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0025A - 无线接口重配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接口重配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60025A CN102960025A CN201180032151XA CN201180032151A CN102960025A CN 102960025 A CN102960025 A CN 102960025A CN 201180032151X A CN201180032151X A CN 201180032151XA CN 201180032151 A CN201180032151 A CN 201180032151A CN 102960025 A CN102960025 A CN 1029600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request message
- subscriber equipment
- reshuffling
- reconfiguration requ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91033380 Coding strand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8—Variable divi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2—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请求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的方法,一种用于接收用于重配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请求的方法、一种用户设备、一种基站以及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一种用于在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中请求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的方法包括步骤:确定将要由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重配置;将该重配置的指示与指示符一起编码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该指示符指示至少一个受信方基站在接收到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从该用户设备发送该重配置请求消息。这提供了使得能够提供关于需要的重配置的附加信息的弹性机制。该消息可以被用户设备的范围内的全部基站解码,但是该指示符指示哪些基站需要对该消息进行响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请求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的方法,一种用于接收用于重配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请求的方法、一种用户设备、一种基站以及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单载波无线通信系统是已知的。在那些已知系统中,通过地理区域向用户设备例如移动电话提供无线覆盖。基站位于每个地理区域中以提供需要的无线覆盖。基站服务的区域中的用户设备从基站接收信息和数据并且向基站发送信息和数据。在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通信网络中,在射频载波上的数据分组中发送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数据和信息。
由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信息和数据在被称为下行链路载波的射频载波上进行。由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信息和数据在被称为上行链路载波的射频载波上进行。因此除了下行链路中的HS-DPA之外,在上行链路中也提供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S-UPA又被称为增强型上行链路。
在操作在单载波模式中的已知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设备可以在地理基站覆盖区域之间移动。由无线网络控制器(RAN)监视向用户设备提供的服务。RNC与用户设备和基站通信并且确定每个用户设备最初被连接到哪个基站。此外,当用户设备从一个基站服务的地理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基站服务的地理区域时,RNC进行控制并且与基站和用户设备通信。
已经提出允许基站和用户设备在多个载波上同时进行发送。此外,已经提出允许用户设备和基站在多个载波上同时进行接收。每个载波,无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典型而言独立地由基站进行功率控制。例如在四个频率载波上提供多个下行链路载波使得到用户设备的数据吞吐量增加。具有多于两个载波的网络可以被称为“多小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MC-HSDPA)网络。设想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多小区”网络覆盖在网络中提供两个(例如双小区HSDPA和双小区HSUPA)、三个、四个或更多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载波的情况。
多小区功能的提供可能具有相关的问题。因此,希望改善具有多小区功能的通信网络的操作。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请求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确定将要由该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重配置;将该重配置的指示与指示符一起编码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该指示符指示至少一个受信方基站在接收到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并且从该用户设备发送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第一方面认识到现有消息收发的一个问题在于不存在使得用户设备能够发起无线接口重配置的弹性机制。虽然确实存在仅提供单个指示的单动作消息,但是除了仅仅指示需要改变之外不能提供任何附加信息。同样,典型地,这些单动作消息将仅被服务小区解码,并且可能受重配置影响的其他基站将忽视该消息。因此,由用户设备确定需要对无线接口进行的重配置或改变。使用合适的技术将该重配置编码到消息中。另外,还将指示符编码到消息中。该指示符向接收基站指示它们是否需要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响应。这样,提供了使得能够提供关于需要的重配置的附加信息的弹性机制。该消息可以被用户设备的范围内的全部基站解码,但是指示符指示哪些基站需要对该消息进行响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无线通信系统是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用于请求服务基站和非服务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确认该消息的接收的确认请求。因此,该消息可以指示该消息可以仅由该服务基站、仅由非服务基站、它们两者或者不由任何一个基站进行确认。用户设备可以处于软切换(SHO)中,其中在该SHO中用户设备可以与多个基站(或小区)通信。在上行链路中从用户设备发送的分组将到达多个基站并且这将增加分组被传递的机会,因为如果任意一个基站成功地接收到该分组,该分组就被成功地接收。在下行链路中这是类似的。在这组基站(或小区)之中,存在通常与该用户设备具有最佳无线链路的一个服务小区。该组中的其他基站(或小区)被称为非服务小区并且它们通常在与该用户设备通信时具有减少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用于请求服务基站和非服务基站中的至少一个实现该重配置的动作请求。因此,该消息可以指示该重配置应该仅由该服务基站、仅由非服务基站、由它们两者或者不由任何一个基站实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包括利用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预定的扩展代码来扩展该请求消息的步骤。因此,该扩展代码可用于指示接收到的比特流与请求消息相关。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编码步骤包括使用预定的增强型专用信道传输格式组合标识符来编码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标识符。因此,增强型专用信道传输格式组合标识符可用于指示该消息是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重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至少两部分,并且该发送步骤包括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发送第一部分并且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发送第二部分。因此,可以按照任意合适的方式跨多个信道分割该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至少包括用于指示该响应的指示符,并且该第二部分至少包括循环冗余校验字段。将要认识到在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可以包括该重配置的指示、用于指示响应的指示符和循环冗余校验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包括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并且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包括至少一个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发送步骤包括使用至少一个专用上行链路重配置请求信道发送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编码步骤包括将该重配置的该指示和用于指示所需要的响应的该指示符编码到第二层消息中,并且该发送步骤包括发送编码有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该第二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重配置包括以下之中的至少一个:激活至少一个载波、去激活至少一个载波、改变主载波、改变服务小区、在正常发送与非连续发送之间改变以及在正常接收与非连续接收之间改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包括步骤:从基站接收用于重配置该无线接口的请求,并且其中该确定步骤包括响应于该请求确定将要由该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重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至少6个比特来编码该重配置的该指示。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其可操作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请求该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该用户设备包括:确定逻辑,其可操作来确定将要由该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重配置;编码逻辑,其可操作来将该重配置的指示与指示符一起编码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该指示符指示至少一个受信方基站在接收到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发送逻辑,其可操作来从该用户设备发送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无线通信系统是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用于请求服务基站和非服务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确认该消息的接收的确认请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用于请求服务基站和非服务基站中的至少一个实现该重配置的动作请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用户设备包括扩展逻辑,其可操作来利用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预定的扩展代码来扩展该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编码逻辑可操作来使用预定的增强型专用信道传输格式组合标识符来编码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标识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重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至少两部分,并且该发送逻辑可操作来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发送第一部分并且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发送第二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至少包括用于指示该响应的指示符,并且该第二部分至少包括循环冗余校验字段。将要认识到在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可以包括该重配置的指示、用于指示响应的指示符和循环冗余校验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包括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并且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包括至少一个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发送逻辑可操作来使用至少一个专用上行链路重配置请求信道发送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编码逻辑可操作来将该重配置的该指示和用于指示所需要的响应的该指示符编码到第二层消息中,并且该发送逻辑可操作来发送编码有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该第二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重配置包括以下之中的至少一个:激活至少一个载波、去激活至少一个载波、改变主载波、改变服务小区、在正常发送与非连续发送之间改变以及在正常接收与非连续接收之间改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用户设备包括可操作来从基站接收用于重配置该无线接口的请求的接收逻辑以及可操作来响应于该请求确定将要由该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该重配置的确定逻辑。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用于重配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请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从该用户设备接收重配置请求消息;从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解码该重配置的指示和一指示符,该指示符指示该基站在接收到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并且根据该指示符确定是否需要对该重配置请求消息进行响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无线通信系统是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确认请求,并且当该确认请求提供与基站类型匹配的指示符时,该方法包括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确认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动作请求,并且当该动作请求提供与基站类型匹配的指示符时,该方法包括用于实现该重配置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包括用于通过检测利用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预定的扩展代码编码的消息来确定存在该重配置请求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方法包括用于通过使用预定的增强型专用信道传输格式组合标识符检测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指示符来确定存在该重配置请求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接收步骤包括接收包括至少两部分的该重配置请求消息,其中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一部分并且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接收第二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至少包括用于指示该响应的指示符,并且该第二部分至少包括循环冗余校验字段。将要认识到在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可以包括该重配置的指示、用于指示响应的指示符和循环冗余校验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包括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并且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包括至少一个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接收步骤包括使用至少一个专用上行链路重配置请求信道接收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接收步骤包括在编码有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第二层消息中接收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重配置包括以下之中的至少一个:激活至少一个载波、去激活至少一个载波、改变主载波、改变服务小区、在正常发送与非连续发送之间改变以及在正常接收与非连续接收之间改变。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其可操作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用于重配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请求,该基站包括:接收逻辑,其可操作来从该用户设备接收重配置请求消息;解码逻辑,其可操作来从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解码该重配置的指示和一指示符,该指示符指示该基站在接收到该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确定逻辑,其可操作来根据该指示符确定是否需要对该重配置请求消息进行响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无线通信系统是多载波无线通信系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确认请求,并且当该确认请求提供与基站类型匹配的指示符时,该方法包括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确认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指示符包括动作请求,并且当该动作请求提供与基站类型匹配的指示符,该方法包括用于实现该重配置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基站包括确定逻辑,其可操作来通过检测利用用于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预定的扩展代码编码的消息来确定存在该重配置请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基站包括确定逻辑,其可操作来通过检测用于使用预定的增强型专用信道传输格式组合标识符指示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指示符来确定存在该重配置请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接收逻辑可操作来接收包括至少两部分的该重配置请求消息,其中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一部分并且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接收第二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至少包括用于指示该响应的指示符,并且该第二部分至少包括循环冗余校验字段。将要认识到在实施方式中,该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可以包括该重配置的指示、用于指示响应的指示符和循环冗余校验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包括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并且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包括至少一个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接收逻辑可操作来使用至少一个专用上行链路重配置请求信道接收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接收逻辑可操作来在编码有该重配置请求消息的第二层消息中接收该重配置请求消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重配置包括以下之中的至少一个:激活至少一个载波、去激活至少一个载波、改变主载波、改变服务小区、在正常发送与非连续发送之间改变以及在正常接收与非连续接收之间改变。
根据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当在计算机上执行时可操作来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根据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当在计算机上执行时可操作来执行第三方面的方法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在所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中阐述了其他具体并且优选的方面。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可以适当地与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并且与权利要求中所明确阐述的那些特征之外的特征组合。
附图说明
现在参考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在网络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层;
图3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上行链路命令消息;
图4示出了增强型专用信道的配置;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上行链路命令消息;
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上行链路命令消息;
图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上行链路命令消息;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上行链路命令消息;
图9和图10示出了利用上行链路命令时的示例性网络操作;以及
图11和图12示出了利用上行链路命令时的示例性网络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0。用户设备50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漫游。提供基站20,其支持无线覆盖区域30。提供并且在地理上分布大量该基站20,以便对用户设备50提供广域覆盖区域。当用户设备处于基站30服务的区域中时,可以基于相关无线链路,在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进行通信。每个基站典型地支持服务地理区域30中的大量扇区。
基站中的不同天线典型地支持每个相关扇区。因此,每个基站20具有多个天线,并且对通过不同天线发送的信号进行电子加权,以提供扇区化方法。当然将要认识到,图1示出了可以存在于典型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和基站的总数的小的子集。
由无线网络控制器(RNC)40管理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网络。无线网络控制器40通过基于回程通信链路60与多个基站进行通信来控制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网络控制器还经由每个基站与用户设备50通信。
无线网络控制器40维护邻居列表,其包括关于基站20支持的扇区之间的地理关系的信息。另外,无线网络控制器40维护位置信息,其提供关于无线通信系统10中的用户设备50的位置的信息。无线网络控制器可操作来经由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路由业务。因此,提供移动交换中心,其中无线网络控制器可以与移动交换中心通信。移动交换中心可以与电路交换网络如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70通信。类似地,网络控制器可以与服务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支持节点(SGSN)和网关通用分组支持节点(GGSN)通信。GGSN可以与分组交换核心如因特网通信。
用户设备50典型地向基站20发送信息和数据,从而信息和数据可以在无线通信网络之中被再路由。用户设备可能例如需要向基站发送数据以便中继文本消息、用户使用该设备进行电话呼叫时的语音信息或者其他数据。基站与无线网络控制器40设置的参数结合以优化无线通信网络10操作的方式向用户设备分配资源。
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提供了多小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MC-HSDPA)配置。在MC-HSDPA中,将扇区定义为基站或节点B的地理覆盖区域。扇区可以包括多个小区,其中每个小区旨在覆盖与扇区相同的地理覆盖并且使用分离的频率载波用于其传输。该频率载波可以处于相同的频带之中或者分布在两个频带上。MC-HSDPA是双小区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DC-HSDPA)的扩展。在MC-HSDPA中,用户设备可以接收多达4个来自4个不同小区的同时的下行链路传输。因此MC-HSDPA可以潜在地将DC-HSDPA和(单小区)HSDPA的下行链路吞吐量分别翻一倍和翻两倍。当用户设备分别接收来自4或3个小区的同时传输时,MC-HSDPA有时候还被称为4C-HSDPA(4小区HSDPA)或3C-HSDPA。
在多载波系统中,每个载波将具有从基站到用户设备的独立的下行链路无线链路。独立地对那些下行链路无线链路进行管理,因为每个载波将可能具有到用户设备的不同的无线传播路径。对于能够操作在多载波模式中的HSDPA系统,可以提供多于两个下行链路载波。将要认识到,在多载波网络中,下行链路载波的数目可以与上行链路载波的数目不匹配。此外,所提供的下行链路载波的数目可以不是所提供的上行链路载波的数目的正好2倍。在HSDPA多载波模式中,由基站服务的每个扇区可以具有多个载波频率或与之相关的“载波”。载波或由载波支持的小区与扇区覆盖相同的地理区域。每个小区通过不同的载波频率服务。因此将要理解,在单载波系统中,小区等效于扇区,因为扇区仅具有一个小区或载波频率。但是,在多载波网络中每个扇区可以包括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通过不同的载波频率同时服务。
在MC-HSDPA中,主载波是携带基本控制信道并且不能被去激活的小区。仅存在一个主载波并且其他小区被称为辅载波(例如辅载波1、辅载波2和辅载波3)。
可以使用HS-SCCH(高速共享控制信道)命令来实现载波的控制。HS-SCCH命令是从支持基站到用户设备的允许做出快速命令的第一层信令。除了辅载波的去激活/激活之外,HS-SCCH命令还可用于开启非连续发送和接收。
通常,节点之间的通信发生在多个层上。在HSPA无线接入网(RAN)中,如图2中所示,在网络与用户设备之间存在3层通信。第三层是无线资源控制(RRC),第二层包括无线链路控制和媒体接入控制,并且第一层是物理层。网络或用户设备中的每个层将发送仅预计去往用户设备或网络中的相同层的消息。例如,来自网络的RRC消息(第三层消息)仅预计去往用户设备处的RRC。除了物理层(第一层)之外,全部其他层的消息不能直接被发送到其他节点上的对应层。例如来自网络的第三层消息在发送到用户设备之前需要经过第二层和第一层。在用户设备处,该消息在第一层上被接收并且经过第二层之后到达它在第三层中的目的地。在图2中的箭头100中显示了在该示例中该第三层消息占用的路径。
通常,在网络处的RRC层发送配置消息以命令用户设备执行特定任务(例如切换到另一个小区)。由无线网络控制器40控制RRC层,无线网络控制器40与节点B(NB)在物理上分离。因此RRC消息通常缓慢。通过在物理层(即第一层)上从基站发送这些命令可以加速这些命令,因为基站可以在物理层上直接与用户设备通信。在HSPA中,使用HS-SCCH(高速共享控制信道),第一层消息,来携带去往用户设备的命令。HS-SCCH命令使得基站和网络处做出的决定能够快速到达用户设备。诸如用于允许用户设备快速切换到小区的快速服务小区改变之类的特征受益于具有HS-SCCH命令。HS-SCCH命令还用于开启/关闭用户设备中的非连续发送(DTX)和非连续接收(DRX)特征。在4载波HSDPA(4C-HSDPA)中,HS-SCCH命令用于激活或去激活用户设备中的辅载波。
从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HS-SCCH命令。对于用户设备而言,如果其还可以向基站发送用于携带命令或请求的第一层消息,则是有益的。例如4C-HSDPA用户设备可能希望请求基站去激活辅载波以节约电池。当前,上行链路第一层消息仅仅预计用于第一层功能(例如传输功率控制命令),而不是可能涉及其他层中的配置的命令。
与HS-SCCH命令不同,除了被服务小区接收之外,任意上行链路命令还需要被非服务小区(即参与软切换的不是主服务小区的小区)接收。HS-SCCH命令的缺点在于基站需要经由RNC 40通知非服务小区对用户设备的任意改变,这导致了延迟。它的一个示例是DC-HSUPA(双小区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中的上行链路辅载波的激活/去激活,其中基站需要通知RNC 40该激活/去激活,从而RNC 40可以向属于该用户设备的全部非服务小区传播该信息。因此,对于影响非服务小区的命令/请求,重要的是上行链路命令还到达全部非服务小区。
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使得用户设备能够向网络发送第一层或第二层命令的机制。这可以用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的多种不同方式来实现。
每个上行链路命令典型地需要以下字段/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
标识符:用于标识发送该上行链路命令的用户设备;
命令类型:该命令类型将说明服务小区和/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确认以及服务小区和/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动作;
命令表示:用于表示具体的命令的比特形式;
校验和:基站用于确保其已正确地接收到该命令的方式。
重要的是由网络对一些上行链路命令进行确认。现有E-HICH(E-DCH混合ARQ指示符信道)可用于确认上行链路命令。与HS-SCCH命令类似,上行链路命令不应该与携带用户信息的E-DCH一起发送,因为这将导致来自网络的确认的冲突。还由非服务小区发送现有E-HICH,其可用于确认上行链路命令。对于不影响非服务小区的命令或请求(例如用于去激活4C-HSDPA中的辅载波的请求),用户设备可以忽略来自非服务小区的确认(或者非服务小区不需要发送用于这些类型的命令/请求的确认)。对于影响非服务小区的命令或请求,用户设备将需要等待来自全部服务和非服务小区的确认,之后它才可以执行,可以继续命令/请求。
上行链路命令还可以包括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任意动作的指示。如果上行链路命令用于向一组非服务小区传递信息,则服务或非服务小区中的任意一个可能都不需要进行动作。其还可以指示是否需要来自服务或非服务小区的确认。这将减少来自网络的不必要的确认。
需要以能够到达具有最差的无线条件的非服务小区的功率来发送上行链路命令。例如,可以用比向服务小区发送上行链路命令所需要的功率高X dB的功率来发送上行链路命令。可以由网络配置值X。
实现1——新的物理信道
在该实现中,提供新的物理信道以携带上行链路命令和/或请求。上行链路命令信道利用新定义的格式或者可以复用现有物理信道格式。复用现有格式具有无需对其链路性能进行一致性测试的优点,因为其将与已测试过的现有格式具有相同的链路性能。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命令将被限于现有物理信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当前HS-SCCH命令仅具有6个比特来表示命令,最多给出64个不同的命令。特别是当引入需要27个命令来激活/去激活4个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载波的4C-HSDPA+4C-HSUPA时,这些不同的命令将快速被用尽。因此用于上行链路命令的新定义的物理信道应该包括至少6个比特以表示命令/请求。将提供新的扩展代码以对信息进行编码。可以使用现有或新的编码/解码方案。与HS-SCCH命令类似,上行链路命令应该包括用于差错检查的CRC(循环冗余校验)以避免误译命令。当接收到命令时还需要来自基站的确认。
在上行链路中可以复用现有HS-SCCH命令以携带上行链路命令,因为其已经具有命令所需要的大部分元素。但是,由于HS-SCCH被设计为解码用于用户设备,所以在基站处可能需要测试它的性能。在用户设备处还可能需要新的编码链。
该实现的优点在于在消息中提供的比特的数目上存在灵活性,并且可以使得编码和解码更有效。缺点在于基站需要新的解码器链;用户设备需要新的编码器链;基站需要新的搜索器(以找出该新的信道);并且需要新的一致性测试来测试该信道。
在图3中显示了一个示例性格式。这里:
ACK_REQ:包括2个比特,并且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确认。这如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
ACT_REQ:包括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动作的2个比特。这如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
附加命令头部。
命令表示。每个唯一的比特形式定义相关命令。
CRC校验和。CRC校验和可以是16个比特或E-DPDCH中使用的现有24个比特。
由于这是第一层消息,所以由所使用的扰码来标识UE。
实现2——通过修正利用E-DPCCH和E-DPDCH
E-DCH(增强型专用信道)是携带用于HS-UPA的用户数据的传输信道。其包括如图4中显示的E-DPCCH(E-D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和一个或多个E-DPDCH(E-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CH中的两个物理信道被设计为操作在软切换中,并且因而非服务小区已经具有解码它们的能力。E-DPDCH携带用户信息,而E-DPCCH携带包括用于附属E-DPDCH的解码指令的控制信息。为了避免具有附加的一致性测试,上行链路命令可以复用现有的E-DPCCH格式。E-DPCCH包括10个信息比特,其可用于表示上行链路命令/请求。但是,E-DPCCH不包括差错校验,因为它是包括24比特CRC作为它的编码的一部分的E-DCH的一部分。由E-DPDCH携带CRC。为了支持差错检测,可以与用于携带CRC的可选择的E-DPDCH一起发送使用E-DPCCH的上行链路命令。E-DPDCH可以是可选择的,因为一些上行链路命令或请求可能不需要CRC(例如请求去激活4C-HSDPA中的辅载波)。E-TFCI的减小的集合可用于E-DPDCH并且其可以携带用于上行链路命令的附加信息。利用与由现有E-DPCCH使用的扩展代码分离的扩展代码来扩展用于携带上行链路命令的E-DPCCH,从而基站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区分。
因此,该实现通过修正复用了现有的E-DPCCH和E-DPDCH对。E-DPCCH将使用不同的扩展代码来将其自身与现有E-DPCCH区分。对应的E-DPDCH可以是可选择的(在E-DPCCH中指示),并且如果其被发送则在E-DPDCH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格式。
该实现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用大小灵活的命令;不需要新的解码器或编码器链;不需要新的一致性测试。缺点在于基站需要新的搜索器(以找出该新的扩展代码);并且基站需要对两个信道进行解码以得到命令。
图5中显示了一个示例性的格式。在这里:
在E-DPCCH上:包括2个比特的ACK_REQ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确认,如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的。
在E-DPCCH上:包括2个比特的ACT_REQ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动作,如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的。
在E-DPCCH上:E-DPDCH附属。使用1个比特来指示是否存在附属于该命令的E-DPDCH。
在E-DPCCH上:命令或E-TFCI。如果不存在E-DPDCH附属,则5个比特表示命令。否则这将是附属的E-DPDCH中使用的E-TFCI。
在E-DPDCH上:命令头部。
在E-DPDCH上:命令表示。
在E-DPDCH上:24比特的CRC。
在E-DPCCH上发送ACK_REQ和ACT_REQ,因为基站将首先解码E-DPCCH。这将允许服务或非服务小区决定它们是否需要解码附属的E-DPDCH(如果存在的话)。例如,如果ACT_REQ指示不需要来自非服务小区的动作,则非服务小区将不进一步解码E-DPDCH。
由于这是第一层消息,所以由所使用的扰码来标识UE。
实现3——利用独立的E-DPDCH
利用具有上述附属的E-DPDCH的E-DPCCH导致基站必须解码两个物理信道(虽然基站当前可能已经这样做了)。而且,还需要附加功率来携带用于上行链路命令的两个物理信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行链路命令可以使用独立的E-DPDCH。在这里,E-DPDCH使用固定E-TFCI、扩展因子(SF)和控制代码,从而可以在无需来自E-DPCCH的任意指令的情况下进行解码。上行链路命令可以针对18比特的E-DPDCH(E-TFCI=0)使用最小传输块大小,这比现有HS-SCCH命令大。但是,可以使用其他预定的E-TFCI。E-DPDCH中的现有(24比特)CRC可再用于差错检测。E-TFCI=0最初设计为携带MAC调度信息,其是鲁棒的并且因此适用于携带上行链路命令。
3GPP中现有的一致性测试仅测试E-DCH(增强型专用信道)信道而不是它的分量E-DPDCH或E-DPCCH的性能。对于独立的E-DPDCH不需要附加测试,因为预期它的性能优于E-DCH(即组合的E-DPDCH和E-DPCCH)。这是因为E-DPCCH中的失败将导致E-DPDCH中的失败,因为基站将丢失解码指令。使用独立的E-DPDCH的上行链路命令将具有在基站处已知的解码指令,这等效于理想E-DPCCH。
E-DPDCH将使用不同的扩展代码和固定格式,从而基站知道如何查找并且解码它。一个示例性的格式是具有18个比特的E-TFCI=0中使用的格式。
该实现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新的解码器和编码器链;不需要新的一致性测试;并且基站仅解码1个信道。缺点在于基站需要新的搜索器(以查找新的扩展代码);并且上行链路命令具有固定大小。
图6中显示了一个示例性的格式。在这里:
ACK_REQ:包括2个比特,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确认,如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
ACT_REQ:包括2个比特,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动作,如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的。
命令表示。每个比特形式定义一个命令(至少6个比特)。
24个比特CRC校验和。
命令头和命令表示一起包括14比特。由于这是第一层消息,所以由所使用的扰码来标识UE。
实现4——在未修正的情况下利用E-DPCCH和E-DPDCH
如上所述,E-DPCCH或具有不同的扩展代码的独立的E-DPDCH将在基站处需要附加的解码器/搜索器以检测该信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复用现有E-DCH。在这里,使用E-DPCCH中未使用的E-TFCI来指示对应的E-DPDCH是上行链路命令。与独立的E-DPDCH类似,该E-DPDCH在这里将使用固定扩展因子和固定传输块大小。虽然不同的表格具有不同的未使用E-TFCI,但是基站可以被编程为在每个表格中将具体的E-TFCI(即未使用的E-TFCI)识别为指示对应的E-DPDCH是上行链路命令的指示。但是,该方法将仅一般性地适用于2ms TTI HSUPA,因为未使用的E-TFCI当前仅存在于2ms TTI HSUPA中
因此,该实现类似于复用现有的E-DPCCH和E-DPDCH对的实现2。但是没有使用新的扩展代码来将其与现有的E-DPCCH和E-DPDCH进行区分。未使用的E-TFCI比特形式用于指示对应的E-DPDCH是上行链路命令。E-DPDCH典型地使用固定格式并且优选是现有格式(例如E-TFCI=0)。
该实现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新的搜索器;不需要新的解码器和编码器链;不需要新的一致性测试。缺点在于该方法可能仅适用于2ms TTI选项,因为仅2ms TTI当前具有未使用的E-TFCI比特形式;上行链路命令将具有固定大小,因为仅1个未使用的比特形式可以使用;并且基站解码两个信道来得到该命令。
图7中显示了一个示例性的格式。在这里:
在E-DPCCH上没有改变,现有的满意比特、重传序号(RSN)和E-TFCI未改变。未使用的E-TFCI比特形式用于指示附属的E-DPDCH是上行链路命令。
E-DPDCH假设例如包括18个比特的E-TFCI=0的格式。该结构因此类似于独立的E-DPDCH的结构。
由于这是第一层消息,所以由所使用的扰码来标识UE。
实现5——第二层的修正
除了具有第一层物理信道实现之外,第二层信道消息如短RLC或MAC消息也可用于携带上行链路命令。在HSPA中,第二层位于基站处,并且因此来自用户设备的第二层消息不需要通过RNC 40来到达UE的非服务小区。此外,由现有的上行链路信道(例如E-DCH)携带MAC消息,从而避免了附加的一致性性能测试。
例如,由第二层MAC消息携带上行链路信令。MAC消息应该包括用于指示其是命令(即带有无线重配置)的头字段、用于标识发送该命令的用户设备的标识符和该命令本身。由于该命令处于第二层,所以其可以由现有的物理信道携带。
该实现的优点在于,命令的大小灵活;不需要新的搜索器;不需要新的解码或编码链;不需要新的一致性测试。缺点在于上行链路命令缓慢到达基站,因为其处于第二层;确认可能缓慢(可能是RLC确认——用户设备可以被实现为针对该情况将第一层确认(例如E-HICH)作为第二层确认来处理)。
图8中显示了一个示例性的格式。在这里:
ACK_REQ:包括2个比特,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确认,如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的。
ACT_REQ:包括2个比特,用于指示服务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动作,如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的。
附加的命令头部。
命令表示。每个比特形式定义一个命令。
UE身份。在这里使用UE 16比特E-RNTI。
可以由E-DPDCH携带该第二层消息,并且因此不需要校验和,因为物理层(即E-DPDCH)将已经执行了该校验和。
示例性操作——情况1
图9和图10示出了利用上行链路命令时的示例性网络操作。在该示例中,由现有的E-DCH信道携带并且由未使用的E-TFCI指示上行链路命令。E-DPDCH解码指令是固定的,是基站已知的并且可以如下:
1)扩展因子(SF)256;
2)E-TFCI=0(18个信息比特)。
一些上行链路命令或请求不需要确认,并且因此使用(18个可用比特中的)两个比特来指示服务和/或非服务小区是否需要进行确认。作为参考,这两个比特被称为ACK_REQ,其中,在该示例中(可以利用其他编码技术):
ACK_REQ=“00”意味着不需要来自服务和非服务小区的确认;
ACK_REQ=“01”意味着仅需要来非服务小区的确认;
ACK_REQ=“10”意味着仅需要来自服务小区的确认;
ACK_REQ=“11”意味着需要来自服务和非服务小区的确认;
使用另外两个比特来指示是否需要服务和/或非服务小区的动作。作为参考,这两个比特被称为ACT_REQ,其中,在该示例中(可以利用其他编码技术):
ACT_REQ=“00”意味着不需要服务和非服务小区的动作。
其可以仅作为信息发送。
ACT_REQ=“01”意味着仅非服务小区需要执行动作。
ACT_REQ=“10”意味着仅服务小区需要执行动作。
ACT_REQ=“11”意味着服务和非服务小区需要执行动作。
现在假设用户设备跨如图9中所示的两个频带操作在4C-HSDPA中。用户设备希望节约电池功率并且决定关闭辅频带中的辅载波(辅载波2和3)。
如图10中所示,用户设备经由具有ACK_REQ=“00”的上行链路命令向它的基站发送请求,因为其仅仅是请求并且来自服务小区的动作作为对于命令的确认。ACT_REQ被设置为“10”,因为仅需要服务小区的动作(即HS-SCCH命令)。服务和非服务小区接收上行链路命令。因为ACK_REQ=“00”,所以小区不发送确认。因为ACT_REQ=“10”,所以该请求仅涉及服务小区并且因此不需要非服务小区进行动作。服务小区确定其可以安全地去激活辅载波2和3并且发送HS-SCCH命令以去激活这些载波。用户设备确认该命令并且继续去激活目标载波。
示例性操作——情况2
图11和图12示出了利用上行链路命令时的示例性网络操作。在该示例中,使用与情况1中相同的上行链路命令。4C-HSDPA具有如图1中显示为“初始配置”的以下载波到频率配置。在这里,CP是指主载波,并且CS1、CS2和CS3分别是指辅载波1、辅载波2和辅载波3。在图11中,CP最初附属于频率F2。在该示例中,假设在4C-HSDPA网络中基站有可能经由HS-SCCH命令将用户设备的主载波改变为它的活动辅载波之一。基站(即服务小区)决定将CP从F2改变为在图11中显示为“目标配置”的F1。
如图12中的信令图所示,基站发送HS-SCCH命令以改变主载波。用户设备接收HS-SCCH命令并且向作为服务小区的基站发送确认。由于主小区的改变影响非服务小区,所以用户设备发送上行链路命令以通知非服务小区主载波的改变。ACK_REQ和ACT_REQ都被设置为“01”,并且因此仅非服务小区需要发送确认并且执行动作。非服务小区因此知道用户设备将把它的主小区从F1改变为F2,并且经由E-HICH向用户设备确认该上行链路命令。服务小区不需要动作。在接收到来自非服务小区的确认(E-HICH)之后,用户设备继续改变它的主载波(注意到如果存在多个非服务小区则同一上行链路命令将到达其他非服务小区)。
因此,上行链路命令作为用于通知非服务小区主载波改变的方式。这免除了服务小区必须经由RNC 40通知非服务小区,这可能是耗时的并且可能临时中断非服务小区与UE之间的通信。
该方法支持更详细的命令和请求并且还可以作为到非服务小区的快速第一层信令,这减轻了现有技术不具有足够的比特来中继需要附加信息(例如在4C-HSDPA UE中去激活哪个辅载波)的命令和请求的问题。
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将容易认识到可以通过编程计算机来执行上述各种方法的步骤。在这里,一些实施方式还意图覆盖程序存储设备,例如数字数据存储介质,其可以是机器或计算机可读的并且编码有机器可执行的或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程序,其中所述指令执行上述方法的一些或全部步骤。该程序存储设备可以是例如数字存储器、磁存储介质如磁盘和磁带、硬盘驱动器或光可读数字数据存储介质。该实施方式还意图覆盖被编程为执行上述方法的所述步骤的计算机。
可以通过使用专用硬件以及能够与合适的软件相关联地执行软件的硬件来提供附图中所示的各种元件(包括被标记为“处理器”或“逻辑”的任意功能方框)的功能。当由处理器来提供功能时,可以由单个专用处理器、由单个共享处理器或由多个单独的处理器(其中一些可以是共享的)来提供该功能。此外,术语“处理器”、“控制器”或“逻辑”的明确使用不应该被解释为排他性地是指能够执行软件的硬件并且可以隐含地包括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网络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用于存储软件的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和非易失性存储器。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常规的和/或定制的。类似地,附图中所示的任意交换机仅仅是概念性的。可以通过程序逻辑的操作,通过专用逻辑,通过程序控制与专用逻辑的交互或者甚至手动地执行它们的功能,如从上下文所更具体地理解的,可由实施者选择具体的技术。
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文的任意方框图表示用于体现本发明的原理的示例性电路的概念性视图。类似地,将要认识到任意流程图、流程示图、状态转移图、伪代码等等表示可以基本上用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表示并且因而由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的各种过程,而不管是否明确显示了该计算机或处理器。
说明书和附图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因此将要认识到,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能够想到虽然本文没有明确描述或显示但是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并且包括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中的各种配置。此外,本文所述的全部示例原则上仅明确用于教学的目的以辅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和本发明人对于推进本领域所贡献的构思,并且应该被理解为不限于该具体阐述的示例和条件。此外,本文用于阐述本发明的原理、方面和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具体示例的全部语句意图包括它们的等同方式。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请求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确定将要由所述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所述重配置;
将所述重配置的指示与指示符一起编码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所述指示符指示至少一个受信方基站在接收到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
从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符包括用于请求服务基站和非服务基站中的至少一个确认所述消息的接收的确认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示符包括用于请求服务基站和非服务基站中的至少一个实现所述重配置的动作请求。
4.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包括:利用用于指示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的预定的扩展代码来扩展所述请求消息的步骤。
5.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编码步骤包括使用预定的增强型专用信道传输格式组合标识符来编码用于指示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的标识符。
6.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包括至少两部分,并且所述发送步骤包括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一部分并且在上行链路数据信道上发送所述第二部分。
7.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部分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响应的所述指示符,并且所述第二部分至少包括循环冗余校验字段。
8.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包括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并且所述上行链路数据信道包括至少一个增强型专用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
9.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送步骤包括使用至少一个专用上行链路重配置请求信道发送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编码步骤包括将所述重配置的所述指示和用于指示需要的所述响应的所述指示符编码到第二层消息中,并且所述发送步骤包括发送编码有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的所述第二层消息。
11.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配置包括以下之中的至少一个:激活至少一个载波、去激活至少一个载波、改变主载波、改变服务小区、在正常发送与非连续发送之间改变以及在正常接收与非连续接收之间改变。
12.根据任意一项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包括步骤:
从基站接收用于重配置所述无线接口的请求,并且其中所述确定步骤包括响应于所述请求确定将要由所述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所述重配置。
13.一种用户设备,其可操作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请求所述用户设备与至少一个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重配置,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确定逻辑,其可操作来确定将要由所述至少一个基站进行的所述重配置;
编码逻辑,其可操作来将所述重配置的指示与指示符一起编码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所述指示符指示至少一个受信方基站在接收到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
发送逻辑,其可操作来从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
14.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用于重配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请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重配置请求消息;
从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解码所述重配置的指示以及一指示符,所述指示符指示所述基站在接收到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
根据所述指示符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进行响应。
15.一种基站,其可操作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用于重配置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接口的请求,所述基站包括:
接收逻辑,其可操作来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重配置请求消息;
解码逻辑,其可操作来从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中解码所述重配置的指示以及一指示符,所述指示符指示所述基站在接收到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之后需要进行的响应;以及
确定逻辑,其可操作来根据所述指示符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重配置请求消息进行响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0360029.2 | 2010-06-28 | ||
EP10360029A EP2400796A1 (en) | 2010-06-28 | 2010-06-28 | Radio interface reconfiguration |
PCT/EP2011/002765 WO2012000600A1 (en) | 2010-06-28 | 2011-06-06 | Radio interface reconfiguration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0025A true CN102960025A (zh) | 2013-03-06 |
CN102960025B CN102960025B (zh) | 2017-06-23 |
Family
ID=4306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215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0025B (zh) | 2010-06-28 | 2011-06-06 | 无线接口重配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70460A1 (zh) |
EP (1) | EP2400796A1 (zh) |
JP (1) | JP5705313B2 (zh) |
KR (1) | KR101464956B1 (zh) |
CN (1) | CN102960025B (zh) |
BR (1) | BR112012033023B1 (zh) |
RU (1) | RU2529553C1 (zh) |
WO (1) | WO201200060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04491A (zh) * | 2013-04-03 | 2014-10-15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Umts-fdd设备执行的数据处理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12013002851B4 (de) * | 2012-06-09 | 2022-06-02 | Apple Inc. | HF-Kettenverwaltung in einer trägerbündelungsfähigen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
JP2014049932A (ja) * | 2012-08-31 | 2014-03-17 | Ntt Docomo Inc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 |
CN106941700B (zh) * | 2016-01-04 | 2020-1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和基站及u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61147A1 (en) * | 2001-05-21 | 2002-11-27 | Motorola, Inc.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user station and first and second base stations |
CN1404667A (zh) * | 2000-11-07 | 2003-03-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用于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格式组合指示符的设备和方法 |
US20070201401A1 (en) * | 2005-07-29 | 2007-08-30 | Mathilde Benveniste | Broadcast/multicast data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1595693A (zh) * | 2006-06-23 | 2009-12-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54921B2 (en) * | 2004-08-12 | 2012-08-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fault configurations with differential en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704355B1 (ko) * | 2005-03-16 | 2007-04-0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도코모 | 이동국,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동 통신 방법 |
US7450523B1 (en) * | 2005-08-01 | 2008-11-11 | Rockwell Collins, Inc. | Control of reconfigurable SIS/MAC protocols use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
US8437306B2 (en) * | 2007-08-08 | 2013-05-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ayer 2 tunneling of data dur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897209B2 (en) * | 2008-07-15 | 2014-11-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rallel communication with legacy WLAN receivers |
JP4738453B2 (ja) * | 2008-08-07 | 2011-08-03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通信装置 |
KR101682034B1 (ko) * | 2008-08-18 | 2016-1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밴드를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브밴드의 선택적 사용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JP5255125B2 (ja) * | 2008-11-25 | 2013-08-07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複数のアップリンクキャリアおよび複数のダウンリンクキャリアを利用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KR101713101B1 (ko) * | 2009-03-12 | 2017-03-07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업링크 일차 반송파를 선택 및 재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20100271970A1 (en) * | 2009-04-22 | 2010-10-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ed spectrums |
-
2010
- 2010-06-28 EP EP10360029A patent/EP240079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
- 2011-06-06 BR BR112012033023-3A patent/BR11201203302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6-06 KR KR1020127033956A patent/KR10146495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6-06 RU RU2013103509/07A patent/RU2529553C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6-06 CN CN201180032151.XA patent/CN1029600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6-06 US US13/805,613 patent/US2013017046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6-06 JP JP2013517054A patent/JP570531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6-06 WO PCT/EP2011/002765 patent/WO201200060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04667A (zh) * | 2000-11-07 | 2003-03-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用于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格式组合指示符的设备和方法 |
EP1261147A1 (en) * | 2001-05-21 | 2002-11-27 | Motorola, Inc. |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bi-direc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user station and first and second base stations |
US20070201401A1 (en) * | 2005-07-29 | 2007-08-30 | Mathilde Benveniste | Broadcast/multicast data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1595693A (zh) * | 2006-06-23 | 2009-12-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ERICSS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6bis,R1-091315》", 28 March 2009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04491A (zh) * | 2013-04-03 | 2014-10-15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Umts-fdd设备执行的数据处理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2033023B1 (pt) | 2021-11-16 |
EP2400796A1 (en) | 2011-12-28 |
JP2013534780A (ja) | 2013-09-05 |
RU2013103509A (ru) | 2014-08-10 |
KR20130031855A (ko) | 2013-03-29 |
CN102960025B (zh) | 2017-06-23 |
WO2012000600A1 (en) | 2012-01-05 |
RU2529553C1 (ru) | 2014-09-27 |
KR101464956B1 (ko) | 2014-11-25 |
US20130170460A1 (en) | 2013-07-04 |
JP5705313B2 (ja) | 2015-04-22 |
BR112012033023A2 (pt) | 2016-1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52371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빙 및 비-서빙 섹터들에 의한역방향 링크 프로세싱 | |
JP5450896B2 (ja) | 無線インターフェース共通再構成 | |
CN101536576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服务无线网络子系统重定位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140328330A1 (en) | Method of report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 |
CN102960025B (zh) | 无线接口重配置 | |
JP5438227B2 (ja) | 通信構成 | |
EP2451238B1 (en) | Control message encoding | |
EP2642812A1 (en) | Control signalling | |
JP5624158B2 (ja) | 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 | |
EP2621124A1 (en) | Carrier reconfiguration | |
EP2755430A1 (en) | Soft handover techniques | |
EP2663013A1 (en) | Uplink MIMO | |
RU2575386C2 (ru) | Общая реконфигурация радиоинтерфейса | |
EP2642680A1 (en) | Network signalling | |
EP2663137A1 (en) |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in MIMO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