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36312U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36312U CN201836312U CN2010202113603U CN201020211360U CN201836312U CN 201836312 U CN201836312 U CN 201836312U CN 2010202113603 U CN2010202113603 U CN 2010202113603U CN 201020211360 U CN201020211360 U CN 201020211360U CN 201836312 U CN201836312 U CN 2018363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driven
- output shaft
- grades
- gea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包括一输入轴,平行于输入轴且位于输入轴两侧的两个输出轴,输入轴上固定有主动齿轮,输出轴上空套有各档位从动齿轮,各档位从动齿轮与各档位主动齿轮相啮合,其中,第一输出轴上四档从动齿轮与第二输出轴上五档从动齿轮同时与输入轴上四五档主动齿轮啮合,即四、五档共用一个输入齿轮,第二输出轴上二档从动齿轮与第一输出轴上三档从动齿轮同时与二三档主动齿轮啮合,即二、三档共用一个输入齿轮,倒档接合装置安装在输出轴上。通过上述结构,合理布置了内部空间,同步接合装置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同时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结构布局平衡,轴向距离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六档手动变速箱的齿轮轴系布置方案。
背景技术
九十年代初期,五档位的变速箱悄然兴起。各大汽车品牌,包括奔驰、三菱、本田、桑塔纳等,均陆续开始推出配备五档位变速箱的车型。总的来说,第五档位一般为第二超速档,降低可变的传动比,提高车速,是当时高速公路在国内开始普及后,用户对汽车性能的新要求。不久后,市场的发展使得配备五档位变速箱的汽车成为了主流。大多数五档位变速箱的结构原理都是由输入轴和输出轴齿轮的直接啮合来实现变速的。
而近年来兴起的六档手动变速箱在国内属于先进的技术,从市场运用上看,相比传统的五速变速箱,优点在于:1、换挡更平滑,过渡更平稳,驾驶更舒适;2、更多的减速比提供更多的输出转速选择,从而可以适应更多的路况和驾驶需求;3、减小了发动机的负担,同时具备了更加优秀的节油表现;4、更高车速,更多快感。从结构设计上看,一根输入轴,两根输出轴的布置使整个箱子更加平衡。
但现有的六档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受多种因素影响:数比的匹配,中心距的匹配,空间的限制,同步接合装置和齿轮的空间,轴向的尺寸,受力的均衡等,使得其齿轮轴系布置大多不够合理,如日本特许专利第4382973号于2009年10月2日公开了一款手动变速箱,其通过齿轮的轴系布置实现了六档手动变速,但是该手动变速箱三四档的换档顺序与一二及五六档不符,需额外的换档转化机构来实现,同步接合装置安装空间较小,布置不平衡。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布置更为合理,结构更为简单的六档手动变速箱。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通过改变传统齿轮的布局,使变速箱内部结构更为简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包括一输入轴,平行于所述输入轴且位于所述输入轴两侧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空套有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三档从动齿轮、四档从动齿轮和倒档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空套有一档从动齿轮、二档从动齿轮、五档从动齿轮和六档从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固定安装有一档主动齿轮、二三档主动齿轮、四五档主动齿轮和六档主动齿轮,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二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二三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四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五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四五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六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与所述从动齿轮相配合并用于切换档位的接合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安装有倒档接合装置,其位于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档齿轮之间,倒档时所述倒档接合装置与所述倒档齿轮的接合。
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与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作为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的惰轮。
所述接合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二档从动齿轮之间的第一接合装置。
所述接合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四档从动齿轮之间的第二接合装置。
所述接合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五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之间的第三接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这样实现:
一种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包括一输入轴,平行于所述输入轴且位于所述输入轴两侧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空套有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三档从动齿轮、四档从动齿轮和倒档从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空套有一档从动齿轮、二档从动齿轮、五档从动齿轮和六档从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固定安装有一档主动齿轮、二三档主动齿轮、四五档主动齿轮和六档主动齿轮,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二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二三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四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五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四五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六档主动齿轮啮合,各从动齿轮至少其中一侧在第一输出轴或第二输出轴上安设有接合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安装有倒档接合装置,其位于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档齿轮之间,倒档时所述倒档接合装置与倒档齿轮接合。
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与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作为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的惰轮。
所述接合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二档从动齿轮之间,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四档从动齿轮之间,以及所述五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变速箱内部空间布置合理,齿轮轴系布置平衡,四档和五档同步接合布置空间大,结构简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手动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最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手动变速箱内设有一输入轴10,平行且位于所述输入轴10两侧的第一输出轴20和第二输出轴30,该输入轴10上固定设有一档主动齿轮101、二三档主动齿轮105、四五档主动齿轮103和六档主动齿轮106。
所述第一输出轴20上空套有倒档齿轮202、三档从动齿轮203和四档从动齿轮204。三档从动齿轮203与二三档主动齿轮105的一端相啮合,并可被二三档主动齿轮105驱动旋转;四档从动齿轮204与四五档主动齿轮103的一端相啮合,并可被四五档主动齿轮103驱动旋转。另外,第一输出轴20上还安设有第一主减主动齿轮209,第一主减主动齿轮209通过与其配合的主减从动齿轮(图中未示出)形成一定的变速比以达到相应的减速作用。所述倒档齿轮202设置于所述三档从动齿轮203和所述第一主减主动齿轮209之间。
第二输出轴30上空套有一档从动齿轮301、二档从动齿轮302、五档从动齿轮305和六档从动齿轮306。一档从动齿轮301与一档主动齿轮101相啮合,并可被一档主动齿轮101驱动旋转;二档从动齿轮302与二三档主动齿轮105的一端相啮合,并可被二三档主动齿轮105驱动旋转;五档从动齿轮305与四五档主动齿轮103的一端相啮合,并可被四五档主动齿轮103驱动转动;六档从动齿轮306与六档主动齿轮106相啮合,并可被六档主动齿轮106驱动转动。另外,第二输出轴30上安装有第二主减主动齿轮309,第二主减主动齿轮309通过与其配合的主减从动齿轮(图中未示出)形成一定的变速比以达到相应的减速作用。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中,一档从动齿轮301和二档从动齿轮302之间的第二输出轴30上还安设有第一接合装置304,三档从动齿轮203和四档从动齿轮204之间的第一输出轴20上安设有第二接合装置207,五档从动齿轮305和六档从动齿轮306之间的第二输出轴30上还安设有第三接合装置303,所述第一接合装置304和第三接合装置303与第二输出轴30可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二接合装置207与第一输出轴20可保持相对静止。
以下将对利用本实用新型手动变速箱齿轮轴系进行变速时的各档位切换及变速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在空档时:
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带动主动齿轮转动,进而驱动从动齿轮转动,由于从动齿轮空套在输出轴上,在空档时无扭矩传递至输出轴。
在一档时:
第一接合装置304与一档从动齿轮301接合,动力传动步骤如下:
a、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一档主动齿轮101转动;
c、一档主动齿轮101驱动一档从动齿轮301转动;
d、一档从动齿轮301和第一接合装置304接合,并通过第一接合装置304驱动第二输出轴30转动;
e、第二输出轴30带动第二主减主动齿轮309转动。
在二档时:
第一接合装置304与二档从动齿轮302接合,动力传动路线如下:
a、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二三档主动齿轮105转动;
c、二三档主动齿轮105驱动二档从动齿轮302转动;
d、二档从动齿轮302和第一接合装置304接合,并通过第一接合装置304驱动第二输出轴30转动;
e、第二输出轴30带动第二主减主动齿轮309转动。
在三档时:
第二接合装置207与三档从动齿轮203上接合,动力传动路线如下:
a、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二三档主动齿轮105转动;
c、二三档主动齿轮105驱动三档从动齿轮203转动;
d、三档从动齿轮203和第二接合装置207接合,并通过第二接合装置207驱动第一输出轴20转动;
e、第一输出轴20带动第一主减主动齿轮209转动。
在四档时:
第二接合装置207与四档从动齿轮204上接合,动力传动路线如下:
a、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四五档主动齿轮103转动;
c、四五档主动齿轮103驱动四档从动齿轮204转动;
d、四档从动齿轮204和第二接合装置207接合,并通过第二接合装置207驱动第一输出轴20转动;
e、第一输出轴20带动第一主减主动齿轮209转动。
在五档时:
第三接合装置303与五档从动齿轮305上接合,动力传动路线如下:
a、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四五档主动齿轮103转动;
c、四五档主动齿轮103驱动五档从动齿轮305转动;
d、五档从动齿轮305和第三接合装置303接合,并通过第三接合装置303驱动第二输出轴30转动;
d、第二输出轴30带动第二主减主动齿轮309转动。
在六档时:
第三接合装置303与六档从动齿轮306接合,动力传动路线如下:
a、发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六档主动齿轮106转动;
c、六档主动齿轮106驱动六档从动齿轮306转动;
d、六档从动齿轮306和第三接合装置303接合,并通过第三接合装置303驱动第二输出轴30转动;
e、第二输出轴30带动第二主减主动齿轮309转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手动变速箱齿轮轴系布置结构的最佳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轴20上还安装有倒档接合装置201,其位于四档从动齿轮204和倒档齿轮202之间,倒档齿轮202空套在第一输出轴20上,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倒档齿轮202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上一档从动齿轮301啮合,使所述一档从动齿轮301作为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202的惰轮。
在倒档时:
倒档接合装置201与倒档齿轮202接合,其动力传动路线如下:
a、电动机驱动输入轴10转动;
b、输入轴10带动一档主动齿轮101转动;
c、一档主动齿轮101驱动一档从动齿轮301转动;
d、一档从动齿轮301驱动输出轴倒档齿轮202转动;
e、倒档齿轮202与倒档接合装置201接合,并通过倒档接合装置201带动第一输出轴20转动;
f、第一输出轴20带动第一主减主动齿轮209转动,由于倒档齿轮202是由一档从动齿轮301啮合后带动旋转,其转动方向与输出轴上一至六档齿轮转动方向相反,即使得倒档时的第一输出轴20转动方向与前进档时的方向相反,从而实现车辆的倒退。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两个双联齿轮,有效的减小了轴向空间,增大了四档和五档的接合装置布置空间,同时,四个换挡机构和同步接合装置分别布置在两个输出轴上,轴向位置大致相同,结构布局平衡。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合装置的布置为最佳实施方案,但只要满足在各从动齿轮至少其中一侧的第一输出轴20或第二输出轴30上安装有接合装置,即在第一输出轴20和第二输出轴30上均设有配合每个从动齿轮换档的接合装置,即可成功实现换档功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包括一输入轴,平行于所述输入轴且位于所述输入轴两侧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空套有从动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三档从动齿轮、四档从动齿轮和倒档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空套有一档从动齿轮、二档从动齿轮、五档从动齿轮和六档从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固定安装有一档主动齿轮、二三档主动齿轮、四五档主动齿轮和六档主动齿轮,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二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二三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四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五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四五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六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输出轴上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与所述从动齿轮相配合并用于切换档位的接合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安装有倒档接合装置,所述倒档接合装置位于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档齿轮之间,倒档时所述倒档接合装置与所述倒档齿轮的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档齿轮与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作为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的惰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二档从动齿轮之间的第一接合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四档从动齿轮之间的第二接合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装置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五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之间的第三接合装置。
7.一种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包括一输入轴,平行于所述输入轴且位于所述输入轴两侧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有主动齿轮,所述输出轴上空套有从动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空套有三档从动齿轮、四档从动齿轮和倒档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空套有一档从动齿轮、二档从动齿轮、五档从动齿轮和六档从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固定安装有一档主动齿轮、二三档主动齿轮、四五档主动齿轮和六档主动齿轮,所述一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一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二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档从动齿轮与所述二三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四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五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四五档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与所述六档主动齿轮啮合,各从动齿轮至少其中一侧在第一输出轴或第二输出轴上安设有接合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安装有倒档接合装置,所述倒档接合装置位于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档齿轮之间,倒档时所述倒档接合装置与所述倒档齿轮的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倒档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出轴一档从动齿轮啮合,所述输出轴一档从动齿轮作为所述输出轴倒档齿轮的惰轮。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一档从动齿轮和所述二档从动齿轮之间,所述三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四档从动齿轮之间,以及所述五档从动齿轮和所述六档从动齿轮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113603U CN201836312U (zh) | 2010-06-01 | 2010-06-01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113603U CN201836312U (zh) | 2010-06-01 | 2010-06-01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36312U true CN201836312U (zh) | 2011-05-18 |
Family
ID=44006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1136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36312U (zh) | 2010-06-01 | 2010-06-01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83631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69246A (zh) * | 2010-06-01 | 2011-12-07 |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CN102269248A (zh) * | 2010-06-01 | 2011-12-07 |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CN102305272A (zh) * | 2011-10-14 | 2012-01-04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轧机用组合路线齿轮变速装置 |
-
2010
- 2010-06-01 CN CN2010202113603U patent/CN2018363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69246A (zh) * | 2010-06-01 | 2011-12-07 |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CN102269248A (zh) * | 2010-06-01 | 2011-12-07 |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CN102305272A (zh) * | 2011-10-14 | 2012-01-04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轧机用组合路线齿轮变速装置 |
CN102305272B (zh) * | 2011-10-14 | 2013-09-04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轧机用组合路线齿轮变速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69703B (zh) | 机电混合动力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 | |
CN203697961U (zh) | 电动汽车差变速一体化的两挡后驱动总成 | |
CN104477023B (zh) | 多自由度动力换挡并联形式混合动力多挡变速箱 | |
CN104015600A (zh) | 双电机纯电动汽车无离合器自动变速机构 | |
CN106499790A (zh) | 一种同轴式双电机电驱动桥 | |
CN107499119A (zh) | 一种集成式电动车用单排行星齿轮系两挡驱动系统 | |
CN202872557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机-变速器一体化传动系统 | |
CN105398323B (zh) | 商用车辆动力换挡混合动力变速箱 | |
CN103066748A (zh) |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一体式两档电机变速器 | |
CN201992008U (zh) | 一种变速器及包含该变速器的车辆 | |
CN104477029A (zh) | 一种两档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 | |
CN201836312U (zh)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
CN112224011B (zh) | 一种单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 | |
CN110549847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的驱动传动装置 | |
CN203039496U (zh) |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一体式两挡电机变速器 | |
CN205383226U (zh) | 一种定轴式混合动力汽车用纵置变速器 | |
CN201818736U (zh)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
CN105240462B (zh) | 动力换挡并联形式混合动力多挡变速箱 | |
CN203713556U (zh) |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机和变速器一体化的动力总成 | |
CN201836311U (zh)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
CN201818735U (zh)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
CN201818734U (zh)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
CN201896915U (zh) | 变速箱齿轮轴系的布置结构 | |
CN110712515A (zh) | 混合动力用变速器 | |
CN206145100U (zh) | 双驱两档自动变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