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3653B - 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3653B
CN103003653B CN201180028964.1A CN201180028964A CN103003653B CN 103003653 B CN103003653 B CN 103003653B CN 201180028964 A CN201180028964 A CN 201180028964A CN 103003653 B CN103003653 B CN 1030036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hannel tube
manifold
strea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89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3653A (zh
Inventor
J·A·马特三世
J·L·塔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170,06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151540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170,01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267737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ublication of CN103003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3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5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variable shape, e.g. with modified tube ends, with different geometrical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3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inserts for modifying the pattern of flow inside the header box, e.g. by using flow restrictors or permeable bodies or blocks with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带有流分配歧管(188)的换热器,所述流分配歧管(188)被分配器(166)划分为入口区段(70)和分配区段(190)。所述入口区段可具有相对较小的截面面积以促进液态制冷剂和蒸气制冷剂的混合相的流动。所述歧管可与具有流路入口区段(192)的多通道管(164)一起使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192)使得制冷剂穿过所述多通道管的外壁而进入流路。在某些实施例中,外壁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将所述流路暴露在入口歧管内的分配腔室(206)中。多通道管(164)延伸到分配区段(190)中以将分配区段分割为一系列分配腔室(206),所述分配腔室(206)由一对邻近的多通道管(164)、分配器(166)以及入口歧管(70)来界定。在每个分配腔室内,可通过多通道管的入口区段而将制冷剂引导至多通道管中。

Description

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被用于加热、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HVAC&R)系统中。多通道换热器一般包含用于使制冷剂流过换热器的多通道管,所述换热器位于连接到制冷剂入口的歧管与连接到制冷剂出口的歧管之间。每根多通道管都包含若干独立的流路。当制冷剂等流体流过流路时,该流体可与空气等在多通道管之间流动的外部流体交换热量。多通道管可用于住宅系统等小吨位系统的换热器中,或用于工业冷却器系统等大吨位系统中,还可用于车用空调以及各种类型的制冷装置中。
通常,换热器传递热量的方式为,通过蒸发和冷凝的循环而使制冷剂环流。在许多系统中,当制冷剂流经换热器(在换热器中发生蒸发和冷凝)时,制冷剂会发生相变。例如,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换热器时可为液体而离开时可为蒸气。在另一实例中,制冷剂进入冷凝器换热器时可为蒸气而离开时可为液体。通常,一部分热传递是通过换热器内所发生的相变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尽管一些能量是通过流体温度的变化而传递给制冷剂或从制冷剂传递出来的(即,显热),但是更多的能量是通过相变来交换的(即,潜热)。例如,在蒸发器的情况下,当流经换热器的液态制冷剂从空气中吸收热量时,外部空气被冷却,同时会导致液态制冷剂变为蒸气。
在制冷系统中,膨胀装置在闭合回路中位于蒸发器之前。膨胀装置通过增大制冷剂的体积而降低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然而,在膨胀过程中,一些液态制冷剂可能膨胀形成蒸气。因此,进入蒸发器的通常是液态制冷剂和蒸气制冷剂的混合物。由于蒸气制冷剂的密度比液态制冷剂小,因此蒸气制冷剂倾向于与液态制冷剂分离,这样导致一些多通道流路所接纳的大多为蒸气。此外,在包含垂直歧管的换热器中,重力可促使液态制冷剂与蒸气制冷剂分离。主要含有蒸气的多通道管不能吸收许多热量,这样会使热传递的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含:第一歧管;第二歧管;以及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第一歧管内,用于纵向地将第一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该换热器进一步包含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延伸到第一歧管中,从而在所述管分配区段内形成多个分配腔室,每根多通道管都具有与第一歧管中的所述分配器邻接的第一末端、安置在所述第二歧管中的第二末端、在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末端之间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末端处至少部分地被分配器封闭的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以及流路入口区段,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中,所述多通道管的外壁被移除,从而将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暴露在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一者中。
本发明还涉及另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含:入口歧管;出口歧管;以及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内,用于纵向地将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的。该换热器还包含多根多通道管,每根多通道管都具有与所述入口歧管和所述出口歧管流体连通的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且延伸通过入口歧管的所述管分配区段以邻接所述分配器,并且每根多通道管都具有流路入口区段,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中,所述多通道管的相对的外壁的多个部分被移除以暴露出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该换热器进一步包含多个分配腔室,所述分配腔室安置在入口歧管的管分配区段中,其中每个所述分配腔室都由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两根多通道管、入口歧管的管接纳部分以及分配器来界定。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又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含:入口歧管;以及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中,用于纵向地将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所述管分配区段在垂直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配腔室。该换热器还包含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延伸通过所述管分配区段以邻接所述分配器并形成所述多个分配腔室。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含:多条流路,所述流路在所述多通道管的第一末端与相对末端之间延伸并且被封在环绕所述多通道管的截面的外壁内;以及;流路入口区段,其安置在所述管分配区段内,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包括邻接所述分配器的成角度的管末端。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换热器的商业用或工业用HVAC&R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图示。
图2为采用换热器的住宅用HVAC&R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图示。
图3为图2所示的室外单元的分解图。
图4为可采用一个或多个换热器的空气调节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概略图。
图5为可采用一个或多个换热器的热泵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概略图。
图6为采用流分配入口歧管的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7为图6中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的局部分解图。
图8为图6中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的顶部透视图。
图9为图6中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的侧面透视图。
图10为用在图6中的换热器中的多通道管的透视图。
图11为可用在图6中的换热器中的多通道管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2为图6中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的透视图,该换热器采用了图11中的多通道管。
图13为可用在图6中的换热器中的多通道管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4为流分配入口歧管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5为图6中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的顶部透视图,该换热器采用了带有流路入口区段的多通道管的另一实施例。
图16为图15中的多通道管的透视图。
图17为可经制造以形成图16中的多通道管的多通道管段的透视图。
图18为可分为两根多通道管以用在图6中的多通道换热器中的多通道管段的透视图。
图19为可分为三根或三根以上多通道管以用在图6中的多通道换热器中的多通道管段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针对带有流分配歧管的换热器,该流分配歧管被分配器划分为入口区段和分配区段。例如,分配器可为将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分配区段的板。制冷剂可通过入口区段进入入口歧管,在入口区段处制冷剂可沿着入口歧管的长度来分配。根据某些实施例,该入口区段可设计成具有相对较小的截面面积以促进液态制冷剂和蒸气制冷剂的混合相的流动。分配器内的孔口可计量从入口区段到达分配区段的制冷剂流。流分配歧管尤其适于用作垂直入口歧管。
分配区段包括经设计以将制冷剂引导至换热器的多通道管中的多个分配腔室。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分配腔室可经设计以将制冷剂引导至不同的多通道管中。从入口区段到分配腔室的制冷剂的计量可经设计以促进液态制冷剂更均匀地分配到一些或所有多通道管中,并且可抑制液态制冷剂优先流到某些多通道管中。分配腔室中至少部分由管形成。例如,多通道管可延伸到分配区段中以邻接分配器并且将分配区段分割为一系列分配腔室,这些分配腔室由一对邻近的多通道管、分配器以及入口歧管的一部分来界定。根据某些实施例,每个孔口都可与不同的分配腔室对准。在每个分配腔室内,可通过多通道管的流路入口区段将制冷剂引导至多通道管中。流路入口区段经设计以使制冷剂通过多通道管的外壁而进入流路,而不是通过多通道管的末端进入流路。例如,可移除顶壁和/或底壁的一部分,从而将流路暴露在入口歧管内的分配区段中。
图1和图2描绘了采用流分配歧管的换热器的示例性应用。流分配歧管可用于特定换热器中,所述换热器在HVAC&R领域以及HVAC&R以外领域之内的许多环境中采用。然而,在目前预期的应用中,可在住宅、商业、轻工业、工业以及用于加热或冷却某个空间或外壳(例如住宅、建筑物、结构等等)的任何其他应用中使用所述换热器。流分配歧管尤其适于用在带有垂直歧管的热泵和/或蒸发器换热器中。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流分配歧管可用于其他类型的换热器中,例如冷凝器或散热器等等,还可用于带有水平歧管的换热器内。
图1所示为示例性应用;该例中具有可采用换热器的用于建立环境管理的HVAC&R系统。建筑物10由包括冷却器12和锅炉14的系统来冷却。如图所示,冷却器12安置在建筑物10的屋顶上而锅炉14位于地下室中;然而,冷却器和锅炉可位于其他设备间内或邻近该建筑物的区域中。冷却器12为冷却空气的装置或实施制冷循环来冷却水的冷却水的装置。冷却器12可为独立单元或可为包含鼓风机和/或合并式空气处理器等其他设备的单个封装单元的一部分。锅炉14为密闭容器,其包含用于加热水的炉子。来自冷却器12和锅炉14的水通过水管道16而在建筑物10中环流。水管道16分路到位于各层并且位于建筑物10的多个区段内的空气处理器18。
空气处理器18连接到风管系统20,该风管系统20适于在多个空气处理器之间分配空气。在某些实施例中,风管系统可从外部进气口(未图示)接纳空气。空气处理器18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使来自冷却器12的冷水以及来自锅炉14的热水环流,从而提供加热的或冷却的空气。空气处理器18内的风扇牵引空气通过换热器并且将经调节的空气引导到建筑物10(例如,房间、公寓或办公室)内的环境中,从而使这些环境维持在指定温度。控制装置22(此处所示为包括恒温器)可用于指定经调节空气的温度。控制装置22还可用于控制空气流经空气处理器18以及流出空气处理器18。当然,该系统中还可包括其他装置,例如调整水流的控制阀以及/或者感测水、空气的温度和压力的压力和/或温度换能器或开关,等等。此外,控制装置可包括与其他建筑物控制系统或监控系统合并或分离的计算机系统,甚至还包括与远离建筑物的系统。
图2所示为住宅加热和冷却系统。通常,住宅24会包括制冷剂管道26,制冷剂管道26有效地将室内单元28耦接到室外单元30。室内单元28可位于杂用房、阁楼、地下室等等中。室外单元30通常邻近住宅24的侧面,并且被护罩覆盖,以保护系统部件并防止树叶和其他杂物进入室外单元。制冷剂管道26在室内单元28与室外单元30之间输送制冷剂,通常,在一个方向上主要输送液态制冷剂并且在相反的方向上主要输送气化制冷剂。
当图2中所示的系统作为空气调节器来运作时,室外单元30中的换热器用作冷凝器,用于对经由制冷剂管道26中的一根制冷剂管道26而从室内单元28流到室外单元30的气化制冷剂进行再冷凝。在这些应用中,室内单元的换热器(用参考数字32表示)用作蒸发器。室内单元32接纳液态制冷剂(可用膨胀装置使其膨胀,所述膨胀装置未在图中示出)并且使制冷剂蒸发,然后使制冷剂返回室外单元30。
室外单元30通过其侧面而将环境空气牵引进来(如指向室外单元侧面的箭头所指示),借助于风扇(未图示)迫使空气通过室外单元换热器,并排出空气(如室外单元上方的箭头所指示)。当作为空气调节器来运作时,空气由室外单元内的冷凝器换热器进行加热并且以一定温度离开室外单元的顶部,所述温度高于空气进入各侧面时的温度。借助于风管系统20,空气可吹过室内换热器32并且随后在住宅24中环流,如进入和离开风管系统20的箭头所指示。整个系统运作以维持所需温度,所需温度由恒温器22来设定。当住宅内部所感测到的温度高于恒温器上的设定点时(加上较小量),空气调节器将开始运作,以对用于在住宅中环流的另外的空气进行制冷。当温度达到设定点时(减去较小量),所述单元将暂时停止制冷循环。
当图2中的单元作为热泵来运作时,换热器的作用相反。也就是说,室外单元30的换热器将用作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并且因此在空气穿过室外单元换热器时对进入室外单元30的空气进行冷却。室内换热器32将接纳吹过它的空气流并且通过使制冷剂冷凝来加热该空气。
图3所示为图2中所示单元中的一者的局部分解图,在该例中是室外单元30。室外单元30包括围绕室外单元30各侧面以保护系统部件的护罩34。与护罩34邻近的是换热器36。盖件38封住换热器36的顶部。泡沫40安置在盖件38与换热器36之间。风扇42位于盖件38的开口内并且由马达44提供动力。电线槽46可用于将马达44连接到电源。风扇挡护板48配合在盖件38内并且安置在风扇上方以防止物体进入风扇。
换热器36安装在底盘50上。底盘50为室外单元30的内部部件提供安装表面和结构。压缩机52安置在室外单元30的中心并且通过连接件54和56连接到HVAC&R系统内的另一单元,例如室内单元,连接件54和56连接到使制冷剂在HVAC&R系统内环流的管道。控制箱58容纳室外单元30的控制电路并且由盖件60来保护。面板62可用于将控制箱58安装到室外单元30。
制冷剂通过蒸气连接件54进入室外单元30,并且通过管道64流入压缩机52中。蒸气可接纳自室内单元(未图示)。制冷剂在压缩机52中得到压缩,随后通过管道66离开压缩机52并通过入口68进入换热器36。入口68将制冷剂引导至集管(header)或歧管(manifold)70中。从歧管70出发,制冷剂流经换热器36而到达集管或歧管72,在集管或歧管72处制冷剂通过安置在歧管72上的出口74离开。在离开换热器36之后,制冷剂通过管道76流至液体连接件56以返回室内单元,在该室内单元中该过程可再次开始。
图4所示为空气调节系统78,空气调节系统78可采用板翅式换热器。制冷剂在闭合制冷回路80内流经系统78。制冷剂可为吸收和取得热量的任何流体。例如,制冷剂可为基于氢氟烃(HFC)的R-410A、R-407或R-134a,或者可为二氧化碳(R-744A)或氨(R-717)。空气调节系统78包括控制装置82,控制装置82使得该系统能够将环境冷却到规定温度。
系统78使环境冷却的方式为:通过用冷凝器84、压缩机86、膨胀装置88以及蒸发器90,使得制冷剂在闭合制冷回路80内循环。制冷剂以高压和高温蒸气的状态进入冷凝器84并且流过冷凝器的多通道管。由马达94驱动的风扇92,牵引空气横穿过多通道管。该风扇可推动或拉动空气横穿过多通道管。随着空气横向流过多通道管,热量从制冷剂蒸气传递到空气,从而产生加热的空气96并且使制冷剂蒸气冷凝为液体。液态制冷剂随后流到膨胀装置88中,在膨胀装置88中,制冷剂膨胀成为低压和低温液体。通常,膨胀装置88为热膨胀阀(TXV);然而,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该膨胀装置可为孔口或毛细管。在制冷剂离开膨胀装置之后,除了存在液态制冷剂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些蒸气制冷剂。
制冷剂从膨胀装置88进入蒸发器90并且流过蒸发器多通道管。由马达100驱动的风扇98,牵引空气横穿过多通道管。随着空气横向流过多通道管,热量从空气传递到制冷剂液体,从而产生冷却的空气102并且使制冷剂液体气化为蒸气。根据某些实施例,可用牵引流体横穿过多通道管的泵来替换风扇。
随后,制冷剂以低压和低温蒸气的状态流向压缩机86。压缩机86减小了提供给制冷剂蒸气的体积,因此提高了蒸气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压缩机可为任何合适的压缩机,例如螺杆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摆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或涡轮式压缩机。压缩机86由马达104驱动,马达104从变速驱动器(VSD)或者直接式AC或DC电源获得动力。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马达104从AC电源获得固定的线电压和频率,但是在某些应用中,马达可由变压或变频驱动器来驱动。该马达可为开关磁阻(SR)马达、感应马达、电子整流永磁马达(ECM)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马达类型。制冷剂以高温和高压蒸气的状态离开压缩机86,准备进入冷凝器并且再次开始制冷循环。
控制装置82包括控制电路106、输入装置108以及温度传感器110,并且控制制冷循环的运作。控制电路106耦接到马达94、100和104,马达94、100和104分别驱动冷凝器风扇92、蒸发器风扇98和压缩机86。控制电路106使用从输入装置108和传感器110接收的信息来确定驱动空气调节系统的马达94、100和104的运作时间。在某些应用中,输入装置可为常规恒温器。然而,输入装置不限于恒温器,更一般地,可采用固定或改变设定点的任何源。这些源可包括本地或远程指令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处理器以及机械、电气和机电装置,所包括的以上各项手动或自动设定系统所接收的温度相关信号。例如,在住宅空气调节系统中,输入装置可为可编程的24伏特恒温器,所述恒温器向控制电路提供温度设定点。
传感器110确定周围空气温度并且将该温度提供给控制电路106。控制电路106随后对接收自传感器的温度与接收自输入装置的温度设定点进行比较。如果该温度比设定点高,那么控制电路106可打开马达94、100和104以运行空气调节系统78。控制电路可执行硬件或软件控制算法来调整空气调节系统。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控制电路可包括模数(A/D)转换器、微处理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接口板。当然,该系统中还可包括其他装置,例如额外的压力和/或温度换能器或开关,它们感测制冷剂、换热器、入口和出口空气的温度和压力等等。
图5所示为热泵系统112,热泵系统112可采用板翅式换热器。由于热泵可用于加热以及冷却,因此制冷剂流经可逆制冷/加热回路114。制冷剂可为吸收和取得热量的任何流体。加热和冷却的运作由控制装置116来调整。
热泵系统112包括外部换热器118和内部换热器120,它们都作为换热器来运行。每个换热器都可用作蒸发器或冷凝器,这取决于热泵的运作模式。例如,当热泵系统112以冷却(或“AC”)模式运作时,外部换热器118用作冷凝器,将热量释放到外部空气中,而内部换热器120用作蒸发器,从内部空气吸收热量。当热泵系统112以加热模式运作时,外部换热器118用作蒸发器,从外部空气吸收热量,而内部换热器120用作冷凝器,将热量释放到内部空气中。换向阀122位于换热器之间的可逆回路114上,用于控制制冷剂流的方向,从而在加热模式与冷却模式之间切换热泵。
热泵系统112还包括两个计量装置124和126,计量装置124和126用于在制冷剂进入蒸发器之前降低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计量装置还可调整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使得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量等于或约等于离开蒸发器的制冷剂的量。计量装置的使用取决于热泵的运作模式。例如,当热泵系统112以冷却模式运作时,制冷剂绕过计量装置124并且流过计量装置126,然后进入充当蒸发器的内部换热器120。在另一实例中,当热泵系统112以加热模式运作时,制冷剂绕过计量装置126并且流过计量装置124,然后进入充当蒸发器的外部换热器118。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可将单个计量装置用于加热和冷却两种模式。计量装置通常为热膨胀阀(TXV),但也可为孔口或毛细管。
制冷剂以低温和低压液体的状态进入蒸发器,该蒸发器在加热模式中是外部换热器118,而在冷却模式中是内部换热器120。由于计量装置124或126中经历了膨胀过程,因此还可能存在一些蒸气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流过蒸发器中的多通道管并且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这样制冷剂变成了蒸气。在冷却模式中,横向地流过多通道管的室内空气也可减湿。空气中的水分可冷凝在多通道管的外表面上,因此,这些水分可从空气中除去。
在离开蒸发器之后,制冷剂通过换向阀122并进入压缩机128。压缩机128可减小制冷剂蒸气的体积,从而提高蒸气的温度和压力。压缩机可为任何合适的压缩机,例如螺杆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摆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或涡轮式压缩机。
从压缩机128出发,温度和压力已提高的蒸气制冷剂流到冷凝器中,该冷凝器的位置可由热泵模式来确定。在冷却模式中,制冷剂流到外部换热器118(充当冷凝器)中。由马达132提供动力的风扇130,牵引空气横穿过包含制冷剂蒸气的多通道管。根据某些示例性实施例,可用牵引流体横穿过多通道管的泵来替换风扇。制冷剂的热量被传递到外部空气中,从而使制冷剂冷凝为液体。在加热模式中,制冷剂流到内部换热器120(充当冷凝器)中。由马达136提供动力的风扇134,牵引空气横穿过包含制冷剂蒸气的多通道管。制冷剂的热量被传递到内部空气中,从而使制冷剂冷凝为液体。
在离开冷凝器之后,制冷剂流过计量装置(加热模式中为124并且冷却模式中为126)并且返回到蒸发器(加热模式中为外部换热器118并且冷却模式中为内部换热器120),在蒸发器中该过程再次开始。
在加热和冷却两种模式中,马达138驱动压缩机128并且使制冷剂在可逆制冷/加热回路114中环流。该马达可直接从AC或DC电源或者从变速驱动器(VSD)获得动力。该马达可为开关磁阻(SR)马达、感应马达、电子整流永磁马达(ECM),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马达类型。
马达138的运作由控制电路140来控制。控制电路140从输入装置142以及传感器144、146和148接收信息并且使用该信息在冷却和加热两种模式中控制热泵系统112的运作。例如,在冷却模式中,输入装置142将温度设定点提供给控制电路140。传感器148则测量周围的室内空气温度并且将其提供给控制电路140。控制电路140随后对空气温度与温度设定点进行比较并且在空气温度高于温度设定点时调用压缩机马达138和风扇马达132和136来运行冷却系统。在加热模式中,控制电路140对来自传感器148的空气温度与来自输入装置142的温度设定点进行比较,并且在空气温度低于温度设定点时调用马达132、136和138来运行加热系统。
控制电路140还使用从输入装置142接收的信息,以在加热模式与冷却模式之间切换热泵系统112。例如,如果输入装置142被设定为冷却模式,那么控制电路140将向螺线管150发送信号,以将换向阀122放置在空气调节位置152。这样,制冷剂将流经可逆回路114,具体如下:制冷剂离开压缩机128,在外部换热器118中冷凝,通过计量装置126发生膨胀,并且通过内部换热器120实现蒸发。如果输入装置被设定为加热模式,那么控制电路140将向螺线管150发送信号,以将换向阀122放置在热泵位置154。这样,制冷剂将流经可逆回路114,具体如下:制冷剂离开压缩机128,在内部换热器120中冷凝,通过计量装置124发生膨胀,并且通过外部换热器118实现蒸发。
控制电路可执行硬件或软件控制算法以调整热泵系统112。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控制电路可包括模数(A/D)转换器、微处理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接口板。
当系统以加热模式运作时,控制电路还可起动解冻循环。当室外温度接近冰点时,被引导通过外部换热器118的外部空气中的水分可在换热器上冷凝并结冰。传感器144测量外部空气温度,而传感器146测量外部换热器118的温度。这些传感器将温度信息提供给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确定何时起动解冻循环。例如,如果传感器144或146中任一者提供给控制电路的温度低于冰点,那么系统112就可置于解冻模式中。在解冻模式中,螺线管150经致动以将换向阀122放置在空气调节位置152,而马达132被关闭以中止通过多通道管的空气流。系统112随后以冷却模式运作,直到流过外部换热器80的、温度和压力已提高的制冷剂使得换热器解冻。一旦传感器146检测到换热器118已解冻,控制电路140就使换向阀122返回到热泵位置154。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了解,解冻循环可经设定以在许多不同的时间和温度组合的条件下发生。
图6为可用于图4中所示的空气调节系统78中或图5中所示的热泵系统112中的换热器的透视图。示例性换热器可为冷凝器84、蒸发器90、外部换热器118或内部换热器120,如图4和图5中所示。应注意,在类似系统或其他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作冷却器的一部分或用于任何其他热交换应用中。换热器包括由多通道管164连接起来的歧管70和72。尽管图6中示出了30根多通道管,但是多通道管的数量可发生变化。歧管和多通道管可用铝或有助于实现良好热传递的任何其他材料来构造。
制冷剂从歧管70流经多通道管164而到达歧管72。尽管多通道管的形状被描绘为细长的以及长椭圆形的(oblong),但是这些多通道管可具有任何形状,例如具有以下截面形式:矩形、正方形、圆形、卵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多通道管的高度可约为0.5mm到3mm,宽度可约为10mm到45mm。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的尺寸可发生变化。还应注意,换热器可设置在单个平面或平板中,或可包括弯管、隅角、等高线(contour)等等。此外,尽管描绘的是单行程(single-pass)换热器,但是本文描述的多通道管也可用于多行程换热器中。此外,换热器内多通道管的数量和/或多通道管的长度也可发生变化,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所需的冷却能力、环境温度以及可用空间等等。
制冷剂通过入口68进入换热器并流到入口歧管70中。分配板166沿着入口歧管70的长度而划分入口歧管70并且有助于将制冷剂分配到多通道管164中。如图所示,分配板166沿着歧管70的整个长度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板166也可只沿着歧管70的一部分长度延伸。如下文进一步描述,分配板166可包含将制冷剂引导到各个多通道管164中的孔口。随后,制冷剂流经多通道管164而进入出口歧管72中,在出口歧管72处制冷剂从出口74离开换热器。尽管图6描绘的入口在歧管70底部而出口在歧管72上半部,但是入口和出口也可安置在歧管70和72的其他位置。流体也可从位于歧管底部表面、侧表面或顶部表面上的多个入口和出口进入和离开歧管。此外,在多行程配置中,入口和出口可安置在同一歧管上,用挡板来分隔歧管的入口部分和出口部分。
翅片168位于多通道管164之间,以便促进多通道管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翅片由铝来构造、钎焊到多通道管或以其他方式与多通道管接合,并且安置成大体垂直于制冷剂流。然而,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翅片可由其他材料制成以促进热传递并且可相对于制冷剂流平行地延伸或以变化的角度延伸。尽管图6中所示为波状翅片,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翅片可为板翅片或任何其他合适类型的翅片。这些翅片可包括以下表面特征和形态:(例如)百叶窗式、被举起的长矛的形状(raised lance)、波状、肋状以及以上各者的组合。
当空气等外部流体横向地流过多通道管164时(大体如箭头174所指示),在多通道管164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流体之间将发生热传递。尽管此处所示的外部流体为空气,但是也可使用其他流体。外部流体首先接触多通道管164的前缘172,然后沿着多通道管的宽度流过,最后再接触多通道管的后缘174。随着外部流体横向地流过多通道管,热量传递到多通道管以及从多通道管传递到外部流体。例如,在冷凝器中,外部流体通常比在多通道管内流动的流体要冷。随着外部流体接触多通道管的前缘,热量从多通道管内的制冷剂传递到外部流体。因此,外部流体在其流过多通道管时得到加热,而在多通道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则被冷却。在蒸发器中,外部流体的温度通常比在多通道管内流动的制冷剂要高。因此,当外部流体与多通道管的前缘接触时,热量从外部流体传递到在多通道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以对制冷剂进行加热。这样,离开多通道管的外部流体已被冷却,因为热量传递给了制冷剂。
图7所示为图6中的换热器的部件,是略为详细的分解图。歧管70为带有开口末端的管状结构,所述开口末端各自用盖178封住。尽管图7中未图示,但是歧管72为带有一对开口末端的类似管状结构,所述开口末端也由盖178封住。如图6中所示,歧管70为长圆形(oblong)而歧管72为圆形。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歧管70和歧管72也可都为长圆形、圆形或另一种截面形状。分配板166可插入入口歧管70内,以将入口歧管70划分为入口区段和分配区段,下文中将参考图8对此进行进一步论述。分配板166包括孔口180,孔口180允许流体从歧管的入口区段流到分配区段,且流体从所述分配区段进入多通道管164。
开口或孔182在歧管中形成,形成方式为,例如进行常规的穿孔或机械加工操作。多通道管164随后可用大体平行的方式插入开口182中。多通道管的末端184插入开口180中,以使末端184邻接到分配板166上。末端184包括分配区段,在所述分配区段处,外管壁的一部分被移除,以使流体进入多通道管164的流路186。例如,流体可进入入口歧管70,流过分配板166中的孔口180,随后可通过包含在末端184内的分配区段而进入多通道管164。在流体进入多通道管164之后,该流体可流经多通道管内的流路186而到达出口歧管72。
图8为图6中的入口歧管70的顶部透视图,其中顶盖178(图7)被移除以示出歧管70的内部。分配板166将入口歧管70划分为入口区段188和分配区段190。确切地说,分配板166沿歧管的整个内部宽度延伸,从而将歧管70划分为独立且分隔的区段188和190。分配板166还沿着歧管70的整个长度而在端盖178(图6)之间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板166也可沿着歧管70的一部分长度延伸。例如,在多行程的换热器中,分配板可在一个端盖178与挡板之间延伸。在另一实例中,分配板可沿着歧管70的长度从一个端盖178延伸至略低于入口66。在一个进一步实例中,分配板也可只在多通道管中的一些多通道管的前方沿着歧管70的长度延伸。根据某些实施例,分配板166可钎焊、过盈配合到歧管70内或以其他方式安置到歧管70内,从而将歧管70的内部划分为入口区段188和分配区段190。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分配板166也可作为歧管70的一部分而一体形成。尽管所示分配板166为大体上平直的板,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板166的形状和/或几何结构可发生变化。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板166也可为弧形和/或管状。
制冷剂通过入口68(图6)进入入口歧管70,并且在入口区段188内流过歧管70。分配区段190随后可将来自入口区段188的制冷剂分配到多通道管164的流路入口区段192。确切地说,分配板166内的孔口180可计量从入口区段188到达分配区段190的制冷剂流。根据某些实施例,孔口180可经设计以计量到达每个多通道管的制冷剂流。根据下文参考图9所进行的进一步描述,分配板166可包含许多孔口,这些孔口经设计以将制冷剂流引导至多通道管164。
如图8所示,入口歧管70具有长圆形截面形状,该截面形状经设计以促进制冷剂混合相在入口区段188内流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口歧管70可具有另一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或矩形等等。入口歧管70为管状结构,其具有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和入口接纳部分196。如上面图7所示,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包括用于接纳多通道管164的末端的孔182。如图9所示,入口接纳部分196包含用于接纳入口68的开口,入口68将制冷剂引导至换热器中。根据某些实施例,歧管70可挤出成为单件,其包括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和入口接纳部分196两者。
入口区段188大体由分配板166和入口接纳部分196来界定。入口接纳部分196具有相对较浅的弧形,从而为入口区段188形成了相对较小的截面面积。根据某些实施例,入口区段188的小截面面积可经设计以促进制冷剂的混合相流过入口区段188。确切地说,液态制冷剂和蒸气制冷剂的混合相可流入入口区段188。小截面面积可促进液体和蒸气的湍流混合,从而将液体和蒸气相对较均匀地分配到整个入口区段188。在某些实施例中,例如内部挡板、板等插入物可包含在入口区段188内以进一步减小截面面积。
随着制冷剂流过入口区段188,该制冷剂通过包含在分配板166内的孔口180而被分配到分配区段190。根据参考图9所进行的进一步描述,沿着分配板166的长度可包含多个孔口180。分配区段190大体由分配板166和歧管70的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来界定。与入口接纳部分196相比,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具有相对较深的弧形,这样可为分配区段190形成相对较大的截面面积。
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还包含用于接纳多通道管164的孔182。多通道管164延伸穿过孔182进入分配区段190中,在这里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邻接到分配板166上,从而抑制制冷剂流通过末端184进入多通道管164中。因此,制冷剂不是通过末端184而是通过多通道管的流路入口区段192而进入多通道管164。流路入口区段192包含多通道管的某些区段,在这些区段中每根多通道管164的外壁198的一部分被移除,从而将流路186的一部分暴露在分配区段190中。如图所示,多通道管164具有大体为长椭圆形的截面;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也可具有其他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或矩形等等。
制冷剂通过流路入口区段192内暴露的流路186而进入多通道管164,随后继续流经流体流区段200内的流路186而到达多通道管164的相对末端。在流体流区段200内,流路186完全被外壁198封住,外壁198围绕多通道管164的整个截面而延伸。
图9为图6中换热器的侧面透视图,其中歧管70的一部分被去掉以示出歧管70的内部。入口68延伸通过歧管70的开口202,从而通过入端口203将制冷剂引导至入口区段188中。如图所示,入口68邻接到分配板166上,这样入端口203可从入口68引导制冷剂向上流动。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入端口203可经设计以将制冷剂引导至多侧或直达分配板166。在这些实施例中,入口68可与分配板166分开,而不是邻接到分配板166上。在某些实施例中,紧靠着分配板166引导制冷剂可促进液体相制冷剂与蒸气相制冷剂混合。
如图9所示,分配板166延伸到封住歧管70底部的盖178。尽管未进行图示,但是分配板166还延伸到位于歧管70顶部的盖178。这样,分配板166沿着歧管70的整个长度延伸,从而将歧管70划分为入口区段188和分配区段190。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板166可只沿着歧管70的一部分长度延伸以将歧管70划分为入口区段188和分配区段190。
多通道管164以插入深度204延伸到分配区段190中,插入深度204使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邻接到分配板166上。这样,多通道管164将分配区段190分割为一系列分配腔室206,其中每个腔室大体由一对邻近的多通道管164、分配板166以及歧管70的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来界定。如图所示,每个分配腔室206由一对邻近的多通道管164来划界。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腔室206中的一些或所有分配腔室206可包含额外的中间多通道管164,这些中间多通道管在邻接分配板166以界定分配腔室206的顶部多通道管164与底部多通道管164之间的分配腔室206中延伸。在这些实施例中,中间多通道管可不与分配板166邻接,从而使得制冷剂通过这些中间多通道管的末端184和/或通过这些中间多通道管164的流路入口区段192而进入中间多通道管。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只封住部分分配腔室206,从而使得一些制冷剂在分配腔室206之间流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多通道管164的侧面与歧管70的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之间可存在间隙。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腔室206可被一对多通道管164、分配板166以及歧管70的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完全封住或几乎被它们完全封住,从而防止或抑制制冷剂在分配腔室206之间流动。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歧管70的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可设计成邻接到多通道管164的侧面上。在这些实施例中,可沿着多通道管164的侧面流动的制冷剂极少。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可密封到多通道管164的侧面(例如,通过钎焊来实现),从而抑制制冷剂在分配腔室206之间流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分配板166可包含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将多通道管164的侧面连接到歧管70的多通道管接纳部分194。
混合相制冷剂通过分配板166的孔口180而进入每个分配腔室206,孔口180与每个相应的分配腔室206对准。孔口180可为相对较小的开口,其经设计以计量进入每个腔室206的制冷剂流。如图所示,孔口180的截面为圆形;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孔口可具有其他截面形状。例如,孔口形状可为三角形、椭圆形、矩形、正方形、梯形或以上各者的组合等等。根据某些实施例,孔口180可通过冲孔或冲压而形成于分配板166中。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孔口180可包含形成于分配板166内的狭缝或其他类型的开口。根据某些实施例,孔口180可用作膨胀装置。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孔口180也可成角度,以朝向分配腔室206的某些区段引导制冷剂流。
根据某些实施例,可使一个孔口180与每个分配腔室206对准。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多个孔口与一个或多个分配腔室206对准。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分配腔室206的孔口180的数量、形状和/或位置可经设计以将一定量的制冷剂提供给每个分配腔室206。例如,与接纳较少空气流的多通道管164(即,在换热器顶部或底部附近或者位置接近外壁或设备的多通道管)对准的分配腔室206,可与较少孔口180对准,从而将较少制冷剂引导至这些腔室206中。在另一实例中,位于歧管70中接纳相对较少制冷剂(即,由于制冷剂流速、歧管形状等原因)的部分中的分配腔室206,可具有更多孔口180来促使制冷剂流到这些分配腔室206中。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未被完全封住的分配腔室206可不与任何孔口180对准,并且这些分配腔室206可从邻近的分配腔室206接纳制冷剂。
在制冷剂进入分配腔室206之后,该制冷剂可通过多通道管164的流路入口区段192而进入延伸到分配腔室206中的多通道管164。随后,制冷剂可流过每根多通道管164的流体流区段200内的流路186。
图10为一根多通道管164的透视图。外壁198在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与末端224之间延伸并且大体环绕多通道管164的截面。如图所示,多通道管164具有长椭圆形截面并且外壁198包含顶壁208、底壁210以及连接顶壁208与底壁210的一对侧壁216。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164可具有圆形或矩形截面。
流路186在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与末端224之间延伸并且被顶壁208、底壁210以及侧壁216封住。根据某些实施例,流路186可在多通道管的挤出过程中形成。流路186可沿着多通道管164的整个长度218、大体平行于彼此而延伸。多通道管164的宽度220范围内的所有流路186也可大体均匀地隔开。在流体流区段200内,流路186被顶壁208、底壁210以及侧壁216完全封住。然而,在流路入口区段192中,顶壁208被移除,从而暴露出流路186的一部分。根据某些实施例,通过刮削或切削顶壁208以移除所期望除去的部分,可移除顶壁208。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对顶壁208进行穿孔或者可在顶壁208中机械加工出孔,从而在顶壁208中位于流路入口区段192内的部分中形成开口。根据上文参考图9所进行的论述,流路入口区段192使得制冷剂从分配腔室206进入多通道管164。
如图所示,入口区段192在多通道管164的整个宽度220范围内延伸并且具有长度222。根据某些实施例,长度222可约为流路186高度223的0.5到5倍,包括其间所有的子范围在内。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长度222可发生变化。此外,长度222可约等于或小于多通道管164在分配区段190内的插入深度204。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入口区段192可以只在宽度220的一部分上延伸。
根据上文参考图9所进行的描述,制冷剂可通过入口区段192进入流路186并且随后可沿着多通道管164的长度218继续流过流路186。随后,制冷剂可通过多通道管164的相对末端244离开管164。如图所示,顶壁208延伸到相对末端224并且流路186在相对末端224处被顶壁208、底壁210以及侧壁216完全封住。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末端224也可包含类似于入口区段192的入口区段。在这些实施例中,邻近相对末端224的顶壁208也可被移除,从而暴露出流路186中位于相对末端224附近的一部分。根据某些实施例,在每个末端184和224处包含入口区段192可有助于组装换热器,因为这样可将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或224中的任一者插入入口歧管70内。
图11描绘了多通道管164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流路入口区段192包含:第一区段227,在第一区段227中,底壁210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及第二区段228,在第二区段228中,顶壁208的一部分被移除。如图所示,第二区段228在宽度220的约25%的范围内延伸,而第一区段227在宽度220的约75%的范围内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区段228可在宽度220的约0到100%的范围内延伸,并且第一区段227的宽度可相应地进行调整。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区段228可在整个宽度220的范围内延伸并且第一区段227可省略。根据某些实施例,第二区段228的宽度230可设计成与进入歧管70和/或进入对应分配腔室206的蒸气相制冷剂的百分比成比例。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区段228的宽度230可发生变化。
在第一区段227内,流路186A在多通道管164的顶部处暴露,这样可促进液体相制冷剂和/或混合相制冷剂流到流路186A中。在第二区段228内,流路186B在多通道管164的底部处暴露,这样可促进蒸气相制冷剂流到流路186B中。根据某些实施例,第二区段228可邻近多通道管164的前缘172,而第一区段227邻近多通道管164的后缘174。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段227和第二区段228的相对位置可发生变化。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多通道管164内可包含多个第一区段227和/或第二区段228。在某些实施例中,可沿着多通道管164的宽度220而包含交替的第一区段227和第二区段228,并且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可具有相同或变化的宽度。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164可在流路入口区段192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区段,在这些区段中顶壁208和底壁210都被移除。制冷剂可在这些区段中穿过多通道管164,从而使邻近的分配腔室206之间流体连通。根据某些实施例,顶壁208和底壁210都被移除的区段可沿着多通道管的宽度而与第一区段227和/或第二区段228交杂。
图12描绘了位于入口歧管70内的图11中的多通道管164。制冷剂可通过孔口180从入口区段188流到分配区段190内的分配腔室206。在分配腔室206内,液体相和蒸气相制冷剂中的所有或一些液体相和蒸气相制冷剂可分离以进入不同的流路186A和186B。例如,液体相制冷剂可大体向下流动(如箭头232所指示)以进入多通道管164的流路186B。蒸气相制冷剂可向上流动(如箭头234所指示)以进入多通道管164的流路186A。这样,流路186A可主要接纳蒸气相制冷剂,而流路186B主要接纳液体相制冷剂。在这些实施例中,蒸气相制冷剂流路186A可位于多通道管164的前缘172附近,而液体相流路186B位于多通道管164的后缘174附近。在某些实施例中,引导蒸气相制冷剂通过位于前缘182附近的流路186A,可抑制多通道管164的前缘172处的冰冻的形成。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段227和第二区段228的相对位置可发生变化。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区段227和/或第二区段228可沿着多通道管164的宽度220而交替布置。
图13描绘了多通道管164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包含与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隔开的流路入口区段240。在入口区段240内,多通道管164的整个宽度220范围内的顶壁208已被移除。然而,分配区段240并未安置成邻近末端184,而是与末端184隔开距离244。在某些实施例中,距离244可约为插入深度204的5%到8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距离244可发生变化。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整个宽度220范围内的顶壁208都可以不用移除,并且,在这些区段中,底壁210的的多个部分可移除。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壁210可在流路入口区段240内沿着多通道管164的整个宽度延伸。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入口区段240的至少一部分内的顶壁208和底壁210都可移除。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入口区段240可沿着多通道管的宽度和/或长度而在多通道管164内彼此隔开。在某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入口区段的顶壁208可移除,而一个或多个其他入口区段的底壁210可移除。
如图13所示,流路186的末端被封闭,这样可抑制钎焊材料在钎焊过程中流到流路186中。根据某些实施例,流路186的末端可在多通道管切削或剪切过程中封闭起来。尽管流路186的末端所示为完全封闭,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流路186的末端可部分封闭或者可部分或完全打开。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管末端184的边缘可为直立的,而不是弧形的。
图14描绘了可采用图13中所示的多通道管164的入口歧管250的另一实施例。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口歧管250可与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多通道管164结合使用。如图14所示,歧管250的一部分被去掉以示出歧管250的内部。歧管250可为带内部分配器管252的大体为矩形的歧管,内部分配器管252可形成入口区段188。在某些实施例中,歧管250可挤出成形并且分配器管252可紧固在歧管250内,例如通过钎焊来实现紧固。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配器管252可为歧管250的主要部分。
分配器管252包括孔口180,这些孔口安置在每根多通道管164的上方以使制冷剂从入口区段188流到歧管250的分配区段190。分配器管252可具有相对较小的截面面积,从而促进蒸气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湍流混合相的流动。混合相制冷剂可沿着歧管250的长度流过分配器管252。制冷剂可通过孔口180离开分配器管252,从而进入分配区段190内的分配腔室206。
根据上文参考图9所进行的描述,分配腔室206可大体由一对多通道管164和入口歧管250来界定。多通道管164在分配区段190内延伸以邻接分配器管252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将分配区段190分割为多个分配腔室206。进一步的多通道管164还可邻接歧管250的后壁254。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与后壁254和分配器管252之间的接合可抑制制冷剂流到多通道管164的末端184中。这样,在入口区段192内,制冷剂可通过分配区段240而不是通过末端184进入多通道管164。如图所示,制冷剂可通过多通道管164的顶部进入分配区段240,在该顶部处顶壁208(图13)被移除。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底壁210的一部分可被移除,从而使制冷剂通过多通道管的底部进入分配区段240。从分配区段240出发,制冷剂可流经多通道管164的流路186而到达出口歧管。
图15描绘了可用于在入口歧管70内形成分配腔室206(图9)的多通道管的另一实施例。类似于上文参考图8和图9所描述的多通道管164,多通道管256延伸到分配区段190中以邻接分配板166。多通道管256包含流路入口区段258,流路入口区段258使得制冷剂通过多通道管的顶部进入多通道管256。然而,多通道管256并不包含相对较直立的末端,而是包含形成流路入口区段258的倾斜末端260。确切地说,如下文参考图16所进行的进一步论述,底壁210延伸至超过顶壁208并且邻接分配板166,而顶壁208与分配板166分开。此外,用于分隔流路186的间壁(partition)262包含成角度的末端263,成角度的末端263在倾斜末端260处连接顶壁208与底壁210。这样,制冷剂通过流路186中未与分配板166邻接的的暴露部分而进入多通道管256。
如图15所示,多通道管256安置在分配区段190内,使得倾斜末端260面朝上方,从而使制冷剂通过多通道管256的顶部而进入流路186。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256中的一根或多根多通道管256可旋转约180度并且安置在分配区段190内以使倾斜末端260面朝下方,从而使制冷剂通过多通道管256的底部而进入流路186。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256可用于另一种类型的歧管中,例如上文中参考图14所描述的歧管250。
图16为一根多通道管256的透视图。外壁198在多通道管256的末端260与末端224之间延伸并且大体环绕多通道管256的截面。多通道管256具有外壁198,外壁198包含顶壁208、底壁210以及连接顶壁208与底壁210的一对侧壁216。顶壁208和底壁210大体平行于彼此而延伸,并且侧壁216从顶壁和底壁向外弯曲。间壁262沿着多通道管的长度218大体平行于彼此而延伸,从而将多通道管划分为多条流路186。根据某些实施例,间壁262大体垂直于顶壁208和底壁210而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间壁可相对于顶壁和底壁倾斜。如图所示,多通道管256具有长椭圆形截面。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256也可具有其他合适的截面形状,例如矩形截面等等。
在倾斜末端260处,外壁198的一部分以及间壁262的一部分被移除,使得倾斜末端260和间壁262相对于底壁210以角度264延伸,从而形成入口区段258。根据某些实施例,角度264可约为30到70度,包括其间所有的子范围在内,或更具体而言,约为45度。根据下文参考图17和图18所进行的进一步论述,在某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沿着多通道管的宽度220以一定角度切削多通道管段来形成倾斜末端260。如图所示,相对末端224是直立末端,其大体垂直于顶壁208和底壁210而延伸。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末端也可倾斜。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相对末端224可倾斜,使得该末端大体平行于倾斜末端260。
如图所示,入口区段258在多通道管256的整个宽度220范围内延伸。此外,底壁210延伸至超过顶壁208距离266。根据某些实施例,距离266可约为流路186的高度223的0.5到5倍,包括其间所有的子范围在内。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壁210相对于顶壁208偏移的距离266可发生变化。此外,距离266可约等于或小于多通道管256在分配区段190内的插入深度204(图9)。如图16所示,多通道管256还包含基本上直立的末端224。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末端224可由倾斜末端260替代。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顶壁208和/或底壁210可包含额外的入口流路区段192或240,如上文参考图8到图14所描述。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底壁208的一部分可在倾斜末端260处移除,从而使制冷剂通过多通道管256的底部以及通过多通道管256的顶部进入流路186。
图17到图19描绘了可经制造以形成带有倾斜末端260的一根或多根多通道管的多通道管段。例如,如图17所示,可按照一定角度横向地切削或剪切具有大体上直立的两个末端224的多通道管段268以移除末端部分270。在移除末端部分270之后,多通道管256包含倾斜末端260,倾斜末端260可插入歧管70内以形成分配腔室。在另一实例中,如图18所示,可按照一定角度横向地切削或剪切同样具有两个大体直立的末端224的多通道管段272,从而形成两根多通道管256。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在多通道管段272上以一定角度横向地刻线,从而形成界定倾斜末端260的分离点259。多通道管段272随后可被拉开或分离,从而形成两根多通道管256。在分离之后,一根多通道管256可旋转约180度,如箭头274所指示,使得底壁210面朝下方。随后,多通道管256的倾斜末端260可插入歧管70内以形成分配腔室,如上文参考15所描述。
图19描绘了同样可经制造以形成带有倾斜末端260的多通道管的多通道管段276。根据某些实施例,可在多通道管段278的多个位置处以一定角度横向地划线,从而形成界定倾斜末端260的多个分离点259。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按照一定角度横向地切削或剪切多通道管段278以形成多个分离点259。随后,多通道管段278可在每个分离点259处拉开或分离,从而形成多通道管256和278。如上文所论述,多通道管256包含大体直立的末端224和倾斜末端260。随后,倾斜末端260可插入歧管70内以形成分配腔室,如上文参考图15所描述,而直立末端224可插入相对的歧管72(图6)中。多通道管278包含两个倾斜末端260,因此,多通道管的任一末端260都可插入歧管70内以形成分配腔室。相对的倾斜末端260可插入另一歧管72(图6)中。如图19所示,多通道管段276在两个分离位置处进行了划线,从而形成三根多通道管。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多通道管段的许多位置处以一定角度横向地进行划线、切削或剪切,从而形成任何数量的多通道管。
虽然仅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特征和实施例,但是在实质上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标的物的新颖教示和优点的情况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做出多种修改和变化(例如,可改变多种元件的大小、尺寸、结构、形状和比例,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使用,定向等)。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图13和图14中所示的多通道管可用于上文参考图8和图9所论述的歧管中。此外,流路入口区段192和240以及/或者多通道管164的相对形状、几何结构和/或大小可发生变化。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多通道管可具有矩形截面。在另一实例中,流路入口区段192和240的相对长度和/或宽度可发生变化。
根据替代性实施例,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也均可发生变化或得到重新排序。因此,应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意图涵盖符合本发明真实精神的所有此类修改和变化。此外,为了简要描述各示例性实施例,可能不会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目前预期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无关的特征,或与实现所主张的发明无关的特征)。应了解,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在开发任何此类实际实施方案时,可做出许多实施特定的决策。此类开发可能是复杂且费时的,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受益于本发明的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说,此类开发是常规的设计、制作和制造且不包括不当实验。

Claims (37)

1.一种换热器,包括:
第一歧管;
第二歧管;
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第一歧管内,用于纵向地将所述第一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以及
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延伸到所述第一歧管中,从而在所述管分配区段内形成多个分配腔室,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与所述第一歧管中的所述分配器邻接的第一末端、安置在所述第二歧管中的第二末端、在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末端之间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末端处至少部分地被所述分配器封闭的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以及流路入口区段,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中,相应所述多通道管的顶壁的至少一部分被移除以形成一个开口,从而通过所述开口将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不同分配腔室,其中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每一者都由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一对邻近的多通道管、所述分配器以及所述第一歧管来界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分配器包括多个孔口,所述孔口经配置以计量从所述第一歧管的所述入口区段到达所述第一歧管的所述管分配区段的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多个孔口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不同分配腔室流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一末端处的倾斜的管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包括至少一根中间多通道管,所述中间多通道管具有:延伸到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一者中的第一末端、安置在所述第二歧管中的第二末端以及在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末端之间延伸的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分配器包括分配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入口区段所包括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管分配区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包括垂直歧管,并且其中所述分配器经配置以迫使流体在所述入口区段内垂直地通过所述第一歧管。
9.一种换热器,包括:
入口歧管;
出口歧管;
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内,用于纵向地将所述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
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
顶壁;
底壁,其安置成大体与所述顶壁相对;以及
一对侧壁,所述侧壁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延伸并且间距为相应所述多通道管的宽度;
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与所述入口歧管和所述出口歧管流体连通且延伸通过所述入口歧管的所述管分配区段以邻接所述分配器;以及
流路入口区段,包括:
第一区段,其中所述顶壁的至少一部分被移除以暴露出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第一组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以及
第二区段,其中所述底壁的至少一部分被移除以暴露出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剩余组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以及
多个分配腔室,所述分配腔室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的所述管分配区段中,其中每个所述分配腔室都由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两根多通道管、所述入口歧管的管接纳部分以及所述分配器来界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分配器包括多个孔口,所述孔口经配置以计量从所述入口区段到达所述管分配区段的流体,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孔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不同分配腔室对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
所述流路入口区段的所述第一区段将所述第一组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一个分配腔室,以及所述流路入口区段的所述第二区段将所述剩余组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不同分配腔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经配置以接纳从前缘到后缘流过相应所述多通道管的所述宽度的外部流体,并且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的所述第二区段邻近所述前缘。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入口歧管包括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多个相对的末端由端盖封住,并且其中所述分配器邻接每一个所述端盖。
14.一种换热器,包括:
入口歧管;
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中,用于纵向地将所述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所述管分配区段在垂直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配腔室;以及
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延伸通过所述管分配区段以邻接所述分配器并形成所述多个分配腔室,其中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
多条流路,所述流路在所述多通道管的第一末端与相对末端之间延伸并且被封在环绕所述多通道管的截面的外壁内;以及
流路入口区段,其安置在所述管分配区段内,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包括邻接所述分配器的成角度的管末端,其中所述成角度的管末端将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多条流路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不同分配腔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外壁包括顶壁、安置成大体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底壁以及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延伸并且间距为所述多通道管的宽度的一对侧壁,并且其中所述底壁邻接所述分配器且所述顶壁与所述分配器分开。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沿着所述多通道管的长度而延伸以使所述多条流路彼此分隔的间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间壁各自包括安置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中的成角度的末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末端包括倾斜的管末端,并且其中所述相对末端大体平行于所述第一末端。
19.一种换热器,包括:
入口歧管;
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中,用于纵向地将所述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所述管分配区段在垂直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配腔室;以及
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延伸通过所述管分配区段以邻接所述分配器并形成所述多个分配腔室,其中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至少一条流路,所述至少一条流路沿着所述多通道管的长度而从第一末端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
流体流区段,在所述流体流区段中,所述至少一条流路被封在所述多通道管内;以及
流路入口区段,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中,所述至少一条流路的外壁的一部分沿着所述至少一条流路的长度被移除,以暴露所述至少一条流路并允许流体流至所述至少一条流路中且通过所述至少一条流路的长度,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与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隔开。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外壁包括顶壁、安置成大体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底壁以及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延伸并且间距为所述多通道管的宽度的一对侧壁,并且其中所述顶壁中位于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一部分被移除以将所述至少一条流路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所述不同分配腔室。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器,其包括沿着所述多通道管的所述长度而从所述第一末端延伸到所述第二末端的多条流路。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包括:第一区段,在所述第一区段中,所述外壁的第一部分被移除;以及第二区段,在所述第二区段中,所述外壁的第二部分被移除,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安置成彼此相对。
23.一种换热器管,包括:
顶壁;
底壁,其安置成大体与所述顶壁相对;
一对侧壁,所述侧壁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延伸并且间距为所述换热器管的宽度;
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所述大体平行的流路在沿所述宽度彼此隔开并且沿着所述换热器管的长度而从第一末端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其中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被所述顶壁、所述底壁以及所述侧壁封住;以及
流路入口区段,其包括:第一区段,在所述第一区段中,所述顶壁沿着所述宽度而被移除,从而暴露出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一组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以及第二区段,在所述第二区段中,所述底壁沿着所述宽度而被移除,从而暴露出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剩余组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管,其中所述底壁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在所述第一区段内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管,其中所述第一区段包括倾斜的管末端,在所述倾斜的管末端中所述底壁延伸至超过所述顶壁。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管,其中所述第一区段内的所述底壁被移除。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管,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安置在所述第一末端处。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热器管,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安置在所述顶壁的邻近区段之间。
29.一种换热器,包括:
入口歧管;
分配器,其安置在所述入口歧管中,用于纵向地将所述入口歧管划分为入口区段和管分配区段,所述管分配区段在垂直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配腔室;以及
多根多通道管,所述多通道管延伸通过所述管分配区段以邻接所述分配器并形成所述多个分配腔室,其中所述多根多通道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
顶壁;
底壁,其安置成大体与所述顶壁相对;
一对侧壁,所述侧壁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延伸并且间距为所述多通道管的宽度;
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所述大体平行的流路沿所述宽度彼此隔开并且沿着所述多通道管的长度而从第一末端延伸到与所述第一末端相对的第二末端,其中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被所述顶壁、所述底壁以及所述侧壁封住,并且彼此间被沿着所述长度延伸的间壁分隔;以及
流路入口区段,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包括倾斜的管末端,其中所述底壁延伸至超过所述顶壁,并且其中所述间壁包括成角度的末端,所述成角度的末端在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将所述底壁连接到所述顶壁,其中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将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不同分配腔室。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间壁沿着相应所述多通道管的所述长度、大体垂直于所述底壁而延伸。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中位于所述倾斜的管末端处的部分被移除,从而将所述流路入口区段内的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暴露至所述多个分配腔室中的所述不同分配腔室。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末端包括所述倾斜的管末端,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末端包括另外一个倾斜的管末端。
33.一种用于制造换热器管的方法,包括:
换热器管包括在相对的末端之间延伸的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在所述换热器管中,沿着所述换热器管的长度移除外壁的一个区段,从而暴露出所述多条大体平行的流路中的至少一些大体平行的流路,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管包括顶壁、安置成大体与所述顶壁相对的底壁、以及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延伸的一对侧壁,其中移除外壁的一个区段包括移除以下部分:沿着所述换热器管的宽度的一部分延伸的所述顶壁的一部分,以及沿着所述换热器管的所述宽度的剩余部分延伸的所述底壁的一部分。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换热器管包括长椭圆形管,所述长椭圆形管包括:所述顶壁、所述底壁以及所述一对侧壁。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移除外壁的一个区段包括:以一定角度横向地切削所述换热器管,从而形成倾斜的末端,在所述倾斜的末端中所述底壁延伸至超过所述顶壁。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移除外壁的一个区段包括:将所述外壁中安置在所述相对的末端中的一个末端处的一个区段移除。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移除外壁的一个区段包括:将所述外壁中不与所述相对的末端相邻的一个区段移除。
CN201180028964.1A 2010-06-29 2011-06-28 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Active CN103003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5952310P 2010-06-29 2010-06-29
US35950710P 2010-06-29 2010-06-29
US61/359,523 2010-06-29
US61/359,507 2010-06-29
US13/170,066 2011-06-27
US13/170,066 US9151540B2 (en) 2010-06-29 2011-06-27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tubes with flow path inlet sections
US13/170,016 US9267737B2 (en) 2010-06-29 2011-06-27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s employing flow distribution manifolds
US13/170,016 2011-06-27
PCT/US2011/042145 WO2012006073A2 (en) 2010-06-29 2011-06-28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s employing flow distribution manifold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3653A CN103003653A (zh) 2013-03-27
CN103003653B true CN103003653B (zh) 2015-06-17

Family

ID=45441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8964.1A Active CN103003653B (zh) 2010-06-29 2011-06-28 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03653B (zh)
WO (1) WO201200607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16660A1 (en) * 2013-01-24 2014-07-31 Alcoil Usa Llc Heat exchanger
WO2016028878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Carrier Corporation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9099615A (zh) * 2017-06-21 2018-12-28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12303886B (zh) * 2019-08-01 2021-08-31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US11519670B2 (en) 2020-02-11 2022-12-06 Airborne ECS, LLC Microtube heat exchanger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EP4111109A4 (en) * 2020-02-27 2024-06-26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WATER BOX MIXTURE COLLECTOR
US11408688B2 (en) * 2020-06-17 2022-08-0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Heat exchang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4373A (en) * 1990-07-13 1992-12-29 Sande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US5318111A (en) * 1993-06-22 1994-06-07 Ford Motor Company Integral baffle assembly for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US5479985A (en) * 1992-03-24 1996-01-02 Nippondenso Co., Ltd. Heat exchanger
EP1014027A1 (en) * 1998-12-23 2000-06-28 MAGNETI MARELLI CLIMATIZZAZIONE S.p.A. Condenser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JP2004198021A (ja) * 2002-12-18 2004-07-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CN101120226A (zh) * 2005-02-02 2008-02-06 开利公司 集管中具有穿孔板的热交换器
CN101548150A (zh) * 2006-10-13 2009-09-30 开利公司 用于改善换热器中的流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4373A (en) * 1990-07-13 1992-12-29 Sande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US5479985A (en) * 1992-03-24 1996-01-02 Nippondenso Co., Ltd. Heat exchanger
US5318111A (en) * 1993-06-22 1994-06-07 Ford Motor Company Integral baffle assembly for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EP1014027A1 (en) * 1998-12-23 2000-06-28 MAGNETI MARELLI CLIMATIZZAZIONE S.p.A. Condenser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JP2004198021A (ja) * 2002-12-18 2004-07-15 Calsonic Kansei Corp 熱交換器
CN101120226A (zh) * 2005-02-02 2008-02-06 开利公司 集管中具有穿孔板的热交换器
CN101548150A (zh) * 2006-10-13 2009-09-30 开利公司 用于改善换热器中的流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06073A3 (en) 2012-09-07
CN103003653A (zh) 2013-03-27
WO2012006073A2 (en)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1451B2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tubes with flow path inlet sections
CN103003653B (zh) 采用流分配歧管的多通道换热器
US9267737B2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s employing flow distribution manifolds
CN101995115B (zh) 多通道热交换器散热片
CN102959353B (zh) 带有可变形隔壁的多通道管
CN101825404B (zh) 具有不同流动的多通道热交换器
US8561427B2 (en) Multi-slab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7832231B2 (en) Multichannel evaporator with flow separating manifold
US8166776B2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8439104B2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flow distribution
US20100006276A1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KR20090096601A (ko) 다른 튜브 간격을 갖는 멀티채널 열 교환기
WO2009018159A2 (en) Multi-slab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1165414A (zh) 水冷式空调器
CN101600919B (zh) 具有不同多通路管道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WO2011005986A2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with differing fin spacing
CN105674434A (zh)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WO2020262699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312449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531895A (zh) 空调式热泵热水器
CN113531894A (zh) 热泵空调式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6

Address after: Wisconsin

Patentee after: Johnson Controls Tyco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ldings 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

Address before: Michigan, USA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