,并且通过所述倾斜,所述入射表面和所述输出表面相对于所述显示元件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感测单元,所述感测单元被安装在所述终端的主体上,并且感测用户的基准部分和所述立体显示单元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通过使用所述相对位置来控制所述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感测单元感测用户的基准部分基于所述终端的主体向左或者向右偏斜的程度,并且控制所述折射特性以调整偏斜程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立体显示单元被配置成感测触摸输入,并且根据所述触摸输入来改变所述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折射特性,从而通过使用相对于所述立体显示单元的拖拉输入的方向来调整所述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的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立体显示单元被配置成选择性地显示2D图像和立体图像,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以调整所述2D图像的视角。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立体显示单元被布置在所述终端的主体的前表面上,并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所述2D图像在与所述主体的前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被收集,而不是在其基于所述主体的前表面扩展的方向上输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感测单元,所述感测单元被安装在所述终端的主体上,并且感测用户的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折射透镜单元的折射特性,从而根据用户的移动来改变输出所述2D图像的方向。
19.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主体;和
立体显示单元,所述立体显示单元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且输出立体图像,所述立体显示单元包括:
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被配置成定期地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
折射透镜单元,所述折射透镜单元被布置为与所述显示元件重叠,并且定期地改变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成使透射的光的折射方向的转变周期与所述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显示周期相匹配,从而所述左图像和右图像面向相互不同的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折射透镜单元是其中容纳液晶的液晶面板,并且所述液晶面板的电压分布被改变以允许容纳在所述液晶面板中的液晶具有多个特性。
CN201210465336.6A 2011-11-17 2012-11-16 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2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120346 2011-11-17
KR1020110120346A KR101883375B1 (ko) 2011-11-17 2011-11-17 이동 단말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2589A true CN103152589A (zh) 2013-06-12
CN103152589B CN103152589B (zh) 2017-05-24

Family

ID=47189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6533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2589B (zh) 2011-11-17 2012-11-16 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24251B2 (zh)
EP (1) EP2595394B1 (zh)
KR (1) KR101883375B1 (zh)
CN (1) CN1031525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7444B2 (en) * 2012-10-03 2016-11-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U2014274487A1 (en) * 2013-05-31 2015-11-26 Cornell University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germination
TWI503579B (zh) * 2013-06-07 2015-10-11 Young Optics Inc 立體影像裝置、其立體影像掃描底座及其運作方法
CN105629620B (zh) 2015-12-31 2019-03-1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折射透镜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176210A1 (ja) * 2018-03-13 2019-09-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路調整ブロック、光モジュール及び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903147B2 (ja) * 2018-11-05 2021-07-14 インフォビジョン 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クンシャン) シーオー.,エルティーディー.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3427A (en) * 1993-05-25 1996-02-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unit with a variable lens
JP2003215478A (ja) * 2002-01-18 2003-07-30 Univ Tokyo 画像表示装置
US20050057812A1 (en) * 2003-01-13 2005-03-17 Raber Peter E. Variable focus system
EP1750459A2 (en) * 2005-08-04 2007-0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resolutio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CN101228472A (zh) * 2005-07-21 2008-07-23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显示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02043302A (zh) * 2009-10-22 2011-05-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源透镜、包括有源透镜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11088615A1 (zh) * 2010-01-20 2011-07-28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02158724A (zh) * 2011-04-20 2011-08-17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产生3d影像的显示系统及其方法
CN102231032A (zh) * 2011-05-20 2011-11-02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触摸式液晶透镜及其驱动方法、立体显示装置以及计算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4767B1 (en) * 2006-03-03 2011-02-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using controll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array for 3d/2d mode switching
KR101350475B1 (ko) * 2007-04-12 2014-01-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효율 2차원/3차원 겸용 영상 표시장치
KR101632315B1 (ko) * 2009-10-22 2016-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능동 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10060125A (ko) * 2009-11-30 2011-06-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1132422A1 (ja) * 2010-04-21 2011-10-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立体映像表示方法
US8502816B2 (en) * 2010-12-02 2013-08-06 Microsoft Corporation Tabletop display providing multiple views to users
US20130027772A1 (en) * 2011-07-27 2013-01-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Variable-depth stereoscopic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93427A (en) * 1993-05-25 1996-02-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unit with a variable lens
JP2003215478A (ja) * 2002-01-18 2003-07-30 Univ Tokyo 画像表示装置
US20050057812A1 (en) * 2003-01-13 2005-03-17 Raber Peter E. Variable focus system
CN101228472A (zh) * 2005-07-21 2008-07-23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显示控制方法和程序
EP1750459A2 (en) * 2005-08-04 2007-0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resolutio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CN102043302A (zh) * 2009-10-22 2011-05-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源透镜、包括有源透镜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WO2011088615A1 (zh) * 2010-01-20 2011-07-28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02158724A (zh) * 2011-04-20 2011-08-17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产生3d影像的显示系统及其方法
CN102231032A (zh) * 2011-05-20 2011-11-02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触摸式液晶透镜及其驱动方法、立体显示装置以及计算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5394B1 (en) 2017-08-02
CN103152589B (zh) 2017-05-24
US20130127839A1 (en) 2013-05-23
EP2595394A1 (en) 2013-05-22
KR20130054765A (ko) 2013-05-27
KR101883375B1 (ko) 2018-08-30
US9324251B2 (en) 2016-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7592B (zh) 移动终端及其3d图像显示方法
CN103135889B (zh) 移动终端及其3d图像控制方法
CN102736843B (zh) 移动终端及其三维(3d)多角度视图控制方法
CN104111772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KR101806891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의 제어방법
US9774360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2088510B (zh) 显示广播数据的方法和针对该方法的移动终端
CN103019504B (zh) 电子设备及其内容生成方法
CN104375693A (zh) 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30167081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3973840A (zh) 移动终端
KR20120102365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20015165A (ko) 영상의 깊이감 조절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이동 단말기
CN104423878A (zh) 显示装置以及控制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4238872A (zh) 移动终端和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
CN102446064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81402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4423886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52589A (zh) 立体显示设备和具有立体显示设备的移动设备
CN105359084A (zh) 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13923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KR101737840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861275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의 3d영상 제어방법
KR101870721B1 (ko) 패럴렉스 배리어를 구비한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 단말기
KR20130068732A (ko) 입체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입체영상 처리 장치의 시야각을 확장하기 위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