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4157B -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4157B
CN102954157B CN201110240125.8A CN201110240125A CN102954157B CN 102954157 B CN102954157 B CN 102954157B CN 201110240125 A CN201110240125 A CN 201110240125A CN 102954157 B CN102954157 B CN 1029541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ing shaft
planetary gear
gear set
transmission connec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01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4157A (zh
Inventor
黄冠雄
蔡得民
光灼华
陈遵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2401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541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54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4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4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41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变换能量输入输出端,同时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机构,尤指一种可变换能量输入输出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传动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242521号的车辆用的变速箱构造,其揭示一主轴上设置有一滑块,该滑块的两侧设有一前进用齿轮及一加力用齿轮,于一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反向滑块,位于该反向滑块的一侧的该连动轴上设置有一倒退用伞形齿轮及一前进用伞形齿轮,且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设置有一最终轴,该最终轴是由轴传动,通过该最终轴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以及该加力用齿轮及前进用齿轮亦位于该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之间,而可使该变速箱的宽度方向变小,并且利用该连动轴的倒退用伞形齿轮及前进用伞形齿轮啮合该最终轴的一传动伞形齿轮,而可使该变速箱达到小型化的目的。但是,该变速箱构造设置有该滑块,且该滑块必然会产生相互摩擦滑动,因而相对降低其功率的传输效率。
另一传动机构,如美国专利第6387004号的〝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其揭示一连续可变传动组。该连续可变传动组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及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用以将一第一马达及一第二马达的动力传输至一传动轴。然而,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的动力固定经由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传输至该传动轴。换言之,该连续可变传动组仅将该第一马达及第二马达设定为固定的两个动力输入端,且将该传动轴设定为固定的单一动力输出端。简言之,在传输动力上其仍有必要进一步选择提供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的传动机构,以符合不同的动力整合传输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了改进上述缺点或满足上述需求,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利用二序列排型式的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进行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该传动机构具有一能量输出端、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及一自由传输端,该控制端用以控制该自由传输端,如此该自由传输端可自由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以达成可独立控制传动及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另外,该传动机构未利用其它额外的摩擦滑动元件﹝frictionallysliding member﹞,以达成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进行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该传动机构利用一控制端控制一自由传输端自由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本发明达成可独立控制传动及提高能量传输效率之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进行可变式控制能量输入及能量输出,该传动机构未利用其它额外的摩擦滑动元件,可达成提高能量传输效率的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利用二序列排型式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的排列配置减少元件体积,可达成缩小整体体积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序列连接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
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
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序列连接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
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
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它包括:
二行星齿轮组,其相互序列连接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
一能量输出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第一行星齿轮组;
一控制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第二行星齿轮组;
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及
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一第二传动连接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所述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中的一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二行星齿轮组中的另一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所述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一第三旋转轴、一第四旋转轴、一第五旋转轴及一第六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旋转轴及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传动连接组;该第四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五旋转轴及第六旋转轴连接至该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及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所述能量输出端平行延伸于该自由传输端,而该控制端平行延伸于该能量输入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变换能量输入输出端,同时可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内部架构示意图。
图3A及图3B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采用行星齿轮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采用传动连接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29是本发明第一至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由二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的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号:
1、第一行星齿轮组  2、第二行星齿轮组
3、第一传动连接组  4、第二传动连接组
OP、第一旋转轴  AD、第二旋转轴  AE、第三旋转轴
CR、第一旋转轴  BD、第二旋转轴  BE、第三旋转轴
ps1、太阳齿轮      pss1、太阳齿轮旋转轴
ps2、中央齿轮      pss2、中央齿轮旋转轴
pp1、第一行星齿轮  pp2、第二行星齿轮
pa、行星臂旋转轴
ns、太阳齿轮       nss、太阳齿轮旋转轴
nr、环齿轮         nrs、环齿轮旋转轴
np、行星齿轮       na、行星臂旋转轴
cmg1、第一齿轮     cmg2第二齿轮
cms、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了解本发明,于下文将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且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可应用于各种机械变速传动相关技术领域,例如:海洋发电机、风力发电机或复合动力车辆的传动变速箱等,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应用范围。
图1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2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内部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主要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组1、一第二行星齿轮组2、一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一第二传动连接组4,且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以减少元件体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与第二行星齿轮组2以机械式分别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
请再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具有一能量输出端、一控制端、一能量输入端及一自由传输端。在该二行星齿轮组的序列排列形式下该能量输出端平行延伸于该自由传输端,而该控制端平行延伸于该能量输入端。
请参照图2所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具有一第一旋转轴OP、一第二旋转轴AD及一第三旋转轴AE。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相对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具有一第一旋转轴CR、一第二旋转轴BD及一第三旋转轴BE。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此外,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具有一旋转轴SD,而可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具有一旋转轴SE,而可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利用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控制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自由传输端SE,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SE做为能量输入端或能量输出端。当将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自由传输端SE切换做为能量输入端时,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自由传输端SE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能量输入端SD共同输入能量。反之,当将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自由传输端SE切换做为能量输出端时,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自由传输端SE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共同输出能量。
图3A及图3B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采用行星齿轮组的内部结构图,其包含两种行星齿轮组的内部结构,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3A所示,该行星齿轮组包含一太阳齿轮ps1、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一中央齿轮ps2、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至少一复式行星齿轮,该复式行星齿轮包含一第一行星齿轮pp1、一第二行星齿轮pp2。该第一行星齿轮pp1及第二行星齿轮pp2啮合该太阳齿轮ps1及中央齿轮ps2。当该行星臂旋转轴pa固定不动时,该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的旋转方向为相同方向,且其转速比值为正。该行星齿轮组是属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请再参照图2及图3A所示,该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行星臂旋转轴pa可任意做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第二旋转轴AD及第三旋转轴AE。或者,该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行星臂旋转轴pa可任意做为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第二旋转轴BD及第三旋转轴BE。
请参照图3B所示,该行星齿轮组包含一太阳齿轮ns、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一环齿轮nr、一环齿轮旋转轴nrs、一行星臂旋转轴na及至少一行星齿轮np。该行星齿轮np啮合该太阳齿轮ns及环齿轮nr。当该行星臂旋转轴na固定不动时,该太阳齿轮旋转轴nss及环齿轮旋转轴nrs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且其转速比值为负。该行星齿轮组是属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请再参照图2及图3B所示,该太阳齿轮旋转轴nss、环齿轮旋转轴nrs及行星臂旋转轴na可任意做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第二旋转轴AD及第三旋转轴AE;或者,该太阳齿轮旋转轴nss、环齿轮旋转轴nrs及行星臂旋转轴na可任意做为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第二旋转轴BD及第三旋转轴BE。
图4揭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采用传动连接组的内部结构图,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请参照图4所示,该传动连接组包含一旋转轴cms、一第一齿轮cmg1及一第二齿轮cmg2。
请再参照图2及图4所示,该传动连接组的旋转轴cms选择做为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能量输入端SD时,该第一齿轮cmg1及第二齿轮cmg2用以同时连接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该传动连接组的旋转轴cms选择做为该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自由传输端SE时,该第二齿轮cmg2及第一齿轮cmg1用以同时连接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
请再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的转速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之转速关系式设定为:nBD=αnAD。
其中nAD及nBD分别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二旋转轴AD的转速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二旋转轴BD的转速,α为一第一参数。
同时,本发明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能量输出端﹞的转速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控制端﹞的转速关系式设定为:nCR=βnOP。
其中nOP及nCR分别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一旋转轴OP的转速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旋转轴CR的转速,β为一第二参数。
同时,本发明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将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的转速与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的转速关系式设定为:nAE=nBE。
其中nAE及nBE分别为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第三旋转轴AE的转速及该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第三旋转轴BE的转速。
图5至图29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至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由二行星齿轮组及二传动连接组的组合示意图,其包含二十五种传动组合的较佳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请参照图5至图29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至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包含二行星齿轮组﹝圆形虚线框,对照图3A及图3B所示﹞及二传动连接组﹝长方型虚线框,对照图4所示﹞,其详细内部结构已揭示于图3A及图3B及图4,于此不予赘述。
请再参照图2及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A与pss1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A及paB、二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A及pss2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ns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及na、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7所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8所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及na、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9所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0所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1所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A及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B、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pa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2所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ns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3所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4所示,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5所示,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6所示,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7所示,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p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B、二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A及pss2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8所示,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19所示,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0所示,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传动连接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1所示,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p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2所示,本发明第十八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3所示,本发明第十九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4所示,本发明第二十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5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行星臂旋转轴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行星臂旋转轴na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6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A及p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A及pss1B、二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A及pss2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7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三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一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及一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pa及na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pss1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一中央齿轮旋转轴pss2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8所示,本发明第二十四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nrsB、二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ns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请再参照图2及图29所示,本发明第二十五较佳实施例中该二行星齿轮组对应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且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该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并对应于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及第二传动连接组4。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二行星臂旋转轴naA及naB可任意形成该第一行星齿轮组1的能量输出端﹝第一旋转轴OP﹞或第二行星齿轮组2的控制端﹝第一旋转轴CR﹞;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A及一环齿轮旋转轴nrsB、一环齿轮旋转轴nrsA及一太阳齿轮旋转轴nssB连接至该二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二旋转轴cms并可任意形成该第一传动连接组3的旋转轴SD﹝图2的能量输入端﹞或第二传动连接组4的旋转轴SE﹝图2的自由传输端﹞。
前述较佳实施例仅举例说明本发明及其技术特征,该实施例的技术仍可适当进行各种实质等效修饰及/或替换方式予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须视后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序列连接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
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
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4.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序列连接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
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
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7.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二行星齿轮组,其相互序列连接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
一能量输出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第一行星齿轮组;
一控制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的一第二行星齿轮组;
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及
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的一第二传动连接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二行星齿轮组中的一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二行星齿轮组中的另一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一第三旋转轴、一第四旋转轴、一第五旋转轴及一第六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旋转轴及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传动连接组;该第四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五旋转轴及第六旋转轴连接至该传动连接组;该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及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10.如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输出端平行延伸于该自由传输端,而该控制端平行延伸于该能量输入端。
CN201110240125.8A 2011-08-19 2011-08-19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41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0125.8A CN102954157B (zh) 2011-08-19 2011-08-19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0125.8A CN102954157B (zh) 2011-08-19 2011-08-19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4157A CN102954157A (zh) 2013-03-06
CN102954157B true CN102954157B (zh) 2015-10-28

Family

ID=47763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012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4157B (zh) 2011-08-19 2011-08-19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5415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7004B1 (en) * 1999-04-30 2002-05-14 Trw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1317026A (zh) * 2005-04-22 2008-12-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具有两个行星齿轮组的电动变速器
CN102011840A (zh) * 2009-09-04 2011-04-13 国立中山大学 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7004B1 (en) * 1999-04-30 2002-05-14 Trw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1317026A (zh) * 2005-04-22 2008-12-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具有两个行星齿轮组的电动变速器
CN102011840A (zh) * 2009-09-04 2011-04-13 国立中山大学 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4157A (zh) 2013-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65536U (zh) 具有六前进挡一倒挡的自动变速器
CN108488333B (zh) 一种拖拉机全动力换挡变速箱
CN201992008U (zh) 一种变速器及包含该变速器的车辆
CN210661264U (zh) 一种收获机械用机械液压并联传动变速箱总成
CN104175857A (zh) 履带车辆双电机动力耦合混合动力装置
CN102011840B (zh) 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CN203258048U (zh) 无级双离合变速器及具有该变速器的汽车
CN210566059U (zh) 拖拉机空间并联双离合动力换挡总成
CN203656074U (zh) 用于5挡横置自动变速器的齿轮传动机构
CN110345210B (zh) 一种基于单行星轮式模块化设计的16速自动变速器
CN102954157B (zh) 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CN111336225A (zh) 一种三联行星齿轮式轮内两挡自动变速机构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CN201836312U (zh)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CN102954159B (zh) 精简并联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CN113124113A (zh) 电驱动系统
CN201615189U (zh) 重型汽车十六档变速器总成
CN207454681U (zh) 一种多级变速器及汽车
CN102537217B (zh) 单位比值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
CN201818736U (zh)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CN105966238B (zh) 一种电机与双速自动变速器高度集成动力系统
CN201818735U (zh)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CN218440449U (zh) 双电机四挡变速器及车辆
CN211371177U (zh) 电驱动系统
CN201836311U (zh)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CN103615507B (zh) 用于5挡横置自动变速器的齿轮传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