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9535A -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49535A
CN102949535A CN2011102494854A CN201110249485A CN102949535A CN 102949535 A CN102949535 A CN 102949535A CN 2011102494854 A CN2011102494854 A CN 2011102494854A CN 201110249485 A CN201110249485 A CN 201110249485A CN 102949535 A CN102949535 A CN 1029495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uctus hippophae
pollen typhae
thallus
preparation
extrac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94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玉叶
袁宁生
闵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ONGLI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ONGLI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ONGLI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ONGLI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494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4953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949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95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工艺,所述制剂由0.5-3重量份的沙棘和0.5-3重量份的蒲黄这两味原料药制成,还可包括0.3-3重量份的昆布。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科学合理,既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又经现代药理毒理试验证明治疗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药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用药安全。本发明制备工艺系根据每种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分别用醇提和水提工艺,不仅保证了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减少了杂质,降低服用剂量,且生产成本低,易于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中老年)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而由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的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脂可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脂血症以血浆中各种脂蛋白谱的改变为特征,包括血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血脂过高容易诱导动脉壁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能量、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食物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使得高血脂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疾病中由高血脂引起的疾病比例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老年人群中,高血脂症已经非常普遍,已占中老年人口50%以上。
临床根据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的含量情况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三型:①高胆固醇血症;②高甘油三脂血症;③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血症。中国人群的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白色人种。
常用降血脂药根据其机制及作用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
他汀类
(1)选择性抑制HMG-CoA使肝脏胆固醇合成受阻,引起细胞内胆固醇减少;
(2)反馈性调节LDL受体活性,促进血浆中LDL-C的清除,降低血浆LDL的浓度;
(3)通过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减少肝脏中VLDL的合成、增加其分解,进而降低VLDL。
贝特类
(1)是降低甘油三脂TG水平最有效的药物,对LDL-C疗效差;
(2)主要是增强脂蛋白酶活性促进VLDL的分解,其降解增多可引起HDL浓度升高;
(3)促进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减少TG和VLDL的合成。
烟酸类
(1)维生素B3,水溶性维生素;
(2)为脂肪组织内酯酶系统的抑制剂,减少游离脂肪酸向肝内转移,降低VLDL的产生和分泌;
(3)引起HDL分解代谢减少;
(4)抑制TXA2,增加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
胆酸鳌合剂类
(1)在肠道与胆汁酸结合,防止其重吸收,使其排泄率增加10倍;
(2)胆汁酸的清除,激活7a-羟化酶,促进TC在肝脏中代谢;
(3)TC的减少,促进LDL的分解加快。
多烯类
(1)调血脂作用:降低TG、VLDL,升高HDL;
(2)非调血脂作用。
抗氧化药
降低LDL、TG,其降低LDL的程度大于HDL。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物,其作用明显,疗效稳定。前者对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效果确切,明显降低LDL,同时对HDL不影响或略有升高,在治疗高脂血症同时,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后者是降低甘油三脂(TG)水平最有效的药物,对LDL-C疗效差。尽管这些药物的疗效已获肯定,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对需要同时治疗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血症时合并应用这二种药物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等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开发新型降脂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十分必要。
中医理论认为,沙棘性酸、涩、温,具有活血、散瘀、化滞功效;蒲黄性甘、平,具有行血祛瘀功效;昆布性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功效。三药配伍,其化瘀消痰,软坚散结作用更强。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的“血瘀”、“痰浊”等紧密相关。本发明系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治疗和预防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药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生产成本低的抗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药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抗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沙棘0.5-3份,蒲黄0.5-3份。
进一步的,还包括昆布0.3-3份。
其中,各重量份的原料药优选为:沙棘1份,蒲黄1份,昆布1份。
此中药制剂的制剂指的是片剂、胶囊剂、丸剂、散剂、滴丸剂、颗粒剂、糖浆剂、合剂、酒剂、口服液剂或口含片剂等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指的剂型。
本发明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的制备工艺,可采用以下两种制备工艺的任何一种:
1、合并提取
(1)取沙棘和蒲黄,加体积浓度比为30%-95%的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4-10倍,每次提取1-3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
(2)将步骤(1)所得的醇提液于大孔树脂上样,以0.3-3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
(3)以0.5-5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10%-30%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
(4)以0.5-8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31%-95%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25-60℃时相对密度为1.0-1.4,得沙棘和蒲黄浸膏;
(5)取昆布,加水煎煮1--4次,每次6--15倍量水煎0.5--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0.2-5克生药,加乙醇至体积浓度比30%--90%进行醇沉,离心,取沉淀,得昆布提取物;
(6)将步骤(4)所得沙棘和蒲黄浸膏与步骤(5)所得昆布提取物合并,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得到中间体,再制成所需剂型,得沙棘、蒲黄和昆布三味原料药制剂。
2、分开提取
(1)取沙棘,加体积浓度比为30%-95%的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4-10倍,每次提取1-3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
(2)将步骤(1)所得的醇提液于大孔树脂上样,以0.3-3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
(3)以0.5-5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10%-30%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
(4)以0.5-8倍柱体积、浓度体积浓度比为31%-95%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25-60℃时相对密度为1.0-1.4,得浸膏;
(5)取蒲黄,加体积浓度比为30%-95%的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4-10倍,每次提取1-3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
(6)将步骤(5)所得醇提液于大孔树脂上样,以0.3-3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
(7)以0.5-5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10%-30%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
(8)以0.5-8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31%-95%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25-60℃时相对密度为1.0-1.4,得浸膏;
(9)取昆布,加水煎煮1--4次,每次6--15倍量水煎0.5--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0.2-5克生药,加乙醇至体积浓度比30%--90%进行醇沉,离心,取沉淀,得提取物;
(10)将步骤(4)所得沙棘浸膏与步骤(8)所得蒲黄浸膏及步骤(9)所得昆布提取物合并,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得到中间体,再制成所需剂型,得沙棘、蒲黄和昆布三味原料药制剂。
上述两种制备工艺(合并提取和分开提取),所制得的中间体中均含有以下有效成分:
异鼠李素:0.01%-11.0%(G/G);
槲皮素:0.01%-11.0%(G/G);
山奈酚:0.02%-21.0%(G/G);
异鼠李素-3-0-新橙皮苷:0.02%-21.0%(G/G);
香蒲新苷:0.01%-18.0%(G/G)。
上述三种原料药须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检验合格。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具有以下药效作用:
1、本发明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清CH0和TG
试验结果显示,阳性药阿托伐他汀可非常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CHO含量(p<0.01,与模型组比较),但对TG降低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药物组大鼠血清TG和CH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同时降低TG和CHO的作用优于阳性药阿托伐他汀。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的药效优于沙棘单味和蒲黄单味。
2、本发明药物可显著提高HDL-C和H/L,降低LDL-C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降低LDL-C的作用非常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且有升高HDL-C和H/L的作用(p<0.05,与模型组比较)。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的药效优于沙棘单味和蒲黄单味。
3、本发明药物可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脂质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可非常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虽可非常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P<0.01,与模型组比较),但对模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无明显影响(P>0.05,与模型组比较)。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4、本发明药物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在肌肉注射VD3和高脂饲料后动脉明显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斑块长度和面积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模型大鼠灌胃给予本发明药物,无一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有明显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
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制剂科学合理,既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又经现代药理毒理试验证明治疗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药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用药安全。本发明制备工艺系根据每种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分别用醇提和水提工艺,不仅保证了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减少了杂质,降低服用剂量,且生产成本低,易于批量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片剂的制备
步骤1)取沙棘500g,蒲黄500g,用8倍量体积浓度比为70%(V/V)的乙醇浸渍2小时,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7倍量乙醇,1.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将醇提液于AB-8大孔树脂上样,以1.5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继续以3倍柱体积、浓度为20%(V/V)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继续以4倍柱体积、浓度为70%(V/V)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50℃时相对密度为1.25,得沙棘蒲黄浸膏;
步骤2)将30g淀粉加入步骤1)制得的沙棘蒲黄浸膏中,混匀,80℃干燥,粉碎,过40目筛,加入微晶纤维素20g,用7%淀粉浆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60℃干燥至水分低于5%,过14目筛整粒,按整粒后重量的1%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得沙棘蒲黄两味药制得的片剂1000片。
步骤3)取昆布500克,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0倍量水煎2小时,第二次8倍量水煎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1克生药,加乙醇至70%进行醇沉,离心,取沉淀,得提取物;
步骤4)将经步骤1)制得的沙棘蒲黄浸膏与经步骤3)制得的昆布提取物合并,加入28g淀粉,混匀,80℃干燥,粉碎,过40目筛,加入微晶纤维素18g,用7%淀粉浆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60℃干燥至水分低于5%,过14目筛整粒,按整粒后重量的1%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得沙棘、蒲黄和昆布三味药物制得的片剂1000片。
实施例2、本发明药物胶囊剂的制备
步骤1)取沙棘800g,用9倍量80%(V/V)乙醇浸渍1.5小时,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8倍量乙醇,1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将醇提液于YWD12G大孔树脂上样,以1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继续以2倍柱体积、浓度为30%(V/V)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继续以4倍柱体积、浓度为80%(V/V)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40℃时相对密度为1.20,得沙棘浸膏;
步骤2)取蒲黄900g,用8倍量70%(V/V)乙醇浸渍2小时,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7倍量乙醇,1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将醇提液于YWD12G大孔树脂上样,以1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继续以2倍柱体积、浓度为30%(V/V)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继续以4倍柱体积、浓度为80%(V/V)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50℃时相对密度为1.20,得蒲黄浸膏;
步骤3)将沙棘浸膏和蒲黄浸膏合并,加入淀粉100g,混匀,70℃干燥至水分低于5%,过7号筛,装胶囊,得沙棘蒲黄两味药制得的胶囊1500粒。
步骤4)取昆布600克,加10倍量水煎煮,滤过,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1.2克生药,加乙醇至70%进行醇沉,离心,取沉淀,得提取物;
步骤5)将经步骤1)制得的沙棘浸膏和经步骤2)制得的蒲黄浸膏及步骤4)制得的昆布提取物合并,加入淀粉100g,混匀,70℃干燥至水分低于5%,过7号筛,装胶囊,得沙棘、蒲黄和昆布三味药制得的胶囊2000粒。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测定
1、异鼠李素、山奈酚及槲皮素含量测定
分别取实施例2中的步骤3)中烘干并过7号筛的粉末(沙棘蒲黄中间体)0.5g和步骤5)中烘干并过7号筛的粉末(沙棘、蒲黄和昆布中间体)0.5g,
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盐酸3.5ml,在75℃水浴中加热水解1小时,冷却,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
用HPLC法测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VD)。条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流动相:甲醇-0.4%磷酸(58∶42);UV检测器:370nm;对照品:异鼠李素(含量大于98%),山奈酚(含量大于98%),槲皮素(含量大于98%)。
步骤3)中的过筛粉末(沙棘蒲黄中间体)测得异鼠李素含量为1.81%;山奈酚含量为5.63%;槲皮素含量为1.10%。
步骤5)中的过筛粉末(沙棘、蒲黄和昆布中间体)测得异鼠李素含量为1.03%;山奈酚含量为3.96%;槲皮素含量为0.81%。
2、异鼠李素-3-0-新橙皮苷和香蒲新苷含量测定
分别取实施例2中的步骤3)中烘干并过7号筛的粉末(沙棘蒲黄中间体)0.5g和步骤5)中烘干并过7号筛的粉末(沙棘、蒲黄和昆布中间体)0.5g,
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冷浸12小时后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用HPLC法测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VD)。条件:十八烷基氯硅烷键合硅胶柱;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15∶85);UV检测器:254nm;对照品: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大于98%);香蒲新苷(含量大于98%)。
步骤3)中的过筛粉末(沙棘蒲黄中间体)测得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为9.72%;香蒲新苷含量为:5.13%。
步骤5)中的过筛粉末(沙棘、蒲黄和昆布中间体)测得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为7.60%;香蒲新苷含量为:3.92%。
实施例4、降血脂药效试验
通过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观察本发明药物对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
(说明:在所有药效试验中,本发明药物动物给药样品均用实施例2中的中间体配制)
1、试验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60~180g,适应性喂养5天,将动物按体重分层后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高脂饲料配比如下:猪油10%,胆固醇2%,丙基硫氧嘧啶0.2%,猪胆盐0.5%,基础饲料87.3%。
  组别   动物数   喂饲饲料   药物
  正常组   n=6   普通全营养饲料   ----
  模型组   n=6   高脂饲料喂养   0.5%CMC-Na 5ml/kg
  阳性组   n=6   高脂饲料喂养   阿托伐他汀10mg/kg
  沙棘单味组   n=6   高脂饲料喂养   100mg/kg
  蒲黄单味组   n=6   高脂饲料喂养   100mg/kg
  沙棘蒲黄双味药物组   n=6   高脂饲料喂养   100mg/kg
  沙棘蒲黄昆布三味药物组   n=6   高脂饲料喂养   100mg/kg
动物喂养高脂饲料造模(正常组除外)的同时,按上述分组分别给予阳性药和本发明药物,连续14天。试验第15天,大鼠以25%乌拉坦麻醉(0.4ml/100g),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TG、CHO、HDL-C、LDL-C。取肝脏称重,计算肝脏系数。另取肝脏400mg,加脂质提取液(正庚烷∶异丙醇=2∶3.5)4m1匀浆,振荡提取脂质,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以试剂盒测定肝脏TG和CHO含量。
2.试验结果
2.1.本发明药物对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本发明药物对脂质紊乱大鼠体重的影响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01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02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表明,正常组大鼠体重生长良好,而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体重生长与正常组一致。
2.2.本发明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CHO、TG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2。
表2.本发明药物对脂代谢紊乱模型大鼠血脂含量的影响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03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04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P<0.05;##P<0.01,与阳性组比较
结果表明,阳性药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可非常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CHO含量(p<0.01),但对TG无降低作用(p>0.05)。本发明药物组大鼠血清TG和CH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也明显强于阳性药阿托伐他汀(p<0.01)。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的药效优于沙棘单味和蒲黄单味。
2.3.本发明药物对模型大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比值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3。
表3.本发明药物对模型大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比值的影响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11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12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组降低LDL-C的作用非常显著(p<0.01),且有升高HDL-C的作用(p<0.05);此外,本发明药物组H/L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也高于阳性对照阿托伐他汀组(p=0.068)。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的药效优于沙棘单味和蒲黄单味。
3.结论
降血脂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G、CHO,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表明其对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有明显的降血脂左右。结果表明,沙棘和蒲黄配伍后(本发明药物)的药效强于沙棘单味和蒲黄单味。本品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可明显降低甘油三酯,表明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阿托伐他汀。
实施例5、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效试验
通过采用VD3和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本发明药物口服给药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与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进行比较。
1.试验方法
所有动物在分组后正常饲养3天开始造模:除正常组动物外各组均肌肉注射VD3三次,每日一次,每次剂量30万IU/kg。VD3第三次注射结束后24小时开始口服给予各受试药物,给药体积均为5ml/kg,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同体积的0.5%CMC-Na溶液,连续给药10周。给药期间前7周均给予正常标准饲料,第8周开始除正常组以外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料配方:含普通全营养饲料87.3%、猪油10%、胆固醇2%、猪胆盐0.5%、丙基硫氧嘧啶0.2%),持续时间为3周。另外,第8周除正常组动物以外的各组动物再次肌肉注射VD3一次,剂量30万IU/kg。
动物每周称重。开始给药后第10周末,将动物麻醉,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TG、CHO、HDL-C、LDL-C,取肝脏并称重,计算肝脏脏器系数,取大动脉(从主动脉弓至腹主动脉分叉处)对动脉内壁斑块出现的长度和面积进行观察和统计。血液学数据以及斑块长度和面积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
2.试验结果
2.1.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n=10,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31
)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32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灌胃100mg/kg,可非常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可非常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P<0.01,与模型组比较),但对模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无明显影响(P>0.05,与模型组比较)。
2.2.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脂质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2。
表2.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脂质和肝脏系数的影响(n=10,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33
)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肝组织内胆固醇、肝油三酯和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阳性药辛伐他汀10mg/kg和本发明药物100mg/kg口服给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脂质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影响(P>0.05,与模型组比较)。
2.3.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长度和面积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3。
表3.本发明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斑块长度和面积的影响(n=10,)
Figure BSA00000563508500142
*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在肌肉注射VD3和高脂饲料后动脉明显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斑块长度和面积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模型大鼠给予本发明药物100mg/kg口服给药,无一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辛伐他汀10mg/kg组,有2只动物出现少量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P<0.01,与模型组比较)。
3.结论
本发明药物100mg/kg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低密度脂蛋白比值,抑制VD3和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甘油三酯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
实施例6、安全性试验
通过给大鼠单次口服本发明药物,观察其毒性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5g/kg口服给药,动物在给药后即刻以及给药后1~14天未见动物出现死亡。给药后第7和第14天动物体重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变化。给药后14天对存活动物进行解剖,各脏器未见与药物相关病理变化。试验结果提示本发明药物5g/kg口服给药,对大鼠无明显毒性作用。与药效剂量相比,其安全指数大于100倍。

Claims (8)

1.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
由0.5-3重量份的沙棘和0.5-3重量份的蒲黄这两味原料药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沙棘和蒲黄的两味原料药制剂中,沙棘和蒲黄的重量份均为1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0.3-3重量份的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沙棘、蒲黄和昆布三味原料药制剂中,沙棘、蒲黄和昆布的重量份均为1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是片剂、胶囊剂、丸剂、散剂、滴丸剂、颗粒剂、糖浆剂、合剂、酒剂、口服液剂或口含片剂。
6.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1)取沙棘和蒲黄,加体积浓度比为30%-95%的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4-10倍,每次提取1-3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醇提液;
(2)将经步骤(1)所得的醇提液于大孔树脂上样,以0.3-3倍柱体积水洗脱,洗脱液弃去;
(3)将经步骤(2)洗脱得的醇提液,以0.5-5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10%-30%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弃去;
(4)将经步骤(3)洗脱得的醇提液,以0.5-8倍柱体积、体积浓度比为31%-95%的乙醇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25-60℃时相对密度为1.0-1.4,得沙棘蒲黄浸膏;
(5)将步骤(4)所得的沙棘和蒲黄浸膏加入适量辅料,得到沙棘蒲黄浸膏的中间体,再制成所需剂型,即得沙棘和蒲黄两味原料药制剂;
(6)取昆布,加水煎煮1--4次,每次6--15倍量水煎0.5--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0.2-5克生药,加乙醇至体积浓度比为30%--90%,进行醇沉,离心,取沉淀,得昆布提取物;
(7)将步骤(4)所得的沙棘蒲黄浸膏与步骤(6)所得的昆布提取物合并,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得到沙棘蒲黄浸膏和昆布提取物的中间体,再制成所需剂型,即得沙棘、蒲黄和昆布三味原料药制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沙棘和蒲黄分开按照步骤1)至步骤4)的方法进行提醇、脱洗、浓缩得相应的单味浸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制得的沙棘蒲黄浸膏的中间体或步骤7中)制得的沙棘蒲黄浸膏和昆布提取物的中间体中,含有以下有效成分:
异鼠李素:0.01%-11.0%(G/G);
槲皮素:0.01%-11.0%(G/G);
山奈酚:0.02%-21.0%(G/G);
异鼠李素-3-0-新橙皮苷:0.02%-21.0%(G/G);
香蒲新苷:0.01%-18.0%(G/G)。
CN2011102494854A 2011-08-29 2011-08-29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29495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94854A CN102949535A (zh) 2011-08-29 2011-08-29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94854A CN102949535A (zh) 2011-08-29 2011-08-29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9535A true CN102949535A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59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94854A Pending CN102949535A (zh) 2011-08-29 2011-08-29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4953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7588A (zh) * 2013-08-23 2013-12-04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中亚沙棘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
CN105998045A (zh) * 2016-06-27 2016-10-12 王双喜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837318A (zh) * 2017-10-31 2018-03-27 齐芳 一种降血脂的丹参滴液
CN115177710A (zh) * 2022-08-24 2022-10-14 中元健康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4042A (zh) * 2003-02-25 2003-08-0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蒲黄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4042A (zh) * 2003-02-25 2003-08-0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蒲黄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鞍灵等: "中国沙棘果实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陕西林业科技》 *
杜斌等: "昆布多糖的提取分离及F1的纯化与鉴定", 《中国药学杂志》 *
王宇辉等: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
王晓红: "中药调节血脂研究概况", 《药学实践杂志》 *
王景祥等: "蒲黄总黄酮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7588A (zh) * 2013-08-23 2013-12-04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中亚沙棘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
CN105998045A (zh) * 2016-06-27 2016-10-12 王双喜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837318A (zh) * 2017-10-31 2018-03-27 齐芳 一种降血脂的丹参滴液
CN115177710A (zh) * 2022-08-24 2022-10-14 中元健康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5130B2 (en) Medicinal composition of extract of seed of Emblica officinali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05395919B (zh) 一种含有黑木耳提取物、具有降血脂作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91315A (zh) 生姜与乌梅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癌症放、化疗中减毒增效药物中的用途
CN107753547A (zh) 改善肠道菌群的皂苷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949535A (zh) 一种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88295A (zh) 一种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697982A (zh) 一种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3742B (zh) 一种具有护肝和提高免疫作用的多糖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551001A (zh) 一种用于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中药复合物及其制法
CN108420890B (zh) 一种具有降血脂作用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72564A (zh) 一种具有调节抑郁情绪作用的中药提取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中药制剂
US20120041058A1 (en)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reducing blood fa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3350453B (zh) 用于升高hdl-c的组合物
CN111991436A (zh) 茅苍术水提物在制备预防、缓解和/或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中的应用
CN101411711A (zh) 泽泻醇a和泽泻醇a 24-乙酸酯组成的组合物及应用
US8980340B1 (en) Medicinal composition of extract of seed of emblica officinali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04510857B (zh) 一种用于降脂的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13694105B (zh) 一种具有降血脂功能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RU2197980C1 (ru) Средство, нормализующее обмен веществ
CN112353837B (zh) 葛花提取物及其用途
CN112089783B (zh) 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肥胖的药物中的应用
US20200297746A1 (en) Composition for reducing weight and lowering lipi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CN1528387A (zh) 红景天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老年痴呆症药物中的应用
CN111588777A (zh) 一种降血脂的枸杞组合物
CN110522791A (zh) 甘草根异戊烯基黄酮在预防和治疗肥胖症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