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3822A -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3822A
CN103023822A CN2012105645653A CN201210564565A CN103023822A CN 103023822 A CN103023822 A CN 103023822A CN 2012105645653 A CN2012105645653 A CN 2012105645653A CN 201210564565 A CN201210564565 A CN 201210564565A CN 103023822 A CN103023822 A CN 103023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ime slot
slot
planning
re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45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3822B (zh
Inventor
张冰
邱智亮
颜克洲
李红滨
张奭
张�诚
赵辉
孙汉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3T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HANNUO TECHNOLOGY Co Ltd
Peking University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3T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HANNUO TECHNOLOGY Co Ltd
Peking University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3T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HANNUO TECHNOLOGY Co Ltd, Peking Universit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3T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645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238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23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3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3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3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主要解决现有信道分配方法信道利用率不足,或调度算法和规划帧过于复杂,对设备要求过高等问题。其实现步骤是:中心节点每若干个规划周期进行一次信道分配,即将规划周期划分为多种固定长度的时隙;接着按照固定的顺序将这些时隙进行排列;然后动态的确定每个时隙的使用方法,并将之表示成规划帧;从属节点按照上一个规划帧的规定使用各种时隙;中心节点按照上一个规划帧的规定使用各种时隙。本发明具有信道利用率高,调度算法和规划帧简单,对设备要求低,可应用于各种采用时分双工/时分多址通信的局域网和接入网领域。

Description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可应用于各种采用时分双工/时分多址通信的局域网和接入网领域。
背景技术
在基于共享媒质的局域网和接入网中,为实现信道资源的合理和无冲突的分配,常采用一个有中心的点到多点的逻辑拓扑结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存在一个中心站点统一分配信道资源的使用,除中心站点之外的其它站点称为从属节点。中心站点和从属站点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数据通信,各从属站点之间的通信一般需要通过中心站点进行转发。中心节点一般采用基于周期性报告/授权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机制来实现信道的分配。在这种机制中,信道划分成连续且互不重叠的规划周期;每个规划周期含有一个信道规划帧,由中心节点生成并发送,用于发布下一个规划周期的信道分配方案;当前规划周期的信道分配方案,由上一个规划周期中的信道规划帧进行规划;每个规划周期内还含有一个报告帧,由从属节点生成并发送,用于其向中心节点报告自身当前的发送队列状况;中心节点收到报告帧后,根据各报告帧的内容和本地队列情况生成规划帧。将从属节点向中心节点传输的单播数据帧称为上行数据帧,中心节点向从属节点发送的单播或者广播数据帧都称为下行数据帧。
中心节点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分配信道的使用:一种是静态的信道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法中,每个规划周期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时隙,规划周期内的时隙分配方案都是固定不变的,即不仅一个规划周期内的时隙个数和每个时隙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每个时隙分配给哪个节点使用也是固定的。这种静态信道分配方法可以不需要信道规划帧和报告帧。另一种分配方法是完全动态的信道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法中,一个规划周期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时隙,规划周期内的时隙分配方案是动态变化的,由中心节点规定,即不仅一个规划周期内的时隙个数和每个时隙的长度是可变的,而且每个时隙分配给哪个节点使用也是可变的;每个规划周期的时隙分配方案可以根据不同节点对带宽需求量的变化而灵活调整,需求量大的节点可以获得更多或更长的时隙。
上述两种信道分配方法是目前基于共享媒质的局域网和接入网中广泛使用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
静态的信道分配方法,其存在对信道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每个固定大小的时隙都被固定分给某一节点传输数据,若该结点在某段时间没有数据要传输,则分配给该节点的时隙就浪费了。当网络业务频繁变化时,信道利用率低的情况会十分严重。
完全动态的信道分配方法,其存在信道分配的调度算法复杂度过高,规划帧过于复杂,以及对实现设备的运行速度要求过高,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过大等问题。首先,动态分配的方法的每个时隙长度和使用该时隙的节点是动态可变的,这本身就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实现信道分配的调度算法;其次,为了保证调度算法能正常运行,中心节点需要通过含有每个时隙的起止时刻、时隙长度和使用者等详细信息的规划帧向各个从属节点发布下个规划周期的信道规划方案,每个规划周期的长度、时隙个数和各时隙长度都可能不同,规划帧的生成和解析都较为复杂;最后,由于要对每个节点的时隙使用进行精细的动态规划,中心节点每个规划周期都要对信道进行一次比较复杂的调度规划,并在下一个规划周期生效前生成并发送规划帧,这对中心节点的运行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道速率越高,这种要求也就越高;为降低对中心节点运算速度的要求,可以增大规划周期,但由此又会带来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以在保证信道利用率的同时,灵活分配信道带宽,降低调度算法和规划帧复杂度,减小对设备运行速度要求,缩短数据帧传输的等待时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每N个规划周期进行一次信道的分配,生成并发送规划帧:
(1a)划分成时隙,即把时长为T的规划周期分成M个时隙,其中包括U个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帧的短数据帧时隙,D个用于传输下行数据帧的短数据时隙,L个既能传输上行数据帧也能传输下行数据帧的长数据帧时隙,1个用于传输规划帧的规划帧时隙和1个用于传输报告帧的报告帧时隙,每个规划周期中每种时隙的个数和长度都是固定不变的,U、D和L均为不为0的常数;
(1b)对各个时隙进行排列,即将每个规划周期中的上行短数据帧时隙,下行短数据帧时隙,长数据帧时隙,规划帧时隙和报告帧时隙均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1c)确定各个时隙的使用方式,即由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运行调度算法,确定出规划周期中的各个时隙的使用节点和时隙中传输帧的类型,该时隙中传输帧的类型包括有上行数据帧,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规划帧和报告帧,且传输上行数据帧的时隙只能分配给一个从属节点用于发送上行数据帧,传输下行单播帧的时隙只能分配给中心节点向一个从属节点发送下行单播帧,传输下行广播帧的时隙用于中心节点发送下行广播帧,规划帧时隙用于中心节点发送规划帧,报告帧时隙用于从属节点发送报告帧;
(1d)中心节点将步骤(1c)得到的时隙的使用方式,表示成规划帧,并发送给所有从属节点;
(2)中心节点在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规定的相应时隙发送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以及规划帧,接收上行数据帧和报告帧;
(3)从属节点在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规定的相应时隙发送上行数据帧,接收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和规划帧,以及根据本地队列情况生成并发送报告帧或者不发送报告帧。
本发明与现有信道分配方法相比有如下优点:
(1)与传统的静态分配方案相比,本发明提供了更高的信道利用效率。
本发明由于可以运行调度算法,根据当前的需求量动态的分配使用各时隙的节点和数据帧的发送方向,同时提供了长时隙和短时隙两种带宽分配的粒度,使得带宽分配可以同时满足小粒度和大粒度业务带宽的需要。
(2)与传统的完全动态分配方案相比,本发明可以降低对调度算法复杂度的要求,减少规划帧处理的复杂度,降低分配方案对设备运行速度的要求并缩短数据帧传输等待时延。
由于在一个规划周期内,本发明的时隙数目是固定的,每个时隙长度也是确定的,在进行信道规划时,只需规定各时隙如何使用,就可以实现信道的动态分配,所以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简单的调度算法,规划帧的生成和解析也得到了简化。由于采用了确定的时隙个数和时隙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若干个规划周期才进行一次信道规划方案的调整,故而大大减低调度算法对设备运行速度的要求,规划周期也因此得到缩短,进而缩短数据传输的等待时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进行一次信道的分配的子流程图;
图3是规划帧和规划周期关系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时隙划分和排序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时隙划分和排序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一
本实例中,网络由中心节点0和从属节点1,2组成;物理层采用OFDM方式调制,一个OFDM符号时长为18us,物理帧头长为2us,相邻上行(或下行)各时隙间的时隙间隔为2us,下(上)行时隙和相邻上(下)行时隙之间的收发转换帧间隔为50us。
规划帧由中心节点发送,包含有下一个规划周期中的信道分配方案和上个规划周期上行数据帧的确认信息,规划帧利用一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承载,由中心节点广播给所有的从属节点。
报告帧由从属节点发送,包含有从属节点的本地队列信息和本规划周期下行数据帧的确认信息,报告帧采用OFDMA方式传送,所有的从属节点利用一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的不同子载波同时向中心节点发送报告帧。
参照图1,本实例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每1个规划周期进行一次信道的分配:
参照图2,本步骤的具体实现如下:
(1a)划分成时隙
将规划周期分成42个时隙,其中包括8个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帧的短数据帧时隙,8个用于传输下行数据帧的短数据时隙,24个既可以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帧也可以用于传输下行数据帧的长数据帧时隙,1个用于传输规划帧的规划帧时隙和1个用于传输报告帧的报告帧时隙。每个规划周期中短数据帧时隙的长度为20us,即1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每个长数据帧时隙的长度为74us,即4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规划帧时隙长度为20us,即1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报告帧时隙长度为20us,即1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如图4所示;
(1b)根据如图4,对各个时隙按照如下固定顺序进行排列:
(1b1)将4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周期的最前面;
(1b2)将规划帧时隙排列在4个下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1b3)将4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帧时隙的后面;
(1b4)将24个长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帧之后的4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5)将4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24个长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6)将报告帧时隙排列在4个上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1b7)将4个上行短数据帧放在报告帧时隙的后面;
(1c)确定各个时隙的使用方式
由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运行调度算法,确定出规划周期中的各个时隙的使用节点和时隙中传输帧的类型,该调度算法能够根据各个从属节点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的情况,判断当前对各个节点带宽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灵活的分配各个时隙的使用方式。
本步骤通过调度算法,得到如下结果:
8个下行帧短时隙用于从属节点1传输下行单播帧;
8个上行短数据帧用于从属节点1传输上行数据帧;
第1至第4个长时隙用于中心节点传输下行广播帧;
第5至第8个长时隙用于从属节点2传输下行单播帧;
第9至第24个长时隙用于从属节点2传输上行数据帧。
步骤2,中心节点将步骤(1c)得到的时隙的使用方式,表示成规划帧,并发送给所有从属节点:
将规划周期中的时隙的使用方式表示成42个时隙许可单元,每个时隙许可单元与规划周期中的时隙是按顺序一一对应的,时隙许可单元长度为8个比特。
(2a)设置每个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规则: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到126,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下行单播帧,同时该数值还表示了使用该时隙接收数据的从属节点的编号;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0,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规划帧;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27,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下行广播帧;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29至254,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上行数据帧,同时该数值减去128就表示了使用该时隙发送数据的从属节点的编号;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28,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报告帧。
(2b)根据以上规则和步骤(1c)得到的时隙的使用方式,得到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如下:
第1至第4个和第6至第9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
第5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0;
第10至第1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7;
第14至第17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2;
第18至第3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30;
第34至第37个和第39至第42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9;
第38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8。
(2c)将上面得到的42个时隙许可单元组合成规划帧,并将该规划帧在指定的规划帧时隙发送给所有从属节点。
步骤3,参照图3,中心节点根据上一个规划周期中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发送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以及规划帧,接收上行数据帧。
(3a)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位置,确定时隙长度和起始时刻:
将规划帧中前9个和最后9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20us;
将其余24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74us;
将每个时隙在规划周期中的起始位置,确定为该时隙之前所有时隙的长度与时隙间的间隔之和。
(3b)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以及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使用方式:
(3b1)读取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
第1至第4个和第6至第9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
第5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0;
第10至第1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7;
第14至第17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2;
第18至第3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30;
第34至第37个和第39至第42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9;
第38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8。
(3b2)根据步骤(3b1)中读取得到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和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被使用的方式,即: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下行帧短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上行短数据帧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使用前4个长时隙传输下行广播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从属节点2使用第5至第8个长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从属节点2使用第9至第24个长时隙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使用规划帧时隙传输规划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各从属节点使用报告帧时隙传输报告帧给中心节点。
(3c)中心节点根据步骤(3a)和步骤(3b)中得到的时隙的长度,起始时刻和使用方式进行各种类型帧的接收和发送,为充分利用时隙容量,提高传送效率,中心节点利用现有的分片和打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利用现有的重组和拆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接收:
分片时,将一个上层业务分组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并在不同的时隙分别传送;
打包时,将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组合在一起,并在同一个时隙内传送;
重组时,将在不同时隙内传送的属于同一上层业务分组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上层业务分组;
拆包时,将在同一时隙内组合传送的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拆分成独立的上层业务分组。
步骤4,参照图3,各从属节点根据上一个规划周期中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发送上行数据帧,接收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和规划帧,以及根据本地队列情况生成并发送报告帧。
(4a)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位置,确定时隙长度和起始时刻:
将规划帧中前9个和最后9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20us;
将其余24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74us;
将每个时隙在规划周期中的起始位置,确定为该时隙之前所有时隙的长度与时隙间的间隔之和。
(4b)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以及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被使用的方式,即:
(4b1)读取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
第1至第4个和第6至第9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
第5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0;
第10至第1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7;
第14至第17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2;
第18至第3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30;
第34至第37个和第39至第42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9;
第38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8。
(4b2)根据(4b1)中读取得到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和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被使用的方式,即: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下行帧短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上行短数据帧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使用前4个长时隙传输下行广播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从属节点2使用第5至第8个长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从属节点2使用第9至第24个长时隙发送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使用规划帧时隙传输规划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各从属节点使用报告帧时隙传输报告帧给中心节点。
(4c)从属节点根据步骤(4a)和步骤(4b)中得到的时隙的长度,起始时刻和使用方式进行各种类型帧的接收和发送,为充分利用时隙容量,提高传送效率,从属节点利用现有的分片和打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利用现有的重组和拆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接收:
分片时,将一个上层业务分组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并在不同的时隙分别传送;
打包时,将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组合在一起,并在同一个时隙内传送;
重组时,将在不同时隙内传送的属于同一上层业务分组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上层业务分组;
拆包时,将在同一时隙内组合传送的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拆分成独立的上层业务分组。
实施例二本实例中,网络由中心节点0和从属节点1,2组成;物理层采用OFDM方式调制,一个OFDM符号时长为18us,物理帧头长为2us,相邻上行(或下行)各时隙间的时隙间隔为2us,下(上)行时隙和相邻上(下)行时隙之间的收发转换帧间隔为50us。
规划帧由中心节点发送,包含有下一个规划周期中的信道分配方案和上个规划周期上行数据帧的确认信息,规划帧利用一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承载,由中心节点广播给所有的从属节点。
报告帧由从属节点发送,包含有从属节点的本地队列信息和上一个规划周期下行数据帧的确认信息,报告帧采用OFDMA方式传送,所有的从属节点利用一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的不同子载波同时向中心节点发送报告帧。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参照图2,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每1个规划周期进行一次信道的分配,生成规划帧:
1a)划分成时隙
将规划周期分成42个时隙,其中包括8个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帧的短数据帧时隙,8个用于传输下行数据帧的短数据时隙,24个既可以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帧也可以用于传输下行数据帧的长数据帧时隙,1个用于传输规划帧的规划帧时隙和1个用于传输报告帧的报告帧时隙。每个规划周期中短数据帧时隙的长度为20us,即1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每个长数据帧时隙的长度为74us,即4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规划帧时隙长度为20us,即1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报告帧时隙长度为20us,即1个OFDM符号的物理帧长,如图5所示;
1b)根据图5,对各个时隙按照如下固定顺序进行排列:
1b1)将4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周期的最前面;
1b2)将报告帧时隙排列在4个上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1b3)将4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报告帧时隙的后面;
1b4)将24个长数据帧时隙排列在报告帧之后的4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5)将4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24个长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6)将规划帧时隙排列在4个下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1b7)将4个下行短数据帧放在规划帧时隙的后面;
1c)确定各个时隙的使用方式
由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运行调度算法,确定出规划周期中的各个时隙的使用节点和时隙中传输帧的类型,该调度算法能够根据各个从属节点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的情况,判断当前对各个节点带宽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灵活的分配各个时隙的使用方式。
本步骤通过调度算法,得到如下结果:
8个上行帧短时隙用于从属节点1传输上行单播帧;
8个下行短数据帧用于从属节点1传输下行单播帧;
第1至第8个长时隙用于从属节点2传输上行数据帧;
第9至第12个长时隙用于中心节点传输下行广播帧;
第13至第24个长时隙用于从属节点2传输下行单播帧;
步骤2,中心节点将步骤1c)得到的时隙的使用方式,表示成规划帧,并发送给所有从属节点:
将规划周期中的时隙的使用方式表示成42个时隙许可单元,每个时隙许可单元与规划周期中的时隙是按顺序一一对应的,时隙许可单元长度为8个比特。
2a)设置每个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规则: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到126,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下行单播帧,同时该数值还表示了使用该时隙接收数据的从属节点的编号;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0,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规划帧;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27,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下行广播帧;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29至254,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上行数据帧,同时该数值减去128就表示了使用该时隙发送数据的从属节点的编号;
若时隙许可单元取值为128,则表示该时隙传输的是报告帧。
2b)根据以上规则和步骤1c)得到的时隙的使用方式,得到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如下:
第1至第4个和第6至第9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9;
第5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8;
第10至第17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30;
第18至第21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7;
第22至第3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2;
第34至第37个和第39至第42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
第38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0;
2c)将上面得到的42个时隙许可单元组合成规划帧,并将规划帧在指定的规划帧时隙发送给所有从属节点。
步骤3,参照图3,中心节点根据上一个规划周期中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发送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以及规划帧,接收上行数据帧。
3a)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位置,确定时隙长度和起始时刻:
将规划帧中前9个和最后9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20us;
将其余24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74us;
将每个时隙在规划周期中的起始位置,确定为该时隙之前所有时隙的长度与时隙间的间隔之和。
3b)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以及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使用方式:
3b1)读取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
第1至第4个和第6至第9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9;
第5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8;
第10至第17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30;
第18至第21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7;
第22至第3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2;
第34至第37个和第39至第42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
第38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0;
3b2)根据步骤3b1)中读取得到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和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被使用的方式,即: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下行帧短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上行短数据帧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从属节点2使用第1至第8个长时隙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使用第9至第12个长时隙传输下行广播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从属节点2使用第13至第24个长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中心节点规划帧时隙传输规划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各从属节点使用报告帧时隙传输报告帧给中心节点。
3c)中心节点根据步骤3a)和步骤3b)中得到的时隙的长度,起始时刻和使用方式进行各种类型帧的接收和发送,为充分利用时隙容量,提高传送效率,中心节点利用现有的分片和打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利用现有的重组和拆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接收:
分片时,将一个上层业务分组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并在不同的时隙分别传送;
打包时,将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组合在一起,并在同一个时隙内传送;
重组时,将在不同时隙内传送的属于同一上层业务分组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上层业务分组;
拆包时,将在同一时隙内组合传送的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拆分成独立的上层业务分组。
步骤4,参照图3,各从属节点根据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发送上行数据帧,接收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和规划帧,以及根据本地队列情况生成并发送报告帧:
4a)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位置,确定时隙长度和起始时刻:
将规划帧中前9个和最后9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20us;
将其余24个时隙许可单元所对应的时隙长度,确定为74us;
将每个时隙在规划周期中的起始位置,确定为该时隙之前所有时隙的长度与时隙间的间隔之和。
4b)根据规划帧中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以及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使用方式:
4b1)读取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
第1至第4个和第6至第9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9;
第5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8;
第10至第17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30;
第18至第21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27;
第22至第33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2;
第34至第37个和第39至第42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1;
第38个时隙许可单元值为0;
4b2)根据步骤4b1)中读取得到的时隙许可单元的取值和步骤2a)中设置的时隙许可单元取值规则,确定时隙被使用的方式,即: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下行帧短时隙接收中心节点发送的下行单播帧;
从属节点1使用8个上行短数据帧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从属节点2使用第1至第8个长时隙传输上行数据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使用第9至第12个长时隙传输下行广播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从属节点2使用第13至第24个长时隙传输下行单播帧给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规划帧时隙传输规划帧给所有从属节点;
各从属节点使用报告帧时隙传输报告帧给中心节点。
4c)各从属节点根据步骤4a)和步骤4b)中得到的时隙的长度,起始时刻和使用方式进行各种类型帧的接收和发送,为充分利用时隙容量,提高传送效率,从属节点利用现有的分片和打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利用现有的重组和拆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接收:
分片时,将一个上层业务分组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并在不同的时隙分别传送;
打包时,将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组合在一起,并在同一个时隙内传送;
重组时,将在不同时隙内传送的属于同一上层业务分组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上层业务分组;
拆包时,将在同一时隙内组合传送的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拆分成独立的上层业务分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显然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作出不同的修改和置换,但这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之列。

Claims (7)

1.一种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每N个规划周期进行一次信道的分配,生成规划帧:
(1a)划分成时隙,即把时长为T的规划周期分成M个时隙,其中包括U个用于传输上行数据帧的短数据帧时隙,D个用于传输下行数据帧的短数据时隙,L个既能传输上行数据帧也能传输下行数据帧的长数据帧时隙,1个用于传输规划帧的规划帧时隙和1个用于传输报告帧的报告帧时隙,每个规划周期中每种时隙的个数和长度都是固定不变的,U、D和L均为不为0的常数;
(1b)对各个时隙进行排列,即将每个规划周期中的上行短数据帧时隙,下行短数据帧时隙,长数据帧时隙,规划帧时隙和报告帧时隙均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1c)确定各个时隙的使用方式,即由中心节点根据之前从属节点上报的报告帧和本地队列情况运行调度算法,确定出规划周期中的各个时隙的使用节点和时隙中传输帧的类型,该时隙中传输帧的类型包括有上行数据帧,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规划帧和报告帧,且传输上行数据帧的时隙只能分配给一个从属节点用于发送上行数据帧,传输下行单播帧的时隙只能分配给中心节点向一个从属节点发送下行单播帧,传输下行广播帧的时隙用于中心节点发送下行广播帧,规划帧时隙用于中心节点发送规划帧,报告帧时隙用于从属节点发送报告帧;
(1d)中心节点将步骤(1c)得到的时隙的使用方式,并发送给所有从属节点;
(2)中心节点在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规定的相应时隙发送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以及规划帧,接收上行数据帧和报告帧;
(3)从属节点在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规定的相应时隙发送上行数据帧,接收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和规划帧,以及根据本地队列情况生成并发送报告帧或者不发送报告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中步骤(1b)所述的将每个规划周期中的上行短数据帧时隙,下行短数据帧时隙,长数据帧时隙,规划帧时隙和报告帧时隙均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其排列顺序如下:
(1b1)将D/2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周期的最前面;
(1b2)将规划帧时隙排列在D/2个下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1b3)将D/2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帧时隙的后面;
(1b4)将L个长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帧之后的D/2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5)将U/2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L个长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6)将报告帧时隙排列在U/2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1b7)将U/2个上行短数据帧放在报告帧时隙的后面;
其中,U,L,D是不为0的常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中步骤(1b)所述的将每个规划周期中的上行短数据帧时隙,下行短数据帧时隙,长数据帧时隙,规划帧时隙和报告帧时隙均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其排列顺序如下:
首先,将U/2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规划周期的最前面;
接着,将报告帧时隙排列在U/2个上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接着,将U/2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报告帧时隙的后面;
接着,将L个长数据帧时隙排列在报告帧之后的U/2个上行短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接着,将D/2个下行短数据帧时隙排列在L个长数据帧时隙的后面;
接着,将规划帧时隙排列在D/2个下行短数据时隙的后面;
最后,将D/2个下行短数据帧放在规划帧时隙的后面;
其中,U,L,D是不为0的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中步骤(2)所述的中心节点在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规定的相应时隙发送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以及规划帧,是由中心节点利用分片和打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以充分利用时隙容量,
所述分片,是将一个上层业务分组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在不同的时隙分别传送;
所述打包,是将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组合在一起,在同一个时隙内传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中的接收上行数据帧和报告帧,是由中心节点利用重组和拆包方法进行数据帧的接收,
所述重组,是将属于同一上层业务分组,被分割后在不同时隙内传送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上层业务分组;
所述拆包,是将在同一时隙内组合传送的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拆分成独立的上层业务分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中步骤(3)所述的从属节点在上一个规划周期的规划帧规定的相应时隙发送上行数据帧,是由从属节点利用分片和打包机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以充分利用时隙容量,
所述分片,是将一个上层业务分组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在不同的时隙分别传送;
所述打包,是将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组合在一起,在同一个时隙内传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分配方法,其中所述步骤(3)中的接收下行单播帧,下行广播帧和规划帧,是由从属节点利用重组和拆包方法进行数据帧的接收,
所述重组,是将属于同一上层业务分组,被分割后在不同时隙内传送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组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上层业务分组;
所述拆包,是将在同一时隙内组合传送的两个或多个上层业务分组,拆分成独立的上层业务分组。
CN201210564565.3A 2012-12-24 2012-12-24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Active CN1030238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4565.3A CN103023822B (zh) 2012-12-24 2012-12-24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64565.3A CN103023822B (zh) 2012-12-24 2012-12-24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3822A true CN103023822A (zh) 2013-04-03
CN103023822B CN103023822B (zh) 2015-07-15

Family

ID=4797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4565.3A Active CN103023822B (zh) 2012-12-24 2012-12-24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23822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0038A (zh) * 2013-05-06 2013-07-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图样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规划帧编码方法
CN103220115A (zh) * 2013-05-05 2013-07-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规划帧编码方法
CN103237323A (zh) * 2013-05-07 2013-08-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多通道的并行节点接纳方法
CN103905342A (zh) * 2014-04-03 2014-07-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接收统计的上行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WO2017133444A1 (zh) * 2016-02-03 2017-08-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下行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7041003A (zh) * 2016-02-03 2017-08-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下行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8599889A (zh) * 2018-03-29 2018-09-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天基信息搜集系统的组网方法及系统
CN112929974A (zh) * 2021-02-05 2021-06-08 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tdma卫星资源分配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6778A (en) * 1992-06-26 1995-05-1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ion for use in such a system
CN1276938A (zh) * 1997-10-16 2000-12-1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改善话音和数据无线电通信干扰相异性的方法和系统
CN1385013A (zh) * 2000-06-20 2002-12-11 连宇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系统物理层的tdd成帧方法
US20030031146A1 (en) * 2001-08-08 2003-02-13 Shigeru Sugay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6778A (en) * 1992-06-26 1995-05-1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ion for use in such a system
CN1276938A (zh) * 1997-10-16 2000-12-1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改善话音和数据无线电通信干扰相异性的方法和系统
CN1385013A (zh) * 2000-06-20 2002-12-11 连宇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系统物理层的tdd成帧方法
US20030031146A1 (en) * 2001-08-08 2003-02-13 Shigeru Sugay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芳: "移动自组织网络动态时隙分配算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李海志: "基于节点数的跳频动态TDMA时隙分配的设计与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0115A (zh) * 2013-05-05 2013-07-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规划帧编码方法
CN103220115B (zh) * 2013-05-05 2016-03-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规划帧编码方法
CN103220038A (zh) * 2013-05-06 2013-07-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图样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规划帧编码方法
CN103220038B (zh) * 2013-05-06 2015-10-2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图样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规划帧编码方法
CN103237323B (zh) * 2013-05-07 2016-03-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多通道的并行节点接纳方法
CN103237323A (zh) * 2013-05-07 2013-08-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多通道的并行节点接纳方法
CN103905342A (zh) * 2014-04-03 2014-07-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接收统计的上行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WO2017133444A1 (zh) * 2016-02-03 2017-08-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下行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7041003A (zh) * 2016-02-03 2017-08-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下行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US10911202B2 (en) 2016-02-03 2021-02-02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Uplink and down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599889A (zh) * 2018-03-29 2018-09-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天基信息搜集系统的组网方法及系统
CN108599889B (zh) * 2018-03-29 2020-03-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天基信息搜集系统的组网方法及系统
CN112929974A (zh) * 2021-02-05 2021-06-08 四川安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tdma卫星资源分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3822B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3822B (zh) 基于定长时隙的时分双工/时分多址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CN101981995B (zh) 控制信道分配及ack/nack信道分配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14500B (zh) 无线接入网中带宽高效分配方法
CN103929823A (zh) 基于业务分类的电力无线专网信道接入控制方法
CN102668666B (zh)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基于资源大小和突发大小的码本来分配资源的装置和方法
CN101313600A (zh) 一种中转系统及带宽分配和调度方法
CN101272177B (zh) 调度用户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60967A (zh) 组资源分配的处理方法
CN102577487A (zh) 控制用于在无线网络中传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总开销的方法和设备
CN102802266A (zh) 一种高动态自组织网络高效tdma协议的实现方法
KR20040071304A (ko) 다중 유저간의 멀티포인트 투 멀티포인트 디지털 데이터전송시스템에 의한 데이터전송방법
CN103179617B (zh) 航空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资源调度分配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118433B (zh) 高效tdd/tdma信道动态分配方法
CN103260241B (zh) 下行控制信道和下行共享信道的时分复用方法和装置
CN103166896B (zh) Ofdm系统中基于子信道划分实现双向通信的传输方法
CN112261731B (zh) 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的LoRa网关下行帧调度方法
CN102307393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2196574A (zh) 分配资源的指示方法及基站
CN103327634A (zh) 时隙调度方法与装置
CN102111878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资源索引编码方法及基站
CN102065005B (zh) 一种实现逆反双向2m环共享以太网功能的方法
CN103379630B (zh) 一种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0461044A (zh) 一种信道占用指示方法、设备和移动通信系统
KR20140071168A (ko) 매체 접근 제어를 위한 자원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CN106571899A (zh) 一种窄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pdcch和pdsch的时分复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Taibai Road 710071 No. 2

Applicant after: Xidian University

Applicant after: Peking University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3T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Hannuo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Taibai Road 710071 No. 2

Applicant before: Xidian University

Applicant before: Peking University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3T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Hannuo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