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9921B -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9921B
CN103139921B CN201110378144.7A CN201110378144A CN103139921B CN 103139921 B CN103139921 B CN 103139921B CN 201110378144 A CN201110378144 A CN 201110378144A CN 103139921 B CN103139921 B CN 1031399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frame
sub
scheduling signal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81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9921A (zh
Inventor
龚政委
尚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 Haiyan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7814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39921B/zh
Priority to EP12852169.7A priority patent/EP2785130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2/084047 priority patent/WO201307558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139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9921A/zh
Priority to US14/285,307 priority patent/US2014030766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9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99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7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data bl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其中,终端直通D2D的方法包括:终端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终端根据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本发明实施例的D2D的方法、D2D终端和基站可以在明确不同的帧结构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Description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背景技术
未来无线蜂窝通信网络的必然趋势是高速率、大容量以及更高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如何有效使用有限的带宽资源实现无线宽带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移动互联网中迅猛发展的本地业务,例如视频/音乐分享,也迫切需要在现有蜂窝网中引入新的技术来支持。为了提高空口频谱使用效率,降低传统蜂窝网的沉重负载,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量,蜂窝网络下的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D2D)研究日益受到重视。D2D的终端可以直接或在基站控制下,在继续保持通过基站进行的通信同时,与另一个终端直接进行数据通信,从而降低空口资源的占用,提高系统吞吐率,同时还可以减少通信延时、降低干扰水平、节省终端能量。
目前,针对D2D通信系统的标准研究方案并不多,考虑到D2D通信对终端的软硬件要求与传统的终端有很大不同,考虑到D2D通信终端设计的复杂度以及蜂窝通信之间的复用与干扰等多种因素,一种D2D通信方式就是基于蜂窝通信的集中式控制方式,利用上行资源以及对应的传输方式实现D2D传输。显然,实现该类D2D通信的终端需增加上行接收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D2D的方法、D2D终端和基站,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帧结构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D2D的方法,包括: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根据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直通D2D的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终端发送的D2D的请求消息;根据请求消息,基站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调度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D2D终端,包括: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传输单元,用于根据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D2D的请求消息;第一发送单元,根据请求消息,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调度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本发明实施例的D2D的方法、D2D终端和基站可以在明确不同的帧结构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D2D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D2D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D2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D2D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D2D终端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D2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D2D终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D2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D2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现有LTE技术中,终端的上下行数据传输是基于明确的帧结构,并基于接收到的不同调度信令来实现,即分别由第n子帧内接收的上行调度信令(例如,上行授权(UL grant))和第n子帧内接收的下行调度信令(例如,下行授权(DL grant))来调度第n+m子帧(例如,第n+4子帧)内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ing channel)与第n子帧内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ing channel)传输。然而,对于D2D通信,由于其引入了以下特点,例如D2D终端明确各个子帧的收发状态或只明确该子帧为D2D子帧,其调度方式可能需要新的设计。
假设,对于第一D2D终端,当其第(n+m1)上行子帧和第(n+m2)上行子帧分别用于D2D通信的收和发;相应地,对于第二D2D终端,其第(n+m1)上行子帧和第(n+m2)上行子帧分别用于D2D通信的发和收。可理解,n、m1和m2均为正整数,且m1应不等于m2。
此外,由于D2D终端的半双工特点,当第一D2D终端在第(n+m1)上行子帧内需接收D2D传输,由于无法实现蜂窝通信的PUSCH传输,因此在子帧n内基站无需向第一D2D终端传输蜂窝通信的上行调度信令。另外,第二D2D终端在第(n+m1)上行子帧内需发送D2D传输,考虑到目前终端不支持分别用不同进程传输给不同站点,由于同样无法实现蜂窝通信的PUSCH传输,因此在子帧n内基站也无需向第二D2D终端传输蜂窝通信的上行调度信令。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直通D2D的方法。
如图1所示,D2D的方法包括:包括:
11,在D2D终端的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由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一般而言,D2D终端从基站接收上行调度信令之前,D2D终端通常会向基站发送D2D的请求消息。
此时,由于D2D终端已明确其第(n+m)上行子帧为D2D子帧,也就是说,该终端支持D2D的传输。
假设,在D2D终端的第n下行子帧内还能接收到由基站发送的配置信令,而且该配置信令进一步用于指示配置该D2D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
12,该D2D终端将根据上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即,当D2D终端不但明确子帧结构为D2D子帧而且也明确该D2D子帧的收发状态,如果根据配置信令确定D2D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为D2D接收子帧,则D2D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或者如果根据配置信令确定D2D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为D2D发送子帧,则D2D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上述过程可以总结为:第n子帧内,基站不给D2D终端发送蜂窝通信的上行调度,而给D2D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子帧内的D2D传输,即处于发送子帧的D2D终端基于第n子帧内的上行调度信令实现第(n+m)子帧内D2D发送,而处于接收子帧的D2D终端基于第n子帧内的上行调度信令实现(n+m)子帧内D2D接收。由于D2D发送和D2D接收都要利用现有蜂窝通信中的上行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资源,因此也可以将D2D发送和D2D接收分别称作“D2D上行发送”和“D2D上行接收”。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直通D2D的方法,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在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以及收发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但是,如果D2D终端仅能明确其子帧结构为D2D子帧而无法明确该D2D子帧的收发状态,那么为了使D2D终端之间的D2D通信正常进行,就要考虑通过某种方法配置D2D子帧的收发状态。例如,D2D终端可以根据在第n上行子帧内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的个数的不同,而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或者D2D终端也可以根据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的不同,而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具体而言,D2D终端根据在第n上行子帧内接收到的第一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来确定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或者D2D终端根据在第n上行子帧内接收到的第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来确定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例如,D2D终端进行D2D接收或D2D发送的操作可以通过基站传输的不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来区分。假如,在第n子帧内,基站给D2D终端发送1个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D2D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发送,即D2D终端通过盲解而获得1个上行调度信令,就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发送。假如,在第n子帧内,基站给D2D终端发送2个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D2D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接收,即D2D终端通过盲解获得2个上行调度信令,则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接收。
此外,D2D终端根据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的不同,而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如果其中的信息指示接收,D2D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如果其中的信息指示发送,D2D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该信息可以是小区编号域(CIF,Cell IndexField)比特信息或者跳频指示(Hopping Flag)比特信息。
例如,基站通过发送包含CIF的上行调度信令,并利用其中的CIF比特信息来指示D2D接收或D2D发送。假设,在第n子帧内,D2D终端通过盲解获得上行调度信令,再根据CIF比特信息的指示内容,D2D终端从而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发送或D2D接收。
或者,利用传统上行调度信令中的某些比特信息来指示,例如,跳频指示对应的一个比特来区别D2D接收或D2D发送。例如,在第n子帧内,D2D终端通过盲解获得上行调度信令,再根据跳频指示比特信息,D2D终端从而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发送或D2D接收。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直通D2D的方法,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仅在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而不明确收发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相应地,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的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由基站所实现的终端直通D2D的方法,包括:
21,基站在第n子帧内向D2D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调度D2D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一般而言,基站会在接收到由D2D终端发送的D2D的请求消息之后,向D2D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
在仅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而不明确收发状态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向终端发送不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或者携带不同信息的上行调度信令,以便终端根据上行调度信令的不同发送次数或者所携带的不同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直通D2D的方法,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仅在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而不明确收发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或者,如果基站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配置信令,进一步指示配置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例如,配置信令进一步指示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为D2D接收子帧或D2D发送子帧,以便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今后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直通D2D的方法,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在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以及收发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3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D2D终端。
在图3中,D2D终端30包括第一接收单元31和传输单元32。其中,第一接收单元31用于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传输单元32用于根据该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此时,传输单元32进一步用于根据第一接收单元31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的次数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或者根据第一接收单元31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因此,传输单元32包括上行发送模块321,其用于根据第一接收单元31接收到的第一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以及上行接收模块322,其用于根据第一接收单元31接收到的第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如图4所示。
或者,传输单元32包括上行接收模块323,如果第一接收单元31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指示接收,则上行接收模块321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以及上行发送模块324,如果第一接收单元31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指示发送,则上行发送模块324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如图5所示。其中上述信息可以是小区编号域比特信息,也可以是跳频指示比特信息。
在图6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D2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除了第一接收单元61和传输单元62,D2D终端60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63,该第二接收单元63用于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配置信令,该配置信令用于指示配置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第一接收单元61和传输单元62与图3中的第一接收单元31和传输单元32具有相同的功能及结构。
此时,由于明确了D2D终端的子帧结构以及收发状态,因此传输单元62还可以包括上行接收模块621,其用于在根据配置信令确定第(n+m)上行子帧为D2D接收子帧的情况下,根据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以及上行发送模块622,其用于在根据配置信令确定第(n+m)上行子帧为D2D发送子帧的情况下,根据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如图7所示。
在图8和图9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D2D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其中的D2D终端分别是在图3的D2D终端30以及图6的D2D终端60的基础上增加了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之前,向所述基站发送D2D的请求消息的第一发送单元,即如图8所示的第一发送单元33和如图9所示的第一发送单元64。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直通D2D终端,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在仅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情况下或者既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由明确子帧的收发状态的情况下,均可以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相应地,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持D2D的基站。基站100包括生成单元101和第二发送单元102,其中生成单元101用于生成D2D的请求消息,而第二发送单元102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该上行调度信令调度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第二发送单元102进一步用于向终端发送不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或者携带不同信息的上行调度信令,以便终端根据上行调度信令的不同发送次数或者上行调度信令的携带的不同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或者,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持D2D的基站还可以具有如图11所示的结构。如图11所示,除了生成单元111和第二发送单元112,基站110还可以包括第三发送单元113,其中该生成单元111和第二发送单元112与图10中的生成单元101和第二发送单元102具有相同的功能及结构。该第三发送单元113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配置信令,其中配置信令指示配置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该配置信令进一步指示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为D2D子帧为D2D接收子帧或D2D发送子帧,以便终端在接收到上行调度信今后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在图12和图13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的基站分别是在图10的基站100以及图11的基站110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D2D的请求消息的第三接收单元,即如图12所示的第三接收单元103和如图13所示的第三接收单元114。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能够结合D2D通信以及蜂窝通信的特点,在仅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情况下或者既明确D2D终端的子帧结构由明确子帧的收发状态的情况下,均可以确定D2D控制信令的传输方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终端直通D2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和配置信令,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所述配置信令用于指示配置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其中n、m为正整数;
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包括:
如果根据所述配置信令确定第(n+m)上行子帧为D2D接收子帧,则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如果根据所述配置信令确定第(n+m)上行子帧为D2D发送子帧,则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的个数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或者
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的个数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次数的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次数的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包括:
如果所述信息指示接收,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如果所述信息指示发送,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包括小区编号域比特信息或者跳频指示比特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基站发送D2D的请求消息。
7.一种终端直通D2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和配置信令,所述上行调度信令调度所述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传输,所述配置信令指示配置所述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所述配置信令进一步指示所述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为D2D接收子帧或D2D发送子帧,以便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后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其中n、m为正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不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或者携带不同信息的上行调度信令,以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的不同发送次数或者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的携带的不同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D2D的请求消息。
10.一种终端直通D2D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用于调度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的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配置信令,所述配置信令用于指示配置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
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其中,所述传输单元进一步包括:
上行接收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配置信令确定第(n+m)上行子帧为D2D接收子帧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上行发送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配置信令确定第(n+m)上行子帧为D2D发送子帧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D2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单元进一步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的次数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传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D2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单元包括:
上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第一次数的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上行接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第二次数的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D2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单元包括:
上行接收模块,如果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指示接收,所述上行接收模块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接收;
上行发送模块,如果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指示发送,所述上行发送模块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发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D2D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上行调度信令中所携带的信息包括小区编号域比特信息或者跳频指示比特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D2D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接收单元在第n下行子帧内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信令之前,向所述基站发送D2D的请求消息。
1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终端直通D2D的请求消息;
第二发送单元,根据所述请求消息,在第n子帧内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所述上行调度信令调度所述终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传输,其中n、m为正整数;
第三发送单元,在第n子帧内向所述终端发送配置信令,其中所述配置信令指示配置所述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内的D2D收发状态,所述配置信令进一步指示所述终端的第(n+m)上行子帧为D2D子帧为D2D接收子帧或D2D发送子帧,以便所述终端在接收到所述上行调度信令后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不同次数的上行调度信令或者携带不同信息的上行调度信令,以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的不同发送次数或者所述上行调度信令的携带的不同信息在第(n+m)上行子帧内实现D2D的上行接收或上行发送。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在第n子帧内向终端发送上行调度信令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D2D的请求消息。
CN201110378144.7A 2011-11-24 2011-11-24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399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8144.7A CN103139921B (zh) 2011-11-24 2011-11-24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EP12852169.7A EP2785130A4 (en) 2011-11-24 2012-11-05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D2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PCT/CN2012/084047 WO2013075581A1 (zh) 2011-11-24 2012-11-05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US14/285,307 US20140307660A1 (en) 2011-11-24 2014-05-22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8144.7A CN103139921B (zh) 2011-11-24 2011-11-24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9921A CN103139921A (zh) 2013-06-05
CN103139921B true CN103139921B (zh) 2015-07-08

Family

ID=48469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814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39921B (zh) 2011-11-24 2011-11-24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07660A1 (zh)
EP (1) EP2785130A4 (zh)
CN (1) CN103139921B (zh)
WO (1) WO20130755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8207A1 (zh) * 2013-06-13 2014-12-1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dd系统d2d ue中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4244413A (zh) * 2013-06-14 2014-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中的子帧配置指示方法和系统
JP6108980B2 (ja) * 2013-06-27 2017-04-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ユーザ端末
CN104301075B (zh) * 2013-07-18 2017-11-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D2d通信方法、基站及系统
WO2015042784A1 (zh) * 2013-09-24 2015-04-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D2d通信的调度方法、调度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101042B (zh) * 2014-05-07 2019-06-28 上海交通大学 设备到设备通信与小区通信调度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CN105101041A (zh) * 2014-05-07 2015-11-25 夏普株式会社 基站、用户设备及相关方法
EP3155854B1 (en) 2014-05-08 2021-03-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activity state of a wireless device hav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CN105101424A (zh) * 2014-05-09 2015-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子帧分配方法、第一通信节点及第二通信节点
US10009859B2 (en) 2014-05-30 2018-06-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t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in D2D communication
US9608690B2 (en) * 2014-07-17 2017-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ype 1 and type 2 hopp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5282846B (zh) 2014-07-25 2019-06-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及装置、设备到设备通信控制装置
CN105591727B (zh) * 2014-10-23 2019-03-08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单播通信方法及终端
US10045178B2 (en) 2015-03-04 2018-08-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7645A1 (en) * 2009-02-24 2010-09-02 Nokia Corporation Time-hopping for near-fa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11015250A1 (en) * 2009-08-07 2011-02-10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cheduling in radio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88609A1 (en) * 2010-01-19 2011-07-28 Nokia Corporation Evolved node b controlled centralized resource reuse for device-to-device and cellular users
WO2011088886A1 (en) * 2010-01-19 2011-07-2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61099B2 (en) * 2009-01-16 2014-06-2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8305972B2 (en) * 2009-01-27 2012-11-06 Motorola Solutions, Inc. Proactive schedul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enable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links in a wireless OFDMA system
US20110103319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schedul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CN102792745B (zh) * 2009-12-11 2015-05-13 诺基亚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分配资源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US8867458B2 (en) * 2010-04-30 2014-10-21 Nokia Corporation Network controlled device to device / machine to machine cluster operation
EP2601803B1 (en) * 2010-08-04 2014-11-19 Nokia Corporation A resolu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contention in a device-to-device cellular reuse system
EP2604081A4 (en) * 2010-08-12 2016-10-19 Nokia Technologies Oy CONFIGURING AN UPLINK AND DOWNLINK DIVISION DIAGRAM FOR 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A CELLULAR NETWORK
US9288016B2 (en) * 2011-03-08 2016-03-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in peer-to-peer (P2P)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7645A1 (en) * 2009-02-24 2010-09-02 Nokia Corporation Time-hopping for near-fa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11015250A1 (en) * 2009-08-07 2011-02-10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cheduling in radio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88609A1 (en) * 2010-01-19 2011-07-28 Nokia Corporation Evolved node b controlled centralized resource reuse for device-to-device and cellular users
WO2011088886A1 (en) * 2010-01-19 2011-07-28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5130A1 (en) 2014-10-01
US20140307660A1 (en) 2014-10-16
EP2785130A4 (en) 2014-10-29
WO2013075581A1 (zh) 2013-05-30
CN103139921A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9921B (zh) 终端直通的方法、终端直通终端和基站
US11329715B2 (en) Wireless relay operation on top of 5G frame structure
CN102655676B (zh) 子帧配置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US1036253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ving power of electronic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81200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11656852A (zh) 用于5g网络中的回程的方法和装置
CN111344979B (zh) 发信号通知时隙和微时隙中的参考信号位置
CN103597891A (zh)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资源聚合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96934B (zh) 一种传输方向的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282291A (zh) 一种dci传输方法、ue和网络侧设备
CN105376035A (zh) 非对称上行载波聚合中辅载波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151978A (zh)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CN110149711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26722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5490790A (zh) 载波聚合中辅载波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9644104A (zh) 用于在v2x通信中有效信令的方法
CN106561066B (zh) 无线通信中的一种降低网络延迟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97600B (zh) 减小移动通信系统中保护时间间隔的方法和基站
KR20230131166A (ko) 업링크 채널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7534984B (zh) 一种分量载波组的配置方法及设备
CN103108328A (zh) 动态时隙配比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KR101738319B1 (ko)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CN103326756A (zh)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中的编码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2123492B (zh) 配置下行子帧和接收下行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4039017A (zh) 发送调度信息的方法和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07

Address after: 225327 Mingzhu Avenue, Yongan Town,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No. 108

Patentee after: Wei Liqiang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Haiyan

Inventor before: Gong Zhengwei

Inventor before: Shang Zh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6

Address after: 161600 the 1 groups of Xinxing village, North Union Town, Khan County, Qigihar, Heilongjiang

Patentee after: Li Haiyan

Address before: 225327 Mingzhu Avenue, Yongan Town,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No. 108

Patentee before: Wei Liqian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