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3251B -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3251B
CN103083251B CN201310022772.0A CN201310022772A CN103083251B CN 103083251 B CN103083251 B CN 103083251B CN 201310022772 A CN201310022772 A CN 201310022772A CN 103083251 B CN103083251 B CN 103083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sphere
tanshinone iia
acid
preparation
hydroxyacet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27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3251A (zh
Inventor
李琦
朱惠蓉
殷佩浩
陈红宇
刘宣
秦建民
孙珏
范忠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Original Assignee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filed Critical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riority to CN20131002277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832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83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3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3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32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该微球采用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其油相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水相为聚乙烯醇的水溶液;微球中丹参酮ⅡA的载药量为1%~10%,包封率为60%~90%,微球粒径范围为30~200mm。本发明提供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适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肝肿瘤末梢血管栓塞作用,有效栓塞时间为7~60天。该微球能够靶向分布在肿瘤组织,缓释药物,提高药物局部浓度,延长药物代谢时间,明显抑制动物肝肿瘤生长,延长动物的生存期。微球栓塞后可抑制人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Description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药微球的用途,具体地,涉及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介入治疗肿瘤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我国癌症发病情况中,肝癌位居第二,占全球肝癌死亡率的53%,位居世界之首。肝癌是高侵袭转移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只有29%~47.9%的肝癌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属晚期,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只占10%~30%。对于手术不能根治切除的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介入治疗是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1950年Klopp首创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TAI),开创了医学史上经肝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新纪元。1953年Seldinger发明了经皮穿刺血管,用导丝引导导管入血管行血管造影术,这项以其名字命名的技术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它使血管造影术操作简化并迅速得以普及推广。血管造影术的开展,使肿瘤血管的确认、靶血管的定位更加精确,血管内置管灌注治疗方法得以普及。正常肝脏的血液供应约80%来源于门静脉,肝动脉只供应少量血液(约20%),肝癌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肝动脉(90%~100%)。故注入化疗药的同时,选择性地阻断肝动脉能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1976年Goldstein报道在灌注化疗的同时使用栓塞剂,能够获得与肝动脉结扎相似的效果。1979年日本学者Nakakuma报道使用含碘油的造影剂栓塞治疗肝癌。此后,化疗药、碘油、吸收性明胶海绵三联结合栓塞治疗肝癌得到极大的普及,并成为肝癌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Kato进一步开展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将肝癌的介入治疗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自1984年林贵等在国内首次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以来,其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技术、方法的改进十分活跃,且在TACE的基础上,肝段、肝亚段化疗栓塞术、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术、经皮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灌注化疗、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以及肝外供血动脉栓塞等方法先后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为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化疗栓塞很难完全阻断肝癌的血供,TACE术后仍有部分癌组织残存,残癌组织可通过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因素重新形成丰富的血供,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目前认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依赖于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受多种生化和基因机制的调节。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新生中起主要作用,大多数肿瘤中均有大量表达及分泌。实体肿瘤由于低分化,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常引起血供不足,循环和淋巴系统紊乱,因此肿瘤细胞经常处于缺血缺氧的环境中,尤其是移植瘤没有自身的供血,更容易缺血坏死。缺氧状态常进一步促进VEGF的表达,栓塞治疗将减少肝癌的血供,使部分癌细胞处于乏氧状态,可能是栓塞促进肝癌转移的机制。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个特异性缺氧状态下发挥活性的转录因子。研究发现HIF-1α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肠癌中都呈高表达,其活性对于维持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调节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HIF-1α对VEGF的调控作用成为肿瘤血管生成的新途径。
目前常规的栓塞剂(明胶海绵、无水乙醇、碘油、聚乙烯醇等),由于肿瘤血供、侧支循环、复发与转移,化学药物介入治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消化道症状、肾毒性作用和骨髓抑制、降低免疫功能等副作用,使得TACE技术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研制新的介入制剂,降低毒副反应,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冯敢生等在国内首次发现中药白及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并用于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此后,中药介入治疗肝癌已经成为不能切除肝癌非手术治疗或治疗后二次手术机会的首选方法,尤其成为治疗中晚期肝癌颇为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抗癌中药药性猛烈,多有毒性,易于伤正,若长期内服,不仅患者消化道反应强烈,而且癌肿局部难以达到有效抗癌浓度,存在着释药不稳定、使用剂量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因此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以合适剂型的运用是提高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关键。
中药微球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剂型,中药微球粒径可以按人为需要进行制备,用于TACE可栓塞至肝窦前小动脉水平,与常规栓塞剂相比不易形成侧枝循环,癌组织坏死更彻底,在发挥栓塞作用的同时微球中的药物可集中在肿瘤区释药,因此既可产生栓塞效应,又可作为抗癌药物的携带者,使肿瘤区的药物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浓度水平,起到良好的被动靶向抗癌作用,具有控释、末梢栓塞和靶向等多重功效。中药微球的出现既可减轻常规TACE所用化疗药物对于骨髓的抑制、肝肾功能的损害及抑制免疫等毒副反应,又能解决长期以来抗癌中药难以到达肿瘤局部形成有效抗癌浓度的难题,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聚乳酸 (Polylactide,PLA)及其共聚物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PLA微球作为缓控释给药体系,可以控制制剂微粒的大小、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主要用于制备小分子药物微球、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微球等。然而聚乳酸微球存在如下缺点,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1)聚乳酸中有大量的酯键,为疏水性物质,降低了它的生物相容性;(2)制备所得的微球存在较低的载药量和药物包封率;(3) 在药物释放初期出现药物的突释。
丹参系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根,为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其性微寒,味苦、无毒。有活血通经、凉血消肿、除烦清心的功能。《本草纲目》上有“丹参治疗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及排脓止痛、生长肌肉”等记载。丹参酮ⅡA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保护心脑血管等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实现的。由于丹参酮ⅡA在水中溶解度小,含丹参酮ⅡA的普通制剂(如片剂、胶囊等),其生物利用度均不高,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可生物降解的缓释栓塞中药微球的用途,该微球具有改善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应用丹参酮ⅡA微球介入治疗肝癌提供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该微球具有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控释作用,能够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采用水包油型(O/W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其油相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二氯甲烷溶液,水相为聚乙烯醇(PVA)的水溶液;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丹参酮ⅡA的载药量为1%~10%,包封率为60%~90%,所述的微球粒径范围为30~200mm。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包含:所述的油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10~5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优选为30% g/ml(即100ml二氯甲烷溶液中含有30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所述的水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0.5%~1%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优选为0.5% g/ml(即,100ml水中含有0.5% g的聚乙烯醇);所述的油相与所述的水相体积比为1:10;所述的油相载药丹参酮ⅡA后离心匀化,形成初乳,再倾入到所述的水相中,搅拌使二氯甲烷挥发,从而使微球固化,筛分,纯水洗去微球表面附着的聚乙烯醇,减压干燥,得到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其优选条件为:所述的油相载药丹参酮ⅡA后在2900rpm×3min条件下匀化,形成初乳,再倾入到所述的水相中,在搅拌速度为200rpm、35℃条件下挥发二氯甲烷。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酯基封端,其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数量比为2:1~8:1。优选为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数量比为75/25,即所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PLGA75/25,平均分子量为15kD。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介入性栓塞药物。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靶向或控释药物。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微球在体外释药时,其释药曲线符合零级释药模式。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微球在体外释药时能够缓释7~65天。
上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微球经肝动脉介入给药后,能够栓塞至肝肿瘤供血动脉末梢血管,有效栓塞时间为7~60天。
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主要应用于肝癌的栓塞治疗,对于栓塞微球来说,有两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微球粒径。因为其关系到栓塞剂能否栓塞至肝固有动脉部位,有效切断肿瘤的血供;二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微球除了栓塞功能外,化疗需要有足够的抗细胞毒浓度。所以为了为防止突释或降低突释程度的,可直接通过物理方法除去微球表面的药物,如萃取、洗涤;改变微球骨架性质;改变主药的理化性质;采用适当的微球制备方法或加入附加剂等。我们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两种聚合物的混合溶液作为油相制备。
制备药物缓释微球的方法很多,包括乳化溶剂挥发法、相分离法、乳化溶剂萃取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其中乳化溶剂挥发法最为常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主要包括O/W乳化法、O/O乳化法、复乳-液中干燥法。O/W乳化法适合脂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后两种方法常用于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二元溶剂分散法、乳化扩散法、界面聚合法不同制备方法,所得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见表1。
表1不同制备方法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
由表1可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得的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最高,且粒径最小;二元溶剂分散法所得胶体溶液稳定性不好,放置出现较多沉淀;溶剂扩散法在除去丙酮时需要减压,温度较高才能完全除去丙酮,而丹参酮ⅡA受热不稳定。因此,选择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酮 ⅡA聚乳酸纳米粒。
采用O/W型溶剂挥发法,用两种或多种聚合物的混合溶液作为油相,制备PLGA微球。这种方法是基于以下物理现象:聚乳酸-羟基乙酸的混合物(这两种混合物相互为良溶剂)在超过某一浓度时会产生相分离;另一个是在两相溶液中微粒的分隔现象。制备的乳液中加入PVA作为稳定剂,在整个成球过程中,PVA不仅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利于初乳的形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相的粘度,对于刚刚形成的微球具有一定的助悬稳定的作用,使微球在逐渐固化的过程中充分混悬,防止发生沉积而互相粘连。同时,由于PLGA的高亲水性,将两种聚合物混合能增加药物在微球中的扩散能力;另一方面制备的乳液中加入PVA作为稳定剂能有效地抑制突释 (能减少98%的突释),同时包裹的微球还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这种释放速率远比从一个单一聚合物中释放低得多。
总之,同种药物使用不同的药物载体所制备出的药物剂型,由于其应用的不同,所以载体材料的选择、制备方法也有相应不同。
比如,丹参酮 ⅡA聚乳酸纳米粒则主要是静脉给药,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经肝脏网状内皮系统(RES)摄取,聚集在RES丰富的肝脏部位,可以使肝脏部位的药物浓度大大增加,从而起到被动靶向的作用,所以制备的纳米药物在粒径、药物包封率、载药率等方面有其一定的要求。
而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主要应用于肝动脉栓塞给药,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给药,利用微球的栓塞性及缓释性,所以药物微球在粒径、药物包封率、载药率等方面于丹参酮 ⅡA聚乳酸纳米粒不同,这都决定了整个制备过程如载体材料的选择、制备方法的不同,所以两种药物剂型,都是利用其各自的特点而应用于肝癌的治疗。
丹参酮ⅡA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肝、心、脾、肺、肾组织中丹参酮ⅡA浓度,并且在相同药物剂量下丹参酮ⅡA以微球的形式给药后,肿瘤组织中丹参酮ⅡA浓度在各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含丹参酮ⅡA的普通制剂组。丹参酮ⅡA微球与含丹参酮ⅡA的普通制剂相比,体内分布的半衰期(T1/2)延长了9.76倍,平均滞留时间提高了6.5倍,清除率(CL)减低,即丹参酮ⅡA微球比含丹参酮ⅡA的普通制剂在体内作用的时间明显延长。
该微球经肝动脉介入给药后,与生理盐水组、等剂量的普通丹参酮ⅡA制剂组、丹参酮ⅡA加碘油组和空白微球组相比,丹参酮ⅡA微球对肿瘤生长抑制更明显,肿瘤坏死程度更高,且可明显延长动物生存期。介入治疗后空白微球组和丹参酮ⅡA加碘油组的抑制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生理盐水组和普通丹参酮ⅡA制剂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丹参酮ⅡA微球组与空白微球组、碘油加丹参酮ⅡA组相比可明显降低HIF-1α、VEGF、MVD的表达。
本发明提供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具有以下优点:
PLGA微球可提高药物的包封率,与PLA相比,PLGA共聚物对药物的包封率提高。PLGA微球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与PLA相比,PLGA微球可保持更高的葡萄糖氧化酶(GOD)特殊活性。PLGA微球能降低药物的突释。PLGA的降解和药物释放速率可通过调聚合物的比来实现。
本发明制备工艺简便,包封率高,药物释放稳定,成球性好,所制备的药物微球在理化性质等方面符合肿瘤介入治疗的需要。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能够靶向分布在肿瘤组织,缓释药物,提高药物局部浓度,延长药物代谢时间,抑制动物肝肿瘤生长,延长动物生存期。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肝动脉栓塞后,可抑制肿瘤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电镜扫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粒径分布图。
图4 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紫外扫描图。
图5为丹参酮ⅡA的标准曲线图。
图6为不同规格的PLGA微球体外释药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优选配方的释药曲线图。
图8为对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优选配方的释药曲线采用零级释药方程的拟合曲线图。
图9A-图9D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肝动脉栓塞前后不同时间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
图10A-图10F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肝动脉栓塞前后肝组织病理变化图。
图11A和图11B分别为血浆和组织中的丹参酮ⅡA标准曲线图。
图12为兔肝动脉分别灌注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A微球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
图13A和图13B分别为丹参酮ⅡA组和丹参酮ⅡA微球组在不同时间点各组织中的分布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家兔生存时间的影响示意图。
图15为生理盐水组、丹参酮ⅡA组、空白微球组、丹参酮ⅡA加碘油组和丹参酮ⅡA微球组实验兔治疗前后肿瘤体积比较图。
图16为生理盐水组、丹参酮ⅡA组、空白微球组、丹参酮ⅡA加碘油组和丹参酮ⅡA微球组实验兔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肿瘤生长曲线图。
图17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VX2肝肿瘤MVD的影响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VX2肝肿瘤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说明。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
实施例一:
油相(分散相)为重量体积比30%(g/ml)的PLGA75/25-二氯甲烷溶液,水相(连续相)为重量体积比0.5%(g/ml)的PVA-水溶液,油相/水相比例为1:10(体积比)。载药量即丹参酮ⅡA含量按重量比计为3.5%,在2900rpm×3min条件下匀化,形成初乳后倾入到400ml重量体积比为0.5%的PVA-水溶液中,在搅拌速度为200rpm,35℃条件下挥发二氯甲烷,使微球固化,筛分后再用400ml纯水洗去表面附着的PVA,减压干燥,得到微球粉末。流程图如图1所示。
其中,丹参酮ⅡA购自西安冠宇生物技术公司,纯度≥98%。PLGA:单体比乳酸/羟基乙酸=75/25,Mw 15kD,酯基封端,购自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
实施例二:
油相(分散相)为重量体积比10%(g/ml)的PLGA70/30-二氯甲烷溶液,水相(连续相)为重量体积比1%(g/ml)的PVA-水溶液,油相/水相比例为1:10(体积比)。载药量即丹参酮ⅡA含量按重量比计为1%,在2900rpm×3min条件下匀化,形成初乳后倾入到200ml重量体积比为1%的PVA-水溶液中,在搅拌速度为200rpm,35℃条件下挥发二氯甲烷,使微球固化,筛分后再用400ml纯水洗去表面附着的PVA,减压干燥,得到微球粉末。
其中,丹参酮ⅡA购自西安冠宇生物技术公司,纯度≥98%。PLGA:单体比乳酸/羟基乙酸=70/30,酯基封端,购自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
实施例三:
油相(分散相)为重量体积比20%(g/ml)的PLGA85/15-二氯甲烷溶液,水相(连续相)为重量体积比0.6%(g/ml)的PVA-水溶液,油相/水相比例为1:10(体积比)。载药量即丹参酮ⅡA含量按重量比计为6%,在2900rpm×3min条件下匀化,形成初乳后倾入到300ml重量体积比为0.6%的PVA-水溶液中,在搅拌速度为200rpm,35℃条件下挥发二氯甲烷,使微球固化,筛分后再用400ml纯水洗去表面附着的PVA,减压干燥,得到微球粉末。
其中,丹参酮ⅡA购自西安冠宇生物技术公司,纯度≥98%。PLGA:单体比乳酸/羟基乙酸=85/15,酯基封端,购自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
实施例四:
油相(分散相)为重量体积比50%(g/ml)的PLGA88/12-二氯甲烷溶液,水相(连续相)为重量体积比0.8%(g/ml)的PVA-水溶液,油相/水相比例为1:10(体积比)。载药量即丹参酮ⅡA含量按重量比计为10%,在2900rpm×3min条件下匀化,形成初乳后倾入到500ml重量体积比为0.8%的PVA-水溶液中,在搅拌速度为200rpm,35℃条件下挥发二氯甲烷,使微球固化,筛分后再用400ml纯水洗去表面附着的PVA,减压干燥,得到微球粉末。
其中,丹参酮ⅡA购自西安冠宇生物技术公司,纯度≥98%。PLGA:单体比乳酸/羟基乙酸=88/12,酯基封端,购自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
实施例五: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质量评价。
对实施例一所得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质量测定。
1. 粒径及其分布的测定。
采用激光衍射粒度仪测定微球粒径的原理是基于激光的散射或衍射,颗粒的大小可直接通过散射角的大小表现出来,小颗粒对激光的散射角大,大颗粒对激光的散射角小,通过对颗粒角向散射光强的测量(不同颗粒散射的叠加),再运用矩阵反演分解角向散射光强即可获得样品的粒度分布。
取适量微球置于0.02%吐温(Tween)80水溶液中,超声分散,配制成一定浓度,采用激光衍射粒度仪LS230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
所制备的微球为光滑圆整、致密的球体。电镜扫面图见图2。
微球粒径集中在30~70mm,平均粒径在41.15mm,见图3。
2. 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的计算。
采用高效液相紫外色谱法测定微球中药物含量百分率(Drug content,C),即载药量。并计算药物包封率(Drug entrapment efficiency,EE),计算公式如下:
 
本实施例中载药量C为3.5%,包封率EE为86.89%。
3.丹参酮ⅡA微球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
(1)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以水相作为空白溶剂,按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ΙVA)在200~400波长范围内对丹参酮ⅡA进行扫描,记录扫描图谱。
扫描结果显示:在200~400nm之间,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为223和270nm,但前者波长较低,干扰多,且其吸收系数小于270nm处。故选择λmax=270nm作为检测波长。扫描图见图4。
(2) HPLC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
色谱柱:C18反相色谱柱(5μm,250×4.6 m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为85:15);检测波长270nm;检测灵敏度:1.0 AUFS;检测温度:30℃;流速:1.0 ml/min;丹参酮ⅡA进样量:20μl。同时,制备空白微球及载药微球按上述测定方法配制样品,20ml进样,记录。
结果表明辅料对丹参酮ⅡA的色谱峰无干扰,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
(3)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原料10.9mg至50ml容量瓶,加入适量甲醇,超声20min使溶解,甲醇定容,作为母液备用。分别精密移取上述母液0.5ml、1ml、2ml至25ml容量瓶及2ml、5ml至10ml容量瓶,以甲醇定容配成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
HPLC测定,以峰面积(A)对丹参酮ⅡA浓度(C,mg/mL)进行回归,回归曲线见图5。结果表明在4.36~109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线性相关。
(4)丹参酮ⅡA微球体外释药的测定。
准确称取丹参酮ⅡA微球10mg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200ml释放介质,密封后放入37℃恒温箱中,每隔12小时振摇一次。于规定时间回收残余微球(0.45mm滤膜过滤),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后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后10 000rpm×10min离心,取上清液HPLC测定,计算微球中残余的药量及微球累积释药量。
(5)不同规格PLGA微球体外释药曲线。
分别以单体比为50/50酯基封端PLGA(PLGA50/50)、单体比为75/25酯基封端PLGA(PLGA75/25)及羧基封端PLGA(PLGA75/25H)为骨架材料,制备载药微球,考察其释药速率。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PLGA50/50与PLGA75/25H分别在14天与21天即已释药完全,而PLGA75/25可缓慢释药35天,具有缓释1月的效果。
(6)优选处方体外释药曲线。
称取优选处方制得的微球约10mg,按微球体外释药方法操作,计算药物累积释药量。对该释药行为进行零级、一级和Higuchi方程曲线拟合。
释药曲线如图7,对该释药行为进行零级方程曲线拟合(Q为累计释药量,T为时间),拟合结果如图8。结果表明该微球释药曲线符合零级释药模式。以药物累计释放量Y(%)对时间t(day)回归,得方程:Q = 2.2764T + 6.0322。
实施例六: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VX2肝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作用。
采用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kg左右),购于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饲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动物房,自由摄食饮水。
1.接种用VX2瘤株的制备。
将VX2瘤组织块置于生理盐水制成细胞悬液,取约1mL注射于兔大腿内侧肌肉间,3周后取荷瘤兔用2.5%戊巴比妥钠(1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全麻后,在无菌条件下剥离肿瘤组织,并将其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容器中,用眼科剪剔除豆腐渣样坏死组织和带有血管的肿瘤间质,尽量剪碎肿瘤边缘灰白色鱼肉样组织,直至肿瘤组织块大小约1~2 mm。
2.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建立。
全部新西兰大白兔均采用开腹直视下肿瘤组织块直接种植法。种植用新西兰兔,术前12h内禁食不禁饮。将新西兰兔固定于专用动物手术台上,2.5%戊巴比妥钠(1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全麻后,常规无菌手术条件下,于剑突下约1cm处做一正中切口,约3cm左右,逐层分离,直至暴露肝脏,用无齿镊将肝左外叶轻拖出腹腔外,直视下在距其下缘1.0~1. 5cm处用眼科反钳镊尖部向肝实质中央斜插约1cm深,做成口小底大的隧道,取备用的肿瘤组织块1~2块植入隧道底部,彻底压迫止血,明胶海绵填塞,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将肝脏回纳入腹腔。之后更换另一套无菌器械(为防止腹壁种植),按腹膜、肌肉、皮肤逐层缝合。缝合后用碘伏消毒,涂抹青霉素粉,拦腰包扎,术后肌注40万U青霉素,连续4天。
3. 兔肝动脉介入栓塞方法。
采用肝动脉插管方法,将实验兔术前禁食12h,以2.5%戊巴比妥钠1ml/kg的剂量耳缘静脉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右侧腹股沟区毛后,常规消毒、铺巾,根据腹股沟区血管走向纵行切开皮肤,暴露出股动脉鞘,可见股动脉夹于股静脉与股神经之间,钝性分离开股动脉约3cm,于分离出的股动脉近端、远端分别穿4号丝线各1根,远端结扎后提起,用18G塑料套管穿刺针穿入股动脉后,退出穿刺针见有鲜红色血液喷出,退出塑料套管穿后置入微导丝及4F管鞘并接防返流阀,顺4F管鞘送入4F导管,导管经股动脉、髂动脉进入腹主动脉,导管头端于第十二胸椎体(T12)~第一腰椎体(L1)水平处,以1ml/s、总量3ml做腹主动脉造影,确定腹腔动脉开口后,将“J”型导管进入腹腔动脉以1ml/s、总量3ml做腹腔动脉造影,了解肝血管的走行后,沿4F导管置入2F微导管进一步超选至肝固有动脉处,以0.5ml/s造影观察肝左右动脉血管情况,造影后以10mg/kg剂量注入实施例一所得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3ml,栓塞肝动脉,栓塞后10min再次微导管造影观察肝内血管情况。完成全部操作后拔管,结扎股动脉近端,缝合皮肤,消毒后回笼。
4. 脏器组织切片HE染色。
(1)组织标本处理:取10%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常规石蜡包埋,4μm
切片。
(2)切片常规用二甲苯脱蜡,经各级乙醇至水洗:二甲苯(Ⅰ)5min→
二甲苯(Ⅱ)10min→无水乙醇(Ⅰ)5min→无水乙醇(Ⅱ)5min→95%乙醇3min→80%乙醇2min→75%乙醇1min→蒸馏水2min。
(3)苏木素染色5min,流水冲洗,1%盐酸水溶液分化30s,自来水浸
泡15min,置0.5%伊红染色2min。
(4)常规脱水,透明,封片:95%乙醇(Ⅰ)5min→95%乙醇(Ⅱ)5min→
无水乙醇(Ⅰ)5min→无水乙醇(Ⅱ)2min→二甲苯(Ⅰ)2min→二甲苯
(Ⅱ)5min→中性树胶封片,每步均用吸水纸吸干液体。
(5)切片经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5. 检测。
将成功接种VX2肝癌的24只实验兔于肝动脉栓塞后10min、1、3、7、14、21、30、42天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于各时间点取3只家兔处死,取肿瘤、肝、心、脾、肺、肾、胃组织,一部分固定于10%的甲醛溶液中,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一部分置于EP管内-80℃冰箱保存,用于实施例七进行组织分布检测。各只家兔于肝动脉介人栓塞后1、3、7、14、21、30天采血,取部分作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其余离心提取血清后置于EP管内-80℃冰箱保存,用于实施例七进行体内药动学检测。
6.丹参酮ⅡA微球对兔VX2肝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作用及栓塞后对兔相关脏器病理改变的影响。
兔肝动脉栓塞前,肝固有动脉造影显示,肝肿瘤供血动脉及末梢血管显影清晰(图9A);栓塞后10min造影,肝肿瘤供血动脉及末梢血管不显影(图9B);栓塞后30天再次肝动脉造影显示肝肿瘤供血动脉及末梢血管仍未显影(图9C);栓塞后42天肝动脉造影显示,肝肿瘤供血动脉及末梢血管已显影(图9D)。  
栓塞前后取家兔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正常肝脏肝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紧密,无炎性及坏死(图10A);丹参酮ⅡA微球肝动脉栓塞后3天可见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呈半透明的疏网状,肝细胞坏死轻微,可见点状坏死,汇管区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充血,门静脉扩张(图10B);7天后可见肝细胞水肿减轻,肝细胞呈小片状坏死(图10C);14天后可见肝细胞炎性反应减轻,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互相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肝细胞呈桥连坏死,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图10D);21天后可见肝细胞粘液变性、凝固性坏死(图10E);30天后在肝细胞变性、坏死的基础上,继发汇管区肝细胞纤维组织增生(图10F);心、脾、肾、胃组织未见明显改变。
实施例七: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
1. 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
2. 肝动脉介入给药。
3. 动物分组及样品处理。
丹参酮ⅡA组:将成功接种VX2肝肿瘤的18只实验兔按时间点2h、12h、1d、2、3、7d分为6组,每组三只。将丹参酮ⅡA溶于造影剂(碘普罗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肝动脉后给药,给药剂量0.35mg/kg。分别于给药后2h,12h,1d,2d,3d,7d取血,置于肝素管中,35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冰箱冷冻保存。同时于各时间点处死家兔,取各脏器(肿瘤、肝、心、脾、肺、肾)用生理盐水荡洗,去除表面血污,再用滤纸吸干水分,置于EP管中,-80℃冷冻保存。
丹参酮ⅡA微球组:各组织标本的采取时间点设为2h、12h、1、2、3、7、14、21、30d。将成功接种VX2肝肿瘤的9只实验兔按时间点2h、12h、2d分为3组,每组三只。将实施例一所得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10mg/kg(相当于0.35mg/kg丹参酮ⅡA)溶于造影剂,DSA下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肝动脉后给药。分别于给药后取血及各脏器,按上述方法处理。
样品组织称重,剪碎,按重量体积比1:2加蒸馏水,组织匀浆,备用。精密移取匀浆液100μL,加入10μL内标,加400μl乙腈,涡旋振荡10s,15000rpm离心3min,取上清液100μL转移至进样管中进样。
4. 溶液配制。
准储备液的制备:精密称量丹参酮ⅡA1.25mg,用10mL甲醇溶解,配制成122.5μg/mL标准储备液。
内标(IS)工作液:称取氯雷他定适量,甲醇溶解并稀释,配成100ng/mL的工作液,备用。
5. 样品检测。
(1)色谱条件见表2。
表2:色谱条件。
(2)质谱条件见表3。
表3:质谱条件。
6. 标准曲线的制备。
吸取标准储备液(浓度122.5μg/mL)适量,加入空白血浆或空白组织样品,制成含丹参酮ⅡA浓度为1、5、50、200 ng/mL血浆或者组织标准曲线浓度点,按样品处理方法处理。以丹参酮ⅡA的浓度C为横坐标,以丹参酮ⅡA与内标的峰面积之比R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权重因子均为1/C,绘制标准曲线,血浆和组织中丹参酮ⅡA的标准曲线分别见图11A和图11B。
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血浆及组织中的回归方程分别为:R=0.0175C+0.0116,r 2 =0.9996;R=0.0197C-0.0124,r 2 =0.9997。丹参酮ⅡA在1~2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7. 丹参酮ⅡA组和丹参酮ⅡA微球组结果对比。
兔肝动脉分别灌注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A微球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12。
兔肝动脉分别灌注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A微球后主要参数对比见表4。
表4:兔肝动脉分别灌注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A微球后主要参数。
兔肝动脉介入给药后丹参酮ⅡA体内组织分布情况见图13A和图13B。
丹参酮ⅡA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肝、心、脾、肺、肾组织中丹参酮ⅡA浓度,并且在相同药物剂量下丹参酮ⅡA以微球的形式给药后,肿瘤组织中丹参酮ⅡA浓度在各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含丹参酮ⅡA的普通制剂组。
实施例八: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
1.     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
2.     动物分组。
荷瘤兔根据肝动脉介入药物不同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见表5。
表5:动物分组情况。
3. 肝动脉介入给药。
4. 疗效观察。
(1)生存时间:各实验组随机取6只实验兔与治疗后次日起观察生存天数,并以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计算生命延长率。生命延长率(%)=(治疗组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100%。
丹参酮ⅡA微球对荷瘤兔生存时间的影响见图14。
(2)肿瘤生长抑制率:各实验组余下动物于治疗后第14天处死,测量长径(a)短径(b),按公式V=ab2/2计算肿瘤体积,根据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比计算肿瘤生长率(Growth rates,GR)。GR=治疗后的肿瘤体积/治疗前的肿瘤体积。
各组家兔治疗前后肿瘤体积比较见图15,各组实验兔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肿瘤生长曲线见图16。
微球经肝动脉介入给药后,与生理盐水组、等剂量的普通丹参酮ⅡA制剂组、丹参酮ⅡA加碘油组和空白微球组相比,丹参酮ⅡA微球对肿瘤生长抑制更明显,肿瘤坏死程度更高,且可明显延长动物生存期。
实施例九: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见图17和18。
1.动物标本。
上述各组实验兔介入治疗后第14天各处死6只,取各组肿瘤组织,所有肿瘤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
2.免疫组化Envision法操作步骤。
(1)常规4μm石蜡切片,贴在涂有切片粘合剂的干净载玻片上,58℃烤24h,常规二甲苯脱蜡至水,0.01mol/L pH7.4 PBS洗3×5min;
(2)将切片放入0.01 mol/L 枸橼酸钠缓冲液(pH 6.0)中,微波95℃ 10min×2 抗原修复,室温自然冷却,PBS 洗3×5min;
(3)0.3%H2O2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室温孵育20min,PBS洗3×5min;
(4)滴加20 %羊血清封闭,室温30分钟,以减少非特异性染色;
(5)甩去羊血清,适当稀释一抗,每张切片滴加足够量的一抗并放入湿盒,防止切片干燥影响结果,室温孵育2小时,PBS洗3×5min;
(6)滴加EnVision 二抗(HRP-R)50μl,37℃ 孵育30min,PBS 洗3×5min
(7)甩去PBS液,0.5%的DAB+0.3% H2O2显色8-12分钟,在显微镜下观察      染色程度,自来水充分冲洗终止反应。
(8)苏木素复染2min,蓝化(37℃),0.5%盐酸酒精分化。
(9)常规树脂封片。
(10)镜下观察,阳性产物为棕黄色或棕褐色,背景为蓝紫色。
(11)每批染色均用已知的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3.免疫组化图像分析。
3.1兔VX2肝肿瘤组织MVD分析。
按照Weidner的方法,即切片先在低倍视野(×100)下扫描整个肿瘤组织切片,选择最密集的微血管标记区,然后在高倍镜下(×200)选取3个不重复视野进行计数,求其平均数即作为该标本的MVD值。统计微血管的标准:CD34阳性染色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呈棕黄或棕褐色,肿瘤组织内孤立的棕黄色或棕褐色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计数为一个血管。
3.2 HIF-1α和VEGF蛋白免疫组化分析。
采用MIQAS医学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每张盖玻片在200倍光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选择棕黄色或棕褐色阳性区域。测量结果表示为:免疫组化阳性指数=免疫组化图像中阳性区域面积×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总面积。
丹参酮ⅡA-微球对兔VX2肝肿瘤MVD的影响见图17。
丹参酮ⅡA-微球对兔VX2肝肿瘤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见图18。
介入治疗后空白微球组和丹参酮ⅡA加碘油组的抑制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与生理盐水组和普通丹参酮ⅡA制剂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丹参酮ⅡA微球组与空白微球组、碘油加丹参酮ⅡA组相比可明显降低HIF-1α、VEGF、MVD的表达。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4)

1.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微球具有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控释作用,能够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
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采用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其油相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水相为聚乙烯醇的水溶液;所述的油相与所述的水相体积比为1:10;
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丹参酮ⅡA的载药量为1%~10%,包封率为60%~90%,所述的微球粒径范围为30~200mm;
所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酯基封端,其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比为75/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包含:
所述的油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10~5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
所述的水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0.5%~1%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
所述的油相载药丹参酮ⅡA后离心匀化,形成初乳,再倾入到所述的水相中,搅拌使二氯甲烷挥发,从而使微球固化,筛分,纯水洗去微球表面附着的聚乙烯醇,减压干燥,得到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介入性栓塞药物。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靶向或控释药物。
CN201310022772.0A 2013-01-22 2013-01-22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32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2772.0A CN103083251B (zh) 2013-01-22 2013-01-22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2772.0A CN103083251B (zh) 2013-01-22 2013-01-22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3251A CN103083251A (zh) 2013-05-08
CN103083251B true CN103083251B (zh) 2015-04-01

Family

ID=48196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27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83251B (zh) 2013-01-22 2013-01-22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832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3735A (zh) * 2014-06-23 2015-12-30 李茂全 聚乳酸微球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CN114522256B (zh) * 2021-12-27 2023-09-08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一种聚羟基脂肪酸酯载药放疗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红宇等.丹参酮ⅡA-聚乳酸/ 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第19卷(第12期),第980页左栏第3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3251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3250B (zh)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Yang et al. Hybrid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hyaluronic acid lipoid for targeted co-delivery of paclitaxel and curcumin to synergistically eliminate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Yao et al. Neovasculature and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dual-targeting nanopartic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highly-invasive breast cancer
Li et al. Targeted delivery of celastrol to renal interstitial myofibroblasts using fibronectin-binding liposomes attenuates renal fibrosis and reduces systemic toxicity
Liu et al. Use of asymmetric multilayer polylactide nanofiber mats in controlled release of drugs and prevention of liver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in mice
RU2616494C2 (ru) Наночастицы, несущие химиотерапевтическое противораковое лекарственное средство
Jin et al. The combined administration of parthenolide and ginsenoside CK in long circulation liposomes with targeted tLyp-1 ligand induce mitochondria-mediated lung cancer apoptosis
CN100586480C (zh) 一种含水溶性药物的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和制备及应用
DK2420227T3 (en) Targeted retard-sodium alginate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sodium alginate and karokklusionsmiddel sorafenib, proces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Li et al. Preparation of microspheres encapsulating sorafenib and catalase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rabbit VX2 liver tumor
Dong et al. “Attractive/adhesion force” dual-regulatory nanogels capable of CXCR4 antagonism and autophagy inhibi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N103083251B (zh) 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
CN103110567B (zh) 一种载丹参酮iia的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Solorio et al. Ultrasound-guided intratumoral delivery of doxorubicin from in situ forming implants in 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Huang et al. Neutrophil membrane-coated therapeutic liposomes for targeted treatment in acute lung injury
CA2995132C (en) Method for treating pulmonary fibrosis comprising application of dimethylamino micheliolide
WO2005007101A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enhanced uptake of therapeutic agents through the bladder epithelium
JP7001736B2 (ja) 血管破壊剤を含む肝臓癌治療用の組成物
Li et al. Targeted delivery of curcumin to polyethylene-induced osteolysis by magnetically guided zoledronate-anchored 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nanoparticles via repressing NF-κB signaling
Zuo et al. Photothermal combined with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annonaceous acetogenin nanoparticles for breast cancer therapy
CN106163515A (zh) 抗癌剂和副作用减轻剂
CN110167602A (zh) 化疗栓塞用乳液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108262B (zh) 一种肿瘤介入栓塞剂去甲斑蝥素-海藻酸钙/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控释微球
Song et al. “Platelet-coated bullets” 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to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colitis by targeting endothelial cells
Zhang et al. Nanoparticle-based combination of LMWH and doxorubicin for the efficient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