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7050A -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7050A
CN103027050A CN201210543037XA CN201210543037A CN103027050A CN 103027050 A CN103027050 A CN 103027050A CN 201210543037X A CN201210543037X A CN 201210543037XA CN 201210543037 A CN201210543037 A CN 201210543037A CN 103027050 A CN103027050 A CN 103027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xastrobin
bacterium azoles
nitrile bacterium
composition pesticide
myclobutan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4303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恩广
张业祥
刘志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XIANLO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XIANLO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XIANLO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XIANLONG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4303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2705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27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70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活性组分为嘧菌酯与腈菌唑。本发明将嘧菌酯与腈菌唑进行复配后,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菌种抗性的产生,延长农药品种使用寿命,并且减少用药量,降低农药田间应用成本,对人畜及当茬和后茬作物安全。农田实验表明:本发明对瓜果类危害严重的白粉病和对小麦危害严重的小麦白粉病等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复配后的剂型性质稳定,并且低温稳定性和热贮稳定性好,符合行业标准。

Description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组合物,是以嘧菌酯与腈菌唑为有效成分,防治农业上的白粉病。
背景技术
嘧菌酯,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嘧菌酯可用于谷物、水稻、葡萄、马铃薯、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嚓菌酷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对地下水、环境安全。它具有高效、广谱、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等特点。并对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菌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黑腥病、霜霉病、稻瘟病等数十种病害均有很好的活性。
腈菌唑,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对由子囊菌、担子菌引起的多种病害有很好的治疗、铲除作用,广泛应用于防除和谷类、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作物上的白粉病、黑腥病、轮纹病、 黑腐病、青霉病等,具有用量小、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可混性好等特点,对作物生长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要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农业上重要的瓜类白粉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寄主范围广,在瓜类作物生长后期经常发生,特别容易产生抗性。在一些白粉病危害严重的地方,常见的杀菌剂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单独使用已经没什么效果。三唑酮等由于大面积使用,也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抗药性,并容易产生要害。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药性的白粉病,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比不上病菌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不同品种成分的复配,是防治抗性病菌最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的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大大地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综合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目前嘧菌酯与腈菌唑的复配及应用尚无人报道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用于防治防治农业上的白粉病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农药组合物含由嘧菌酯与腈菌唑组成的有效成份。
所述的嘧菌酯与腈菌唑的质量比为1:9—9:1。
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1:7—7:1。
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1:5—5:1。
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1:3—3:1。
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3:7。
实际应用时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包括乳油,微乳,水乳,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在制成的不同的农药制中,嘧菌酯与腈菌唑二者累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1%—99%之间。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白粉病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
为了防止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病菌,我们以嘧菌酯、腈菌唑等成分进行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黄瓜上的白粉病和小麦白粉病为测试现象,具体方法为:
1、试验材料为黄瓜白粉病。试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由我公司技术开发部配制成需要的制剂。将田间采回的黄瓜白粉病叶带回室内,在21℃左右保湿培养24h促进病斑上形成更多的孢子,然后用无菌水洗下,稀释在低倍镜下(10×15)每个视野中3-5个孢子为宜,并在孢子悬液中加入0.25%的明胶以提高孢子在叶面的粘着性。
试验采用叶片保湿接种的试验方法。当盆栽黄瓜长到第3至4片真叶展开后选长势旺盛,生长较均匀的供接菌试验(没盆植5株苗),没处理重复8次。在预处理的基础上设置系列浓度,然后各处理先按常规常量喷药,24h后接菌,每盆喷菌液5ml,接菌后保温(21-24℃)保湿(相对湿度大于90%)以保证病菌入侵。发病稳定后,按照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与空白对照做药效评价。
分析方法:
1)、病情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2)、计算方法:
Figure 201210543037X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照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用的共毒系数(CTC值),CTC值大于100为增效作用,小于100为拮抗作用。
2、试验材料为小麦白粉病。试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由我公司技术开发部配制成需要的制剂。将田间采回的小麦白粉病叶带回室内,在21℃左右保湿培养24h促进病斑上形成更多的孢子,然后用无菌水洗下,稀释在低倍镜下(10×15)每个视野中3-5个孢子为宜,并在孢子悬液中加入0.25%的明胶以提高孢子在叶面的粘着性。
试验采用叶片保湿接种的试验方法。先取大小一致,生长一致的小麦叶片,每处理10片叶,每处理重复8次。在预处理的基础上设置系列浓度,然后各处理先按常规常量喷药,24h后接菌,每个处理喷菌液5ml,接菌后于盒子中保温(21-24℃)保湿(相对湿度大于90%)以保证病菌入侵。发病稳定后,按照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与空白对照做药效评价。
1)、病情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2)、计算方法:
Figure 541104DEST_PATH_IMAGE002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照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用的共毒系数(CTC值),CTC值大于100为增效作用,小于100为拮抗作用。
3、黄瓜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的测定结果分别见下表:
表1  不同处理对黄瓜白粉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201210543037X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白粉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201210543037X100002DEST_PATH_IMAGE004
从表1中看出,腈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有很高的增效作用。从1:9到9:1的配比中其共毒系数达320.28-625.05。表明两者在此配比下增效作用明显。从表2中看出,腈菌唑与嘧菌酯复配,对小麦白粉病也有很高的增效作用。从1:9到9:1的配比中其共毒系数达229.54-865.36。表明两者在此配比下增效作用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份配比实施例:以质量比计:
实施例1:腈菌唑1+嘧菌酯9。
实施例2:腈菌唑3+嘧菌酯7。
实施例3:腈菌唑5+嘧菌酯5。
实施例4:腈菌唑7+嘧菌酯3。
实施例5:腈菌唑9+嘧菌酯1。 
农药组合物在实际应用时,可按常规方法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包括乳油,微乳,水乳,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在制成的不同的农药制中,嘧菌酯与腈菌唑二者累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1%—99%之间。
应用实例一:黄瓜白粉病
按嘧菌酯15%,腈菌唑5%,乳化剂1601 8%,乳化剂500#6%,余量为甲苯,配制成乳油。该配方按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效果为93.45%,25%嘧菌酯和25%腈菌唑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65.8%和78.6%。
应用实例二:西瓜白粉病
按嘧菌酯15%,腈菌唑10%,乳化剂1601 8%,乳化剂500#6%,余量为甲苯,配制成乳油。该配方按4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效果为98.4%,25%嘧菌酯和25%腈菌唑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63.4%和70.5%。
应用实例三:小麦白粉病
按嘧菌酯15%,腈菌唑5%,乳化剂1601 8%,乳化剂500#6%,余量为甲苯,配制成乳油。该配方按5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效果为96.2%,25%嘧菌酯和25%腈菌唑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79.5%和77.4%。
应用实例四:小麦白粉病
按嘧菌酯15%,腈菌唑10%,乳化剂1601 8%,乳化剂500#6%,余量为甲苯,配制成乳油。该配方按8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2小时防治效果为97.4%,25%嘧菌酯和25%腈菌唑乳油按照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2小时防效分别为65.4%和68.3%。 

Claims (9)

1.一种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农药组合物含由嘧菌酯与腈菌唑组成的有效成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嘧菌酯与腈菌唑的质量比为1:9—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1:7—7: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1:5—5: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1:3—3: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嘧菌酯与腈菌唑的以质量比为3:7。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实际应用时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包括乳油,微乳,水乳,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制成的不同的农药制中,嘧菌酯与腈菌唑二者累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1%—99%之间。
9.权利要求1-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白粉病中的应用。
CN201210543037XA 2011-12-21 2012-12-16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Pending CN1030270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43037XA CN103027050A (zh) 2011-12-21 2012-12-16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30981.X 2011-12-21
CN201110430981 2011-12-21
CN201210543037XA CN103027050A (zh) 2011-12-21 2012-12-16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7050A true CN103027050A (zh) 2013-04-10

Family

ID=48014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43037XA Pending CN103027050A (zh) 2011-12-21 2012-12-16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27050A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511A (zh) * 2010-01-05 2011-07-06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511A (zh) * 2010-01-05 2011-07-06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2113511B (zh) * 2010-01-05 2013-04-03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7054B (zh) 含有苯噻菌酯和嘧菌酯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CN103300024A (zh) 含梧宁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71094A (zh)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02302012B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
CN1943350B (zh) 含有苯醚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CN105010357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00023A (zh) 农药组合物
CN101194620B (zh) 一种含有戊唑醇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4642369B (zh) 咪鲜胺和稻瘟灵复配乳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01001A (zh) 一种含叶菌唑和噁霉灵的杀菌组合物
CN104396962A (zh) 农药组合物
CN103636623A (zh) 含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868276A (zh) 含有嘧菌酯和丙环唑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CN107242242A (zh) 包含灭菌丹和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365139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027050A (zh) 含有嘧菌酯和腈菌唑的农药组合物
CN101946799A (zh) 咪鲜胺锰盐与丙森锌组合杀菌剂
CN100367853C (zh) 含有醚菌酯和腈菌唑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组合物
CN106472547B (zh) 一种含有氯苯醚酰胺与咪鲜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4621150B (zh) 一种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含噻呋酰胺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4255754B (zh) 一种防治油菜茎基溃疡病的组合物
CN103651398B (zh)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02934637A (zh) 咪鲜胺锰盐和噻呋酰胺复配杀菌剂
CN107980777A (zh) 一种含溴菌腈和丁子香酚的杀菌组合物
CN106973924A (zh) 含有克菌丹和氟啶胺的农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