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0145A - 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60145A CN102960145A CN2012104741441A CN201210474144A CN102960145A CN 102960145 A CN102960145 A CN 102960145A CN 2012104741441 A CN2012104741441 A CN 2012104741441A CN 201210474144 A CN201210474144 A CN 201210474144A CN 102960145 A CN102960145 A CN 1029601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il
- field planting
- dry
- emblic
- kar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喀斯特干热河谷的乡土植物种: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ca L.);经育苗、整地、定植、抚育和虫害防治。本发明的方法极适合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剧烈的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应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带动致富,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土流失防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背景技术:
贵州省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滇橄榄、橄榄,系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其植株根系发达,萌发力强,在雨量较少,土壤瘠薄,岩石裸露,冲刷严重的山地均能生长,是干热河谷地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其分布区涵盖了东经70°~122°、北纬1°~29°的广大地域,包括印度、尼泊尔、中国。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东经98°~122°、北纬18°~29°的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四川及贵州等8省(区)。贵州省广泛分布于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河谷地带,具有保持水土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功能。余甘子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果树,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保健功能,余甘子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很少的脂肪,还含有多种维生素、SOD活性物质(383.2U/mol)、余甘子多酚及人体必须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VC含量很高。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是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喀斯特地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干扰,大量干热河谷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剧烈的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应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带动致富,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的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本发明的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其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喀斯特干热河谷的乡土植物种: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b)育苗:选择健壮、树冠正常、优质丰产、无病虫的成年余甘子植株为采种母树,11~12月余甘子充分成熟季节到野生余甘子富集区选择母树,收集健康果实,风干后去经太阳光暴晒至种壳爆裂,去种壳备种,2月底至3月气温回升时营养袋育苗,6~7月即可出圃,出圃苗木株高25~30cm,茎粗0.3cm;
(c)整地:11月份沿等高线环山开挖宽65cm、深50cm的定植沟,表土放上沿,心土放下沿,次年2月份前将土回填,先回填小部分表土,再按每米沟长撒施钙镁磷肥1kg,再加上5~10kg土杂肥,然后锄挖松土回填,先将表土全部回填,再将心土回填至定植沟上沿水平,其余剩土刮至定植沟外沿作浅埂,以截留径流雨水起到保持水土作用;
(d)定植:5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连续阴雨土壤湿润,是定植余甘子的最佳时机,取步骤(b)的苗圃苗,取苗时若遇根系穿袋应小心操作,减少撕裂损伤,随取、随运、随栽,栽苗时在定植沟中间按株距1.5m打小穴,先撕掉塑料袋把苗带营养土放于小穴中央,然后回土达半穴深,压实,再回土平沟,踩实,定植后把穴面做成浅锅底形,以便承接雨水,利于提高成活率;
(e)抚育:定植当年进行除草,只铲除定植沟内对余甘子生长有影响的杂草,且利用杂草覆盖在定植沟内,保留行间草本植物,每年7~10月份施肥1次,视树龄及长势每株树在离径基15cm处挖10cm宽的半月形小沟施入10~200g复合肥,定植第二年冬季定干整形,剪去披垂枝和基部萌生侧枝,以后再逐年修剪枯枝、病枝和拥挤枝,以充分利用空间利于结果;
(f)虫害防治:在植株生长期间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所述的步骤(f)的在植株生长期间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具体优选为4月上旬开花前,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2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介壳虫盛发期用4%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7天喷1次,连喷2次,木蠹蛾人工捕杀,卷叶虫用20%杀灭菊酯10000倍液在幼虫盛发期喷杀。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人根据余甘子的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特点,将其作为喀斯特地区干热河谷雨养条件下一种植被建植材料,余甘子为喀斯特干热河谷的乡土优势树种,对喀斯特干热河谷的生境非常适应,生长好,不会造成生物入侵。
(2)采取沿等高线开挖种植沟的方式,充分利用喀斯特地区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区植物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
(3)余甘子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亩产3000公斤左右,鲜果16~20元/公斤,大量收购价能达到8元/公斤,扣除成本后,为当地农户带来经济价值约2万元/亩以上。
本发明的方法极适合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剧烈的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应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带动致富,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为了探索喀斯特干热河谷这种地貌的有效开发利用途径,经研究、试验和比较,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好的、抗旱耐瘠的余甘子树种于贵州省镇宁县良田乡董箐水库河谷进行天然雨养条件下栽培。
物种: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地点:贵州省镇宁县良田乡董箐水库河谷,该地区是喀斯特干热河谷地貌。
(1)育苗:选择健壮、树冠正常、优质丰产、无病虫的成年余甘子植株为采种母树。11~12月余甘子充分成熟季节到野生余甘子富集区选择母树,收集健康果实,风干且经太阳光暴晒,种壳爆裂种子才能发芽,晒至种壳爆裂,去种壳备种。2月底至3月中旬气温回升时营养袋育苗(常规技术),6~7月即可出圃,出圃苗木一般株高25~30cm,茎粗0.3cm。
(2)整地:11月份沿等高线环山开挖宽65cm、深50cm的定植沟,表土放上沿,心土放下沿。次年2月份前将土回填,先回填小部分表土,再按每米沟长撒施钙镁磷肥1kg,再加上5~10kg土杂肥更好,然后锄挖松土回填,先将表土全部回填,再将心土回填至定植沟上沿水平,其余剩土刮靠至定植沟外沿作浅埂,以截留径流雨水起到保持水土作用。
(3)定植:5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连续阴雨土壤湿润,是定植余甘子的最佳时机。取步骤(1)育苗得到的苗圃苗,取苗时若遇根系穿袋应小心操作,减少撕裂损伤,随取、随运、随栽。栽苗时在定植沟中间按株距1.5m打小穴,先撕掉塑料袋把苗带营养土放于小穴中央,然后回土达半穴深,压实,再回土平沟,踩实,定植后把穴面做成浅锅底形,以便承接雨水,利于提高成活率。
(4)抚管:定植当年除草3次,只铲除定植沟内对余甘子生长有影响的杂草,且利用杂草覆盖在定植沟内,保留行间草本植物。每年7~10月份施肥1次,根据树龄及长势每株树在离径基15cm处挖10cm宽的半月形小沟施入10~200g复合肥。定植第二年冬季定干整形,剪去披垂枝和基部萌生侧枝,以后再逐年修剪枯枝、病枝和拥挤枝,以充分利用空间利于结果。
(6)虫害防治:4月上旬开花前,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2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介壳虫盛发期用4%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7天喷1次,连喷2次。木蠹蛾人工捕杀,卷叶虫用20%杀灭菊酯10000倍液在幼虫盛发期喷杀。
对照: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条件下喀斯特干热河谷。
经过本实施例处理的河谷地区,对比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条件下的河谷,经过几年的生长,余甘子长势很好,基本恢复了植被,能够显著的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经济收益约达到2万元/亩以上。
Claims (2)
1.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喀斯特干热河谷的乡土植物种: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b)育苗:选择健壮、树冠正常、优质丰产、无病虫的成年余甘子植株为采种母树,11~12月余甘子充分成熟季节到野生余甘子富集区选择母树,收集健康果实,风干后去经太阳光暴晒至种壳爆裂,去种壳备种,2月底至3月气温回升时营养袋育苗,6~7月即可出圃;
(c)整地:11月份沿等高线环山开挖宽65cm、深50cm的定植沟,表土放上沿,心土放下沿,次年2月份前将土回填,先回填小部分表土,再按每米沟长撒施钙镁磷肥1kg,再加上5~10kg土杂肥,然后锄挖松土回填,先将表土全部回填,再将心土回填至定植沟上沿水平,其余剩土刮至定植沟外沿作浅埂,以截留径流雨水起到保持水土作用;
(d)定植:5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连续阴雨土壤湿润,是定植余甘子的最佳时机,取步骤(b)的苗圃苗,取苗时若遇根系穿袋应小心操作,减少撕裂损伤,随取、随运、随栽,栽苗时在定植沟中间按株距1.5m打小穴,先撕掉塑料袋把苗带营养土放于小穴中央,然后回土达半穴深,压实,再回土平沟,踩实,定植后把穴面做成浅锅底形,以便承接雨水,利于提高成活率;
(e)抚育:定植当年进行除草,只铲除定植沟内对余甘子生长有影响的杂草,且利用杂草覆盖在定植沟内,保留行间草本植物,每年7~10月份施肥1次,视树龄及长势每株树在离径基15cm处挖10cm宽的半月形小沟施入10~200g复合肥,定植第二年冬季定干整形,剪去披垂枝和基部萌生侧枝,以后再逐年修剪枯枝、病枝和拥挤枝,以充分利用空间利于结果;
(f)虫害防治:在植株生长期间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f)的在植株生长期间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具体为4月上旬开花前,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2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介壳虫盛发期用4%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7天喷1次,连喷2次,木蠹蛾人工捕杀,卷叶虫用20%杀灭菊酯10000倍液在幼虫盛发期喷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741441A CN102960145A (zh) | 2012-11-20 | 2012-11-20 | 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4741441A CN102960145A (zh) | 2012-11-20 | 2012-11-20 | 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0145A true CN102960145A (zh) | 2013-03-13 |
Family
ID=47790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741441A Pending CN102960145A (zh) | 2012-11-20 | 2012-11-20 | 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60145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63236A (zh) * | 2015-03-24 | 2015-06-03 | 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 |
CN104719002A (zh) * | 2015-03-27 | 2015-06-24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 余甘子的冬季嫁接方法 |
CN105248102A (zh) * | 2015-10-30 | 2016-01-20 | 宾川佳泓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滇橄榄的栽培方法 |
CN106212185A (zh) * | 2016-08-16 | 2016-12-14 | 安庆市龙泉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余甘子树幼苗的种植方法 |
-
2012
- 2012-11-20 CN CN2012104741441A patent/CN102960145A/zh active Pen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严俊华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雨养栽培余甘子的栽培技术", 《云南热作科技》 * |
李昆等: "干热河谷地区长防林工程营建技术探讨", 《云南林业科技》 * |
杨忠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 《山地学报》 * |
林成龙等: "余甘低产园技术改造试验", 《中国果树》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63236A (zh) * | 2015-03-24 | 2015-06-03 | 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 一种滇橄榄容器嫁接苗培育方法 |
CN104719002A (zh) * | 2015-03-27 | 2015-06-24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 余甘子的冬季嫁接方法 |
CN105248102A (zh) * | 2015-10-30 | 2016-01-20 | 宾川佳泓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滇橄榄的栽培方法 |
CN108450221A (zh) * | 2015-10-30 | 2018-08-28 | 宾川佳泓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滇橄榄的栽培方法 |
CN106212185A (zh) * | 2016-08-16 | 2016-12-14 | 安庆市龙泉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余甘子树幼苗的种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60285B (zh) | 一种核桃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 | |
CN105359784A (zh) | 一种红薯的高产种植方法 | |
CN105684708B (zh) | 一种在岩溶区退耕地采用立体复合模式套种中药材的方法 | |
CN103070001A (zh) | 一种黄秋葵高产优质安全种植方法 | |
CN105075652B (zh) | 红壤丘岗区新垦油茶幼林林地快速培肥的方法 | |
CN101176407A (zh) | 黑果枸杞盐碱地人工栽培技术 | |
CN103814723A (zh) | 高海拔地区续断的高效栽培方法 | |
CN103004440A (zh) | 一种云南红豆杉与核桃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 | |
CN105165521A (zh) | 一种平欧杂交榛子丰产栽培的方法 | |
CN104604462A (zh) | 一种金银花种植方法 | |
CN104521531A (zh) | 一种利用猕猴桃林地栽培七叶一枝花的方法 | |
CN102550261B (zh) | 一种含羞草与辣木树间种的方法 | |
CN104380971A (zh) | 一种提高赤芍芍药苷含量的栽培方法 | |
CN104221671A (zh) | 大宁党参的种植方法 | |
CN103141233A (zh) | 关防风种植方法 | |
CN107278740A (zh) | 一种大石山区水稻种植新技术 | |
CN102907234A (zh) | 关防风种植方法 | |
CN102960145A (zh) | 一种利用余甘子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进行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植被重建方法 | |
CN110122211A (zh) | 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仙人掌火龙果花椒配置种植的方法 | |
CN106134897A (zh) | 火龙果套种大清枣的方法 | |
CN104686159A (zh) | 一种在农田中种植富硒蔬果的方法 | |
CN105660080A (zh) | 一种规模化种植薄荷的方法 | |
CN104541648B (zh) | 一种坡地改良种植蔬果的方法 | |
CN104541914B (zh) | 一种茶叶防虫害的种植方法 | |
CN110140582A (zh) | 一种用于退耕还林的多季玫瑰与蒲公英间作的栽培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