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2074A -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2074A
CN103052074A CN2011103077730A CN201110307773A CN103052074A CN 103052074 A CN103052074 A CN 103052074A CN 2011103077730 A CN2011103077730 A CN 2011103077730A CN 201110307773 A CN201110307773 A CN 201110307773A CN 103052074 A CN103052074 A CN 103052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interference
descending
uiuc
intensit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77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三喜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30777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520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52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0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其中,上述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和下行信号质量信息;根据上述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根据上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通过本发明,解决了下行同频干扰区域的终端对周边同频邻基站产生严重的上行同频干扰的问题,进而达到了降低无线网络的上行同频干扰,提升无线网络的系统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OFDMA(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容量,采用了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简称为AMC)技术。该技术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信道条件,即时调整分组的调制编码方式和编码速率,使得系统在能够达到足够的可靠性的基础上,使用尽可能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对于下行AMC,相关技术中,基站根据终端反馈的信道状况及时地调整下行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即下行区间使用码(downlink interval usage code,简称为DIUC),从而使得下行数据传输能及时地跟上下行信道的变化状况。
对于上行AMC,基站测量终端的上行信噪比及时调整上行的编码方式和编码速率,即上行区间使用码(uplink interval usage code,UIUC),从而使得上行数据传输能及时地跟上上行信道的变化状况。
实际应用中,由于可供使用的频点数目较少,并且实际组网时网络拓扑结构的不规则,基站发射天线的上旁瓣抑制不理想、天线前后比性能差、以及天线后瓣的影响,在OFDMA无线网络中,在需要实现连续覆盖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下行同频干扰(下行同频干扰指的是某一区域同时存在多个同频基站信号,其主要特点为下行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Receive SignalStrength Indicator,简称为RSSI)高,但下行信号的载干比(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简称为C/I)低。特别是当网络存在严重越区覆盖时,终端很容易处在几个同频基站的覆盖交叠区域,导致终端受到严重的下行同频干扰。
当终端处在这样的下行同频干扰区域时,虽然终端只与一个服务基站进行通信,但终端向服务基站发射的上行信号会同时被周边的同频基站接收到,对周边的同频基站的上行链路产生干扰,如图1所示。
特别是当终端处在高楼或者建筑物楼顶时,服务基站及周边同频基站的下行信号传播基本不受建筑物的阻挡(近似为视通),此时终端的下行同频干扰表现会异常强烈。但在这种终端与服务基站及周边同频基站近似为视通或者传播损耗极小的情况下,基站侧通常检测到终端的上行信号质量可能很好,在终端发射功率余量足够的情况下,终端的UIUC可能上到高阶甚至最高阶,终端将以较高甚至最高的发射功率或者较多的子信道来向服务基站进行上行数据传输,这样终端会对周边同频邻基站产生极其严重的上行同频干扰,导致周边同频邻基站下的用户的数据业务性能非常糟糕。
针对相关技术中终端处在下行同频干扰区域时,对周边同频邻基站产生严重的上行同频干扰,而导致周边同频邻基站下的用户的数据业务性能变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处在下行同频干扰区域的终端将会对周边同频邻基站产生严重的上行同频干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包括: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其中,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和下行信号质量信息;根据上述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根据上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上述根据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包括: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根据该信号信息与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
上述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包括:下行信号强度比较阈值DL_RSSI_threshold、下行信号质量比较阈值DL_CINR_threshold、以及下行同频干扰比较阈值NI_threshold。
上述根据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包括:判断终端上报的所述下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下行信号强度比较阈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DL_CINR_threshold-DL_CINR_report;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NI_threshold-|DL_CINR_report-DL_RSSI_report|;
其中,DL_CINR_report为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质量信息,DL_RSSI_report为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
上述根据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包括: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终端分配的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
上述根据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包括: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所属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其中,每个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不同的干扰强度区间;根据上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对应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为终端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上述根据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对应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为终端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包括:根据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确定的上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从获取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其中,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和下行信号质量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上述获取模块所获取的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分配模块,用于根据上述确定模块确定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上述分配模块按照以下规则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为该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终端分配的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
上述确定模块,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下行信号强度比较阈值;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上述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其中,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DL_CINR_threshold-DL_CINR_report;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NI_threshold-|DL_CINR_report-DL_RSSI_report|;
其中,DL_CINR_report为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质量信息,DL_RSSI_report为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
上述分配模块,包括: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确定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分配单元,用于从上述获取单元获取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通过本发明,采用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根据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大小为终端动态分配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解决了下行同频干扰区域的终端对周边同频邻基站产生严重的上行同频干扰的问题,进而达到了降低无线网络的上行同频干扰,大大地提升无线网络的系统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上行同频干扰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一的降低OFDMA系统无线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发明实施例二的降低WiMAX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优选方式的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02-步骤S206):
步骤S202,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其中,所述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和下行信号质量信息;
例如,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可以为下行RSSI,下行信号质量信息可以为载干比(C/I)信息。
步骤S204,根据所述信号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与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例如,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包括但不限于:下行RSSI比较阈值(记为DL_RSSI_threshold)、下行信号质量比较阈值(记为DL_CINR_threshold)、以及下行同频干扰比较阈值(记为NI_threshold)。通过该优选方式,为系统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使得系统能够准确的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进而可为其分配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鉴于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方法,在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时,可以先判断终端上报的下行RSSI是否大于或等于下行RSSI比较阈值,然后根据判断结果确定其下行同频干扰强度: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公式(1):
DL_CINR_threshold-DL_CINR_report,(1)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公式(2):
NI_threshold-|DL_CINR_report-DL_RSSI_report|,(2)
上述公式中,DL_CINR_report为终端上报的下行C/I信息,DL_RSSI_report为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RSSI。
例如,在根据终端上报的RSSI和CINR同频干扰强度判断时,通常当RSSI小于-60dBm(即上述下行RSSI比较阈值)时,如果没有同频干扰或者同频干扰极小时,CINR-RSSI的差值正常应该在94dB左右;例如,如果RSSI=-70dBm,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下行同频干扰存在,此时CINR应该在24dB左右,如果实际测试只有14dB,则说明终端可能存在10dB的下行同频干扰。另外,通常当RSSI大于-60dBm时,CINR的最大值也只能达到35dB左右,也就是说即使RSSI高达-40dBm,实际的CINR也只有35dB,如果按上述的CINR-RSSI这个差值来判断同频干扰,很容易导致误判,例如,在上例中,CINR-RSSI=35-(-40)=75,如果再按上述方法来判断,应该存在19dB的下行同频干扰,但实际上这时是没有同频干扰的,因此在RSSI高于-60dBm时,就不能再以CINR-RSSI这个差值来判断同频干扰,此时在本发明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根据终端上报的CINR与35dB(即上述下行信号质量比较阈值)来做比较,以此判断下行同频干扰的严重程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上述计算公式为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能够准确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取其他等同或替代方式来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进而达到与本发明相同的技术效果。
步骤S206,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所述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在实际应用中,当终端处于下行同频干扰区域中,在功率控制机理不变的情况下,通常终端使用的UIUC越低,终端对周边同频基站的上行干扰影响越小;终端使用的上行子信道数越少,终端对周边同频基站的上行干扰影响也将越小。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式中,在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时,按照下面的规则进行分配: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系统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终端分配的所述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通过该优选方式,根据终端所处位置的同频干扰严重程度,限制终端使用高阶UIUC和限制终端使用较多的上行子信道,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上行同频干扰。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式中,可以将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为多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干扰强度区间,每个干扰强度区间对应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在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及上行子信道个数时,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对应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为所述终端分配所述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所述上行子信道个数。通过该优选方式,对于不同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基站在对终端进行上行UIUC和上行子信道分配时,会考虑不同的实施方案,增强了分配方案的灵活性。
鉴于上述优选方式的方法,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式中,可预先建立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在确定同频干扰的强度后,可根据上述对应关系,确定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从该取值范围中选取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通过该优选方式,能够灵活的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从而降低系统上行同频干扰。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将终端的上行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数与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结合起来,根据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严重程度,为终端动态分配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从而降低无线网络的上行同频干扰,大大地提升无线网络的系统性能。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一的降低OFDMA系统无线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02-步骤S310):
步骤S302,设置用于判断OFDMA系统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其取值大小可以根据网络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在上述步骤S302中,上述用于判断OFDMA系统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可以在系统初始化是进行设置,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与设置。
步骤S304,将OFDMA系统的下行同频干扰根据严重程度划分为多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干扰强度区间;
在上述步骤S304中,可以建立所划分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每个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着相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实际分配时,从所在等级对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中选取将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及上行子信道个数,增强了动态分配的灵活性。
步骤S306,获取当前终端上报的下行RSSI和C/I信息;
步骤S308,根据终端上报的RSSI和C/I信息,计算出终端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
在上述步骤S308中,将终端上报的下行RSSI信息与步骤S302中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计算出终端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
步骤S310,根据计算出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所在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为终端分配相应的上行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数。
在上述步骤S310中,对不同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基站在对终端进行上行UIUC和上行子信道数分配时,会考虑不同的实施方案。其中,分配的总体原则是: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越强,对终端允许使用的UIUC的阶数、允许使用的UIUC的最高阶以及允许使用的上行子信道数最大值的约束也就越严格。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案:
(1)对所处下行同频干扰非常严重的终端,将限制其使用高阶的UIUC和较多的上行子信道数,只允许该终端使用低阶的UIUC和较少的上行子信道数。
(2)对所处下行同频干扰较轻的终端,允许其使用部分高阶的UIUC和较多的上行子信道数。
(3)对所处下行无同频干扰的终端,对终端能够使用的UIUC和上行子信道数不做上述特殊限制。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OFDMA系统无线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该方法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RSSI和信号质量C/I信息,计算出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并根据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严重程度,动态实现UIUC和上行子信道最大数的合理限制,从而达到降低OFDMA系统上行同频干扰的目的,提高了OFDMA系统无线网络性能。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以OFDMA系统中的WiMAX无线网络为例,对如何降低WiMAX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进行描述,在WiMAX网络中,使用CINR来描述信号质量。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降低WiMAX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02-步骤S430):
步骤S402:设置用于WiMAX下行同频干扰判断的比较阈值DL_RSSI_threshold,DL_CINR_threshold和NI_threshold,其中DL_RSSI_threshold对应下行RSSI的比较阈值,DL_CINR_threshold对应下行CINR的比较阈值,NI_threshold对应下行同频干扰强度的比较阈值。
步骤S404:对WiMAX下行同频干扰严重程度进行等级定义。本发明实施例中按照下行同频干扰的严重程度划分为四种干扰等级,依次定义为“严重”、“较强”、“中等”和“轻度”,分别记为A,B,C和D。
关于各干扰等级的区间取值,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组推荐的参考取值,具体如下:
A级干扰强度区间为[18,+∞);
B级干扰强度区间为[12,18);
C级干扰强度区间为[6,12);
D级干扰强度区间为[0,6)。
实际应用中,上述干扰等级A、B、C和D的区间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步骤S406:获取当前终端上报的下行RSSI和CINR值,分别记为DL_RSSI_report和DL_CINR_report,在WiMAX网络中上述下行信道质量由终端通过CQICH信道、feedbackheader和REP-REQ/RSP消息等方式来反馈给基站。
步骤S408:基站判断终端上报的DL_RSSI_report是否大于或等于下行的比较阈值DL_RSSI_threshold。若是,则执行步骤S410,否则执行步骤S412。
本发明实施例中DL_RSSI_threshold的推荐取值为-60dBm,实际应用中该参数可以根据网络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步骤S410:使用下述公式(3)计算终端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大小,单位为dB。公式(3)为:
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DL_CINR_threshold-DL_CINR_report,(3)
本发明实施例中DL_CINR_threshold的推荐取值为30dB,实际应用中该参数可以根据网络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步骤S412:使用下述公式(4)计算终端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大小,单位为dB。公式(4)为:
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NI_threshold-|DL_CINR_report-DL_RSSI_report|,(4)
当终端上报的DL_RSSI_report小于下行RSSI的比较阈值DL_RSSI_threshold时,用于计算终端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的公式会有所区别。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计算下行同频干扰强度的比较阈值NI_threshold的推荐取值为90,实际应用中该参数可以网络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步骤S414:判断终端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属于A级的“严重”下行同频干扰,即判断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落在A的取值范围之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16,否则执行步骤S418。
步骤S416:对于A级的“严重”下行同频干扰,基站在给终端分配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时,会对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的阶数以及允许使用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加以严格限制,即此时无论终端的上行CINR多好,终端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只能取到基站UIUC配置表中的最低阶UIUC_min或者低阶UIUC_low,本发明实施例中这里的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的默认取值取UIUC配置表中的最低阶UIUC_min。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描述的方便,基站的UIUC配置表中配有五种从低到高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分别记为UIUC_min(最低阶)、UIUC_low(低阶)、UIUC_mid(中阶)、UIUC_high(高阶)和UIUC_max(最高阶)。
同理,对于A级的“严重”下行同频干扰,为了减小终端对WiMAX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影响,基站也会对分配给终端的上行子信道数之最大值Sub_Channel_Number_max进行严格限制,本发明实施例中的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默认取值设置为N1,对于10MHz物理带宽(上行共有35个子信道),该参数N1的推荐值为4,即在A级别的“严重”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终端最多能使用的上行子信道数不能超过4。实际应用中,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步骤S418:判断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属于B级的“较强”下行同频干扰,即判断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落在B的取值范围之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20,否则执行步骤S422。
步骤S420:对于B级的“较强”下行同频干扰,基站在给终端分配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时,会对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的阶数以及允许使用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即此时无论终端的上行CINR多高,终端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只能取基站UIUC配置表中的最低阶UIUC_min或者低阶UIUC_low,本发明实施例中的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的默认取值为UIUC配置表中的UIUC_low,即在B级别的“较强”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分配给终端可供使用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有两种(UIUC_min和UIUC_low),如果终端的上行CINR较好,则终端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最高可使用UIUC_low;如果终端的上行CINR较差,则终端使用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为UIUC_min。
同理,对于B级别的“较强”下行同频干扰,为了减小终端对WiMAX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影响,基站也会对分配给终端的上行子信道数最大值Sub_Channel_Number_max进行一定的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默认取值设置为N2(N1<=N2),对于10MHz物理带宽(上行共有35个子信道),该参数推荐取值为8个,即在B级别的“较强”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终端最多能使用的上行子信道数不能超过8个,实际应用中,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步骤S422:判断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属于C级别的“中等”下行同频干扰,即判断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落在C的取值范围之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24,否则执行步骤S426。
步骤S424:对于C级的“中等”下行_频干扰,基站在给终端分配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时,会对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使用的阶数以及允许使用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加以限制,即此时无论终端的上行CINR多高,终端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只能取基站UIUC配置表中的低级UIUC_low或中阶UIUC_mid,本发明中这里的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的默认取值为UIUC配置表中的UIUC_mid,即在C级别的“中等”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分配给终端可供使用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有三种(UIUC_min、UIUC_low和UIUC_mid),如果终端的上行CINR较好,则终端可能会使用基站分配给它的最高阶上行调制编码方式,即UIUC_mid;如果终端的上行CINR较差,则终端可能只使用的UIUC_min或UIUC_low,其中UIUC_min<UIUC_low<UIUC_mid。
同理,对于C级的“中等”下行同频干扰,为了减小终端对WiMAX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影响,基站也会对分配给终端的上行子信道数最大值Sub_Channel_Number_max进行一定的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默认取值设置为N3(N1<=N2<=N3),对于10MHz物理带宽(上行共有35个子信道),该参数推荐取值为16个,即在C级别的“中等”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终端最多能使用的上行子信道数不能超过16个。实际应用中,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步骤S426:判断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大小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属于D级别的“轻度”同频干扰,即判断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是否落在D的取值范围之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28,否则执行步骤S430。
步骤S428:对于D级的“轻度”下行同频干扰,基站在给终端分配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时,会对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IUC)的阶数以及允许使用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进行限制,即此时无论终端的上行CINR多高,终端允许使用的最高阶上行调制编码方式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只能取基站UIUC配置表中的中阶UIUC_mid、高阶UIUC_high  或最高阶UIUC_max。本发明实施例的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的默认取值为UIUC配置表中的高阶UIUC_high,即在D级别的“轻度”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分配给终端可供使用的上行调制编码方式有四种(UIUC_min、UIUC_low、UIUC_mid和UIUC_high),如果终端的上行CINR较好,则终端可用到基站分配给它的最高阶UIUC_high,但无法上到基站UIUC配置表中的最高阶UIUC_max,其中UIUC_min<UIUC_low<UIUC_mid<UIUC_high<UIUC_max。
同理,对于D级别的“轻度”下行同频干扰,为了减小终端对WiMAX网络上行同频干扰的影响,基站也会对分配给终端的上行子信道数最大值Sub_Channel_Number_max进行一定的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默认取值设置为N4(N1<=N2<=N3<=N4),对于10MHz物理带宽(上行共有35个子信道),该参数推荐取值为24个,即在D级别的“中等”下行同频干扰情况下,终端最多能使用的上行子信道数不能超过24个。实际应用中,Sub_Channel_Number_max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步骤S430:对于下行无同频干扰,即CO_Frequency_Interference_Strength小于或等于0,基站在给终端上行链路分配上行调制编码方式时,上行调制编码方式的最高阶UL_MCS_max_for_interference将不受限制,可以使用基站UIUC配置表中的最高阶UIUC_max,即终端上行调制编码方式取值有五种(UIUC_min、UIUC_low、UIUC_mid、UIUC_high和UIUC_max),如果终端的上行CINR较好,则终端可能会使用到最高阶UIUC_max,其中UIUC_min<UIUC_low<UIUC_mid<UIUC_high<UIUC_max。
同理,基站对终端的上行子信道数最大值Sub_Channel_Number_max也将不做限制,对于10MHz物理带宽,终端最多可使用35个全部上行子信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0、确定模块20和分配模块30。其中,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该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例如,RSSI)和下行信号质量(例如,C/I)信息;确定模块20,与获取模块10相连,用于根据获取模块10所获取的信号信息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分配模块30,与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确定模块20确定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动态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其中,分配模块30按照以下规则进行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分配:上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终端分配的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通过获取模块10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确定模块20根据上述信号信息确定上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分配模块30利用上述下行同频干扰强度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从而降低无线网络的上行同频干扰,大大地提升无线网络的系统性能。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式中,为了便于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确定模块20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阈值来确定终端当前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如图6所示,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确定模块20可以包括:判断单元202,用于判断终端上报的下行RSSI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下行RSSI比较阈值;确定单元204,与判断单元202相连,用于根据上述判断单元202的判断结果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其中,确定单元204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的方法在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进行具体阐述。通过该优选方式,能够准确的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进而可为其分配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式中,为了能够灵活的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可以通过预先将下行同频干扰强度分为多个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并设置各个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分配模块30在执行分配时,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进行分配。如图6所示,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分配模块3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302,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确定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分配单元304,与获取单元302相连,用于从获取单元302获取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和所述上行子信道个数。具体的,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为终端分配的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终端分配的所述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通过该优选方式,能够灵活的为终端分配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从而降低系统上行同频干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终端的上行UIUC和上行子信道数与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结合起来,根据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严重程度,为终端动态分配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从而降低无线网络的上行同频干扰,大大地提升无线网络的系统性能。同时,根据上行UIUC和上行子信道数来确定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使得系统能够准确的确定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进而可准确的为终端分配相应的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对下行干扰强度划分等级,基站在对终端进行上行UIUC和上行子信道分配时,会考虑不同的实施方案,增强了分配方案的灵活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其中,所述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和下行信号质量信息;
根据所述信号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
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所述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信号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包括:
获取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信号信息;
根据所述信号信息与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设置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比较阈值,包括:
下行信号强度比较阈值DL_RSSI_threshold、下行信号质量比较阈值DL_CINR_threshold、以及下行同频干扰比较阈值NI_threshol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号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下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下行信号强度比较阈值;
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DL_CINR_threshold-DL_CINR_report;
若所述判断结果为否,则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NI_threshold-|DL_CINR_report-DL_RSSI_report|;
其中,所述DL_CINR_report为所述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质量信息,所述DL_RSSI_report为所述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所述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包括:
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所述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所述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包括:
确定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所属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其中,每个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不同的干扰强度区间;
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对应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为所述终端分配所述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所述上行子信道个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对应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为所述终端分配所述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所述上行子信道个数,包括:
根据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确定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
从获取的所述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所述UIUC的阶数和所述上行子信道个数。
8.一种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上报的信号信息,其中,所述信号信息包括:下行信号强度和下行信号质量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所获取的所述信号信息确定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
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所述终端动态分配上行区间使用码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模块按照以下规则为所述终端分配所述UIUC的阶数和上行子信道个数:所述终端所处位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越大,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所述UIUC的阶数越低,且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所述上行子信道的个数越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终端上报的所述下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下行信号强度比较阈值;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其中,若所述判断结果为是,则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DL_CINR_threshold-DL_CINR_report;
若所述判断结果为否,则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的强度为:
NI_threshold-|DL_CINR_report-DL_RSSI_report|;
其中,所述DL_CINR_report为所述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质量信息,所述DL_RSSI_report为所述终端上报的下行信号强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下行同频干扰等级与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的对应关系,获取与确定的所述下行同频干扰等级对应的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
分配单元,用于从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UIUC的阶数的取值范围及上行子信道个数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为所述终端分配的所述UIUC的阶数和所述上行子信道个数。
CN2011103077730A 2011-10-12 2011-10-12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30520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77730A CN103052074A (zh) 2011-10-12 2011-10-12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077730A CN103052074A (zh) 2011-10-12 2011-10-12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2074A true CN103052074A (zh) 2013-04-17

Family

ID=48064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77730A Pending CN103052074A (zh) 2011-10-12 2011-10-12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52074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8287A1 (en) * 2013-08-05 2015-0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CN104363608A (zh) * 2014-10-20 2015-02-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通信基站
WO2019000195A1 (zh) * 2017-06-26 2019-0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3567917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室内定位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储存媒体
CN114698011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小站间防干扰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602A (zh) * 2005-01-10 2006-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移动台切换到目标基站的方法
CN101039143A (zh) * 2006-03-16 2007-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整下行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
WO2009039439A2 (en) * 2007-09-21 2009-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tilizing power control
CN101637056A (zh) * 2007-03-19 2010-01-27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
CN101965044A (zh) * 2009-07-22 2011-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抵抗功率饱和的反向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1094050A1 (en) * 2010-01-28 2011-08-04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of determining uplink target signal-to-interfernce-and-noise ratios and systems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602A (zh) * 2005-01-10 2006-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移动台切换到目标基站的方法
CN101039143A (zh) * 2006-03-16 2007-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整下行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
CN101637056A (zh) * 2007-03-19 2010-01-27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
WO2009039439A2 (en) * 2007-09-21 2009-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tilizing power control
CN101965044A (zh) * 2009-07-22 2011-0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抵抗功率饱和的反向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1094050A1 (en) * 2010-01-28 2011-08-04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of determining uplink target signal-to-interfernce-and-noise ratios and systems thereof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8287A1 (en) * 2013-08-05 2015-02-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US9294214B2 (en) 2013-08-05 2016-03-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US9503208B2 (en) 2013-08-05 2016-11-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s
CN104363608A (zh) * 2014-10-20 2015-02-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通信基站
CN104363608B (zh) * 2014-10-20 2019-03-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通信基站
WO2019000195A1 (zh) * 2017-06-26 2019-0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US11234246B2 (en) 2017-06-26 2022-01-2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3567917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室内定位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储存媒体
CN114698011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小站间防干扰方法和装置
CN114698011B (zh) * 2020-12-28 2023-08-22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小站间防干扰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6495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100617729B1 (ko) 셀룰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주파수 재사용율 기반의 주파수 자원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US7379741B2 (en) Sub-carrier allocation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OFDM cellular environment
CN101485115B (zh) 通信系统中的控制系统和方法
KR100981514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부분 채널 정보 피드백을 이용한 적응 부채널 및 비트 할당 방법
KR100735241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업링크 스케쥴링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1820670B (zh) 基站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KR101421294B1 (ko) 유선 중계국을 활용한 셀룰러 시스템에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장치
KR101014940B1 (ko) 무선 기지국
US7764663B2 (en) Method for minimizing interference in a cellular OFDM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56577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link scheduling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051096A1 (en) Method for adaptively controlling other cell interference
CN101494898B (zh) 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
US20060135164A1 (en) Handover method and system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X2008012008A (es) Aparato y metodo de red de acceso de radio.
JP2004159345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ofdm周波数再使用方法
US20110222496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ulti-cell radio system and a multi-cell radio system
KR20070112932A (ko)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 회피 방법
CN101895891A (zh) 一种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装置
CN103052074A (zh) 降低上行同频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WO2010018015A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base station
CN102170642B (zh) 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20150025871A (ko)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2316466B (zh) WiMAX系统的频率重用方法及WiMAX系统的基站
KR101633109B1 (ko) 멀티 셀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쥴링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