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5975B - 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35975B CN103135975B CN201110390173.5A CN201110390173A CN103135975B CN 103135975 B CN103135975 B CN 103135975B CN 201110390173 A CN201110390173 A CN 201110390173A CN 103135975 B CN103135975 B CN 1031359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gical connection
- loop
- input
- sequence
- lp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Devices For Executing Special Progr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是基于以下拓扑排序规则实现的:一、输入侧元件的优先级高于输出侧元件的优先级;二、互为对方输入的两个元件,比较位于两个元件输入侧的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的个数,个数少的先排序;三、位于输入侧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输入元件或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只进行一次排序;四、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重复出现时,如有位于输出侧的,则取位于输出侧的过渡元件先排序。本发明还提供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包括回路链接和系统链接。本发明实现了元件时序的自动排列,既提高工业控制组态的效率,又解决循环算法的不科学排序问题,有力保证工业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策略组态元件时序的自动排列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图形元件的控制策略组态是分布式控制系统最常用的开发方法。人们利用图形元件的不同组合来直观地表示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算法。这类组合包含了控制元件之间复杂的的数据结构。在数据结构中,数据之间的排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工程实践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数据操作之一,元件排序的效率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工业控制软件的性能。目前,元件计算排序的方法大多采用手工排序,如冒泡排序、堆排序、选择排序等;也有的采用固定排序,如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排序等。在上述排序算法中,常见的问题有:(1)工作量繁琐,运行操作效率低下;(2)容易出错,计算控制的结果常常与实际想象的结果不对应;(3)算法处理循环流程不科学,容易陷入死循环等。这些现象无疑增加了控制系统工程师开发控制策略的风险,特别对于大型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如果计算控制的结果不能与实际想象的顺序对应的话,控制算法的执行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危险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拓扑排序原理的控制策略组态元件时序的自动排列方法,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手工排序和固定排序两种做法存在的弊端,实现了元件的自动排序,既提高了工业控制组态的效率,又解决循环算法的不科学排序问题,有力保证了工业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可分别对系统内的回路和系统进行链接,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灵活性好。
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所述元件包括四种类型:输入元件、输出元件、中间元件以及过渡元件,所述中间元件是指用于逻辑计算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过渡元件是指既可位于输入侧获取输入数据,又可位于输出侧将中间逻辑计算的结果输出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元件参数包括元件类型、属性以及下标号,所述下标号用以区分类型、属性均相同但用途不同的元件;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是基于以下拓扑排序规则实现的:
规则1、位于输入侧的元件的优先级高于位于输出侧的元件的优先级,则所述位于输入侧的元件先排序,并且取物理位置最前的一个优先开始排序,所述位于输出侧的元件后排序;所述位于输入侧的元件是输入元件或中间元件或过渡元件,所述位于输出侧的元件是中间元件或过渡元件或输出元件;所述输入元件仅位于输入侧,所述输出元件仅位于输出侧,所述过渡元件位于输入元件所处的位置或位于输出元件所处的位置,不能位于中间位置;所述中间元件位于中间位置,其输入侧和输出侧必须有元件存在;
规则2、如果元件a和元件b互为对方的输入,比较位于元件a和元件b输入侧的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的个数,所述元件a和元件b是指任意两个不同的元件,如果元件a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少于元件b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则元件a先排序,元件b后排序;如果元件a与元件b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相等,则比较元件a和元件b在逻辑页中的物理位置,物理位置靠前的元件先排序,物理位置靠后的元件后排序;
规则3、位于输入侧的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输入元件在同一回路中只进行一次排序,其计算顺序与物理位置最前的那个输入元件的计算顺序相同;位于输入侧的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亦只进行一次排序,其计算顺序与物理位置最前的那个过渡元件的计算顺序相同;
规则4、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重复出现时,其中如有位于输出侧的,则取位于输出侧的过渡元件先排序,如没有位于输出侧的,只有位于输入侧的,则根据所述规则3中过渡元件的排序规则进行排序。
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所述逻辑链接是指将已经分析过的逻辑页链接并编译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所述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是指能够被控制站运行所能识别的代码,所述逻辑链接方法是采用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完成元件排序,所述逻辑链接方法提供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所述逻辑链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所述控制策略组态的所有逻辑页是否已经保存,否,则进行保存后进入步骤2;是,则直接进入步骤2;
步骤2、确定控制策略组态中需要执行逻辑链接的对象及逻辑链接对象的链接方式,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或系统内的一回路,所述链接方式包括: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内一回路的回路链接、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快速链接以及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完整链接;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快速链接,只针对系统内有修改的回路重新进行分析、链接;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完整链接,无论控制逻辑是否有修改,对系统内各回路的所有逻辑页重新进行分析、链接;
步骤3、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所选逻辑链接对象回路内所有逻辑页中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步骤4、判断语法分析是否通过,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后返回步骤3;是,则执行步骤5;
步骤5、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各回路内的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步骤6、根据选择的链接方式,执行相应的链接操作;
步骤7、生成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8、流程结束。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选择的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内的一回路,链接方式为回路链接,则: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执行回路链接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选择的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链接方式为快速链接,则:
所述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步骤21和步骤22,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步骤31和步骤32,所述步骤7和步骤8之间还包括步骤71,其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21、逐一检测每个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是否都存在,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执行步骤31;
步骤22、对比每个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是否在与其相对应的逻辑页的图形文件之后,是,则执行步骤71,否,则执行步骤32;
步骤31、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未生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进行语法分析;
步骤32、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只针对有逻辑修改的逻辑页内的图形文件重新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判断对未生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进行的语法分析是否通过,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返回步骤31;判断对有逻辑修改的逻辑页内的图形文件执行的语法分析是否通过,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返回步骤32;
步骤71、将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合并,重新生成整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执行快速链接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选择的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链接方式为完整链接,则:
在所述步骤7和步骤8之间还包括步骤72,其具体操作如下:
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逐一对整个系统各回路内所有逻辑页中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执行完整链接操作;
步骤72、将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合并,生成整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是一种基于拓扑排序原理的控制策略组态元件时序的自动排列方法,根据各元件结点间的关系求得结点的一个线性排序,实现了各元件的自动排序,既提高工业控制组态的效率,又解决循环算法的不科学排序问题,有力保证了工业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可分别对回路和系统进行链接,灵活性好;其进行系统链接时可选择快速链接系统或完整链接系统,其中,快速链接只对修改的部分进行重新分析、链接,有效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元件逻辑计算顺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逻辑链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逻辑链接方法之回路链接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逻辑链接方法之快速链接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逻辑链接方法之完整链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所述元件包括四种类型:输入元件、输出元件、中间元件以及过渡元件所述元件是指执行模拟量或者数字量操作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输入元件是指具有单一入口取得输入数据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输入元件是指具有单一出口将逻辑计算结果输出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中间元件是指用于逻辑计算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过渡元件是指既可位于输入侧获取输入数据,又可位于输出侧将中间逻辑计算的结果输出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元件的类型还包括辅助元件所述辅助元件是指连接逻辑页中的信号连接线或扩展线或箭头或连接点,但其不参与排序;所述元件参数包括元件类型、属性以及下标号,所述下标号用以区分类型、属性均相同但用途不同的元件;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是基于以下拓扑排序规则实现的:
规则1、位于输入侧的元件的优先级高于位于输出侧的元件的优先级,则所述位于输入侧的元件先排序,并且取物理位置最前的一个优先开始排序,所述位于输出侧的元件后排序;所述位于输入侧的元件是输入元件或中间元件或过渡元件,所述位于输出侧的元件是中间元件或过渡元件或输出元件;所述输入元件仅位于输入侧,所述输出元件仅位于输出侧,所述过渡元件位于输入元件所处的位置或位于输出元件所处的位置,不能位于中间位置;所述中间元件位于中间位置,其输入侧和输出侧必须有元件存在;
规则2、如果元件a和元件b互为对方的输入,比较位于元件a和元件b输入侧的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的个数,所述元件a和元件b是指任意两个不同的元件,如果元件a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少于元件b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则元件a先排序,元件b后排序;如果元件a与元件b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相等,则比较元件a和元件b在逻辑页中的物理位置,物理位置靠前的元件先排序,物理位置靠后的元件后排序;
规则3、位于输入侧的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输入元件在同一回路中只进行一次排序,其计算顺序与物理位置最前的那个输入元件的计算顺序相同;位于输入侧的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亦只进行一次排序,其计算顺序与物理位置最前的那个过渡元件的计算顺序相同;
规则4、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重复出现时,其中如有位于输出侧的,则取位于输出侧的过渡元件先排序,如没有位于输出侧的,只有位于输入侧的,则根据所述规则3中过渡元件的排序规则进行排序。
请参阅图1所示,对本发明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图1中每个小方框内的文字为元件的类型,字母为元件属性,数字为元件的下标号,每个小方框的右边用数字1~13来表示排序后的各元件的计算顺序。标号为1的元件其计算顺序先于标号为2的元件,标号为2的元件其计算顺序先于标号为3的元件依此类推。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边元件的优先级高于“>”右边元件的优先级。
根据规则1的排序原理,首先以输入元件A001、输出元件A001、输入元件A002、过渡元件LA001、过渡元件LA002、输入元件D001以及输出元件D001为例,取物理位置最前的输入元件A001开始依次排序;其次,位于输入侧的元件的优先级高于位于输出侧的元件的优先级,则它们的计算顺序:输入元件A001>输出元件A001>输入元件A002>过渡元件LA001>过渡元件LA002>输入元件D001>输出元件D001。
其次,以过渡元件LA001、中间元件Z006以及输出元件A002为例,过渡元件LA001为中间元件Z006的输入,则过渡元件LA001的计算顺序在中间元件Z006之前,中间元件Z006要等过渡元件LA001排序完后才排序;其次,中间元件Z006为输出元件A002的输入,中间元件Z006是位于输入侧的元件,则输出元件A002要等中间元件Z006排序完后才排序,即中间元件Z006的计算顺序在输出元件A002之前。
根据规则2的排序原理,以中间元件Z003与中间元件Z004为例,中间元件Z003与中间元件Z004互为对方的输入,则比较这两个元件未进行排序的输入数量,其中,对中间元件Z003而言,有2个输入未排序,即中间元件Z004和中间元件Z005未排序,对中间元件Z004而言,仅有1个输入未排序,即中间元件Z003,因此,中间元件Z004先排序,中间元件Z005后排序。
根据规则3的排序原理,首先,以输入元件A001为例,在同一个回路中,输入元件A001有两个,物理位置在前的输入元件A001已排序,则第二个输入元件A001则不再重复排序,即第二个输入元件A001的计算顺序与第一个输入元件A001相同;其次,以过渡元件LA001为例,在同一个回路中,位于输入侧的过渡元件LA001有两个,物理位置在前的过渡元件LA001已排序,则第二个过渡元件LA001则不再重复排序,即第二个过渡元件LA001的计算顺序与第一个过渡元件LA001相同。
根据规则4的排序原理,以所有过渡元件LA001为例,所述过渡元件LA001有三个,其中两个位于输入侧,另一个位于输出侧,则取位于输出侧的过渡元件LA001先排序,位于输入侧的过渡元件根据规则3中过渡元件的排序规则排序。
根据规则1~4,图1中元件的排序结果是:输入元件A001>输出元件A001>输入元件A002>中间元件Z001>中间元件Z002>位于输出侧的过渡元件LA001>两个位于输入侧的过渡元件LA001>中间元件Z006>输出元件A002>过渡元件LA002>输入元件D001>中间元件Z004>中间元件Z003>输出元件D001>中间元件Z005。
请参阅图2至图5,对本发明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所述逻辑链接是指将已经分析过的逻辑页链接并编译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所述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是指能够被控制站运行所能识别的代码,所述逻辑链接方法提供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逻辑链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所述控制策略组态的所有逻辑页是否已经保存,否,则进行保存后进入步骤2;是,则直接进入步骤2;
步骤2、确定控制策略组态中需要执行逻辑链接的对象及逻辑链接对象的链接方式,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或系统内的一回路,所述链接方式包括: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内一回路的回路链接、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快速链接以及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完整链接;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快速链接,只针对系统内有修改的回路重新进行分析、链接;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完整链接,无论控制逻辑是否有修改,对系统内各回路的所有逻辑页重新进行分析、链接;
步骤3、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所选逻辑链接对象回路内所有逻辑页中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步骤4、判断语法分析是否通过,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后返回步骤3;是,则执行步骤5;
步骤5、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各回路内的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步骤6、选择逻辑链接对象的链接方式,执行链接操作;
步骤7、生成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8、流程结束。
请参阅图3所示,当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内的一回路,逻辑链接方式为回路链接时,所述逻辑链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判断所述控制策略组态的所有逻辑页是否已经保存,否,则进行保存后进入步骤2;是,则直接进入步骤2;
步骤2、选择控制策略组态需要执行逻辑链接的对象为系统内的回路;
步骤3、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步骤4、判断语法分析是否通过,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后返回步骤3;是,则执行步骤5;
步骤5、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步骤6、执行回路链接操作;
步骤7、生成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8、流程结束。
请参阅图4所示,当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链接方式为快速链接时,所述逻辑链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所述控制策略组态的所有逻辑页是否已经保存,否,则进行保存后进入步骤2;是,则直接进入步骤2;
步骤2、选择控制策略组态需要执行逻辑链接的对象为系统,链接方式为快速链接;
步骤21、逐一检测每个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是否都存在,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执行步骤31;
步骤22、对比每个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是否在与其相对应的逻辑页的图形文件之后,是,则执行步骤71,否,则执行步骤32;
步骤31、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未生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进行语法分析;
步骤32、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只针对有逻辑修改的逻辑页内的图形文件重新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判断对未生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进行的语法分析是否通过,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返回步骤31;判断对有逻辑修改的逻辑页内的图形文件执行的语法分析是否通过,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返回步骤32;
步骤5、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步骤6、执行快速链接操作;
步骤7、生成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71、将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合并,重新生成整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8、流程结束。
请参阅图5所示,当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逻辑链接方式为完整链接时,所述逻辑链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所述控制策略组态的所有逻辑页是否已经保存,否,则进行保存后进入步骤2;是,则直接进入步骤2;
步骤2、选择控制策略组态需要执行逻辑链接的对象为系统,逻辑链接方式为完整链接;
步骤3、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逐一对整个系统各回路内所有逻辑页中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步骤4、判断语法分析是否通过,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后返回步骤3;是,则执行步骤5;
步骤5、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各回路内的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步骤6、执行完整链接操作;
步骤7、生成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72、将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合并,生成整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8、流程结束。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四种类型:输入元件、输出元件、中间元件以及过渡元件,所述中间元件是指用于逻辑计算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过渡元件是指既可位于输入侧获取输入数据,又可位于输出侧将中间逻辑计算的结果输出的控制功能模块;所述元件参数包括元件类型、属性以及下标号,所述下标号用以区分类型、属性均相同但用途不同的元件;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是基于以下拓扑排序规则实现的:
规则1、位于输入侧的元件的优先级高于位于输出侧的元件的优先级,则所述位于输入侧的元件先排序,并且取物理位置最前的一个优先开始排序,所述位于输出侧的元件后排序;所述位于输入侧的元件是输入元件或中间元件或过渡元件,所述位于输出侧的元件是中间元件或过渡元件或输出元件;所述输入元件仅位于输入侧,所述输出元件仅位于输出侧,所述过渡元件位于输入元件所处的位置或位于输出元件所处的位置,不能位于中间位置;所述中间元件位于中间位置,其输入侧和输出侧必须有元件存在;
规则2、如果元件a和元件b互为对方的输入,比较位于元件a和元件b输入侧的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的个数,所述元件a和元件b是指任意两个不同的元件,如果元件a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少于元件b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则元件a先排序,元件b后排序;如果元件a与元件b输入侧还未进行排序的元件个数相等,则比较元件a和元件b在逻辑页中的物理位置,物理位置靠前的元件先排序,物理位置靠后的元件后排序;
规则3、位于输入侧的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输入元件在同一回路中只进行一次排序,其计算顺序与物理位置最前的那个输入元件的计算顺序相同;位于输入侧的且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亦只进行一次排序,其计算顺序与物理位置最前的那个过渡元件的计算顺序相同;
规则4、下标号与属性均相同的过渡元件在同一回路中重复出现时,其中如有位于输出侧的,则取位于输出侧的过渡元件先排序,如没有位于输出侧的,只有位于输入侧的,则根据所述规则3中过渡元件的排序规则进行排序。
2.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所述逻辑链接是指将已经分析过的逻辑页链接并编译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所述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是指能够被控制站运行所能识别的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链接方法是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完成元件排序,所述逻辑链接方法提供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所述逻辑链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所述控制策略组态的所有逻辑页是否已经保存,否,则进行保存后进入步骤2;是,则直接进入步骤2;
步骤2、选择控制策略组态中需要执行逻辑链接的对象及逻辑链接对象的链接方式,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或系统内的一回路,所述链接方式包括: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内一回路的回路链接、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快速链接以及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完整链接;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快速链接,只针对系统内有修改的回路重新进行分析、链接;所述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的完整链接,无论控制逻辑是否有修改,对系统内各回路的所有逻辑页重新进行分析、链接;
步骤3、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所选逻辑链接对象所有逻辑页中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步骤4、判断语法分析是否通过,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后返回步骤3;是,则执行步骤5;
步骤5、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各回路内的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步骤6、根据选择的链接方式,执行相应的链接操作;
步骤7、生成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步骤8、流程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选择的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内的一回路,链接方式为回路链接,则:
所述步骤3具体为: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5具体为:根据所述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对当前激活的逻辑页所在回路内的元件进行元件时序自动排列,生成元件计算顺序;
所述步骤6具体为:执行回路链接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选择的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链接方式为快速链接,则:所述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步骤21和步骤22,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步骤31和步骤32,所述步骤7和步骤8之间还包括步骤71,其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21、逐一检测每个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是否都存在,是,则执行步骤22,否,则执行步骤31;
步骤22、对比每个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是否在与其相对应的逻辑页的图形文件之后,是,则执行步骤71,否,则执行步骤32;
步骤31、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对未生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进行语法分析;
步骤32、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只针对有逻辑修改的逻辑页内的图形文件重新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判断对未生成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的回路内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进行的语法分析是否通过,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并对有语法错误的控制逻辑执行修改,返回步骤31;判断对有逻辑修改的逻辑页内的图形文件执行的语法分析是否通过,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返回步骤32;
步骤71、将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合并,重新生成整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执行快速链接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控制策略组态的逻辑链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选择的逻辑链接对象为系统,链接方式为完整链接,则:在所述步骤7和步骤8之间还包括步骤72,其具体操作如下:
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调用控制逻辑语法分析模块,逐一对整个系统各回路内所有逻辑页中已完成编辑的控制逻辑执行语法分析;
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执行完整链接操作;
步骤72、将各回路的计算机理论数据库文件合并,生成整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理论数据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90173.5A CN103135975B (zh) | 2011-11-30 | 2011-11-30 | 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90173.5A CN103135975B (zh) | 2011-11-30 | 2011-11-30 | 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5975A CN103135975A (zh) | 2013-06-05 |
CN103135975B true CN103135975B (zh) | 2015-09-23 |
Family
ID=48495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90173.5A Active CN103135975B (zh) | 2011-11-30 | 2011-11-30 | 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3597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33568A (zh) * | 2017-02-07 | 2017-07-07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组态软件系统及一种工业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08263B (zh) * | 2014-12-09 | 2017-04-19 |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处理闭环回路的图形元件分组排序方法 |
CN104503338B (zh) * | 2014-12-30 | 2017-07-11 |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功能块排序执行方法及装置 |
CN112631213B (zh) * | 2020-11-25 | 2022-08-23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 边帮开采多速联运输单元自动组网排序集中控制方法 |
CN112559029B (zh) * | 2021-01-07 | 2023-05-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逻辑组态元件、组态软件的使用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265378A (zh) * | 2021-12-22 | 2022-04-01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Dcs逻辑算法图中算法页的元素布局及连线的处理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99908A2 (en) * | 2003-04-28 | 2004-11-18 | Ultimate Risk Solutions, Inc. | Sequential-correlational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hierarchical functional structure |
WO2006030809A1 (ja) * | 2004-09-17 | 2006-03-23 | Catena Corporation | ソフトウェア生成方法 |
CN101783799A (zh) * | 2010-01-13 | 2010-07-21 | 苏州国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制访问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
2011
- 2011-11-30 CN CN201110390173.5A patent/CN1031359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99908A2 (en) * | 2003-04-28 | 2004-11-18 | Ultimate Risk Solutions, Inc. | Sequential-correlational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hierarchical functional structure |
WO2006030809A1 (ja) * | 2004-09-17 | 2006-03-23 | Catena Corporation | ソフトウェア生成方法 |
CN101783799A (zh) * | 2010-01-13 | 2010-07-21 | 苏州国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制访问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33568A (zh) * | 2017-02-07 | 2017-07-07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组态软件系统及一种工业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35975A (zh) | 2013-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35975B (zh) | 控制策略组态的元件时序自动排列方法及其逻辑链接方法 | |
CN102368226B (zh) | 一种基于扩展有限状态机可行路径分析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 | |
CN106200575B (zh) | 一种基于Petri网的自动制造系统的稳健性控制方法 | |
US8448107B2 (en) | Method for piecewise hierarchical sequential verification | |
CN102707669B (zh) | 用于汽车纵梁冲孔加工的cam系统的构建方法 | |
CN103116493A (zh) | 一种应用于粗粒度可重构阵列的自动映射方法 | |
CN107239617B (zh) | 一种异形版图中基于轨道的紧凑布线方法 | |
CN104820613A (zh) | 一种异构多核程序的编译方法 | |
CN111897580B (zh) | 一种可重构阵列处理器的指令调度系统及方法 | |
CN105205205A (zh) | 基于网表位置信息最优划分的fpga粗粒度并行布线方法 | |
CN102314349A (zh) | 空间信息功能插件工作流搭建方法 | |
CN102890729A (zh) | 一种对高扇出的可编程门列阵进行布局布线的方法 | |
CN112181522A (zh) | 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Gort et al. | Combined architecture/algorithm approach to fast FPGA routing | |
CN103617273A (zh) | Sql脚本对象化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2799960B (zh) | 面向数据模型的并行业务流程异常检测方法 | |
CN106168793B (zh) | 一种自动生成控制设备的方法以及系统 | |
CN111767589A (zh) | 基于汽车安装点静刚度的批处理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5608283A (zh) | 一种飞机结构强度单元合并方法与装置 | |
CN101986282B (zh) | 拓扑适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2063333A (zh) | 一种递归结构工作流模型及其调度方法 | |
CN103235715B (zh) | 一种片上系统SoC命令处理的方法、装置及芯片 | |
CN104731800A (zh) | 数据分析装置 | |
CN101706837A (zh) | 基于数学模型的夹具元件库建立方法 | |
WO2014004736A4 (en) | A method or apparatus to perform footprint-based optimization simultaneously with other step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15 Address after: 350799 Dongxing village, Geling Town, Yongtai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ap (Fuj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50008, No. two, building 6, Hongshan Science Park, industrial road, Fujian, Fuzhou Patentee before: FuDa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